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日记

剧情片法国1993

主演:南尼·莫莱蒂,朱利叶斯·贝斯,卡洛·马扎库拉蒂

导演:南尼·莫莱蒂

播放地址

 剧照

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2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3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4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5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6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3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4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5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6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7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8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19亲爱的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1 12:55

详细剧情

  影片由三个短片构成,片中演员均扮演他们本人。  《踏着我的摩托机车》:南尼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一次偶然中,他结识了女演员詹妮弗·比尔斯,可惜两人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南尼开始看起了电影,他惊诧于一部名叫《连环杀手亨利的肖像》的影片的血腥和庸俗,和对其大唱赞歌的影评人,他找到了那名影评人。  《群岛》:南尼来到了一座小岛上,那里住着他热衷于研究小说《尤利西斯》的怪咖朋友谢拉多。最经,这位朋友竟然迷上了看肥皂剧,他不仅开始将肥皂剧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更做出了一些更加疯狂的举动。  《医生》:因为皮肤病,南尼进了医院,可是他的病看过了许多人生都没有见好,荒谬的是,这些医生做出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竟然大相径庭。

 长篇影评

 1 ) Caro diario。

  亲爱的日记。
  
  
  [第一章。摩托车之旅。]
  
  
  导演持着摄像机坐在汽车上。镜头前是骑在不停止往前行驶的摩托车上白色的头盔。汽车和摩托之间保持相对运动的速率和趋势。镜头随路面的高低起伏,上坡,下行,时有晃动。有时那摩托车人的背影有下半截漏在了画面之外,两边的绿树合璧到马路中央,而那白色头盔穿过长长的林荫道,在罗马狭窄的巷道与充实的民区间,点燃了一片又一片夏日蝉鸣。
  
  
  我宁愿相信那蝉鸣被摇曳渲染的背景音符给掩盖住了。
  他自言自语说。我呢我为正义而呼喊。我是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
  
  
  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呢是看房子逛街区。遮蔽日照的密林植物下,小道上停着九十年代初的小汽车,鲜少有人在散步。他还喜欢去到里头,按响住户的对讲机,假装是为电影来踩点。于是一部关于一位托洛茨基主义者糕点师的五十年代意大利喜剧音乐片信口而来。毕竟那个年代的意大利正盛产这个。
  
  
  他每天至少有两次经过那座白色大桥因为他很喜欢。在摩托车上他看各式各样的露台,然后幻想在那里生活,自己整理顶楼房间的样子。他最大的梦想一直是学会出色的跳舞。他停下车看尽兴舞蹈的人群。手牵手的男人和女人。辉映互动的女人和女人。独自陶醉中的女人。他不会跳舞,于是跑到台上和主唱共麦,间隙里随拉琴和音的旋律移动左右小碎步。再次展开摩托之旅,环抱杳无人烟的丛林,双手脱开车把在摩托上起劲地摇摆起来,自若得像拥有了一个乐队。
  
  
  [卡萨尔帕罗克。
  在经过房子时我闻到一股气味。
  那是厚运动装的味道。还有录象带的味道。还有花园里的看家狗。搁在纸盒里的匹萨成品。
  为什么三十年前他们来到了这里。
  
  
  我也喜欢做其他的事情。就是看房子。
  一部由房子组成的电影那该有多美啊。一部由房子的全景组成的电影。
  Garbatella。1927年。
  奥林匹克村。1960年。
  Tufello。1960年。
  Nuove葡萄园。1987年。
  Monteverde。1939年。]
  
  
  在看这些房子的时候他根本就顾不得眼前的路了。
  
  
  看完一部很糟糕的恐怖片以后他走出影院坐在凳子上,走过喷泉,试着回忆到底是谁说过这部电影的好话。他找过那篇评论然后摘抄到日记本上。臆想中那位评论者应该为良心不安而夜不能寐才对。
  
  
  路过大海。并不细软的沙滩。分割明确的海天际线。也有歪斜的火红遮阳蓬。那些浪头边嶙峋的黑色礁石从远处看去,好像拥抱在一起狂欢的人潮。也有乡村小径。如此熟悉的视感,你却从未曾有片刻奔跑而至,完全地拥有,归途的足迹边开满野地里的春花。
  
  
  那么多的他,顷刻之间仿佛统统变成了我。
  在空调车里会特意挑选有阳光的那边坐。把灰色帘子完全拉开,身边就有了一整个逍遥夏日。行道上忙着逃离炙热摆布的行人,长途车站台上新搭起来的广告标幅的框架。都在距离自己唾手可触的位置,只是隔了被晒得暖暖的透明玻璃窗。脑子里在想与那些好看的电线杆靠近陪伴的方式除了摄影还有什么。
  
  
  仿佛我们的生命都是一场放生后的跟踪。自己之于自己之于别人。别人对于自己对于别人。
  眼见的全部意义为展开一段寻觅深远的追踪。前路流畅。罕至人迹求得内心丰盛起来的企盼。
  在红灯前随时停驻脚步。与路人简短对话。离别时互道,祝你好运。
  
  
  [第二章。岛屿。]
  
  
  杜拉斯在[L'amour]里写过不再有人相爱的沙塔拉。沙的国度,更像是海岛。绝对欲望的对象。
  
  
  可能的话也想去一座熟悉而宁静的岛屿,独自编剧本,与陌生人开始一些没有结束的对话,或只是放松休憩。深琥珀蓝大海。群山铺满植被。白色洁净房屋。围坐而相谈甚欢的宁和的人们,他们与好看的小孩不厌其烦讲着电话。小孩的母亲会对你欣喜地述说她不能相信这些岁月将毫无意义。也不相信她的孩子将再也不会记起。这个惬意而亲近的时期,她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里曾需要过她。
  
  
  轮船在海面航行。他在草丛漫步。
  轮船转向更开阔的水域。于是与他相伴的只剩下视线里青灰的山峦。
  阳光闪耀着冲上泥泞的沙滩,如同在空中张开一双巨大的羽翼。
  对于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却能描绘出一切。我们相信在那儿最后。我们将会。
  感情异常丰沛热忱的市长在港口为他们唱响萌芽之歌送行。像一个船长在岸边高高挥起手臂。
  或许任何新天新地抵达以后,都更像是被破译的假象。你有没有想过所有可能性陨灭后是被关进没有锁孔的胡桃夹子。
  
  
  [亲爱的日记。我只有在海上离开一个岛屿即将访问另一个岛屿时,才觉得快乐。]
  
  
  即使被岛屿同化,过上安之若素的写作时光,也始终有与人诉说的愿望。他在有光线没有百叶窗的黑暗中无法入睡,同时旁边床铺上他的朋友喋喋不休着对电视的怀念,最终高喊[孩子们不会在电视前变得迟钝,他们睁着眼睛做梦,就像其他时候一样],踏上即将收拢的甲板,逃离了小岛,奔返有电梯电话电视热水的尘世生活。
  
  
  莎士比亚说,世界即厨房。从井然有序的构成中我们能得到异常费解的静谧。
  
  
  在[狗镇]里,那是随着人心日趋腐朽而在自我重建的同时逐渐使居民趋向同化。人和镇子同根系赖生,无法或缺。可是孤独的岛屿却象征了每一个与之亲近的人。人们寻找皈依到他们自己的内心。有所获得后悄然离开。不需要承担构建岛屿的责任。在没有抵达以前生态已经成型,并无所沾染,如同我们的初心,归途则似航程大海。
  
  
  即使能够重新开始。即使继续失去人生。我们除了成为我们自身,别无选择。
  
  
  [第三章。医生们。]
  
  
  搔痒如同欲望。再多药物作用也无法使之停止。
  如果这是一场需要我们自控的病症,或许永远都无法被治愈。
  保持良好的习惯以及平和的心态。清晨的一杯清水能够浇熄凉夜鼎沸的迷失。
  
  
  亲爱的日记。你能够告诉我的比我曾让你得知的都更为重要。
  
  
  [Bonus]
  来自岛屿的对话。宁和的人们与可爱的孩子。
  
  
  [你好。
  萨拉。我是罗朗佐丹尼尔的爸爸。你还记得吗。请叫你爸爸来听电话。小猫咪怎么叫?喵喵~嘿嘿~
  蟋蟀怎么叫?
  蟋蟀是这样叫的。唧唧。现在叫你爸爸来吧。
  母羊怎么叫?
  母羊咩咩叫。公鸡喔喔叫。
  还有?
  萨拉请你叫你爸爸来听电话…小驴咿噢叫…你知道的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小鸡喳喳叫…
  
  
  我是罗萨那。叫你妈妈或爸爸听电话好吗。
  我去叫爸爸。再见。
  
  
  谁在家。妈妈还是爸爸。
  妈妈和爸爸都在。不过我要跟你讲一个寓言故事…]
  
  
  小孩子是恶魔。乜。
  以上。

 2 ) 两个倒霉蛋的奥德赛

现代人没有悲剧吧,有的只是可怜倒霉蛋的奥德赛。三段故事都听得到导演对荒谬现代性的吐槽:现代化/美国化的罗马,仿好莱坞的杀人狂电影,毫无良心可言的影评家,为了孩子而彻底失去自我的夫妇,热衷旅游开发的小岛市长,辗转于各种医药疗法之间得不到治疗的无名瘙痒,都以倒霉蛋的边缘视角呈现出来。特别喜欢中段故事。两个可怜的倒霉蛋渴望找到一处远离喧闹的孤岛,却又被真正的孤岛(毫无现代设备)给吓跑。这不正是我们自己的写照?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垃圾中,一边吐槽一边继续生活,因为根本离不开垃圾所带来的亲切感啊,比如那种对肥皂剧的热爱。中段故事的结尾,南尼颓废地躺在船舷的长椅上说着:我最喜欢的是在海上飘着。是啊,我也最喜欢在海上飘着,不需要靠岸。靠岸之前有多期待,靠岸之后就有多想逃。现代性是一场必然的瘟疫吧。祝你早日康复!祝你早登极乐!

 3 ) 可以选择没怎么看懂

6.8

感觉这是由小说而来的叙事 可能导演只是比较被动的搬运工 加入自己的想法吗?可能… 很少吧……意大利语本身就具歌唱性 再加上人的发挥 哈哈……名为“亲爱的日记”实则对自己要说的 …… 事后知道男主就是导演 估计本子也是他写的 我没有Get到他想表达的点 因为目前我的精神在很多度上都是散的 甚至于影片快结束时我都想睡了 这可真的不是好的征兆啊!

第一章 都市内好像是对过去的某种缅怀

第二章 岛屿上 不同的朋友与似乎是同一个小孩的电话 可能是在对未来发声 对即将到来和一直在到来中的事物的某种担忧 或期望 (男主是会踢球的 他凌空往高处踢球的准度可以看出 我在想 是不是大多意大利男人都会踢球的 血液里就有的还是环境?)在各岛辗转 却没看到什么

第三章 医生们 身体的痒导致他病急投医 吃了一大堆药做了一大堆的检查 一点没用 最后Ct得出结论 好像肺里的一个良性肿瘤所致 良性的也不给好日子过啊 这段是否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的解读 面对现实就是无奈啊

 4 ) 莫莱蒂的轻逸

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开篇讲述了“轻逸”的好处。在他看来,文学中有两种互相竞争的倾向:一种赋予语言沉重感、密度和具体性,另一种致力于把语言变为一种像云朵、纤细的尘埃和磁力线一样毫无重量的因素。前者以但丁为代表,后者涵盖了卡夫卡、艾米丽·狄更生、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其实如果把”轻“与”重“概念化,电影世界中这样两种对立的倾向也同样有迹可循。这周重温了《巴里·林登》,两年前一见倾心,再看依然是最爱的库布里克作品。片中六岁的小男爵踩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进高朋满座的演奏会,他的脚在沉重的木鞋里不停地滑动,每一步都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这是小男爵同母异父的兄弟刻意安排的报复行为,意在把他俄狄浦斯式的仇恨广而告之。(这样天真挑衅者的形象在鲁本·奥斯特伦德的《自由广场》的宴会戏里也有再现。)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这个情景本身,西谚”穿着别人的鞋“(即越俎代庖)落为实物的荒诞不经,还有宾客的沉默中的道德判断,这种冲撞中,影片阶级差异的主题得以彰显。

库布里克的影片都充满了如此的沉重感,即使是所谓的喜剧作品如《奇爱博士》也充满核战争与性无能的恐惧,这是库氏以电影为生死的性格使然。伯格曼、哈内克、威尔斯无不如此。与之相对的是侯麦、考里斯马基等人的作品。同样讨论道德的严肃话题,他们电影中的人或事都是轻微的、不断变化的、充满滑稽的悲哀的况味。这种的划分并非绝对,也不是为了证明文学领域的判断完全适用于电影。而是视觉语言的选择中,在一个镜头与另一个的连缀中,在画面内部的形象里,确有轻与重的因素密切地运动,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感触。

我心目中最能称上轻逸二字的,还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同乡南尼·莫莱蒂的电影。他的作品鲜见深刻的洞见和惊人的视觉,却能借助风与云的力量,留下水流云在的印象。对于莫莱蒂作品的这种轻盈的特质,Jonathan Rosenbaum(Chicago Reader的前任影评人)有过贴切无比的描述:“对于需要我写评论的电影,我往往非得记些观影笔记不可。但对于《亲爱的日记》,我发现自己无一字可记。这大概可以说明这部影片独特而难以描述的风味。无论是对于画面的描述,还是画外音的记录,或者影片中的对白,都无法捕捉到这部电影的精髓——也就是莫莱蒂本人的特质。“

《亲爱的日记》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界于纪录与虚构之间,现实与超现实密切相融。莫莱蒂在影片中扮演自己。(为了把角色与作者作区分,本文中角色称做“南尼”,而指代导演时称为“莫莱蒂”。) 影片以日记标题的形式分为三个段落展开,真实与虚构以不同的方式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医生》源自他本人真实的患病经历(甚至用到了一部分纪录影像)。《群岛》虚构了两位朋友在意大利群岛的游历旅程。以上两种手法在《我的摩托车》中得以融合,镜头跟随南尼骑着摩托车在罗马城四处周游,观感几乎如同一部旅行纪录片,直到荒诞与现实慢慢融为一炉。

莫莱蒂对于轻的追求在《群岛》一节中有着格外迷人的呈现。故事起始,南尼前往利帕里岛看望友人,并试图专心工作。他这位友人是个隐士,在岛上独自居住了十一年研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然而这方寸之地也开始被游客占据,两人不得不启程寻找其他安宁的岛屿。谁也没想到,旅程中,这位避世独居的友人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视,被各式各样的节目和跌宕起伏的电视剧吸引住了。他开始引用提布鲁斯、恩岑斯贝格尔的诗句描述电视的魅力,甚至扬言给教皇写信赞扬电视的教化功能。因此,当两人终于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平静岛屿时,这位老隐士被没有电视的生活吓坏了。故事的最后一幕,镜头跟随他一路小跑,高呼着“没有电视我们如何生活“,奔向海边的渡轮。

这里莫莱蒂或许讽刺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做派。但在这个故事里电视不太像邪恶的撒旦,更像知识树的苹果,帮助这个在形而上的世界里沉迷太久的人回归家乡。被电视世界迷住的隐士或许滑稽可笑,但仍然拥有逃离的选择。他一路小跑,迅捷又灵敏,从沉重中脱身,奔向大海,奔向电视代表的文明和轻盈。

对于《亲爱的日记》这样的作品,似乎存在一种普遍的轻视,“看起来轻松”的作品总不如四个小时长镜头的力量重。但莫莱蒂以他简单清爽的风格,十年如一日在作品中坚持着纯粹低调的影像和情感表达。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加高贵的坚持。虽然讨厌一切奖项,但想到常年不靠谱的戛纳靠谱了一次,把当年的最佳导演颁给了他,还是觉得很开心呢。

 5 ) 没看太懂

好意识流,真的不怕丢人的说,在观片过程中几次都睡着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的音乐特别是第一章非常优美动听,我都想弄张原声碟了。还看到了神奇的中国针灸,在片中听到了中文,颇为有趣。

 6 ) Caro diario。

亲爱的日记。


[第一章。摩托车之旅。]


导演持着摄像机坐在汽车上。镜头前是骑在不停止往前行驶的摩托车上白色的头盔。汽车和摩托之间保持相对运动的速率和趋势。镜头随路面的高低起伏,上坡,下行,时有晃动。有时那摩托车人的背影有下半截漏在了画面之外,两边的绿树合璧到马路中央,而那白色头盔穿过长长的林荫道,在罗马狭窄的巷道与充实的民区间,点燃了一片又一片夏日蝉鸣。


我宁愿相信那蝉鸣被摇曳渲染的背景音符给掩盖住了。
他自言自语说。我呢我为正义而呼喊。我是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


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呢是看房子逛街区。遮蔽日照的密林植物下,小道上停着九十年代初的小汽车,鲜少有人在散步。他还喜欢去到里头,按响住户的对讲机,假装是为电影来踩点。于是一部关于一位托洛茨基主义者糕点师的五十年代意大利喜剧音乐片信口而来。毕竟那个年代的意大利正盛产这个。


他每天至少有两次经过那座白色大桥因为他很喜欢。在摩托车上他看各式各样的露台,然后幻想在那里生活,自己整理顶楼房间的样子。他最大的梦想一直是学会出色的跳舞。他停下车看尽兴舞蹈的人群。手牵手的男人和女人。辉映互动的女人和女人。独自陶醉中的女人。他不会跳舞,于是跑到台上和主唱共麦,间隙里随拉琴和音的旋律移动左右小碎步。再次展开摩托之旅,环抱杳无人烟的丛林,双手脱开车把在摩托上起劲地摇摆起来,自若得像拥有了一个乐队。


[卡萨尔帕罗克。
在经过房子时我闻到一股气味。
那是厚运动装的味道。还有录象带的味道。还有花园里的看家狗。搁在纸盒里的匹萨成品。
为什么三十年前他们来到了这里。


我也喜欢做其他的事情。就是看房子。
一部由房子组成的电影那该有多美啊。一部由房子的全景组成的电影。
Garbatella。1927年。
奥林匹克村。1960年。
Tufello。1960年。
Nuove葡萄园。1987年。
Monteverde。1939年。]


在看这些房子的时候他根本就顾不得眼前的路了。


看完一部很糟糕的恐怖片以后他走出影院坐在凳子上,走过喷泉,试着回忆到底是谁说过这部电影的好话。他找过那篇评论然后摘抄到日记本上。臆想中那位评论者应该为良心不安而夜不能寐才对。


路过大海。并不细软的沙滩。分割明确的海天际线。也有歪斜的火红遮阳蓬。那些浪头边嶙峋的黑色礁石从远处看去,好像拥抱在一起狂欢的人潮。也有乡村小径。如此熟悉的视感,你却从未曾有片刻奔跑而至,完全地拥有,归途的足迹边开满野地里的春花。


那么多的他,顷刻之间仿佛统统变成了我。
在空调车里会特意挑选有阳光的那边坐。把灰色帘子完全拉开,身边就有了一整个逍遥夏日。行道上忙着逃离炙热摆布的行人,长途车站台上新搭起来的广告标幅的框架。都在距离自己唾手可触的位置,只是隔了被晒得暖暖的透明玻璃窗。脑子里在想与那些好看的电线杆靠近陪伴的方式除了摄影还有什么。


仿佛我们的生命都是一场放生后的跟踪。自己之于自己之于别人。别人对于自己对于别人。
眼见的全部意义为展开一段寻觅深远的追踪。前路流畅。罕至人迹求得内心丰盛起来的企盼。
在红灯前随时停驻脚步。与路人简短对话。离别时互道,祝你好运。


[第二章。岛屿。]


杜拉斯在[L'amour]里写过不再有人相爱的沙塔拉。沙的国度,更像是海岛。绝对欲望的对象。


可能的话也想去一座熟悉而宁静的岛屿,独自编剧本,与陌生人开始一些没有结束的对话,或只是放松休憩。深琥珀蓝大海。群山铺满植被。白色洁净房屋。围坐而相谈甚欢的宁和的人们,他们与好看的小孩不厌其烦讲着电话。小孩的母亲会对你欣喜地述说她不能相信这些岁月将毫无意义。也不相信她的孩子将再也不会记起。这个惬意而亲近的时期,她的孩子在这个时期里曾需要过她。


轮船在海面航行。他在草丛漫步。
轮船转向更开阔的水域。于是与他相伴的只剩下视线里青灰的山峦。
阳光闪耀着冲上泥泞的沙滩,如同在空中张开一双巨大的羽翼。
对于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却能描绘出一切。我们相信在那儿最后。我们将会。
感情异常丰沛热忱的市长在港口为他们唱响萌芽之歌送行。像一个船长在岸边高高挥起手臂。
或许任何新天新地抵达以后,都更像是被破译的假象。你有没有想过所有可能性陨灭后是被关进没有锁孔的胡桃夹子。


[亲爱的日记。我只有在海上离开一个岛屿即将访问另一个岛屿时,才觉得快乐。]


即使被岛屿同化,过上安之若素的写作时光,也始终有与人诉说的愿望。他在有光线没有百叶窗的黑暗中无法入睡,同时旁边床铺上他的朋友喋喋不休着对电视的怀念,最终高喊[孩子们不会在电视前变得迟钝,他们睁着眼睛做梦,就像其他时候一样],踏上即将收拢的甲板,逃离了小岛,奔返有电梯电话电视热水的尘世生活。


莎士比亚说,世界即厨房。从井然有序的构成中我们能得到异常费解的静谧。


在[狗镇]里,那是随着人心日趋腐朽而在自我重建的同时逐渐使居民趋向同化。人和镇子同根系赖生,无法或缺。可是孤独的岛屿却象征了每一个与之亲近的人。人们寻找皈依到他们自己的内心。有所获得后悄然离开。不需要承担构建岛屿的责任。在没有抵达以前生态已经成型,并无所沾染,如同我们的初心,归途则似航程大海。


即使能够重新开始。即使继续失去人生。我们除了成为我们自身,别无选择。


[第三章。医生们。]


搔痒如同欲望。再多药物作用也无法使之停止。
如果这是一场需要我们自控的病症,或许永远都无法被治愈。
保持良好的习惯以及平和的心态。清晨的一杯清水能够浇熄凉夜鼎沸的迷失。


亲爱的日记。你能够告诉我的比我曾让你得知的都更为重要。


[Bonus]
来自岛屿的对话。宁和的人们与可爱的孩子。


[你好。
萨拉。我是罗朗佐丹尼尔的爸爸。你还记得吗。请叫你爸爸来听电话。小猫咪怎么叫?喵喵~嘿嘿~
蟋蟀怎么叫?
蟋蟀是这样叫的。唧唧。现在叫你爸爸来吧。
母羊怎么叫?
母羊咩咩叫。公鸡喔喔叫。
还有?
萨拉请你叫你爸爸来听电话…小驴咿噢叫…你知道的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小鸡喳喳叫…


我是罗萨那。叫你妈妈或爸爸听电话好吗。
我去叫爸爸。再见。


谁在家。妈妈还是爸爸。
妈妈和爸爸都在。不过我要跟你讲一个寓言故事…]


小孩子是恶魔。乜。
以上。

 短评

纪录与伪纪录,自恋的导演最可爱,如果让我来拍一个熟悉的城市一座热爱的岛屿,我一定像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亲爱的日记》这样潇洒自恋却充满感情去边走边拍。如果喜欢意大利你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喜欢地中海风光,你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喜欢可以听无数遍的电影原声,那你一定喜欢《亲爱的日记》,如果……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南尼·莫莱蒂粉丝必看片嘛,骑摩托的莫莱蒂,边旅行边写作的莫莱蒂,看中医扎针灸的莫莱蒂等等各种萌,音乐好听,节奏愉快,对自己成长生活的国度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你这样在小店里自顾自跳起舞来、路上随意拦下人家问东问西,真的不要紧嘛2333

1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阳光+音乐+摩托车+毫无目的的漫步+冷眼观潮的碎嘴子,天哪~这简直是我的理想生活~好看好看,超级舒心~得好好谢谢Nanni Moretti

14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3.5。莫莱蒂的日记电影,音乐、风光,以及吐槽。关于意大利建筑以及舞蹈,关于商业电影以及红包影评人,关于孩子为王以及肥皂剧,关于医生以及看病经历。看到了帕索里尼被杀害的地点,听到了莱翁内《革命往事》的歌。

18分钟前
  • Z
  • 还行

莫莱蒂就是他自己的李康生啊!飘逸的灵魂附着于困顿的肉身,在追踪与潜逃的复调中观察自己、扮演自己、质疑自己,对所有鲜活的热忱以待,对一切媚俗的横眉冷目。段落的参差似耍赖式的推倒重来,瞳孔中一闪而过,下一秒再无影踪。

2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being like Nanni, riding, eating, traveling, talking abt shit

2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轻盈自如,莫莱蒂优美的怨声载道毫无疑问都是爱的证明。

30分钟前
  • TWY
  • 推荐

我喜欢前半段的长镜头和钢琴配乐,一切都那么释然。而后半段就开始围绕“痒”这个话题,倒颇有阿彼察邦《极乐森林》的感觉...

3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当Nanni Moretti骑着小绵羊游荡在罗马的角角落落时,而背景是leonard cohen的i’m your man时,感觉是多么美好,简直就是一封致罗马的情书。只是最后,满身骚痒的男主继续天马行空地唧唧歪歪时,直接抓狂了。真心的,这丫比Woody Allen还不着调。

33分钟前
  • 大米
  • 还行

慵懒,幽默,啰嗦,文化人的自嘲。夏天最空无一人的周末假日,几个人开着皮卡和摩托车随便拍的完全生活化的电影也这么可爱。怼影评人笑到爆炸。看见有人说莫莱蒂是意大利的伍迪艾伦,确实是有点哈,但是意大利人那种骨子里留下的一点点骄傲好像的确又是这帮人特有的

3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南尼大叔就是阿基库里斯马奇和伍迪艾伦的杂交体。利帕里群岛太鸡巴美了,斯特龙博利火山太神奇了!打算过段时间整个电影中的意呆利旅行来。

4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孤独人生怎少的了吐槽,前两章话少风光好,海边踢球那场戏特别动人,第三章吐槽医疗的幽默态度虽然值得欣赏,但未免格局太小了

43分钟前
  • 走马
  • 推荐

太精彩了,太喜欢了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非常适合疫情期间观看的松弛影像,纪录与戏剧之间是柔软质地:城市漫游,岛屿写作,无医可靠。莫莱蒂向自己,也向观众提出困惑:喧哗之下,如何独处。

48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 Cannes 76th 补课【A+】年代十佳。怎么会有如此这般同时做到轻盈,幽默,自由,又亲近的电影。表面像是在三个章节中不断靠近伍迪艾伦的创作观,但所有的情节与言语都不尝试去讽刺与解构着什么,而是最渗入日常的自恋的玩笑。一个总是在创作中扮演与体验的作者,让一切从可爱的日记开始。这里有我与生活,我的所见,所言,所想。我走过的城市,我爱着的电影,以及,如同不断周转看病却落回“记得喝水”的徒劳般,我不断寻找但落回寻常的人生。

52分钟前
  • Cardinal
  • 力荐

6.5 “最棒的喜剧演员就是去扮演自己”,有一搭没一搭地抖观念,随叫随到的幽默感,看得人非常舒服。

54分钟前
  • 喂饭
  • 推荐

-.5,兼备传统喜剧的情境建构,伍迪·艾伦式的言语阐述,以及大面积的舒缓空间铺展(或许是特征所在),却没有任何内容物的电影。

58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字幕亂翻,第一段影評講似柯能堡的裸體午餐完全沒翻出來⋯⋯第一段是與(義大利)影史的互文,第二段嚴肅文學不如電視的吸引力。第三段略簡單。不過把義大利拍得挺美。

60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专著的瘙痒,或者说瘙痒使你专著一切药物治疗都没有用处.慢节奏流畅随意.如日中天的四十岁人的生活.跳舞或者是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街道上欣赏房屋.你,四十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从一座岛屿游荡至另一座的时候感到快乐,如果需要绝对的宁静,可以抛开一切尘世生活:电梯电话电视热水.蝉鸣和如影随形的音乐.

1小时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第一段建筑、风景太美了吧!第三段不能更有共鸣,此刻就在湿疹发作挠痒中。

1小时前
  • ibeliev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