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谜案

恐怖片西班牙2008

主演:伊利亚·伍德,约翰·赫特,蕾欧诺·瓦特林,朱莉·考科斯,吉姆·卡特,亚力克斯·考克斯,伯恩·戈曼,多米尼克·皮侬,安娜·玛西,丹尼·萨帕尼,艾伦·戴维,Tim Wallers,James Weber Brown,Ian East,Charlotte Asprey

导演:艾利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

播放地址

 剧照

深度谜案 剧照 NO.1深度谜案 剧照 NO.2深度谜案 剧照 NO.3深度谜案 剧照 NO.4深度谜案 剧照 NO.5深度谜案 剧照 NO.6深度谜案 剧照 NO.13深度谜案 剧照 NO.14深度谜案 剧照 NO.15深度谜案 剧照 NO.16深度谜案 剧照 NO.17深度谜案 剧照 NO.18深度谜案 剧照 NO.19深度谜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19:46

详细剧情

  马丁(伊利亚•伍德 Elijah Wood 饰)为了追寻偶像逻辑数学家亚瑟(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的足迹,来到牛津大学深造。他发现,寄宿的房东伊格莱顿太太(安娜•玛西 Anna Massey 饰)仿佛跟亚瑟交往甚密,而她的养女贝丝(朱丽•考克斯 Julie Cox 饰)却总是故弄玄虚。后来,马丁结识了壁球伙伴洛娜(蕾欧诺•瓦特林 Leonor Watling 饰),两人堕入爱河……  亚瑟演讲时,马丁作为唯一的提问者,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二人在房东家不期而遇,发现伊格莱顿太太被人谋杀。现场唯一的线索是一个圆圈。二人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此后又有一些人离奇地死去,而且他们的死因似乎还暗含着某个数学定律……

 长篇影评

 1 ) 谋杀哲学的《牛津谋杀案》

谋杀哲学:论《牛津谋杀案》的内涵 文/空语因明 影片的名字为“牛津谋杀案”,它改编自似乎是同名小说。具体的该影片和小说之间的联系不用扯太多,针对于这个影片来看。牛津谋杀案,这电影是悬疑片,它无疑很悬疑,但它又不是那么悬疑的悬疑片。我并不把这个电影看做是这样的悬疑片,一个数学解密式的悬疑片。因为它不只是这样的。如果这电影只是一个数学式样的悬疑片,那么正像许多人评论的那样,这片子并不出色,甚至牵强附会。恰恰相反,这电影确实出色地完成了它的悬疑:它恰恰是“反数学”的。牛津谋杀案,它最大的悬疑在于它悬疑了它的悬疑。 【《牛津谋杀案》,是一部谋杀哲学的影片。或者说,它把对哲学的(现代式)谋杀展现了出来。】 从表面看来,牛津谋杀案的谋杀数总共有四项,影片中“被谋杀”的人:一个双腿残疾的老女人,一个时刻病危的人,一个老病号老人,十个智障儿童。对于被谋杀的第二项和第三项,引用剧中人的话来说:那是几乎称不上谋杀的“谋杀”。进一步地,我要说的是:四项的“谋杀案”都称不上真正的谋杀。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处于极端“混沌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然死去。这样看来,牛津谋杀案,太名不副实了,因为里面根本没有谋杀!然而,真正的谋杀在别处,真正的牛津谋杀案从影片的开始就开始了:对哲学的谋杀。 “谋杀哲学”的哲学杀手代言人,即是Seldom教授。在某种程度上,谋杀哲学的过程,已然发生了:它发生在思想中,发生在维特根斯坦所写的《逻辑哲学论》中。这正是影片的开始:维特根斯坦在战火中写逻辑哲学论。讲述这个故事的,是Sledom教授,他在课堂上由此引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教授写出“Can We Know the Truth?”。可以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回答正是哲学活着的前提。真理是怎样的:真理必须具有绝对的确定性。如果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那就没有真理。数学一直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思想典范。维特根斯坦通过数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除了数学之外,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必须保持沉默”。Seldom教授宣称:因而,【哲学死了】。全场一片安静。但是,等一下:数学不是仍然具有绝对确定性,占据真理的地位么?既然还有真理,那怎么能断定哲学死了呢!?这样看来,教授的论断未免太轻率了,这个“哲学杀手”太大意了!谋杀哲学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谋杀数学,因而也就没有真正谋杀了哲学。这时候,“数学的代言人”出场了:Martin。他是坚持真理活着【因而哲学仍然活着】的人,或者可以说他是哲学的支持者。Martin学生发言了:自然的本质是数学(这是一个类似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一切都遵循着一个模式,一个系统,一个逻辑序列;如果我们理解了数字的奥秘,我们就能理解现实的奥秘。针对这个反驳,Seldom教授的意思是,数学是抽象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数学并不与现实同一,因而数学并不是现实的真理。既然数学都不再是真理,由此,【哲学确实已然死了】。支持哲学活着,源于这个信念:【我们需要相信生命具有意义】。生命必须是可理解的,那么一切都必须遵循着逻辑,而不是随机的。Seldom教授说,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人们的恐惧:恐惧让他们自欺。Seldom said:sad! 【哲学死了,这一结论对生活的意蕴是:生活即是混沌的。没有一个生活不是混沌的。】 不得不说,教授的言论,他的谋杀哲学是无懈可击的。可是如果这样,谋杀哲学已然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影片进展岂不是不需要了!然而,无人愿意接受生活是混沌的事实。Martin仍然坚持着他的信念,数学的真理性仍然在他的思想中作为现实而活着。要证明哲学已然死亡,那就是要证明数学不具有现实的真理性,那么必须在现实中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这一证明过程的实现,才能真正达到谋杀哲学的目的。而这一证明过程,就是接下来发生的“序列谋杀案”。四个谋杀事件对应于图形序列(可称其为“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四项:圆,两个圆的交集,三角,十点三角点阵(Tetraktys)。而这四项并不是贯穿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而只是Seldom借助Martin坚持数学的现实真理性的这一信念而使大家这样认为而已。真正的案件发生,是混沌的,毫无逻辑的,而所谓的与毕达哥拉斯序列的对应关系只是虚构的。这就充分证明了教授关于数学与现实真理无关的论断。来看看这四个不是谋杀案的谋杀案:第一项,贝丝和她母亲的生活是混沌的:她杀死了她的母亲,一个半死的人,而贝丝寄希望于从半死中重生。第二项,一个绝症病人的死亡。第三项,一个老病号的意外死亡。第四项,被前三项的虚构逻辑和自己混沌生活的无助所驱使,一个人杀死了十个智障儿童,为了可以给他那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女儿提供器官。这些案件过后,无论是否悲伤,大家都为这一系列“谋杀案件”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啊,大家可能觉得:这些案件所遵循的无非就是一个图形序列而已。可是,到最后,Martin趁着偶然的机会才发现,没有人预先知道该系列案件发生的逻辑,事实上这里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逻辑必然性。Martin在一个赝品博物馆里,告诉了Seldom教授自己的顿悟:这是Seldom早已知道的。Martin,最后不得不承认:【真理并不是数学的;真相是荒谬的、混乱的、随机的,毫无秩序而令人不安的】。 然而,影片对生活的混沌性的讲述,还没有完结。教授最后说出了真正混沌的案件初始状态,这一系列案件进展的诱发点,只是马丁对贝丝所说的不经意的话:You should try it。这句话回荡在贝丝几近绝望的心灵中,让她走出了冒险的一步…如果这一系列案件即是蝴蝶效应,那么马丁就是那只蝴蝶,他的话就是翅膀的煽动。这样看来,整个牛津谋杀案的悬疑又进展了一步:不只是毕达哥拉斯图形序列而已,而是进展到混沌现象。如果只把牛津谋杀案当做这样的悬疑,那么可以说,蝴蝶效应超越了毕达哥拉斯序列,而将该影片的悬疑进一步揭示了出来。如果仅仅如此,那这就误解了整个牛津谋杀案的迷宫了。这最后将这一序列的案件比喻成蝴蝶效应,并不是为了让整个案件更合情合理,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地表明了生活的混沌性。它的目标,不是揭示逻辑,而是反逻辑。 总之,那四个看起来是牛津谋杀案主题的案件,其实都不是。它们只是一组论据而已,它们证明数学的非真理性,逻辑的非现实性,因而最终地,旨在成功地谋杀哲学。这是整个牛津谋杀案的真正主题,也是真正的谋杀。【但这只是谋杀哲学的现代方式,历史上谋杀哲学的举措还有很多种。】 这四项案件,是该影片讲述谋杀哲学的主要现实证据。除却这些,影片中其实贯穿着对哲学进行谋杀的讲述。这些谋杀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否认数学的现实真理性;另一类是描述生活的荒谬。“数学是否有现实真理性”这一问题(它潜在的是,哲学是否活着的问题,是生活是否可理解或有意义的问题)的讨论贯穿了整个影片。Seldom教授和Martin在大街上争论事实是否有绝对确定性;教授向Martin介绍那个因为发现逻辑并不可靠而发疯并自残的考曼:考曼在实践中证明了维特根斯坦的论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生活之荒谬的故事:耶稣是恐怖分子,讨论完美罪行的“格林案件”,“火药阴谋”没有成功却要被娱乐式地纪念…总之,这些旁及的故事都不是毫无逻辑的牵连,而恰恰都是为着谋杀哲学的目标使劲的。 【Seldom教授对Martin说:你是那只蝴蝶吗,马丁?】其实,何人又不是蝴蝶效应中的那只蝴蝶呢?人的生活,一举一动,不都是蝴蝶的翅膀煽动么! 是为感。

 2 ) 杀人游戏者、逻辑爱好者必看影片

摘要:杀人游戏爱好者必看影片,虽然此步影片和杀人游戏本身无关。当然这也不是一部同大众圈子所宣扬的《天黑请闭眼》的低俗电影。
    正文:
    这是一部充满逻辑与悬疑的影片!
真像雀实是匪夷所思的。
男主角很NB,似乎用逻辑去搞定了所有问题。让我不得在看片之前就去下载了《逻辑哲学论》电子书去阅读。
可结局是………………
但不妨碍作为一个杀人爱好者和逻辑爱好者强烈推荐此片的理由!
摘要:

经典台词摘要: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理!
哲学已经死亡。
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你就是那支蝴蝶!--

感想:
可大胸女主角在飞机场弃男主角的离去再一次让我想起《美丽心灵》中纳什上台领奖的发言中的一段话:
我一直相信数字,不管是方程式,或是逻辑学都引导我们去思考,但经过终生的追求,我问自己逻辑到底是什么,谁去决定原由,我的探索……让我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最后到了妄想症,就这样来回走了一趟,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中我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人,只有在这神秘的爱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逻辑或原由来,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

 3 ) 大结局与蝴蝶效应无关

似乎不少人把结局判定为一个蝴蝶效应。。。个人认为其是这部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后几分钟以及最后几秒钟。。。。最后的最后马丁才认识到自己当初的一句话“you should try it“ 真正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之前贯穿全剧的数学哲学逻辑可以说是剧情的底子,也就是背景,最深层要表达的观点可以说是标准的后现代派,对科学本质的批判,我们所谓的科学,以追求真理(truth)的名义把人类从盲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自己本身又成了新的信仰,压抑差异,否定差异,对所谓“逻辑”的盲目信仰导致对逻辑的强制性依赖以及追求,所以,这个 you should try it,盲目的,对人之间,事物之间各方面的差异的忽视,导致了片中的悲剧。

所以说,结局道出的不是简单的蝴蝶效应,而是作者独特的讽刺手法对科学的进行批判,其实这部片不一定是要针对数学,可以是针对物理,也可以是针对化学,甚至是针对社会科学,重点是,科学创造概念,我们依靠概念理解事物,所以实际上是这些所谓的科学在“创造”现实,而不是人们认为的在“探索”现实,所以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现实”,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现象,之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差异,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象,我们常人对“现实”的判定与认同不过是被“科学”套上了总体化思路的结果而已,注定了悲剧。所以。。。说到蝴蝶效应,这个逻辑本身才是问题,。。如果认为大结局只是个蝴蝶效应,可谓是看2小时电影来讽刺自己。。。。。

 4 ) 说话要小心 牛津真黑暗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心。

讲这个故事饶了一大圈,看得真累。
另外,向伟大的图灵和Enigma致敬,所有关于解谜的故事都没有那段历史鲜活生动。

 5 ) 豪华包装--数列,偶然率,还有蝴蝶

故事开始的时候,Hunt在阶梯教室里谈维特根斯坦,谈无法探寻的真相,然后Wood站起来说他相信可以把数学规律纳入人生,来作为一把钥匙,Hunt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接着,谋杀就发生了。
以凶手在现场留下奇怪的符号来看,我一开始以为这将会是一个类似数字谋杀案,人骨拼图之类的智力游戏,其中所谓的数学理论,或者混沌理论到最后不过都是一张光鲜的保鲜膜而已,而电影的模式则依旧是“导师指导年轻的英雄探寻圣杯”,而英雄在历经重重历险之后,才会发现圣杯和独眼巨人都在自己的身边。
由于一开始我就准确地猜测出了Hunt在整个故事中的标签角色,其之后唯一的兴趣就在于动机论了,而这也会决定整个电影的口碑,而当最后的谜底解开以后,我起码可以说一声:“有点儿意思啊!”于是这部解密电影也就可以脱颖而出了。
相比较于数列和哲学研究,蝴蝶效应也许成了整个电影中不那么无用的包装纸,某个无意义或者下意识的动作会酿成恐怖的后果永远不仅限于电影中,在我上高中时,某日我得知一个我不认识的学长被公安局逮捕了,只不过因为他的一个朋友某题开玩笑地谈起要实施一项犯罪行动,而这个学长也就开玩笑似得拟定了一份计划书,没有想到那个朋友真的以此为蓝图实施了。这可以作为一个蝴蝶效应的示范例本,让所有人都要注意千万不要随便说什么会导致未知后果的话。

数学上计算偶然率的公式:
P(A)=m(A)/n
就是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除以基本事件总数.

 6 ) 关于犯罪、偶然性和爱情

这是一部很考验观众推理能力的电影。
(没有足够的耐心、强大的好奇心和研究精神,就不要挑战了。)
像我这样的悬疑小说迷,看书总是柯南道尔、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亚莱克斯齐刚、阿加莎克里斯蒂等等,美剧中所有关于犯罪的什么识骨追踪、犯罪现场、犯罪心理之类统统跟进,我还是觉得电影里好像每个人都是凶手,电影中后期更是挫败感,我是不是根本没有看懂?

一切既然按照既定的规律运行,为什么如此深奥难以捉摸?
电影里赛尔顿教授关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讲座中,认为人们是不可能真正KNOW真理的,“不存在这样的真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找出一个绝对真理、一个毫无争议的命题,来帮助人们回答他们的问题。Philosophy therefore is dead。”教授给哲学判了死刑。
而年轻气盛又崇拜赛尔顿教授的留学生马丁,则相信圆周率、黄金分割线、费氏数列之类,认为“自然的本质是数学的,现实之中有一个隐藏的目的,一切都按照一个模式、一个计划、一个逻辑序列来安排的,甚至到最小的雪花,它的结构也包含着一个数学原理,因此,如果我们能发现数字的神秘意义,我们就会发现生命之意义了。”
这里让我联想到了《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之类充满着符号学与犯罪的悬疑小说。是的,这也是一件充满符号学、数学理论的系列谋杀案,但是从某些方面讲又是背道而驰的。

人们往往喜欢将偶然性和既定的规律挂钩,来暗示自己。
一切根本没有逻辑可循。就像电影中赛尔顿教授在讲座中对马丁所讲的:“数字也会撒谎……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
看似是深奥的系列谋杀案,而一切出于偶然。四件凶杀案,大家猜猜有几个凶手?我觉得自己很罪过,就好像送别人一本书,把结局写在扉页了。
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动机——所有的凶案都不能忽略动机,更是匪夷所思。根据蝴蝶效应,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引起遥远国家的一场飓风。看似不经意的好感,引起一场灾难,不符合逻辑,又是符合逻辑。
“因为我们需要生命有意义,一切都按照逻辑走,而不仅仅是随机的,仿佛我们不是被命运操控着。但不幸的是,这和真理无关,这只是恐惧。”电影里的赛尔顿教授说。

在这里我其实是想讨论偶然性。人们喜欢将偶然性和所谓的逻辑联系起来,来暗示自己的命运。

然后我们再撇开这部电影谈点别的。
在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虽然这部书的主题是讨论爱与责任之沉重造就了生命中真切实在的意义,但是我们这里仅讨论一些无关的细枝末节),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描述男女主人公相遇的美好。
托马斯顶替同事出差(第一重偶然),下榻一家旅馆(第二重偶然,恰好是这一家),特蕾莎正好轮班(第三重偶然),和特蕾莎相遇时正好听到贝多芬的曲子(第四重偶然),特蕾莎下班后、托马斯乘火车离开前得以有一夜情的机会(第五重偶然),不久特蕾莎辞掉工作拖着行李去捷克首都找他(第六重偶然,因为特蕾莎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她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人,紧紧抓住这场改变命运的机会),两人ML之后特蕾莎发烧了导致她留宿在托马斯的家(第七重偶然,因为托马斯从未留宿过情人)。
这时候托马斯对生病的特蕾莎产生了联想,用了一个危险的比喻——仿佛她是一个婴儿,被放在篮子里沿河漂流至他的床榻之岸。关于什么圣经或者托马斯受过的教育什么的咱们暂不讨论,这个比喻让托马斯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特蕾莎,就好像她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
鉴于手头没有这本书,上文都是靠回忆写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见谅。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这件事,这个人,这句话,一定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就好像是按照哪里来的逻辑接下来应该发生些什么,或者我爱上了这个人,因为他就好像是……balabala诸如此类。我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使得我们希望事情总是有规律可行。那些电影的情节,那些小说的描述,不都是这样的吗?然后我们潜意识里认为一些事情可能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发展。

这部电影颠覆了我过去那些年建立的逻辑分析能力。亦或者消灭了我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我要说的是,当人们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视作命运的美好安排,亦或者认为这些偶然事件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这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甚至左右人们的情感。

念叨了这么多,无外乎寂寞无人说话,所以自言自语。第一次写影评,批判者笔下留情。
总而言之,期待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希望自己不会用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来逻辑化地体验爱情,用个通俗地比喻,好像被嚼过的甘蔗,对生活地体验成了第二轮的。

 短评

糟糕的剧本,一个长镜头轻易让人识破真相,就那么几个人物而已,而且还都是一根筋。但从电影语言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很精彩,很精致,无论摄影、灯光和场面调度都很有水准,可惜剧本和表演都不入流。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希亚电影总是形式大于内容。★★★

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不是很深度,也很偶然。。。水平没这么高就用偶然解释一切。。。凑合吧,除了那个女主角,哈哈

12分钟前
  • Lucifer@CCC
  • 推荐

stupid, intellectual wanna be.

16分钟前
  • 高光光
  • 很差

假模假式,案情却一点都不精彩

17分钟前
  • 锦瑟
  • 较差

这绝对是部被低估的作品,威尼斯金狮导演+魔戒fodo+象人老戏骨+西班牙美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承认我是傻逼,因为全片所包含的数学、哲学、混沌学和逻辑学我完全不懂,但是导演却很完美的兼具了学术性、节奏性、故事性和男主角的性,故观赏性极强。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古典式推理了。

21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原来真的有一部佛罗多去牛津上学的电影。妙啊!

23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弗罗多拯救了世界,也敌不过奶牛。

28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我还是去团委实习的时候,眼瞅着要下班了,就找了个据说是悬疑的片子来看,事实上此片真的是悬疑,因为有凶杀,就一定有凶手,非常不可惜的是,我还没看到揪出凶手就下班了;节奏慢得一塌糊涂;不出意外我绝不看第二次

32分钟前
  • miss z
  • 较差

魔性数学。魔戒班底。维特根斯坦。斐波那契数列。毕达哥拉斯教派:圆、鱼、三角、四元体……峰回路转结局。真正的真理不是数学,而是荒唐、混乱、随机性、无序性和深深的痛苦。John Hurt肉体上搞过片中所有女性,精神上搞过片中所有男性。护士,空着围裙,那个胸器走错片场了吧啊喂!

36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喜欢这个电影的感觉

38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超棒啊这个,巴赫跟这片儿的风格搭配完美了!

40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19分半左右开始的,从beth开始到她母亲的死状结束的一分半的长镜头,几乎概括了所有嫌疑犯以及犯罪原因(证物细节)。

4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节奏不流畅,无必要情节过多,名不符实。如果不是故事重心和一般推理有所区别大概会毫不犹豫的只打一星。另,霍比特人真的不是我的菜……

46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较差

西班牙导演跑到牛津拍了一部致敬与夹私齐飞的英伦谋杀片。所谓致敬,有希区柯克的母题偏好镜头语法和女主角(安娜玛西演过狂凶记)、克里斯蒂式的脱罪手法ABC。所谓夹私,吐槽英美痴迷极端性格的同时却找了身材火辣的瓦特林出演了片中唯一的道德……不过教授那个替凶故事和片长出卖了结局。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编剧或是参考了足够的资料,去编造一个尽量合理的故事。但对数字是否绝对符合真理这个观点上,依然不能百分之百赞同。”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第一个符号是圆,第二个符号是交叉的半圆,第三个符号理应是背靠背的半圆。数字或图像的找规律并不绝对,但事实是绝对的。7分。

51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还行

太多的运气使得案子可以连续下去,于是那些我压根不懂的符号一个个冒出来... 片子的镜头用的很不错,老头很演技,小Elijah终于冲魔戒里长大了和大波女大搞艳情...还有那蝴蝶效应理论再一次在物理学之外得到了验证...

55分钟前
  • 盗盗~
  • 推荐

我觉得一个好电影是应该让人看完了好好思考,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这里是这样的你理解错了。有好的地方有不好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档最好看的电影了吧。。。

57分钟前
  • Cadenza
  • 还行

又有个“超级长镜头”,我第一时间就判断对了凶手,不过,这样自行命题又推翻假说有意思么?ps.只有在大波妹身上吃意面,我才尝出了伊格莱希亚的私人口味。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19:35秒开始的那个长镜头拍得好,唯一让我喜欢的就只有这里了。这片子拍得非常玄乎,让我这个数理不好的人看得非常蒙擦擦,说不懂也算是懂了,但对于里面所讲的数学的迷人之处还真是完全没有感受到所以也没有被它所吸引就是了。嗯,尽管有个长镜头跟迷人的风景但实在是三星不下来,两星!

1小时前
  • nikki
  • 较差

新年第一部。险些因为评分错过。数学逻辑学解密,悬疑气氛很棒,而且难得的优雅、富有哲理,意外结局。电影技法上几乎无懈可击,毫无冗余,十多分钟处一个长镜头出现了了全部嫌疑犯。约翰·赫特魅力十足。一个有趣的地方是老头儿在V字仇杀队中演独裁者,此片中却出现了一个V面具原型盖伊·福克斯的扮相

1小时前
  • Whispe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