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剧情片美国1916

主演:丽莲·吉许  梅·马什  罗伯特·哈伦  F·A·特纳  

导演:大卫·格里菲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党同伐异 剧照 NO.1党同伐异 剧照 NO.2党同伐异 剧照 NO.3党同伐异 剧照 NO.4党同伐异 剧照 NO.5党同伐异 剧照 NO.6党同伐异 剧照 NO.13党同伐异 剧照 NO.14党同伐异 剧照 NO.15党同伐异 剧照 NO.16党同伐异 剧照 NO.17党同伐异 剧照 NO.18党同伐异 剧照 NO.19党同伐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19:21

详细剧情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该片讲述了由4段相隔数千年互不相关的故事连缀而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故事虽不相关,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

 长篇影评

 1 ) 《党同伐异(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和为贵(AFI100 TOP 049)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75495225.html

Intolerance (1916)

终于看完了!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电影以来看得最痛苦的一部了。而且因为看得过程中睡了好几次以及电影的复杂,使得我多次重复观看一些画面。总的来说,本片完整的看过两遍,不完整的看了能有十遍以上。在经过如此折磨后,终于看懂了电影和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句实话,上个世纪前二十年年的电影,真的不好看!

电影片长178分钟,分别讲述了四个故事,在剧情上没有任何关系。

第一个故事是现代故事,叫做“母与法”,讲述三个年轻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的悲惨生活。几个有野心的女人为了自己的目的,找一个企业家的妹妹赞助自己的活动。企业家妹妹听信了这几个女人的说辞,说服企业家捐助了很多钱。一段时间后,因为捐助过多企业家的企业有了困难,企业家决定给工人降薪。这一举动激怒了工人们,爆发了大罢工。罢工引发冲突,使得一个小伙子的父亲死去。随后,小伙子、小伙子邻居家女孩和同在一个工厂工作的父亲及其女人,都陆续离开了这里,来到新的城镇。在新城镇,小伙子找不到工作只好加入黑帮,邻居女孩则被黑帮老大收留成为了他的女人,而那对父女则依靠父亲辛苦的工作生活。父亲的女儿是一个年轻的小可爱,她在路上学习风骚女人走路,引来了小伙子,打算做坏事。父亲发现后制止了小伙子,但是这件事让父亲心脏病发作,死去了。小伙子很内疚,她陪伴小可爱之后,两人决定结婚。黑帮老大见小伙子改邪归正,于是栽赃他偷窃,将小伙子抓了起来。悲伤的小可爱生下孩子后,独自一人照顾他。此时,那几个有野心的女人将城市表面上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她们大受好评,于是她们开始对不称职的母亲下手。她们发现小可爱用不正规的方法治疗孩子感冒,有野心的女人以此为理由夺走了小可爱的孩子。此后,失去孩子的小可爱经常偷偷地看别人家的孩子。小伙子出狱后,黑帮老大趁小伙子不在家来调戏小可爱。小伙子知道后,赶回家中与黑帮老大厮打起来。在窗外偷窥的邻居女孩很生气,用小伙子以前的枪打死了黑帮老大,使得小伙子因为杀人而被判死刑。一个热心警探发现了事情的蹊跷,认为另有凶手,但是市长听完一切后没有改变想法。小伙子行刑前的几小时,在良心的谴责下,邻居女孩向小可爱和警探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于是三人开始追赶坐火车离开的市长。他们追上市长后,市长知道了真相,他下达命令撤销了死刑,并将孩子还给了小伙子与小可爱。这个故事是电影的主要故事,占据了电影的很大篇幅。

第二个故事是《圣经》里的故事,叫做“耶稣受难”。这个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圣经》内容讲述的,具体内容就不重复了。这个故事在影片所占的内容很少,只有四五个段落。

第三个故事是中世纪的历史事件,叫做“圣巴托罗缪大屠杀”,讲述法国圣巴托罗缪的大屠杀。这个故事也是按照历史史实来讲述的,但是影片添加了一个家庭因为大屠杀而造成的悲剧结局。添加的内容很简单,即一个雨格诺派的法国家庭和他女儿的情人,因为天主教引发的大屠杀而全部被杀的过程。这一个故事的篇幅也很有限,只比第二个故事多一点点。

第四个故事是古代故事,叫做“巴比伦的陷落”,讲述巴比伦是如何被攻陷的。影片的情节与公认的历史资料以及《圣经》相同,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所以,也可以认为这个故事是按照史实来改编的。同样的,这个故事与第三个故事相同,加入了虚构人物——山中女孩。巴比伦的最后一任国王那波尼德喜欢四处寻找长生秘笈,于是将国家大事交给儿子伯沙撒管理。伯沙撒巡游时给予了一个被拍卖山中女孩的自由,于是山中女孩将伯沙撒当作了自己的英雄,发誓要忠于他。此时,居鲁士开始向巴比伦进攻,伯沙撒率领军队击败了他们。随后山中女孩通过爱慕她的祭祀手下中了解到,祭祀要与居鲁士合谋攻陷巴比伦。她偷偷跟随祭祀手下得知一切后,想要将这个消息告诉伯沙撒。但是一切为时已晚,当山中女孩回到巴比伦后,居鲁士和祭祀手下们已经攻陷了巴比伦。当女孩看到自杀的伯沙撒和女神后,晕了过去。这个故事在长度与内容上仅次于第一个故事,它也是电影重点讲述的内容。

本片从剧情上来说是相当复杂,但是影片的主题却很简单。首先从电影的名字“党同伐异”中就可以看出,“党同伐异”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出自《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其次,通过电影结尾打出的关于和平、枪炮与监狱的字幕都可以理解出。总之,本片主题可以很简单的概括为一个词——和为贵。复杂一点的话,电影是要告诉观众们,仇恨、私欲、报复、占有等等人类的劣性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灾难,拉帮结伙的攻击他人会酿出一幕幕悲剧,我们不应该这样,应该以和为贵,世界和平才好!关于这个主题,它不仅说教意味浓,而且很浅显,就不多说了。

电影主题固然优秀,是有教育意义的。可是D.W. Griffith的这部影片,在现代来看已经完全不符合现代审美观了。现代电影,观赏性是第一,而像本片这样用复杂、琐碎的故事给人们说教、讲述大道理的电影,怎么能让人看完呢?怎么能不让人发困呢?可见,D.W. Griffith拍摄本片时过于自我了,他只想着如何用电影给予人们深刻的思考,以及发人深省的启示,却忘了坐在电影院的观众能不能坐得住。我猜测,即使在本片上映的年代,能有耐心看完本片的观众也很少。

本片还有一点让我不能接受,电影讲述的四个故事打乱了顺序,使得影片的剧情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比如在看一个故事时,刚刚明白人物关系以及剧情,画面就变换到另一个时代且出现了新的人物。当这几个新人物还没交待清楚时,画面又一次变换,继续出现新人物。就这样,电影在反反复复的切换剧情,这也使得我对影片人物与剧情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没搞清楚,这样的话还谈什么理解剧情?也是因为于此,我看了完整的两遍才看懂电影,而且还是在反复的快进中用了五六个小时看完的。大概D.W. Griffith拍电影的时候,觉得自己知道剧情就以为所有观众都知道剧情呢,根本就没考虑其他普通观众。本片这样的拍摄方式查过资料才知道,它也是本片的独特之处——平行蒙太奇。不过,本片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一直是它的争议之处,看来讨厌本片的人也不在少数。

当然,本片的优点还是不少的。首先,在布景、道具、服装,以及战斗场景这些方面都是让人惊讶,而且是叹为观止的。居鲁士与巴比伦第一场攻防战的场景,以及巴比伦胜利后的庆祝,场面都壮观的让人讶异!片中的建筑宏伟、巨大,广场也颇为宽广,电影中的场景仿佛又造了一个巴比伦。此外,群众演员的数量和紧张激烈的攻防战,以及各种攻城武器、建筑设施等等,都给人一种看特效大片的感觉。实在难以想象,在1916年就拍出了如此规模的巨片,美国电影工业太前卫了!当然,四个故事中的服装、道具和布景也是奢华、精致的,都符合故事背景。第二,电影多处采用遮盖镜头,突出重点。这一方式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就已经使用,但是本片出现的更频繁。这样的表现方式可以明显的在画面中体现出重点,比如重点人物、重点物品等等。第三,本片虽然是一部黑白片,但是它利用很多染色的画面,表现出与彩色画面同样的效果。最明显的是在巴比伦攻防战中:夜景染成青色,火烧巴比伦时染成红色。色彩分明的颜色,可以明显的表现出剧情所要表现的内容,这也是黑白电影时期的一种变通方式。第四,电影字幕的背景与字体依据不同的故事有着不同的风格,可以清晰明了的区别剧情。第五,电影最后小伙子被救时,又出现了D.W. Griffith拿手的“一分钟营救”。这段场景将汽车追逐火车、小伙子表情、绞刑试演、山中女孩飞奔巴比伦、巴比伦内庆祝、居鲁士的进攻以及雨格诺派回家救情人几个场景剪辑在一起,塑造出“危急时刻”,制造出种种危机感,使得电影出现了本片唯一的悬念。当然,这也是本片唯一没有让我睡着的场景。

综合来看,本片入选AFI100和流传至今被称为经典,都是因为它技术上的前瞻性。平行蒙太奇是它最突出之处,其他诸如影像结构、叙事结构以及镜头运动、剪辑节奏上的创新同样对世界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极大。但是,这一部距今已经快一百年的电影早已经被现代观众淘汰,是根本不适合现代人欣赏的电影。适合观看它的观众,只有电影专业人士,或者是那些想钻研电影技术的人了。

本片演员太多太多,而且主要演员大部分都出生在是十九世纪,就不多说了。演员中给我印象深的只有两位,一位是扮演小可爱的Mae Marsh,一位是扮演山中女孩的Constance Talmadge,两人都很年轻,但都将角色诠释的很准确。Mae Marsh将从一个少女演到母亲,非常有难度,而且她将表情演绎的很真实。Constance Talmadge则将山中女孩的狂野与坚韧表现了出来。此外,两人都是漂亮的美女,可惜的是她们只出现在黑白片中,看不到彩色的她们。

总的来说,一部让我“忍无可忍”的电影,拖沓、破碎、缓慢的剧情,以及说教式的主题,让我一点也喜欢不起来。本片没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好看,因为《一个国家的诞生》至少还有剧情和情节转折。本片还是让电影专业人士们膜拜吧!

Mae Marsh

Mae Marsh

Constance Talmadge

Constance Talmadge

序列:0630

Intolerance.1916.HDTV.MiniSD-TLF

2011-11-20

 2 ) 从《党同伐异》中看剪接的前世今生及蒙太奇的发展

——写在2022.5

最近突然蛮多人收藏点赞这篇文章,让我蛮惶恐的,感觉需要说下当时的写作原因。当时写这篇是因为恰好在读《认识电影》有关剪接的章节,又正好看了这部电影,所以半做笔记半写影评的方式写了这篇,其中许多知识其实是引自《认识电影》一书的,特此标注一下。其次是为了文章结构,部分写拍摄技法的地方其实是围绕剪接来写的,今天看来其实有些问题的,也说一下。本文算比较早写的影评了,虽然有很多缺陷,也不改啦 (┬_┬) ,权当给当时的自己留个记录,最后感谢大家的喜欢(鞠躬。

1915年,D.W格里菲斯拍出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不光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收入,还为格里菲斯赢得了非比寻常的社会声誉。因此,满怀野心的他,在一年后,又拍出了内容更丰富,场面更宏大,技巧也更成熟的电影,也是最能代表他艺术水平的片子《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海报)

但现实却不同于他的想象,与高昂的投入相比(一年半的时间制作,二百万美元投资,片长220分钟),是现实中的票房惨败,还让他背负了一生的债务。与之相反的是,这部电影却启发了当时的电影界同仁,据此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电影拍摄技巧,而格里菲斯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在今天,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时,一定会惊讶于它的伟大。也会惊叹,格里菲斯是怎样在面对技术限制重重,没有参考的情况下,如何拍摄出如此场面宏大,内容深厚的作品的。在这电影史中第一部史诗片中,我们看到了古典剪接的正确应用,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的情感渲染,多线叙事造成的时空联系,“最后一分钟”手法造成的感情爆发,还有遮挡镜头及特写闪回的应用,默片时代染色营造氛围的独特效果,及史诗性的巴比伦攻防战。

(默片时代特有的染色法,应用效果明显的是恐怖片,如F·W·茂瑙的《诺斯费拉图》,用青色来象征夜晚。在本片中最有震撼力的是结尾的红色)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中的大部分电影手法,如蒙太奇、多线叙事和遮挡镜头及特写的应用,都是为剪接服务或剪接造成的。这部电影最令人称道的也是开拓了剪接的技巧和功能。用古典剪接制造出一系列的电影技巧,并且在塑造古典剪接效果的同时,开拓了新的拍摄方法,如特写和大大远景的应用。因此,我们从《党同伐异》中来看剪接的前世今生及蒙太奇的发展。

在格里菲斯发明古典剪接前,默片时代普遍使用的是连续性剪接,再之前是段落镜头。早期电影由于时长较短和不具备叙事性,所以多由一个段落镜头组成,如著名的《火车进站》。而随着发展,当电影逐渐具有叙事性时,便发展为连续性剪接,既遵从事物或运动的发现逻辑,并以此为基础拍摄剪接。所以,早期的连续性剪接多由段落镜头组成,并由中景拍摄。这样就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事情的发展过程及段落中人物的行为完整。如《月球旅行记》(乔治 梅里爱导演,连续性剪接的发明人,用淡入淡出来实现剪接过程)。虽然后来也用近景来拍摄戏份,但也只是存在移动性较低的戏,因为当拍摄主人公移动时,为保持连续性,必须有一连串镜头来记录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会使电影变的冗长无聊。为了加强戏剧和节奏,早期默片都是段落镜头的简单连接。

(《月球旅行记》修复版画面)

格里菲斯的剪接方式却不是这样,他不依靠人物动作的内在联系性,而是以戏剧冲突、情感表达为首要目标。在这种目的弹性需求下,他引入了特写、远近景与中景的编排方式,创造出了强化、对比、平行等多种技巧方法。得以让导演的思想更容易表达,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由此,剪接从一种功能性的技能,变为了一种塑造戏剧效果的技巧。

在传递给观众感情时,格里菲斯得以用剪接不断积累感情,并淡化客观时间,再辅以“最后一分钟”的情感释放,让观影者可以很方便的感受到导演的目的,以及体会到更多的情感冲击。正因为此,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的结尾高潮处,不断的切换场景,并在不同场景中不断剪接镜头。甚至在最后20分钟内,他用了255个镜头,这样不断积累的情感,最终在事件结束时迸发,造成巨大的激荡感,从而让观众思考。

在古典剪接的内部,既产生古典剪接的效果时,是以不同的镜头切换完成的。为了造成古典剪接的效果,格里菲斯发明了许多摄影方法或赋予传统摄影方法新的意义,如特写、远景、遮挡镜头和闪回等。

在一个中景镜头中交代事件,再接一个演员的面部或其他部位的特写,这样的做法,直接表明了演员饰演人物对于事件的想法和态度。一方面可以让演员不用依靠传统夸张动作的默片表演方式来表达情绪,也可以让导演用技巧性的方法弥补演员的不足。远景也同理,在以往远景多是交代背景的作用,而在《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把两个士兵冲突的中景放到了全体战争的远景前面,就强化了冲突,扩大了这种战争惨烈性。

另一个技巧是局部遮挡,作用类似于特写,但却是用全景式或中景拍摄,再把画面内其他物体遮挡起来,只留下需要表达的景象,这样就形成强调的作用,且不与整体分割,保证了与事件的连系。所以当一个镜头的中景接一个用局部遮挡镜头时,就会让观众代入主角的角度,有情绪的传递这个事件,也能更直接的体会到人物的处境。这种技巧被后代发展成为一种用画面内物体构筑新框架的方法,让效果更加突出,比较著名的就是约翰 福特。

(《搜索者》著名结尾“门外的人”用门框实现局部遮挡的作用,强调约翰 韦恩饰演的角色与门内人的截然不同和悲情气质)

在电影中的一个故事是《宗教大屠杀》中,格里菲斯提供了一种解释原因的新方式——闪回。在反派想要找借口屠杀异教徒时,格里菲斯插入了反派所在的宗教遭受人屠杀的画面,为这一屠杀找到了借口。格里菲斯这一剪接技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了默片的叙事方式,让原因和结果相连。既强化了事件的效果,又简化了过程,并且这一技巧直接启发了爱森斯坦发明了爱式剪接法。

正因为古典剪接内部方法的革新,使画面带来了新的意义和情感,让格里菲斯无意间又发明了电影手法的新技巧——蒙太奇(法语意为剪接),现指不同镜头组合到一起后产生了不同意义。也可以说,古典剪接正是塑造了一种蒙太奇效果,以方便来表达导演的所思所想。

《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并非只用了古典剪接,还在段落间和段落内使用“古典剪接”,既平行剪接和交叉剪接,甚至在动作场面中是依靠动作点剪接的。

《党同伐异》中一共有四个故事,格里菲斯并未用单和故事逐渐连接的方式,而是依靠事件的发展过程,找出事件间的规律,再把相似的过程平行剪接到一起,用母亲与摇篮的镜头连接。这样就放大了这种情绪,更容易激发观影者的感情。也造成了时空的宏大感,让“党同伐异”这个主题在四个古今中穿越,形成更大的银幕力量。

(《党同伐异》当时的海报)

平行剪接也造就了对比剪接这种效果,在《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一共使用了两种对比剪接。一是段落外,既四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对比,二是段落内,主要是其中一个故事中营救丈夫和丈夫执行死刑的交叉对比,再是“宗教大屠杀“”中的丈夫回家营救和妻子父母被杀的交叉剪接。效果也同古典剪接类似,都是为了情绪的最大化和主题的深刻展示,还有独特的母题重复展示性。而且从效果看,格里菲斯成功了,而且是一种空前的成就。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平行对比剪接是早期中国电影中最优秀的了,当男子与外人玩乐,发妻母子和他母亲在家受苦交叉出现时,完美表达了导演蔡楚君的左翼思想)

平行剪接和对比剪接赋予了画面实际代表的意义,也就产生了平行蒙太奇与对比蒙太奇这两种理念。这种技巧让导演能更方便的用电影语言来讲述自我的想法,解脱只能用演员体现内容的困境。

在《党同伐异》后的作品中,剪接方式都受到了格里菲斯剪接方法的影响,也让根据导演要求来进行剪接成为主流。其后辈中影像最大的就是苏联学派的蒙太奇理论,这其中以普式剪接和爱式剪接最为著名。

普氏剪接法(提出者为普多夫金,又叫建构性剪接,认为每个镜头都有意义,强调两个镜头“并列”的意义)认为“电影既形式”,所以在这种剪接法中,中景多接特写来表达意义,而情绪性镜头也多插入场景中事物的特写,来展示情感。这种剪接法是格里菲斯剪接的再发展,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片中,在有重大变故或有所改变时,总是拍摄主角脸部特写来传递信息。比如《惊魂记》中著名的浴室杀人的脸部特写,其实是照片的组合,而《群鸟》中女主的脸部三段特写和鸟类攻击镜头的交叉剪接也直观的体现出鸟类的攻击力之强)

爱氏剪接法(创始人为爱森斯坦,认为剪接要打破时空,使其尖锐的冲撞)认为镜头之间的连接应是1+1>2的关系,所以爱森斯坦有时在镜头间插入不相关的镜头,但又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把某种情况或状态的具体凝结给人以冲击描绘。

(在《战舰波将金号》中,爱森斯坦用“敖德萨阶梯”展示了他的爱氏剪接法。这场戏是在战乱冲突中一个婴儿车冲下阶梯的事件,但爱森斯坦把受伤害的人名脸部特写与士兵杀人的凶狠场面穿插其中,用剪接的来实现各种元素的冲突,碰撞出统治者残暴的形象,这个片段也是默片时代最好的剪接。)

值得指出的是,剪接是一种倾向于形式主义的技巧,他烘托的情景其实是导演传递给我们的,它让事件趋向于一种方向,只强化了一种或某些因素,使其丧失了现实性。因此,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剪接会破会戏的效果,摧毁现实的复杂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的现实主义文艺片都是以一种长镜头的形式拍摄,为的就是还原生活的事实性。

但反过来看,这种剪接的技巧应用在商业片中效果却出奇的好。商业片本来就是渲染夸大某种情绪来得到观众的共鸣,因此剪接的应用使商业片更容易的传递情绪,表达戏剧效果。

(卓别林电影《城市之光》中的结尾处,对于买花姑娘康复后并不知自己是被眼前的流浪汉所帮助医治时,卓别林接了一个流浪汉自己的面部特写,直接让他的心思展露无疑,并传递给观众。)

当回望《党同伐异》当年的票房失败就会发现,这也是古典剪接的一种缺陷,恰好也是与连续性剪接的不同。就是打破了事物的连续性,让事物的内在联系断裂,这是当时观众不能容忍的。但在今天因剪接造成的多线叙事反倒成为了许多电影的优点之一,也产生了许多出奇的效果。但也有电影根据自身的要求不进行多线叙事。

(《低俗小说》、《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云图》、《杀手》等多部电影都是多线叙事的模式)

需要点明的是,古典剪接并不是在《党同伐异》中第一次使用,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格里菲斯就使用此方式剪接。而且,同期的电影人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也各自延展创造出不同的电影技法,但格里菲斯所拥有的报业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也有失偏颇。格里菲斯真正厉害的是他有巨大的艺术野心,使其他整合并发展了电影技法,拍出了《党同伐异》,让古典剪接成型,并一举使电影进去艺术品的范围,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党同伐异》的意义。

 3 ) 微博体影评——《党同伐异》

1.最值得说的当然是景别系统的成形与剪辑的成熟了。从特写到远景的都有纯熟运用,另外出现了初步的连续性剪辑以及令人惊叹的交叉剪辑,还有插入镜头及闪回的运用,每一个学剪辑的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2.节奏也极富冲击力,随着剧情的推进以及高潮的到来,剪辑节奏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作为影片母题的母亲与婴儿的镜头也起到了改变节奏的作用。3.运动镜头的运用也极富冲击力,巴比伦场景中的升降镜头以及在汽车上正面跟拍行进中的队伍的镜头几乎与现代的用法别无二致。其它的运动镜头如摇、推等也有运用。4.剪辑的复杂并不是无本之木,是由故事的规模决定的。本片交织在一起的四个故事在第二幕中汇成了激流,交叉剪辑才不会打断故事的情绪。影片结尾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也为影史经典,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描述的模式,也成为后世剧作的规则之一。5.无论是作为让影片更为吸引人的噱头还是真实的态度出现,影片字幕的Note部分所提及的历史内容仍然显示出了格里菲斯对于历史的关注与了解。国内导演好歹学学啊。6.类型片元素的出现,包括歌舞、犯罪、追逐场面等等,在类型片的神话建立以前,类型片的影像符号本身就是创作者关注并且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研究类型片,美国早期电影也绕不过去。

 4 ) 磨磨唧唧的讲了4个故事

四个发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年代跨度超过2000年的故事组成了本片的故事情节。第一个故事叫做“母与法”。讲述20世纪初的加利福尼亚,一位青年工人被人诬陷为杀人犯,被判处死刑。而他的妻子则必须在行刑之前找出真凶,营救她的丈夫。 第二个故事“耶稣受难”发生在公元27年的巴勒斯坦。耶稣被门徒出卖,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第三个故事是“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572年的法国巴黎。天主教徒发动了对新教徒的大屠杀。一对婚期在即的新教徒青年也遭遇不幸。 第四个故事是“巴比伦的陷落”:公元前539年的中东,巴比伦大祭司因为与王子巴尔撒尔的恩怨,竟然在波斯大军来攻之际打开城门,巴比伦古国从此灭亡。

没有心理准备你会看得很痛苦

 5 ) 电影笔记002:党同伐异

叙事(时间线):
1.大框架多线叙事:以现代故事与古巴比伦为主,法国故事为次,耶稣故事偶尔呼应主题穿插,围绕嫉妒爱情婚姻争夺死亡等主题事件并行穿插;前三个故事的叙事主导人物都为女性,每个故事以核心人物为圆心,沿核心人物的经历事件周边人物为同心圆般地展开;历史故事大场面和现代故事生活化的场景交叉,形成对比和主题在不同时代下的丰富体现,加深了母题宽度,如同后世《镜子》中当下生活和历史纪录片的对比
2.单故事内多人物线交互拧绳:两小时枪杀头目处,头目、情妇、小可爱、青年四线并行交汇,逐渐达到戏剧高潮
3.结尾处四故事线平行,主题交汇,融合上述1.和2.的手法,达到整部电影的戏剧和情绪高峰

时空处理手法:
1.通过相关主题和情感进行大时空交叉,事件(如杀头目)和人物关系(如看孩子)进行单故事内部不同空间人物的交融;如1:16小可爱看孩子,利用三人家庭关系和视角视线视点穿插另一空间的牢中青年
2.叙事的旁白线索:摇篮场景(第一次出现时渐亮,打光),串联起各个时空;一直全景,最后近景
3.翻书的讲述形式,不同时代用不同背景,同手法下的差异化

空间和画面:
1.景别机位丰富,全景中景穿插,全景交代环境人物,多机位拓展表现空间,中景给人物更细腻的表情和动作表现(4分开始的舞会场戏);精准运用特写(2小时10分处,小可爱的面部手部特写),运用电影语言加强感染力
2.对空间的展开,一个场景下对不同部分的镜头叙事表现,2小时44分,绞刑处的戏,先是全景的空间人物,然后跟随报消息人物的动作,切到他和施令官的交流,后边再给到青年绞刑的近景,相当于给出一幅画,后边再放大画面某处的细节;并发生关系,产生镜头间的运动,如56分处
3.同样,部分画面通过遮幅,不变换机位景别也达到引导观者注意力转移的效果,如1小时11分处,通过遮幅两侧对神像的强调,对祭师国王的逐个遮幅强调;如山中女孩和鸽子处(2:42),画面内容从女孩脸逐渐亮出鸽子,画面内的运动,信息和符号意味的丰富,一个镜头表达出了丰富情绪和意蕴;还有55分处前景的十字架和耶稣的重合,层次及画面信息传达丰富
4.将画面染色来强化内外景的区分等

运动:
摄影机
12分处的移动,逐渐接近主人物,单镜头内部的景别变化,镜头情绪
23分处摄影机跟随人物移动
2:13处的推进小可爱脸,并光暗,出情绪和气氛
1:44处开始的一系列升降和推拉摇移,对大场景下运用摄影机的调度丰富视觉变化和信息
1:21处移动加遮幅特写,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心理,让观者代入情绪
剪辑
2:30处火车追逐和林中女孩被追并行,两组不同时空的追逐平行剪辑,运动速度和紧张感加倍

镜头运用:
回忆闪回画面(2:06处闪回了33分处)
很注意运用他人的反应镜头
细节既特写(攻城处)
29分枪杀游行处,镜头叙述立体,电话指挥、冲突现场、双方、旁观、小可爱反应,多方位的侧面描写
1小时处小可爱和青年双方交流反应镜头的运用,对演员的调度,探头进来
节奏处理(攻城戏):通过献祭、王妃等多面展现和反复(行为和场景),来加强渲染紧张感

人物塑造及关系:
用角色行为细节来进行心理刻画以及对气氛态势等的表现,2:26藏孩子时的犹豫
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等),18分捡钱
人物关系,注意伏笔:57分处的铺垫还有转变细节
三个辅助人物的设置和使用:现代故事里的头目的情妇,为后来的错判;巴比伦故事里的祭师助手,为林中女孩从军和追踪祭师;法国故事中的雇佣兵,为后来女孩的死加强感染力。每个故事的一系列情节线里,当故事需要向戏剧性方向被推动时,由辅助人物的贯穿来实现更有说服力真实感和形象可感,并拓展了文本厚度。

戏剧张力,对观者心理感受的把握:
制造误会来推进情节发展,让观者情绪代入,1:18和2:07抢孩子
吊胃口,用抑制(制造障碍)来加强刺激观者情绪,用多线叙述给观众的全知视角来替人物担忧移情,建立观者与人物情感关系,然后利用观者的期待,通过几次的不满足最后给予满足补偿,几个故事的结尾
反差产生的张力,不知情的庆祝与灾难即将降临(巴比伦故事结尾处)

 6 ) 上影节膜拜归来

若直译应译作《偏狭》。坦白说没想到一百年前就有这样的电影。多大的手笔和野心啊,四个交织的场面,直接由舞台剧和默片里跳过来。巴比伦—耶稣未临莽荒时代、耶稣的布道与殉难—而耶稣也是死于嫉恨、胡格诺屠杀—只能证明世上唯一的基督徒是耶稣自己、大难不死的青年—以基督教理论历史的一个大循环正在进行,是以最后圣母摇篮中是一丛鲜花。悲哀的是,紧接着的1917年,美国即放弃中立卷入了又一场战争。

 短评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6分钟前
  • TWY
  • 推荐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1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20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24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30分钟前
  • btr
  • 推荐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3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38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44分钟前
  • 小楼吹彻钰笙寒
  • 还行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4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47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4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49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5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57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