空难

犯罪片美国2010

主演:梅雷迪斯·巴克斯特,琳赛·麦克恩,Sarah Lieving,帕顿·阿什布洛克

导演:John Willis III

播放地址

 剧照

空难 剧照 NO.1空难 剧照 NO.2空难 剧照 NO.3空难 剧照 NO.4空难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09-05 19:19

详细剧情

When the President learns that domestic terrorists have skyjacked the passenger jet her brother is flying...

 长篇影评

 1 ) 天灾乎?人祸乎?

CUTTING CORNERS/偷工减料:horizontal stabilizer失修,头朝下坠毁。

UNLOCKING DISASTER:cargo door[货舱门]设计缺陷,空中脱落,迫降成功,9人遇难。

FLYING BLIND:altimeter和speed indicator失灵,居然是因为感应器被胶带遮挡,检修时贴上需要再揭下,技工成替罪羊。

HUDSON RIVER RUNWAY:萨利机长原型,刚起飞撞上飞鸟,引擎失灵,成功迫降的典范。

FIRE ON BOARD:娱乐系统过载,驾驶舱起火,线路材料助长火势,机长照章办事,来不及在机场降落,坠入大海,overcomplicated checklist导致229人遇难,Swiss Air破产。

WHO'S IN CONTROL?:malfunctioned altimeter,降落时自动驾驶系统喧宾夺主,机长还带俩徒弟,三个人都没有及时纠正,砸地成三段,波音737-800正是东航失事同款机型。

FLYING ON EMPTY:faulty maintenance[维修不当],ran out of fuel,海上迫降,安全降落海上小岛,306人险些丧命,机长成英雄。

PANIC OVER THE PACIFIC:华航006航班,4号引擎失效,飞机失控,疯狂下坠,在云层之下重新恢复控制,最终安全降落🛬 不过调查发现,单引擎失效并不足以酿成致命后果,而是一系列人为失误导致飞机翻转。调查最终把矛头指向疲劳驾驶,captain never sleep well on a flight。

Vocabulary:

cockpit voice recorder (CVR)

flight data recorder即black box[黑匣子]

 2 ) 空难悲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再现

空难悲歌——充满人文关怀的真实再现
——国家地理频道《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影评

《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是在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的两个关于空难的电视纪录片系列中的一集,这两个系列是《空中浩劫》和《重返危机现场》,由加拿大Cineflix公司和英国Darlow公司制作(制播分离),本集被分别归入这两个系列的第三季和第二季。

这个空难系列的电视纪录片取材于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新闻报道;若因调查单位不公开报告以致无法取得事故调查报告时,则会征询相关专家的说法以拼凑出全貌。

纪录片的线索是以生还者回想经过和官方资料,在相似场景或电脑成像以顺序形式重演事件发生的经过至发生意外的一刻,并分析每场事故的起因和经过对事件的影响。

拍摄时采用的是真实再现的手法、模拟演出的方式,分别以乘客、机组等不同人的视角,从一开始旅客登机、起飞,一直到事故发生、后续善后及调查为止,重现整个过程。

除了演员的演出,纪录片中还穿插着对生还乘客及机组、空难调查人员和目击者的访谈。纪录片对于飞机外观、空服员制服、机场等细节十分考究,力图体现真实性。

在几十集的节目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以色列航空货机意外》,首先是因为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次飞机撞向居民区的空难中惨烈的场面和灾难的后果,让人万分震撼;其次是本集对人物的刻画,让一个母亲的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最后是贯穿整个影片浓浓的人文关怀,细微之处体现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一、真实再现:“灾难不会凭空发生,而是关键事件的连锁效应。”

纪录片从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失事航班的一组真实影像开始,体现了纪录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力图将观众带入真实场景之中。在每个关键事件发生的时刻,都会在画面中央显示当时的时刻,给人以紧张感和压迫感,使空难特有的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扑面而来。

满载的以色列航空1862号747货机,于1992年10月4日从阿姆斯特丹的斯奇泊机场起飞。飞机爬升到城市上空时,右翼的一个引擎由于金属疲劳脱落,脱落的引擎恰巧撞上右翼的另一个引擎,两个引擎掉落地面。机组经过八分钟的努力,却无法让飞机返回机场。飞机失速,最后撞上一栋公寓大楼,导致飞机和地面一共43人罹难,成为荷兰最严重的空难。

电脑模拟的几可乱真的全景画面,和在模拟器内由演员再现的机舱近景画面交替出现,通过精当的剪辑使节奏控制得扣人心弦。这体现了蒙太奇手法的精髓,使原来的分切镜头按照纪录片叙事的逻辑表现出新的含义。此外,在飞机遇险时采用的手持摄影和晃动拍摄手法运用得非常出色,大大增加了纪录片的表现力。


二、人物刻画:“灾难面前,我突然想起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与空中场景交织出现的是黑人护士马琳特一家的故事。马琳特一家生活在阿姆斯特丹郊区,空难发生时,马琳特夫妇刚刚离开家不远,而她的一双子女留在了后来被飞机击中的家中。

在演员对她们一家生活场景再现之后,现实中的马琳特本人出现在镜头前。回忆显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看到马琳特红着眼圈面对镜头数度哽咽,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马琳特回忆着孩子们生前的点点滴滴,辅以出演她孩子的演员的画面,这样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真实,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纪录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并不是飞机坠毁的大场面,而是马琳特在事故发生后,飞奔回家,在一片火海中绝望地搜寻着自己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哭喊着两个孩子的姓名的场景。而夜景拍摄的画面色调,更加凸显了她撕心裂肺的无助;悲戚的背景音乐的烘托,更让这一画面深刻地触及了每个观众的灵魂。

演员忘我的表演带给观众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还唤起了对母亲和母爱的敬意。之前的细节一一浮现在眼前,玛琳娜看到灾难发生时慢动作的脸部特写、她心急如焚地挣脱了已经惊呆的丈夫独自冲进火海……这部纪录片正是用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真实地刻画了一个母亲的形象。

三、人文关怀:“每一次调查空难,我们都想防止它再度发生。”

人物的刻画也反映了这部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价值导向,它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灾难中的人身上,关注灾难中发生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不幸,关注在灾难后如何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也是为什么本片要用后面一半的篇幅来讲述事故调查的过程的原因:从每一次灾难中,我们都要学到点什么,防止相同的灾难再次发生。绝不是去遮遮掩掩,隐瞒事实的真相。

    最后,纪录片以对玛琳娜的访谈作结,讲述了她在灾难过后搬家开始新的生活,她说:“孩子们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谁也不能将它夺走。”

此外,这部纪录片的旁白也很出彩,让场景转换衔接自然,引导着观众的思绪,有力地推进了叙述的铺陈,让人切实的感受到好的旁白是一种艺术。同时,旁白者语调冷静、客观、平稳,语速恰当,脚本用词科学、精准,着重于理性的再现,避免了感性的煽情,很好地把握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纪录片的一些细节还隐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首先阐述了失事班机的航线:由从纽约始发,在阿姆斯特丹经停,飞往以色列。随后对机场地勤进行访谈,暗示当天飞机上运载了以色列从美国购买的用于巴以冲突的武器和危险品。这对后面的灾难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纪录片中,也通过一个飞机坠毁后再度爆炸的细节印证了这一点。但由于一些原因,本片并没有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四、关于灾难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手法

真实再现,就是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东西模拟重现出来。

有人说:“‘真实再现’之所以能在纪录片中找到生存土壤,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原始影像资料的匮乏。”在灾难题材的纪录片中更是如此。

制作者拥有的声音、影像资料为零,有的只是图片资料和实景资料,还有亲历者、知情者一段段生动难忘的回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真实地反映事实的经过?“真实再现”便成了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法。在本片中,导演采取的真实再现手法是扮演,即由演员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进行扮演。

而现在有不少人把真实看成是纪录片仅有属性,但是,有了虚构的表现手法就不真实了吗?什么是好纪录片?为汶川地震拍摄的纪录片不计其数,但我们究竟记住了几部?我认为,好纪录片一定要打动人心,表达人的真实情感。而为了表达人的真实情感,再强调“完全真实”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真实的定义是多重的,就算是故事片,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真实。

我认为,维护纪录片的真实性要从细节做起,仔细看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制作者在每个细节上至臻完美的努力:机舱、机场、飞机机型、对事故现场的拍摄,甚至是光线色彩、对演员的选择,每个环节都很用心,都希望能再现事故的真实情形。

演员的演出或许不能跟当时的现场完全吻合,但首先他们的表演是根据当事人的叙述进行的;再纵观本片中演员们的表演,如果他们表现出的不是人最本性的东西,又怎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诚然,观众希望从纪录片中获得真实的震撼、真实的美感,观众爱看的纪录片是要有戏剧性的,但任何手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果把握不当,“真实再现”也可能动摇纪录片真实性的根基。再现不真,会扼杀了观众的想象力,降低了观众的欣赏品味。

    反观中国的纪录片拍摄,几十年来依附政治。干的活儿是领会精神,组织画面。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国家人民受到多么重大的创伤,我们的纪录片永远是莺歌燕舞、千人一面。
现在有很多纪录片制作人,不摆布、不导演,就不会拍纪录片。

最后,我不禁要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对灾难进行深刻反思的好纪录片?或者说什么时候才能有注重人文关怀的透明的事故调查?




2011年10月20日

 3 ) 原因记录

S01E01 美国航空1420号(1999) 在雷暴天气强行着陆,副驾驶经验不足,导致机组慌张降落时忘记打开扰流板。也与航空公司”务必到站”的规定有关。

S01E02 联合航空811号(1989) 货舱门锁先天设计缺陷,厂家发现缺陷后提供了改装方案,航空公司为了不影响飞机正常投入飞行使用,并没有及时进行改装,导致飞行途中货舱门自行打开,撕开与货舱门连接的部分机体,3.4号引擎失效迫降在就近机场 S01E03 瑞士航空111号(1998) 机上娱乐设施过载,驾驶舱起火,电线材料助长火势 S01E04秘鲁航空603号(1996) 地勤维修失误,静压孔被胶带堵住 S01E05 阿拉斯加航空261(2001) 伸缩螺杆润滑油不够,航司为节省成本延长零件保养的间隔时间,没有设计多余的备用系统 S01E06 越洋航空236(2001) 地勤维修失误,更换的液压泵尺寸不合适导致磨断油管

 4 ) 有事请赶紧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国家地理的一个系列片,叫《空中浩劫》,这两天终于看完了。就是讲各种各样的空难。我第一次真正感受空难是我还在念蓝翔的时候。在网络上偶然发现一段长达十来分钟的空难录音,听完后十分震撼。于是在网上开始搜索一切相关资料,才知道是97年南航的一起空难。那段录音据说就是机舱内的黑匣子录音,不知怎么被公布出来了。后来又找到以黑匣子录音为原本重建的模拟舱内画面视频,我坚持看完了,当时心头应该很堵。那时才对空难有了直观的感觉。和朋友的聚会中也会经常提到空难这个话题,也听说过很多故事和事故,也有朋友在做空服的工作。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到底是对空难的兴趣还是对死亡的兴趣抑或对死亡前的恐惧感兴趣?我觉得可能是最后一个。飞机开始剧烈颠簸的时候,常坐飞机或者胆子大的人都会不以为然。但是穿黑丝的空服突然拿了一张纸一支笔给你,让你写点什么的时候,我觉得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淡定。恐惧感是一种很神奇的观感,会让人产生不适感,如果危机解除,这种不适感可能转化为放松、愉悦甚至是快感。恐怖片其实就是利用了人的这种特性。我也常常意淫要是我遇到了空难,在坠机之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做些什么。也会想为什么不给乘客配备降落伞或者缓冲气垫。然而这些似乎都与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无关。人死的时候据说会在脑海中快速的浮现这一生的事情,而且将死的人应该会很在乎这所有的事情。其实这一句话很怪,将死的人当然只有去关心过去的这些事,不可能再去设想去计划去意淫什么了。他也肯定会在意这一生的表现,因为再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了。当然“死而无憾”“死不瞑目”这些词也是最好的印证。其实如果选择“死而无憾”的话,这种死之前的恐惧感可能会淡化,甚至转化成一种归属感。因为已经满足了,已经不用去得到更多的满足了。人的一生就是一部恐怖电影,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着离开这个世界。趁早把该做的事情做了,把想做的事情也做了,那么至少在你运气实在背,不幸遇到空难的时候能够轻松的闭上眼睛,给这出戏说声拜拜。不要让你自己在死的时候后悔,尽快想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要辞职要离婚要表白要求婚要离家出走要生孩子要做善事……,请赶紧,飞机离地面只有五百尺了。

 5 ) 航空从业人员的观后感及一点思考

记录一下重点。S1-1:MD80,1、负责控制水平安定面的螺杆润滑油不足;2、零件违规延寿;3、存在单点故障,重要部件没有多余度设计。S1-2:747,货仓舱门固定器强度不够以及C型栓电路设计缺陷。所以说全电飞机的短路保护太重要了。S1-3:757,简单说是胶布粘住静压孔造成空速表和高度表失灵,但是背后隐藏了很多问题。1、飞行员飞行前目视检查不彻底;2、维修或养护时造成状态变动的警示不够,起码胶布应该用红色或者橙色;3、飞行员水平不足,飞行员应该具备判断数据来源的能力。比如气压高度和空速来源于动静压系统(空速管),而近地警告明显和气压高度不是使用的同样的高度,近地警告应该使用的是无线电高度,飞行员应该清楚此时无线电相关告警应该较为可信。同样让我很疑惑的是,难道757机上仪表不显示无线电高度么,如果没有那完全就是设计上的重大问题,如果有,那就完全是飞行员的水平问题。因为无线电高度和动静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只要有无线电高度完全可以保证飞行,虽然无线电高度对于使用的高度有限制,能用的范围较小,但是完全可以避免因高度判断失误而坠海的发生。4、空管提供错误的高度信息。雷达系统无法判断飞机的飞行高度,只能通过飞机发给他的信号来获得相关信息,这个感觉不太合理,不是相关专业不太好做评论。但是这样做只会造成用两个相同的错误信息来相互印证的局面,设计逻辑问题很大。同样,和上一条所说的相同,空管水平也有限。在空速出现问题的时候,高度也大概率会出现问题。5、飞行员特情处置能力太差。在速度高度全部失效的情况下,飞机的姿态信号是完全可用的。仅凭飞机的姿态信号保持飞机的稳定飞行是飞行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高度无法确定的情况下盲目返航降落有些冒失。在保持稳定飞行的情况下等待其他航班前来救援导引是最正确的选择。表面上是维护人员的一个小疏忽,其实背后隐藏了很多隐患。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飞行员需要对飞机有全方位的了解,不能仅仅是知道如何驾驶。S1-4:A320,著名的萨利机长哈得孙河迫降全员生还,鸟击目前在发动机技术上还是无解,只能在控制机场附近鸟类群落和雷达探测上下功夫了。S1-5:MD11,又是一起加改装引起的事故,以贪婪著称的麦道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加入新娱乐设备的同时竟然连最简单的用电过载保护都没有,不说断路器电源保险盒,哪怕加个保险丝呢。并且与客舱的其他用电没有接入同一个汇流条,也没有设置单独的断电开关,在手册中没有明确新加设备的相关内容,使飞行员陷入了误区。在电路附近的绝缘材料使用的是易燃材料也是匪夷所思。虽说航司的故障检查程序太过冗长,飞行员麻痹大意等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低级设计失误。果然,严格的适航条款是制定给国外公司的,美国自己的飞机过适航从来都是看脸和看钱。S1-6:737-800,无线电高度表故障,进而引发自动油门进入减速拉平模式,使发动机进入慢车状态,不巧的是此时飞机正好进入下滑道,飞行员同时操纵减速,自动减速加人工减速叠加,飞行员因高度表告警频繁放松了警惕,发现失速再想拉起已经来不及了。锅可以分成三个,一是波音的无线电高度表和自动油门系统,二是飞行员降落阶段不观察空速,三是地面引导转弯降高度太晚了。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波音的设计缺陷,一个故障率这么高的设备是怎么定型的,怎么过适航的自己心里清楚。还有失效概率这么高的设备连最简单的自监控和比较监控都没有,飞控系统采用数据的时候还只采单通道的,成本真是省到家了。就这样还要把主责赖到飞行员身上,飞机的设计就是要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作为安全性要求更高的民机不应该更遵循这种标准么。S1-7:加拿大越洋航空236号-2001年-空客a330,在大西洋上空右侧油箱破裂导致燃油泄漏耗尽,飞行员在双发停车完全无动力的情况下依靠滑翔将客机飞回最近的亚速群岛空军基地。事故原因是地勤在更换右侧机翼上的液压管时没有用符合规定的型号,而是用一根看起来差不多的管子替代,最后由于振动原因输油管和液压管不断摩擦导致破裂。启示如下:1、输油、液压、电缆一定要做好抗磨处理,还要保持一定的间隙。有漏油风险的管路要与其他电缆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渗油时会对电缆造成腐蚀。2、选用零件时一定要符合标准,否则几毫米的安装误差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3、对飞行员的告警培训一定要全面,处置程序一定要清晰明了。油温低油压高等告警产生的原因要向飞行员具体说明,毕竟告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决策者是飞行员,不了解原理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4、处置程序中应尽量遍历所有可能,本事故中飞行员打开左右油箱交换阀后没有及时关闭也是造成燃油全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手册中应明确各按键开关开启和关闭的时机和条件。S1-8:华航006号-747-1985年:747共配备4个引擎,其中4号引擎由于节流阀发生了千分之四的磨损造成供油量不足,无法提供足够推力,机长在过高高度错误重启,使该引擎彻底熄火。左右侧推力的不平衡使飞机开始向右滚转,飞行员没有退出自动驾驶接管飞机控制,同时该机型的自动驾驶仪又没有方向舵的控制功能,造成飞机失控反转加速俯冲。启示:1、维护工作一定要精益求精,千分之四的磨损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2、自动驾驶功能的设计一定要完备,不能像本次事故一样,自动驾驶仪竟然没有对于方向舵的控制。同时,对什么情况自动驾驶不建议接入要向飞行员做出明确的说明。在设计之初,就要对不能接入自驾的场景进行约束,设置合理的接通退出条件。比如在单发失效的情况下,自动驾驶仪就应该自动退出。3、对飞行员飞行手册的培训一定要从原理入手,不能只讲现象。比如本次事故中,水平仪明明是机械仪器,但飞行员却认为是电子部件,在正常工作的状态时认为其发生了故障。飞行员在低温氧气稀薄的高空重启发动机,也明显是因为并不清楚检查程序中为什么要规定必须在低空才能重启。4、对于在什么情况下显示器仪表板上的数据不可信一定要在手册中给飞行员以明确的说明。以免飞行员因对数据的怀疑贻误操作时机。

 6 ) 梳理记录

101阿拉斯加航空261:

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后果;从具体的受害者角度叙述让纪录片有了人情味和认同感,能激起观众的内心波澜。

102联合航空811:

这对执着不懈调查儿子死因的夫妻最终成功改变了官方的说法,迫使航空公司改变策略,依赖于雄厚的财力支持,自身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工程专业知识,还有最重要的毅力。

105瑞士航空111:

一个小小的线路短路导致了整架飞机的坠毁,无论按不按照程序进行飞行员都会受到相应的谴责。死者的父亲搬到了女儿坠毁的大海边生活:“很多人以为我是为了更靠近女儿才这么做,但我不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是必须这么做,潮起潮落的大海给我带来永恒的慰藉。”

107越洋航空236

飞机管道摩擦导致漏油,驾驶员未迅速判断出来,漏油至双引擎全部失效,飞机在无动力情况下靠滑翔降落到机场上。多么惊险刺激,如果没改航道,他们就很难生还了。全速冲下跑道时也是生死关键。

108中华航空006

机长过度疲劳导致操作失误,但他成功降落拯救了全部乘客。飞机向下俯冲两万米时巨大的生理压力和生死莫测的心理压力真是恐怖。

 短评

由马航370事件接触到这个纪录片,然后停不下来了,从第一季追到了16季。拍得太用心了,演员都找得极其相似。

6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力荐

各种惨烈各种绝望,留下不少阴影,建议空中飞人们绕行。一早又重温了对撞那集,真是没有比平衡板断裂更悲催的了,最小的损伤导致最严重的后果:机头接近垂直往下扎,无计可施,死亡率 100%,绝对没有全尸~

8分钟前
  • mockee
  • 力荐

太好看了,细致的调查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

12分钟前
  • silent noise
  • 力荐

绝对惊心动魄!因为这是真人真事,每一集都实实在在地死人无数,每一集的成本都数以亿元计数。不知道看完之后,你还敢搭飞机吗?

15分钟前
  • Jason
  • 力荐

前三集有悲但还能归算Happy Ending,最悲伤的是后三集,惨烈“无人生还”:瑞航111、秘鲁603、阿拉斯加航空261。瑞航飞机坠海化为几百万碎片,完尸仅一具;秘鲁603和阿拉斯加261登机即预示着死亡,机长在最后一秒还在努力—换做萨利机长也是殊"命“”同归吧,anything都可导致致命的结局。

16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力荐

怕怕

21分钟前
  • ashy
  • 力荐

长久“在看”的纪录片(豆瓣对此片无“在看”选项),目前在播第十一季,十二季计划中。在相对已经很细腻的拍摄细节中体现出了人文关怀,让人感怀航空事业的高度秩序。每集的顺序都是:前三分之一的时间重现现场,后面部分都是调查分析事故原因的部分,也让人感到了高度的责任心

26分钟前
  • Charles Rosen
  • 力荐

我真佩服这片子讲故事的能力,就是这么充满了张力。让人可以不睡觉都要看每周三深夜守着电视揪着心看。

27分钟前
  • Raine
  • 力荐

系列里有萨利机长,来看是因为《虎胆龙威2》的飞机以头抢地,身心冲击太大;此纪录剧讲揪心痛心的真实空难调查,先场景复现,还原危机时分的机组操作,有乘客访谈是极大relief:没有全机覆没,而后事故分析,归咎责任,吸收教训;6起事故为:①雷暴夜行慌乱中忘开阻流板,无法刹机冲出跑道②舱门掉落拽走乘客,事故祸首为金属卡扣硬度不够且关门后仍通电流③零件尺寸错,摩擦致油管断裂,失误操作漏光油,空机最长滑翔,爆八胎保住所有人④娱乐电流过载生热,电路材料绝缘性差,机舱起火应对不及时⑤清洁工失误,胶带堵住静压孔,仪表全乱套,惊魂半小时无人生还⑥螺栓磨损,水平尾翼不受控,高估控制力俯冲坠海…大多可推出航空公司在赚钱和安全中选择趋利,零件设计更换、维修保养的坑很深;乘客死前惊恐太虐心,安全是以人命为代价的。

32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我很喜欢的节目每集必看

37分钟前
  • iason
  • 力荐

玩笑话说,每天要看一架飞机出事才能心安,正经说就是非常佩服空难调查,做过调查和分析的人都知道吧,盲目调查大范围列数据都是简单的,调查出结论以及证实结论的正确,再运用到实践真的太难了。后几季也有提到,调查出了正确结论,但是资本牵制没有实施,DC的舱门依然杀死了很多人。

41分钟前
  • 阿右
  • 力荐

讨厌,我泪点低。。。。

4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瑞航那个23岁遇难者的爸爸跑去他女儿坠机的海湾边上开了个餐馆;秘鲁航空的受害家属说I'm not gonna let it go, I don't wanna let it go.

4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空中浩劫#这个纪录片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专家们始终试图去探讨人祸背后的规律,塔台调度人员的失误抑或是机组人员违规操作都可以简单归罪到个体身上,但是如果我们的自动控制系统和操作规程制度足够面面俱到,很多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无法事事周全,但制度可以是完美的。

52分钟前
  • 是我
  • 推荐

90%的空难都是人为

55分钟前
  • _(:з」∠)_
  • 推荐

美国大陆航空3407航班

58分钟前
  • 阿妙妙
  • 推荐

我现在最崇拜的人是神机长和NTSB调查员!

59分钟前
  • 闻朵
  • 力荐

学了几点:尽量不坐夜间航班;随时都系好安全带;救生衣不要提前充气;知道距离自己最近的逃生出口位置,明确隔了几排座位,有烟雾的时候摸椅背跑出去;如果碰上宗教狂热分子劫机,不要暴露自己是无神论者。( ̄▽ ̄)

1小时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氧气罩掉下来要用力拉扯才能吸到氧气,每人只有12分钟的容量,理论上足够让飞行员把飞机降落到地面;当要进行水上迫降,穿好救生衣后,不要先行吹涨救生衣,否则飞机入水吹涨的救生衣会把你顶到机舱顶而无法游出去;安全带扣好永远是万无一害的,它能把你固定在位置上。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场景再现做的极佳。

1小时前
  • 梅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