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后七日

剧情片中国台湾2010

主演:王莉雯,吴朋奉,陈家祥,陈泰桦,太保,张诗盈

导演:刘梓洁,王育麟

 剧照

父后七日 剧照 NO.1父后七日 剧照 NO.2父后七日 剧照 NO.3父后七日 剧照 NO.4父后七日 剧照 NO.5父后七日 剧照 NO.6父后七日 剧照 NO.13父后七日 剧照 NO.14父后七日 剧照 NO.15父后七日 剧照 NO.16父后七日 剧照 NO.17父后七日 剧照 NO.18父后七日 剧照 NO.19父后七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5 20:53

详细剧情

得到父亲(太保 饰)去世的消息,女儿阿梅(王莉雯 饰)从台北回到乡里,和哥哥一起为父亲操持后事。在师公严格指挥下哭丧,折纸莲花的唠叨妇女们,被太阳晒爆的罐头塔……阿梅时时被荒诞的乡下丧葬习俗、彼此联系诡谲的乡里人情弄得哭笑不得,与父亲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成年以来的二人  疏离,在回忆中才慢慢贴近。繁琐冗长、笑多过泪的丧事终于处理结束,阿梅独个回到城市繁忙生活。几个月后,阿梅过境香港机场,习惯性想买一条“黄长寿”烟给父亲,突然惊觉父亲已经不在了,一直没好好流过的泪此刻终于决堤……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长篇影评

 1 ) 我忘了我只剩一人

生生死死一向是诸多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古往今来谈论生死的作品也不胜枚举,要驾驭好这样一个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主题,并非易事。《父后七日》是一部谈论死亡的电影,但它不像其他电影,正襟危坐来谈这样一件遭人避讳的事情,反而,它把人死后办理丧事到入土为安的整个过程细致呈现,其中不乏荒诞。

电影中台湾许多丧礼习俗与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相似,其中最为荒诞的是“哭丧人员”这种在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的职业。片中女主角阿梅在父亲去世后对哥哥说,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有句老话叫累到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你不想哭,“哭丧人员”就能帮到你。你要怎么个哭法,悲恸、隐忍、呜咽……“哭丧人员”都能动之以情。这种荒诞礼俗对人真情的消磨,恰恰讽刺了时下诸多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的表面功夫。

电影的小品风格以及松散架构,为的是适应故事情节的薄弱与不连贯,但这种手法也更好的将观众领入一个个片段式的回忆中。其中颇为感人的是女儿十八岁生日,父亲载着女儿的摩托车在桥头停了下来,给女儿一个肉粽子,还叮嘱女儿不要告诉哥哥。接着父亲便教女儿骑摩托车。这些片段是女儿再次经过桥头,摩托车载着父亲遗照时浮现于脑际的。

父亲去世后四个月,女儿在酒吧漫不经心的给友人们讲起:我爸挂了。友人们不无惊讶心疼,女儿又冷冷说道: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后来女儿在机场情绪失控,便是因为她经常忘记而又让她变得沉重不堪的东西。女儿哭得悲恸,这一次,没有人像丧礼“哭爸”那样在她旁边对她说快点哭出来。机场休息室烟雾缭绕,孑然一人的女儿顿时怅然若失。

 2 ) 风格失衡 --- 父后七日

看完一遍,瞎说一通——

《父后七日》有可看性,但风格上仍有很大问题。片子结尾最后一场戏把调子拧过来了,此前一直着重在对比和反讽,这些却都过分集中和短暂,显得断断续续、道不清是含蓄还是廉价。常常是卡通化、断片化的时候显得滑稽好笑(确实很有爱很好玩);而长段落、闪回的时候又意图表现生死轻重的对比。但因滑稽和对比所营造的反讽意味,是性质有别的,杂糅在一起以后,使影片面容模糊。编导似乎想把台湾文艺片与日本卡通改编影剧的风格融为一体,创新,也许是,但从这部片子看来,这种创新仍然是构思不明,没有找到平衡点。

我想,一种卡通化的或者说佯装滑稽的风格,是或如库斯图里卡作品那样统一于整体,在内里形成‘隐喻’的;是或如港片喜剧那样,做成反类型的。至于真的要有文艺的内里、喜剧的佐料、又有卡通的节奏,像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样,就得有巨扎实的戏剧性和形式感。《父后七日》在这方面显弱,一开始展示出的纪录风,其实会是一个新鲜的可能性,不过被导演悄悄抹杀,着实可惜。也许此类片是台湾片新的方向尝试,虽然开始得还是有些自恋和轻率,但无论怎样有新鲜感、本土味儿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往细的里说,向外的人物(死者未到场的妹妹、女儿)和向内的人物(阿琴、儿子、表弟、道士等)之对比的隐晦在文艺片中应该是故意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暧昧隐晦,但因为此片本身风格走向的模糊,而使这种暧昧真的成了模棱两可。台湾电影似乎津津乐道的禅意,还有日本故事也常有的生死无常、浮生若梦的感受,对于年轻的作者们来吸引力仍然巨大,但真正能修成一部电影还是需要更高境界。

在整个丧礼程序中,人物的质感被描画出来,有喜感,但目的为何、丧礼意义为何,是悬置的,它依靠人物质感加重来补充丧礼意义的缺席。可是时而卡通时而文艺的节奏,缺乏溶解,它需要一种真正的解构和重构力量,但影片没有给出,至少没有明确给出来。依然悬置。仅是被描画。在一场“哭爸”的笑话中轻易使这个意义逃遁了,然后又从道士的“把四分五裂的车祸丧者请回原乡”道出这种意义,但道出的仍然是意义的缺席。

生命与丧礼的轻与重,诗歌的“中”与“的”,因为前半段的悬置,到后半部分不得已用一些长段落甚至是直接的人物独白对白来解释和烘托。风格又走向了别处。

七日的回忆,与七日的丧事,看见了人物质感的表达,看见了人物关系走向的轮回感,但看不见人物作为他们自己的选择或变化,不是戏剧性,是白描,这种讲述已经不纯粹,却又引入情节剧的情绪动机,笼罩在一片情感、调味料、细节物件的思恋之中——台湾片会有的自恋(并不是贬义)还是存在。每个人物都是作者自己,怀乡,但归不去,出不来(这个真的是台湾人的集体潜意识吧。。。)

但毫无疑问,大多数观众不会再拿这种优质或者说幼稚的要求烦恼自己、苛求电影。。。风格统一?。。。那是艺术的事情。。。而电影只是吸取一点液体来湿润眼睛,不就可以?

 3 ) 请收拾好你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岛电影》

点纸钱、扫墓,清明在繁文缛节中逐渐成为了仪式。

尽管年年话清明,但每年似乎又只会在今日,人们才会以如此正式或又可称为形式的方式,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写到:「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那些被我们深埋的浓稠情绪,在流程中逐渐被淡化。

也许时间会风干眼泪,抚平伤口,但同样也会将某些深藏的痛楚发酵。

某天云淡风轻间,你的心会因为某个回忆的触点突然地刺痛。

直到那时,你才会明白,有些人有些情感,一直都潜藏在最柔软的地方。

《父后七日》原是台湾作家刘梓洁的短篇文学作品,她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父亲过世后,从台北返乡奔丧七日内的故事

而后经王育麟导演推动,该文改编成同名电影。

尽管经过了从文字到影像的转换,但贯穿小说与电影始终的,是《父后七日》浓重的荒诞感。

小说开篇便以一反常态的诙谐语气写道:

(父亲病重只剩最后一口气) 我们与你一起坐上救护车,回家。 名义上说,子女有送你最后一程了。 上车后,救护车司机平板的声音问: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 我会意不过来,司机更直白一点:你家有没有拿香拜拜啦? 我僵硬点头。司机倏地把一张卡带翻面推进音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那另一面是什么?难道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而在影片中,开启荒诞的旅程的是父亲的接近「综艺化」的葬礼。

女儿接到父亲过世的消息,从台北匆忙赶回彰化老家。

台湾本就是有着浓厚的民俗传统,经过现代化的变奏,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的民俗文化有时会呈现出一副滑稽的「杂糅乱炖」样貌。

会在祭拜时大放流行歌曲,会「冠冕堂皇」在丧葬中起舞,丧葬礼仪于是被台湾本地人戏称作「综艺丧礼」

繁文缛节的丧葬仪式,一桩桩接连而来。

这些在突来的生死横亘间,女儿甚至来不及陷入悲伤,反而陷入了荒诞可笑的情境。

当被主持法事的师公告知要给逝者送上他生前最爱的东西时,女儿将烟整整齐齐地放置在床边,儿子则将一本「女性」(不可描述)杂志塞到父亲手中。

师公见状嘴角露出微笑,大赞他内行,「那边最缺这种东西了」

守丧的这几日,根据传统的规矩,总有人在旁边对女儿与儿子说:「现在快哭或者现在不能哭。」

在白昼交叉混乱中,女儿与儿子常搞不清楚状况。

于是出现,饭吃了两口突然有人大喊:「快哭」,女儿赶紧丢下手里的碗,百米冲刺到灵柩前,嚎啕干哭。

嘴巴里尚未嚼完的米饭「啪嗒」一声掉落在棺盖上,或是晨起刷牙半梦半醒之间,听到「现在哭」的口令,含着泡沫在灵柩前表演「痛不欲生」的场景。

存在主义认为荒谬感的产生,来自于对存在、生命以及死亡无法解说、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父后」的七日里,所有人似乎都在繁杂而荒诞的丧葬中,混乱地来不及悲伤。

从突然离世的不可置信,到被荒谬冲淡思绪,悲伤并没有随着时间溜走。

因为无法面对,于是偷偷将所有情绪潜藏在心里的某个角落。

但当某个记忆点被触及,它便会开始持续地隐隐作痛。

女儿从照相馆取回父亲的遗照,因为机车不便携带,她便将大框的父亲相片背在了身后,某种相互的联系让回忆因此涌到她十八岁生日那天的情景。

父亲载着下学的女儿回家,木讷而调皮的父亲为了庆祝女儿的生日,让不会骑机车的女儿尝试开车载自己。

机车前慌乱紧张的女儿后面坐着手舞足蹈幸福的父亲,而一幕蒙太奇的交叉,画面又重回现实,此时女儿身后有的只剩父亲的遗像。

没有嘶声力竭地诉说哀恸,也没有煽情的音乐,平静克制的这幕却是《父后七日》中最让人动容的画面。

他将还沉浸在荒谬中的观众一下拉进现实,撕破努力维持的和平,刺痛着。

法国女作家布丽吉特·吉罗得知伴侣突然因车祸去世后,在《前世今生》一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感受:

「当你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时,对幸福的回忆便会涌现在你的眼前,虽然那幸福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有时你在猛醒之时才明白,从你身边消失的那些东西多么重要。」

返回台北的女儿,依然照旧着以往繁忙的白领生活,在酒吧与朋友们叙旧时,风清云淡地告诉身边的人:「忘了跟你们讲,我爸挂了。」

朋友惊讶地瞪大双眼,她却平静得像是告诉大家,自己今天去了菜市场、买了什么一样日常。

在生死的交点,留下的人似乎在经常忘记,但思念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严重起来。

重到父后某月某日,当女儿坐在香港飞东京的飞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时。

她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记得给父亲买一条黄长寿(一种台湾烟)。

可是,父亲已经不在了。

这个半秒钟的念头,让女儿足足哭了一个半小时。

在漫长的告别中,每当思念涌起,阳光显得格外的强烈,好像太阳出了什么差错似的。

我们要在日后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接受这个人已经彻底从我们生命中消失的事实,这是我们始终学不会告别的原因。

《父后七日》荒诞与粗糙中,却细腻与感性地呈现了台湾小人物粗俗却触动你内心柔软的工整。

与荒诞形成映照的是,父后七日里,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最深痛楚的慢慢浮现。

这是一场荒诞的丧葬旅程,也是一趟疗愈之旅。

纵使学不会告别,但伤痕随着时间终有一天会被抹平。

即便他们已经从我们生命中彻底消失,但我们的回忆和心底,一直会为他们保留一个位置。

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所以每次告别的时候,请用力一点。

影片末尾,起飞的机舱内,系紧安全带的灯亮起。

女儿说,机长室的广播响起,传出的声音仿佛是父亲。

他说,请收拾好您的情绪,我们即将降落。

 4 ) 最怕猛然想起你。

时时刻刻的想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随风潜入夜般的不经意,某一时间猛然迸发。

那时,怎么躲都躲不过去。我一直经验丰富。屡屡夜半无人时哭得眼睛红肿如桃,之后带着泪痕心有不甘睡去,第二日又做无事人,笑得比谁都欢。

所以,我好怕看这样的电影啊。

它们一般定位精准,击中我的心脏,又不负责任,留我一个人,在无尽的感伤里,徒劳疗伤。



“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

这句送别死者的话,让我欲哭无泪,犹如被鱼雷击中的小船,行将沉没,只是在水面上做无谓的挣扎。剧情看似简单的这部电影,就这样让我的情绪跌入谷底,看似毫无翻身的可能。

家人笃信基督,因此亲历过与爷爷的生离死别,但对于所谓信佛的传统的丧葬礼仪并不熟悉,到底身在乡下,总有耳濡目染,那些情节,透着点新鲜,却又熟悉。

弥漫于电影中的看似淡却又无比浓烈的父女情简直让我崩溃。强颜欢笑,假装自己不记得亲人已经过身的事实,若无其事,却不免在某个节点情绪坍塌,无法自控,只能以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才能拯救就要湮没的灵魂。

爸爸带着女儿骑摩托车在乡间小路,尘土飞扬,爸爸问女儿考试成绩,女儿自豪又带着些许满不在乎,说起自己的生日,爸爸居然随口问出“几岁”,女儿居然也不恼,轻轻说了18岁。是一个多么为生计奔波的单亲父亲,才能记不住最爱的女儿的年龄啊。

爸爸停车,掏出藏在车座里的肉粽给女儿,还叮嘱女儿不能让哥哥知道,这句朴素而又偏心的叮嘱,让我想起自己的爸爸妈妈。父母儿女一定都讲求缘分,即使手心手背都是肉,那块肉却总是更牵动神经,怪不得做父母的人,实在情难自禁。作为爸爸妈妈最肉痛的那个孩子,看到这样的情节,实在无法镇定。

女儿把父亲的遗像背在身后,尘土中回家,恰如18岁生日,学开摩托,爸爸背向着指导,还边唱生日快乐,两幕情景交错,倍感唏嘘。好难过,翻江倒海,却流不出眼泪。让一个爱哭的人流不出眼泪,真是多么为难啊。

生离死别实在是痛。只是这样的痛却不像生理的痛那般需要即时的抚慰,恍如融入血液般的某种液体般,在自己的体内默默流淌。不经意的某一刻,调皮捣蛋式地爆发,让痛楚的人痛到不能自持。

女儿在候机室里大哭。她给爸爸买了黄长寿。她猛然想起,爸爸再也抽不上她买的烟了。

我又生疼生疼,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度经历我最不愿意经历的告别,我也会想起,曾经我也喜欢给我爱的那几个人买烟啊。哎。

配角都分外精彩。做shaigong的阿义尤其精彩。哥哥的沉默以及乐观,我也好喜欢。新潮的小表弟的乖巧,他的新人类思维居然兼容乡间最朴素的一切,真是让人感动。

如果父后七日赢得今年的金马,那我会好开心。台湾这些年的剧情片,专注于通过细节来诠释宏大的思维,比如生老病死,通过平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看客不免联想自己的点点滴滴,又对台湾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认知,而对生命中原本就该珍视的一切,也许也会有感知的吧?

 5 )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來自台灣的電影"父後七日"(導演: 王育麟 / 劉梓潔), 看前有點擔心會哭足全場, 帶備紙巾. 幸而完全不是煽情片, 而是攪笑片, 但又拍得細心感人, 只是最尾一段有點眼淚而已. 是今屆電影節最難忘的電影之一.

女兒從台北趕回苗栗老家, 趕及見父親最後一面, 之後是七天裡的後事. 第三天大殮, 第七天火葬.

繁文縟節以幽默滑稽的手法演繹, 令人哭笑不得.

對白精闢抵死, 觀眾笑聲連連.

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兒被吩咐什麼時候不可以哭, 什麼時候要哭. 於是吃了兩啖飯時忽然被叫去"哭爸", 便含著大口飯都要跑到棺木前大哭; 忙著摺衣紙時又要忽而跑去"哭爸", 非常攪笑.

唯一瑕疵是回憶讀書年代的女兒外貌和現在完全沒有分別, 有點牽強.

喜歡最後一段, 父後四個月, 女兒才告訴友人父親掛了, 進出台灣香港, 穿梭機場間, 一個想買支煙給老家的父親的念頭, 令她哭了一個多小時.

 6 ) 你离开以后

  2006年6月,外公过世,我失去了第一个至亲。
 外公过世那天,在外地工作和求学的表姐和我,不约而同都出于某从心潮起伏,回到了老家,但是那时谁都没有预想到,外公会走掉,尽管此前他已频繁出入抢救室,在我们观念里,并没有想到他的身体会糟到如此地步,仍然认为他还会有更长的时间生活在我们身边。我清楚地记得,傍晚时分回到家中,发现家里出奇地在晚饭时间一个人都没有,那种孤零零的暮色,第一次让我领会真正的不祥感。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爸爸回来了,告诉我外公又进抢救室了,从他的表情和态度,我突然猜到这次的情况非常的不好,然后我进厨房做饭,半途听见电话来了,爸爸低声接听,大部分都只是发出“嗯”的声音,但是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最后他放下话筒,把我叫出来,说外公走了。老实说,那一刻,我没有真实感,甚至哭不出来,只是一直在想,我再也无法与外公说话了,无法让他看到我的脸,无法让他知道自己对于长期缺少陪伴他多么地懊悔。
  最后一面是隔天在殡仪馆见的,他安详地躺在那里,接受我们的道别,然后匆忙地被火化。那天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小表弟在捧遗像时低头认真端详外公好久好久,阿姨伏在棺材边无限温柔地整理外公最后的仪容,妈妈失魂落魄到连回到屋内仍然忘记穿上鞋子,还有我在火化炉旁抱着泣不成声的妈妈,自己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掉下来,我这辈子第一次知道何谓真正的伤心,那就是一种你挚爱的东西不会再回来的痛,痛彻心肺。
  葬礼结束后我就回到了学校,当时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起,外公过世的事情,我自小就有习惯,真正在乎的事,从来都在心里收得过分的严密,几乎从不透露出来。因为,我是那么的在乎你,如果无法真切的表达或者表达无法被认真地倾听,我都会再次经历同样的痛。
  于是,我直到今天,在看完《父后七日》后,才决定将当时的细节公开忆述出来(在私人的日记里,我已经写过好的关于你的文字,每次都会令自己泪流满面),因为我想,好好地怀念你,是我送你离开这个世界必须的礼仪。
  同时,我想告诉你,自你离开以后,我们生活的改变:
  你离开以后,妈妈急剧地老,她变得份外的脆弱,后来我才明白,尽管你离开时已经70多岁,对于妈妈来说,依然是她心目中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至今对你过世所在的医院充满怨恨和惧怕,恨里面的医生抢救你不力,怕走进去会勾你过世当时的痛苦回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如何由依赖妈妈的女儿,变成代替你被妈妈依赖的人,学习收起自己的任性去迁就她、呵护她,虽然我还是做不好,但是会一直不断努力。
  你离开以后,我学会真正重视家庭,以前总是把亲情与亲人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恣意地挥霍,你的离开让我发现,这才是最应该被珍视的。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记不住与在生的你最后一面是怎样的情形,最大的安慰,是在你病情反反覆覆时,一向没心没肺的我从学校拨了一个电话向你问候,尽管通话过程很短暂,内容更是简单的我问候你的身体,你安慰我不要担心并像所有老一辈担心电话费贵早早收了线,但是幸好,给了我最后一次听见你声音的机会。
  你离开以后,外婆尽管因为脑瘤意识不清,但是却是非常明白你已经不在身边的,她很安静地接受了你的离开,继续过着无求的生活,很少问起你,但是我觉得她有半个身心都在等待与你重逢。
  你离开以后,错过了小表弟,也就是你最疼爱的孙子的成长,他现在长成了一个高大壮实的小伙子,非常懂事和有礼貌,勤奋而聪明,已经开始工作,并且有了感情烦恼,你一定会很欣慰看到他现在的模样。
  你离开以后,我觉得家族里的情感羁绊弱了,外婆那辈因为身体原因已不能常常走动;妈妈那辈随着操心老人的时间长了,自己开始逐渐显出老态;我们这辈,要么出外工作,要么留在老家的也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好像我们应该是彼此最原本生活里的人,却又不属于彼此日常的生活圈。
  你离开以后,我一直在学习做一个勇敢表达、珍惜最重要的东西、不错过人生沿途风景的人,尽管成果并不好,但是我会更加的努力,因为这是,我怀念你的方式,

 短评

闽南语小清新。太散了,散得也不好看。当人类学资料看看还行。。。

6分钟前
  • 阿子
  • 还行

最痛的不是这七日,是七日以后那无数个日子。当亲情成了一种习惯,以后就是无尽的痛。本片让我想到了【步履不停】【东京物语】【入殓师】等无数个经典,当然【父后七日】是独一无二的!★★★★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让人感动的亲情

12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16分钟前
  • 忘了时间的猪
  • 还行

难怪说葬礼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忙碌到没有时间,甚至忘记悲伤。

19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没有刻意煽情 但还是令人感动

23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父爱,生前之轻,世后之重。“我经常忘记,于是,它又经常不知不觉的变得很重,重到父后某月某日,我坐在香港飞往东京的班机上,看着空服员推着免税烟酒走过,下意识提醒自己,回到台湾、入境前,想起给你买一条黄长寿……”

2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愿子欲养亲还在

31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想起給你買包黃長壽

36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与生活贴得太近,能让人动了真情,破涕为笑又突然转喜为悲。

3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電影拍出了台灣喪禮特有的荒謬感,真正的悲傷與思念從父後七日開始.........

39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有关于亲情的我的泪点总是很低😭

4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多看些台湾电影,弥补些生活中的人性空白。

46分钟前
  • Quentin
  • 力荐

本片改编自“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散文作者刘梓洁亲自执导

4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一有机会,我就开始找你。”通过一个诙谐荒诞的场景设置,以苦中作乐又悲中带喜的方式来追忆感人的往昔。导演十分注意细节部分的描述,好几处情节都能感受到父亲对于女儿的关爱,且那么自然不做作。影片结尾的处理更是让我十分喜欢。★★★★

48分钟前
  • Q。
  • 推荐

感动,父爱如山却又如涓涓细流,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5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有幽默与讽刺,又有怀念与感动,这一出五味杂陈的台湾民俗风情画。少些文艺腔与无病呻吟,台湾电影其实很好看,在今年看过的台湾电影里,这个比较优秀,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与父亲的爱似乎总是这样 无声无息但强烈的存在

56分钟前
  • 不侠与
  • 力荐

有点伤感

60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以前人家说,累了要哭爸,原来,哭爸真的是这么累人的一件事情”。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