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日本,法国1985

主演:仲代达矢  寺尾聪  根津甚八  隆大介  原田美枝子  宫崎美子  井川比佐志  池畑慎之介  油井昌由树  加藤和夫  松井范雄  伊藤敏八  儿玉谦次  渡辺隆  野村万斋  加藤武  田崎润  植木等  头师孝雄  头师佳孝  天田益男  木村荣  日比游一  加藤精三  南條玲子  音羽久米子  寺岛进  东乡晴子  

导演:黑泽明

 剧照

乱 剧照 NO.1乱 剧照 NO.2乱 剧照 NO.3乱 剧照 NO.4乱 剧照 NO.5乱 剧照 NO.6乱 剧照 NO.13乱 剧照 NO.14乱 剧照 NO.15乱 剧照 NO.16乱 剧照 NO.17乱 剧照 NO.18乱 剧照 NO.19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2:54

详细剧情

一文字秀虎(仲代达矢饰)征战多年,手段残忍。在七十岁时,秀虎准备将家业一分为三,由三个儿子分掌大权。他把太郎孝虎(寺尾聪饰)、次郎正虎(根津甚八饰)、三郎直虎(隆大介饰)叫到跟前,以“支箭会断,砚支箭折不断”喻语告诫三兄弟,嘱咐他们要休戚与共。三郎当场把三支箭横在膝上折断,以抗议父亲枉经乱世,而不知人情。秀虎大怒,将三郎驱逐出境。三郎遂到邻国入赘为婿。   而之后一文字家果然被三郎言中,背信弃义的告诫果然成真,父子及兄弟间的纷乱开始,迎接他们的将是什么命运?

 长篇影评

 1 ) 戏剧改编的典范

黑泽明的《乱》,是大师一生最富盛名的作品,故事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有“东方李尔王”之美誉。

虽然是改编,但黑泽明很好地结合了日本文化,所以即便是对莎士比亚戏剧非常熟悉,故事还是很有看头。

这部《乱》是2小时40分的长片,将一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剧娓娓道来,留下了很多经典镜头,是黑泽明一生的最高成就,值得反复多次欣赏。

网络上有人把黑泽明的这部《乱》,归于“因为片名被忽视的佳作”,但对于一个真正的电影爱好者,绝对不会因为名字漏掉某部佳作,电影看多了,必然会发现很多电影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我们可以按年代和地域来区分电影,但最终落到实处,必然是按照导演来划分更为系统。虽然也有很多导演一生的风格多变,那是因为跨时代或者跨地域的影响,这么一综合反而能理解更多。

比如国师张艺谋以《英雄》为分界点,之前和之后的风格就完全不同,这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上,就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000年以后,国师扛起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大旗。

电影爱好者大约都知道,张艺谋的大片之路就是受了黑泽明的影响,《英雄》的色彩应用和战争场面的调度,很多都是借鉴了这部《乱》,美术风格一脉相承,包括后来的《十面埋伏》,这几部电影的服装设计都是同一个人 和田恵美。

鉴于这个原因,有很多人看国师的电影,认为根本不是中国的风格,确实是很多美术风格来自日本。那么话又说回来,黑泽明电影和张艺谋电影拿到欧美市场,别人还是可以清晰的看出来差别,说明张艺谋包装的当然还是中国文化。

日本文化受中国唐朝影响较大,建筑和美术风格还保留了唐文化的影子。而我们中国反而因为历代的战乱,和近现代的全盘西化,丢掉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至于很多人觉得中国古代的东西都有点像日本,这就是个悲剧。

就电影来说,个人认为国师张艺谋的几部大片,在形式美学上应该是超越了大师黑泽明,毕竟时代在进步,影视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剧本打磨和镜头语言上来说,距离黑泽明恐怕还有不小的差距,好在张艺谋仍然还是一位高产的导演,他还有进步的空间。

这部《乱》的剧本来自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李尔王》,在整体结构上当然是天生优秀,但要把改编戏剧的电影拍好并不简单,毕竟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下面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来说说这部改编戏剧在电影语言上的革新。

戏剧因为是舞台表演,人物的心理活动当然只能用旁白来表达,而电影是镜头语言,能不说话,当然还是不要说的好。

比如同样是表现老三的孝心,原著就是三女儿科迪利娅的旁白, 而电影里面是用了一组镜头来表现。

狩猎时众人看到秀虎睡着了,纷纷退下等他醒来,三郎拔刀砍了两个树枝,默默的插到父亲身后帮他遮挡太阳。这个过程一句台词都没有,但观众能感受到,三郎是真心爱戴他的父亲,这就是镜头语言。

有时候空镜也能传达情绪,比如在秀虎分家之前,周围风平浪静,天空云彩纹丝不动,而秀虎说了分家之后,天空突然风起云涌,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戏剧不可能有这样的镜头渲染,还得用台词来表达。

原著李尔王在暴风雨之夜,被两个大女儿赶出家门,有一段描写:“他扯着他的白发,让盲目愤怒的暴风,把它们任意披散;在他个人的微观世界之内,正在进行着比风雨的冲突,更为剧烈的斗争。”电影里面太郎和次郎围攻老父亲后,秀虎从大火中失魂落魄的走到旷野中,也是一句台词都没有,但若是看过原著的人,肯定会自觉地联想到这一段经典台词。

对于电影的镜头语言理解,要是对原著非常的熟悉,必然能获得更多的感悟。反过来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经常说看不懂某某电影,恐怕就是因为没有读过带有相同情感的文字。每个人亲身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每部电影都能引起情感共鸣。

我们从正面去欣赏某种艺术,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审美能力,但反证法却比较简单,所以我们也可以举一个反例看看。

比如同样是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夜宴》,几乎就是结合了《哈姆雷特》和《麦克白》,摄影美学和动作设计都很好,但最后国王面对王子的复仇,饮下毒酒那一段,竟然是用台词念出来的,而且基本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腔,语言风格和中国古文字格格不入,感觉非常的难受。导致这么一部获奖一长串的电影,在豆瓣上只有5.7分,普通观众虽说不上来,但他们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

之前就说过,黑泽明将日本的战马拍得极其壮美,本片同样有非常值得欣赏的一段。三郎带着部下越过边境,一队骑兵不紧不慢的骑马渡河,水流差不多淹到了马背,各色战马膘肥体壮,马队整齐划一,节奏唯美。三郎一袭青衣,胯下一匹青骢骏马,神气活现。

狂阿弥在荒城里追随秀虎这一段,也是值得回味。原著弄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电影里就是对应了狂阿弥。弄人们都是表面装疯卖傻,实际心里非常明白,狂阿弥早就知道秀虎必然悲剧,但他地位卑微,能力有限,所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狂阿弥的台词和原著弄人的台词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原著弄人嘲讽李尔王,用的是“鸠占鹊巢”的典故,说那两个大女儿肯定会谋害李尔王,而电影里狂阿弥嘲讽秀虎,说的故事是小鸟孵化了蛇蛋,蛇长大了必然吃掉小鸟。

太郎和次郎攻击父亲秀虎的战争场面,是整部影片里最为残酷的片段,但这里使用了来自默片时代的表现方法,隐去了现场音,配了一段凄凉婉转的音乐,造成一种“音画对立”的效果。让观众冷眼旁观而不是融入其中,或许更能感触到,从古到今这种骨肉至亲之间的残害,并不少见。

中国典故“停尸不顾,束甲相攻”,说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后,尸体还没有装入棺材,五个儿子就开始相互攻击争夺王位了。有儿子在齐桓公尸体旁边哭泣,另外一个冲进来射箭,儿子只好拉起父亲的尸体做挡箭牌。后来齐桓公在床上躺了67天,无人收尸,蛆虫都从窗户里爬出来了。

原著《李尔王》据说是改编自8世纪的古老传说,那么也可能是真有其事。8世纪正是中国唐代,最为著名的当属“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两个兄弟夺了皇位,后来因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并未被后人过多谴责。

明代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建文帝,他儿子燕王朱棣造反,夺了侄儿的皇位迁都北京,才有了北京城的繁华。那么到了清代,康熙的儿子们闹得最是欢腾,四爷雍正可是中国电视剧里最忙的人。

历史总是惊人的像似,人类总是在走古人走过的老路,但还是会迷路。原著名言:“疯子带瞎子走路,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这话超越了时代,至今适用于全世界。

末夫人带着他那盲眼的弟弟鹤丸逃亡,逃了半天还是无处可去,只能在父亲已经被烧毁的老城废墟里徘徊,恰巧在这里碰上了已经落了难的杀父仇人秀虎。这是对秀虎的再次摧残,让已经疯癫的秀虎以为这就是人间地狱。

片尾主要人物死得干干净净,唯独盲眼的鹤丸,一个人伫立在孤城废墟上,跌落了手上的佛像。

黑泽明大师晚年对人性看得极为透彻,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治乱交替的历史,过不了几天好日子,乱七八糟的事必然就来了。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莎士比亚《李尔王》

 2 ) 史诗背景下的人性悲剧

    对于有着宏大背景的史诗片,我总是非常喜爱,气势磅礴的气氛中,英雄的豪情总是让人荡气回肠。黑泽明这部《乱》有着史诗片的背景,但是它并不是一部让人看了生出豪情,或是悲情的影片,在史诗的背景下黑泽明更多的是展示着人性的扭曲与脆弱,在一场东方背景下的李尔王式的故事中,展开着普世性的人性思考,显得深沉而沉重。
    影片的故事架构上采用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根据日本的历史文化,于东西方的结合中表现出世界性的感染力,我想这也是该片大获好评的重要原因。黑泽明善于讲故事,尽管《李尔王》本身就是一个足够丰富的故事,但是往往一个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讲述会有不同的效果,何况导演只是借了个壳,更多的内容是他自己的思考,正因为如此,黑泽明的片子虽然很多都比较长,但总能让人耐心看完,这个功夫确实不简单,很多导演在片子里渗透了他的或许很丰富的思想,但是由于片子故事性不强,使影片只能成为一部学院电影,无法让他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故事架构很简单,老迈的枭雄秀虎欲将领土分给三个儿子,希望他们同心协力继续家族的伟业。但是事与愿违,这导致的是家族的分裂,小儿子被驱逐,而秀虎则为两个儿子所不容,长子和次子间又尔虞我诈,最终家族在分裂中走向衰亡。片中,秀虎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在年迈时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希望他们能团结一心,而结果却令他心痛,从秀虎分权希望安度晚年到他被儿子们驱逐这段进展之快令人咋舌,秀虎顷刻之间就从一个王者成为儿子们可以轻易摆布的“可怜人”,在这个时候,我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随着影片的进展,答案得以渐渐清晰,实际上,孩子们正是在做秀虎曾经做过的事,这位老人曾经便是凭着残忍无情获得了枭雄的地位。所以,当他成为孩子们不择手段的榜样时,他再试图让孩子仁义忠孝就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了,片子从秀虎的命运中透出一种宿命论的色彩,秀虎成于无情也毁于无情,终于他凭借无情铸造的领土成为了无情的领土,并且在无情的战火中被毁灭。秀虎家族的命运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特色,这样的故事无论在日本,在中国,都已经发生的太多,权利的争夺造成的人性扭曲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同时又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在历史中顽强的存活,让悲剧不断上演。
    片中秀虎长子的夫人枫君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很充分的表现了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在一个扭曲的环境下人的思想轨迹。她本是一位诸侯的女儿,但是其家族被秀虎所灭,从她哀宛的叙说中可以想见那一定是个残酷的过程,而这也难怪她心中会潜伏复仇的火焰。在仇恨中,她在疯狂中表现出惊人的冷静,而她也从秀虎身上学到了不择手段的精髓,所以她在进入昔日家族的城堡后要唆使丈夫将仇人秀虎逼入绝境;所以在丈夫太郎死后,她进而去勾引丈夫的弟弟二郎;所以她要激将二郎将三郎刺杀同时跳起一场诸侯的战争毁灭曾经毁灭了她的家族的这个家族。正如她在生命中的最后言说,她要让这座昔日家族城堡被烧毁,一种玉石俱焚般决绝的仇恨令人悚然。起初,观众或许还会有种诸如“最毒不过妇人心”,女人误国这样的想法,但是细心体会她的命运我们就不难理解她的选择,在战乱年代,女人的命运往往不由她们选择,她们要么如二郎原配夫人那样忍气吞声,将仇恨消解于宗教的寄托中;要么就如枫君一样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择手段的复仇,同时背负起后世的骂名,而这已经与她无关,她成功了,她目睹了仇人家族的灭亡,惨烈的死去。
    影片中秀虎家族的故事虽然出于虚构,但是故事时时表现出真实,权力的争夺,家族的兴衰,女人的命运,复仇的故事,战场的厮杀,无一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片中没有英雄,没有死前高喊“自由”的华莱士,只有出自人性的赤裸裸的权力争斗,片中每个人都有着可怜的一面,每个人似乎又都不是无辜的,他们的悲剧命运似乎是因果的必然,或许只有秀虎身边那个小丑是无辜的。黑泽明出色的营造了一种悲剧性的效果,战场上士兵的绝望,悲怆的音乐,浓重的色彩,无不透出一种震撼性的效果。同时,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人物装束的色彩,如各方士兵的色彩都很浓重,哪怕是白色都显得很刺眼,士兵在浓重的装束下在显得有些暗淡的城堡中搏杀时,那种惨烈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了。是的,浓重艳丽的色彩总会给人的视觉很大的刺激,特别适合营造气氛,就如片中很多人物总是在艳丽的服饰或是气魄的盔甲下死去,那种浓重色彩的凋零总是更让人心恸。
    黑泽明后期的电影更多的渗透着思考,渗透着人文精神,就如在这部《乱》中,他揭示着人性,并沉重的思索。片中末尾,活下来的只有曾经被秀虎残杀的家族的一位盲人后裔,他是“无害”的,他是普通的,所以他活了下来。“乱”中虚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片中时刻弥漫着“乱”,混乱的战场,混乱的伦理,混乱的家族,混乱的人性,在“乱”中,一个貌似强大的家族走入坟墓,留下的是一座座城堡的废墟。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40502.html

 3 ) 《乱》:是非成败转头空

黑泽喜欢改编莎翁的剧作,而他的电影,多数也是不多的主要人物,激烈的冲突,简单固定的场景,符合三一律的结构,本身就有着剧的特点。 在这部电影里,人物依然简单,秀虎和三个儿子,秀虎将帅位传于长子,三子直言被他赶走,后家国离乱,自己也颠沛流离,太郎、次郎自相残杀,三郎来接父亲,秀虎认清错怪三郎,不幸三郎中了埋伏,秀虎也气绝身亡。 但是这个简单的故事,黑泽明却拍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这也是他的电影的一贯特点,往往情节并不复杂,可是导演就能做到让人揪心揪肺,对如何进展充满好奇,或许,这与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分不开,就是人物都很出彩,所以,情节此时反退居次位,导演对氛围的营造,以及人物在关口的华彩表现,倒更加吸引观众。 黑泽明说,是以苍天俯瞰众生的态度拍的这部电影,所以为此特写几乎不用,近景也很少。 这部电影的主角,无疑是秀虎,仲代达矢将之演绎的栩栩如生,他既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将领,也是一个不乏慈爱的老父,从独断专行到落魄无助,其间的性格变化十分令人信服,疯了之后,飘飘白发下,怒睁的双眼,凄惘的眼神,还有大风时不时吹动衣襟,露出他的为逃命来不及穿裤子的大腿,都令人顿感凄凉——人世的无常,从顶峰到谷底的捉弄,幻灭意味尽展无疑。 这里面的两位女性也很引人注目,两位夫人都是家城被秀虎所破,父兄尽丧,但是,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太郎的夫人阿枫,一意报复,挑唆太郎,后勾引二郎,最后兄弟自相残杀,她也落得被屠,但其死无悔,宁肯城毁,她的决绝与狠毒令人心惊肉跳。在黑泽明的《蜘蛛巢城》里,也有这么一个夫人,纵诡计多端还是见识短浅,终于把丈夫送上不归路,那也是一个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狠毒夫人。这位夫人跟阿枫多有相像处,那时候的导演还有把人物的失败归罪于女人的短视与贪欲上的意思,但到了阿枫这里,还是给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即并非女人天性阴毒,而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阿枫,被塑造成了复仇女神的角色。 而另一个末夫人,则一心向佛,对于秀虎当年的屠城,也以前世因果作结,秀虎对此十分无奈,说,你对我坏一点我心情还会好些,但末夫人根本不与他计较,每天诵佛,在逃亡路上仍不忘携带佛祖画像。冤冤相报何时了。末夫人以逃避和原谅的姿态,给出了面对仇恨的另一种解决之道。 最终,秀虎一家全家覆亡,只有末夫人的弟弟鹤丸,这个瞎子还活着,他在昔日家城的残垣断壁上,用盲杖探着路,险些跌落深渊,此时,姐姐的佛像不经意飘落,这也许是种暗喻,芸芸众生不过是像瞎子一样,看不清前路,如果丢掉了向佛、慈悲之心,前面就是万丈深渊。 大概只有以苍天俯瞰终生的心情,才拍得出这样的惨剧吧。否则,怎忍把真相如此赤裸裸揭示于庸众,鲁迅说的铁屋子里的人,其实是害怕这样的惨烈的,但是,总得有人唤醒那屋里的人。秀虎最终品尝的苦果本是他一手栽下,即使有个儿子可靠,终于抵不过因果轮回的报应。回看一生,是成,是败?是得,是失?疯了的秀虎喃喃自语,我是谁,当他终于意识到渺小,已经来不及了。 苍天看着人间的厮杀征战,也只有悲悯的心情吧,选择还是要人类自己做出。

 4 ) 太美了

“太美了”,这是我看完影片后的喟叹。

黑泽明1985年的作品,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恢弘、悲壮、凝重,昔日过眼云烟般的舆论气息已经消散,倒显现出作品自身的光辉和沉静来。

黑泽明把镜头当画笔,整部影片色调鲜艳明亮,画面构图干净优美,是堪称完美的艺术品。日本民族历来注重四时季题,作品中的自然风云变幻,多富有隐喻,若干镜头切换均借用天空中的云卷云舒,表现吉凶预兆,暗合人事更迭。

故事情节和人物很简单,印象比较深的两个人物是狂阿弥和瞎子鹤丸。狂阿弥是宫廷弄臣的角色,以打诨饶舌来缓和激昂的情绪,掩盖事情过于沉重的本质。(影片开头狂阿弥表演的兔子的故事是日本狂言中很经典的一个小剧目。)有了这个丑角,就方便借他之口来说些别人不便说出口的话,秀虎在遭遇人寰惨变以致疯癫时,他说:“在狂乱的时世里发疯倒是正常的。”

瞎子鹤丸在收留秀虎时,竭力压抑住心中的悲愤,但所吹奏的一曲笛子凄厉、悲凉,令人为之动容。影片收尾处,天地暮色沉沉,鹤丸孑然一人站在荒凉的废城上,失手把末夫人的佛像画卷坠落。也许,在这样残酷的诸侯争霸时代,大慈大悲的佛祖对于人间世的杀戮也无可奈何吧。可怜的鹤丸,飘飘何所似。(鹤丸是野村万斋主演的,尽管在片中连个正面的镜头也没有。)

 5 ) 《乱》的25张截图及其他|太监文(上部)

这两天看完了黑泽明的《乱》。电影表现的日本战国风貌十分恢弘壮阔,另外色彩使用也特别有艺术表现力,让人忍不住想拍案叫好。这里我想记录自己觉得电影中耐人寻味的地方,同时也借截图欣赏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作。

第一幕

《乱》这部电影中场景的布置都很细腻讲究,开幕就是刻意摆好的场景:晴空下的一场狩猎。士兵们在山岗上等待猎物的出现。大块白云、起伏的广阔矮丘与人的形象相映衬,人与马都静止,给人一种史诗的肃穆之感。

但是如果完全静止,倒也有些无趣了。觉得这里很高明的一点就是它巧妙地把片头静态场景设置需要和狩猎中警戒的相对静止动作结合起来,静却也并不是拍照式的静,而士兵的一举一动,一瞻一顾都有相应的动因——他们确实在进行一场狩猎呀。

开幕的场景可谓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了,广阔的山丘草原,随行的将士人强马肥,天空下人兽相逐——却总觉得这是不好的暗示,毕竟军士之盛,兵燹之乱也。还记得后面二郎与诸军对阵时有一句台词也说,并不畏惧三郎及绫部藤卷的部队,我军“人强马肥”。而后的情节中的确再没有这样明亮的布景,整个故事的基调和家族的命运都在不可阻挡地衰落和毁灭。

大主公秀虎拈弓一箭

可以说这是全片中大主公秀虎最具英雄气的一个镜头,秀虎马上飞驰,鹰目凝神,射出飞箭。稍后我们再比较看这个画面。

秀虎在席间正是得意,却意外睡着过去,在大家等待时又从噩梦中惊醒突然冲出围场,这时的大主公与之前的气色全然不同了:惊恐,面色灰暗,双目圆睁,头上的帽子变得凌乱。连三郎都不可置信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这样的表情!这里不免觉得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也太过敏感(后面也有很多相关的表现)……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只有最后被驱逐的三郎在出围场前砍了一段树枝为父亲来遮挡阳光。这个细节与其他两位口是心非的哥哥对比,的确令人感慨。

我觉得这里的两张图是两个很有意思的场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儿子、臣子和盟友、对手分列两边。这两个场景都很有仪式感,放大一点说,有一种秩序感——《乱》的故事刚刚开始,秩序尚得以保持,而未曾料到的巨大混乱即将来临。

争端初露:小儿子三郎认为父亲想要退位让权、安享晚年的想法是老朽荒谬,将来兄弟之间可能会手足相残。而他说的话后来也不幸地被证实了:

容我陈述。你认为今之时局如何?——乃是六亲不认、弱肉强食之时世,我清楚得很。当然,过去父亲是杀人不计其数,为求生存,不择手段,才有今日。但是,父亲,我们也是生于乱世之儿子!怎可依赖这等儿子妄图安乐?我认为这样的父亲已错乱了,老朽了!

这话是整个故事的谶言。初看时我没注意,第二次又返回来细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前面的话好理解,关键在于“我们也是生于乱世之儿子!”这句,大意是当今天下皆为虎狼,父亲也曾是雄霸之虎。然而,须知虎子亦为虎,我们也是虎狼,怎么能期待依赖虎狼来享乐呢?

果然,此后大郎二郎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演越深,兄弟都有各自的权力和利益算盘。在大主公秀虎进入第三城后,生驹小泽两个近侍的背叛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祸。

当真是一副人间地狱之景。

我没有具体数过,但是大概看整个场景中的死人应该没有100个(?),数量的确不多,但仍然成功营造了兵燹过处生灵涂炭之感,这不得不说影片光线,色彩,燃烧等效果的运用都是极好的。在暗黑之中又透出可怖的猩红光线,把遍地的死亡和杀戮渲染地更加具有冲击力。

天顶的光线不是希望的降临,而是光明在无情地被吞噬。

 6 ) 黑泽明《乱》:史诗级的气魄

重看: 日本版《李尔王》。黑泽明将莎士比亚的原著剧本注入了东方的古典文化,与《影子武士》一样,同为是黑泽明最有气韵的电影之一。当《影子武士》获得了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黑泽明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了,但在“从心所欲”的高龄重负下,黑泽明竟还能编导出如此完美的大师之作,不得不佩服其旺盛的创作力,简直是文艺永动机。 黑泽明在本片的美学风格中,把东方式的写意构图与西方式的写实色彩相结合,使画面犹如古典油画一般富有质感,又不失山水画的磅礴意境。剧本虽然改编自莎剧,但却比莎剧的人物塑造更加丰富立体,每个势力代表的颜色区分了人物性格,与命运形成了统一的暗示呼应。例如太郎军队的黄色,是权和利的象征,这跟被予以君主的身份是相符合的;而次郎军队的红色,是在暗示之后剧情的霸道扩张,最终黄色被红色吞噬,与角色吻合。 整部片子的配乐只用了极简的鼓点等乐器,赋予了这部西欧的戏剧剧本一种东亚古典民族特色的形式。开篇大量留白的绿色突出了人物的运动感,导演利用了高山、草原来代替摄影中的空白区域,人物的渺小与大自然的威严壮阔形成对比,在高明度色彩的背景下,人物身上的服装颜色便显得暗沉,也寓意着故事的苍凉悲怆。这种鲜明的留白构图方式既添加了东方绘画的美术风格,又奠定影片的史诗基调。导演以固定长镜头来表现大场面的调度,营造出了舞台化的场面效果。虽然缺少了很多匹配剪辑的工整感,但这也使战争的纷乱在黑泽明那年老色衰、已近失明的眼睛下徐徐展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权力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每个人心中的欲望。在权力的诱惑下,人性的弱点便被逐渐勾勒出来,一个个人物的群像在宏大的史诗下被塑造成立体的典型。这或许是人性真实的揭露,也或许是人性虚伪的扭曲。结局剧情的反转,更为精妙之笔:在如血的残阳里,一文字家族彻底覆灭,只有盲人鹤丸的身影孤独地站在城堡的废墟上,手上的佛像画掉落了下去。面对人性的相互厮杀,天地神佛亦是无可奈何,只能静默旁观。剩盲者活……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莎士比亚《李尔王》 (重评因字数限制,于是改长评)

 短评

#重看#siff@大光明;父子反目兄弟阋墙,乱世枭雄如鬼魅附身般形销骨立,金戈铁马血肉炼狱,质天疑地神佛哭泣;猎猎旌旗响,墙头大王旗,中远景开阔,气象万千,山河浩气;颜色丰富层次分明,视觉盛宴,修复极好,“天空真美丽”联想到《等云到》里关于拍摄的等待。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B+】简直感觉自己看的是莎翁剧,最喜欢的角色是狂阿弥。英雄里老先生在乱箭中写字那个场景原来是从这里借鉴过来的。

1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流动的天空中静止的云,浮动的花田,染血的城池,被悲伤震碎的晴空。黑泽明给莎士比亚的篇章写下了奇妙的注脚。仇恨与野心一手策划的天命难为,面对哀凄与良善却依旧人心难测。要说疯的何止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骄傲的君王登上了绝壁。滚滚而来的是人世的酷刑,只留他孤身一人受永世折磨。

1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一部伟大的杰作,4K修复重映感觉是满屋子的人在30周年的台风天里朝圣。索经老总M.Barker带着无限的崇拜和怀念说, “每一帧胶片都出自这位70+老人的手”。黑泽明的莎翁改编让人更加领会到一部经典拥有跨越种族和语言隔阂的普适性,最后一个镜头真是太震撼了……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枫夫人用刀抵住二郎脖子,然后威胁,进而要求,然后亲吻他脖子上血痕,进而做爱,最后漫不经心的一边捏死地上的蛾子,一边哭泣着要他的杀夫仇人给他封赏正室的位置。女人啊~

23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電影中利用遠、中、近景的剪接切換鋪排,醞釀出一觸即發的氣氛和磅礡的氣勢,是黑澤明電影中最具臨場感的一部。

24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写了论文的影片总是很难评价)我觉得伟大的影片有两种,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打开你的思想,另一种是以无比的力量关上你的思想。这个片属于极少数的后一种。

2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同是史片,為何黑泽明就能拍得如此詩意如此智惠?

34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这是一部足以载入日本电影史册的巨作,黑泽明用经典的剧本拍出了令人震撼的故事。全篇中华丽的造型与化妆布景,实在是匪夷所思,在当时的年代绝对首屈一指。如果说影武者中还差些什么的话,仲代达矢的表演在这部片子中达到了顶峰,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爆发力。影片中对于权利与人性的剖析淋漓尽致,让人不寒而栗,悲壮感来自于内心深处。并且很好地诠释了“红颜祸水”的意义。从时间和制作水平上来讲,可以和《影武者》并称姊妹篇。

38分钟前
  • 润物
  • 力荐

因为是日法合拍,黑泽明可能需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国际化一些,此片可能是基于对莎剧《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的整合改编,在表现形式上又受到日本传统戏剧的影响,人物脸谱化倾向很重,肢体僵硬,台词文学性强。黑泽明改编的思路也还是他一贯的思路,即通过双线并行来体现戏剧张力。比如片中以男性秀虎父子四人所代表的权力与伦理的永恒矛盾;及以女性枫夫人、末夫人为代表的复仇女神与圣母所产生的人性张力。但可能是要表达的东西过于庞大了,后半段的叙事稍微弱了一些,特别是秀虎被破城失兵败后,那种神经质的疯狂和绝望表现得比较苍白,三郎的仁义与末夫人的虔诚也显得比较程式化。当然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恶的表现力总是强于善的表现力。无语问苍天对比起那张落在泥地里的菩萨像,多少还是做作的。

41分钟前
  • 黑伞
  • 力荐

黑泽明的色彩、构图和调度之精微,是毋庸置疑的,但节奏拖沓,匠气太重,毫无原创性可言,这都是喜欢此片的人必须要承认的悲惨事实。我要像骂张艺谋一样骂他,因为他对西方的旨趣简直就是跪舔。而他的核心价值又实在是太幼稚了。不过他为女人祸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点还不至于被骂得很惨吧。18.12.15 重看。声音里面有大玄机!每次提到天堂,就会有回音,设计可以说是相当精细了。动作设计程式化,制造出很强的时代感、仪式感和寓言性。

4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真是被折服了,我太喜欢电影中的色彩了,黑色、红色、蓝色、黄色,浓郁苍劲,让我想起鲁迅小说的那种质感,如果《铸剑》由黑泽明来导,再适合不过了。父王秀虎形销骨立地站在荒原之中,大风吹乱发,我想到的不是李尔王,而是屈原。这个演员也好适合饰演屈原,感觉是形神兼备。

49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黑泽明一贯的宏大的对人性深度的思考。权位、利益、欲望、女色、人性的贪婪,在这历史战争中最本质而纯粹的体现出来了。而东方电影能够如此深刻而长久的诠释东方历史人性,黑泽明无疑是大师。剧本台词扎实有力,中远景的风景辽阔壮丽,场面宏达,配乐自不用说,一贯的黑泽明的惊艳!8.8

5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女权者万不可看黑泽明,他镜头里女人形象不是蛊惑人心的祸水就是没用的累赘,十足的大男子主义。鹤丸居然是19岁的野村万斋,可惜几乎没有露脸。

52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Finally, we are left immensely but comparatively unmoved by Ran

53分钟前
  • ╯^╰
  • 推荐

1.烽火连天,人间即地狱;2.黑泽明的镜头下渗透出一股强烈的悲剧感,那是无法挽救的命运。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日本版《李尔王》,爱恨阴谋是分不开的。色彩华丽画面精致确一样非常大气,这几年国内一窝蜂的悲剧古装电影跟它比就是个蛋。

59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4k修复,彻底看傻。太狠了,大师请收下我的五体!!!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黑泽明晚年的史诗巨作。1.根据[李尔王]改编,结合日本战国背景与佛家世界观,将权力与人性剖析得淋漓尽致;2.导演称本片为"上苍俯瞰纷纭的人间世事";3.中景远景和固定镜头为主,保留舞台剧的心理距离;4.浓艳的色彩与精湛服装和布景,极具表现力;5.凄厉哀婉的长笛;6.滚滚浓云,血色残阳,孤绝盲者。(9.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在最乱的时代发疯才是正常之事。” 前一个小时的节奏和气量被震撼的不能动弹,电影的颜色与叙事如此合为一体,一副完美的史诗彩墨画卷!(第二部黑泽明,倒数第四部北影节)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