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危途

剧情片美国2009

主演:维果·莫腾森,柯蒂·斯密特-麦菲,罗伯特·杜瓦尔,查理兹·塞隆,盖·皮尔斯

导演:约翰·希尔寇特

 剧照

末日危途 剧照 NO.1末日危途 剧照 NO.2末日危途 剧照 NO.3末日危途 剧照 NO.4末日危途 剧照 NO.5末日危途 剧照 NO.6末日危途 剧照 NO.13末日危途 剧照 NO.14末日危途 剧照 NO.15末日危途 剧照 NO.16末日危途 剧照 NO.17末日危途 剧照 NO.18末日危途 剧照 NO.19末日危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7 04:07

详细剧情

绝望的未来,世界恍如巨大的废墟,双眼所及之处尽是荒凉与灰暗。人类文明在末日的劫难中毁灭殆尽,在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幸存者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烈情况,整个世界呈现地狱般的光景。一位父亲(Viggo Mortensen 饰)和他的儿子(Kodi Smit-McPhee 饰)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旅程。他们不断向南,寻找着更为温暖的避难场所,破旧的超市小推车负载着父子二人所有的家当。前路漫漫,希望渺茫,父亲不断回忆着妻子(查理兹·塞隆 Charlize Theron 饰)的音容笑貌和他们过去美好的时光,而如今美好不在,父子俩的明天更不知将在何方……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考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作品改编。

 长篇影评

 1 ) [影评]The Road:南方到底有什么

这是一部老片子了,记得刚上映时我曾经看过,感觉大抵也是压抑、绝望,但当时这种灰暗的色调并没能俘获我的心。几年后,我独自一人在家,无意间打开来又看了一遍,结果,久久不能自拔。

说起来,成长终究还是带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一些在更为年轻的时候无论通过怎样的方式都不可能触及的什么。比方说,年轻时的我们多少都带着一点自负,这种自负并不体现在自认比他人优秀,而是觉得自己就是和别人不同。记得念小学的时候,社会上离婚率还比较低,班里只有一个男生是从离异家庭出来的,因此老师们总是对他特别关照,也悄悄叮嘱我们要善待他。然而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眼中,这个男生不但不可怜,相反倒是令人羡慕,以至于我们也恨不得发生一些什么,好让自己和他一样,可以拥有某种孤单不群的理由。
显然,那时的我们,是不会懂得何谓真正的绝望的,因为真正的绝望,绝非仅仅是苦难的产物。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相信未来会与现在不同,哪怕遭遇了不幸,这种不幸在带给我们痛苦的同时也令我们感到,自己又多了某种不一样的可能。童年时我曾背井离乡,长大之后,我也曾与人热恋又分手,我知道无论是故乡,还是深深爱过的那一个人,都一去不返了,我为之悲伤,但我却并没有在这种悲伤中停留。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在最深重的黑暗中,未来,它一步步,来了。纵然它并不一定会变得更好,但还是以它全部的未知和新鲜吸引着我们,令我们不能自禁地向前走——直到有一天,仿佛是突然之间的一种了悟,我们开始明白到:人生就是这样了,再怎么走,也就是这样了。就像片中的父亲,带着他的孩子一路向南,可是南方究竟有什么?他到底也没有说得出来,那或许只是他心底的一个执念,一个在妻子离开时所种下的执念,其实他深知这一点,只是面对孩子,他无法说出口罢了。

我想,这是属于一个中年男人的绝望,它既不是苦难本身,也不是失去希望,而是明知没有希望,但仍不得不拖着脚步向前走,扛着他全部的生活重负。孩子曾经问他:“如果我死了,你会怎样?”他很坦白地回答:“如果你死了,我也就死了。”是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相比起“南方有什么”来说,它轻松多了——倘若身上没有重负,倘若他只是孑然一身,那么他明天死在哪里就毫不重要,他的绝望连同他自己,就根本无足轻重。但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一个孩子,因此他得时时拿出地图,指给他的孩子看:快了,南方很近了。
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男人死去的一幕才如此令人动容。有很多人奇怪,照理说苦难的童年会令人早熟,但这个孩子到底还是那么柔弱,在望风时睡着,连枪也不会握,看起来这一切都是他父亲的错,因为在如此乱世之中,这个父亲不教孩子任何的求生技能,却让他成为了一个“天使”……可是这样认为的人似乎都忘记了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抑或是根本就不懂得):这是一个早就绝望的父亲,他根本没有指望过南方真的会有什么,也不认为结局会有任何的不同,在这条末路之上,他所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仅仅是陪他的孩子直到最后罢了。
最后,他终于要死了,我是说,终于。孩子伏在他的身上哭道:“你说过要永远陪着我的!”而他则用最后的气力回答:“对不起,我不能再走了……你要找个好人,然后一直向南走。”可是南方到底有什么?他天使一般的孩子在离开他后,真的能幸存下来直到看见下一个日出吗?没有人知道,知道也说不出口。
或许,对这个疲惫的父亲来说,在那一刻,答案已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终于走到了最后,虽然从一开始他就没有理由那样做(当妻子问他为什么要她把孩子生下来时,他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虽然到最后也没有谁给他惊喜,没有任何意义在其中获得,但他还是那样做了。在最后的那一刻,他终于将“向南走”这句话传给了他的孩子,也终于放下了他全部的重负,然后,永远地,去了。

请不要觉得这番话说得过于凉薄,也不要觉得,一个会说“Carrying the fire”的父亲,绝望就不是他人生的底色。(如果换作是你,面对孩子,你又会怎么说?)事实上,“南方到底有什么”这类的问题,终究是没有答案的,作为“终有一死者”的我们,对此再清楚不过。可尽管这样,在所有故事的最后,我们仍然走着,就像这部影片的结尾一样。它貌似给我们留下了一条出路,又或者,那是影片的作者在对我们说:
对不起,我只能到这儿了,你要一直向南走。

 2 ) 我只想怀疑豆瓣豆友的赏析问题。

我不想和所有人为敌。

但是,我是在憋不住,也找不到攻击的对象。

暂以豆友这个模糊概念了,其实我也是你们一份子。


真的无语了,这么好的片子,居然在豆友的评价里,微乎其微。

说什么,呆板,做作。

呆板?做作?..........不想评价了。

就儿子那每一声恐惧时、饥饿时、怜悯时的 “papa”,已经感人至深。


还说什么仅仅布景到位,SB吧,这部电影全程实景拍摄,好吧。拜托去多了解一下。

如果说父亲拿枪对着儿子,想要双双面临死亡,而不让歹徒得逞,也感动不了你;

如果说父子洗澡时候,瘦骨嶙峋的骨骼,也震撼不到你;

如果说人吃人的悲凉和残忍,也冲击不了你;

如果说这部片子所体现的伟大父爱,残酷的思考,心中的火焰,海边的温暖,以及女性救赎者的象征,都打动不了你;

我只想说,你的审美还真的是可以!

相反,被国外主流媒体批判做作、故作姿态《燃情岁月》之类煽情的影篇,却被奉为经典。
(我曾专门注册ID批判过,已不结构松散,三兄弟和一个女人的变态爱情故事,却被你们升华的多么伟大。)

哎~!!~~豆瓣不过如此。

你们攻击我吧~~我真的是对你们的审美产生怀疑。

难道你们真的代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资阶级的标新立异的小众思维吗?

做作?正是证明了你们的做作。

 3 ) 麦卡锡笔下的绝望

   “能够活才是讽刺/ 故此不用做傻事/ 让痛苦轮回千次/ 来彰显快乐有尽时”

    这是黄伟文填词,傅佩嘉唱的粤语歌,名字叫“绝”。那天无意中翻到这句歌词,立即把歌下载到了手机里。我太需要一首关于“绝望”的歌。

    很多小说、剧本、歌词……过于用力地呈现“希望”,又太过急于回避“绝望”,容易让人误以为人心真的很简单。但未曾品尝过彻底的绝望,又怎么辨别出真正的希望?可是往往给人天真的“希望”容易,让人冷静地直视“绝境”却很难。

    古龙说,这世界上最沉重的事,莫过于“无可奈何”。扭转乾坤的英雄活在传奇小说里,而我们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我曾问别人:假设到了世界末日,地球上一片荒凉,人们不得不依靠吃人才不至于饿死。那样,你也会吃人吗?

   这样棘手的问题也正是Cormac McCarthy在《the road》里试图去询问人们的问题。如果在以前,我会把屏幕关掉、电源拔掉,假装什么都没看到,也就不用思考这种难题。但说真的,把电影里那个无关痛痒的“第三人称”换成我的第一人称,那么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便锐气凌厉地成为了对灵魂的拷问。我真能避得开吗?

   Cormac McCarthy以冷峻坚硬的文风闻名,《the road》是他在2007年赢得普利策奖的作品,曾经麦卡锡写出过如《No Country for Old Men》这样生冷孤僻的文字,年近八旬的他在《the road》里终于写出了一些明亮的色彩,是属于人间的温暖的希望。《时代》杂志赞他:“揭开了隐藏在悲伤和恐惧之下的黑色河床,延续着海明威和福克纳的文学风格。”

    “幽暗的森林,冰冷的夜晚,他醒来时,总要探手摸向睡在身旁的孩子。夜的黑,远胜过浓墨,白日则比那些逝去的日子更加灰暗了。就好像患了青光眼,生冷的眼珠模糊了这世界。他的手随着孩子每一次珍贵的呼吸,轻柔地起伏着。扯开塑料防水布,他从臭烘烘的大衣堆和几床毯子里直起身来,想从东方寻出一丝亮光,但根本没有。”这是《路》的开头。一对父子被彻底地抛弃在了末世的废墟中,核战争早已把人类的现代文明才地球上抹去,仅存下一群垂死挣扎的人类在饥饿与恐惧的边缘游走。在这个世界里,比饥饿更可怕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为了填饱肚子,杀害同类再烧烤了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男人的妻子不愿意把孩子生下来,她临盆前痛哭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没有上帝,没有救世主,没有突然降临的希望,没有得到重新获得宽恕的机会,周围只是冷冰冰青灰色的现实——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绝望?

    都落魄成这样了,为什么人们不干脆死了好了?这个问题一旦被提上心头,就像心魔一样缠绕不休。说真的,活着是为了什么?仅仅为了活下去吗?如果连生命本身都没有了意义,那么坚持那些道德、原则、底线又有什么必要呢?正如电影里的最常被提起的那句话:“人反正是会死的”。

    可是,当那把上了膛的手枪对准一个同样饥饿的人的时候,我多希望不必这样。即使是为了自保,即使被逼得无可奈何,我觉得还是下不去手,我下不去手下不去手下不去手。

    Cormac McCarthy在书末说:“或许,只有在世界的毁灭中才能最终见到世界是如何生成的。”或许上帝并没死,他在绝望中现身的时候,就是当你面对另外一个生命而“实在下不去手”的时候。对于一个人来说,死亡与世界末日一样的绝望;对于世界来说,清澈的灵魂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人总是会死,世界终有尽时,然而心中的火焰一旦吹熄就难再点燃,善的种子终会在绝望的尽头重新长出。如那个孩子在父亲死后所说:“上帝的呼吸就是爸爸的呼吸,虽然上帝的呼吸会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直至天荒地老。”

 4 ) 比世界末日更杯具的父亲

父亲是伟大坚强的,为了孩子能够活下去,他可以大冬天裸泳、可以用装订机缝合伤口、可以大口吐完血回来给孩子讲故事,甚至可以杀人。
但他耗尽心血和生命,最终却惯养出一个娇里娇气懦弱无能的儿子,如果没有天降的“好人”,他根本无法独立生存下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杯具么?

 5 ) 转载:刘瑜《善的理由》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变成坏人,是吗?”电影《The Road》里,孩子这样问爸爸。

    “任何时候。”爸爸答。

    与好莱坞其它的灾难片相比,《The Road》最大的特点就是毫无希望。在《彗星撞地球》里,人类靠聪明才智击毁了撞向地球的彗星;在《后天》里,被淹没城市的幸存者最后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在《地心》里,科学家们最终逆转了紊乱的地心磁力……但是在《The Road》里,阳光已经消失多年,庄稼和树木不再生长,建筑纷纷腐烂,人类几乎灭绝,剩下的“人”已经不再是人——他们象动物那样四处翻找越来越不可能找到的文明时代的遗剩食物:一瓶可乐、一盒罐头……在不能找到这一切时,他们吃人。

    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世界里,“善”还是必要的吗?在生命本身都不再有意义时,“做个好人”还有意义吗?

    电影里大多数人以行动作出了回答:象其它动物一样,他们瞪着血红的眼睛,被永恒的饥饿驱使,将眼里的世界分为食物与非食物,急迫地向食物扑去,哪怕这个食物有一颗跳动的心脏,跟他们说一样的语言。

    但是主角父子的选择不同。他们宁愿饿死也不吃人,甚至碰到垂死的同胞时,孩子坚持:爸爸,给他一瓶罐头吧。

    “你必须守住内心的火焰”,这是父子间的约定。

    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守住内心的火焰”呢?真的,为什么要追求美好呢?以前我曾和一个基督徒就道德的起源辩论。在他看来,人类的同情心、爱的意愿、对美好的向往是如此神秘如此顽强,只能用“神意”来解释。“比如所谓自然权利,哪有什么‘自然’呢?天上怎么会掉下来权利呢?当人们诉诸于‘自然’时,实际上是在诉诸内心深处的上帝”。我说道德哪有什么神秘之处,它完全可能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得到解释: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友爱善意是一种集体生存的策略,“团结就是力量”,这种策略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慢慢内化为一种本能情感,这和上帝有什么关系呢?

    看完《The Road》走出电影院,突然想起这场辩论,并意识到自己的逻辑是多么的噩梦——也许正确,但是噩梦——如果“善”其实是一种求生策略,那么“恶”其实也是,如果都是求生策略,那么,难道善恶本质上没有区别吗?难道将罐头分给濒死老人的孩子,与那些捕猎同类的食人者,没有区别吗?

    不对。不对不对不对。

    走在深夜的大街上,几乎感到上帝的影子从前面一闪而过,感到他宽大袖袍的一角拂过脸颊。

    所以《The Road》本质上不是灾难片或亲情片,它是一个哲学拷问,直指人类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道德虚空。因此,它讲的不是什么后灾难时代的故事,而是现在,此时此刻,你、我所置身的世界:只是此时此刻匮乏不那么极端,作恶也不象食人那么极端,但是把电影里的极端性去掉,它所暴露的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它追问每一个人:如何生命的虚空里打捞“善”的意义?

    以前读到过别人出的一道题:假如有一天一种非常强大智慧的外星生物来到地球食人,你有机会去说服他不要吃你,你能举出什么样的理由去说服他,而这些理由却不能用来说服你自己食素?

    我想不出来。如果我说人类比牛羊猪聪明会制造工具,外星人可以说我们都造出可以飞到地球的船了你们那点波音747还好意思拿来说事。如果我说人类感情丰富会哭会笑,外星人没准会说,你不知道我吃完你后马上就去捐助我们星球上的希望小学啊。人吃动物的唯一理由似乎就是人类比它们强大智慧,但是如果强大智慧就是干掉弱小生物的理由,那么希特勒屠杀病残儿似乎就天经地义。

    因为想不出来理由,所以对食肉这件事始终视为自己的人生污点,难以释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罪恶感本身也许就是“内心的火焰”?这火焰来自哪里,又为什么在心中噼啪作响,我至今无法领悟,只在诚惶诚恐中心怀莫名感激。

 

 6 ) 更像是对佛经中,处于减劫末期人类命运的描绘!

减劫中,有小三灾。
(1)饥馑灾。
人寿减至三十岁时,人身量不满三尺,于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相继享尽,连粗劣的五谷杂粮也渐没,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饰第一。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得一粒麦谷,如获摩尼宝珠,密藏守护。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降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作当来人种。饥灾过后,众生共起下品厌离心。

(2)疾疫灾。
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原来那一念下品厌离心也丧失,疾疫灾起,种种诸病齐发,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等药物。那时,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文化,国土空废,城镇毁败。只有一些小村落,遥寥散布。疾疫灾过,人们相共生起一念中品厌离心。

(3)刀兵灾。
过六千年后,人寿十岁时,彼时女子五个月即嫁,身高才一尺,有的人身高只有一拃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那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推敬。刀兵灾至,一切众生自相杀害。地所生草,利如锋刃,触之即死,过七日七夜,其患方除。有少量软心众生,避隐于山野,刀兵灾末,所剩人口仅一万,隐于山野的人,出山后,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厌离心,发誓断恶修善,由是寿命渐增,福报渐大。增劫开始,如是循环。

现在,我们处于减劫中,上述状况大约出现在4000年后,如果还是用公元纪年,就是在6000年左右。

 短评

再次明确美国四好家庭的标准:一儿一女一条大狗。

10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编剧4星 摄影4星 剪辑5星 布景5星 音乐5星(你娘的,Nick Cave啊!) 表演Viggo Mortensen5星小男孩5星半……

11分钟前
  • Cyber Marlboro
  • 力荐

色调太灰暗了 以至于我经常性以为显示器亮度有问题……

15分钟前
  • Welch
  • 推荐

电影的历史会证明Avatar的伟大而历史本身会证明The Road的伟大

17分钟前
  • lowdive
  • 力荐

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 太阴暗了

19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看到最后两秒一只大脏狗狗出现的时候,我鼻子酸了。

21分钟前
  • 狼大疯
  • 推荐

又是末世恐惧,又是孤独绝望,看多了总会心烦,虽然在后半个小时稍有改变,但这个神神叨叨的片子始终让人提不起精神,即使他的主演是雨果·莫特森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原来是阿拉贡大人

30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The Road》不明原因的灾难毁灭了世界,生命的迹象越来越微小,人们开始互相猎杀蚕食,父子俩遵循着人类最后的道德底线,不停的行走躲避猎杀,收集仅存的食物,衣服鞋子。镜头滑过散落地上的美元和珠宝,此刻却再无价值。海边是他们仅存的一个希望,路途中遭遇散落在世界角落中不同的人群,最终到达海边。本质上不是灾难片或亲情片,它是一个哲学拷问,直指人类在生存困境面前的道德虚空。因此,它讲的不是什么后灾难时代的故事,而是现在,此时此刻,你、我所置身的世界:只是此时此刻匮乏不那么极端,作恶也不象食人那么极端,但是把电影里的极端性去掉,它所暴露的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本身。它追问每一个人:如何生命的虚空里打捞“善”的意义?

33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这部电影会告诉全世界,Viggo Mortenson,只是一个被忽视太久了的,过于低调的学者,诗人,和影帝

38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当父与子来到敌托邦,爸爸我爱你~

43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我等啊等的,一直等到影片那莫名的结尾出现,都没有发现高潮的来临

44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跟书一样,更多的是氛围,没什么情节,新年选择原因:总有比你更惨的,绝望到最后还是有出路的。

45分钟前
  • 陈楸帆
  • 推荐

最后那段只不过是他死前的幻觉。

46分钟前
  • 肉腾腾
  • 力荐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49分钟前
  • Leann
  • 力荐

最后,那家人把小孩吃了

50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那个小孩长得好像莎莉兹塞隆啊

54分钟前
  • 苏打水
  • 推荐

音乐加分,小演员加分

57分钟前
  • ybm
  • 力荐

充满文学气质的阴暗末路

6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地狱提前来临,结尾有点扯淡。

1小时前
  • 看不见我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