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个儿

剧情片俄罗斯2019

主演: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瓦西丽莎·佩里吉娜,Andrey Bykov,Igor Shirokov,Konstantin Balakirev,克塞妮娅·库捷波娃,Olga Dragunova,Timofey Glazkov,Filipp Zhloba

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

 剧照

高个儿 剧照 NO.1高个儿 剧照 NO.2高个儿 剧照 NO.3高个儿 剧照 NO.4高个儿 剧照 NO.5高个儿 剧照 NO.6高个儿 剧照 NO.13高个儿 剧照 NO.14高个儿 剧照 NO.15高个儿 剧照 NO.16高个儿 剧照 NO.17高个儿 剧照 NO.18高个儿 剧照 NO.19高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0:52

详细剧情

经历战争和长期围困幸存下来的城市,看起来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死亡和生命还没有在这里完成他们的战斗。人们看起来比城市更好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被毁坏。

 长篇影评

 1 ) 俄罗斯电影《高个儿》

《高个儿》俄罗斯电影,电影原名《Beanpole》,直接翻译为豆杆,也作为瘦高个子的称呼。1945年的列宁格勒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饱受摧残,每个人都在努力恢复平静。1991年出生的康捷米尔·巴拉戈夫受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1984年出版的小说《战争中没有女人》启发,力图在电影《高个儿》中描绘女性士兵应对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饱受摧残的故事。

高个子女孩伊亚在病房发呆,整个人僵在那一动不动,曾经作为炮兵的她因为脑震荡后遗症,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冻结”在那里不能动弹和说话。

伊亚有个收养的儿子帕斯卡,小家伙刚刚会说话,是医院中快乐来源,伤员通过模仿各种动物逗乐帕斯卡,当一个士兵问,狗怎么叫的时候,人群沉默了,帕斯卡可能不认识狗,因为战争,小镇上的狗都被吃光,于是众士兵开始学狗叫,与其说是狗叫,不如说是哀嚎。伊亚在跟帕斯卡玩耍的时候,突然“冻结”病症发作,还没见过狗狗的帕什卡被压死。

玛莎是伊亚的战友,从伤病中恢复后已不能生育,帕斯卡是她战场上生下的儿子。得知真相的玛莎逼迫伊亚为她生一个孩子,伊亚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屈服。玛莎选择了医院的医生尼古拉,于是同一张床上,玛莎在最里面,伊亚夹在中间,尼古拉趴在伊亚身上,随着哭泣的声音,玛莎因为尼古拉的推力猛烈的晃动。

玛莎穿上绿色连衣裙,快速的旋转,一边转一边笑,她想到了快乐的小时候时光,接着呼吸困难,近乎绝望,战争摧毁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旋转让她眩晕,战后的世界更是让她周围的一切失去焦点。

狙击手主动要求药物自杀,只因为他不想成为其他人的负担。当医生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来,他说生前已经遭受了很多痛苦,想死的轻松点。高个儿说,我不想再帮这样的忙,医生说是他主动要求的。而在注射的时候,她再次确认,你真的想这样做吗?其实高个儿是善良的,很多时候她身不由己。

红头发的矮小玛莎和金发、瘦高的伊亚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在战争中遭受创伤的女孩,战争后,还要在饥饿歧视中继续生活。两个女孩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彼此的友谊。也曾想杀死对方,也害怕失去对方。虽然没有尸横遍野、断壁残垣,《高个儿》通过两个女孩,表现了战争的恐怖,战争的伤痛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泡妞的士兵说,女兵会为了食物乖乖听话,而玛莎正是因为在战争中为了活下来,多次流产导致无法生育。《战争中没有女人》说,“我们对战争一无所知,我们都是从男性的视角了解战争,我们都是“男性化”笔下战争的囚徒”。《高个儿》表现了战争的另一面,尽管国家胜利了,但人们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那些在战争中贫穷、痛苦和绝望的女人还在努力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

一个很淡又很美的小众电影公众号。公众号:凉心评

(文中图片来源《高个儿》,侵删。)

本文版权归作者凉心评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2 ) 《高个儿》

令我惊讶的是导演要在一部影片里同时处理众多在当代文化议程中主要且重要的主题:女性与身体,LGBT,安乐死,代孕。更令人惊讶的是,导演居然没有搞砸。各个议题都得到了充分细致的发展与呈现,并将故事带入合乎情理的结束。

导演很聪明的选择了二战后这个时代背景。只有战争这种人类极端社会情境下,才会让军妓,同性恋,伤残,反常的亲缘关系有同时且合理的存在空间,成为不得不被正视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合理性和现实基础一旦确立,所有这些待要分开处理的内容议题,在战争所带来的生命摧残与生命延续这个更大的主题统领之下各自推进,让故事遵循着人物情感的发展逻辑不断演进,导演就这样成功完成了各种叙事与结构上的挑战。

给我个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影片结尾,玛莎去见萨沙的父母。萨沙的母亲在门外冷冷的打量了玛莎一眼之后就知道了自己的决定。在饭桌前的,她冷静而坦诚也不失礼节的对待玛莎。她是真的同情并尊重玛莎,但她也完全看得到这对情侣的不幸的未来。父母始终保持着贵族般优雅的姿态,甚至玛莎也迅速找到了合适的对应方式来捍卫了自己的自尊。只有儿子萨沙无法控制自己,摔门而去。这个想在两个坐标系里自由移动的天真的,往往到最后也是懦弱的年轻人无法控制的东西太多,甚至他自己。玛莎独自回到家,与伊娅相拥而泣,她说,她会和她永远在一起,不会再有外人来,她们会有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将会治愈一切。这是最合理的结尾。没有狗血而煽情的阶级歧视与对抗,及时中止对爱情和人生的浪漫想象,没有救世主和大转运。玛莎的未来将和她的曾经一样,靠自己的卑微和出卖,靠自己的坚强和微笑继续下去。在那样的时代,这是最合理的故事结尾,在现在的时代,仍然是。

影片的美术也非常成功,我在想真正的战后世界,也许并没有那么多温馨温暖的家居和织物,没有那么浓艳的色彩,但是这些不真实让电影好看。那是导演眼中的女性世界应该有的颜色,在战争中很可能被剥夺,但本该是那样的。愿世界和平。

 3 ) 把生活过成一首庄严的诗

28岁俄罗斯导演康捷米尔˙巴拉戈夫的《高个儿》,得到去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的最佳导演奖,跟最佳影片奖。

故事描述列宁格勒保卫战结束的隔年秋天,习惯穿绿毛衣的伊娅和红头发而且喜欢穿红衬衫的玛莎,在伤兵医院打杂维生的日子。

伊娅是高射炮兵,她得了突发性僵化症而提早退伍。我们后来发现,为了在前线活下来,担任后勤支援的玛莎得不断的陪不同男人睡。

集体公寓那么拥挤,人们还是要喝茶做衣服。长官要来视察医院,病人们都安心配合医院,不对战争提出任何控诉。圣诞夜大家吃鲱鱼喝酒,跳几支舞就很快乐。

生活太艰难,生命太沧桑。但是,每个人都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本本份份的诚恳以对。最后,我们会发现,被大家称作高个儿的伊娅,其实一直都暗恋着玛莎。

俄罗斯跟法国的艺术片,两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俄罗斯会用堆迭小冲突,让人在回望的时候感到后怕或不舍。法国人则是小事件不断,最后让你余音袅绕。

冲突是可以正反组合的乐高,事件则是层层分明的拿破仑蛋糕。前者的每个组合都很揪心,后者则是冷冷的在最后给你致命一击。

看到把生活过成一首庄严的诗的人,让人不禁想起,我28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4 ) 色彩的运用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

戛纳新宠儿康捷米尔·巴拉戈夫(Kantemir Balagov)的第二部作品,浓重艳丽的色彩依然是视觉风格的主导,再加上极其细致工整的美术布景,令人物角色犹如行走在一幅幅油画之中。这种美学取向相信是这位新导演最拿手的个人标签。然而,相比起惊艳的处女作《亲密》,这部在色彩上的运用更像是一种费尽心思的解谜游戏,有点难以与实质指代或隐喻意义紧密契合。除了在色彩美术方面没太大突破之外,还无意中暴露出导演对个人风格过于自信,不够节制的处理令节奏变得沉闷拖沓。

题材选择相当大胆,在沉重的俄国战后历史里挖掘出鲜为人知的一面,尽情揭露人性中令人发指的丑恶,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难以磨灭的肉体与心灵创伤。然而,题旨里关于女性对孩子的执念,似乎另有所指,很可能是象征着对战后美好新生活的渴求。于是,剧本在不惜迁就情节与真实性的同时,令主题逐渐陷入到丛生的叙事漩涡之中,人物情感的冲击力也无法全面释放。尽管在最后两幕的重头戏再次回归焦点,但是无形中还是削弱了不少社会/历史批判的力度。

 5 ) 《高个儿》的努力

才经过战争施虐的列宁格勒城(现在改名为圣彼得堡),高个儿伊雅(维多利亚·米罗什尼琴科 Viktoria Miroshnichenko饰)在战场上由于重伤而留在战时医院里为护士照顾医院里伤残的士兵。她还带着一个在前线战友的托她代管的一个小男孩。很不幸的,有天伊雅旧病复发而整个人发僵把孩子闷死了。

她的战友也就是孩子的母亲玛莎从前线回来找到了她(瓦西丽莎·佩里吉娜 Vasilisa Perelygina饰)来了。她申请了医院的工作。她告诉领导她和伊雅曾是高射部队的战友,伊雅因伤而回到了后方。她随着部队一直到了柏林。医生告诉她,由于受伤后的手术她已经不能生育了,可是她却想要个自己的孩子。所以她要伊雅帮助她生个孩子作为弥补。为了这件事,她们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了半天还没有成功。

玛莎遇到了个官二代做男朋友。但是他的妈没给她好脸色,羞辱了她一大番。玛莎决定了,今后要一直和伊雅共度余生,她还说了,一定要生个和伊雅这样高的孩子。

列宁格勒在整个二战中就是被德军围困死死的。在德军的封锁下,除了炮弹和炸弹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援助。饥荒笼罩着被围困的城市。可以想象的战争才结束时候列宁格勒的处境,寒冷和阴暗。到了解围时候,剩下的人不少受到战争创伤的兵士就是忍受了多年饥寒的老百姓。这样的环境下,生命几乎是一钱不值。影片一开始就提到了孩子从来没听到过狗叫,因为早就被饥饿的人吃光了,在这里成了一个笑话,但也是流着眼泪的笑话。大街上都躺着冻饿而死的人。两年四个月的围困,就有150万人丧生。即便在战后,一个全身瘫痪的重伤伤员,即不愿意增加家里的负担,又不愿在疗养院里度过残生。就由护士帮助他安乐死(到底是真的吗?)。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们似乎对一切都麻木了。

就拿美国来说吧,服役期是8年,而上前线为6到12个月, 然后休整一年到一年半。这还是世界超级强国和一个小国的战争,主要是扫荡武装叛乱分子(都继续快十年了)。远不能和二次大战中苏德之争硬核战役的残酷性相比。即便如此,他们退伍后,除了因战争受伤外,还常常会创伤后遗症给以心理上的创伤。也就可以理解苏联战后人们的心理状态了。更不说女兵了。官二代的母亲说的非常透彻和残酷,把她们看作军妓,到底是否如此,但也说明了她们的境遇。

再加上几句,我其实不认同导演的看法。把幸福的和平说的如此不堪。再苦,再冷,再穷也要比打战强无数倍。看过不少战争片子,最令人高兴时候就是战争结束时候那个轻松气氛。就记得充满了死亡和血腥的痛苦经历的《英伦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结束时候,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坐在卡车后面面带微笑背对着阳光,为她的幸福感到无比高兴。战争给人以创伤,但和平是最好的治疗药。伊雅和玛莎还都年轻,她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更为坚定。以后还有的是各种机会。她们以后可能如玛莎说的,将会有个孩子,三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如我下面说的,被破坏的皇宫都能从废墟恢复到往日的辉煌,更何况两个年轻人呢。

今天的圣彼得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无数漂亮的皇宫,博物馆和教堂。在列宁格勒被围之前,博物馆把许多珍品运到了后方。而那些难以搬动的雕塑,被埋在地下。虽然德军占领时候炸毁了不少皇宫,但战后基本上都重建了,许多展品也都能回归到原来的地方,给人们有欣赏美丽和智慧的机会。

 6 ) 超出字数限制的短评-苏俄电影的情怀

7.3分吧。电影弥漫着工整学术气息的浓郁的战后创伤气氛,把文字一样的苦痛文学搬上了大荧幕,苏俄电影的情怀👍 但剧情有些过于散和慢,让我不禁疑惑,真实生活的节奏确实是如此之慢吗?And,看电影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和我们国家好像啊!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不是Lesbian类型片,它就是一部着重描写体现女性的剧情电影,关于爱的牢笼。女性做主角的电影,不只是爱情,是一种更大的爱。高个儿女主对战友的感情肯定是喜欢,要说是爱这很模糊,也许主人公自己也还没认清自己的感情吧,但战友肯定没有和高个儿女主一样的感情。So,只能算是单恋吧。

电影散发出的独特的气质透过画面和人物表现出来,像迷雾似的飘散在周围,久久挥之不去。战争是为了以后的和平美好,可经历过战争的人们还有和平美好吗?等待他们的是破碎,破碎的生活,破碎的一切,好似永远回不到从前了…… ps,电影收音差,但配乐不错,深情而悠扬的曲调。摄影灯光也棒,景色建筑都好美啊! pps,好几位演员的长相都很美,棱角分明~ ppps,追女二的小伙子好单纯啊,天真无邪(褒义)。女二的残忍美,男人们的有趣和大度很有魅力!还有如此美丽的女领导!

 短评

狗都被吃光,为何还闻得到犬吠。鸟都已灭迹,怎么还听得到鸟鸣。女人都已绝育,为何还能孕育男孩。他眼睛像你,鼻子像我,有高高的个子,治愈了整座城市的荒芜。独臂的男人可以展翅,瘫痪的四肢已经僵死,谁在胜利的裙子上染了鼻血,谁在时代的子宫里孕育着新生,谁在旧时代里发愣,压垮苏维埃的孩子。

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Ия对Маша说: И я. 我也是。那一瞬间觉得这才是她名字的意义啊。不是什么紫罗兰,也不是什么女圣徒,只是一句不能更温柔的答话。/Аврора /Родина

11分钟前
  • Настя
  • 力荐

围绕两个女人之间的羁绊讲述「俄罗斯零年」的故事。战后的创伤在城市、人心和人与人的耦合间或清晰或隐晦地反复浮现,展现丰富复杂的思考。两位主角各有一场堪称戏眼的好表演,「我可以穿着它转一圈吗」最佳,社会的集体的创伤随着裙摆扬起;「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吗」,深藏的私人情感伤痛在抽搐的背影和僵停的手间隐隐爆发。摄影和美术都极好,谁说红配绿不能好看。

14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俄罗斯王小帅,且比王小帅更加精于算计。模块化元素拼贴成为影片成立的先决条件:沉痛的故事基调、畸变的表演风格、细碎的声效抓取、刻意的红绿调色;却完全回避真正凸显张力的影像技术呈现:画外空间延展、内外景场面调度、镜头组织与剪辑节奏。观众极易被牵引着发挥想象力对各种隐喻符号进行解读,但剥开唬人的外壳,全片不过是一场干瘪的看图猜谜练习和人物走位示范,而最终指向的恰是最浅白的战争阴影与创伤,是完全架空的概念提纯和无虞中庸的价值输出。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今年戛纳节一种观点单元的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导演是只有28岁的俄国新秀导演,二年前他的第一部长片也入围了戛纳,好评一片。本片讲述二战后苏联军医院里二位女护士的奇特、残酷经历,属纯粹的LISBIAN类型片。戏剧性过强,矫情的地方不少。美工及摄影好,还原那个时代下了功夫。

1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绿与红,生机与情愫,在倒塌的天空下试探残酷的剥削、牺牲、憎恶和爱情,哺育注定死去的希望虚像,双色亦勾勒巨大机器的图腾,反衬胜利与振兴下蝼蚁般苟延残喘的现实,彼此守护谎言共享自欺施舍告慰的暖流,明知无望,哽咽相拥,痛苦的“母亲”,高瘦的女人,在凋敝的人海中苦笑着窒息,这图景仿佛来自幻想的世界,然而她的笑与泪,却是眼前这片土地最后守望的温度。

2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早晚会拿金棕榈。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费比西+最佳导演奖。戛纳亲儿子巴拉戈夫已经拍出第二部长片了,但是我仍然喜欢不起来……两星全给摄影和美术吧。摄影确实好,跟上一部《狭隘》一比,就看出巴拉戈夫的导演风格是“浓墨重彩”的配色和(低机位)长镜头了。片名其实应该翻成“豆芽菜”,——Iya的女友Masha在前线的工作基本就是陪各种军官睡觉……反复流产导致不育,这种故事之前绝无被讲出的可能。不过影片过于拿腔拿调的舞台剧表演风格实在是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加之长镜头的设计其实也不够圆熟。考虑到以导演的年纪,敢于去碰老导演都未必驾驭得了的历史题材,巴拉戈夫真的前途无量。

2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二战后惨胜的苏联,每个幸存者身上都带着伤痕——用剑走偏锋的方式拍PTSD。 在举国恐同的俄罗斯,作者导演们已经学会变着花样的加同性元素了,厉害~👍👍👍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视听厉害!剧本内在文学性又深刻又复杂。战后并没有什么新世界,没有胜利的人,大家都是被打倒的人,用一颗狰狞的心活下去,有人选择求死,有人选择麻木,有人选择打压,有人选择依靠旁人难以理解的执念。导演确实有一种奔着未来大师而去野心,这么年轻控制力已经非常强,恰恰是这超强的控制,整部影片走向一种过于冰冷的完美病态之中。难以从个人层面认同这样直接切开的扭曲截面。

31分钟前
  • 朱马查
  • 还行

奇遇电影字幕组QY-280,翻译过程中读了好几遍台词,发现了不少关键的信息量,随便什么地方出现一句台词,就带着角色身上关键的人物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战后故事,前线慰安妇,战争创伤后遗症和女同关系都是非常严肃的主题,编剧预留了很多小细节,之后每次抛出来一个点就让人措手不及,导演用女性的视角拍战争,竟然选择了一个这么刁钻的视角,故事看似波澜不惊,但后劲和余味太可怕了,不愧是战斗民族的新导演。导演全程用了红绿黄三种夸张的光,不同阶级身份的人,房间里的布光也不一样,整体上非常的风格化,舞台化的风格调度略强,但几场重头戏的视听调度倒是非常准确,调度上最精准一点就离戛纳主竞赛不远了。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D+/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全面升级即退步”。人物的状态拧巴不是问题,在环境中架空缺乏互动的拧巴才是问题;强戏剧性剧本不是问题,但是干硬的细节嵌入甚至妄想以此有效推动情节才是问题;标志性的双色运用不是问题,但是在人物已经只有单薄的“声音”与“身体”之时,色彩就也只能成为被牺牲的材料而已。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僵死的时代切口,而不是释放着着冷静的悲悯与洞察的“入口”。

3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但战争中没有女人,只有生与死、权贵与卑贱、口号与虚伪……浓墨重彩的影像质感和让人意外的代孕爱情故事,都裹挟在了战争余波的昏黄阴霾里,每一个涉及它的人都躲避不掉。

44分钟前
  • 杨三疯
  • 推荐

有点不太节制,但人物塑造很成功。“它”在战争中诞生,在战后萧条中死去;“它”如分娩般带来幻痛,又如疤痕般挥之不去;“它”如救命稻草求而不得,又如新欢旧爱弃之蔽履。“它”是婴孩,也是战争创伤,还是扭曲的希望。表演加加加加分,绿裙子旋转太美太幻灭。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对一种依托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史里“俄罗斯母亲”——但不是冬妮娅也不是拉拉——演变而出的新女性关系的刻画实在动人,两位女主角演绎“贫瘠的娜塔莎之舞”,分别在对方身上寻找一种托尔斯泰式的基督的爱。在苏维埃废土中,旧的俄罗斯母亲已经死亡,尽管wartime的阴影笼罩,但新俄罗斯母亲仍在挣扎中试图诞生。

5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欧盟影展 潜流般被一再压抑的创伤内心戏精彩,外化为环境的油画式暗红绿黄色调。91年生的导演可能是未来大师。

54分钟前
  • btr
  • 推荐

女主这逆天高个子和奇怪的静止抽搐?就已经自带魔幻感了,战后的城市像一座精神废墟,每个人都在寻找解脱方式。有被截肢的战士快乐地模仿雄鹰,也有全瘫的战士恳求每个人帮他结束生命。富家公子哥像个街头小混混,遇到真爱却无法被父母接受。当然最纠结的还是两位女主,她们渴望迎来一个新生儿来疗伤,无奈困难重重,中间还夹杂着复杂的多角恋和百合情。那么可爱的小正太居然活不过15分钟,闷死在“mommy”的抽搐中好压抑...134分钟,到最后我旁边老外已经捂脸叹气不敢看了。这才是真·悲惨世界啊。某些段落很动人,光影很有古典美,但是个别地方过于拖沓,短点感觉会更好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导演奖。受Aleksievitch的《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启发而成的作品。战后时代依旧延续着正常与不正常被打破的例外状态,死亡与生存无异,拥抱与撕扯无异。想要一个孩子的正常欲望被扭曲至此。新生是虚妄的,却要用这种虚妄来填补战争留下的另一种虚妄。

1小时前
  • Porc au Prince
  • 力荐

4.5,前两天刚看「雁南飞」再看这部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战后创伤这一话题早已被拍烂的当下,巴拉戈夫依然能从这样一个抽搐残缺的形象入手,独辟蹊径。两位女主演技大赞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这个题材太沉重了,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印象最深的是电影里有很多从低处拍摄的镜头,以及对于细微声音的捕捉。27岁的导演敢拍这样的题材,很有魄力,也很有野心。开场前有人介绍说两位女主角还只是在学表演的学生,然而看完我们会知道她们已然是真正的“女演员”。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电影不好,而是太痛苦了,四星鼓励一下吧。

1小时前
  • 暖小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