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莫扎特传 剧照 NO.1莫扎特传 剧照 NO.2莫扎特传 剧照 NO.3莫扎特传 剧照 NO.4莫扎特传 剧照 NO.5莫扎特传 剧照 NO.6莫扎特传 剧照 NO.13莫扎特传 剧照 NO.14莫扎特传 剧照 NO.15莫扎特传 剧照 NO.16莫扎特传 剧照 NO.17莫扎特传 剧照 NO.18莫扎特传 剧照 NO.19莫扎特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53

详细剧情

本片从一个宫廷乐师萨里埃利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天才莫扎特的一生。萨里埃利(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饰)是维也纳音乐界里有名的人物,自视甚高的他自从遇到了莫扎特(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饰),心里的妒嫉之火便熊熊燃烧不能平息。莫扎特总能以他超乎常人的音乐作品赢得全场惊叹,他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成了传颂千古的经典。   萨里埃利对莫扎特又羡慕又嫉恨的心理已经发展到几乎扭曲的地步。他在莫扎特的事业上一次次的从中作梗——故意缩短歌剧的上演周期,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在莫扎特承受着丧父之痛时给他无情的精神折磨。贫穷虚弱的莫扎特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写就遗作《安魂曲》,一代大师35岁就与世长辞,留下不朽作品。而萨里埃利,早有等待他的宿命般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他是人类最金贵的男孩

《Amadeus》应该是《阿玛多伊斯》,取“Wolfgang Amadeus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中间那个名字,而不是“Mozart”《莫扎特(传)》。 《阿玛多伊斯》,在第57届(1985年)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在内的8项大奖,在英国学院奖、法国恺撒奖、金球奖、落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上也斩获颇丰。 但《莫扎特传》(权这样说吧)的主角不是汤姆•休斯克饰演的传主莫扎特,而是F•莫里•亚伯拉罕饰演的奥地利宫廷乐长安东尼奥•萨列里。一举赢得多个影帝头衔的,也是他。莫里将萨列里功利的信仰、对音乐的痴爱、妒能害贤的阴险、痛并恨着的那种复杂,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米洛斯•福尔曼的《Amadeus》里的萨列里。 电影是从莫扎特身后32年,1823年切入的。 年迈的萨列里一声声呼求莫扎特原谅他,他有罪,大罪,是他杀死了莫扎特,他痛苦得一塌糊涂,企图割颈解脱。被送到疯人院的他,苍老苍白,眼神浑浊,舌头猩红,头发稀疏,很魔鬼的样子,面对前来接受告解的年轻神父,他倨傲地问:“你知道我是谁吗?”“在上帝眼中,众生平等。”神父平静作答。一生产出40出歌剧的萨列里,挑衅地和神父谈起了音乐。他弹奏他的曲子,神父坦承没听过,当《弦乐小夜曲》从他指尖流淌时,神父的脸庞霎时刻板遁迹,变得辉光熠熠,欢喜地抢着把旋律一路哼唱下去,一边面露敬仰,一叠声地道歉:失敬失敬。 “这是莫扎特的。”萨列里肯定不是头一遭遭遇这种打击,“他是我的偶像。”长篇“忏悔”终于开始了。 孩童时就梦想成为伟大作曲家的萨列里,理想被粗俗父亲粗暴否决。而莫扎特那时已经名闻遐迩,四处去给帝王、国王、教宗演奏音乐了。萨列里的父亲竟然会吃饭哽死,这被萨列里视为“上帝的安排”,而他,终于可以投身音乐了。皇天不负苦心人,在音乐家的城市维也纳,他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的御用作曲家。那时的他,全身心融入音乐,与人为善,广受尊敬,直到莫扎特出现。 莫扎特受聘于萨尔斯堡大主教。急切跑去大主教公馆观摩的萨列里大跌眼镜,因为他看到的是一个粗俗无礼、嬉笑怒骂、放荡贪色的浑小子。和那个4岁创作第一首协奏曲,7岁写出第一首交响乐,11岁创作出第一出歌剧的传说中的音乐天才,实在天堂地狱 。但谈起那天听到的莫扎特音乐,看到的莫扎特乐谱,几十年了,萨列里依然为之心醉神迷,“这是我从未听到过的音乐……我似乎是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他的妒、他的怒,也缘于此——“上帝为什么要选择这愚蠢的孩子做他的工具?!” 莫扎特,那个“小小年纪就戴着假发满欧洲‘走穴’”(陈丹青语)的音乐神童、天才,突兀地笑着,尖锐、滑稽的笑声可以划破、穿透一切,当然包括萨列里的“忏悔”。他就这样喧闹着向观众走来。 莫扎特要觐见约瑟夫二世,萨列里苦心创作了一首《欢迎进行曲》,莫扎特只听了一遍,不仅悉数还原,还即兴作了改进,并让它蜕变成了他后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在莫扎特来说,纯粹不经意之举,才华横溢嘛;可对萨列里,已然构成严重的羞辱和藐视。 莫扎特应约瑟夫二世要求,完成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的首演,造成轰动。萨列里由妒转恨,日复一日地求主“带走莫扎特”。 《后宫诱逃》的女主角叫康斯坦丝,莫扎特未经父亲同意,娶的那个姑娘,也叫康斯坦丝。 为帮丈夫谋到宫廷教职,康斯坦丝背着莫扎特去求萨列里。萨列里飞快地读着康斯坦丝带去的莫扎特手稿,那没有任何修改痕迹的稿纸,让他大为震惊,“太不可思议了,那根本超越理解。”莫扎特一页一页流畅书写的,是萨列里前所未见的美妙音乐,她们对于莫扎特,却像是现成的,像是脑子里多到来不及往外拿。萨列里太懂音乐了,所以他心太痛太痛了,实在受不了呀!只见他嘴唇哆嗦,眼眶发红,拿乐谱的手巨烈地抖,嘴里叨唠着:“换一个音符就不完美,换一段音节结构就会瓦解。”震惊、嫉妒、深深的刺痛,终于变成了忿毒。他发誓与上帝誓不两立,他要尽一切所能,去摧毁上帝的工具——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莫扎特的歌剧,一出出诞生,一出出轰动,但莫扎特却始终挣扎在财政困苦中,因为萨列里时时作梗、事事使坏。父亲亡故,给莫扎特巨大打击。在《唐璜》中,莫扎特在歌剧舞台上唤醒父亲,让父亲一洩对儿子的痛心、不满、愤怒,莫扎特一边挥棒指挥,一边承受父亲在世人面前对他狂风骤雨般的指责。萨列里使《唐璜》只能上演五场,却偷偷一场不拉地跑去听,冒着精神分裂的痛苦——他坚信,剧中那些音乐,只有他才听得到。“知音”,并非良善者的专利。这出歌剧,令萨列里窒息,但也让他逮到了莫扎特的死穴:对父亲利奥波德的敬畏。利奥波德身虽死,但精神上仍然控制着莫扎特,这真是一个战胜上帝、战胜莫扎特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萨列里依计行事,他扮成利奥波德的亡魂,委托莫扎特创作《安魂曲》,有不菲的定金,作品完成后还有丰厚的报酬。这对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莫扎特来说,几乎是救命之需。莫扎特果然接单,果然拼命创作,而且还真的在《安魂曲》里见到了他将死的先兆。 萨列里计划,一俟莫扎特完成作品,就设法将他杀死。他幻想在莫扎特的葬礼上,大教堂里,全维也纳人静默哀悼,突然,天籁般的音乐响起。而他,萨列里,莫扎特忠实的朋友,是《安魂曲》的著作者,尽享世人无尽敬慕。莫扎特已死,上帝也只能聆听,哑巴吃黄连——他终于可以取笑上帝了。 莫扎特的健康每况愈下,精疲力竭的他,终于在《魔笛》首演中昏倒。萨列里带他回家,施计迫他连夜创作。虚弱已极的莫扎特昏昏沉沉、大汗淋漓地依靠床头,口授乐谱,萨列里笔录。达旦。“我睡一会儿”,莫扎特请求。一睡,未醒。他的遗体,在凄风苦雨中,被倾倒进一个公共墓穴。 “你那仁慈的上帝,他毁了自己的最爱,也不让一个庸才去分享一分荣耀。” 萨列里将莫扎特之死,他之活,看作上帝的旨意——让他见证他的音乐如何消亡,莫扎特的音乐如何成为永恒。生,不等于胜;死,不等于败。 “忏悔”后的萨列里似乎如释重负,他得意地抚着年轻神父的肩头,以“庸才的英雄”、“庸才的圣人”自居、自傲、自得,被推去用早餐的路上,挥舞着双手,像指挥他的乐团,指指点点,宽恕满天下庸才的罪恶。 莫扎特趣怪的笑声再次响起,也让我又一次想起陈丹青对他的生动描绘:“高贵的调皮相”,此文标题“他是人类最金贵的男孩”,亦是陈丹青对他的溺爱。 《Amadeus》改编自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得•谢弗的著名舞台剧《上帝的宠儿》,这之前普希金的诗剧《莫扎特和萨列里》、弗伦伯格(德国作家)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皆强化着“黑衣人”托付莫扎特写《安魂曲》,而黑衣人就是萨列里的传言。《Amadeus》对这个传言,无疑极大地推了波助了澜。可是,萨列里(1750年8月18日-1825年5月7日)在当时的维也纳音乐界,德高望重。36年宫廷乐长的任职,更使他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他还是个出色的音乐教师,贝多芬、车尔尼、舒伯特、李斯特等等都是他的学生。他有必要加害莫扎特吗?这个传言之所以大行其道,有历史学家指出,可能是因为当时意大利作曲家和奥地利作曲家间的集体矛盾。 至少《安魂曲》的委托人不是神秘“黑衣人”,而是瓦尔塞根伯爵。目的是为了悼念亡妻。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对于死亡的态度,却是非常的超拔。这在他1787年4月4日给父亲的信中,可以察得一二,他说:“严格说来,死亡是人生真正的终结目的,死亡是人类忠实的、最好的朋友,这几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他的形象不仅不再使我害怕,而且能使我感到安宁,获得安慰。感谢上帝使我认识到死亡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虽年轻,可是我每天上床都会想到也许我活不到明天;认识我的人谁也不能说我流露出过抑郁、忧伤的心情。” “崇高,什么是崇高的主题?我非常厌倦这些崇高的主题。古老,没有生命力的传说,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地只去写有关神的传说?”电影中莫扎特的这句台词,今天听来,依然掷地有声地应着景,不是吗? (请勿转载)

 2 ) 纵情声色: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樱樱制造

 3 ) 国王打的哈欠

国王打的哈欠
文/caesarphoenix

在大多数时代的大多数地方
艺术家都要通过在国家部门谋求职位或依附于权贵,才可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养家糊口),进而才有可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影片中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最终能够得以排演,是因为莫扎特描述的“仆人趴在地上丈量长度看是否能够放下婚床”的开场吸引了国王。也是因为国王觉得演员们跳来跳去太傻,芭蕾舞段落才得恢复免于删除。
官僚们以国王的禁令为难莫扎特,每每靠国王施恩才得以解围。
影片中的奥地利国王本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却为了皇家的体统、礼仪、威严,而要学习这种向来为贵族精英所把持的艺术,也因其地位有着评判音乐的最高话语权,要为是否能够上演、上演多久做最终的决断。
由此看来,由不懂行的指挥懂行的是历史的常态。
稍微值得庆幸的是,那时欧洲各国的君主不管其是否真心诚意,都要摆出一副开明君主的架子,这是欧洲的政治传统,也是新时代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所以即使打了一个哈欠还会有九次上演的机会。
况且对于一个没有音乐的耳朵的人,听四个小时只打一个哈欠,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正如影片中的一个段落所表现的,莫扎特的音乐甚至可以使狗短暂的安静下来,但他的音乐绝不是为狗而作。
莫扎特后来也为平民剧场写怪诞幻想剧的音乐,但骨子里他的音乐始终属于上帝。
国王和当权就算不是永远的存在,也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法逃避的艺术家们在网络共享的时代中依靠着大众也许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吧,不过也有可能是更大的禁锢。
大众的哈欠会比国王来得更早也更响吧。

 4 ) 能把这么多杰作串联起来就是大功一件

时值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到了莫扎特一节,便翻出这部198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来结合欣赏。它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还罕见的两位男主角(萨列里和莫扎特)都得到了影帝提名,最终萨列里的扮演者F. Murray Abraham取得影帝桂冠。

本片虽是传记片,但是根据同名戏剧’Amadeus’改编,和史实多有出入,历史上萨列里对莫扎特是衷心的欣赏和帮助的。这样更改显然是为了剧情的戏剧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和诸葛亮一样。整部电影用嫉妒来支撑剧情,其实是有点单薄的,而且叙事风格有点过于美国(比如符号化的把父亲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阴影,而莫扎特出场的那一段都有点希区柯克范了),加上英语(而非德语)对白,给人并不是特别原汁原味的古典欧洲风的感觉,是为一个遗憾。童颜巨乳的莫扎特夫人秀色可餐,虽也属美国风味,但从个人情感上扳回一城。:目

本片的配乐自然清一色莫扎特作品,然而不用重新作曲未必意味着轻松,如何在电影里安排好这一大批杰作是个难题,毕竟它们可能才是本片的真正主角。本片做到了这一点,配乐情绪和情节相当契合,尤其是几大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直接融入了剧情(岳母训斥和《魔笛》夜女王咏叹调的衔接可称神),还有和死亡直接相关的最后遗作《安魂曲》,以及若干次萨列里嫉妒莫扎特才华时回响的《第20号钢琴协奏曲》。唯可惜交响曲没得多少用武之地。

莫扎特所处的古典时代,音乐不再专属于教堂和宫廷,它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莫扎特的音乐中表达的情绪和戏剧性是如此的鲜明和灿烂,甚至接近了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浓度,但却保有惊人的平衡性和韵律感。一言以蔽之,就是乍听起来就很悦耳,接着还能被其情绪感染而永远不腻。清新婉转如《小夜曲》,华彩绚丽如20号和23号钢琴协奏曲,紧张亢奋如《第40号交响曲》,喜剧更胜正剧如《费加罗的婚礼》,神奇灵异如《魔笛》,沉重如《安魂曲》,他的创作速度如此之快,这灵巧的乐思仿佛是上帝在他脑中奏响,而他只是记录下来而已。仅看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乐谱就知道,人类的记谱法在他的乐思面前都显得笨拙。

许多音乐类电影都有一个问题,就是铺垫了半天一曲如何天籁,而音乐登场时听来也不过尔尔。而莫扎特的音乐则完全没有这种压力,如笔者平凡的耳朵都能从中感受到片中的赞美。虽然拍的太美国了点,这部电影能把这么多杰作串联起来就是大功一件,剧情太复杂反而影响音乐欣赏。闭上眼睛听这部电影,就值得五星。1980年代真好,还能好好的拍一部3个小时的电影,留给音乐足够多的时间。建议熟悉一下莫扎特的作品再看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肉质问题


(预先声明,这篇文章的主角虽然是莫扎特,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找个地方储存文章而已。)

从前,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以为那是一群死去许久的老头儿谱写出的时而听不见时而轰隆隆的调调儿,没有多大的差别,乏味无比。还有一个暂时活着的老头儿,拿着一根棒棒,杀鸡抹脖地使眼色,威胁下边无精打采的乐手,还有离他最近的胖女人,警告这些家伙不要睡着,敦促这些家伙干得更卖力一些。尤其,那个胖女人很害怕老头儿的棒棒(没办法,她离老头儿的距离最近),非常努力地尖叫。

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莫扎特的家书。其中有一封写给老婆的情书,因为实在精彩,兹征引如下——

如果把我对你的相片所干的事都说给你听,你一定要好笑的。 举个例子吧:把它从匣中取出来的时候,我会自言自语:“你好,斯坦查尔!你好,小坏蛋!你好,小猫咪!小翘鼻子!小家伙!喝一口,捏紧了!”等到把它放回到匣子里时,我总让它一点儿一点儿滑进去,一边放一边咕哝着:“呶!呶!呶!”到最后那刻,急忙说出“晚安,小耗子!好好睡吧!”好啦,我知道自己写了一些傻得要命的话!(至少对于外人是这样)但对相亲相爱的你我而言,一点也不傻!
  
还有一封是莫扎特写给妈妈的,他居然大说特说脏话,全是屎尿屁之类——

好吧,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礼拜,而我们天天都要拉大便。为巴黎人写的协奏曲暂且放在一边,更合我的意的是,我要一边拉屎一边把它写。等到星期一那天,啊呦!我将荣幸地拥抱你,亲吻你好看的手,可是且慢,首先让我把屎拉在裤子里!

我觉得这简直可爱死了,一下子扫清了我对古典音乐家那些沉闷的臆想。有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促狭,有这样的灵动,自然能够谱写出绝对的天籁之音吧。

就这样,我开始聆听莫扎特了。欣喜与赞美的话无须赘述。当我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驶过灰色的城市,天色昏沉欲雨,身边貌似保险推销员的男子在口沫横飞地讲着手机,我虽然尽力拗过头去,仍是不免从他嘴角喷射出的气息里,判断出了他的午餐食谱,其中有一道蒜泥拌茄子是毫无疑问的。只要掏出MP3,带上耳机,调出《土耳其进行曲》,眼前顿时出现了璀璨的晨光中小鹿轻快舞蹈的场景,保险推销员和蒜泥拌茄子顿时离我远去……

莫扎特的音乐连蠢牛都会乐此不疲。神户牛肉价格最为昂贵,一头好牛可以卖到65万人民币的天价。据说它们生前每天都听莫扎特,心情愉悦,肉质鲜美。中国成语故事里,“对牛弹琴”那一位乐人,不应该肆意贬低牛的音乐品位,而是应该惭愧他不是莫扎特。不仅是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单细胞生物都爱莫扎特。日本有个酿酒师,专门做了声音对于酵母的影响之研究。他播放各种音乐给醪糟里的酵母聆听,发现听了莫扎特之后,酵母数量大增,活性十足,死亡率降低,导致香气良好无杂味。

身为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免如同神户肉牛一般,自我感觉高贵。举个例子吧,倘若外星人侵占地球,却有食人的原始嗜好,古典音乐爱好者会是上佳之选,因为他们的肉质更为鲜美。可以如此预测市场肉价行情:超男超女的粉丝,一斤10块,周杰伦、王菲的粉丝,一斤20块,陈绮贞、苏打绿的粉丝,一斤25块, Miles Davis、Chet Baker的粉丝,一斤50块,莫扎特的粉丝,一斤100块!

各位,想要改善自己的肉质,至少改善一下自己的品质,不妨听听莫扎特,那样就算被吃掉,也不会散发出蒜泥拌茄子一样令人厌烦的气息……

 6 )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玛丽•安东尼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莫扎特才死了两年。恍惚穿越回三十年前,小神童在奥地利皇宫中摔了一跤,上去扶他起来的,就是这位小公主。神童还嘴贱:你会嫁给我吗?时代动荡,命运诡异,这是多少大师的剪刀也剪不出来的蒙太奇。

  《颜子家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西方近代也有所谓的天才论,连康德都赞成牛逼者天生牛逼,天赋是努力代替不了的。大多数人如你我,都是“不教不知”的中庸。中庸最不理解天才,可也正是中庸,最喜欢折磨天才。

    电影初始,导演就给出这样的镜头:尚未脱去稚气的小童莫扎特在父亲的引领下向贵族们献技,蒙眼弹琴,当场作曲,钢琴弹毕拉提琴,提琴完毕自唱。可别真以为周围的贵族是在欣赏他。电影固然有戏说成分,可是看看保存至今的莫扎特十四岁时的音乐会节目单,贵族们指定要看的六个节目,竟然全是临场即兴创作和演奏。其中一项是一个咏叹调,当场看歌词,当场谱出,还要自弹自唱。那时,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名流关系密切的格林姆男爵有这样的回忆:“音乐家把所能想得出的最难的测验都提了出来”。就连英王也亲自出马考这孩子。甚至,臭名昭著的萨尔茨堡大主教为了证实作曲过程中没有作弊,把这孩子软禁了一个礼拜。神童莫扎特的才艺展示,说是表演,毋宁说是献技,是给贵族们解闷的一出玩具总动员。

    重重磨难之后,莫扎特终于在欧洲宫廷打出名头。每个无聊的贵族都要将这个活玩具叫过去狎弄一番,长长脸。云游四方,他渐渐对自己的天才愈加自信,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对付庸人。他竟然对奥地利皇帝说:陛下,音符一点也不多。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顾客给什么货。一个如此敏感的孩子,早早地就领略到了人生残酷,众生傻逼。

    古典音乐史上一个个璀璨不已的明星,彼时却大多沦为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工具。玉树凌风的才子生生给磨去棱角,剪去枝杈,发了制服,给了号码,混迹于俳优之流,夹杂于仆妇之中。为一口面包装孙子,海顿忍了;而狂人贝多芬拂袖而去;莫扎特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背地里净出幺蛾子。大主教实在忍无可忍,一声令下,令手下主管给他来了一记排山倒海,逐出门庭。

    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最擅于在人物传记片中营造强弱对比,唤起观众对弱势一方的情感代入。他在自己执导的另一名片《飞越疯人院》中,就塑造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护士长瑞秋,堪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化身。主人公墨菲在瑞秋跟前的碰壁种种,不妨看做社会偏见的缩影。而在本片中,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一号反派——御用作曲家萨列里。这个角色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其实,不过是导演为营造氛围进行的误读。历史上的萨列里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等许多大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电影中,Tom Hulce饰演的莫扎特,招蜂引蝶,怪笑连连,满嘴脏话,放浪形骸,瞧着实在并不很像“天才”。可据传莫扎特就是这样不靠谱的。他不喜欢读书,从小就习惯了自驾游,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个不世出的上帝之子,五岁时成人般的老成,三十岁时却孩子一样顽皮。比起音乐,更喜欢跳舞,他留下的家书中脏话连篇。不仅打得一手好弹子,还参加了秘密的共济社。这样一个不太“纯”的人,写的音乐却纯真如跳跃的小童。

    他去世百年后,有点为世人冷落,之后又再度热起来,一直滚烫到今天。萧伯纳认为,冷是因为从前热过了头,以及拙劣的演奏和指挥。公平地讲,是海顿给他以影响又反过来受他影响。而那比他小十几岁的贝多芬,《第一交响乐》中明明有莫扎特的的影子在逡巡,可暗暗又有新的英雄气概在迸发。莫扎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对内行有交代,又满足了外行悦耳的要求。他自己有封家信中谈到刚谱成的钢琴协奏曲:许多地方只有内行才知其妙,至于外行,也会喜欢,但好在哪儿,莫名其妙。

    大主教的主管那著名的一踹,让莫扎特沦为沿街兜售脑浆的乞丐。他留下的许多乐稿,有些只开了个头,写了若干小节便搁下了。有人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可其实是因为无人订货,不能换面包,天才就懒得记录下脑子里天然的妙想。有人向他定制一首二重协奏曲,写好后订购者竟只给一半的酬劳,理由是:叫你到府里授课已经是天大的面子。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把他看成一个标新立异之徒。他死后百年,萧伯纳等人才顿悟:莫扎特其实是一代乐风的总结,犹似拉斐尔之于绘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至于莫扎特的死因,中毒之说早已澄清是子虚乌有,本片中风雪中下葬贫民墓地的镜头,也是艺术化了的。究竟葬身何处,已经不重要。倒是可惜了那些曲子,随天才肉身的陨灭而就此不见天日。影片的最后,导演很突兀地给了一声莫扎特招牌的怪笑,而观众却泪如雨下。

    庸才们是早已经习惯用半吃醋半嗔怪的口吻对上帝抱怨的:他是上帝之子,受上帝之爱,我们都是他妈的被抛弃的灵魂。多数人即正义,大众从来认为自己无辜。越是罪大恶极的,却越充满了罕见的委屈。是不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不能做到遗世而独立?是不是无论怎样的天才,都免不了要为庸才甚至蠢材所狎弄?难怪古人云:“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早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晚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

    现世多奢谈“神童”,却不过是成年人无耻的嘴脸和庸俗的审美在儿童这个无辜客体上的主观投射与意淫。突然记起,那天有人招呼去看音乐会:“走啊,去看神童!”“哪个神童?”“郎朗呀!”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PS:豆友补充,Amadeus翻譯成“莫札特傳”是一個明顯的偏離主旨的誤導:應該翻譯成“上帝之寵”,或“神之偏愛”。这个由头太多评论写过了,所以没在正文中提出,附在后边吧。

    这部电影的OST还是很棒的,建议找来听听。

 短评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1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1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17分钟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20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23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2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29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33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37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42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46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51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5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Too American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1小时前
  • 徐若风
  • 力荐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mingjoyce
  • 推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