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三月二日

剧情片美国2000

主演:布莱恩·伯茨沃斯  香侬·惠利  迈克尔·多恩  克里夫·罗伯逊  布鲁斯·维茨  安德鲁·史蒂文斯  罗伯  

导演:弗雷德·欧伦·雷

 剧照

三月二日 剧照 NO.1三月二日 剧照 NO.2三月二日 剧照 NO.3三月二日 剧照 NO.4三月二日 剧照 NO.5三月二日 剧照 NO.6三月二日 剧照 NO.13三月二日 剧照 NO.14三月二日 剧照 NO.15三月二日 剧照 NO.16三月二日 剧照 NO.17三月二日 剧照 NO.18三月二日 剧照 NO.19三月二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0:14

详细剧情

一架来自欧洲的班机,为了政治任务要飞越美国领空。在机上,总统候选人史都特(大卫·海迪生 饰)带了一片可以结束战争的磁片,同行的还有空军队长杰克(布莱恩·伯茨沃斯 饰)。磁片中有美国副总统杰若从事不法军火交易的证据。但就在飞机降落之前,由杰若指使的恐怖份子挟持了这架飞机,并杀掉了机长和机员,飞机陷入混乱状态。美国空军接白宫指示,派出战斗机攻击被挟持的飞机,飞机同时受到战斗机及恐怖份子的围攻,并且失去控制,又无法与地面电台联络。机上乘客的唯一希望在杰克身上,但身为空军队长的他竟...

 长篇影评

 1 )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电梯门关上的时候,我想我们之间已经结束了。我们之间的感情,似乎随着你腹中那个夭折的胎儿,一并死去。

影片的名字叫做四月三周两天,我却不知道我们这个故事的期限。

和你们分手后,我在长安街上迎着寒风走了很久很久。我无法像影片中的Otilia一样责问你:为什么拖延,为什么迁就,为什么不能真诚和直面。于是我给很多人打电话,激烈地批评和解释,精疲力竭地证明我的理智和你的荒谬。那一刻我想永远忘记他和你,离开这个让我感觉无法把握的局,义无反顾地转身而去。

然而不过区区四个小时后的凌晨,我便从噩梦中惊醒,心脏狂跳着坐在黑暗中,鬼使神差地想起那个早已随着救护车声远去的夜晚。

那是你第一次在我面前喝醉。酒桌上,你轻慢而美好地一杯一杯,慢慢地给我讲你和那个男人的故事。直到你说有点困了,然后轻轻趴在桌子上。我无法唤醒你,在空无一人的酒店里,抱着你,看着酒水从你的唇边不断地溢出来,唇角还挂着微笑。那是从未有过的恐惧,你的强韧和脆弱,凌乱和美好在同一时刻击中了我,让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那时起,我就隐隐觉得,无论我对你做什么,都不免做错,不免懊悔。

我无意向你批评男人的丑陋。影片里那个第一眼看上去还算正经的医生,已经把他们可能的肮脏嘴脸刻画得足够淋漓。我也不想再赞美男人有多美好,无论如何,男人是我们生命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为止,我们最甜美最痛苦最深刻最切肤的体验皆来自于他们。我们因他们而成,因与他们的纠葛而有所分享,因憧憬他们的甜美而存念希望,因疑虑他们的弱点而相互依傍。

Otilia对男朋友说,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Gabita会帮助我。我毫不怀疑她的话,但我坚信她们之间不仅如此,我们之间也不仅止于此。我不愿把影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甚至不愿套上爱或责任等等词汇的冠冕。那些微末的平常之情并不需要更加光亮肃穆一些,人往往不及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强大,许多危难时的惊人之举,往往只是下意识的挣扎与不甘。

Otilia是在帮Gabita,也是在努力做到自己。

因此片中最动人之处不是她义无反顾地为她失身,为她辜负男友母亲的好意,为她怀揣一个死婴徘徊在黑暗可怖的街头;而是在影片的最后,她们静静地对面而坐,压住心中万般的愤怒和委屈,努力忘记过往,陪伴对方。

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无条件的宽容,怜悯,和原谅。

因为深感于彼此的痛,所以不再太看重自己的伤。

 2 ) 自由和石头太沉重——《4月3周2日》

自从《4月3周2日》(2007)在康城夺得金棕榈奖,没有人敢小觑罗马尼亚电影了,又由于近年该国电影在康城屡获殊荣,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之名立刻不径而走。

《4月3周2日》无疑是杰作,运用长镜头配合手提跟拍,让演员有连贯性的演出外,也较全面地带出生活面貌,影片风格冷峻纪实,令人不禁想起戴丹兄弟(Dardenne Brothers)的电影作品,而题材上则近于迈克李(Mike Leigh)的《地下观音》(Vera Drake,2004)。

电影的设定时间是1987年的某一天,共产党统治时期。主要演员只有三个:急切需要堕胎的女大学生Gabita,她为人优柔寡断,做事鲁莽;她的室友是Otilia,为人小心谨慎,做事认真;此外还有堕胎医生。另外,电影情节清楚地分为三段:一是准备堕胎,由于手术费不足,Otilia要跟医生进行性交易;二是Otilia到男友家参加他母亲的生日会,Otilia跟男友不欢而散;最后是弃婴。

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没有在电影中展示他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是活生生地将她们一天之内的经历呈现出来,写实地反映铁幕政权下两个女大学生的苦恼,而压力来源自不同层次——威权政治、缺乏金钱、良心道德、男女感情、父辈训斥等等。这就是现实的处境。

性是现代伦理道德问题中最富争议性的一环,不论是堕胎、同性恋还是影像私隐等等议题,都关乎性。对此有人采取快捷的一刀切策略,立竿见影地说对骂错,但到底对人,对每一个案,对当事者又有没有充份理解呢?又会不会关怀原则及立场比关怀人更多呢?

我十分欣赏《4月3周2日》的结尾,二人终于经过漫长而多舛的一天,Gabita堕胎了,坐在餐室里;刚刚扔弃了婴胚的Otilia来找她,坐下,喝一杯水。Gabita拿起菜单再点食物——就是如此。人活着,总是要吃喝,但吃喝甚么,人有自由。可是人的自由,并不表示人必然做善和正当的决定。奥古斯丁(Augustine)在《论自由意志》(On free choice of the will)中指出有罪的人受到无知和无能两种惩罚,人因无知而缺少去选择行正当的自由意志,「无知使我们的行动错谬,无能则使我们的生活变成折磨和痛苦。」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人们自然会问,我做错了甚么要受此痛苦?奥古斯丁又说,「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所不情愿的无知,而是因你不寻求你所不知道的。你受责备,不是因你没有包扎自己的伤口,而是因你拒绝那要为你疗伤的唯一者。」

《4月3周2日》以威权的左翼政权时代为背景,当时人们缺乏自由,堕胎理所当然被视为不合法。即管细想一下,现在人们又是否太热衷于站立在道德高点和威权中心,自命为立法官、审判者,而忘了大家本质上的无知和无能,忘了疗伤的唯一者不是我们。

我为死去的婴孩而哀伤,但也放下了手上的石头。

 3 ) 社会主义的四月三周两天

今天世贸天阶观影活动恢复,不过由于天阶施工,活动地点由露天转到星巴克室内。

    今日放映的电影为《四月三周两天》。很多同学可能已经大体看过这部获得过金棕榈的罗马尼亚影片了,剧情呢,我就不再赘述,就是讲了一个女大学生怀孕四月三周零两天之后堕胎的事情,当然,女主角是她的室友,那个为了帮助她堕胎,宁肯牺牲贞操的女孩。在看电影的时候,一起观看电影的林同学一直在反复地问我:如果你是女的,你愿意为自己室友堕胎,两肋插刀,奉献贞操吗?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女的。林同学你呢?林同学说在那种情势下无疑是会的。靠,如果我是女的,在那种特殊情势下,也会的。

    其实整部电影,都是在讲这个“特殊情势”下的一件普通堕胎事件,如何引起一个少女内心和现实的双重历险。怎样的“特殊情势”呢?1987年的社会主义罗马尼亚。要我说,除了堕胎这件事本身不太像中国之外,整部电影都给人以一种无比亲切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你会一边观影一边忍不住地赞叹:这太他妈的中国了!不愧都曾是同志般的兄弟般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虽然远在东欧,社会主义的生活场景竟是可以如此相似,如此同构。

    那破旧的街区,那公路,那宾馆里打着哈欠的服务员恶劣的服务态度,宾馆可怕的住宿制度,随便扣留人身份证的保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不让你感到熟悉,感到亲切;那热烈而乏味的生日家宴,家宴上的那种种有关学生、就业、毕业分配、家庭出身等等的无聊话题,无不让你感到熟悉,感到亲切,这一切都太社会主义了,都太中国了。我们仿佛在看一场怀旧的电影,有关逝去的充满了某某主义优越性的快乐而虚妄的日子。

    但是,那个被男友抛弃的女孩,已经怀孕四个月三周零两天,她的堕胎计划,足以使参与者的后半生在监狱里度过。只有这一点是非常不中国的,我们知道,堕胎,在中国,不但不会坐牢,有一个时期,国家还会强迫你去堕。这是一件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不过,几乎不会发生电影中那种因为堕胎冒着重刑的危险。但是生命危险还是要冒的,这个全世界都一样。

    堕胎女孩室友的一天,从帮女孩筹钱,到宾馆去订房间,去约见医生,到被医生胁迫献身,到协助医生为室友堕胎,到参加男友家的生日晚宴,到回到宾馆,将接近5个月的胎儿装在包里,寻找丢弃的地点,无一不充满了紧张和恐惧,似乎一不小心,一切都会败露,不可挽回。最后她们坐在宾馆的餐厅里吃饭,旁边是一家婚礼的晚宴,也很中国很社会主义的,婚礼上有人吵架,受伤流血的人被抬到了宾馆的大厅。

    故事就在两个女孩等待饭菜的画面中结束了。然后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有关社会主义的电影。你可以理解为是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以理解为是反社会主义的电影。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和社会主义无关的电影(甚至可以嘲笑那些怀有意识形态偏见的电影解读方式),是啊,这只是和人有关的电影,是啊,生存和生活,道德与人性。但是这些人还是生活在一种意识形态中和政治制度下不是吗?

    一个也许无聊的问题,从一开始就提出来了:该影片能够获得金棕榈大奖,到底是不是因为这个呢?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是或者否。但即使不考虑这一点,我们也相信,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而我们暂时还不会像东欧人那样去做这样的反思,只有清醒的失败者才会去做这项工作。我们还在不断地胜利前进中。

 4 ) 重返新浪潮

写实电影理论奠基人安德烈•巴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提出的长镜理论强调了Mise en scène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导演应该完全藏入幕后,通过非选择性的连贯长镜把视点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甚至镜头中景深的变换都应尽量避免;叙事是次要的,导演的全部艺术理念都应通过纯粹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不借助别的语言元素,不打半分折扣。安德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起始,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我们熟悉的中国影人中,贾樟柯与杨德昌都是长镜理论的忠实追随者。

罗马尼亚导演Cristian Mungiu的《四月三周二天》可说是近年来对巴赞的长镜理论最忠实最全面的一场实践,他凭此片获嘎纳金棕榈大奖,有如法国新浪潮势力卷土重来,令人对罗马尼亚电影业刮目相看。

影片最令人惊叹的是Cristian Mungiu的长镜运用与构图。全片多次采取对称构图的手法,从主人公Otilia与室友Garbita在凌乱的大学生宿舍里的对话开始,到二者在旅店餐馆的对视中结束,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布置细致安排的,处处用对称来比照Otilia的心态情绪。其中Otilia在窄小的卫生间注视Garbita的镜头,尽管只有Otilia一个人入镜,导演依然通过浴室的镜子制造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对称构图。与对称手法互为衬托的,是几乎长到“荒谬”的长镜,不管是Otilia从宿舍出门后的镜头一直跟进,还是她一个人在暗夜里迷茫又慌张的四处逡巡,或是Otilia情绪波动与男友一气呵成的对话片段,这些长镜的运用都可用完美来形容。其中最为经典让人惊艳至几乎言语尽失的是Otilia在男友家餐桌前的场景,镜头将Otilia放在黄金焦点位置,男友在左侧稍靠后,二人左右分别是男友的母亲和父亲,因为桌子小,这四人紧紧挤在正对观众的桌子一边。镜头边缘空隙处是桌子另两边的客人,他们偶尔露出半张脸和吃东西的手,还有占据了镜头下半部主体的碗碟杯盏。此构图以男友家的书架为背景,不仅衬托其“书香门第”的成长环境,也构成了之后Otilia与男友争论内容的一个要素。整个镜头从Otilia落座起始,慢慢行进到她尴尬的听客人们发表种种言论,直到众人起立为男友的母亲庆生终止,没有剪切一气呵成,长度超过十分钟。镜头完全没有任何视点的变化,从背景的书架到视线最前端的杯碗,都同等出现在相同的景深里,视点的主次完全通过构图上的层次差异传达出来,真是一个完美而彻底的Mise en scène。

除了教科书一般严谨的镜头语言之外,影片情节安排尽管简单,确也称得上滴水不漏。最为重要的是,情节的发展变化与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长镜头的使用不是脱离故事主题炫技的噱头(比如《赎罪》的海边长镜),也没有喧宾夺主打乱叙事节奏纯粹的为了长而长(比如《三峡好人》中过于冗长的表现人物无所适从心绪的长镜)。不管是静止的画面还是跟进式的移动拍摄,每个镜头都是与人物的心态情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手法强烈增加了影片的实时感带入感,我数次跟着人物一起焦虑、烦躁、痛苦,那真切的感受如临现场,余波悠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除了以上这些学术性的要点,故事的背景还具有某种时光重现般的共鸣。1987年的社会主义罗马尼亚,物资相对匮乏,供给制依然存在,Otilia要买Kent牌香烟还得几经转展求助黑市;旅馆服务员态度傲慢无礼,住宿旅馆需要详细查问原因,处处需要出示证件;大学生毕业全是硬性分配,父母为了孩子不用被分到乡下而欣喜雀跃;学校的情侣面对即将来临的毕业选择茫然失措,面对分离无所适从……变革前的罗马尼亚与十年前的中国是何其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与中心情节直接相关的制度差异,在这一点上,中国观众所感受到的震撼度大概要远远小于天主教为主的西方国家。从这个角度看,罗马尼亚处在与西欧一脉相承德传统文化与东欧激进变革统一思潮的夹缝之间,除了经济匮乏所带来的郁闷,这种夹缝间的无所适从所强加给他们的,大概是更为令人无法忍受的另一层苦闷吧。

Cristian Mungiu的这部《四月三周二天》拍摄得扎实稳健,每个镜头都匠心独运,几乎如一篇满分的毕业论文般全面而忠实的论证了巴赞的长镜理论,仿佛重返法国新浪潮,再次印证了纯粹的镜头语言也可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强大表现力。电影学院气息浓厚,可说是一次严肃而完美的理论实践,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大概并不具娱乐性。

 5 ) 旧时代已经走了,我们为什么一样绝望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罗马尼亚。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增强国力,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禁止女性堕胎。一旦堕胎行为被发现,堕胎的女性和协助堕胎的医生都会被判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即女大学生Otilia的室友Gabita不幸怀孕,于是在Otilia的协助下找寻愿意进行堕胎手术的医生。 面对罗马尼亚政府不人性的法律,生活在罗马尼亚的许许多多个当事人却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暧昧。影片中,Gabita的前男友从始至终未露面,作为孩子的父亲,他可以不背负任何负担而置身事外。而Gabita则让室友Otilia代替男友分担她的困境。Gabita在准备堕胎手术的过程中不断犯错,没有预约成功适合做手术的宾馆,没有筹到足够的钱,没有告诉医生真实的孕期,也没有亲自与医生见面。她用表面的漫不经心掩饰内心的不知所措,终于把室友Otilia也拖下水,两人因为准备的现金不够,被迫接受了堕胎医生的性侵。

影片中,这些年轻的男女们以为自己已经可以成熟的面对男女关系和性行为,却往往在女方怀孕后露出怯懦的面目。我们自然应该谨慎对待流产,然而呼吁谨慎流产的前提应该是呼吁谨慎对待性行为。影片中,Gabita因为不谨慎的性行为而怀孕,而Otilia的男友不顾女方的反对,坚持不采取避孕措施进行性行为。两个女大学生在面对医生语言和行为的压迫下,也屈服于医生的性侵犯。

在男友家中,Otilia曾经质问男友,假如怀孕的是她怎么办。男友回答,“不会是你,一定不会是你”。男友知道父母早就为自己打点好了未来的工作,也知道女友毕业后会被分配到任何的城市,两人未来未卜,他却依然要求女友满足她的性需求。Otilia因为关心刚做完堕胎手术的Gabita,着急赶往宾馆时,男友却不顾Gabita的安危,只一味指责Otilia的离场让自己和家人难堪。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常常在性关系上做出妥协,以为自己是为爱或是为生活妥协,而男性却可以做那个随时准备提着裤子走人,然后把所有的烂摊子留给女性自己的负心汉。这就是为什么,性和生育本来应该是自然对于女性的馈赠,却在现代社会中总把女性置于弱势地位。

影片中也到处弥漫着罗马尼亚民族衰败的阴影,一个小时才有一趟的公交车,总也买不到的香烟,女大学生选择读工科只为毕业后不被分配到农村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经济萧条的背景下,罗马尼亚才把生育当作是救世主,用法律剥夺了女性堕胎的权利,用新生儿换取民族的希望,而把风险留给女性。 《四月三周两天》里,经济低迷了,所以堕胎违法了。《蛙》里,人口太多了,所以生育违法了。《使女的故事》里,出生率太低了,所以一夫多妻又合法了。亚当无聊了,所以夏娃诞生了,性爱可耻了,所以他们被逐出伊甸园了。世界不好了,所以玛利亚怀孕了,所以耶稣诞生来拯救世界了。

可生与不生不是维持世界平衡的机器,更不是拯救世界的万能法宝,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靠子宫,也不是靠让下一代出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靠这一代人去改变现状。如果现状不改变,那么下一代就像那个仓促之间被堕胎的婴儿,刚刚四月三周两天大小的样子,被母亲遗弃在废塑料上,然后被丢进垃圾管道中粉身碎骨。 前段时间,婆婆迷上了莫言。去年去她家过元旦时,她把读过的那本《蛙》送给我,然后又语重心长的催我备孕。单位饭堂里,热心的中年女同事问我,“你该准备要小孩了,再晚就高龄产妇了。”我说,“我还没到三十岁”。她又说,“你还要为二胎着想。”在莫言的《蛙》里,生育被比喻成了养殖场里的牛蛙,生或者不生不过是科学养殖的手段,而牛蛙不过是一种产品。

有人要生,有人要不生。生与不生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命题,女性的子宫到底是谁说了算。所以是谁说了算,大约应该是我自己,然而真实的我却一边说着不喜欢抚养小孩,一边默默地屯起了叶酸。为什么这么矛盾呢?选择生不生育像是一场拉锯战,是天平两端的制衡,衡量的标准是年纪。年纪小时,生的阻力大,我们因为男友的疏忽和自己的天真怀孕时,我们会瞒着父母自己筹钱堕胎。年纪大时,不生的阻力大,你要面对父母的催促和别人的指点。我几乎预想得到三十岁后我将遭受到的阻力,所以我只好提前投降。 我只是看不懂自己,这已经不是《蛙》和《四月三周两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了,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依旧不自由。生或者不生逾越的不再是法律和愚昧的道德观念,横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不敢逾越的是什么。我们咒骂,我们不满,但我们可以把错误推托给谁? 我们走出丛林,走向文明世界,我们做好了与自身弱点决裂的准备。可看我们把社会搞成了什么样子,科学养殖场么?我们理解不同,宣扬多样化,我们以为自己心安理得了,可为什么舆论总与真实割裂。看看现实中我们是怎么做的,排挤少数人,欺压弱者;自怨自艾,不知反抗。我们当然可以抱怨社会对女性权利的漠视,但社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女性权利、对自我权利的漠视,组成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不公。 我们宣扬女权,我们轰轰烈烈的开展“metoo”运动,我们以为自己有了盔甲也有了武器。可我们的武器就是Otilia手里的那把折叠小刀,我们把它握在手里,却不知将它插向谁的胸膛。不如,先剖开自己看看清楚。

 6 ) 【关灯拆电影】你知道什么是“月经警察”吗?

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

如果世界影史有黄历,2007年一定写着三个字:

宜。打。胎。

关灯特约,请勿转载

文/豌豆 看东欧电影,想美国马桶,琢磨《小团圆》

2007年,中美欧串通好似的各自捣腾出一部未婚少女怀孕片,还都获了奖。

中国女生献身中年大叔并亲手教大叔打胎,拿到了金鸡(《爱情的牙齿》),

美国女生未婚先孕差点打胎最后生下来赠与不孕不育家庭,斩获奥斯卡(《朱诺》),

罗马尼亚女生未婚先孕找医生打胎还连累室友被性侵,折桂戛纳金棕榈(《四月三周两天》)。

2007年,有太多关于怀孕与打胎的秘密在发酵。

本着“蛛丝马迹考据癖,顺藤摸瓜神联系”的电影考古精神,看完这仨片豌豆一口气拟了好几个知乎体标题:

中美欧堕胎技术哪家强

中美欧排水管道哪家强

有一个智商感人的闺蜜是怎样一种体验

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妈妈生日宴是怎样一种体验

……

论堕胎技术,罗马尼亚拔得头筹。

虽说《爱情的牙齿》里堕胎在技术上也取得了成功,但善后处理不当,居然智商感人到用写有自己名字的报纸包着死婴光天化日之下丢进小区垃圾箱,最终败露。

《四月三周两天》则在私人医生的有序指导下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潜入高层住宅扔进顶楼垃圾道。

论排水管道,美国当仁不让。

《四月三周两天》里私人医生特意叮嘱死婴不能冲马桶会堵,那是在1987年的东欧。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描述了自己(九莉)也拿掉过一个四个多月的男婴:也是找的私人医生,10英寸长度、已看得到眼睛的婴儿被抽水马桶冲走。那是在1956年的美国。

至于那两个时期的中国,抽水马桶尚未普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连厕纸都不能直接冲。

论智商感人,《四月三周两天》的罗马尼亚女生加比塔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猪队友。

意外怀孕,室友帮她凑钱联系了医生,她却一再把事情搞砸,最终医生提出以性交易为条件,对象当然也包括她的室友。

论遭性侵后立即参加男友家生日宴,《四月三周两天》的尴尬指数领先彩虹乐团的《春节自救指南》30年。

《小团圆》里张爱玲打胎时美国丈夫就守在门外,称大夫有不轨就立刻冲进来。

《四月三周两天》中,两个女生默默接受了性勒索,那个始乱终弃的男友始终没有出现,这到底是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时代?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发生于1987年,距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只剩两年。

小国寡民的罗马尼亚正如火如荼的大搞“禁止离婚,禁止堕胎,生不够四个都算违法”的造人大生产,还有令人发指“月经警察”每月对女性身体检查和盘问。

你以为你的身体属于你?

最可怕的专制是管到女人的身体。

截止1989年,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死于秘密堕胎,出生于1968年的本片导演克里丝蒂安·蒙吉(2017年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青年时代正是经历了这一时期。

正如“三线少年”王小帅一直焦灼于“三线题材”,蒙吉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同样不能释怀,他说拍这部片子为表达“友情、责任和爱”。

影片第一个画面是阴冷陈旧的女生宿舍,狭小鱼缸内游动的两只金鱼成为视觉中心,鱼缸背面贴着城市高楼的图片,闹钟急促走动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接着智商感人的女二号加比塔、沉稳干练的女一号奥蒂莉亚相继入画。如同困在鱼缸中的鱼,她们被缚于时代的不可抗力中。

接下来的40分钟,镜头跟随奥蒂莉亚穿梭于走廊、洗手间、男友学校、酒店大堂,目睹她为一项目的不明的任务有条不紊的准备:借钱,开房,与神秘男子会面。

司空见惯的黑市交易,国营旅馆的官僚服务,萧条压抑的市容市貌,再现了物资匮乏、人情冷漠、供给制依旧存在的1987年的罗马尼亚。

冰冷的色调,幽闭的空间,线性的推移,没有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社会动乱等宏大的时代标签,甚至没有背景音乐,纪录片般的质感。

奥蒂莉亚与酒店前台交涉的戏中,构图通过高高的大理石前台将画面一分为二,将她与服务员彻底隔开,仿佛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她与对方交流存在重大障碍。

仅仅订个房就要接受前台的倨傲不屑,甚至要解释隐私,报告行踪

搞定了酒店,带回了神秘男子,重头戏到来。

加比塔带了自制的蛋糕,却忘带塑料布,最后找个塑料袋凑合。

对比《爱情的牙齿》中的医学院女生,人家可是消毒包钳子镊子带了全套。

然而真正的困难却没那么好解决。

她怀孕原来不是两个月而是四个月

“一孕傻三年”,她终于凭借感人智商一步步把事情搞得糟。

按医生的说法,一旦败露,怀孕四个月将直接增加量刑年限。

加上她们没带够本钱,医生无耻地对她们提出性勒索。

影片没有直击性侵场面,性侵发生时,两个女孩都被隔绝于另一个人的经历之外

加比塔打开卫生间水龙头用流水声掩盖房间里的声响,出于逃避,也避免难堪。

直到奥蒂莉亚突然闯入卫生间,赤裸的下半身让观众都有些措手不及。

导演没有让观众看到她的表情,只留给镜头一个背影,她没有跟加比塔说话,看不到她的脸,但我们可以从她不停洗刷身体的背影中揣测她巨大的愤怒与恶心。

轮到加比塔走进房间,镜头再一次留在卫生间,等待房间里性侵的结束。

而对于奥蒂莉亚来说,这一天的尴尬远没有结束,她要赶赴男友家参加之前说好的男友妈妈的生日宴。

一大桌亲友围坐在一起,导演始终没给全景画面,而是让奥蒂莉亚位于画面中心,镜头始终对着她,两侧亲友只出现手臂或半张脸。

他们热烈讨论着医院的话题,让奥蒂莉亚很难不想起刚刚的遭遇。

高谈阔论的亲戚以及背景里满墙的书架显露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优越感,出身十八线农村的奥蒂莉亚显然处于鄙视链末端。

她就这样尴尬的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听他们聒噪的自嗨,心却早已飞向酒店,那个独自留在酒店的蠢货随时可能发生N种意外,或许已失血过多死在房间。

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她,她满怀焦虑,如坐针毡。

封闭压抑的空间,固定机位,观众仿佛也随着奥蒂莉亚一起被“钉”在那里动弹不得,不得不去猜想酒店那头到底有没有出意外。

她与男友的谈话也不尽人意,这个小男生显然不知道她刚刚遭遇了什么,更不明白她为何好端端要提怀孕了怎么办。

其实在影片开始她在洗手间与同学的对话时我们就可以发现端倪:舍监在找她,她月经推迟两个多星期需要开医学证明。

男友说怀孕就结婚,可在那个满嘴“阶级”和“城乡差异”的家庭,他真的能与她结婚吗?

奥蒂莉亚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噩运降临她唯一可以指靠的似乎只能是猪队友加比塔

所以她不能死,她必须回去救她,于是她不辞而别,冲进苍茫的夜色中。

这段归途使用手持跟拍,剧烈的晃动把一天之内她遭遇的所有压抑全部释放,我们跟随晃动的镜头真实的体验到她的魂不守舍与不安。

后续奥蒂莉亚去“抛婴”的镜头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导演不直击性侵,也同样拒绝拍流产,所有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镜头之外。

镜头语言的克制却放大了想象空间,我们心中已预演过加比塔的N种死法,在开灯的那一刹那,却没看到任何血腥,加比塔非但没死,还顺利的完成了堕胎

随着奥蒂莉亚冲向卫生间,我们看到地面由毛巾包裹着的一团血污中的死婴,镜头坚定地停留好几秒,逼我们直视这个无辜的生命。

最后,她们下楼用餐,所有的脏器食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死去的胎儿。

导演没有让她们表现任何悔恨和反省,她们甚至拒绝以任何方式重提这一天的屈辱

背景是一面巨大的玻璃窗,玻璃前的她们恰似片头鱼缸中两尾鱼,她们挣脱不出这个时代。

相比“劈腿、堕胎、三角恋”的国产青春片标配本片克制,不动声色,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冷酷到极致,营造出一种零恻隐之心的客观

这部拍摄资金60万欧,按当年汇率600多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片,就这样触碰到了每一位观影者的灵魂。

历史有两个版本,一种印在书本上,一种烙在人们心头。

导演从小人物身上折射历史,从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了那个时代。

本片获得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这座超有份量的奖杯。

当社会制度残忍到管制女人的身体。

性,就成为一种负担,更是女性焦虑的来源。

这或许是女性身体的终极困境。

革命过后,冬季照常到来,对于罗马尼亚人民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比从冬季阴冷迷雾中挣脱出来的阳光更令人感到满足。

 短评

社会主义长镜头

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冷峻的定焦长镜,泥泞破败的罗马尼亚。她走进浴室冲洗下体的那一刹那,突然感觉悲从中来。为了除掉一个身体,就用另一具身体去交换。压抑,焦躁,羞耻统统绞尽心脏,跟餐桌那场置身事外的戏一起精神游离。最后有车开过,仿佛碾过我的血管。

7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怎么都无法相信这部纯粹的女性电影会出自一个男性导演之手。

10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扎实稳健的长镜头,滴水不漏的构图设计,全部服务于”电影语言“叙事,剧变前的风波早已在每一个人心中酝酿。残忍的”身体记忆“,身体共鸣,痛入骨髓。宴席上的众人争执,小房间里两个人的争吵,细节拿捏到位似行云流水。

1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4.5;藉一天一夜一事件牵扯蕴含丰富信息,黑夜的蹒跚,明灭的灯光,一切都像是山雨欲来的前兆;细节巧妙构思,处处勾勒时代注脚,小格局见大空间,长镜意蕴深远,构图精妙;剧本沉稳有张力,弱化戏剧情节,貌似无痕无波的生命长河,实则处处惊心动魄。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嘎纳总是选出这种冷冰冰静悄悄的电影

1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av9354470确实“于古有征” 引用:“罗马尼亚曾经为了提高生育率,不允许女性堕胎,市面上也没有计生用品。这样一来,出生率虽然上涨了,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婴幼儿的死亡率就很高。罗马尼亚搞出一个骚操作:3岁前不给出生证明。这样罗马尼亚婴儿死亡率就能为0。”

24分钟前
  • NARUMI
  • 推荐

Gabita就是条毒虫。

25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她说这个话题以后不要再谈了,可三缄其口如何抹杀卫生间里那一滩无辜的肉球、混入楼道间里的垃圾和再也洗不干净的身体。蓦然发现情深时的你侬我侬不过意外来时的龟缩叛逃,欢愉的代价就是丧却尊严的屈辱手术。蒙吉偏爱将镜头对准主角面孔,旅馆的堕胎现场或是无聊的饭桌上,无表情的脸上透出复杂况味。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他给你的感觉就像“你在喝一杯白开水,喝着喝着突然手一抖,水洒了一地”

31分钟前
  • 深溪虎
  • 力荐

前三分一我都处于因为加比的愚蠢而气愤到无法欣赏电影的地步,后三分一奥蒂莉亚与男友争吵,说如果自己怀孕了不会指望他,“至少那时候加比会在”。这就是她坚定地为不长性的朋友收烂摊子的原因吧。在身体体验上,两性之间的沟通无能,是宿命,也是无奈。

35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冷峻,克制,准确,手术刀一般,如同纪录片的写实,摄影,表演,故事,天然去雕饰,那些长镜头,像餐桌上谈话,大段大段的,一口气拍出来,也不容易。这个罗马尼亚闺蜜真好,演得这么棒,为了朋友,东奔西走,借钱,得罪男友,甚至献身都可以,为了啥。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说这部片闷的人根本没有看懂或者没有细心看,那些隐藏在内心的人性

45分钟前
  • Henry
  • 推荐

那种点烟后不知看向何处,打开水龙头放水却什么也不做,按下电梯按钮后等待,拿起菜单以避免交谈……这些“悬停”制造出的静默。正如赫塔·米勒所言:“沉默不是说话中间的一段停顿,而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女主角在手持摄像里,便是这样跟《罗塞塔》相当的战士。看小一点,是蒙吉“这是一部关于友情,责任和爱的电影”的自述。看大一点,影片发生在1987年,离齐奥塞斯库被枪决还有两年,那道自66年颁布的禁止堕胎法与分配工作制仍然生效。在此期间约有50万罗马尼亚女性因秘密堕胎的安全性而屈辱死去。“人们心目中致使他人痛苦的底线一天天降低,国民对暴力的认知标准也随之降低。”而通过爱,人能更珍惜自己一点,在被忽视与被折磨中,能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爱成为自由缺乏症的替代疗法。但被丢弃在铁轨上的孩子,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50分钟前
  • 还行

过于熟悉的社会主义味道,亲戚聚餐那段简直就是一帮说着罗马尼亚语的中国人

5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的疑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有人可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要求别人牺牲?看的时候恰逢江歌的事情出来,很生气。

58分钟前
  • 就我是包子呗
  • 推荐

这个导演好棒啊,长镜头冷静又全部服务于叙事,感觉不到一丁点多余。和《山之外》讲的都是两个女孩的关系,作为一个男性导演把女性的心理和相互的关系细节拿捏得这么准确真让人惊叹。女主和男友吵架那段让人心酸。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闷,晕

1小时前
  • 三角形的办公室
  • 较差

对新浪潮与旧时代的凝眸回探,朴素手持长镜,齐奥塞斯库末代。开场半小时的未知目的,庆生宴上焦灼的真实时间,精妙的构图与调度,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历史。结尾再次对称构图,G面前一盘动物器官,听完侍者介绍再次拿过菜单;O喝了一口白水,四百击般直视镜头。远处婚宴喧腾,忧愁并未了断。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简直就是欧洲学院派的教科书习作!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