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之名

犯罪片意大利,法国,西德1986

主演:肖恩·康纳利,克里斯蒂安·史莱特,赫尔穆特·夸尔廷格,埃利亚·巴斯金,迈克尔·朗斯代尔,福尔克尔·普雷希特尔,小费奥多尔·恰利亚平,威廉·赫基,米夏埃尔·哈贝克,Urs Althaus,瓦伦提娜·瓦格斯,朗·普尔曼,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Franco Valobra,弗农·多布切夫

导演:让-雅克·阿诺

播放地址

 剧照

玫瑰之名 剧照 NO.1玫瑰之名 剧照 NO.2玫瑰之名 剧照 NO.3玫瑰之名 剧照 NO.4玫瑰之名 剧照 NO.5玫瑰之名 剧照 NO.6玫瑰之名 剧照 NO.13玫瑰之名 剧照 NO.14玫瑰之名 剧照 NO.15玫瑰之名 剧照 NO.16玫瑰之名 剧照 NO.17玫瑰之名 剧照 NO.18玫瑰之名 剧照 NO.19玫瑰之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19:29

详细剧情

中世纪,一个修道院发生了一起教士莫名死亡的事件,修道院的主教遂邀请了异地的名声极好的教士William von Baskerville(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饰)和他的助手Novize Adson von Melk(克里斯汀·史莱特 Christian Slater 饰)来到修道院调查案件。William在调查中,发现他遭到了许多无形的阻挠和他人的警告,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修道院背后的许多阴谋。更可怕的是,又有几个修道院里的人纷纷遇害,案件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William在不断深入的调查中,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本片根据意大利作家安倍托·艾科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88年英国学院奖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化装奖。

 长篇影评

 1 ) 玫瑰的名字

威廉修士的学生阿德索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山村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并深深相爱。阿德索平静的修道士生活被搅乱了:在中世纪,修道士不能有世俗的情爱,平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阿德索如果选择继续从师学习知识,就必须舍弃爱情;如果选择与心爱的姑娘一起,就失去了平静清修、学习知识的机会。阿德索经过艰难的选择,骑着马,消失在少女泪眼模糊的视线中。然而年老时,阿德索说:“……我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并且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我也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但每晚出现在我梦中的,却是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姑娘。”
威廉修士告诉阿德索:“没有爱情的人生,是平和的、安全的、单调的、乏味的。”
只从这两点来看,似乎是爱情片的体裁,然而这部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玫瑰的名字》,分类在悬疑类里。
整部片子始终以灰蓝色作为色彩主调,让观众感受中世纪所特有的一种阴冷气氛,影片中运用亮点的有两个地方:一是阿德索和美丽的山村少女所处的大自然,少女的美好和自然的美景融在一起;另一处是修道院院长妄图用火烧毁古代哲人们的伟大著作,却反而烧毁了象征宗教势力堡垒的修道院,熊熊烈火在灰暗中烧出了一片光亮。
《玫瑰的名字》讲述的是: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本尼迪克特修道院中,接连发生了几桩血案,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和种种猜测。大多修道士都认为这是上帝按照《圣经·启示录》中的预言在进行惩罚,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不相信这个说法,暗中进行秘密调查,发现这连串悲剧与修道院里收藏的一本书有关。这本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从自然的角度解释了人,其论点与当时教会宣扬的宗教理论截然相悖,疯狂而愚昧地信仰宗教理论的约尔格唯恐人们在读到此书时会重新认识真理,推翻天主教数百年传下的教义,把剧毒涂在了书上,致使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离奇死亡,并假称是上帝的惩罚。阴谋失败后,约尔格放火焚烧藏有人类精神财富的图书室,威廉冒死抢救了一批书籍,而屹立百年的修道院却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影片借威廉之口说: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众多的人与他们同归于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一朵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闻起来同样芬芳。
这句话,就是影片的由来,看上去好象并无什么关联,细细想,却浑然天成。
爱和真理如同玫瑰,无论换成什么名字,一样散发芬芳,专制不能将其掩埋,集权不能将其扼杀,死亡不能将之摧毁。
注:《玫瑰之名》原著:翁贝尔托·埃可
 

 2 ) 最初的眷恋与最深的悲哀

“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就越深刻” 把自己关的太久了,刚刚放出来,居然是和一大群陌生人看了一场灰色调的电影,在杭州一家有名的书吧。 迟到了一小会,并未看到电影最初的开端,那一行行摘选的字句鬼魅一样打出来时我还没来得及跟上,只记下来了这句话“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越深刻”,然后…………就忘了。 虽然参杂了很多的元素,如电影标签一样:剧情、悬疑、惊悚、凶杀、性等等,而我还是想把它归结为一部展示人性的电影。 整部电影的色调就像中世纪的欧洲一样,灰暗、沉闷。白天是阴郁的,晚上一半是火把一半是油灯,油灯里面还是火,灯罩闷着一油;所有人的衣服都像是一个灰色的麻袋,村民身上的褴褛衣裳更是透着一种一年都洗不净的脏黑色,而后来教皇队伍带来的猩红色简直就像是黏凝的血,就连士兵的铠甲都是氧化后的暗铜色;里面的面孔但凡干净点的不是黑得发油,就是白的瘆人,就连唯一的女主也不例外,表情个个狰狞且诡异……整部影片仿佛是煤炭里扒出来的。然而,我们的小男主阿德索整个人都散发着单纯美好到无知的光辉,导致我好一阵子才发现电影深沉的旁白原来是他晚年后的回忆,甚至于ML那一段也只看到他受到惊吓的懵懂。他就是人性的希望,还来不及读很多书,满心充满着对真理的渴望,对苦难的悲悯,对爱的仁慈。刚开完电影时,我OS里第一件事就是吐槽电影的名字,跟电影的主题是多么远的远方亲戚啊。然而第二天我看着窗外的阳光恍然大悟,阿德索在影片的结尾放弃了爱情,理性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和求知的路,而通过旁白告知我们这位姑娘是他一生的最爱,最大的遗憾是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这个看似深刻的桥段,绝对是充斥着生活每一个桥段的元素,人总是靠着理性来选择前行的方向,将最初的眷恋深埋于心里最柔软的角落,遗憾之大更多的是因为没有选择也不能重来的可能,以及最初本身的无限诱惑。玫瑰的名字承载的就是这样一种——请允许我用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情怀。导演在煤炭里扒出这部影片后给了她一个如此美丽的名字,某种程度上他就像整个凶杀背后的大手副主教一样,将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书涂满了砒霜,却始终珍藏不愿销毁,只不过一个是受困于宗教和世俗的时代悲剧,一个是掌控这一切的导演。 电影结束后,有人提问为什么副主教不直接销毁那本“万恶”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而是将其涂满砒霜保存着,进而才引发了一系列凶杀悬疑大案,最后还是自己打脸地烧毁此书并吃掉书页的砒霜一起同归于尽?他明明可以只需要烧毁这本书,然后死不承认,或者反咬一口自保? 我只能说,对于这样的问题实在有点心累,这既不是逻辑硬伤也不是导演需要好吗!不过还是很开心在这个时候我终于想起了片头的那句话“人读的书越多,他的悲伤就越深刻”,堪称这个幕后大主教的墓志铭。很明显那么大的图书馆藏书他并不只是藏起来而已,饱读诗书的他有着完全不亚于甚至有可能超越男主侦探的知识储备和智商,这个图书馆就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他一方面担负着宗教的使命愚弄信徒和世人,一方面徜徉在人类智慧的哲思中不可自拔,两方博弈的结果是他选择了黑暗的信仰作为示人的生存方式,将文明的海洋藏纳在心里和这座幽闭的塔楼里。他是真正心里有个海的人,深邃而汹涌。本来可以就这样沉重地过一生,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自己防患于未然的那本毒书竟然真的发挥了作用,还好死不死地碰到了男主威廉这样与之匹敌的大侦探,点更背的是自己的图书馆管理员中还有那么奇葩的人设(喜好男色,居然以知识换取私欲,还拿鞭子自抽“赎罪”,偷袭男主时将钉锤扔到了离自己一米的地方……)所有,最后威廉来到副主教的桌前时,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指着摊开在桌上的书对威廉说,你现在可以阅读这本书了,这是给你的奖励。当然也是抱着能用这本书毒死男主的最后希望,然而也破灭了。他打翻了煤油灯,携书逃开,在书的火海中找了个无人惊扰的地方,默默地吃掉绿色的书页,在观众的恶心中结束了他悲伤的一生。他的悲伤绝对和那座图书馆一样幽闭而宏达,就如片头打出的字码一样什么和什么只有一线之隔(不记得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在这条线的边界走钢索的人。大部分人不也是这样在线的两端游走,有的远,有的近。 阿德索有幸在那么年幼的时候就经过了这种时代的鞭挞,更有幸的是身边有个男版雅典娜循序善诱地带领他探索这么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深刻的人生大课。我并不打算聊聊我们的男主威廉,一个中世纪版的大神,也暂时没有精力去聊其他每个分明的角色特点,比如长得像猩猩的驼子,我觉得我体会最直接的两个点大致就在我的标题这两点上了。很多人喜欢把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我觉得这两者的表现形式本来不同,给读者或者观影者带来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当然影响也没有明确的高低之分,有人习惯在淋漓尽致的描写中体验快感,有人必须要在直观的剧情里寻找留白。如果能对比一下两者所传达的不同思想,碰撞出更广的观念倒也可以,太过关注孰优孰劣,实在没有必要。 总的来说,如果是因为悬疑、侦探、惊悚去看这部影片,还是失望多些,还是带着人性最原始的悲悯比较有收获吧。

 3 ) 《玫瑰的名字》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于世,今人所持唯余玫瑰之名。”

读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说起所指和能指的问题,这本书也是读读停停才看完,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中世纪的宗教,我的妈啊,简直是我了解的空白处。

虽然读起来难度不低,这本书却很吸引我,有些东西也给了我不少思考。

今天看完电影才算是给自己梳理了清了本书的线索,这也让我有再读一遍的想法。

相信再次读一遍,我肯定会有全新的体会与收获。

 4 ) 从这部电影联想到的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这部电影,说的是:中世纪的意大利,有座修道院,院里藏了一本禁书;有很多青年僧侣冒着生命危险去偷看这本书;又有一个老古板,把每个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毒死了。该老古板说到,这本禁书毒害人的心灵,动摇人的信仰,破坏教会在人间的统治——为此,他不但杀人,还放了火,把这本禁书和整个修道院都烧掉了。这是个阴森恐怖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悬念——这是一本什么书?可以想象,这书里肯定写了些你想知道又不敢问的事情。在电影结束时,披露了书名,它就像《低级小说》里那块沉重的金表,放进了你的掌心:它是亚里士多德久已失传的《诗学》第二部。这本书只谈了一件事:什么叫做幽默。

他想表达的是,现代中国就像中世纪的西方一样,没有所谓的幽默可言,因为被种种“崇高”、“伟大”、“神圣”的想法所拘束,又囿于宗教和等级的观念制约,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看到的更多的是假正经,而不是真幽默。

受到他的指引,我开始观看这部电影,在电影灰暗的底色下,讲述了一个离奇而怪诞的故事,在电影即将谢幕的时候,年老的教士一边吞咽着书纸上的毒,一边高声呼喊着:如果人们都笑的话,就不再惧怕恶魔的力量,也就不再需要神了;笑会破坏耶稣的权威,我所希望的世界应该是神圣的,有信仰的,所以我要消灭掉人们的笑。

他所惧怕的是,笑会瓦解恐惧,而人们的恐惧正是宗教得以建立的基石,如果不再将希望寄托于神祗中,而是反观于自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宗教的基础。

我不解的是,恐惧作为一种情绪,它是永恒的吗?还是可以消除的呢?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世上本没有我,也没有情绪,在这方面我了解不深,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恐惧应该是虚幻和无知的产物,恐惧是可以被选择的。就如最近新上映的电影《重返地球》,里面反反复复提到,恐惧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你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你完全可以推翻它。

 5 ) 時代背景與劇情原形

14世纪前半叶的欧洲,东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威胁稍微减轻,但另一个威胁─黑死病却开始流行起来;政治上东罗马帝国势力日渐衰微,在几年后终於被土耳其人所灭;在天主教会,教势正隆但日渐腐败,当时流行的神学思想是繁锁异常的经院哲学,但在这个年代,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萌芽,终於促成后来的文艺復兴。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来自英国的方济会修士威廉与徒弟一同来到位於意大利北部山区里的本篤会修道院,这里刚发生了命案,而未来几天,这里就要举办有关神学教义的辨论大会,因此威廉必需要在这之前把命案调查清楚,以免到时候事态扩大;但是,就在他待在这的七天里,又陆续发生了好几起命案,这些丧命者都是图书馆员,这一切事件都似乎跟这间全基督教世界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里的一本怪书有关,所以,威廉一方面要调查这些事,一方面又要与来自教会的保守势力做对抗,找出整件事的真相。

这就是《玫瑰的名字》这本书及电影的剧情,早在十年前看过了这本书的原著,一直想要找史恩康纳莱主演的同名电影来看,感谢中国的盗板事业,终於让我找到了这部20年前的冷门片,儘管原著稍微繁琐难以改编,但电影也最大程度的将这个故事影像化,用著阴冷的基调向观眾们展示了那样一个时代。

史恩康纳莱饰演的方济会威廉,若了解西方哲学史,就知道这个角色是以威廉‧奥坎(William of Occam)为原形,做为最后一批经院哲学时代的学者,正因他的博学及能辨,他在教会及思想史上被誉为"无敌博士"。但经院哲学的时代也是「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时代,当时流行的思想是以多玛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为主,融合了亚理斯多德哲学,企图用亚式理性推论的方式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思想体系之庞大也繁琐异常,

此外,当时思想界也陷入了唯名论及唯实论之争,教会主流的想法是唯实论,即思想理型里的事物才是真正的完美事物,现实中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但也有少部份唯名论的支持者,如威廉奥坎,他反倒认为这些思想中的事物是抽象的,只是些名称,并且,他认为只有我们真正感觉到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因为一般唯实论者为了使他们的理论能说明问题,不断地给他们思想中的事物加上越来越多的解释及说明,这就是经院哲学的问题,导致越来越繁琐。

为了解决这个越来越繁琐如麻的思想困境,威廉奥坎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思想方法─奥坎剃刀(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个思想方法可规纳为一句话「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何必去外延出那么多问题解释来庸人自扰,这个方法千百年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任何领域中,若有两个以上方案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选取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别将事情复杂化,举个例子来说,你追一个女生,是一直费尽心思大献殷勤让她还不见得爱上你呢?还是直接对她大喊我爱你,如果是选择后一方案,如果失败顶多换来一个巴掌,如果成功那简直又省时又省心思。奥坎剃刀就是这样的思想工具,我们做事时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於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这个思想方法也替他带来了麻烦,因为剃刀一出,也如同反对了当时主流阿奎那的神学方法,这个方法让有关神的问题也变成了纯信仰,这是一种要用信心去相信的东西,而不是用理性推论可以推论出来的,將"神"的地位從邏輯推論方法過程當中剃除掉;也因此他的后半生,几乎是在被教会迫害中渡过的,但他在思想史中的成就也就在此,这个方法一提出,导致了经院哲学的崩塌,彻底将哲学思想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在片子里,1327年威廉带著他的徒弟来到这座修道院;但照史实,威廉这时候正在法国亚维农的教会监狱里坐牢,直到一年后才逃了出来,跑到神圣罗马帝国接受皇帝的辟护,但故事似乎是假设他这时已经被放出来了,因此在片子里有提到他被关在亚维农的事。威廉所属的方济会是一个修会,此修会认为修士必需学习基督在世上时的样式,过著清贫的生活,如此脱离世俗、才能不受世俗诱惑、专心跟从基督;他们也认为修士应该将所有财物都捐给穷人、靠布施行乞过生活。;在片子里威廉与一干方济会修士穿著灰袍,这正是方济会的特点,代表著朴素清贫。而威廉来到的修院,正是以隐修为主的道明会修院,修士以著黑袍为特色。

在这所道明会修院发生连续命案时,修士们起了一阵恐慌,被认为是《启示录》中末世的各中灾难开始来临,这其中只有威廉是冷静的,他观察了其中的相关联处,断定了这一切是人为所造成;我们不必嘲笑那些修士看似的"愚昧",他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会让他们理所当然得往神启方面著想,而威廉在调察时所用的正是剃刀方法,他考察了一切相关联之处,将"神启"这个不可能得出实情的角度彻底从调查过程中剃除掉,而慢慢推论出实情,,由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調查方法是理所當然,但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這不可不說是一次人類理性的勝利。

每一桩命案的线索都直指一本禁书,每一位死者都曾看过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失传的亚里斯多德《诗学》第二卷,一般认为,《诗学》第二卷是讨论喜剧的(现存的第一卷是讨论悲剧)。喜剧让人发笑,这就与当时道明会的隐修传统,甚至是保守的基督教思想有所抵触,因为欢乐让人胜过苦难,那人类就再也不需要宗教信仰。当时欧州,只有贵族及修士有权接受教育吸收知识,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掌握权力,知识也让人更有智慧思考事物追求真理;所以虽然看过书的人一个接著一个死亡,但仍阻挡不了更多修士对知识的渴望。

调查到了一半,神学辨论会也开始了,不同修会及教派的代表,以各自的神学意见展开了一场有关王权、仪式、教会贫富的大辩论,上面已述过方济会对於财產的看法,史实上,也因为当时方济会在教会财產问题上与教皇產生岐见;而在仪式方面,当时教会主流思想认为仪式来自上帝,因此凭著仪式就能得救,但威廉奥坎认为人得救主要靠著自己的信心,这也成为后来马丁路德改教运动的思想依据;在王权方面,当时德皇与教皇在一些问题上產生分岐,因此辨论也围绕这个分岐展开,威廉奥坎对於这个问题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主要就在於讨论教皇一个人能否在教会与国家二者中成为合法的至尊;衍生出来的问题就是世俗权威是否直接起源於上帝?接下来就不免產生一个问题:教皇有无权柄把俗界统治权赐给皇帝或君主?他主要认为教会不应管理世俗的事,最大可能的维护了德皇的权利。这些辨论问题事实上是威廉奥坎一生中的经歷所形成的思想结精,原著作者不论时间先后将他的这些思想通通展现在这次的辩论当中,而在电影里面可能是为了节奏感及时间限制只呈现讨论教会财產的一幕而已。

故事的真相是,原来是瞎眼的保守副主教为了怕有人看到那本书的内容,而在书上抹上剧毒,但盲眼副主教必定是熟知书的内容才怕他人也看到,为何容许自己知道内容而不许他人知道呢?一方面基於想要掌握对於知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基於卫道所產生的傲慢,似乎全世界只有他知道什么是真理,别人都看了都会对教义產生怀疑似的;难道看了书的人不会思考吗?若信仰是真实的,为何害怕这些书内容的挑战。对盲眼主教的描写如同也像是在对今日知识份子的讽刺般,我们知识吸收得更多了,却迷失了方向,但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產生了知识的傲慢;人都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前进,但追求到底常常发现你的真理不等於我的真理;你的王道不等於我的王道,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解放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封闭系统无法交流,最极端的结果,就如片中威廉所说的:「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这是一部以悬疑为载体,其实是在讨论中世纪许多社会政治及思想神学问题的电影,如果看过小说,就知道这部电影有多难改编;原作者是个符号学家,所以原著小说中充满了许多精采符号学方面的推理,电影受限於节奏及时间,已经最大可能的做了改编,但对於看过原著的读者来说仍有美中不足地方,但也算值得一看了。

 6 ) 时空

前人,今人,后人,不过都是短暂时空的匆匆过客。时代氛围,社会光景,千年百年。于是,人不禁又想到永恒。然终究被微不足道的现实覆没。追求真善美,执着的、牺牲的……至少有人做过了,才有人去相信,而不至于是从头再来的重演。然而,凡人终究只能先投身到生活的洪流里,且行,且思,但愿勇敢隐忍。多点相信。

 短评

看到第二桩命案的时候才记起来我看过原著小说,怪不得之前那么多似曾相识。原著小说太拗口,各种宗教伦理辩论,那时候想译者也是半个文学巨匠了。还好电影中这些辩论少,还有一段超唯美床戏,值了。

6分钟前
  • 咋呸
  • 还行

半路溜进去看,悬疑宗教史诗气,听闻原著不错。那时的肖恩康纳利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和书相比,电影拍得太闷太raw了,那奇特的图书馆还过得去。

12分钟前
  • yuanhan
  • 还行

对任何东西的排他性狂热都会导向恐怖的杀戮,即使是对神的福祉,或者应该说尤其是对神的福祉。没想到这小说有电影,一个侦探故事这样的流行题材里包裹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史,神学争论等等颇为学院派的主题 ,这就是ECO的功底啊。

15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读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有一本关于佛教教义的悬疑题材经典。《玫瑰之名》原著值得重读,电影倒未必。

20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本片的美工、布景、造型、服饰均高度艺术性地再现还原了中世纪的风貌,给人以真实而强烈的历史感,令人叹为观止。开局厚重,叙事凌厉,情节紧凑,悬念迭起,可惜收官阶段功亏一篑,沦为狗血俗套。4星半。

23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似乎牵涉宗教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讲述宗教的罪恶。小修士不是那么美貌,不过在一堆老修士里他就显得很鲜嫩了。虽然他说少女是他一生唯一的世俗的爱,不过感觉他跟威廉大师实在够萌,记得他好像要牵着大师的手入睡,还有最后看到大师生还扑过去拥抱的镜头..有爱~ 况且威廉大师还是肖恩康纳利!

28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Christian Slater演得跟个弱智一样...

31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氛围营造甚佳,剧情发展中规中矩,对教会的鞭笞不怎么过瘾,但康纳利对“智慧的傲慢”之塑造可谓迷人。最喜欢两派辩论一节,辛辣够劲。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非常精彩的故事,还有置身于这么有吸引力的场景,并且设置很真实。睿智Master的让人印象深刻。看得出片中的很多费了心思的细节,让影片最大限度的言简意赅,同时又留给观众足够的线索去理解。

33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还行

基本还原了原著绝大多数的经典场景,还适时地给出了主要的一些原作者的思想。气氛和人物刻画上也相当契合,尤其是肖恩康纳利演威廉绝对是不二人选,相比之下见习僧的脸过分苦逼,少了原著中的灵气。

35分钟前
  • 大海马别这样
  • 力荐

D9一股股阴郁的气息,最后的迷宫图书馆毁于一旦,奇妙的知识海洋付之一炬,是否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处反讽?人类永远留不下真正的珍品?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要警惕预言家和那些准备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因为他们通常会拉上眾多的人与他们同归於尽,经常是先与他们,有时则是替他们去死

41分钟前
  • ziegfelt
  • 力荐

终归是有限的……也许 不应该拿来拍吧~嗯~ ///// 2nd 好像合着字幕看纠了些我的误判

46分钟前
  • Maryjanesue
  • 还行

一个人总是难以对抗身处的时代,周围都是口口声声正义至上的伪君子,被烧死算是幸运了(难道这部也是因为看了小波的杂文才看的)

49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力荐

难得在电影节看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作品。充满悬念,也蛮抓人的。面容丑陋的郎-普尔曼,原教旨的疯狂,对知识的恐惧。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理性发展到极致变成了科学,一切生命只是一条条的公式证明。而感性发展到极致,则是一种狂热,就像极端的宗教分子,对于异教徒只有冷面地残杀。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行尸走肉,痛苦的是灵魂,那么后者是打着拯救灵魂的旗号,干脆否定了肉体存在的必要。两害相较,还是取其轻吧。

55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当时的宗教状态就已经如同现时:狭隘、武断和泛滥,使之成为禁锢自由、人权和知识的最大帮凶;修士威廉“骄傲的自负”不被人所赏识,但却是真正拥有博爱和敬佩之心的体现。

5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三星半,剧情上确实是极为忠于原著的改编,迷宫修士阴谋禁书都是吸引人的戏剧元素,厚如砖头的原著读来都趣味盎然,然而电影版却觉得颇为冗长沉闷,虽然中世纪及修道院氛围营造肃穆厚重庄严,但是总觉得图书馆迷宫显得简陋太多,那些珍贵手抄本珍本书几乎像孩童画册,阿德索选角赶脚也不太合适

5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多出来的一星给Sean Connery,老爷子的完美表演把整部片硬生生拉高了一个档。叙事、悬念铺设、推理演绎都毫无胜笔,迁就映像局限的重点偏移导致整体枝干的显著单薄。真正可以赞的地方只有氛围营造。镜头、用光、美指完善了一个“黑暗、幽闭、肮脏、残酷、血腥、神秘、禁欲但淫乱的中世纪”

59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