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狱惊情

剧情片美国2010

主演:爱德华·诺顿  罗伯特·德尼罗  米拉·乔沃维奇  弗兰西丝·康罗伊  安维尔·乔卡亚  利亚姆·费格森  Pepper Binkley  

导演:约翰·卡兰

 剧照

危狱惊情 剧照 NO.1危狱惊情 剧照 NO.2危狱惊情 剧照 NO.3危狱惊情 剧照 NO.4危狱惊情 剧照 NO.5危狱惊情 剧照 NO.6危狱惊情 剧照 NO.13危狱惊情 剧照 NO.14危狱惊情 剧照 NO.15危狱惊情 剧照 NO.16危狱惊情 剧照 NO.17危狱惊情 剧照 NO.18危狱惊情 剧照 NO.19危狱惊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2:42

详细剧情

谨慎恭敬的杰克·马尔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在某政府部门供职,每天的工作便是对那些申请假释的犯人进行审核。他年复一年干着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与妻子麦迪琳(Frances Conroy 饰)的关系也分外冷淡。他的心中隐藏着蓬勃的欲望,却又不得不用端正的表象去掩饰。   在杰克即将退休的时刻,已经蹲了八年大牢的纵火犯乔治·“石头”·克里森(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来到他的桌前。乔治希望早日走出大墙,为此巧言令色试图博取杰克的信任,甚至不惜让美艳的妻子卢赛塔(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饰)色诱这个看似一本正经的君子。杰克心中的欲望渐渐失控,而企图通过宗教包装自己的乔治也仿佛听到来自上帝的福音……

 长篇影评

 1 ) 其实还不错

这片子有一点欧洲艺术片的调调,但因为是美国人拍的,又多了点美国人的宗教意识。很多人一看是跟宗教有关,就觉得它是来传教的。其实我看并非如此。美国人的宗教意识是比欧洲强烈,但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虔诚。它更像是一个中产阶级寻求启示的电影。

我一看电影的开头就觉得是我的菜,那种平静沉默下的躁动不安表现得非常好。这电影的音效很有特色,背景音一直非常强烈,开始我下的视频混响效果不好,以致于产生了电影院里偷拍的的那种声音效果。再下的版本音频效果好多了,但那种背景声仍然是非常明显的。这种背景声往往跟Jack联系在一起。有人说片子开头的蜜蜂象征着上帝的启示,我想未必如此。蜜蜂更像是Jack本身的象征,跟充满了各种嗡嗡嗡的杂音的世界浑然一体,它乱撞着,也许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许它就安于这样的环境。但是在冲突爆发的时候,它被压死了。可是片中的男女主角还是得到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要过去很多年,经历很多折磨。

Stone这个名字也许是来自于Peter(意为磐石),天主教会认为的教会创始人,“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時,在天上也要釋放。”但Stone并不是典型的基督徒,他接受的思想,什么轮回,什么石头灵魂植物灵魂等等,完全是东西方古代哲学的大杂烩,更像是新纪元运动的观念,而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只不过,他毫无疑问地代表了神秘和启示的力量。他对来探监的老婆说:I'm a listener. 这就是他跟Jack的最大区别。Jack是美国圣公会信徒(其实德尼罗是意大利裔,信天主教也很正常,但这就不够中产了。圣公会比较合适用来反映在社会中有体面地位的人,诺顿本人从小参与的就是圣公会仪式,而圣公会的仪式感又很强,还有领圣饼那一套),他习惯于按规条和惯性生活,从来没有仔细地去倾听,所以他的出现总是带着强烈的背景音,因为他听而不闻。当他真正开始听的时候(Stone放出去以后,在家里他警惕地谛听着),结果却发现他听错了,因为他开始听得有点太晚了。当然了,他开始听,是在电影中段,他听完广播下车,在草地里开始打高尔夫。

草地也是电影里常出现的意象。诺顿演过《草叶》,草叶的名称来自惠特曼,惠特曼就经常歌颂美国的大自然,包括绿草地。美国的自然形态跟美国人的信仰很有关系,他们就比较容易接近泛神论。所以电影里虽然鼓吹启示,但很难说它就是基督教的启示,但提炼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善恶和世界本原思考的基督教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以供大家反思和思辨,否则单靠那些驳杂又讨好的新纪元思想,拍出来的那更不知道是什么fluffy的片子。所以在片中沉重的反省基调中,低沉的类似管风琴音色成为背景音乐的主调。

 2 ) 虚伪的石头————《危狱惊情》

      今天算是第二次看这部影片,突然发现除开爱德华诺顿与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的出彩演技,这部影片也不过是一个二流的制作。处处过于明显的暗示,过于力图阐释的道理,一旦导演的企图无限制的逼迫你,他离虚伪几乎一步之遥。

   这是一部试图探讨宗教,重生,内心的影片,却让你始终觉得不过是一部披着宗教外衣的道德说教片。导演失败之处在于任何一部好的影片都善于留白,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与体悟,而这部影片恰恰相反的解释了一切,你不用任何的停顿即可明白一切,代替了你的客观,而他自己的主观也必定无法嵌入你的认知。没有应有的手法,但总的来说还是至少讲好了一个故事。


    爱德华诺顿与罗伯特德尼罗,单个来讲都是一等一的表演高手,但两人在这部影片中几乎全部的对手戏中却完全少了应有的火花,没有飙戏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两个人磁场不和,使影片落入了无聊的拼凑。

   至于影片的内容也就是一个道德评判问题,奇怪的是影片本来是想说罗伯特德尼罗这个假释官每天面对囚犯充当着上帝的虚伪,但我在看影片时却感觉导演在讲这个假释官的故事的同时,不也是一个充当着上帝的虚伪吗?反向的嘲讽,让我觉得这世间还是谁也不要企图去评价谁,自由止于他人之鼻.

    相对最好的一段吧,只有最后爱德华诺顿出走的一段,伴着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的对白,但还是觉得难免脱不了说教。不过就说教来讲,算是说教当中的优秀说辞。
   When you experience a spiritual truth,that is comes to you through sound.If you let the sound go through you,it changes you.Put you back to the harmony,makes you like a tunning fork of God.

我的意见是相信或者不相信,just up to you.

 3 ) 无

以下内容整理自豆瓣~~
    这应该可以说是一部宗教电影。
  影片开头,Jack的妻子正在听到上帝的声音,即那个蜜蜂。她一直想逃离Jack和他的生活方式,最后她没能让声音through her,她屈从了。影片中的那个蜜蜂试图要冲出窗户,但最后被压掉了脑袋——这也是她当时命运的象征。从此她的生活靠香烟、酒精、宗教来维持。当Jack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她才得到了解脱。但是她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导演并没有交代,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明确。
   Lucetta没有信仰(起码不信上帝),她按自己的方式喜欢主动出击。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性,有着积极的态度,敢作敢为。
  Jack每天和Bible为伍,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布道,但是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信仰,内心空无一物。他的所谓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也没有真正感悟到信仰。这样的人物设定,是对基督徒的一个讽刺。
  Stone来自社会底层,说话粗鲁,其实未必带有恶意。

  Jack和Stone,被审判的烦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但是Jack自认为的毁灭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最后,Jack、Jack的妻子和改变了发型(象征变好、重生)的Stone都听到了来自上帝的声音。而Lucetta不信上帝,仍旧……勾引男人。

  这部电影可以学到什么呢?
  我觉得,一个人,内心还是要有所寄托,有所信仰的。
  有自己的准则,并且是真正认可、产生共鸣的准则。

 4 ) 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本人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没有之一!看不懂很正常,需要修炼。下面是本人关于电影的观影观众层次解读:电影分几个类型(层次):第一层:通过场景的设置和演员夸张的表演以达到纯粹的娱乐效果(这种类型电影也分层次,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就能达到较高的观影体验),这是90%以上的观众真实欣赏水平,也就是这个层次的人。第二层:好莱坞大片,场景恢弘不讲逻辑只讲感官,通过大制作、大场面、特效、宏大声效来充分刺激人体感官,以极大满足观众的心里感受,比如:阿凡达、速度与激情、指环王等,喜欢这类电影人的层次同上一层。第三层:逻辑推理类电影,既有大场面又需要观众有一定智商,比如:骇客帝国:想要看懂需要你清晰知道在现实与虚拟矩阵世界里来回切换。盗梦空间:需要你看懂如何在梦境的不同层次间自由穿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需要明白人物身份和场景的推理切换,能真正一遍看懂这类电影的人不会超过观影者的20%。第四层:关于宗教及人生哲理类电影,哲学是人类文明总结的结合,宗教从广义上讲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类电影观影时能让你带入剧情和对话中思考,并在思考中碰撞出火花和感悟。如:危狱惊情,90%的人会看了睡着,99%的人不知所云,估计能完全理解并有共鸣的人不会超高1%,这需要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功底以及对人性深刻的解析才能完全理解。

 5 ) 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影片对四种人剖析的很透彻。

德尼罗演的那个officer,天天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废话,但他的内心是空无一物的,他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对工作生活一直有很多不满,但忍耐着忍耐着直至彻底麻木,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投入,搞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人生也如此miserable。

他的妻子是彻头彻尾的弱势、受害者,四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婚姻关系中委曲求全,由于性格的软弱而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任自己的人生在痛苦麻痹中沉沦。

米拉演的怪胎虽然没有信仰,却也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处处主动出击,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从影片中一系列细节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对自己生活有掌控性,有积极的态度。即便时而跨越常识常规,但只要是需要做的,她都敢作敢为,活的甚是坦荡。

诺顿扮演的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从他的罪行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大恶人,并且为曾经头脑发热的纵火一事一直在监狱老老实实地服刑。他也是较为肤浅,没受过高等教育,从一开始他出场时的装扮和言行就能看出来。但他并不是个愚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沉溺于与米拉不合时宜地调情,随处观察即能发现灵感,懂得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这也正是他获得“重生”的转机。当他真正与那股神秘力量产生共鸣时,他心中长久的疑惑逐渐得到了解答,内心归于和谐平静之时,何时出狱已经不甚重要了。同时我们看到他在“修行”的同时其他三位都在做些什么的对比镜头,个人认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最终每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

因为我目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所谓“音叉”的工作原理。抛开宗教层面不谈,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不要放弃人生,不要麻木沉沦,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6 ) 去试着理解这部电影可能会值得你的努力

虽然我在看Stone前有着很大的期待,但看完后我无法衷心的说Stone是一部多么“好看”的片子。

虽然如此,但同时,看完后,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它在各种网站上的用户评分和critics评价那么低。

这不是一部让观众看起来“容易”的影片。影片没有在理念上粉饰自己讨好他人。很大程度上说,这不是一个为了观众而拍的影片。更多是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影片被美国人(观众和critics)低分的原因其实很简单。Stone触及了一个当今美国社会中特别敏感和易燃易爆的问题,宗教。

经常去教堂,住着大房子,常着带枪,中产阶级,有着传统,白色的德尼罗(一个典型的republican voter),最终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信仰都没有(而自己去寻求信仰上counseling的牧师却只会带着满脸的职业性笑容,像被洗脑或自我洗脑般地职业性地重复着可能对别人和自己说过成千上万遍的一个mug上印着的字),循规蹈矩、自认为“right”的生活带给自己虚荣上和社会认同上的满足要远远小于压抑自己的痛苦和弥漫自己生活、剪不断理还乱的unhappiness。他“奸淫罪”的原因与其说是Jovovich的诱惑不如说是他自己长久苦寻,但却找不到,也不知道确切是什么的解脱突然间似乎就在眼前。

他的妻子很早就想逃离他和他的生活方式,但被他(和他这种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她的母爱和她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soft spot使她屈从(影片开始的飞虫要冲出窗户,但最后却被压掉了脑袋),无法离开。之后,她只好用宗教、酒精、香烟,和self-delusion来麻痹自己一辈子。

最后当德尼罗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象征他的生活的彻底毁灭,和导演对对于他这种生活方式的评价),她才得到了解脱(至少她和她女儿在影片结束时这么暗示。但她自己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不是她自己放的火,导演并没有明显交代。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确定)。

Norton和德尼罗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Norton是个典型的社会底层的white trash,是德尼罗和他的生活方式所否定和瞧不起的那种人,但德尼罗不得不去“假装”“同情”“帮助”他,“审判”他,好让他“重获新生”。

Norton发现了德尼罗与宗教的牵连。于是想从这里着手影响德尼罗在对自己报告中的评价,但自己最终却被自己想去骗他人的伎俩和一个在监狱图书馆里发现的小册子所“改变”。“神秘”地获得了“重生”。可德尼罗自己的生活则被毁掉(但不废不立,谁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他自己的“重生”之始呢?)。

被判断的犯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在监狱里的犯人获“重生”而出狱,审判他的虽然表面“自由”实际却一直也在监狱里而不自知的人的生活却最终goes up in the smoke。但导演并没有“forsake”德尼罗,像前面说的,德尼罗自认为的“毁灭”也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中几乎不断的talk radio反应了美国目前的文化政治现状。奥巴马当选前说的红美国、蓝美国,不但没有像他公开“想象”和在某种程度上许诺(至少是表现自己有能力完成,也没有阻止这样的宣传)的那样“united”,反而愈演愈烈。Tea Party的闹剧和midterm election的结果都说明在recession中的美国远远不如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那么"united"。各种demogogue都藉着各种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横空出世。美国现在只是变得更“divided”,而不是更"united"。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电影如此"divisive"的题材,如此blunt和harsh的表现,imdb上众多人等的一分或五分,美国众多critics的“明哲保身”,也就可以理解了。

conservatives估计会感觉这部电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但电影也没提到liberals,更没说他们多么“高等”和“伟大”。加上对Jovovich无脑slut的刻画,估计feminists和自认为是feminists的也不会太高兴。这种多面不讨好的电影,有着低分和低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导演,John Curran,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些。看了一下他拍的片子,他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名利。他总是拍自己的感受,不哗众取宠,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不“成功”是正常的,“成功”是不正常的。

看过他拍过的一个片子,The Painted Veil。也是Edward Norton主演的。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只是实在的故事。唯一的印象就是影片的风景,应该是“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

最后想说一下对演员们的表演的感觉。这部片子估计宣传的时候主打的就是Norton/De Niro组合。什么演技派之类的。但演员们的表演实在是没有什么太精彩之处,也没有什么“火花”之类东西。不能说他们的表演不认真。以Norton和德尼罗这种演员,估计不喜欢剧本完全没有必要出演。但除了德尼罗的兢兢业业,Norton学到的口音、说话方式、和不停的foul language,实在不能说他们表演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更谈不上inspiring。

Norton似乎从来没有成为超级明星。但他是很值得尊敬的演员,也拍过不少重要的影片。德尼罗则让人伤感。曾几何时的god father, deer hunter, raging bull,如今变成了parole officer。英雄迟暮。


================================================

update:

最近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感觉仍然有话想说。

可以说很久没有看过有着这样很多暗示的影片了。回忆起来,这可能是有着最多的religious undertones的影片之一。我唯一能想到的比它让人能感到更多的宗教暗示的就是The Matrix了。

The Matrix没有提到宗教,但可以说把New Testament的Revelation进行了好莱坞式的科幻加动作加Thriller的演绎。Wachowski兄弟虽然对视觉效果有着fetish,显然研究基督教也应该是他们的爱好之一。影片中的宗教暗示无处不在,但又能连贯一气。当他们完成了一个哲学和科幻的masterpiece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自己对基督教的解释。

当有观众问他们,你们对基督教的暗示是有意吗(intended)?他们回答说,所有的一切都是intended。能说出这种话的导演,他们的影片应该还是很值研究。

Stone的基督教元素则很明显。但仍然有一些没有明说的东西。如果观众对基督教没有什么了解,不易明白。甚至很多基督徒,只是有所谓的“信仰”,但是没有对基督教的了解,也不明白,甚至可能会感到影片对仔细所相信的基督教有“亵渎”。

影片中根本没有提及Norton的“重生”和基督教的关系。如果我记得不错,实际上连一个Norton和Bible在一起的镜头都没有。Norton的spiritual awakening是从一个叫Zukangor的小册子上得到的。

Zukangor讲的是什么?影片中一直提到了一个词tuning fork(中文应该是音叉的意思)。意思是说让God的声音和你产生共鸣,让其声音“pass through you”。这样你才能获得你真正要追求的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你要和God一体(获得它的声音),才能可以获得。而这种一体是怎样获得的?是完全的放弃自身,变成一个受体。

如果这个情节如此理解的话。就可以演绎出很多的解释了。

比较明显的就是:与其天天和Bible为伍,死读经文,呆听布道,而不去真正的体会,是无法获得God的声音(word)的。这实际上就是和德尼罗那种基督徒的对比,和对他们的讽刺。

然后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了一个基督教概念:gnosticism。这个概念比较复杂:历史上,哲学上,都很复杂。但是可以按照影片的解释加以概括。gnosticism在教会历史上被判为异端(heresy)。因为gnosticism不推崇organized religion(有组织宗教),而是认为与上帝的交流不是能通过理解(何况那时候也没有藉以理解的东西 --- 经文,这个一会再说)而达到的,而是通过纯粹的sprititual上的灵感,来建立联系的。这种灵感通常是通过一些神秘仪式获得的(就像Norton那样通过听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甚至,更加和目前的基督教不同的就是,gnosticism在哲学上认为,人和God的关系不是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就像影片中说的"tuning fork", "pass through")。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而获得God的神秘的无法言表的it(it是什么?因为无法言表所以说不出来。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理解为“道”)。

看了gnosticism的这样的理论,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被打成“异端”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历史原因)。因为gnosticism可以放弃组织(并提高了人的地位),这不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壮大。说白了,对gnosticism的迫害,是个政治问题。历史上的证据也是这样的。在基督教的orthodoxy建立以前,实际上gnosticism才是大多数基督徒的信仰方式。以后的教会历史实际上被篡改了一些,让大家认为似乎orthodoxy一直就是orthodoxy,而且是大多数人的信仰,gnosticism不过是异端邪说。实际上恰巧相反。orthodoxy之所以成为了orthodoxy,是因为(当然除了orthodox movement领导人的个人特性和能力以外)这以后成为orthodox的信仰的主要的所在地是Rome(而与其对比,基督教发源和主要传播的地区是希腊、asia minor和地中海东岸)。Rome是罗马帝国的贵族和wealth的所在地,这里的Christian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有能力支持orthodox movement获得胜利。实际上,orthodox movement把罗马人对所有Christians(包括他们自己)的迫害,随后加于了他它认为是heresy的基督教的不同版本的身上。

New Testament实际上就是这个orthodox movement的产物。也就是说,实际上,基督教的“圣经”不但是政治产物,而且是persecution和propaganda的产物。这可能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Norton根本没有读圣经,但却能“得道”,而那些天天捧着圣经的人却始终活在痛苦中的解释之一吧。

Norton的“spiritual epiphany”的获得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gnosticism的个暗示。不需要“经”,不需要“知识”,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教会”,不需要“牧师”,哪怕最底层、最卑微、最被社会践踏、抛弃、然后再关起来的人也可以“得道”,并在spiritual的层面上超越那些循规蹈矩,按照“社会规矩”“办事”,有地位,有知识,“受尊敬”的人。

我认为在这点上,gnosticism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实际上是对于Judaism(基督教的发生土壤之一)的一种直面的反抗和革命。所以,如果让我判断,到底是那种基督教,是orthodoxy,还是gnosticism,是Jesus所真正preach的,我认为,更有可能让Judaism的长老们感到“亵渎”,被冒犯,愤怒,害怕的,更有可能使他们促成把Jesus放到十字架上被crucified,是gnosticism。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我所知从二十世纪出就有,最早的学者之一叫Walter Bauer,是德国人。目前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是Elaine Pagels,一个Princeton的Professor。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层面(至少我所看到的)。

读了上面的东西,恐怕大家已经会想了。为什么gnosticism和buddism这么相似呢?

看看Norton的小册子的名字,Zukangor。这是个什么名字?看似Indian,但实际上似乎可能出自任何地方。不管有没有印度的宗教暗示(虽然很可能),这实际上是对非基督教的一个nod。可能大家知道,有一种所谓的Indo-European proto language理论。既然有了proto语言,那么proto宗教为什么就不可能呢?

但这个理论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因为犹太人,他们的语言属于Semitic语系(让人不能不想起,Jews和Arabs用曹植的七步诗来描述真是再符合不过了),和Indo-European还有点区别(但是相同点更多)。我的解释是,Christianity出现时,地中海东岸已经被Alexaner the Greate hellenized三百多年了,实际上基督教的理论深深植根于希腊哲学(New Testament几乎都是用希腊语写的)。这也可能是其和Judaism不同,甚至革命性的一点。它受到希腊的宗教理论影响如何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不会小了。

Zukangor说的是God。罗马人的理论是,所有的民族崇拜的神其实都是一个,只不过名字不同。Norton的“道”,得于基督教的神,还是“泛神”,影片似乎倾向于后一点。

估计这就是给“虔诚”的基督徒的最后的一个提醒吧。

 短评

危狱惊情 Stone (2010http://www.imdb.com/title/tt1423995

5分钟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力荐

想法不错,不过流于表面,过于说教了.

9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杂合了太多内容,也比较隐晦,人性层面和宗教层面交织,对于原罪和本罪的一次探究?可惜终究让人感觉故弄玄虚,没有太大说服力。

10分钟前
  • © 自由过客
  • 还行

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20121014)

14分钟前
  • Ex
  • 还行

关于人性如此叨逼叨的扯淡总是令我倒胃口,不管你是德尼罗的方法派,诺顿的精分派,还是米拉的露点派,统统靠边闪。

17分钟前
  • 较差

噱头的译名,还不如叫“石头”更文艺,现在是双不沾了

18分钟前
  • 一灯
  • 还行

诺顿原来这么兽。

22分钟前
  • Bobing
  • 还行

如同木兰花一样的宗教背景使我理解困难,演员努力的表演,我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不错的卡司全无爆发力,而连绵不断的广播电台旁白更让每一分钟都变得更加漫长难熬,如同电影里所谓的音叉一样不断在我的耳边嗡嗡作响,提醒着我这是一次多么痛苦的观影经历。

26分钟前
  • 菠萝
  • 较差

两位男主演真的好爱演,结果惨不忍睹。貌似第一次见识到欧美的A CUP。

30分钟前
  • 小安的苹果
  • 较差

每次见Milla Jovovich出场,就有种她会突然从身后掏两把枪出来的感觉。

3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電影很玄乎,某人的咪咪還是一如既往的小

36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大失所望,又是宗教片,露点还不如不露啊。

39分钟前
  • Carf
  • 很差

演员够大牌组合,剧情够虚弱宗教。

44分钟前
  • 查禮譚
  • 还行

有点儿闷,剧本浪费了这几个演技派

48分钟前
  • roro520121
  • 还行

很想给两星来着,被演员表里的德尼罗吓着了多加一颗

50分钟前
  • ==
  • 还行

三个老戏骨的电影 本应是很吸引人的 令人期待的 可拖着看了一下 总是提不起兴趣爱德华诺顿的表演没的说 心里有愧疚的人 会是个彻底的阴谋论者有人在监狱中从善了 有人在监狱外堕落

54分钟前
  • Fallcon
  • 推荐

米拉的胸不能称之为丑了,应该叫畸形才对

59分钟前
  • 子不语
  • 还行

实在是看不进去……米拉·乔沃维奇的胸部真是小,小得我还以为是胸肌……10/12/02

1小时前
  • Lazy Designer
  • 还行

挣扎吧,在血和泪的深渊里。

1小时前
  • 彩戏师wala
  • 还行

将道德&宗教议题复杂化,看到了《92恐怖角》中“恶意的生命力”的影子。别人没有改变你,是你自己改变了自己。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