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犯罪片印度2017

主演:诗丽黛玮,阿克夏耶·坎纳,萨佳·阿里,阿德南·西德奎,纳瓦祖丁·席迪圭

导演:拉维·德耶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2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3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4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5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6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3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4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5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6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7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8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19一个母亲的复仇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19:29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艾莉亚(萨佳·阿里 饰)在一次派对活动后遭到强暴,面对凿凿证据,四名罪犯却被法庭判为无罪。艾莉亚的继母,戴维琪(希里黛玉 饰)伤心欲绝,在走投无路后愤然决定亲手为女儿寻求正义。一场高能高智商的复仇大戏拉开序幕。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

 长篇影评

 1 ) 当正义得不到伸张,纯粹的复仇就成了唯一的正义。

此片改编自印度德里黑公交案,少女被多人强奸致死,情节恶劣,影响印度立法。令人气愤的是强奸犯毫无悔意,甚至强奸犯的律师在辩护时说“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一个巴掌拍不响…她应该安静地乖乖被强奸(这样就不会殒命)”。这个国家的司法执法真的如同闹着玩。倒是改编后的电影充满快意恩仇的酣畅,电影里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布无罪释放犯罪人,受害者的母亲对司法者失去信心后,与侦探联手做局逐一消灭强奸犯们。当司法机关的审判不符合程序正义,只能靠一个母亲的复仇让女儿释怀。以暴制暴当然违背了法律的保障机能,但却符合人的道德原则,我不认为这样做不妥。

 2 ) 我觉得很好看,建议爱钻牛角尖的扛精勿看

我觉得很好看,现在的人习惯性的当喷子,反正除了自己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他都持否定的态度,呵呵!最好别看电影,真担心这些扛精成天看那些他们眼中十有八九是辣鸡的电影早晚得抑郁症、心脏病啊!不值当的,好好静下心来看看电影想反应的思想和主题了不要总肤浅的停留其表层的东西上,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电影至少大快人心,电影本来就是娱乐没必要较真

 3 ) 人物细节和希里黛玉的演技,撑起了这部印度犯罪片!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崩溃

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希里黛玉

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死得正当时啊~

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

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母亲潜入罪犯三的家,用他家的水果刀切好苹果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

“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阿丽娅

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阿丽娅一辈子的阴影

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母亲与私家侦探接头

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为母则刚

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母亲对罪犯:“你每天都会为此感到后悔。”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坚毅的侧颜

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母亲:“我失去了她”

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

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你怎么敢碰我的女儿”

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

“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阿丽娅

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4 ) 去你的迟来正义

一周一片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最初听到这句话是在《请回答1988》里,而在这部影片中听到这句话,所带来的感受却截然相反。 一、本片改编自震惊印度的“德里黑公交案”,看完影片之后确会让人们更加关注这类案件,而除此之外,能够体会到的就剩下母爱,或者说是女性对于女性的同理心。在盛行厌女的印度,女性本身即为原罪。影片中第一个被报复的歹人在醉酒时对着另一个男人洋洋自得的说了一段话,大致意思为,轮回几世方能生为男人,而每一次轮回都有可能生为女人。生为女性,是最为无奈的宿命。 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严格来说是继女)复仇,不如说是一位女性为另一位女性所做的抗争。且不说,这里作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语现象,仅从父亲与母亲的反应对比中就能发现,在父亲通过种种正常法律手段为女儿讨回公道而最终无果之时,能够发现父亲在最后无能为力之余,也逐渐失去了想要夺回正义的想法。哪怕深爱,终抵不过无法感同身受,没有人不想生活能够安宁一些。 作为继母的女主角所采取的行动却是截然相反,在认定所谓的法律、警察终究无用之时,她选择自己寻求正义。同为女性,她更能理解女儿的痛苦,在第一时间得知噩耗之后,她紧抱双臂,一手痛苦的抠住腹部,声嘶力竭,她能想象得到女儿的痛,更在于对于丈夫的承诺,她失信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同理心让她无法置身事外。而这是父亲无法体会到的,父亲的一切反应都体现出一种距离感。 二、 “这幅画画的是什么?” “这是朵帕蒂在用杜西亚的血洗头发,《摩诃婆罗多》,最古老的复仇故事。” 影片大量运用红色的服饰以及画布等,构成视觉上的冲击与强烈的暗示:罪行、暴力、鲜血,更与“复仇”、以血还血相映衬。 母亲在第一次复仇之时经过染坊色彩浓重的染布构成的画面,极具冲击力。以及最后一个高潮部分之前,母亲站在山上以孤独的身影面对电闪雷鸣,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而母亲则像是被神化了,以仇恨为矛,以肉躯为盾。在摄影以及灯光等方面,值得被夸。 三、 本片固然在逻辑上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漏洞也百出,但仅从观影感受来看,本人看来并不比同类型的《三块广告牌》要差。强烈的戏剧冲突配上独具特色的印度音乐,很抓人,连观影必睡的小伙伴,也难得的清醒着看完全场,还不时讨论下剧情(尽管讨论的是其中的逻辑bug 哈哈) 要说漏洞,就说几个过于明显的,即侦探的动机,仅依靠有与女主角女儿同样年龄的女儿就对这起案件生出如此之大的关注,甚至最后以致自己被射杀,背景支撑过于单薄。此乃其一。 警察在处理案件之时,面对即将被害的四个罪犯以及女主一家,所采取的措施也着实令人费解,与常理不符。不禁怀疑,是导演为方便女主作案而如此设计,或是为体现法律之漏洞、警察之无能? 尽管俗语常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话虽如此,但迟到终究并非好习惯。

 5 ) 请不要粉饰地狱

之前那部大加受到赞誉的印度电影《调音师》,你喜欢吗?

我不喜欢。

最近的那部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你看了吗?

我看了后,更加不喜欢。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这两部电影,在我眼里,犯有同一个毛病。

他们怎么那么喜欢将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拍得如同玩笑。而我觉得有的时候,该严谨的时候还是应该严谨一些的,“有趣”不是这么用的。在不应该开玩笑的地方开了玩笑,这种感觉非常不好:听的人膈应,开的人傻逼。

先来简单地说说《调音师》,它是以“最优秀短片”的续集作为宣传点的。那部短片拍得非常好,像一首惊悚诗,新颖又留白。《调音师》的开头也不错,虽然印度人大花的墙纸和欢快的歌声将“犯罪的恐怖感”略有缩减,可主人公“一而再再而三的倒霉经历”还是非常扣人心弦。

直到,他碰到一群买卖器官的人,剧情开始走歪。

第一, 偏离了原有的犯罪主线,冲淡了主题。

第二, 剧情全是bug,别人要摘他器官,还要等他醒过来,听了他一番胡说后就开始帮助他,可能吗。

第三, 女反派在我这里莫名洗白,她在一群蠢猪面前简直太有人格魅力了,电影都为此闪耀出一种女权主义的味道。

明明可以是一部好的惊悚片,被改得很狗血。这群人物像小丑一样逗得影院里笑声阵阵。还好结尾来了一个若有似无的反转,“全员恶人”的设定让人倒抽一口寒气,算是回到了原有的氛围里去。

你要是冲着“惊悚片”的格局去看,那么一定会大失所望,觉得什么跟什么呀。

就好比你非常想听一个鬼故事,对方却给你说了一个笑话,总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好,毕竟《调音师》的短片也是虚构的,大家自由发挥也不能强求必须拍成惊悚的调调。

那么《一个母亲的复仇》呢,这部电影可是打着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作为宣传点的。

这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最起码要揭露出现实的世界吧。

没有!完全没有!

德里案里那个自立自强,为改变家族命运梦想成为医生的女大学生成为了电影里任性、叛逆的富家千金。

德里案里那个备受折磨至死的受害者在电影里伤势不重且很快痊愈了。

德里案里群起激愤、游行示威的群众们在电影里根本就未有提及。

德里案里有疑点的警察在电影里含糊而过,电影的警察特别有正义感,犯罪嫌疑人的律师巧言善辩。

诚然,改编一个真实案件有点难度,因为怕引起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所以高明的手法是拍得“举重若轻”,或者关注大量案件发生之后的情节,如《素媛》。

这部电影将犯罪情节减轻了不少:一个傲娇的千金在夜店玩到半夜三更,还恶劣地羞辱了她的一个追求者,导致对方恼羞成怒,起了报复之心。

于是,我们对犯罪者的愤怒也会随之减轻。

我很欣赏电影在拍摄犯案部分时所运用的手法:这群人将受害女孩塞进一辆车里,车轮滚动了起来。于是镜头变为俯拍,暗黑的夜晚,空旷的灰白色路面上只有这一辆小小的黑色车辆在单独前行。观众如同神一样看到罪恶的发生,可是上帝也帮不了忙。

过了一会儿,车停了下来,有几个男人分别从车的左右门下车,迅速交换位置,从不同的门又上了车,车轮又滚动起来。车轮进行得那么自然,罪恶也是一样。

最后,从远景改为近景。伴随着汽车行驶的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女孩被扔到路边,凶犯又在她身体上加了一脚,她滚落进水沟里,像一块石头。水沟里的水漫过她身体的三分之二,遮住了她身体上的大部分伤口。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高级,它没有赤裸裸得将过程全拍出来,而是用了留白,避免了对受害者家庭的二次伤害,也让观众完全能想象到女孩所遭受到的厄运。

可是,电影的后半部分,剧情又一次走歪了。

按照电影设定,女孩是从夜店出来,她被验出血液里含有酒精成分,所以她的指控全部不予采用,那几个人渣被无罪释放。前面铺垫过女孩是不喝酒的,明显可以借此深挖出警察失职、贪污受贿等丑闻,可是电影却点到为止,选择让女孩的继母去“替天行道”。

我就不明白了,第一,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第二,电影设置受害者一家是中产家庭,住别墅的好伐,这么容易就被几个底层的小混混给制住了吗?你们可以找人,我们就不可以吗?

反正这个母亲开始复仇了。电影给了她“生物老师”的人设,我估计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报复第一个人的时候,她就找了别人帮忙,越多人帮忙把柄越多好吗,她是想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吗。

她阉割了第一个罪犯,我估计还是无痛阉割呢,因为对方就像睡了一觉一样一无所知,这么专业吗,这么贴心的吗。

可这个罪犯还是死了,他被自己虚无的下身吓了一跳,一下没站稳,头敲到自己家的水龙头上。是不是太有戏剧性了?从这时候开始,影院里开始发出笑声了。

第二个罪犯和第三个罪犯,她一起处理了,她给罪犯二投了毒,又嫁祸给了罪犯三。罪犯二躺在医院里死了,被自己给着急死的,罪犯三在牢房里受到爆菊的折磨。

是不是很kuso?是不是特别漫画感?

轮到第四个罪犯,那就更无语了,要不是警察来了,这家人就要从“强奸案的受害者”变成“全家被杀”了。

原本想看到疑影重重的推理,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揭露,

没有。

原本想看到一出复仇的爽文,

没有。

原本想看到对“为爱而恶”的探讨,

没有。(要看这点,可以去看《祈祷落幕时》,超好。)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在拍什么?

它削减了真实案件的力度,将几个凶手塑造成可爱的受气包,又给了受害者中二的人设,给了母亲复仇的行为却不给她施行的头脑。

一切都显得虚有空壳。

你没有被气愤到,没有被感动到,没有被共情到。

印度电影是不是都这样的?感觉想拍又不敢拍,胡拍一气。

印度是一个喜欢歌舞的国度,显得那么乐观。

可是“乐观”不是“玩笑”,

不该开的时候,拜托不要随便开。

不要扒了“深刻”的皮,那么让人生气!

PS.敬告各位:前文原本有一句话是“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至于那么愤慨吗”,被有一些人断章取义地拿出来辱骂,现在我不得不修改该句为“电影里的女孩不是没死吗,没死就还有希望,至于愤慨到让一个母亲转而杀人吗”。好,你不要又要就此来怼我,你经历过强奸吗巴拉巴拉。认真看完全文并具备一定理解能力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说明这部影片这样的设定削弱了“母亲”的杀人动机。如果按照原案件的设定,这群人渣不仅强奸了女孩,还将其折磨至死,那么母亲的杀人动机是不是更真切呢?毕竟,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杀人凶手的。

我不是专业的作家,更加不是电脑计算机,我只是一个看完电影后就立刻写下我心中感受的普通人。之前看的电影我也都会写些影评,哪知道这次否定了一部电影,就遭到如此多的攻击。特别是很多攻击都来自深夜,大家都不睡的吗?还是第二天不需要认真上班呢?每天早上跳出来的留言都会影响我一整天的心情。我觉得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但应该尊重我表达我观点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宽容一点,能允许每一个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不需要表达得那么战战兢兢。

我本来不想改这句话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没错,我本来的意思就不是这样。这是我为此所作的第一次妥协,也希望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这一次能锻炼出我更坚强的灵魂,鼓励自己今后能更大胆地写。今后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完全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能一笑置之。别因这些不负责任的留言而难过,他!们!不!配!

源头就是这则留言,之后有一些人就根本不仔细看影评原文了,只就这句留言开始随声附和

之后我就变成了一些人嘴里没有同情心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特别牛逼的人。

这些罪名到底怎么来的,我自己都差点被绕进去?我的文章的标题是“请不要粉饰地狱”,我就是太同情原案件里的女孩了,所以才觉得这样的改编对她不公平。

好了,晚安各位(半夜两点多起来上厕所看到某些留言而睡不着不得不修改原文的我),明天是周日(尽管明晚我还要加班),祝大家周日愉快!

心中再次默念一百遍“加油!”

图文并茂请戳公众号

 6 ) 《一个母亲的复仇》三观不正?当正义注定无法到来,你会怎么做?

大家好,我是龙套夏一条。

印度剧情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已经登录国内院线。

上映首日票房967万,预测最终票房6696万。

对于一部间隔两年才引进的影片来说,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这部电影质量如何?

是否值得影院观看?

下面小编就来聊聊自己的观影感受,为各位同学提供一个参考。

剧情概述

戴维琪是一位生物老师,落落大方,温柔善良。

艾丽娅是一个18岁少女,亭亭玉立,天

尽管戴维琪对艾丽娅视如己出,但和大部分的重组家庭一样,她们的关系并不十分融洽。

一天晚上,艾丽娅和同学去参加派对,但直到深夜仍迟迟未归。

第二天,焦急的戴维琪在医院看到了躺在重症监护室,满身伤痕的艾丽娅。

经医生告知,艾丽娅曾被多人殴打,轮番侵犯。

警察迅速逮捕了涉案的四位嫌疑人,但法庭却因为证据不足将他们无罪释放。

艾丽娅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整日闭门不出,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

戴维琪看着女儿如此痛苦,想到凶手逍遥法外自己却毫无办法,心中无比愤恨。

于是,一个母亲的复仇,开始了。

真实事件改编

印度电影一直以来给国内观众的印象是揭露,探讨,反思。

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剧情就取材于印度黑公交案件。

2012年12月,一名女大学生在一辆公交车上惨遭6名歹徒侵犯,伤重不治。

这起案件震惊印度全国,最终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下,犯罪分子被处以极刑。

虽然影片选取了这样一个沉重且敏感的题材,但并没有就此深入挖掘。

整体看下来的感觉是借用了一个极有话题性的案件背景,用商业化的剧情设置向观众抛出另一个延伸主题——当正义无法伸张,你会怎么做?

摩诃婆罗多

电影中,戴维琪和私家侦探在画廊见面时,有一段关于《摩诃婆罗多》的对话。

《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古印度两大梵文史诗之一,被称为“印度的灵魂”。

这部史诗所写的故事是弱小对强暴、受伤害者对施加伤害者的斗争。

虽然贯穿史诗的哲学思想是告诫人们要依从正法,恪守道德,但其中也有大量篇幅论证了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教条地按照规则行事,有时需要运用智慧。

其中《危急法篇》讲,正义与非正义只是理论上截然分明,现实中并没有一道明晰的界限。

当正义的一方处于弱势,如果片面讲求“法”,正义就无法战胜邪恶。

我想,这就是影片要表达的精神实质。

电影总评

这部影片很清晰的分为女儿艾丽娅遭遇不幸和继母戴维琪复仇两个部分。

前半段比较有感染力,你可以切实感受到那种揪心和无奈。

这主要归功于戴维琪的饰演者希里黛玉,她把一个母亲的绝望和悲伤演绎的入木三分。

希里黛玉被称为宝莱坞女皇,四次获得号称印度奥斯卡的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

然而遗憾的是,2018年2月24日,这位印度传奇女星因心脏骤停在迪拜逝世,享年54岁。

《一个母亲的复仇》是她的最后一部电影。

除了希里黛玉的出色表演,这部影片在其他方面只能说差强人意。

146分钟的时间里,节奏略显冗长,剧情较为平淡。

如果说后半段的“复仇”太过儿戏尚可接受,那么结尾警察的立场反转和艾丽娅的情感融化就太过尴尬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以一看,反正五月中旬的档期里,影院可选的片子也不多。

以10分记,小编举牌6.4。

小编思考

神明并不是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影片中戴维琪为了替艾丽娅讨回公道动用私刑,虽然大快人心,但这样的行为是否可取?

我们再回到上文所讲,当正义无法伸张,你会怎么做?

我是龙套夏一条,欢迎关注豆瓣和公众号:夏君放映,下期再见。

 短评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5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还行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10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13分钟前
  • 米兎愛唱片
  • 还行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17分钟前
  • Tina
  • 还行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22分钟前
  • 影人疯
  • 还行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27分钟前
  • 李湘
  • 力荐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2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3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34分钟前
  • Tone调的悲伤
  • 推荐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35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38分钟前
  • 小舞舞
  • 推荐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4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

46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49分钟前
  • ```
  • 推荐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50分钟前
  • 老伴儿
  • 推荐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5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56分钟前
  • 绯色_神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