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逆流成河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赵英博,任敏,辛云来

导演:落落

 剧照

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2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3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4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5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6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3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4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5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6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7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8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19悲伤逆流成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3

详细剧情

多组校园欺凌事件,打破了5位主角本应该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齐铭(赵英博 饰)清俊帅气,是人人称颂的优等生,而易遥(任敏 饰)却是大家口中的“赔钱货”。两人一同长大,感情很好。而这一切,在转学生唐小米(朱丹妮 饰)出现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言成了毁人利器,处处对易瑶进行刁难,易遥的生活开始陷入黑暗,遭受各类残酷欺凌。顾森西(辛云来 饰)教会易瑶对校园暴力进行反击,他的出现给了易遥一丝曙光。可阴差阳错,顾森湘(章若楠 饰)的意外却将她再度推入黑暗。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一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

 长篇影评

 1 ) 因为Sunnee的《不哭》推广曲,我去看了悲伤逆流成河

落殿的大名也是我高中常看的,有点泪目。世界也许有点糟糕,但我们需要美好,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校园暴力真的很令人心痛,可能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冷暴力,也许是你,也许是身边的人。心怀阳光,我们的青春不应该到此结束。

PS.记得带面纸,别画眼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2 ) 谈谈校园霸凌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谈谈校园霸凌。在农村小学生普遍住校的当下,我相信这个话题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心。霸凌行为可以分为关系霸凌、肢体霸凌、言语霸凌、性霸凌、反击性霸凌、网络霸凌六类。很多人在学生生涯中,有过这些经历:被取难听的外号,被恶作剧捉弄,被同学讥笑娘娘腔,在校内网上被辱骂,开玩笑的肢体接触……其实这些都属于霸凌行为。

在我们的认知中,那些生活惨淡,因为种种原因被归到弱者行列的人,应该被人们同情,并且得到帮助和支持。然而现实中,人们对不幸者的态度并不总是同情,很多时候反而是贬损。电影里齐铭说过一句话,‘我妈妈说,燕子就是再渴也不会喝上的脏水。’现实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论调,比如,穷是因为不够努力啊,是因为懒惰,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学习和适应社会。这是一个渴望美好与光鲜的时代。漂亮的,优秀的,富有的被人们喜爱和追捧;丑陋的,低贱的,贫穷的为人们唾弃和躲避。人人都向往光明,厌恶阴暗,越是平凡的人越是害怕,因为脚正踩在阶梯上,一不小心就被拉掉下去,他们的同情心并没有自己想象得多,但凡有风吹草动他们总是最积极的人,踩一脚比自己更不幸的人,是他们证明自己彰显正义的方式。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老子对于人类的残忍和愚蠢有着深刻见解。

对于校园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对事情的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心中的评判标准,都是稚嫩而天真的。天真的孩子三观是刻板的,有着朴素的信念:世界是公正且富有秩序的。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这个观点被长期重复,成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石。公正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观点还有一层隐晦的意思:那些生活幸福的,是因为天生聪明加后天努力;那些生活的一团糟的人,肯定是因为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错误的事情,前者必定善良又勤奋;后者肯定邪恶又懒惰,一切的结果都是咎由自取。校园霸凌的特点在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加害者,都不认为被害人无辜,更多时候他们是抱着类似替天行道的宏大理想,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清理的狂欢。霸凌行为一旦开始,就会扩散,对他人的伤害变得司空见惯,剩下的人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和疏远受害人,最后他被完全孤立,受害人有罪论被盖棺定论,没有人再把他当做平等的同类。而在不断滚雪球的同时,舆论会为活动添砖加瓦,真真假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人安心了。

易遥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底层。老旧的小巷子,逼仄的旧房子,除了那个临街的窗户,阳光似乎都照不进内室。一个单身女人要谋生,必定要承受更多的闲言碎语,如果她还不检点,她会成为整个社区的活靶子。邬君梅饰演了一个卑贱的母亲,她总是皱着眉头,对女儿没有一点耐心。如果生活不曾给过她一丝温情,那她也注定没有多余的温情给予他人。当谋生成为艰难的日常时,她竖起浑身的尖刺张牙舞爪面对生活,仿佛不曾示弱就不会被打倒。易遥的性格其实和母亲很像,倔强,隐忍。她为买不起校服在学校抬不起来头时,她的母亲在给浑身横肉的男人按摩挣小费。 她在学校里被人看不起,在巷子里母女俩也被街坊们当做脏东西。电影里有个画面格外写实:提前放学回家的易遥推开门,房里易母正在给客人服务。女儿吓得马上关上了门,客人问,外面是谁啊?易母笑着遮掩,是收废品的。青春期的少女对那些浪荡的老男人诱惑有多大,易母太知道了。一个想要保护女儿,埋怨其不自重;一个想要解决煎熬,怨怼母亲对自己的冷漠。巷子里,易母拉着女儿又骂又掐,母女俩撕扯下像两只敌对的野狼。外人看见,只皱皱眉头,下贱人又在打赔钱货。没有人体谅易家失去了男主人,没有人体谅易母谋生的艰难,她们本是因贫穷而变得低贱,所有人却认为是人品的低贱导致了她们的贫穷。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一种原罪,她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吸吮母亲的骨髓,可是她生活的每一天都是阴郁不见太阳的,她对不起母亲,也对不起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易遥的病是整起霸凌事件的导火索,而她的病正是她命运的浓缩。青春期的羞耻,加上满满的挫败和自我厌弃,她的神色总是迷茫惊惶的。电影中,易遥有很多次可以说出真相:对母亲说出得病的始末,说出被同学欺负的事实。可是她一次也没有主动说出,整个剧情被她的犹豫拖慢速度。可是对一个长期得不到关心,得不到正面反馈的低自尊少女而言,她的骄傲和自卑一样多,长期自我怀疑在她的心上筑起厚厚一道城墙。这些话,她永远也说不出口。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活着即原罪,她不相信自己全然无辜。这些厄运像是老天的惩罚,她会把自己主动往上面套,也许是成绩不够好,也许是对家庭无贡献,也许是性格太差……她痛苦不甘地咽下这口苦水,希望它无声无息就过去。生活却从不遂人愿,有时候越是想遮掩就越是要暴露,唐小米发现了她的秘密,谣言铺天盖地,言语霸凌是最常见且成本最低的霸凌行为。

唐小米看起来活泼时尚,她的漂亮裙子轻易赢取了女生们的认同,进而得到大家的簇拥。每个学校里,总会有几种处于风口浪尖的人物,排在第一位是成绩优异的学霸,比如齐铭和顾森湘;第二类是漂亮活泼又大方的红人,比如唐小米;第三类是玩得开的社交活跃分子,比如顾森西,凭学习凭财力凭性格得到他人的认可,剩下的学生基本属于吃瓜群众,跟着剧本看热闹。吃瓜群众虽然不能主导舆论,但是对于扩大事态起了决定性作用。

美国作家詹姆斯.瑟博对从众心理有过这么一段经典描写:‘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只要话题被挑起,有一个人开始说,二个,三个,四个……其他的人就会跟着说,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添枝加叶,只要一个小团体就可以完美地制造出谣言,而随着谣言的扩散再也不会有人去思考它的真伪和可信程度。个体在面对群体时,总是会下意识的迎合主流,避免被孤立,避免自己判断失误,避免承担责任。越是独立的社交圈子越容易出现从众事件,对于判断力不足,年纪尚小的学生而言,这样的事情更容易产生。从一个侧面也解释为什么了校园霸凌行为时有发生。

唐小米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在她原来的学校里,她是校园霸凌事件的受害者。正是由于受不了被欺负,她才转学。来到新环境,她迫切想要翻篇:苦心经营自己的个人形象,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抓住机会表现,和校草班长各种套近乎。她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只为不要重蹈覆辙。她对外界的一切评价和反馈在意到极点,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她的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易遥几次见到她被原来的同学欺凌)。恶意是很容易转移的。如果财富和幸福注定不能均分,在一部分人(弱者)心里,他们就希望痛苦和不幸能够均分,怀着剧烈的报复之心,把拳头投向更弱的人,成为一名加害者。唐小米的例子是典型的反击性霸凌,这类反击通常很剧烈,容易走向犯罪,美国出现过的校园枪击案,其中有案例表示凶手正是反击霸凌者。易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成了唐小米的目标,她至始至终都不明白这股恶意从何而来,为什么落在自己身上?原因不过是她比其他人更穷更弱更好对付,而这样一个人却和校草关系亲近,针对她让女生们感到兴奋,她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她们看到了‘恶有恶报’,当谣言传遍全校时,再也没有谁能扭转舆论,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下,抹黑容易洗白难。

造成易遥被欺凌的不是一个人,所有没站出来的人都是帮凶;击垮她的也不是一件事,是长期以来被漠视被鄙夷的大环境。一场校园霸凌,改变了三个女生的命运,无辜被卷入的顾森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反击性霸凌的唐小米将面临牢狱之灾,被伤害和侮辱的易遥再也找不回天真,与青春告别。 在现实的校园中,霸凌行为在中小学生中时常发生,据相关部门统计,初中生是遭遇校园霸凌事件的主力军。青少年在应对伤害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亲子关系不良甚至连倾述渠道都没有,长期的恶性刺激下对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积压之下个体会做出本能反应,要么像唐小米一样选择反击报复他人,要么像易遥一样抑郁消沉直到崩溃轻生。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值得反思。

 3 )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

齐铭。

你搬走之后,我常常会梦见一个奇怪的岛。

岛上十分贫瘠,整个岛上只有一棵树。春天发芽出新枝,夏天投下一片绿荫,秋天飘下来漂亮的叶子,冬天在风里兀自挺拔。

这是四季变换、岁月流转对于这个岛的全部意义。

可有一天来了一些人,他们把岛上的树砍了,还把臭哄哄的垃圾都扔到了岛上。

岛觉得很难受。它不明白它做错了什么,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它只是反复地觉得难过,可它是一座不会说话的岛。

它难受的时候喊不出来。

它见过会说话的岛,漂浮到它身边的时候,还同它说你好。告诉它海面上有很漂亮的夕阳,海岸边还有很璀璨的灯火。告诉它世间有万物,而万物样样生动鲜妍。

它也见过富饶的岛,岛上郁郁葱葱,繁花似锦,芳香四溢,一派欣欣向荣。又有虫鸣鸟叫,应和林间,一片生意盎然。

它觉得不可思议又心生艳羡。

我好像能无比深刻地感同它的身受。

是不是我就是它?

——茫茫大海上漂浮着的,一座孤岛。

/

齐铭。

我总是自卑总是倔强,很多话放在心里都没有对你说,也有很多话到了嘴边却变成了伤人的话。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那你会知道:

你把家人精心为你准备的牛奶扔进我的车篓里,我很感谢。

你推着自行车在弄堂里等我一起上学,我很感谢。

你安慰我时,伸手摸摸我的头发,我很感谢。

你获奖后把那束花送给我,我很感谢。

你搬家时留给我一束花,我很感谢。

我晕倒时,你抱着我送我去医院,我很感谢。

我上课迟到,回座位时,你用口型无声地问我有没有事,我很感谢。

你随手替我捻掉脸上的脏东西,我很感谢。

你为我不得已偷了家里的钱,我很感谢。

你每一次在人群中搜寻我的目光,我很感谢。

……

一直不愿好好地接受你的好意,是害怕自己无力承受,也害怕一旦习惯得到便会时刻担心失去。但其实……

一起长大的日子里,你对我的诸多照拂,我都很感谢。

阴暗、狭小、逼仄、潮湿、闲言与碎语齐飞的弄堂里,你与我一同长大,我也很感谢。

/

齐铭。

他们评价你,说你是一个烂好人,说你表面美好,但实际懦弱犹豫,最容易伤人于无形。但我觉得你就是一个没有那些其他形容词的好人。你只是不理解我的世界,而我也只是难过你的不理解罢了。

可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可言。长在山峦顶端的花与陷在沼泽地里的草,自是有云泥之别的。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原就是一种奢求,我凭什么去要求你无条件的信任与理解呢?

也许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座孤岛。

我是,你是,他是,她是,他们都是。

只不过有的岛发展出了完善的生态系统,有的岛却日渐荒芜贫瘠。

命运就像一张张边缘缀着齿轮的网子,冥冥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所有细小的互不相关的情节,把所有的齿轮都严丝合缝地对在了一起,最终形成一张巨网,成功地捕捉住了我们所有人。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我无法再提及有关的名字,也无法再面对你。

/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我盼望你以后一切都好。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我想和你说一句对不起和一句谢谢你。

齐铭。

如果你能感同我的身受,或许你有没有曾经梦见过自己是一棵树?

 4 ) 校园暴力题材下,精彩的人物背后都映出我们成长时的影子

生活如同那件不合身且难看的校服一样包裹着你,无力的青春中,你只能悲伤、忍耐并且硬着头皮在这件糟糕的校服下小心地保护好自己,无奈地扛下去,采取自己的方法对抗着。 虽然那种对抗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对的;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罪恶的……

赶着上映前去看了豆瓣的点映,在国内以校园暴力为切入点而切切实实表现出受害人、施害人、亲友、旁观者以及帮凶的各种层面的青春片,在国内实属罕见。

我的印象中,说到校园暴力,第一反应是:日本有好多。

日剧和日本电影中,青春都会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校园欺凌。

而国内,从来没有。

不对,不是国内没发生过,而是电影电视很少提及。

国内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爱情啊,梦想啊一类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

就像这个电影里唯一一个靓丽色调的镜头一样。

是的,大多数人在成长为大人后,回忆自己的青葱岁月,都会无形中希望盖上这种美好的色调。

阳光下的教室,青葱的岁月,默默倾慕中那个人的身姿,一起嬉闹一起上厕所的伙伴。天很蓝,时间很慢。等等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前几年追过部英剧叫《完美人类》,里面有个理念,就是:

人类拥有的一种强大能力是机器无法代替的,就是遗忘。

尽量遗忘掉不好的东西。

这种能力让人类能达到心理平衡的向前生存。

换句话说,当已经是大人的我们在烦恼客户难缠,同事讨厌,上司无能的具体琐事时,回忆青春,会本能的尽量忘掉那段时间的不愉快而储存下各种美好的记忆,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正能量平衡地往下走。

然而真正处在青春岁月,那时的我们真的如此美好吗?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个闺蜜,她最能安慰人的话就是:“等我们长大了,强大了,我们就能…………”

这句话每次都很受用。因为中学时期的我,或者说我们都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来常常源于你的并非正面的那种“与众不同”。

比如你脸上的青春痘大爆发;你比别人矮;你的腿比其他人粗;你走路姿势和别人不一样;你的汗毛比别人重;或者你家比其他人家里穷……各种各样或大或小,无法选择也不知如何改变的原因,它不是你的错,但却会为你带来可以持续好几年的外号,以及更多的麻烦。

作为成年人,遇到麻烦时,都会有解决方案,比如钱不够就少开销一点再找父母商量,工作不顺利就跳槽,失恋了去找闺蜜诉苦,生病了看医生的同时好好和公司老板说说详情也许还能拉到同情分等等。

但中学生的我们,面对各种事情都很无力。家境不好,也没可能换个爸妈对吧?同学关系处不好,也不可能随便转学,很多很多你不愿意却无力改变的情况如同中学的那件不合身且难看的校服一样包裹着你,你只能悲伤、忍耐并且硬着头皮在这件糟糕的校服下小心的保护好自己,无奈的扛下去。

在这种无力的青春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的采取自己的方法对抗着。

虽然那种对抗现在看来,可能是不对的、可笑的,甚至是可悲的、罪恶的。

先看看作为影片里大恶的施害人唐小米,反倒是特别需要反思的人物。

唐小米本身就是个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在之前的学校备受欺凌才转学到故事中的和平中学。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要实施起来需要非常高深的功力,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为什么呢?

很多美国悬疑破案的剧里,杀人凶犯都会有悲惨甚至变态的童年。

这个不是影片需要胡乱编造的,很多童年过得很扭曲的人,成人后很难成为快乐正常的人。比如:童年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小孩,长大后很多会本能一样殴打自己的配偶和小孩。

因为青春期刚好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今后的人格。

就像唐小米一样。明明自己也是受害者,却在不知所措中选择在新的环境里欺负其他人。虽然是个很可恨的角色,但同样可悲的是她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欺侮他人做是错的,又或者她其实并不知道还有其他选项。

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唐小米处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状态”里。

看过影片的人会记得唐小米刚刚转学来的时候,做的一个看似很平常的行为,就是到处努力交新朋友,(拍合影照,请大家唱歌这种),仔细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小学毕业,中学毕业,每次到了新学校,分了新的班以后,努力在陌生人中找到新朋友,然后一票朋友一起玩其实比好好学习、让老师记住这种事情更来的紧急和迫切。

在陌生环境中迅速找到同类并且融入其中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群体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好像混在鱼群里的小鱼没那么容易被大鱼吃掉一样,有了朋友以后,就没那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了。

也就是“隐身”。

而第二条自我保护的措施就是:制造其他目标。

而这个目标自然落到了家境贫寒、且不太合群的女主身上了。

第一幕买不起新校服的女主鹤立鸡群的站在同学中的一幕,已经足够给出了这种负面的“与众不同”。足够暗示了她很容易成为其他人欺负的对象。

女主是个让人看着有点心疼的强代入感角色。不过在说女主以前,想先说说女主身后这群同学。

回到刚刚唐小米使用的那个鱼群原理,如果大的鱼群主流是“欺负某一个人”,而你不跟着大群走,就会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人,这样的设定的话,你会怎样选择呢?

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几个角色,“贴口香糖的丑女孩”“被水管浇的男生”“貌似内心不甘但怒不敢言,最后自杀一幕后給了同学一耳光的女生”……

有些人是唐小米校园欺凌的“狗腿子”;有些人仅仅是为了找个发泄口出气;有些人不愿意却不敢站出来。当然更多的人只是起哄,墙倒众人推,人云亦云,但不可否认的就是,所有人都是逼迫女主自杀校园欺凌事件的帮凶。

就像影片中,女主拼命擦洗却无法消除的这些看似随意的地面涂鸦,大多数健康成长至今的成年人,都会选择遗忘那些不开心的琐事。是的,年轻人嘛,摔倒了,拍拍屁股起来再向前走。然而当负面而扭曲经历变成深刻得无法消失的回忆时,会像这块无法擦除的地板一样,时时刻刻压在你头上,并且对你今后的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虽然影片中帮凶们看似只是说了一两句话,或者背后一两个讥讽的表情,但正如女主最后自杀前的独白一样,每个帮凶都有逃避不开的责任,这种罪恶并不是你认为你没做什么就不存在的。

齐铭在影片里出镜时间长,性格却并不强。和女主是青梅竹马的发小,也希望保护完全处于弱者状态的女主,却也处处渗透着无力感。

他能做到的仅仅是不站在欺负女主的人群中,并且保证自身不被欺负。

然而,对于家庭背景的迥异,女主的病情,从偷钱到打架,能做的齐铭全都尝试了,却无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齐铭身处的‘燕子不喝脏水的’高等家庭和优等生的身份也限制他做出更离谱的反抗行为。

雨中无奈的白马王子反而有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苦涩。

和完美的白马王子相对比,几乎一切都不着调的顾森西,这个神经大条的“保护神”角色却异常出彩。

同样和父母不太融洽的男孩选择站在女主一边,习惯了包括父母老师在内的周围人负评的少年,练就了强大的心理防线,能把千军万马的敌意四两拨千斤般的转为一笑了之。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可以不受齐铭那样的条条框框局限,潇洒地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三观,帮助女主反抗。

顾森西几乎在整个沉闷的氛围中,是唯一一道阳光。只要他一出场,就带来一阵欢声笑语。

且在和他有关的对白中暗藏着无数的话里有话的希望和暖意。

就好像“顾森西的西”的多次介绍一样,

第一次的西是“影视歌三栖的栖去掉木字旁”,虽然看似拗口且吹牛皮不脸红的词藻,却代表着少年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强大的幽默感。

第二次的西是和齐铭对白中的“西游记的西”,言简意赅的介绍,却可以让所有人联想到齐天大圣泼皮猴儿的豪放不羁。

第三次的西是女主的理解,“为什么不是希望的希”呢?

强大的精神压力下,真真切切在保护女主的顾森西远比貌似偶相男神般存在的齐铭給了女主更多的希望:

比如对于女主貌似和性病相关的妇科病,少年给出最简单明了的答案“艾滋病小朋友也有得病的,小朋友也没犯错啊?”

而第四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太阳打西边出来的西”,

言下之意:“坚持你自己,有我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说到女主易遥,是被害人,

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备受极大折磨。

让人心疼的同时也是全剧终代入感最强的一个人物。

无论少男还是少女,都会经历过很多次“绝对不能让大人知道”的状况。

这种状况也许是考试不及格,也许是第一次大姨妈来访,也许是和同学打架……很多不知所措的行为,第一反应却可悲的是“绝对不能告诉大人”

说是可悲,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来自于家长和老师不正确的引导和情绪表达。

比如小孩天黑没回家,家长心急火燎到处寻找,很多家长在找到孩子后的反应都是把孩子好好教训一顿,来警告小孩:以后不许再这样!

而在孩子的角度,记住的却可能并非“天黑前一定回家”,而是“天黑后回家一定要挨打”。

那么天黑前没赶到家的孩子很有可能天黑后反而不敢回家,因为回了家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在家长和老师的不正确表达下,很多孩子都是拧巴着长大的。

而小孩原则第一条恐怕就是“不要惹大人不开心”,这句话实施起来却很困难。

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已经发生的事儿有可能会让大人不开心,千万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会有很不好的事情发生”。

女主和妈妈的几次欲言又止,网上偷偷查询病情,有病乱投医,还有医生说必须通知监护人时的一脸愁苦,

都源自于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不正确表达。

这里多插一句,华盛顿砍树苗的故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是要告诉小孩,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的故事。有几个大人反思过其实这是教育大人,在孩子犯错后,正确引导的故事呢?

就好像影片中的母女关系一样,明明母亲在卑微的工作中拼命保护女儿,

明明女儿在妈妈心目中是“遥遥”!是心头肉。却在和自己最最珍贵的女儿的沟通中化成发泄般的语言暴力。

我想大多数人在成长的经历中都面临过父母的不正确对待,而那种“绝对不能让大人知道”的共鸣,就是在拧巴的成长经历中慢慢被无法正确传递情绪的大人給培训出来的。

当然也有在成长时期惹了“滔天大祸”,最后家长反而没打没骂出来帮忙的时候。毕竟成年人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远远高于无力的青少年。女儿在病情败露下的哭诉,夕阳下,母亲坚强地抓住女儿的手,说“走,我带你去治病”这一幕,是极其感人的。

同样是哭戏,女主的眼泪中的情绪和在逃离医院边哭边跑的无助是完全不同的。

那种表情充斥着“原来我有我妈!有我妈在,我会没事儿的。”的家庭信任感和释然感。

在整个压抑氛围中,夕阳下的母女一幕也是不多的几处让人感到心中一暖的情节。

事实上女主在整个身心受挫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同的阶段。

对于身体上的疾病,从羞怯不敢告人到面对巨大压力偷偷寻找解决办法,再到在家庭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对于同学的欺凌从默默接受到积极反抗以及最终升级到以自杀来对抗。

虽然说女主自来水管反抗的这一幕看得人十分解气,但迎头而上以恶制恶的方法其实和最初别人对她泼凉水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孩的世界比成年人更加直接和残酷。

肢体接触也好,语言暴力也好,在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岁月中都会伴随着成长多次出现。当我们成长为大人以后,对比过去,会发现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原来相对文雅和理智很多。

然而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却在伴随着巨大无力感的成长中,无法辨别哪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仅仅是手足无措地挣扎着,又都在无力中反抗着什么。

几乎没怎么出现过的老师突然在片尾有了反思,看似有点突兀,但老师呼吁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确实是本片的心声。

也许坐在电影院的你我他,很多人已经不在是羞涩的青葱年华中不知所措的少男少女。

但却能在这部带着悲伤的青春片里,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处境:

也许你正是那个带着无法忘怀的伤痛努力成长的易遥,

也许你曾经对某些人不经意的造成了心理的伤害,

也许你心有不甘却不敢冒头,

也许你无意间成为了某个小团体欺侮他人的帮凶,

也许你曾经努力的反抗……

不管当初在青春中经历了怎样的角色,今天的我们都长大了。已经成为了年少的我们所万般羡慕的“等我们长大了,强大了……”的成年人。

面对欺凌,我们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成年人水平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但有一日我们有可能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我们的下一代仍然会经历青葱岁月,慢慢的从残酷的小孩社会中带着伤痛蜕变成大人。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对校园欺凌事件。在青少年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管是像唐小米一样转嫁他人,还是像易遥一样从反抗到自杀恐怕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也许真正和我们相关的,恰好是在片子里找对自己现在应该扮演的角色。比如正确和子女沟通的父母,或者给悲伤少女带一丝阳关和快乐的顾森西。而不是高喊着关注某某某事件的看客。如果当初这部片子里那些“帮凶”们能够全部好像顾森西一样拥有自己独立和正确的判断力并且坚持的话,就不会给唐小米一个欺负他人的空气和养分,让这样的拧巴毒苗肆意滋生了。也不会发生易遥的自杀未遂的反抗。

好吧,今天就写这么多,悲伤的青春片,看到自己的影子的同时,会悄悄感叹一句,原来长大了也挺好。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是和我一样的成年人,我真心希望大家能感慨过后,切实想想也许自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扮演某种更加拥有正能量的角色。而如果你刚好是处在不知所措切无法和家长沟通的青春期,我想说的是:会过去的,有一天你长大了,强大了,你会发现那些事儿都不叫事儿!不要让差劲的青春回忆影响你今后的人生。

 5 ) 虽然电影是烂片,但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吗?

  小说原著结局里四个主角死了三个,顾森湘被小混混侵犯后自杀,易遥被误认为是杀人凶手自杀,齐铭因为伤心欲绝开煤气管自杀……

  堕胎、流产、自杀,一股浓浓的玛丽苏配置。如果我是编剧,我拿到这样的原著估计也挺发愁的。

  由于原著小说过于黑暗,易遥从一个早恋的问题少女怀孕事件,改成妈妈带来的客人误用毛巾传染上了性病,并且电影中数次强调自己没有发生过性行为,是不是求生欲很强了?

  《悲伤逆流成河》明明只是一个四角恋爱情故事,一个小女生之间的撕逼校园题材,硬生生嫁接到校园霸凌的主题上。一边打着大柔光谈恋爱,一边又忙着急吼吼的升华主题,我都替导演感到心累。

  电影最后一段在海边对施暴者的控诉有道理吗?有。有力量吗?有。但除此之外呢?电影什么都没有,逻辑都站不住的前提下,电影本身的割裂下,不论看上去多么好看,把自己的主题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没有用。

  电影开场就是肉眼可见的难看,不知所云的长镜头,根本没有环境光,走路走的突然头顶打下来一束光,永远大逆光特写镜头,证明这部电影的灯光师真的很用力,这不是电影的拍摄方法,这是MV啊!

  演员们都很年轻,主演才19岁,满脸的胶原蛋白,但没有演技真的是硬伤无疑了。可不可以用素人?当然可以,张艺谋挖掘素人的手法一绝,什么样的素人到他手里都能翻天覆地,最大程度跟电影贴合。但如果导演功底不够,用素人表演简直是大规模的灾难。

  四个主角没有一个人演技是在线的,所有人都皱着眉头,念着矫情生意的台词,我给你们体会一下这个台词有多尴尬。

  “你对我太好了,好的我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了”

  “你对我越好,你的感情就越廉价”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以为全世界都是光亮的。”

  突然心疼演员,就这个台词让影后邬君梅演也是灾难的。

  女主角最重要的戏码就是校园欺凌的部分,但说实话,校园欺凌拍的太花哨了,一个个镜头拼接,女主角花式180种被欺凌,却没有一种欺凌让我入戏。这种MV式的展示,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拍上两三件真实的欺凌事件。

  女主角被欺负之后坐在河边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这时候就会从天而降一个男神出来拯救自己,在男神三言两语的鼓励下,女主角竟然真的开始反击了?她的反击相当凶猛有力,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受害者干出来的。

  真正被霸凌的受害者,根本没有这么汤姆苏的帅小伙来帮自己走出阴影。其次,一个人的软弱是惯性的,如果只是别人随便一句话的鼓励就能反击,那女主角一开始就不会被欺负。不是说女主角不能反击霸凌者,那麻烦导演把逻辑讲清楚好不好,好歹让女主角挣扎几分钟好不好?

  可以不可以讲一个玛丽苏式的校园霸凌事件?可以啊,那你先把逻辑捋清楚。

  女主角被误以为是杀人凶手,于是要去跳海自杀。因为这么一个事件,全校学生就不上课全都跑到海边了,这个高中的老师跟保安都是吃软饭的?你们不是上海的高中吗?又不是舟山群岛,学校后门竟然就是大海?导演不要欺负我地理知识好不好。

  还有一个被大家吐槽吐烂了的槽点,校园暴力加害者本身是校园暴力受害者,这个高度没有问题,但是既然反派唐小米有能耐找人修理女主,为什么不先找人把欺负自己的人给修理一下?

  最让人恶心的是电影最后彩蛋放出了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的采访视频。对比之下,《悲伤逆流成河》显得更加廉价,因为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受害者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她们也许结巴,也许长得难看,也许身上有异味,也许性格内向,也许本身就有某项缺陷。他们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偏偏就是那个被霸凌的对象。不论受害者的众生相是什么样的,但绝对不是《悲伤逆流成河》女主角这样的。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接受全班同学的欺凌,无处发泄自己的心事,更没有校草的关爱和从天而降的天神。

  《悲伤逆流成河》消费校园霸凌题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说得难听点就是在吃人血馒头。

  但是,仔细想想,《悲伤逆流成河》到底有没有意义。

  代表观众路人评分的猫眼上,《悲伤逆流成河》9.1,豆瓣评分5.8,。文艺青年和路人之间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割裂。

  即使电影MV化、毫无逻辑、消费社会题材。但是大把的人给它打出了高分,这里面不仅仅是郭敬明的粉丝,郭敬明个人的粉丝数量绝对没有一亿人。

  那给《悲伤逆流成河》打五分的人是什么人呢?同场电影院的小姐姐们哭成一片,他们的眼泪是真实的,他们的感动也是真实的。

  郭敬明的书在成人看来确实无病呻吟,但你不能否认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青春期的小姑娘还真的就吃郭敬明这一套。那么郭敬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既定的价值输出者,郭敬明的输出能力可比无数影评大V的发声有力多了。那么既然这样,郭敬明在一部作品中表达校园霸凌总比堕胎滥交好太多了。

  所以悲哀的是,即使郭敬明的吃相难看,但郭敬明的受众们终于开始关注校园霸凌的社会现象,他的受众们也可能真的受到了这部作品的鼓舞。

  至于多么有现实意义,还是别想了。

  回答一下关于猫眼评分的评论,首先,不能忽略猫眼评分的反馈,因为这就是最广大观众走出电影院的第一反应,虽然大多数电影在猫眼上评分都虚高,但有时候也能反映出来路人和影迷之间的观感。比如说《你好,之华》猫眼和豆瓣评分差别不大。

  别一听到猫眼就鄙视路人的观点,就像别一听对方玩快手就鄙视他,都是心胸狭隘。

最后,我能理解有人喜欢这部电影,校园霸凌普遍存在的前提下,国内电影市场缺乏这样的东西,《悲伤逆流成河》刚好顶替上了。我能接受有一部分人把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但我接受不了把这部电影描述的多么有现实意义。

 6 ) 自杀 必定是旁观者递上的刀

很少说过去的事情 今天看完 想了想 还是讲讲过去好了

以下几乎都是回忆录了 没兴趣了结的 可以直接退出去了

从幼儿园开始 我就经历了 好几次转学 所以 我有2个班的幼稚园同学 2个班的小学同学 2个班的初中同学 2个班的高中同学 暂时1个班的大学同学 当然如果明年考研成功 那就也是2个班的大学同学了

记忆经过岁月的冲刷 许多细节都淡了 幼稚园 应该算是同学关系的巅峰吧 小1就开始怂恿全班同学转学 小2就带着半个班的同学去了别的学校 在之后的学校 毕竟还是插班生 和原班级格格不入 经常发生摩擦 摔书包 摔铅笔盒都是常有的事情 好在 和老师关系不错 也没什么出格的事情 就安安稳稳到了 小升初

初中可能才是开始吧 那时 我就是柔弱的代表 成绩中上 体育很差 和老师关系好 当然和烂俗小说一样 一般这种男生都会遭受到 那些成绩差 体育好 和老师关系不好的直男同学的欺负 至于绰号 大家应该都是能想得到的 据后来见过面的同学说我曾经被那群人丢进过垃圾桶 就是哪种特别大特别高的垃圾桶 那时的我 可能只有 1米4把 但是 那次聊起 我已经对这件事情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留下的 只有对黑皮肤高胖男生的厌恶 还有对所有体育运动 尤其是篮球的厌恶

然后 就经历了转学 第二个初中 是我作为教职工子女存在的学校 而作为父母 他们不知道的是 教职工子女在班级中受到的排挤会有多大 因为种种原因我和我的所有任教老师都是从小就认识的 上课各种cue我 盯作业

而问题发生在初三 有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那时要根据学生水平分班 我分在了a 之后又进行一次考试 根据成绩还是要重新分班的 我如果按照当时的成绩排名应该会落到b 但是 我没有掉下去 所以就有个被挤到b班的同学心生不满 找老师理论 但 毕竟老师都是熟人 家长来找茬 肯定也是不会搭理的 当时所在的学校 高中部初中部都是共同存在的 那个b班同学就想着找高年级同学来报复我 但因为很多原因 都下不了手 之后 也算是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就开始排斥自己是关系户这个铭牌 之后 上课开始捣乱 被老师罚站 企图用这种方式 回归到其他同学之中去 企图去证明 自己和他们每一个人都一样 关系户并不会成为老师偏袒我的证明 但是结果还是不理解

第二件事情是 班上有一个白净微壮的直男(现在一想 好像和现任长得挺像的) 那时的我 可能是因为他是班上唯一一个主动和我搭话的男生 就对他格外关注 也莫名其妙有了好感 之后 就有些好事的人 开始在班里传起来 说我喜欢这个男生 经常性像是在偶像剧里那样 走着走着 突然把我推到这个男生怀里 然后 可能因为这些 也喜欢上了他 最后的结果呢 就是 我在毕业那天 班级聚会的晚上灌醉了他 然后 扶着他 凭着当初尾随他而发现的他家地址 一路带着他去了他家 一路上 聊了很多 也知道了 他是一个真直男 本来还想在路上 夺下他的初吻的 也就 不了了之了

中考结束 我也凭着自己一心想去寄宿制学校的想法 考上了本地排名第三的高中 寄宿制 高一非常收敛 整个人格外的小心谨慎 生怕身边的同学排挤自己 也就可能是因为这样 高一的成绩 非常差劲 毕竟也没时间去学习 时间都用于交流了 但是好景不长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 一个宿舍住了 8个人 有一个男生 和之前初中那个黑高胖男同学 属于同一种类型 (直到我 今年10月重新看到他 我还是依然坚定当初的想法 我十分讨厌这种交际花一样的人 谁都认识 满脑子人脉和关系利用 各种劝酒套话技巧 毫无感情没有热忱)

而那时的我 算是学生时代第一次被迫动手 事情 记不太清楚了 好像是由于他 想和我换床铺 我不愿意 然后 他就爬上我这边的床 企图把我拽下去 之后两人就扭打在一起 最后输的 必然是我 擦干净眼泪之后 半夜12点爬起来 准备去天台吹吹风 散散心 而我不知道的是 还有另一个男同学 也没睡 看我下床 又不是去卫生间 担心我去天台跳楼 赶紧冲过来拉住我 不让我走 那时他和我说的大意应该是:这件事情的确是某某某不对 但是 解决问题应该在发生事件的当场 之后再报复再离开那是懦夫的行为 我宽慰了他一下说只是散散心 10分钟就下来 然后 他在宿舍里等了我10分钟 我因为承诺也在10分钟内回了宿舍 如果 当初没有他 或许 散心的我 会因为想不开而跳楼吧 但如果真的那样 那 当时旁观的 6个人 以及施暴的那一个人 心底里应该都会沾满我的血吧

高二分班后 宿舍换了6个人来 我开始刻意的和所有人保持距离 仅仅和一个朋友保持最紧密的关系(事实证明 他值得我这样 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是 如同昨日刚见过面的朋友一样)那时 我有一个同桌 巧的是 他和我初三喜欢的直男同学还有现任一样 都是同一种类型的男生 (看样子 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 我也对他有好感 也经常性进行男生之间的小打小闹 弹弹他的蛋蛋啦之类的也时常有发生 也 曾经上着课 用手揉过他的屌 得到他的惊呼

当我认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前进的时候 高三换宿舍了 这次 宿舍变成了 12人间 但是宿舍里 只住了9个人 因为本市的学生 曾经的小学初中高中 总有交叉 这次 也轮到我了 9人中有几个人 知道了我 高一和初一的事情 然后 当我以为又是一轮新的羞辱开始时 他们并没有这样做 而仅仅是作为调侃 笑笑 就过去了 感谢他们 没有让曾经的我难堪 (现在 我们还保留着一年一聚的频率 而我也在今初相聚的时候向他们出了柜 他们也都接受了我)

高考结束后 我到了北方读大学 很多人肯定都知道我讨厌天津这个城市 因为我讨厌这个城市里的那种并非北京人而又油然而生的傲和狂 也讨厌他们满嘴跑火车的胡诌和谄媚 所以我一直讨厌相声 觉得聒噪 现在他们又换了种形式 叫说唱 依旧那是让人讨厌的skrskr 而这件事情呢 导致了我 学生时期 第一次主动动手打人 因为是在聒噪和烦人 我先开始了语言攻击 对方脸皮薄 没受住 就从几公里以外的家打车来了学校扬言要打我 但又是一个纸老虎 没点力气 我一手扬过去就把他打翻在地 一般人都是觉得最后悔的事情是刚刚吵架没发挥好 而我是后悔刚刚打架为什么没出拳头

所以 自打毕业之后 我虽然有那么多班级的同学 但是 我讨厌的人太多了 导致我最后能记住的 都是关系最好那1个或2个知己而已

人活在世 为什么要记得那么多人 处理那么多关系 我愿意 主动放弃 不联系 没有再见

之后毕业进入社会 我看透了很多 面对不一样的人 用不一样的嘴脸 说着做自己 但自己早就没了 八面玲珑惯了之后 已经开始忘记 真实的自己 究竟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 讨厌你们这些旁观者

恶性事件中只有3种人 受害者 庇护者 剩下的无论是否动手 都是施暴者 无一例外

 短评

我滴妈,没被狗吃了的青春原来长这样- -

4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女 主 有 张 杜 娟 的 脸

9分钟前
  • nothing纳森
  • 还行

尽管它不少部分格外造作矫情病,业余影迷还是有勇气给四星的。青春片已然不再吃香,但光线依然孜孜不倦地拍,大概也是执迷青春里的某些元素吧。即使是我们变得目光严苛,睥睨万物,在别人演绎的青春碎语里大概也会有那么几瞬,闪过怀念和怅然。值得称赞挖掘95后新演员上台,面虽青涩贵在元气充沛,表演略僵但是真下力气。原来同龄的人,已经到了登上舞台“演戏”,创造些什么的时候了。相信他们有一些人如果认定世界恶心,以后就会板着面孔熬下去。加油!

14分钟前
  • bird
  • 推荐

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推广曲《不哭》里面这句歌词写的太美了,不是不肯原谅,而是我们已经美好,曾经糟糕,都扔进尘土吧!电影其实可以表现的更好,但是剪辑和部分演员拖了后腿,题材和女主角加分,台词和男主角减分。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引起我们对某个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那它也不应该被称为一部烂片,总之这部电影现实意义大于电影表现!

19分钟前
  • 不知道
  • 还行

河坝上那一段嘶吼应该是郭敬明想对所有霸凌他的人的反击。

22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较差

号称“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电影”,本质仍然是狗血青春片。唐小米欺负易遥,是因为嫉妒她和齐铭关系好。这不是校园霸凌,这只是普通的“我爱你,你爱她”的三角恋。后来同学们谴责易遥,是因为他们误以为易遥是导致顾森湘死亡的真凶。这同样不是校园霸凌,而是对(被误认的)杀人凶手的道德审判。要么是吃醋,要么是道德审判,被强行扯到“校园霸凌”,再加入采访视频,并进行营销炒作,将本片包装成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太虚伪,太功利主义。顾森西明明可以为易遥作证,说亲眼看到她收到别人发的短信;易遥也明明可以向警方和同学展示别人发给自己的短信。你明明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要说一大堆废话,最后还要跳河,这不是自己作吗?和校园霸凌有什么关系?最后,易遥妈先(间接)害了女儿,后来又弥补,连扯平都算不上,有什么值得歌颂的?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第一部真正提到校园霸凌的国产电影,为勇气打分!

26分钟前
  • 冷酷的小马
  • 还行

电影与郭敬明无关。总算有人拍妄为之恶了,如果这部电影能让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年龄降低哪怕一岁,也是对下一代的重大贡献。当大雄挨欺负时,只有揍胖虎才是正义。现在法律能惩治小夫了,但胖虎仍然受到过度保护。该罚的罚到位才能保护未成年人。

28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推荐

女主有点像李惠利,俩男主磕碜了点儿,长得还不如陈学冬呢。小说里易遥流产的情节给改成了得尖锐湿疣,还得反复强调自己是处女,老实说还不如流产吧……“我也想像别的女孩一样,用的卫生巾都是带香味的”这样的台词,全中国大概也只有郭敬明的电影里能看到了……

33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演员太灾难了,尤其两个男孩,完全不会演戏,台词能念到这么硬也是很可怕了。同时,台词写的也特别尬,女主的很多台词明显都是写出来的,并不像正常人的对话,是非常不口语和不生活的。整部电影都太过于松散了,情节也注水特别严重。影片蹭了一个校园暴力的话题,却又非常缺少实感,看起来仍是一群幼稚病患者的故事,与郭的其他作品差不多。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很差

顾森西就是柯震东那一挂,顾森湘就是郭碧婷那一挂,很容易看透郭敬明的审美。易遥和齐铭的性格看得我一肚子火,长堤发言那叫反抗?女主角受到校园暴力的时候齐铭屁都不放这叫对她好?但是终归是我国第一部讲校园霸凌的院线电影,算了。众口铄金,舆论杀人,施害者躲在“团体”后面,受害者则是一个个孤立个体,怎么反抗呢,但这事不该算了。

42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主流青春片的进步,在青春范畴内正面校园霸凌,堤坝上的控诉其实也能直指如今的网络暴力。女导演对女性心理的优势体现出来了,那种伴随女主角的幽怨一直都在,在弱化了郭敬明式矫情对白的同时,强化了摄影方面的视觉氛围是相当重要的。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毫无逻辑的狗血矫情青春片。唐小米有能耐找人修理女主,不先找人把欺负自己的人给修理一下?

48分钟前
  • 夏语冰
  • 较差

疼的愈合的都是少女,哭的柔韧的也是男孩,好的坏的始终是母亲,永远缺席的是父亲。

4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很高兴影像作品不像小说那般黑暗透底,相比之下,和“非主流”同时期成为校园记忆的原著如此做作;很高兴落落二号作品不似《剩者为王》那样小家子气,但难得又保留了导演文风中那种细腻感;以及最高兴的是,这才是被冠了“矫情”的青春文学,最正确的改编方式。

54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说矫揉造作的你们都是齐铭,你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解释就能解决的事要闹到自杀,你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59分钟前
  • Sydney
  • 推荐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易遥说给齐铭的这句话也是说给我的。爸妈没打过我,我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追着孩子打;没和同学吵过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生会扯头发;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我不敢想失去至亲的痛苦。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前一秒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后一秒逛了小吃街笑得像个小傻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要更善良更主动一些,或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真的能温暖别人呢,我幻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想到我时会感到一丝快乐,哪怕我们只是擦肩而过过。如果一个微笑一份理解可以救活一个人,一句调侃一声嬉笑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1小时前
  • 温水酒馆
  • 推荐

2.5。从操作上来看,很多地方和《我不是药神》很像。有刺激消费的商品属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校园霸凌、原生家庭、阶级这些议题,增加了如今华语青春片的厚重感。涉及校园霸凌的影片,往往都会以悲剧收场,所有人都是同谋。易遥妈妈带易遥看病那场戏拍得不错,戳中泪点,那可真是卑微的土里开出花来。缺点也很明显,尤其前半段,诡异的摄影、古怪的配乐和自怜自怨的独白,都离人物太远了,不够克制。这几个新人都挺好,目测顾森西和易遥的扮演者会有前途。

1小时前
  • 居无间
  • 还行

全程高能高空俯拍慢镜头,柔光美颜全开。郭敬明永远都是45°暖光侧颜美拍的那个长发清瘦少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单纯,而没有营养。通常病态的原生家庭是标配,最好是单亲,有个无论何事都会饱受欺凌的女同学。接活时收拾了所有女儿的东西愣是把女儿独用的毛巾落下了,女主她妈用一种无视所有人智商的失误锻造了基本主线。转错短信发生意外时莫名跑向最高楼碰到一下就断的栏杆导致坠楼制造高能戏剧化,以及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阶级落差的纯纯的爱,最后又高能跳河以示愤恨——于是回去我补了1976的《魔女嘉丽》。三星全给女主跳河前那段深省激昂的扣问和结片后路人的采访,主旨一下就沉重了,直指校园暴力这是本片仅有的最大价值。祝票房大卖。#这次我很认真的看完了郭敬明先生的作品#5.5

1小时前
  • 巴喆
  • 还行

我觉得我混在一群哭的上气接不上下气的妹子中间真的好另类,看的时候还频频侧目不知何故,最后交流的时候果然哭的最厉害的都是有过被欺凌经历的,这场电影大概成了她们的发泄地,女主几次情绪爆发演技可圈可点,但是几次对于群体性欺凌过程的描写(女主生病被全校疯传、女主涉嫌杀人被写大字报)拍成了mv快镜则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本该是积累情绪的过程却轻描淡写意识化了,另外一些台词念出来实在是太尴尬,这电影的中二感倒是没表现在人物性格上,全表现在书面文艺的大段念白上,这点来说编剧要背锅,既然题材都大改了,原著的郭氏文艺腔没必要带到电影里来。不过最后再说一句,虽然没经历过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但是仍希望校园欺凌现象能更多的被揭发、被遏制、被制止,希望每个被欺负的同学身边,都有一个顾森西。

1小时前
  • 湖绿鬼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