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黑皮书 剧照 NO.1黑皮书 剧照 NO.2黑皮书 剧照 NO.3黑皮书 剧照 NO.4黑皮书 剧照 NO.5黑皮书 剧照 NO.6黑皮书 剧照 NO.13黑皮书 剧照 NO.14黑皮书 剧照 NO.15黑皮书 剧照 NO.16黑皮书 剧照 NO.17黑皮书 剧照 NO.18黑皮书 剧照 NO.19黑皮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6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  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  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长篇影评

 1 ) 《黑皮书》不完全观影手记

人总有某些特别擅长的方面,如果《本能》被删去暴力和性,还剩下什么?所以,根本不能指望保罗范霍文的影片在国内公映还能得以完璧,像这类全球都是限制级的片子能公映都是意外,删掉些情色段落,往抗战积极健康的路上靠,可以理解。

 看完回家后上豆瓣查了查,早有无所不能的网友详细地罗列出了院线版和原版的差别,多达十几条,原版跟“健康版”的时间相差半小时以上。凡是涉及到色情内容,剪;涉及到政治内容的,剪,涉及到血腥暴力内容的,剪!而且广电总局对色情的定义很宽泛,床戏露点等镜头删掉也就删掉了,包括挑逗性的语言翻译的时候也被替换,不过这类改动倒也没什么,不影响理解就是了,让人郁闷的处理方式不是只把有碍观瞻的镜头删掉,而是干脆删掉前后的一段剧情,从而造成前后脱节,让人费解。其中有一些关键的过渡性剧情,比如我一直不明白蒙茨和艾丽斯被营救后,怎么突然就跳到了那个残暴凶狠的纳粹中尉弗兰肯携带财产逃往海上,完全衔接不上。原来其中还有一小段蒙茨和艾丽斯逃亡的情节,在一个帐篷内,其间还交代了纳粹从荷兰退兵,战争结束。没有这些铺垫,其后弗兰肯的跑路行为以及大街上胜利队伍游行的场面,实在很让人迷惘和觉得突兀。还有艾丽斯被注射了过量的胰岛素后吞食巧克力自救这一段,一般人怎么会知道吃巧克力增加体内血糖来分解胰岛素的医学专门知识呢?其实在开头都是有交代的。剔除了诸如巧克力、打火机等小道具的细节刻画是很遗憾的,完全丧失了原版中也难得的细腻之感,甚至作为片中重要线索之一的“黑皮书”也没有得到事先照应。最让人意难平的还是公映版的结尾实在太烂,硬生生把影片降低为一个快意恩仇的复仇故事,当然,这在原版里也是有交代的,战后艾丽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以色列,结婚生子,但是1956年的中东战争接踵而至,战争,还是战争……就此打住,倒是颇有几分余味。又为什么被剪?不知道。只能说中东啊、以色列、巴勒斯坦啊,都是敏感字眼,为安全起见删干净的好……这点,虽然在心理上我也是能理解的。

 《色戒》公映的时候据说只删掉了13分钟,已经足以让人的理解缠产生偏差,那么《黑皮书》在剪刀手下的命运简直不堪了。海报宣传上的《色戒》二战版已经不确切,且不说《黑皮书》在拍摄时间上要早于前者,除了美女间谍加战争的框架之外,其实两者是不能比较的。文化背景不同,不能比;价值观不同,不能比;更何况西方导演粗犷不羁的风格跟《色戒》欲言又止的小情小调也是比不了的。仅仅作为一种商业宣传的手段罢了。

 作为老牌的商业片导演,保罗当然是很懂得讲故事的。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典型的战争片的看点一应俱全,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悲剧,但跟战争有关的题材却跟爱情、人性一样,是艺术永远取之不竭的宝库。所以在内容上实在不算创新,而且该片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来推动,对导演操控节奏的要求很高。虽说在剪刀手下我也只能连蒙带猜看个大概,但其中体现的戏剧张力紧绷到让人透不过气来不是假的,善恶莫测,忠奸难辨,步步翻盘,绝境逢生,算得上一次畅快的观影经历。

 如果说《色戒》因为张爱玲因为李安也是可以列入文艺片行列的,那么《黑皮书》则是浓墨重彩的情节片。《色戒》倾向于人物内心的变化、挣扎,闷骚,那么《黑皮书》则着力于势力斗争的冲突、紧张,大气。虽然也是由女主角的传奇经历贯穿全片,却丝毫没有阴柔之感,反倒有一种史诗般的磅礴。当然《黑皮书》不仅仅是一般的情节片那么简单。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大量高潮的连续铺垫排列,层层推进,从而将人物的跌宕命运始终置于矛盾的中心,整个过程冲击不断,逐渐升华,也正在其间传递出了颇耐人寻味的主题:战争就是人性的疯狂,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最终都是疯狂的一种极致张扬,这一点是被无数实践无数理论无数作品反复论证过的。《黑皮书》展现的便是这种疯狂对于普通人心智的摧毁和不可修复的伤害,无论是正义的女斗士艾丽斯还是可耻的叛徒内奸汉斯医生,甚至那个看起来还有点理智和人性的纳粹军官蒙茨,无不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牺牲品。哪怕在胜利和光明到来的时候,铭刻在普通人心中的伤痛依然不会消退,反而历久弥新。

 如果有人是冲着《本能》和《艳舞女郎》去看的,比较可悲。不是对于导演而言,就是有人喜欢并且擅长用这种方式来讲故事,没什么的,讲得好就行,这点保罗比李安坦白。限制级从来不是大问题,它的争议不会《午夜守门人》更大。

 在电影院里看这部洁本,感觉像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讲述白色恐怖地下斗争的电视。我其实是靠自己的想象力在看电影。

 2 ) 精彩令人吃惊

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随意,只是在那里不停地寻找,最终抱着无所谓看什么的态度选择这部《黑皮书》,尽管其实最开始选择的时候并不看好。

相信李安是看过这部《黑皮书》的,因为《色戒》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其实,《色戒》就是《黑皮书》的中国版(《色戒》上映年代及开拍年代均晚于《黑皮书》),只不过剧情更加简单,床戏更多,故事讲述更加苍白而已。记得有两个人对《色戒》的影评写得很好“看着汤唯从始至终暧昧的表情,就像她对王力宏表达第一次本可以给你时的遗憾一样,让人觉得滑稽 ”“实现了找准了卖点的定向包装——卖给外国人的是老上海风情,卖给台湾人的是重庆政府的旧日艰险和荣光,卖给大陆人的是张爱玲和床戏”,嗯,真是极其的精辟。

好了,不谈李安及其《色戒》,黑皮书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子在1944年——二战胜利前夕,历经了逃亡——出卖——逃亡——抵抗——打入敌人内部——出卖——逃亡——复仇——想平静的生活——面临战争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看完了电影,眼前晃动着是那么几幕
1. “女主角向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和一把钻石,让她打了借条。女主角准备签字,律师问她你都不数一数?女主角说不用了我信任您。律师则说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时代变了”。
2. “为了接近德国人,她在去之前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
3. “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
3.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眼泪——那种痛苦、绝望、恐惧……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4. “影片最后女主角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通常的二战电影一样,非黑即白,总是极力占线二战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被占领国人民的悲惨,盟国的伟大……如果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特别是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长久的痛苦。然而,战争也是由人来完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人性。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着力刻画描写的地方。

像女主角,一个犹太人,一个当时在任何一个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都被歧视被侮辱的民族的儿女,影片展示了她的苦难,但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反而刻画了她的坚强她的乐观甚至是她的七情六欲她的悲愁犹豫苦苦挣扎。因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然的人。

而对于迫害的一方——德国人,影片描述了三个人,将军、上尉和中尉。 将军代表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层意志,冷酷、刻板、自大、高傲,正是他们,发动了这场战争,带来了灾难。中尉则代表了德国法西斯意志的继承者和执行者,正是他们,才有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和大屠杀。而上尉,很显然,是一个反战者,特别是当他的妻女都在盟军的空袭中丧生之后,这点在他不同意中尉处死那三个抵抗分子表现无疑。当然,对于上尉之前在战争中的态度我们无从考证,很可能之前的上尉也是一个好战的狂热分子,不过这个情有可原,毕竟一战后带给德国的耻辱实在过于深重,而希特勒正好带给德国人民一个脱去耻辱帽子的希望,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全民对于战争的支持程度空前高涨。但是无论如何,随着战争的发展,上尉个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步显露,从迷惑到质疑,一步步发展。

而对于抵抗组织——荷兰人,又有不同。像影片开始救下女主角的那个水手,就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荷兰人,没有因为女主角是犹太人而歧视她,也没有索取任何报酬,单纯的出于善良救助了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极大的风险。德国人对于这类帮助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而且由于宗教的关系,普通民众对于犹太人不说是深恶痛绝,但也绝对是鄙视(这点可详见相关历史)。另外的荷兰人,同样是开始女主角藏身的那个荷兰家庭,很明显就有宗教信仰上的歧视,例如不背基督祈祷文就不给饭吃(没有盘子,背出后才让小女儿拿给女主角,而后来女主角对那个水手小伙子也说过)。当然,荷兰人典型的代表还体现在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犹太人并不只是只有纳粹才讨厌。

此外,当女主角被荷兰“人民”“抓获”的时候,那个浇大粪的场景。这里要补充一点二战结束后,荷兰掀起了大规模的“荷奸”运动,将那些战争中的亲德分子,与纳粹关系密切的人……通通抓了起来,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是将其赤裸身体,剃光头发,然后去游街,谩骂,侮辱……这段历史往往是现代荷兰所回避的,这是一种对于人权的赤裸裸的侮辱和沦丧。我们好像没见过对待汉奸这样的,即使在苏联,对待“俄奸”也基本就是处死。这个时候,究竟谁是正义?人民?不是,女主角本身就是受害者,更是为了解放人民而打入敌人内部。然而,正义在这一刻并未得到伸张和尊重。但是,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而言,你又怎能说他们有多大的错呢?因为他们自然是受害者,是被压迫者,出于此,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包容自己仇恨的人,这是人自然的本性,至少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本性。就我所知,好像基本没有人被人凌辱侮辱欺侮之后,很大度地说,哦,我无所谓的,我宽容你了。好像没有。所以这里无法说谁是谁非,这就是现实,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最后女主角最终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然而正义在这一刻真的就得到了充分的伸张么?没有,女主角用她最美好的岁月,用她全部的亲人,用她的爱情,就只是为了实现复仇,实在不能说这是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影片最后,女主角终于回到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本以为可以安宁的生活,然而,战争,又是战争,接踵而来。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一个历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犹太民族,却始终和战争、争斗、歧视搅在一起。也许有人会和我说,啊,看《圣经》上怎么怎么说,啊,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把耶稣吊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们应该被欺侮应该付出血的代价。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嗤之以鼻。首先,《圣经》只是一部书,确切说是一部故事书,在确切说是一部人写的故事书。好了既然是人写的,那就有可能变造虚构伪造捏造,凭什么要相信它?凭什么它就一定说的是真理?更何况它只是一部故事书,既然是故事,怎么能就依据一部故事书来给他人定罪,而且是给一个民族定罪?其次,退一步说,就算《圣经》是人写的一部准确无误的记录,那么,又是谁规定的,祖先的罪恶一定要子孙甚至全体后人来承担?又是谁规定的,部分人的错误要整个民族来承担?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事实上,哪个信奉基督的国家也没有遵守这个准则。唯独在针对犹太人上,大家异口同声。我看,关键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是个聪明而且勤劳的民族,他们拥有太多的财富,让广大基督徒们垂涎不已。加之犹太人一直受到排斥,比较胆小,就更让广大基督徒觉得好欺负。正好又有《圣经》来引经据典,嘿嘿,犹太人的苦难就这样练成了。

其实,我过去很讨厌以色列,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自己,和犹太人其实很像。我们也很勤劳也很善良,华人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也很有财富,于是呢,排华开始了,印尼暴乱,马来西亚的排华,俄罗斯驱赶华人商人,西班牙火烧华人鞋展……这些都是为什么?过去我们穷,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也不至于如此。但现在我们富了,我们成了世界工厂,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于是呢,眼红了,我就要排斥你了,为的就是夺取你的财富,把你踩在脚下。管你信仰什么,于是信基督的来了,信安拉的也来了,甚至信释迦牟尼的也来了。由此可见,管你信得什么东西,利益,只有利益,才是维系一切制造一切的根本,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之间,亦如此。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越扯越远了,估计有无数信徒会众要来拍我了。随便!

还是回到电影吧,出了电影本身,我发现真的很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有一些俏皮,有一些大胆,有一些天真,但是却又那么自然。还记得她让那个水手小伙子亲她的面颊么,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多么自然而美丽的一幕。还有她第一次去律师家,和兔子抢胡箩卜,还有她对着镜子给自己的阴毛染色,还有她浑身颤栗痛苦万分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总之,借用别人影评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精彩地令人吃惊!”。

 3 )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第4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革命》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讲习班主任兼理事、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主持编辑的。这篇文章后来成了《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改名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您别误会,我在这儿说的,跟毛老爷子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您不必担心接下来会上一堂“毛选讲用课”。

之所以会想到毛老爷子这篇文章,实在是跟保罗·范霍文的一部电影有关。看完那部电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毛老爷子这文章中的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之所以会想到这句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第一,电影的故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当年上学赶上了革文化命的尾巴,毛主席著作和语录都正经背过一些,早年间的记忆总是印象深刻,不自觉地就往外溜达。这第二个原因的存在,说明我老了,现在的小孩儿你打死他他都不会从范霍文的电影想到毛主席的教导上来。

保罗·范霍文是谁?说一部电影和一个人你就知道了,《本能》和莎朗·斯通。《本能》的导演就是这位范霍文,而莎朗·斯通今天依然能拍《本能2》,跟当年范霍文起用她大有关系。须知,那个时候的莎姐已经是三十八岁高龄了,但范霍文还是慧眼识美人,莎姐果然性感逼人,艳光四射,貌似枯木逢春;但是她的演技实在平庸,而且值得吃一吃的身体容貌的本钱也正在迅速消失,《本能2》就是个恶例。

这部让我想起毛主席语录的电影,名字叫做《Zwartboek》,这是荷兰文,翻译成英文是black book,汉语的意思是“黑书”,所以这电影的名字在我们这儿翻译成“黑皮书”或者“惊惧黑书”。

故事说的是二战末期荷兰一个犹太女歌手的事儿。这位女歌手和家人在逃往荷兰南部盟军占领区的过程中遭遇纳粹截杀,女歌手侥幸躲过了这一劫,但亲眼目睹了家人被杀、细软被劫的全过程。逃回阿姆斯特丹的女歌手乔装改扮为非犹太人(染成金发,甚至把阴毛也染成了金色),不仅参加了抵抗组织,而且还打进敌人内部,当上了一个纳粹军官的情妇兼文员,一边为抵抗组织做地下工作者,一边寻找着家人遇害的真相。然而,荷兰抵抗组织要营救自己被俘的人,让女歌手帮助,但是,这个计划被奸细得知,抵抗组织遭受了很大损失。于是,纳粹和抵抗组织都把女歌手视为敌人。那位纳粹情夫与她一起逃离并躲了起来,等待着战争结束。而结束了战争,却并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她被荷兰人当成“荷奸”关进监狱,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解救了她。但是,最后的大结局却出乎女歌手也包括我的意料之内外。真正的奸细和凶手,既不是吃里扒外的荷兰伪警察,也不是掌握着犹太人生杀大权的纳粹情夫,而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和帮助犹太人逃难的律师先生。而这奸细的动机也很简单,图财害命,与实施杀人的纳粹分享这些血染的财富。而这一切的秘密,就藏在律师先生的黑皮面的笔记本里,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这电影中的人,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真人”,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刘再复先生当年提出的“性格组合论”在这部电影里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人性的复杂,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可算淋漓尽致,就连我这样走南闯北、号称阅人无数的老家伙,看完也很感叹了几分钟。

故事是个好故事,情节发展和关节处都处理得好,一帮基本不熟悉的德国演员演得也好,乱七八糟的德语、荷兰语听上去不算太难受(反正一句也听不懂)。据说范霍文的这部电影构思了将近二十年,当年江青搞样板戏,号称“十年磨一戏”,但跟范霍文的二十年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或许是因为构了二十年思的缘故,这电影的故事编得很圆,没有什么破绽,而且也没抄别人的桥段,这真是不容易。

只是我替那个女歌手感到相当不值,于是就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歌手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了,就没那么多乱事儿了。当然,果真如此,那这电影也就甭拍了,看的就是这一波三折的复杂劲儿。

 4 ) 风雨血泪中的黑郁金香

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震撼、最感慨的影片,无论从编导水准、演员表现还是主题立意来看都是绝对的上乘之作,因而发现此片当年冲击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皆铩羽而归,甚是愤恨不平。
二战是一个能让影人产生无数灵感的题材,然而在无数以此为宏大背景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此片的成功不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塑造的各色人群在那个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给人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没有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也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没有矫揉造作的催泪瓦斯,也没有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留下的只是如鲠在喉的激荡和深远绵长的回味,令人不禁沉静反思,这是编导拍摄此片的真诚之处,也恰恰体现了编导为此片共同构思筹备近二十年的郑重与严肃。
不曾料到,这部具有人文现实主义情怀的电影竟出自以执导《本能》和《星河战队》扬名立万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之手,这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事实证明,离开好莱坞娱乐回归自我内心的选择十分明智。范霍文擅长多种电影类型,无论情欲片、科幻片还是惊悚片都颇有心得,在此片中,他并没有摒弃惯用的结构,却使用了与其以往所拍的商业片有所不同的相对保守的表现手法,香艳而不低俗肤浅,暴力而不追求血腥,惊悚而不张扬刺激,叙述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同时范霍文展现了很强的节奏控制能力,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即使在《透明人》(这大概是此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的电影)这样的烂片也没有丧失。这里也不得不提范霍文的老搭档——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无论是范霍文的成名作《纳粹军旗下》还是这部《惊惧黑书》,他都功不可没,《透明人》若经他手,想必剧情也不至于离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活在战争年代的人生是危险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在盼望彻底放松呼吸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面临身不由己的选择,乐安天命是奢侈的,命运的咽喉被无形之手牢牢掐住,苟延残喘着,随时都有窒息而亡的可能。于是,有人投机取巧,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气吞声,也有人奋起反抗,人性的美丑善恶暴露于现实和真相之下,或灿烂光明,或肮脏腐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众生相。
爱丽丝是一个犹太姑娘,虽然蜷居在小阁楼,不得不以背诵圣经来换取食物,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性感迷人、活泼俏皮、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和音乐、容易相信人,但是家人惨遭德军杀害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个性中的另一面也随即被一寸寸的挖掘了出来。她忍辱负重,深入敌营,以她的美貌与智慧换取敌方的信任,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英雄被诬陷成叛徒,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置她死地而后快,她的内心也曾闪过一丝懦弱,害怕解放后百口莫辩的她会成为全民唾弃的公敌,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必须查出真正的叛徒,为自己正名,为死去的家人和同伴讨回公道,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即便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也不言放弃。爱丽丝就像是在风雨中飘摇的黑郁金香,淌着血泪挣扎求生,却掩盖不了不凡的气质和不败的意志。
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复杂角色,从单纯善良到从容果敢再到坚韧刚强,每个阶段的爱丽丝都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时而细腻克制,时而激越迸发,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其中两段表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爱丽丝被狱卒侮辱的一幕,被扒光上衣的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卑微羞耻的低头抱胸,而是坦荡荡的昂扬高贵的头,直勾勾的凝视对方的脸,严辞拒绝唱歌,她以柔弱之躯一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倔强的眼神中一览无遗的是坚毅无畏、威武不屈的铮铮傲骨,充满了强大的抗拒力量,令我深深折服。其二则是爱丽丝得知蒙茨被处决的反应,震惊后的心碎和悲伤瞬间笼罩爱丽丝,她呜咽低吼起来,全身止不住地颤抖着,这种痛就像被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心脏,鲜血源源不绝的从伤口流淌出来,消耗着最后的生存意志,终于,濒临崩溃的爱丽丝已无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绝望的喊道:“到底何时才是个头!”此时,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
面对决定命运的天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监狱承包商可以毫不犹豫的在子弹和战后勋章间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只需举手之劳就可既保全性命又获得荣誉的双赢选择,任何人都没理由拒绝,然而摆在被捕抵抗组织成员面前的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残酷角斗——子弹,还是背叛?为信仰献出生命,还是为苟活奉上灵魂?汉斯假装为爱丽丝开脱,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他的答案显然就是后者。身为抵抗组织的一员,随时可能丢命的危险是早就预见得到的,可是真正到了生死一线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保证自己的忠诚和义气。譬如蒂姆,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后,不堪折磨的他还是供出了自己的父亲葛本,却仍逃不过一纸处决令,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他该被谴责吗?背叛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是否太过苛刻?我无法以高姿态评价这样一个饱受摧残的人,可像汉斯这样道貌岸然、卑鄙无耻、阴险奸诈、残忍狠毒的混蛋,犯下的是任何借口和狡辩都不能泯灭的无法容忍的罪恶,这毋庸置疑。
当爱丽丝遭受牢狱之灾身心俱疲时,真正的叛徒汉斯却在逍遥快活,被当做反抗法西斯纳粹的人民英雄,享受着人民的欢呼、崇拜和拥戴,世事就是如此讽刺,而真相揭开的那刻,让人感到生吞苍蝇般的恶心。此前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会放在律师身上,显然是受到了编导的诱引,从而令故事的悬疑成分大大增加。而作为片名关键点的黑皮书竟然在观影过程中被无自觉的忽略和遗忘,直到最后才决定性的出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感叹导演的高明。当然,事后仔细回想,汉斯的叛变并非无迹可循,伏笔和线索早已埋伏其中。
其一是绑架范亨这件事。作为医生,汉斯竟然犯下低级错误,使用过期三年的麻醉剂,而作为射击俱乐部的神枪手,汉斯向范亨开了几枪竟然无一命中,如果将前因后果连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汉斯的阴谋。首先是汉斯说服爱丽丝绑架范亨的那段话,说绑架既能拷问出诱害犹太人的嫌疑人又不会让富兰肯怀疑,照理说这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会议上说出来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可他却决定私自行动,可见他早就预谋要杀死范亨了,一来保障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二来破坏上尉和抵抗组织的私下协议。其次就是具体实施的过程了,这里他利用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提欧,当范亨恼羞成怒全力反抗,欲置汉斯和爱丽丝于死地之时,神经质、情绪波动大的提欧受到刺激后开枪杀死了范亨,这也算是借刀杀人。
其二就是劫狱了。片中有个镜头是汉斯在牢房时嘴角很不起眼的向上扬了扬,带点轻蔑、带点嘲笑、又带点得意,想必那时他已经发现德军躲在何处,所以在双方开始对轰之时,他所在的位置最靠近出口,而且是在同伴的身后,也就是说同伴成了他的人肉盾牌,助他全身而退。而那时他本有机会救出最后一个人,他却没有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导致同伴身中多枪而死。这里唯一的疑问就是汉斯如何确保自己不被德军意外打死,如果出发前利用某个借口不参与劫狱就不会有忧虑了不是么,对此我只能猜测,一来不被怀疑的妥当借口不太容易找到,二来他对自己的枪法、身手和整个计划非常自信,不认为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
最后容易遗漏的一点是关于胰岛素的。汉斯和爱丽丝在ooxx前的对话不仅是在为爱丽丝吃巧克力自救作铺垫,更是掀开了汉斯的另一角。当爱丽丝问他要那么多胰岛素干什么,他说这是不能泄露的秘密,这不禁令人对这些胰岛素的真正作用产生怀疑。汉斯企图用胰岛素杀爱丽丝很有可能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惯用手法,胰岛素在汉斯手里一直就是以一种具有高效、安全和隐秘优点的杀人武器的名义而存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战争时期胰岛素稀缺而需求量大,汉斯便通过黑市售出胰岛素以谋取高额利润,因而汉斯发现胰岛素碎了一半时骂的那句“医院可高兴了”就容易理解了。
正义之师里有汉斯这样为一己之私出卖良心的蠹虫,德国党卫队中也有像蒙茨这样人道的和平主义人士,本可以与爱丽丝隐姓埋名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光明磊落的个性落得枪决的下场。只是,孰黑孰白孰是孰非,不在于所处的位置、所站的立场和所得的结果,人性中的黑暗面即便以高尚正义的面目或名义呈现出来仍是丑陋猥琐的本质。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当叛徒被游街、剪发甚至露体,当流氓狱卒百般侮辱践踏囚犯的尊严,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权,完全由一朝得势的利益方决定,弱势群体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皆云“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却从来没想过谁来报、如何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善恶只在一线之间,当所谓的“善”以缺乏人性的方式惩罚他们眼中所谓的“恶”,那么“善”也就离“恶”不远了。
除此以外,影片也没有回避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提出的一些额外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在战争时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荷兰女王、耶稣还是共产主义,只要不是信仰希特勒和纳粹,就属于正义一方,就能联合起来共同战斗,然而,战争结束后,作为抗战同盟伙伴的共产主义者却成了战败方和战胜方共同的敌人,世界的政治格局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变化倾向。而在争论要不要杀富兰肯的问题上种族主义的苗子也冒了出来,葛本质问爱丽丝“难道随便一个犹太人的生命都比一个优秀的荷兰人要珍贵吗?”可见很多想法暂时隐藏不代表就不存在。
有国就有政治权力斗争,有人就有思想观念冲突,“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真正的和平、平等、天下一家、和谐共处只存在于美好的愿望中,这就是无奈而残酷的现实。正如片尾暗示的那样,表面上回到祖国的爱丽丝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令人欣慰,却不能忽略军队进驻集体农场严阵以待的警备状态。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即便是爱丽丝以二战犹太遇难者基金创建的Kefar Stein(百度上偶然搜到,Kefar是希伯来文“乡村”的意思,不知是否正确,而Stein是爱丽丝的姓)也不能独善其身,真是莫大的讽刺。“到底何时才是个头!”脑中又浮现出爱丽丝凄凉无助的呐喊,唏嘘不已。

 5 ) 倾城之恋

一直在想只有恢弘的背景才能成全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世界动荡,所有人家财散尽,涌上街头,在避难所出太阳的时候晒太阳下雨的时候看雨,每天准时定点到一个地方排队领面包和稀饭。两颗心在动荡中彼此靠近,彼此取暖。
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没法把握命运:自己喜欢的自己、自己以为的自己,事实上的自己,根本是没有重合。对着镜子,只觉一脸晦气:对不起,我真的没法心忧天下。可是战争从不会让女人走开?明眸皓齿、顾盼生情的女人成为战争中最厉害的武器,那些美丽的女人,被她们的首领打造成一个个危险的间谍,为敌人埋下了一个个温柔的陷阱。高跟和红唇,美丽的邂逅:你要小心,这可能都是阴谋。
在《黑皮书》中,老律师对单纯的雷切尔说:这是个非常时期,孩子不要那么轻信别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谁都没法置身事外。平静的生活,一夜之间全部毁掉,然后就是无休止的逃难,终于发觉这些都是徒劳,亲情、友情、爱情,忠诚、背叛、合作、信任相互交织在一起,人生中的无数可能在此中变幻无常。

关于女主角
如果不是战争,雷切尔也许在一家剧院安静地唱歌,因为生性大胆而天真,无可避免地陷入一场场桃色事件,“人言可畏”可能是她会遇到的天大的事。可是在战争背景下,她从载满人间丑恶的河岸边侥幸生还,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一夜长大。她以为经历过那一晚的泪水,她就能顿悟:她抱着为亲人复仇的目的和纳粹军官上了床,却并没有做好接受“自己要背叛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虽然作恶无数却不是丧尽天良,而且是真心喜欢自己的人”这个事实的觉悟;她以为失去了至亲至爱,除了生命她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可是她还有清白的名誉和并没有麻木的心。
她天真得得意于她的聪明:列车上用情侣的身份掩饰同伴,成功地在敌人阵营按照窃听器,和共同工作的女伴骄傲地交代“间谍”的身份。
可是她并不知道“谍中谍”,在揭露真相的最后时刻,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把叛徒用自己的挂坠将真凶棺材上的气孔慢慢扭死,最后和失去了儿子的老人一起在当初登船的河岸边默默无言。如果非得经过那么多坎坷和心伤才能完成人格的圆满,那宁愿接受这不圆满。
与她命运对比的另一个“女同事”罗尼,作为一个单纯想要在乱世中好好活下去的女人,她的命运同样无奈,当初作为纳粹的女人,她卖力非常,当纳粹行将就木,她担心的不是纳粹世界的垮塌,而是她随后可能遭到的报复,当知道身边的女伴是反抗组织的一员,她丝毫没有愤怒之情,确是满满的喜悦,当纳粹离开,加拿大人进驻,她迅速地找了个加拿大男朋友,躲过了被抓到街上丢人示众的命运:对于她而言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影片结尾被删减了:最后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远离了曾经的爱恨情仇,做了一个快乐的小学老师。这让整部影片有了点积极的暗示:她不用再修炼了,不再需要任何磨难,一直像现在这样开心地过下去,才好。

关于男主角
一场表演,喝彩的有上千人,兴奋尚能抑止;演一场爱情戏,换得冷漠眼神后边的些微温情便不可自拔,临着深不见底的黑潭,也倔强地一头扎进去。
如果是我,也会爱上纳粹上尉蒙兹。
他喜欢集邮,他对女性很温柔,他对自己的国家很忠诚,他痛恨战争,他信守诺言(包括谈判达成的协议),他有安全感——最后蒙兹将雷切尔从牢狱中营救出来,并协助她寻找幕后黑手。只可惜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枪决。无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优秀的男人,作为一个纳粹战犯,他必须死。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用自己的双手抱住双肩,痛苦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输赢,就好像德国军官的家人也死在轰炸之下,他们同样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煎熬。又好像那个伪装成抵抗组织领袖的虚伪医生,他用“英雄”的形象接受着人民的膜拜,私下却为了利益出卖战友出卖信仰;就像那糖尿病人都离不开的胰岛素,那是救命的良药,却也可至人于死地;又如那象征着甜蜜生活的巧克力,谁又曾想到它也可以挽救生命。很多时候,世界都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单纯,那么简单。就像某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家。

 6 ) 俏皮的Carice van Houten

这部片子成全了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俏皮的美女,她的表演真好。从她让那个荷兰帅哥水手亲她的面颊,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呵呵,这一幕无比自然美丽,诱人。

访谈的时候问卡里斯,为什么会选她作女主角,她说,她猜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 是需要一个有神秘感的女人,隐秘型的,不光只是袒胸露乳,大胸部,而且她的胸部不大……

她说在准备演这部片子的时候,她要做的,是赋予这个角色女性的力量,不要矫揉造作,不光是个英雄或者什么的,而是一个女性,而且是让观众喜欢的女性,如果观众不喜欢,那可倒霉了,因为片子长两个半小时……

卡里斯说她认为最难受的几个镜头,是进棺材(她有些迷信,很在乎这个)。还有一个是切鱼头,还有在水里被蚂蟥咬了,再有就是最后那场“大粪”浇下来的戏。她说她没想到这么难适应,到了片场的时候她还很乐观,然后她发现在小拖车里放着几朵花,还有一张保罗·范霍文太太给她的卡,上面写着:“祝你今天好运”。当时卡里斯就想,完蛋了,要是她这么说,就是真要出事了。而且是很糟糕的事。淋“大粪”的时候她还对保罗·范霍文说这个你也要自己来试试,一会儿我拍完了你就来……结果最后拍完她给忘了……回到家哆嗦了一晚上,缓不过来,太难受了。

卡里斯还透露她是戏剧学校毕业的,所以她不太怵唱歌。12到18岁的时候学过6年的德语,希伯来语是现学的。

她说荷兰1600万人,这部片子的观众有100万这在荷兰已经是很成功了。当被问到,她想不想去好莱坞,她说,还没有星探给她打电话,然后她开玩笑的说,至少伍迪艾伦没有给她打电话,伍迪艾伦有斯嘉丽了,呵呵。


采访保罗·范霍文的时候,他说他这次回到荷兰就是叶落归根,想要拍非商业化的电影,要做一件很困难事。片子的剧本他和编剧一起研究了很多年。在荷兰的历史上,那个年代的很多事都被刻意回避了,没有人谈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多人都有一个盲区,他们的经验都来自一些正统的电影情节,是非黑白似乎阵营分得很清楚,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保罗·范霍文说这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带来了什么问题,只是让大家接受一些事实。比起以前,他更看重电影幕后的故事,他也希望这样的一个片子,能够让观众多思考。

 短评

长篇小说的质感,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6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实际上,所有人都憎恶战争,除了旁观者

7分钟前
  • 大xu
  • 推荐

看过的最好的荷兰电影,悬疑迭起,险象环生。对于我这种剧情控,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极度推荐,这是了解荷兰人和荷兰历史的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部剧情几乎满分的电影。

1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无以伦比的棒 惊艳到极致 保罗真是个人才

14分钟前
  • 深毒
  • 力荐

有些地方看到了文革的影子

1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所有打三分以下的都是看的删减版嘛?其实是多美好的片!!!女主与德军上尉第一次的时候眼睛好漂亮>///<上尉大好人我的菜!。。结局在半途有点眉目,但合情合理的伏笔和对小角色剧情的适当渲染是成就了一个还算出乎意料的结局。。Carice演女主好不容易的!别再说她胸部小了其实很漂亮Q_Q

21分钟前
  • 拉子闪闪发光
  • 力荐

剧情紧凑。演员到位。名副其实的好片儿。

25分钟前
  • 圈圈圈
  • 推荐

绝代尤物。“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用在这里才合适。那句与其选择子弹不如投降恐怕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30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

33分钟前
  • bba
  • 力荐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没法不联想到色戒,不过这部是彻头彻尾的情节片,没在文艺上纠缠。另外,女主角很好看,不单单是相貌上的~~

3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正与邪,善与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全部模糊,战争中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3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即便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充满阴谋与复仇的故事,范霍文的片子里也少不了情色与杀戮,然而他将这些元素作为陪衬,打造出一部环环相扣伏线千里的大戏;某种意义上本片有点像荷兰版色戒,但个中曲折更加虐心,几乎可称做女主角一个人的史诗;结局隐晦地点到巴以冲突让这个光明的结局又蒙上一层灰尘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3.5,精彩归精彩,但过度戏剧化,以至于2个半小时要滴水不漏圆住这个故事已经相当局促,更没有任何文本空间去构筑叙事之外历史和人性深度。

44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2008-6-19看毕,非常的经典,比色戒强很多倍

45分钟前
  • 左思
  • 还行

说它是外国版的《色戒》?《色戒》我还没有看,但是这个真是没什么意思,那个情报局局长一点也不像个高官,那么nice,还那么痴情种的样子。MS中国的敌我战争还老奸巨猾了一点。

46分钟前
  • 半袖
  • 较差

我就想推荐大家看看主角穿红裙戴红花唱歌那一段。

50分钟前
  • satan
  • 推荐

爱好邮票的魔鬼尚有一线良知,庆祝胜利的天使早已丧失尺度。法西斯与基督徒并无区别,英雄与妓女界限模糊。有的身体被千刀,有的灵魂被万剐。可以向仇人袒胸,不愿向恶人露乳。注射贪婪的胰岛素,吞下伪善的巧克力,刚被万人簇拥,转而躺进棺木。战争有结束,攻讦不结束。可以信任人,但不可信任人性。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开始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间是《色戒》,后半部分是《西西里美丽传说》,最后是《名侦探柯南》#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东西了#

55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精彩淋漓的佳作。本片开局平平,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是精彩,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叙事更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且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尾一切复归于平静,令人不胜唏嘘感慨。正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4星半,强力推荐

6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