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最后一天

剧情片泰国2017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  帕查·朋皮雷亚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瓦尔蕾特·瓦帖儿  淳妮苷·内醉  札玲朋·尊克迪  

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播放地址

 剧照

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2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3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4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5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6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3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4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5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6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7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8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19明天,最后一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2

详细剧情

  片中的故事均以真实新闻改编而成。每天的日常生活看来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死亡往往就会来得猝不及防,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赋予了生命以价值。在曼谷,朋友庆祝毕业、兄弟姐妹再次相聚、恩爱夫妻面对分离、女演员等待召集...... 这是对命运和生命无常的一种既愉快又忧郁,同时充满哲学性的反思。  该片由六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死亡之前平静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部作品继承了纳瓦彭之前影片中的混杂实验元素,是一种包含虚构成分的散文电,有音频、图片、记录文件等媒介拓展达到对死亡意义的探索。

 长篇影评

 1 ) 死于明日

泪点极低如我,也没有半点触动。对真实死亡事件中当事者死亡前一天的搬演,还有音频,照片,纪实采访等媒介元素。六段事件大部分都是意外死亡,意外前夕当然都是风平浪静的,表现破碎前的平静是很能调动观众情感的策略,这些案例的选择挺讨巧的,相对应的意外死亡能带来的关于死亡的讨论也更单一,它很难和纪实部分干瘪的讨论死亡的文本内容做等量齐观。

同时在刻意挑选过的案例呈现中,又夹杂太多编导刻意的讨论,节奏的克制平静,日常化的表达也无法抹灭这种刻意,小画幅的聚焦又在提醒这种搬演性,有一种很微妙的搞不懂对方到底想不想让人共情的排异感。其实选择死亡前一天,并非是对一个人的死亡有什么特殊性,而是这部片最大的戏剧性所在。真实的死亡数据的跳动,和片中对死亡简略抽象的言谈,前者是给人以压迫感,后者是让人去看淡死亡,这还谈个啥啊。我觉得这片要是讲死的虚无就太贪心了,死未必虚无,生才虚无,叫生于虚无倒是更扣题

 2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死亡是什麼樣子呢?


導演在本片交錯使用劇情片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在訪問的片段能感受到導演對於死亡的困惑,並且在這其中得到解答。畫面整體非常通透、簡單,鏡頭使用也相當簡潔,死亡如此沈重的課題,在本片看來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你不會知道你能否活到明天,甚至是下一秒。

死亡輕如鴻毛,是我在這部片裡頭看見的。

電影使用正方形(1:1)的畫面呈現人物互動或特寫,並且在某一部份轉換成 16:9 的畫面,讓人感受到主角的心境轉換。而運鏡也相當簡單,大多使用 pan,人物走出畫面後,再慢慢地跟著人物的方向移動,節奏整體非常的慢,對比左上角的每秒死亡人數計算,讓人感覺似夢非夢。而因為大量使用人物特寫鏡頭,演員的情緒傳達非常重要,這部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即是「留白」,演員在正方形的景框中,靜靜地看向許久不見的家附近的電線桿,緩緩吐出一句話;或擁有心臟疾病的主角在畫面裡緩緩地仰賴呼吸器吸吐,看著她胸膛上下起伏,聽著她的呼吸聲,下一瞬間哭了起來,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哭,是面臨死亡帶來的無助嗎?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真實與虛構交叉的散文電影,看起來毫無相關的日常故事,串起來成為每個人生命中的一段經歷,面對死亡、虛無的經歷。我很喜歡導演在訪問片段,跳過中間年紀的人們,而是選擇了小學年紀的男孩,以及高齡超過百歲的男性來作為被訪問者,一個已經經歷過人生所有生離死別,現在對死亡不再恐懼,反而對於自己能活這麼多年而感到困惑,另一個則涉世未深,透過網路搜尋來建立自己對死亡的想像和理解。當小男孩說著如果先知道明天就要死了會很難過,他不想要人生變成這樣,如果不知道的話,他只要活得跟平常一樣就好了,然後死去。而訪問者問老人「死亡是好是壞?」他卻回「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你走之前,你的人生是好是壞?」我也很喜歡其中一段聲音訪問,女聲說著如果能死亡,單獨死去都沒有關係,她希望能成為虛無。

死亡就像是在你內心重重響了一聲,過後卻無止盡地迴盪在腦海裡。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3 ) 谈谈死亡

什么是死亡?——消失?安息?……我觉得死亡对于我来说,好像就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吧。感觉自己还是对这个世界偶尔会有点消极吧,虽然有爱我的家人,有好朋友,也有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时候还是觉得死亡仿佛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有点厌世)。但是,死亡可能对我来说没什么了,可是,这往往会给我们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折磨。或许,你只是一死了之了,但是,家人、朋友可能一生都会处在阴霾之中,无法走出。 你会想知道你哪一天死亡吗?——总是很矛盾,一边想知道,觉得这样自己可以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了,觉得这样就能计划好每一天了……一边又害怕那一天的到来,内心深处好像很畏惧这个词,平日里也很害怕提到这个词,可能就是受到身边长辈的影响吧。 其实,仔细想想,死亡好像并不是一个可怕的话题,因为该来的总会来,它不会因为你的畏惧就不会到来。 死亡总是发生在一瞬间,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到来,所以,还是过好今天,活在当下吧。

 4 ) 这个时代,哪怕死于明日

夏日。午后。长镜头。

女孩在为父亲按摩头部,嘴里唠叨着:多么无聊的一天啊。女孩起身离开,父亲翻身熟睡。镜头缓缓拉开,静静后退的步伐沉稳的不像话,银幕内的男人离我们越来越远,银幕外的我们屏息凝神,注视着这一刻。

只闻风声,只闻鸟声。

黑幕。

字幕顿现:2016年11月30日,资深音乐家在春蓬省的家中,宁静死去。

不期而然的逝去,从容自如的离别。这是《死于明日》最富诗意,云淡风轻的一幕。它就像某个粗心女孩留在公园石椅上一本被摊开的书,被风轻轻吹开又合上,一切那么自然轻盈。

这个靠短片创作闻名于世的天才导演,用他极为节制,冷静,敏锐,超然的影像理念,向我们传达死亡的意义。但他总是点到为止,不细究死亡的本质,而是向我们道明死亡前一天的种种故事。

毕业典礼前夕,四个女孩把酒言欢畅谈梦想,冰箱的啤酒空了,她们中的一个人会下楼买酒,然后被一辆卡车相撞而死;姐姐从美国不远万里来看弟弟,说不清原因,好像冥冥之中的一个决定,她将在第二天因为给小狗拍照而被倒下的电线杆砸死;女人没有给男人打开房门,他们的关系在女人眼里已经结束了,之后男人从高楼跳下结束了生命。

......

它们就如散落在钢琴上的乐章,无序却有着相同的乐符,纳瓦彭将这些乐章拾起,弹奏。75分钟的曲子,却恍如让我们度过一生。6个短片故事,拼接成一部长片,伪纪录片的闲碎,被偶尔插进来的真实录音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就像姐姐去世后,弟弟一个人在天台落寞的吸烟,我们耳边传来的是片中"弟弟"一角的原型人物对姐姐去世的回忆,那种口吻是不带一丝哀伤的,像是在诉说这件事的神秘性。姐姐好像知道死亡这一天要来到,她自己也无法道明,那种感觉总是带着宿命意味的。

弟弟在天台想些什么?不该让姐姐出去?不该借给她摩托车?不该对她如此冷淡?有太多的不该,也有太多的不珍惜。导演并没有将镜头延伸到死亡后的事情,他所做的只是静静的记录,让人立于万物之中,宛如静物照一样,停滞,舒缓。

我们看不到弟弟的悲伤,只是看到天台上孑然一人的他,如此寂寥。如果姐姐活着,他一定会大笑着让姐姐拍照,因为之前姐姐给他拍照,费心费力让他笑,他却厌烦不堪。

我们有时畏惧死亡,因为人是一个情感动物。普鲁斯特曾说,情感的消逝和遗忘,意味着一次死亡。就像那个猝死在证劵大厅的商人,周围的人们忙忙碌碌,都不曾发觉这个似乎在睡觉的男人已然死去,他被人整整遗忘了五个小时。

他也许是一名丈夫,是一名父亲,私下里喜欢踢足球,喜欢玩股票。他和其他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忙碌着,他得到什么,也失去什么。他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的占幅极少,他的死像一声汽笛,短促有力,似乎是在呼应着音乐家死亡时如小提琴一样的悠扬长远。

我们有时也不畏惧死亡,就像那个103岁的老人,他爱的人都已经离他远去,他什么都不害怕,只希望尽快死去,可他还是过了104岁的生日。就像上帝和他开的一个玩笑,或者说上帝只是在惩罚他,让他尝尽人世间离别的苦难。

自古伤情多离别。离别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它想方设法稀释人们的关系,摧毁人们的心灵。就像男朋友离别那个下午,她为他收拾行李,给他剪指甲,嘱咐去美国应注意的事项。她担心男朋友无法照顾自己,却不曾想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是一个每日都在等待给她捐献心脏的病人。

和男友的分别,让她的病显得微不足道。然后我们看到她就坐在那里,停下手头的活,时间仿佛凝固了,接着她的眼泪就下来了。哭的像个孩子,完全不是刚才那个坚强娴静的形象。镜头完整地记录这一刻,不加以修饰,宛如一棵静若处子的松竹突然遭到了一场暴风雨。

无助,无奈,无力。我们不知道这对恋人是如何相遇,却直接看到他们是如何离别。命运有时候总爱捉弄人们,男友驶往美国的飞机不知所踪,她却成功的接受别人心脏健康活下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历程,她替他活着,他永远在她心里。

死亡有时太突然,死前的种种日常指向了不可避免的悲哀和唏嘘,它就像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征兆,纳瓦彭将一系列的音频视频图片拼接在一起,像是多声部的乐曲,吹奏着死亡前的祷歌,安逸,娴静,睿智,微妙。

所以啊,死亡是什么?死亡是长久的凝视,沉思,然后悄然落泪;死亡是毕业前被捏瘪的啤酒罐,孤零零扔在那,谁敢下楼买一罐?死亡是零零散散的指甲盖,死亡是那一张可爱的小狗照片,死亡是不可逆的缓慢拉镜头……

首发在:几点电影

 5 ) 淡化死亡话题沉重意味的六条广告片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用小清新口吻讨论死亡的时候,难免陷入了炮制心灵鸡汤的嫌疑。这部有关死亡话题的作品更像六支商业广告片。第一个女生聚会的故事像是高级酒店广告,绝症妻子与遇上空难丈夫的一段像人寿保险广告,男生遭受女生拒绝后跳楼的一段则像是防止自杀心理辅导宣传片。这并非一部情节完整的虚构剧情片,而是由六个真实死亡案件改编而成的拼贴实验之作。六个故事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全依赖对小孩与百岁老人的采访纪录片段穿插衔接。 导演的出发点与用意具有高度的原创性,拍摄人在意外死亡前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短暂故事,以及死亡给旁人带来的影响。然而,受篇幅所限制,剧本无法以戏剧性转折为重点,人物及其关系的刻画并不能迅速堆积起足以引起共鸣的渲染力,最多是抒发一下“世事无常用心过好每一天”这种浅显老套的价值观。 拍得最有电影感的只有从美国归来的姐姐探望弟弟,以及女模特在女星遭遇意外后取代其工作的两段。前者的摄影用光很迷人,后者用长镜头显示女模特脸部表情的复杂变化,也是一绝。这回导演依然在表现形式上施展创新:方形画幅、柔光滤镜、左上角时而出现的死亡人数标记。不过这类小花招似乎除了淡化死亡话题的沉重意味之外,没能留下更多发人深省的时刻。

 6 ) 林象文化观影记录2021

通过4个意外事故,1个自杀,1个正常死亡,让职业演员去表演真实死亡事件发生前几分钟或更长些时间当事人的状态和说过的话,4个事故都有聊到死亡但最后出事的都是聆听者,这些都用的3:3的画幅,而穿插的其他访谈用的是4:3的正常画幅,还用了一些真实死亡事件的照片和视频。尽管通片都在表达和探讨死亡但并没有直接展现都是通过文字表达的。最后出演员表时穿插一些鲜花的照片(我理解还是为表达生命的旺盛美丽与脆弱)。文字显示说全球平均每天有172800人去世,平均每秒2人,然后银幕左上角时不时显示计时和对应的人数,片长70分钟对应8400人。主要是表达了导演认为的生命的无常短促与不确定性,让人们引起对生死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实验气氛较浓,但能看。不过,我斜后方,旁边,斜前方的人看的陆续睡去,呼噜声此起彼伏。发现泰国的女演员虽不漂亮但都很耐看。

 短评

很漂亮的形式姿态,看出了《湄公酒店》的感觉。PPT电影也许最适合用这类极度轻的质感去拍,那么,单薄反而可能会成为优点。轻盈透亮,谁不喜欢呢?

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2.5 / 每个段落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尤其是窄画幅内的调度甚是迷人。但是实质的内容完全是短片体量,组合在一起就是空洞的N次方。对“死亡”试图进行平等超然的数据式或金句式概括恰恰抹杀了死亡本身的复杂性,连虚无本身也是如此的轻薄。所能想象的对东方生死观最扁平单一的呈现(大概和一篇微信推送效果相仿)。想回头再去看看《布米叔叔》。

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究竟哪个会先来。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泰式小清新,探讨了生命与意外的不可知,也许前一秒你还开心地吃着炸鸡,但下一秒就有可能撞到汽车。电影摘录了真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呈现一种命运的未知,但少见的是,却没有死亡那样悲天悯人的伤感气息,只是展现事实,让观众去理解。我们终将死亡,未来不可预知,活在当下,请过好每一天一分一秒,等死亡来来到的时候,便可以尽量少的留下遗憾

1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1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3.5 娓娓道来的人间故事,每秒2个,分秒的时间换算成死亡的数字,也诞生出希望。

1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有人赞美ppt,有人则不

23分钟前
  • 很可能是短尾🍁
  • 较差

生命序列各次级环节间的串联其实十分微弱,所以遭受颠覆或发生脱序(比如死亡)便应当属于常态。正如德勒兹所言,“小津的看法是:生命原本单纯,但人们却撩拨静水地将它复杂化了”。这部电影便是在抚平褶皱,用极具灵晕的影像缝合生命的裂缝,复合人们的创伤,一切皆一如既往地规律着。4.5

26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SAFF节竞赛片。泰国导演的创新之作,混杂故事、纪录、文献研究等多种元素,探讨死亡主题。长镜头别开生面,不少精彩闪光处,不仅在外在形式,还在内涵上。总体单薄了些,是其缺点。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来不及做,吃那家小店的炸生蚝、剪短脚趾甲、参加毕业典礼,可生命的倒计时码在头顶已濒临尾声。少年对死亡充满好奇,老人对生存满是疲惫,女明星对死亡情绪复杂,音乐家对生存无波无澜。第一次听说有死亡这回事,孩子哇哇大哭,抗议生命犯规。吹灭104根蜡烛,这人生还得走下去啊。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天山 一度哭得喘不过气。对长者与孩童采访式提问,关于死亡的无差别、不可预料、死亡对于生者的意义。替补女演员哭戏长镜太细腻。镜头语言诗意灵动。生活化场景有禅意,静谧如流水。古典钢琴配乐加分。需要重看!

36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推荐

时间码,正方画幅,短片组合到记录采访,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依然像篇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出自同一个人的短片集。最喜欢序幕的“你不知道哪一个会死”,姐姐拍照完全是《36》重现,一镜到底实现得最好的是女星殒命。音乐家溘然长逝,又完全是河濑直美附体。死亡很严肃,拼贴玩的志趣还是很浓。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Very Sad Pictures Ltd.

42分钟前
  • 勾狗够
  • 推荐

很喜欢这部泰国散文电影里面的好几个段落,导演的想法和设计清晰又明确,一开场手持拍摄四个女孩的闲聊,到后来替补女演员在固定长镜头下的情绪涌动。

4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向的文青風,感覺派,輕描淡寫,嘗試各種方法來捉緊對死亡不安的氣氛,幾種媒介並列只是試圖貼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並不意圖要探討什麼,分析什麼,甚至成為後設式電影(似乎我們的理性總會攻佔純粹的電影觀感,總以為電影是一種論述和立場表率),因為死亡難說也不好說,他努力地去說的,其實都是好好活著。

47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有針對死亡和無常的抒情,但沒有探索,更難言討論。都是老生常談。雖然淺薄,但也算是一部使人有好感的作品。死亡觀很「國際化」,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鬼神傳說、在地社會文化的介入。

52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拍得真美。已死之人仍在你脑中踱步,只不过每一个动作都在倒计。镜头太温柔了,但每一寸又都指向死。回忆死者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心情。

57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70分钟的片 比两个小时还漫长 节奏这么慢 近景长镜头被滥用 描写日常生活对主题表达完全没有意义 真是又臭又长 无语 想往文艺片靠 也不是用这么低级的装逼方法吧

58分钟前
  • 绿波依旧东流
  • 很差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1小时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形式上比较新,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大数据的影像化,将伪纪录片与短片集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想象主角们最后的时光,引发关于死亡的思考。很多时候,死亡是随机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和它们转瞬即逝的本质。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