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科特·柯本,科特妮·洛芙,克里斯特·诺沃塞克

导演:布莱特·摩根

 剧照

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3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4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5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6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7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8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19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6

详细剧情

  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将于明年在HBO播出,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提供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该片已制作了八年,将带给观众一个更不为人知的柯本。

 长篇影评

 1 ) 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

科特柯本是谁?下载电影的时候,我真心不知道,冲着豆瓣8.5的评分下的纪录片。当打开电影,看到“涅槃”之后,我知道了。科特柯本,肯定就是那个自杀的人。小时候,当所有人都在听港台流行曲的时候,我听的,是重金属、死亡金属,有Marilyn Manson,有枪炮玫瑰,有史密斯飞船,有X-JAPAN,当然,也有涅槃。小时候,哥哥(其实是我堂哥)当时是大学生,暑寒假或者星期六日,我都喜欢和他腻在一起,打游戏,看球赛或者,听这些我听不懂音乐。年纪还小的我,坐在大的低音音箱旁边,音箱线连着小小的CDplayer,播出来的,都是疯狂的东西。疯狂,但深深地影响了我,大概所以我现在才会时不时疯狂吧...如今哥哥已经是个文雅的医生了,当年他视如珍宝的CD在他家早已找不到踪迹了。科特柯本那天自杀了,他成为了不愿成为的偶像,卷入了不愿卷入的漩涡,世人皆醉我独醒,你们的崇拜,却是我最讨厌的枷锁...

 2 ) 只是因为短评不够写

我有幸正好听过几首科本很动情的歌And I love her,sappy,以及最后科本坐在那儿唱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他都给我一种很熟悉、很亲切的感觉......那时他好忧伤,那时好欢乐,却只有在一切过去、无法挽回后,他才会回来,再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会幸福.......

后记

隔了一年五个月,又想起科本来了。想起网上有句话,大概意思是:只要还未被人忘记,就不叫真正地死去。那时我倒笑了,看来,科本也许连死也做不到了。

后来的我,看待死和从前不同了。那是个正常的事,有待思索的事;科本他当年思索了,然后做出了选择,他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至少在这里他不在了。现在透着歌想科本,就像透着词想淮海小山一样,也不觉太多伤感......很奇怪,当觉得他是唯一的逝去时,心中伤痛不已,可一发觉,那么多可称之唯一的都不在这里,那不在这里,竟有些成了一个应该的归宿。科本终究是要走的,歌是留下的。所以想念科本的时候听听歌,想念小山的时候想想词,想念有些不曾留下什么的人呢?我不知道了。其实这哪有说得那么简单,科本的意义有岂和小山淮海的意义相同......

他一定有他没说出来的事,或许有些隐藏着,借着那些隐藏的东西,再去发现科本这个人。那科本就是唯一了。不过在现在,他的垃圾摇滚,是个很奇怪地。我倒一点也不着急,慢慢扭着科本的遗迹,也不知以后会如何,也许是,想着想着又到这里来说说他吧。

 3 ) 《27俱乐部,永远的科特柯本》

今天是柯本生日。和朋友在电台做了一期纪念柯本的有关27俱乐部的节目。我们电台叫:山海荒电台。苹果podcast|喜马拉雅|蜻蜓FM上都能搜到。大家感兴趣可以听一下。http://m.ximalaya.com/sound/256626021。还可以关注我们电台订阅号:shhdt1

分享了柯本与涅槃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节目最后有嘉宾为科特献上的一首诗

 4 )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

导演真的很聪明,用蒙太奇这个词躲避问题。因为整个片子没有观点也没有看法,只是(筛选过的)信息的堆砌而已,从头看到尾,我只记住了Cobain美丽的脸和日记里歪扭扭的字。
不诚恳的观众看完之后可以顺势感动一番,感动于这个帅哥经历的悲惨,然后对他的死亡视而不见。最后,骂一骂他老婆,这次感动就告一段落,洗漱睡觉。
可是我很疑惑啊。关于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责任,和他为什么一枪崩开自己的脑袋。录像里的他好像很快乐啊,那他在痛苦什么?他在躲避什么?他在害怕什么?他在愤怒什么?他的死是为了什么?
他眼里的世界,毫无疑问和别人是不同的。理解他是那么难,但是这不影响一群人,比如我,像中毒一样想去理解他。所以我们听他的作品,看他的照片,打听他的小道消息,同别人谈论他,找他的日记,下载他的纪录片。
我愿意看到别人用不同方式去理解他,但不是这一种方式。多么美丽的脸,多么经典和俗套的故事,一切的戏剧性都在这里,一个拥有美貌、才华和痛苦的人一夜成名,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好像还戴了绿帽子,然后咻咻咻,死掉了,留给世人永远的叹息。
片子就这样侮辱了一个死去的、不能为自己辩解的人,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就没法为自己辩解。导演就像拍金庸的于正,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有一定受众。区别是于正有很多人骂。
对于Courtney到底有没有出轨,最后都没有一个解释。这个时候适时出现的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把我恶心到了顶点:这一刻Cobain的同情,他的善良,他的痛苦,他的迷茫,他的愤怒,统统被无视,只剩下一个关于放荡老婆和绿帽男的八卦。

 5 ) 音乐记录一个时代的一面

音乐主题关于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的纪录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烦恼的蒙太奇》。对歌手说不上喜欢,按个人的喜好会觉得音乐有点吵,歌词有点粗糙。共同点他也喜欢约翰列侬,翻唱他的And I love her比原唱还好听。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歌手,不同的表达方式。万千宠爱的童年,不断被拒绝rejected的青春期;还好找到音乐来表达;遗憾的是为缓解痛苦,包括生理的胃痛,吸毒。比较难以接受的是Love怀孕时还吸毒。音乐上留下他的创作,作品也是80、90年代时代记录。可惜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有悲剧性。

 6 ) 27年的疯狂与爱

他是从小就会弹吉他画画的天才,他是堕入毒窟的瘾君子。他是众人追捧的摇滚偶像,他是被家人排斥的单亲少年。他满口脏话,他极度敏感。他灵感源源不断,他混乱与疯狂。他用音乐表达了自我,他用枪杀死了自己。有许多人像他一样成功,但不像他一样不幸,他叫科特柯本

少年的他,没有家。家人的温馨晚餐没有他,父母的呵护没有他。本该在游乐园里无忧无虑的年纪,柯本却与一群小流氓在桥洞下扔酒瓶,心情像那天小城傍晚的天色一样灰暗。校园欺凌折磨着他富有创造力,敏感的心灵,在上面划出一道道伤痕,他恨自己,恨社会,找不到家,融入不入欢乐。酒精和毒品,过早将他的人生拉入永远的黑夜。

直到柯本遇上了摇滚乐,他有了精神寄托,痛苦找到了表达的出口,借着音乐爆发,嘶吼。柯本的灵魂天生适合摇滚乐毁灭反叛的一面,没人能否定他对音乐的热爱与天分。

舞台上的柯本,沉迷于强烈的鼓点和旋律。时而躺在地上,时而被人群抛起。时而仿佛要砸烂一切,他伏在地上,低着头,音乐带给他无尽的情绪,他在用生命用灵魂歌唱。病弱的身体燃烧着热爱,毒品的摧残使他疯狂,然而他没有停止这一切,他在毒瘾中越陷越深。尽管胃病的严重和精神状况的不稳定也没有让他决心走出靡烂堕落的生活。

柯本到最后一刻也没学会爱,他有一个妻子,却因为担心她出轨吞下了67颗迷幻药。他有一个女儿,却没能陪伴她长大成人。他被自身的敏感所累,敏感让他十分脆弱。柯本的生命竭止在27岁,一生的疯狂与爱竭止在27岁。这个音乐天才走完了悲苦的一生,一生灵魂从未安定。

敏感痛苦矛盾的天才,用墓碑告诫后人要如何生活。堕落的尽头是无止境的堕落,如果有可能,我们都不要那样敏感。

生活中,充满不公,艰难,欺骗。柯本是个勇敢者,用赤裸的心去承担一切,去嘶吼,去极端,去反抗。我们都是普通人,怕受伤害的普通人,我们糊涂,我们武装自己,看着柯本去死。

 短评

泪点太多。纪录片穿插用动画以及笔记涂鸦形式呈现,节奏把握太好。

10分钟前
  • Stella
  • 力荐

“你不知道你帅过布拉德皮特” Kurt的sensitive fragile 笑起来cute都是让人心疼的,从他的blue eyes里看到的是他的一生。

15分钟前
  • 尤里卡
  • 力荐

大荧幕观影效果真的非常爽,修复过的演唱会片段高清得让我忘记了那是一个被我彻底错过的年代。

16分钟前
  • 肉一
  • 力荐

科尼和柯特他妈贡献了如此珍贵的影像素材,再次教育我们要想以后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个人传记片,还是得多多自拍啊。其实科尼那些家庭素材,以前也曾在诸如“柯本性生活录影带”之类的色情网站流传,只是纪录片导演有本事把它剪为预兆柯本悲剧命运和终结X世代的漂亮节奏。加上自己逛过西雅图,这片完美了

19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看的难受。如果他当时能挺过去,现在老了也许会做很多更棒的冷静的音乐,可是这种假设不存在

23分钟前
  • guiltyboi
  • 力荐

"幼者的稚趣之美是引取慈爱的骗局" kc真的也就如此而已~ 离艺术家远得很呢~

25分钟前
  • xlL
  • 很差

烂番茄98%,个人观感是即使大屏幕也看不下去。炫目,丰富,大开眼界,颜值爆表,与此同时loud, exploitive, commercial, manipulated, biased, phony。这部影片简直是Curt Cobain本人所讨厌的一切媒体的集合。

26分钟前
  • ann宁
  • 还行

Stoned in blissful oblivion

31分钟前
  • Blavatsky
  • 力荐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不同

33分钟前
  • 推荐

科本不那么痛苦的时候,简直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的,根本就没变,永远都是个孩子

38分钟前
  • 咂么嘴儿
  • 力荐

柯本很好 但是谈论柯本并不好

43分钟前
  • zjj
  • 还行

片中的那些蒙太奇场景简直就是视觉艺术,而且最后的收尾很出人意料,也是童年毁一生的名人故事,才发现科特·柯本的颜值竟然这么逆天。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好莱坞Arclight的Dome看首演。音效太棒。两个小时大家都在不断地擦眼泪。电影之后的Q&A导演也感动得语无轮次。Kurt的录音和笔记是这部记录片的重要原素。导演将这两者运用得十分完美。

50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史上长得最好看的摇滚明星,说到底Kurt cobain 的悲剧80%都是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太不负责任了~看后很气愤。

52分钟前
  • 未命名
  • 力荐

一点钟出来到家到现在都没有睡…从kurt1~3岁生日开始,到小Frances生日,再回到3岁生日小kurt对着镜头飞吻的画面,简直戳心戳肺…有家人采访,Courtney贡献了很多他们的生活录像,可是我还是对她喜欢不起来……kurt的笔记配上音乐节奏表现成动画,只有音频资料的配上了制作精良的动画,总体很赞

53分钟前
  • (●⊙(工)⊙●)
  • 推荐

本届柏林,我经历的第一场观众过载、零人退场放映终于在最后一天到来,散场已是半夜1点,可见柯本魅力之大。关于他的纪录片有好几部,这个史料很详实,从刚出生到去世前的录像都有,少年时代啊,此人一生都维持在颜值和才气的巅峰...亲朋好友采访,动画填补情节,笔记和涂鸦做成暴走风小动画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柯本被他的童年胃疼和媒体毁了,因此才能成为传奇才能一直站在巅峰。

59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 RichMix Great film to go through his life with an artistic eye. Highly recommended.

1小时前
  • GA
  • 力荐

美人你好!

1小时前
  • 力荐

纪录片为何总是这么屌…人生永远比剧本精彩

1小时前
  • 道臣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