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

剧情片台湾1986

主演:缪骞人  李立群  金士杰  顾宝明  刘明  王安  马邵君  吕德明  游安顺  黄嘉晴  萧智文  洪善群  施明扬  朱凤岗  倪重华  

导演:杨德昌

 剧照

恐怖分子 剧照 NO.1恐怖分子 剧照 NO.2恐怖分子 剧照 NO.3恐怖分子 剧照 NO.4恐怖分子 剧照 NO.5恐怖分子 剧照 NO.6恐怖分子 剧照 NO.13恐怖分子 剧照 NO.14恐怖分子 剧照 NO.15恐怖分子 剧照 NO.16恐怖分子 剧照 NO.17恐怖分子 剧照 NO.18恐怖分子 剧照 NO.19恐怖分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2:33

详细剧情

  老顾(顾宝明 饰)率领警察捣毁一个贼窝,唯一跳窗逃走的女孩淑安腿骨折断,被路过的男孩小强送去医院。  淑安返家后,被母亲关在家中,无聊时四处打电话恶作剧,其中一个电话打给了一个叫周郁芳(缪骞人 饰)的女人,她假冒是周的丈夫在外面的女友,怀孕了要她出来谈判。周郁芬嫁给李立中(李立群 饰)已经有七年,丈夫是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在一家医院工作。结婚后她辞了工作,在家写作。匿名电话深深刺激了周郁芬,她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旧情人沈维彬(金士杰 饰)的出现也给了她希望,于是她暂时离开李立中,小说也获了奖。  分居使得李立中十分苦恼,后来他得知妻子离去只是因为一个电话,急于解释但并不奏效,最后铤而走险……

 长篇影评

 1 ) 城市的画框与窗

电影通过不同的角色和与之相对的独立情节,抽丝剥茧的还原一个在日常下暗流涌动的故事。魏德圣说过杨德昌平时是一个温和长辈模样的人,一旦进入片场,就变成了吹毛求疵的凶悍艺术家。就像这部电影一样,日常是宁静祥和甚至略有诗意但表层下具有相当的侵略性。

故事中所有角色都是有所关联且不稳定的。与恐怖分子这个非日常标题不同的是,故事中的角色仿佛都离我们很近,热爱摄影的富二代、叛逆的少女、面对家庭和事业双重危机的中年男子、在婚姻生活中挣扎的女作家。这些角色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看似没有联系的人物之间相互影响,也暗示了事件在现实下可发生的合理性。导演想要表达的是现代文化生活下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生活,传达出每个人的绝望、悲伤的情绪,同时把隐藏的不安带给观众。

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统一。这部电影的构图带有杨德昌导演一贯表现的手法,空间表达精巧。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伴随着警笛声,一辆警车随后从右上方直插入画面,随后消失在左下。这一开场直接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开场

故事向后展开,人物大部分都在一个封闭、独立的坏境中,外景的空间尤其的少。巴赞认为荧幕应该是窗而不是框。窗只是临时性的遮挡,而窗外的空间是无尽的。这样的做法让人物活动成为外部空间的唯一联系。

公司环境
公司环境

杨德昌利用电影框架限制,造成空间的割裂,借助门、窗等加剧这种割裂感。这样既拉近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又把人物的个体性凸显了出来。利用有限的内部空间表达无限的外部世界。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

回到故事结尾处,男主李立中冲破了道德和社会规则的束缚,夺回自己的自由意志。盗取朋友的枪杀领导、杀妻子的情人,却没对妻子下手。镜头一转,观众发现之前这一切只是臆想。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对比之下更悲情的结局,他最终还是选择自杀。

自杀

《恐怖分子》上映于1986年,正值台湾电影新浪潮期间。作为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代表导演,杨德昌可以说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期风格的继承者。现实、想象或潜意识交织在一起,把现实中非理性的一面呈现出来。影片中角色都是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内心的恐怖分子。

我升职了

 2 ) 自由的幻影永远在生活之外

中年男人不美,不健康,心理阴暗,还特别固执,自以为洞悉了一切,走到哪里都带着一种压迫着别人的气息。因而看到李立中的死并不会使我感到难过,反而有一种快意。他的自杀于自己、于家人,都是一种解脱。他是一个好人,可也是一个不讨喜的人。 片中的人物个个孤独而自私,只不过他人的自私都露在面儿上,唯有李立中的自私是深深地藏在骨子里的。他勤勤恳恳地赚钱养家,在事业上有小小的成绩,在外活得谨小慎微,在家则是一个“统治者”。这样的中年人,往往都有一个极其封闭的世界观,将责任和本分看作是人类唯一的美德,极度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还要逼别人就范;身处于牢笼之中,还要将他人拉过来同他一起坐牢。他们往往又因为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觉得居功甚伟,缺乏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与理解。片中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妻子周郁芳写小说写不出来,十分苦恼,李立中却对妻子说,不就写个小说嘛,至于写成这样?(大概这个意思,原话不记得了),此时的他简直可以用面目可憎来形容。杨德昌的台词写得真好,许许多多琐碎的、看似日常的闲话,却能激起人心中千般的波澜。后来李立中为了查明妻子离开的原因,才第一次去读妻子的小说,更印证了他之前在心灵上对妻子的漠不关心,或者说,他压根就没有办法从心灵上去关心妻子,这也怪不得他。在他的观念中,他已经在责任上、道义上对妻子很好了。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太正常了,能相互理解才是千载难逢呢。只不过他到死也没有明白,这才是妻子离开的真正原因,这实在是有点悲哀。 我倒是对周郁芳怀有极大的同情,可能因为同样是女性所以更能理解吧。电影里她一直在质问李立中:“你懂吗?你明白吗?”表情和语气充满了轻蔑和无奈。轻蔑是因为,周郁芳在心底里就没看上过李立中,无奈是因为,她已经彻底放弃了两人互相理解的可能性。在李立中看来,周郁芳的一系列举动无异于作死,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折磨自己,也折磨着丈夫。但从周郁芳的立场来看,她回家做主妇也好,出去工作也好,写小说也好,与前男友旧情复燃也好,其实都是为了逃脱生活的牢笼,寻找相对的自由。不论她这次成功逃脱没有,至少她一直在努力着,屡受挫败而不止步,好歹也是一个勇士。如果周郁芳在她最失落的时候有一把枪,她很可能会实现李立中死前的梦想——杀掉所有人。而李立中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个好人,走到绝路,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出于懦弱,他只会向自己开枪。他先将妻子的离开归罪于假扮第三者实则是恶作剧的少女,后将之归罪于妻子的前男友,其实也是出于懦弱——他不能直面妻子其实并不爱他这个事实。有没有这通电话,甚至于前男友是否出现,他们的婚姻都岌岌可危,周郁芳在她那段独白中也表明了这个意思,可李立中就是要自欺欺人地不明白。当然这又要说到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的问题,李立中的爱是伦理上的爱,而周郁芳需要的是心灵上的爱。李立中对妻子小说事业的轻慢态度,已经令妻子深深失望了,遇到细细读过自己作品的前男友自然如同获得解脱一般。但这个前男友以及写作事业会不会是周郁芳的下一个地狱呢?谁也不知道。 片中还有两个年轻人,都有着晶莹剔透的心肠,举重若轻的灵魂。一个是热爱摄影、却偏要远离家庭的富家公子,一个是无所事事、跟小混混厮混在一起的不良少女。这让我想起了《牯岭街》里的小马和Honey,一个是因为有资本所以可以无忧无虑地作死,一个是因为前路茫茫所以自暴自弃地作死,但他们都是可爱的,因为年轻而天真,做错了事情也使人可以轻易原谅。他们的未来还未可知,因此企图“选择不选择”。他们看似很自私,为了爱,为了排解无聊,不惜一切代价,但如果是为了自由,其实自私也都不算什么。他们看似大喜大悲,敏感而脆弱,其实对生命的悲哀的承受力是要远远强于中年人的,因为没体会过太多的失去与别离,反而对之有一种漠然的态度。少年人不懂得珍惜生命,维持生命于他们而言实在太容易了,这样倒也好,死于年轻貌美的时代,就真正是个自由的人了,不比李立中在浴室自杀那样的憋屈。或者就成了周郁芳,已经开始衰老的身体陷于生活的牢笼,精神却永远想要逃离,逃离孤独,寻求理解,寻求意义,寻求自由。这样的一生必定是痛苦的,很可能追寻了一辈子,却只得瞥见一个幻影。不过,这样的人也不失为一个勇士,给生活的意义做注释者,多半都是这样的人。

 3 ) 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迷恋蔡琴的应该知道,这是她早期专辑的一首歌。熟悉杨德昌电影的也会有清晰或模糊的记忆:1986年的《恐怖分子》片尾,砰然一声枪响后,李立中头倚澡池,鲜血流淌。此时,蔡琴那抚平心灵般的女中音由远及近,慢慢袭来,无言以对。
  
也许,很多人刚还沉浸在李立中的疯狂复仇中,突然的枪声惊醒了残酷的梦魇,粉碎了我们期盼或者想当然的电影结局。悲哀的弱者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他只能以无奈的方式了却自己,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而私下总觉得“明知道我的梦到了尽头 ,你不再属于我所有”,这般情意绵绵的歌声不会出现在杨德昌电影中,况且还是在结尾压场。那一年,杨德昌和蔡琴刚走到一起不久,影片是杨德昌《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之后的第三部长片。又有谁能料想到十年后,杨蔡彼此已是行同陌路。一切恰似昨日种种,却覆水难收。
  
和杨德昌大多数的电影一样,《恐怖分子》开始的出场人物有点难以对号入座,而随着剧情深入发展,淑安、小强这些看似随意安排的人物,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看似无关全局的警官,影片用掉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才告诉我们,原来他和男主角李立中竟是老朋友,正因如此,我们反过来又知道,李立中现实中并不怎么重视交际。
  
现实里的李立中是个生活事业平淡的小医生,整天盼着上级提拔。在家里漠视妻子需要,缺乏交流,夫妻关系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藏危机。李立中在电影里总是习以为常地反复洗手,强迫自己重复着单调枯燥的生活,不安于现状,又缺乏冲破僵局的勇气和信念。
  
一个恶作剧式的匿名电话,引发了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芳的关系恶化。淑安反复出现的原因得以点明,她成长在破碎的家庭,和母亲关系冷漠,之前一系列行为道破了她身份的尴尬无奈。影片里,淑安妈妈把她带回家后,黑暗中响起了《Smoke gets in your eyes》这首歌。最近一次听到这歌是在侯孝贤《最好的时光》,老侯是如此怀念年轻时的桌球时光,以至歌声几乎从头飘到尾。
  
因为拨出那通匿名电话,小强和周郁芳机缘巧合有了个照面,之后和淑安有短暂来往的小强又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李立中,导致李立中脆弱防线的最后崩溃。影片在李立中/周郁芳/小强/淑安四个部分里面循环切换,不同角色又通过各种关系,把影片的前因后果完整地糅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最后以李立中的自杀终场,宣告完结。杨德昌晚期的几部电影,角色繁多又没有无谓的过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Honey、小马、滑头依次出现,《麻将》里红鱼、纶纶、香港、牙膏四人的现实冲突,复杂化的结构和多线发展的情节已经被杨德昌运用得得心应手。叙事编排的功力上,华人导演几乎无出其右。
 
摄影上,《恐怖分子》也精心细作。周郁芳决定搬出去住,镜头上她和李立中始终分开。往往上一个镜头的音乐对白还在,导演就切到另外一段画面,观众停留在前面的情绪直接被带到了后面的故事。那时候的台湾电影不怎么重视现场录音(例如《光阴的故事》),《恐怖分子》是尝试着同步录音的开始,很多场合的环境音效听着依然有些单调或失真,好在导演也有意地保留了大段的无声画面,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失落。
  
再仔细分析周郁芳的获奖小说,书中她以匿名电话假设了一个悲惨的结局:丈夫杀死妻子又自杀了事。小说本身不过是她内心存在的不安定感,也是她对乏味夫妻生活的困惑猜疑,不过,她又没有通过李立中来揭开事实真相(周郁芳对李立中并不信任)。相反,她把自己的猜疑融进了小说创作。当李立中得知确实真有那么一个匿名电话侵入他们的生活,一切都被打破了。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周郁芳一步步走近了老相好,相反,李立中对妻子的状况毫无察觉,完全忽视了沟通。细微的心理波动最后火山大爆发,获悉了“真相”的李立中步步紧逼,却被周郁芳一句“小说归小说,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吗”打发,冲动的他,面对不合作的妻子和强势的第三者,一下子完全崩溃了。
  
李立中、周郁芳夫妇一个人财两空被逼无奈走上了绝路,一个看似名利双收又得面对良心责问,结局惨淡。谋杀李立中的,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周郁芳的离去或者事业的受挫,而是都市环境的紧张压迫,空气中弥补着随时会连环爆炸的危险感。杨德昌又一次把社会环境推上了被告席,如同造成小四悲剧的,不能归罪于他自身脆弱。杨德昌一如既往地用他的理性和冷漠,刻画了纷繁的现代都市还有貌合神离的男女,剖析透彻之余,令人无奈叹息。
  
恐怕,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和相信,杨德昌会在《麻将》的结尾让纶纶和Marthe在喧嚣的闹市街头热吻相拥。太多绝望,突然有了希望,反倒不是那么“杨德昌”了。

 4 ) 每个人都是恐怖分子

  杨德昌素以冷酷著称,这在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就领教过了,至今还把它看作华人电影的顶峰之作。其凶悍可以用乔纳兄的一句话来说:“四个小时的积蓄,一刀刺出,整个世界,土崩瓦解。”《恐怖分子》不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样的史诗式的巨作,时代背景可以忽略不计,虽然有人从中看到台湾的变迁。

  大多是些琐碎的小事。医生李立中有个作家妻子周郁芳(电影里出现她的书封面:《周郁芳自选集》,那个封面还不错——职业习惯,呵呵)。提到女作家我们便会想到卫慧棉棉木子美,当然这样不是太好,高手还是有的,比如虹影,我就佩服得很。周郁芳显然不具备虹影那样的虚构能力,因此感觉30多年的生活,一下子就写光了——我能理解这种苦闷,所以干脆不写。

  然后就出了点小事情,问题少女淑安刚刚从一次搜捕行动里逃脱,躲在家里,穷极无聊,乱打骚扰电话。打到李立中家时,周郁芳接的电话,她便顺手扮了一把李立中的情妇。上面说到周作家正郁闷着呢,正好碰到了旧情人,就搬出去了。还从骚扰电话中得到灵感,写了一篇不错的小说,得了奖,成了名。李立中医生本以为已是囊中之物的组长一职也花落另家,老婆又跑了,劝都劝不回来,还说你不懂,最后只好改行当了恐怖分子,枪杀了上司、情敌一干人等。OK,剧情介绍结束(写影评最烦做这件事)。

  有人从该片看到了台湾的变迁,有人谈软弱,还有人谈电影技术,这里我想说,其实都很无聊,不,对不起,我是说这部电影谈的是无聊。里面有段周郁芳的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就在她搬家之前给李立中说的,因为李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李感到很委屈。

  她说:“我很讨厌上班的生活,我怕一辈子就那么过。你知不知道?我一个呆在那个小房间里面,去想那些诗情画意的句子,因为它可以让我忘掉那些痛苦。你到现在还是不懂,你永远都不会懂,你每次不是误解我,就是责怪我。但是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当初结婚,以为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想要生孩子,也以为是一个新的开始;重新写小说,也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决定离开你,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跟你讲这些,你会懂吗?你早就习以为常,日复一日,重复来重复去的东西,我关在小房间里,就是要逃避那些毫无变化的重复。这些你明白吗?你不明白?这是我们最大的不同,这到底是因为为什么?”

  我一下子想起了叔本华的那段话: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得到满足就会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看看,周郁芳就是这么一个样板,我们很容易从她那段话中推出一个问题:怎么知道这次和以前不是一样?而且,周搬家之后的新选择是重新上班,又回到了从前。更加荒诞的是,紧接着她的小说得奖了,她重新开始写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追求自由的人在忙得团团转。她是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吗?

  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李医生,他不选择,他安分守己、委曲求全、老老实实得过日子。我一点都不想在这两种选择之间分个高下,虽然也许有很多人藐视李的选择。同样的,我们也看到了,他还是没能守住或者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落得一无所有。

  杨德昌的凶狠由此可见一斑:他展现的是一条绝路。其实要问的是:在一个无聊而又庸俗的社会,怎样生活?电影里有个旁观者的角色:酷爱摄影的小强,只有他知道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看到周郁芳获奖的报道后,他叫了起来:“好恐怖啊”——这是整部电影里面唯一一次出现“恐怖”二字。

  好恐怖啊,这就是现实,我早就知道了。就好像韦伯在《学术与政治》的结尾说的那样: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倒,谁能面对这个局面仍然能说:“即使如此,没关系!”,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政治如此,其他亦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此而已。

  一个寂静的清晨,李的上司走在上班的路上,靠近车门,枪响了——枪声很突兀,很闷,传得很远。这时候,我正在用一个不趁手的充电器砸核桃,没有一丝颤抖,稳稳地砸了下去。

 5 ) 小人物的高贵

  文学和电影一样,都是表达的游戏。
 杨德昌的片子都是那种含糊温吞的调调,你无法用一个结论概括出他想表达什么。就像《红楼梦》,含义太复杂了,我们常常难以总结。然而这种含糊温吞却是这么真实,一如人生,我们谁能用几百字就概括出自己的生活呢?那些活过半生的中年人总是一支烟接一支烟,却开不了口,只轻轻叹一口气。
 看杨德昌的电影是常常能体会到人生沉重窒息的那一面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电影里总是那么悲观而无力。你总感到我们离得那么近,却走不进彼此的内心。这是否就是一切悲哀的源头?
 那个结尾的yy,我觉得十分精彩。呈现出两种极端的对比,如果李立中真的把枪口对着别人,你只觉得可恨,而当他把枪口对着自己,你才感到他善良软弱的可怜。正如我们中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善良努力,所以软弱,总是在惩罚自己却很少怪罪他人。
  杨德昌的主人公都是诚恳善良的,往往更接近高贵。李立中虽然不读文学,刻板迂腐,但他从未伤害他人,他努力忍受承担着生活不如意的一切。而他那个浪漫主义渴望活在梦里的妻子,才真正是任性而自私。他难道不是比他妻子更高尚?文学艺术的标榜者未必高贵,他们只是更善于倾诉而已,一点点痛嚷地全世界都知道,沉默者何尝不是更痛?痛而沉默才是真正的高贵。
  那时候的李立群还那么年轻,身上有温和厚实的气质,一如所有看似普通的小人物,做过一点点坏事,却自责许久。当他在半夜搂着那个写不出小说而哭泣的妻子说“写不完,就明天再写嘛。”时,你知道有些人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另一个人,虽然不被理解。所以当他倒在澡池边满头是血的时候,才使人感到那么凄凉。一个人掏心掏肺给这个世界,世界却把门都关上,这是怎样的绝望和无力。
  杨德昌的电影常常在讲这种理想主义幻灭的痛苦。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有戒不掉的期待,那么你注定会有戒不掉的失望。悲哀源自热爱,虽然这爱看起来波澜不兴,却暗潮汹涌。
  

 6 ) 在我的世界里数格子

看样子创作焦虑是永恒的命题啊!再一次看见了杨德昌最喜欢的音画错位了! 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就是李立中在编辑部追问郁芬的时候拉扯她,这个时候镜头前出现了门框,金世杰饰演的小沈将李立中推出画框,就形成了李立中在门框左边,而金世杰和郁芬在右边的构图。三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小沈将李立中退出门框
看构图

周郁芬站在编辑部窗边的时候,打开窗户,焦点落在窗户映出的冒着生命危险擦玻璃的清洁工上,下一个镜头直接跳接到清洁工在方格窗外一格一格地擦窗户,然后镜头又跳接在了周郁芬的书桌上的方格纸,暗示郁芬此时写是倍受煎熬在写作了。结合开头丈夫所说"写部小说怎么会成变成这么要命的事呢?",知道丈夫并不理解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写作"的艰辛,他也从来不会关心别人。紧接着他回来了,第一件事是进厕所洗手,总是重复地干着一同样一件事,生活枯燥乏味。请看此时浴室的瓷砖也是方块,所以方格的另一层表意就是:电影中的人都被框在了方格所打造的牢笼里。而郁芬其实是理想主义者,她选择写作就是为了逃脱循规蹈矩工作一辈子的命运,殊不知又被圈在了小说的方格纸所打造的牢笼里,最后还嫁给了一个同样困在牢笼里的丈夫。

窗外的清洁工
清洁工一格一格地擦玻璃
小说方格纸
注意格子瓷砖和红色灯光
连厨房也是小方格瓷砖

你们以为她和小沈旧情复燃对她来说就是成功逃离牢笼吗,我觉得不,请看小沈家的浴室也是方格瓷砖!

小沈在浴室

郁芬获奖后有一个获奖感言,此时很多个电视机里她也暗示了她实际上也逃脱不出这种牢笼,结合前面,她也不会和小沈过上幸福的日子,只不过是开启了另一个循环罢了。

电视机方格中的郁芬

关于小方格,还有小强拍的两个女人的照片,都是用方格状的小照片拼接出来的大照片。

小强女朋友
淑安

李立中和周郁芬在餐厅见面的时候放的是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同样在电影里的现实生活中李立中自杀后BGM也是这首歌,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人物啊!

电影的色调偏红,有多处都是红色,红色代表了危险的信号。郁芬的梦境里幻想出丈夫杀医院主任的时候,路边有一个背着红色小书包的小孩跑过一辆红色小轿车🚗的镜头,然后带出了看不见头的主任走向汽车。暗示着他有危险,结果真的就很快被李立中枪杀了。

紧接着李立中跑去小沈家的时候旁边也有一个红色消防栓,结局我们也知道了

是很危险呢

关于淑安的第二次打给了谁,说出了她不想活了之类的话。应该是打给了郁芬,然后恶作剧说自己是李立中的情人bla bla……,请注意此时淑安是靠墙的,挂断电话后又打了一通电话说找阿德,态度和刚刚要死要活的状态根本不一样,所以推断前一个电话纯粹就是妈妈不让出门闲得无聊搞的恶作剧。而淑安打电话后的镜头直接给出了郁芬坐在电话前发呆,电话旁还放着一个小本本和一杆蓝色的笔,可以推断是打给了她。电影的后面还有一幕就是淑安照着电话簿依次打电话,注意此时淑安是坐在椅子上的,然后郁芬接电话,然后拿笔和本子。如此一来前面的镜头应该是发生在这一幕的后面,被导演故意提前了,之所以淑安坐的地方不同,应该就是被母亲发现打电话并挂断之后,趁着母亲不在又重新给郁芬打了一个电话。

电影中顺序上第二次打电话,实际是第三次打电话
电影中顺序上第三次打电话,实际上是第二次打电话

郁芬在接完第一个电话后只听见了地址就被对方挂断,然后急匆匆跑到记下的地址。回来靠在墙上电话旁边后又响起了电话铃声,她没有接,应该后面淑芬还会再打一次,然后她接了,然后就发声了第一次的对话,这也是导致郁芬彻底离开丈夫的导火索,然后她按照自己的想象完成了小说,并在脑海里重现丈夫的犯罪过程。

电影里顺序上第一次接电话后

根据李立中和警察朋友的对话知道,小强给他的照片里有他哥们大顺(可能是警察)和他的外国妞(小杂种),外国妞应该就是淑芬,她应该就是混血儿,哪国混血呢?应该是中美混血,这个就和台湾的历史有关了,当年美国打越南战争驻扎了二十万军队在台湾,那些美国佬应该和当地女性有结婚生子了嗯。后来战争结束应该都回去了,这也是为啥淑芬的父亲没有出现的原因。当然母亲的打火机也有验证,据说是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又参加越战。

打火机上的美国第一骑兵师徽章

关于大顺是谁,我倾向于是影片开头来办案的警察,但是里面出场的警察又交代不明,根据人物状态判断应该有五个个。

李立中警察朋友身边的两个警察
抓卷毛的两个警察

除了李的警察朋友,另外四个一定有一个是大顺。那么问题来了,警察的女朋友是犯罪分子,还会和开赌场的老歪裹上,而且还是自己正在办的案子。再结合后面她多次招客玩仙人跳,这女人的蛇蝎属性有多强相信不用过多的叙述了吧?

杨德昌的就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看似无关的人物的出场和台词都是为他的表意所服务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最后编织出了一张巨大的网,让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和这个时代脱不开干系。

郁芬的小说获奖,有一个评审委员说这篇非常的生活,可是又很曲折,看了叫人浑身发冷。这不仅是评价郁芬的小说,更像是杨德昌评价自己的电影,而我们看了的确是浑身发冷。

这个镜头很有意思,此时的李立中是在郁芬的梦里,而背景又出现了电影的海报,结合前面淑芬对丈夫说要认清这是在小说里,不是现实(类似的话她也对小沈讲过,小强女朋友也讲过,而且小强女朋友随时都在看书),实际上她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小说、梦境还是现实了。而我们作为观众正看着电影里的李立中站在海报前,导演也是明确提醒我们这是电影,但是又有多少人不是将这种浑身发冷的感觉带进了现实呢?导演拍的难道不就是现实吗?……

 短评

屌丝是一生的宿命,如果你又娶了个文艺女神。那么你只能走向最终的自我毁灭。

7分钟前
  • V
  • 推荐

看得目瞪口呆。如此冷峻、压抑而残酷的现代都市寓言,每个人都成了他人的恐怖分子。1.多线索交叉叙事,精妙度甚于伊纳里图[爱情是狗娘],陌生人之间就这样通过偶然性改变了各自的命运。2.小说与现实的交叠,再配上双重结局与梦中惊醒,观者和剧中人一样,最终都分不清幻真虚实,唯有绝望感重压于心头。3.摄影与构图都妙到毫巅,小景别限制镜头(想及布列松)与远景交替呈现,镜像与玻璃反照,荒疏空间,黄色办公室、红色暗室与绿色电梯。4.剪辑与转场极佳,电话线摇镜+硬切勾连双方,多处谈话或音乐的音桥(Smoke gets in your eyes延贯两位女性的断肠情殇,小说介绍覆盖夫妻约见的对话音轨)。5.对摄影与电影的自指,无数照片拼接成的巨幅头像让人忆及[放大],结尾穿越海报阵列时的渺小个体,[灵欲春宵]互文。6.李立群的表演叫人胆颤。(9.5/10)

1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拉登式恐怖分子的悲剧在于用他人的命替他人复仇,杨式的悲剧在于用自己的命替自己复仇。这种危险关系甚至存在于政治最正确的运动里,越是尊重他者的权利,越是划清自我的边界。这种双重标准是在这个现代社会里自处、也是葬送掉它的方式。片中人在暗房里打赌外面是日是夜,一看是黄昏,同声说:你输了。

15分钟前
  • 57
  • 力荐

生活是一場致命的恐怖襲擊,我們是彼此的恐怖分子。

19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影史最有力道的结尾之一

2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HKAFF#相较其他作品,这部的用力痕迹比较明显。群像中的人物大多可以在其他作品中找到对应:逃避自欺的女性,懦弱绝望的男性,家庭破裂的问题少女,拿着摄影机观察的旁观者。恐怖之处在于个体人的自私懦弱和自欺,以及因而派生的人与人之间沟通信任的毫无希望。有一种鲁迅式的呐喊感。

22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他们顺从旧有的惯性,致力搭建形式的外壳,却无剖析本质的才气。麻木了模式人生的寡淡,生活态度温吞消极。一个被动苟安懦弱的群体,他们把冲动抑制在心里。一旦徒具外壳的脆弱泥塑,被多元思想和变幻规则冲击倒地,他们唯有舞向杀戮与自戕的终戏。恐怖分子,孕育在庸常的时光里,切记切记!【9↑】

25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大屏幕重看。无关紧要的细节吸引了我。女作家去前男友办公司时,打开的窗玻璃反射出悬在空中清洗工的身影,尔后镜头拉到室外,将清洗工和女作家收在一个境框内。清洗工丝毫没有叙事的作用。但这种莫名其妙关联仿佛在暗指我们的世界都是相关联的,而这和片中三个故事以偶然的方式结合的电影结构相仿。

26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当这个世界都对你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就只是对自己更不好…荡气回肠的结尾,可以细嚼好几年。蔡琴的《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让电影情绪得以延续、意犹未尽…2018-11-03资料馆重温

2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等待戈多》式莫名的恐怖,杀伤力巨大......如果他不是杨德昌,或许就是他最好的电影了....

31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女人最不想听到的恭维是“贤惠”,男人最不想听到的赞美是“老实”。从生活土壤里长出来的老实人,开出了一朵悲凉的花。如果注定无法一起走到尽头,那就在我离开时,《请假装你会舍不得我》。

3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看到小说获奖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会是一个杀妻的悲剧,没想到结局比我想的更悲惨。但仔细想来更合理,这么一个内敛的人,只会对自己不好。

41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不记得谁说过,读文学作品和看电影的最高境界,是无法描述的苍凉感。杨德昌的这部,如是也。

43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注意到电话本姓名栏的一大堆“李立中”。

48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无法接纳无由不公的存在,无法承受理想为先的冲击,是将一切追求全盘倾注在庸常生活中的“习惯”最终杀害了他。社会以秩序规范人,但社会中人却总还要面对生活的无序,在杨德昌的理解里,恐怕整个社会就是孕育恐怖分子的大型子宫吧。结尾的血梦一场就像一次流产,而流产已是不幸中最大的万幸。

5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冷静、冷静,保持冷静。前半部有点索然的碎片像墙上被风撩起的黑白照片,不知不觉拼凑出一个完美的碎圆。枪响、枪响,还是枪响,好不容易共情了李立群将所有怨恨和愤懑推上喉咙找到出口,哗啦一个梦醒,所有要满溢出来的东西又全都被塞回胸腔戛然而止!撕碎、撕碎,全都撕碎,对生活的一点点遐想,对爱情的一点点幻想,撕巴完了还得扔地上踩过去。结尾太妙了,用电影演小说,却只演了最悲情的那部分,虚构的小说得奖了,真实的生活却崩塌了……(台北)

55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我也想一枪崩了那狗男女,狗领导,可是什么都做不了。”李立群演得太好了。之前不是有说法好像是“现在年轻人可能低头看着手机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哪止现在呀,李立群最后难道不是“低头吃着饭其实内心已经完全崩溃了”吗?不过比李更厉害的还是杨德昌,他冷酷得已经完全不像人类了...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25年过去了,一切都像是再过25年才能拍成的电影。惊,叹,赞。

5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不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是生活一直都在讲述谎言。杨德昌还真是冷峻残酷,撕开平静伪善的台北群像生活,让观众目睹每个人在脆弱中求生的无助呐喊,眼看着生活从不信任转变为不关心而无能为力。声音以不可忽视的存在介入到叙事中来,快门声/水声/电话铃声在重复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真假难辨仿若虚无。

1小时前
  • ChrisKirk
  • 推荐

李立群什么都失去后去找顾宝明,等了许久见了面后,无限温柔地讲起自己被升了组长,并不是人财两空。那一段台词,李立群的演绎,真叫人冷。太冷了。

1小时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