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昭关

剧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杨太义,李云虎,万众,聂栋才

导演:霍猛

 剧照

过昭关 剧照 NO.1过昭关 剧照 NO.2过昭关 剧照 NO.3过昭关 剧照 NO.4过昭关 剧照 NO.5过昭关 剧照 NO.6过昭关 剧照 NO.13过昭关 剧照 NO.14过昭关 剧照 NO.15过昭关 剧照 NO.16过昭关 剧照 NO.17过昭关 剧照 NO.18过昭关 剧照 NO.19过昭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3 12:52

详细剧情

暑假,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老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他决定带上孙子,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影片以“过昭关”喻指人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

 长篇影评

 1 ) 唉,又一部国产好片悄悄「死」去

《过昭关》的阵容可以说普通到毫无亮点。

无明星,无名导,无大制作。

但在我看来,它失利的最大原因并不是这个。

而是毫无“野心”所带来的真情实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

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尽心尽力拍出真情实感,却远不如流水线生产的电影更被人所关注。

我并不是说小众片应该拿到多高的票房,但20万.......真的太低了。

我敢说,

如果你盲挑中了这部片子,那一定会被它流动的情感所打动。

导演霍猛为本片抵押了房子,即便他从来就没把电影当成是赚钱机器。

可这当头一棒,也实在致命。

《过昭关》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片子。

给人的感觉反倒只有两个字,舒服

什么高大上的词在它身上都不适用。

这种悠然、气定神闲式的影像,在烦躁的都市生活中显得非常难得。

影片以爷孙二人的一段公路之旅展开。

偶然的一次谈话,老爷子得知在文革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老友重病瘫痪已时日无多。

在一个雨夜,他独自坐在窗前抽烟,回忆过往。

因房屋漏雨惊扰了熟睡中的小孙子。

在与孙子的交谈中,他毅然决定跨越千里去见老友最后一面。

于是他收拾起行李,在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上放上被子、桌子、小凳子。

带着小孙子便出发了。

全片的河南方言,

房梁上的一砖一瓦,

乡下道路的泥土与灰尘,都极具朴素的力量。

没有任何偏见的摄影,让河南乡下变得异常美丽。

而且这种美丽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就像从生活中直接截取下来的一样。

西瓜田与落日的黄昏。

早晨蝉鸣,夜晚微凉。

人也会跟着影像的流动而打一个安逸的哈欠。

如果不是怕影响其他人,我甚至想在电影院伸一个舒服懒腰。

除了画面带给人的怀乡情节,故事也同样带来了静水流深式的感动。

一辈子活在乡下的老人遇到了来自城里的小孙子会发生什么?

这么说,你是不是会想起那部由罗京明主演的《孙子从美国来》?

但本片与《孙子从美国来》最大的区别便是,后者讲的其实是文化隔阂与代沟的消融。

前者则完全不是。

《过昭关》里的爷爷简直是现代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充满老年人的智慧却又不固执也不迂腐

没有干瘪枯燥的说教。

总会以一句“那我来想想办法”帮助小孙子解决他的烦恼。

所以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代沟便已经悄悄瓦解了。

直到爷孙的公路之旅展开时,你才会发现。

原来它要讲述的,是这个时代视若珍宝的善意。

饰演爷爷的杨太义值得多提一嘴。

他有着两重身份,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农村舞台剧演员。

这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

他没笑过场,也不知道什么是笑场。

就是淡淡的演生活中的自己。

当一个农民来演绎农民时,才是最亲切也最具有人情味的。

在我看来,他给这部电影带来的功劳丝毫不亚于导演本身。

当这部电影在平遥电影节上映时,有人请他去看一看。

毕竟这是由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

但当时村里正农忙,77岁的杨太义也早早地就下了地。

他没有手机,电话打到村里时,他还在村头的树下晒辣椒。

如果不是有村里年轻的后生开车送他。

可能,他都没办法看一眼这部电影的样貌。

也因为他,本片出乎意料的可爱。

当小孙子在西瓜地里尿尿时,老爷子笑着说:“你尿到你老太爷的头上啦”。

当小孙子的门牙掉了时,老爷子说:“把牙齿放在瓦片下, 新牙齿长出来就会像这房瓦一样整整齐齐”。

当小孙子赌气不开心让他离远点时,他会搬个小凳子悄悄地往后挪一寸。

这些片段都让我在电影院里听到了淡淡的笑声跟轻轻吸鼻子的声音,可能也是想起自己的爷爷了吧。

对于公路电影而言,主人公往往会有一个强烈的目的驱使。

以此来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但本片却完全抛弃了这类电影中常见的自我救赎核心。

相反的,在这段旅程中,他却拯救了好多与他毫无关联的其他人了。

这就是难以想象的,善意的力量。

其中有一段令我始终无法忘怀。

在旅程的后半段,爷孙二人遇到了一个只能借助机器发声的养蜂人。

养蜂人说话时的电子音,就像蜜蜂飞舞时的嗡鸣。

爷孙走错了路,养蜂人看天色已晚便让他们休息一夜再走。

这一夜,养蜂人说了很多话,关于曾经那段伤痕累累的历史。

大饥荒时期,河南是重灾区。

养蜂人的父母为了给他一口饭吃,选择了牺牲自己。

老来,他便守着父母的坟不愿离开。

遇到了同样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爷子时,伤痛岁月汹涌袭来。

也不过在几个碰杯间,似乎就达成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老爷子说,人生就像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相传楚国大夫之子伍子胥为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过昭关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

对于小孙子而言,这场旅程也是一段属于他的成长之旅。

无论是过昭关式的人生,还是给因车祸死去的陌生人、生意失败的年轻人一点善意。

他都获得了够他适用一生的智慧。

可到头来,老爷子受到的,是来自子女的责备。

影片没有让最后的老友相见,变成狗血煽情的桥段。

两人相见,寒暄不过几句。

他留下了养蜂人临别的赠礼便独自离开。

为这不到三分钟的相见,用五天时间跨越了千里。

这种情绪,暗地里戳中了看过的每一个人。

也难怪,法国著名影评人马可·穆勒与平遥电影节的评审们会在全世界1200多部电影中,将它选出来。

像这样不噱头、不狗血甚至不煽情的国产电影。

你还能找得出几部?

我不太想去谈论《过昭关》的缺点,因为它带给了都市人现代生活中所缺失的情感触动,单这一点就能让人回味很久。

而它的通达与质朴,对于现在的国产电影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总是抱怨国产没有好电影,都是商业机器下生产的流水线作品,没有感情也没有诚意。

可当有诚意的好电影出现时,知道的人又太少,会去看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除了贡献微薄的票房以外,也只能说一声可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搜索十点电影,获取更多内容~

 2 ) 《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文/碎岁

(本文含剧透,谨慎阅读。)

1

在中国故事电影中,真实的乡村图景几乎是处于隐身状态的。会有一些导演将视线投射在大都市之外,如贾樟柯的汾阳、毕赣的凯里,但他们描述的县城、小城,依旧是城市。

还有一些导演会拍到小镇,一些社会话题、文化话题也会提到小镇和小镇青年。但小镇和小村还是截然不同。而小镇以下呢?

每个电影公司和导演都有选择的自由,但理想的生态,应该是在这种自由选择中,无意识地完成对各类题材的照亮。所以这种忽略才更让人遗憾。不过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遗忘。

当然也有一些乡村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但它们要么是矫饰的、莺歌燕舞的,要么是猎奇的、喜剧化的,与真实的乡村所距甚远。与其说它们是对乡村生活的呈现,不如说是一种扭曲与遮蔽,一种无耻的消费。

说这些好像和电影《过昭关》无关,但如果你明白了小村的特性,以及它在中国电影中近乎空白的尴尬,你会更明白《过昭关》的可贵,理解有过小村生活经验的观众的惊喜。

瓦房、小院、破烂的床铺、西瓜地、泥泞的道路、留守老人、在预制板上跳来跳去的女孩……这些寻常的事物和人,不加滤镜地出现在电影中时,亲切感油然而生。

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一个意外。

2

《过昭关》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却没有冲突和高潮。爷孙俩从周口出走到三门峡,一路碰到做生意失败的青年、愤世的司机、只能靠仪器发声的养蜂人,却没有卷入到某种漩涡之中,都是萍水相逢、点到为止。

但你不会觉得没意思,因为导演用质朴、平静、有温度的镜头,收摄了一个鲜活的乡村中国,三言两语间点透了一代乡村老人的无尽沧桑。在《过昭关》中,生活真实与心灵真实高度统一,感染力水到渠成。

主角李福长老人有充分的出走动机,他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去见一见自己劳改时的恩人韩玉堂。经过漫长的旅途,他来到三门峡,却被警察拦下,原来是儿子已经报警。这个处理让人拍案叫绝。之后李福长见到韩玉堂,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告别,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情感表达。

导演霍猛非常清醒:一部影片的情节和场景,一定是经过导演主观选择的。但《过昭关》不落言筌的讲述,让观众忘掉了这是虚构。片子就像从生活中活活截取出来一段一样,所有人物的言行都完全符合身份,故事沿着生活的脉络自然向前流动。将故事片拍出纪录片的质感,又有诗化的升华,其实也挺难的。

生活流、小情节、反高潮、去戏剧化,这是霍猛的主导创作思想。他轻松地越过了戏剧电影、类型电影的藩篱,凭着对生活的认知与对美的直觉,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生活美学的天地。

这和主演杨太义的表演是一致的。零度表演、去舞台化,杨老先生本色出演,秒杀一众专业演员,他对得起平遥影展最佳男演员的荣誉。

抛开科班电影的教条与禁忌,让生活自己去演,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二个意外。

3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

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李福长在电影中两次唱起这段词,第一次是给孙子讲伍子胥的故事,一夜愁白头的焦灼,让曾被打成右派的他心有戚戚。第二次是听到韩玉堂去世的消息,面对大雪独自唱起,唱腔无比苍凉,一如人生。

当李福长听闻钓鱼青年想轻生,他给他讲了哑巴的故事,一次偶然的撒谎,却带出了家破人亡的极端后果。“生活不是你能控制的”,他告诉青年他窥见的真相。而另一重隐藏的真相是:当处于极度贫乏的状态时,人的生命和家庭关系,都是无比脆弱的。每个人都怀着巨大的屈辱愤懑活着,理智会消失不见,人在无意识中被混乱的情绪所支配。所以一次捡树叶的任务没完成,火山就爆发了。没有树叶,就无法烧火做饭,而大儿子居然抢小儿子的劳动成果。父亲暴怒,上去就是一巴掌。而被生活一再摧残的人,是特别容易自轻自贱的,于是大儿子赌气喝药自杀。一切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发生了。这一段戏中戏,是《过昭关》最击中我的地方。在上世纪农村长大的人,谁不曾目睹或听说过这样的惨剧?

巨大的打击让小儿子目瞪口呆、说不出话,后来能说话了,却选择了不去说话。这是李福长本家兄弟哑巴的故事,比自己被打成右派还要残忍。当了一辈子农民,李福长自然经历和看到过太多苦难。所以他和养蜂人聊天时说:人生就是过昭关,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潼关还有嘉峪关山海关。然后他们一起感叹:就剩这最后一关了。

最后一关是死亡。这也是《过昭关》的重要主题。孙子宁宁怕鬼,李福长说世上没有鬼,即使有鬼也不怕,熟了就好了。埋哑巴的时候,宁宁问爷爷会不会变成鬼,李福长说自己希望变成一个鬼,这样想见的人都能见到了。而在哑巴去世的时候,宁宁的弟弟出生了。对此,本家哥的解释是:阳间添个人,阴间多个鬼。这就是乡村的死亡哲学。很朴素,却胜过几百本书。

在河南的任何一个小村中,你都可能碰到李福长这样的老人。他们遇事淡然,因为早已九死一生。他们沉默,因为欲辩已忘言。

在社会最底层、在无人知晓的乡村,人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在凭韧性努力活着。他们不是统计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每分每秒都在呼吸的人。或许他们一辈子都一贫如洗,也没几个人知道,但他们同样值得尊重。而为这些从未得到饶恕的人们拍部电影,应该是霍猛的誓愿。

生老病死,从人到人,以善意的目光,注视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状态。这是《过昭关》带来的第三个意外。

40万成本,洗尽铅华,朴实温暖,这就是《过昭关》,中国电影的美丽意外。

 3 ) 《过昭关》——爷孙父子的温情对话

电影《过昭关》故事发生在很多中国孩子熟悉的暑假,那个与爷爷奶奶共同度过的暑假。七岁的宁宁由于母亲生二胎在即,而被爸爸送回乡下由七十七岁的爷爷照顾。爷爷偶然间得知昔日的好友身体病重,时日无多。于是他决定骑摩托三轮车,带上孙子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也实现孙子暑假想要旅行的愿望,一部中国乡村公路电影由此展开。

爷孙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简单而温情,也使爷孙之间的关系由陌生到不舍,爷爷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朴实而又坚定,旅途中,开导破产青年,帮助货车司机,陪伴养蜂老人,最后抵达终点,看到了病榻上的昔日老友,朴实的语言,没有过多的赘述,老友间简单的言语让人动容。

电影最后,我们的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生就像“过昭关”一关关过的人生哲理,更有父子,爷孙,两代人的矛盾与融解,慢节奏的温情讲述历经磨难坎坷的人生。这些温情的传递正式爷爷给孙子最大的财富。

 4 ) 谨以此片献给我们的爷爷

如果说《平原上的夏洛克》让我想到冯小刚的《老炮儿》,《过昭关》让我想到的一定是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爷爷扮演唐僧,宁宁就是那只小猴子。短短的几天,他们在路上遇到了钓鱼对人生充满挫败迷茫感的小伙子,对路人充满敌意警惕的司机,与家人分开深山中养蜂的孤独养蜂人,最终到达三门峡但刚进城门就被警察拦下,关关难过关关过不仅是老爷子对第一个小伙子的劝解,更是对自己旅程的寓言。老爷子翻阅了大山,历经辛苦走了百十来公里终于到达了西天,人们以为他见到多年老友要好好寒暄一阵子,没想到这种悲伤的氛围被导演以一进病房认错人的方式消解了。见到老友对方一脸激动哭腔的躺在病床上,老爷子走过去说了两句话呆了不到五分钟坚决的扭头又走了。

汽车里父子沉默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就和他与儿子之间的父子关系一样,老爹说一句:小时候不应该老打你,儿子马上回一句:现在说那还干嘛呢。谁都没有煽情的追忆过去。儿子最后从家里将宁宁强行带走,宁宁不舍的一步三回头,儿子决绝的快速上车飞快的消失在了镜头的视野中,独留老爷子一人站在家门口,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同情老爷子有些责怪狠心的儿子。但恰恰相反,这就是爷俩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有的人就是很笨拙,不会表达爱,就像老爷子,走了三四天就为和老友说两句话,有年轻人要问了,说几句话打电话不行啊?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了,实在想见,微信视频电话啊!不行,就是要亲自见一面。病房中镜头里老爷子的近景分明能看到他眼中泡着的眼泪,但就是不流下来。所以他走的那么急,他害怕向别人泄露他的情绪。

往往克制的感情最让人心酸,看着《过昭关》里的爷爷,我也不自觉地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我记忆里和爷爷在一起的回忆也差不多宁宁那么大。爷爷最后走的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十三年前的事儿了。在他临走的前几天我去看他,他把我叫过去握住我的手,给了我一张平安福,长方形镀金的金属材质,是大姑到五台山找寺庙求得。记忆中他把平安福塞给我的时候眼里也泡着泪水,但没留下来。他把平安福塞到我手里,和我说了句:去玩吧!爷爷走的那天早晨,我妈把我从二姑家接出来送学校,在院子里走的时候,我妈和我说,你爷爷走了。我愣了一下不是太理解,问了句为什么呀,然后就哭了起来。我妈和我说人死了都会到天上变成星星,所以自从那以后,我遇到难过的事儿就仰头望天,和天说话。但长大以后我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做了,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又想起了我爷爷。我可真是个幸运的孩子,有个偏爱自己的爷爷。

和《过昭关》里爷爷给宁宁洗澡的方式一样,我小时候回爷爷家也站在盆里洗澡,但小时候的我好像不太喜欢以这种方式洗澡,所以每次洗澡我都哭,还记得有一次爷爷因为我不想洗澡打了我的屁股。爷爷家的门厅里放着个脸盆架子,这种架子既可以驾脸盆,上面还有个铁杆可以挂毛巾。小时候在脸盆里洗完脸要擦得时候,总嫌弃架子上的毛巾不干净,所以当电影放到这里时我不自觉的笑出了声。

爷爷给孙子洗澡

以前爸妈工作忙,周末或者寒暑假就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刚把我送过去的时候我一脸不情愿,头几天晚上特别想家,大晚上在客厅里坐着,对面播着电视,总想哭,但也是呆了没几天就不想回家了。我记得我奶奶做的挂面特别酸,放醋的时候醋壶要绕着锅外最大圈转好几圈。中午总喜欢吃面,一个星期吃一次米饭就阿弥托福了,然而我最喜欢吃米。浇面的豁子里总是留着被油呛过的黑色花椒,对于我来说这黑色的花椒就像地雷,要是吃面的时候不小心一口吃到了,我就生理的想呕吐。中午吃面总是吃不完,但爷爷又不让剩饭,我总是吃到最后然后趁他们去厨房洗碗收拾的时候悄悄把碗底剩下的一点面倒到厕所冲掉,这应该是我的小秘密了吧,都现在了我还瞒着他们。虽然我小时候不喜欢吃面,但我最喜欢爷爷拌的拌汤和豁子饭。每次回去爷爷家,晚上爷爷问我要吃什么,我都说豁子饭,爷爷做的豁子饭应该是天下第一好吃的了,因为之后我吃过的所有豁子饭,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现在回想唯一对爷爷感到抱歉的是有一天早晨,爷爷给我热牛奶喝但没有放白糖,我很生气,然后哭着闹着要喝甜牛奶。爷爷就把糖盒拿过来往牛奶里放了一勺白糖,我嫌少,也没喝就还哭闹着要往碗里接着放白糖。最后白糖放太多了,我喝了一口太甜就不喝了,虽然我没看到最后那碗牛奶的去向,可以想象一定是被极其不喜欢吃甜食的爷爷喝完了。这件事每次一想到就觉得很对不起他,无理取闹的小孩真讨厌,还好爷爷没有因为这件事讨厌我,还选择依然选择爱我。

宁宁拿着爷爷做的风车

十多年过去了,《过昭关》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爷爷。想起夏天睡觉前我们在床上一起蹬腿玩儿,黑灯后小小的毛巾被盖着我的肚子,他拿着蒲扇慢悠悠的给我扇着。我闻着蒲扇散发的叶子香气,感受着窗外一阵一阵的凉爽晚风,听着路过火车隐隐的轰隆汽笛声进入一个一个香甜的梦乡。想起冬天,每次上床前床上都铺好摆成形状但没有完全展开的两张厚棉被,钻进被窝的我每次都被冻得瑟瑟发抖,黑灯后我就悄悄把我的小脚伸进爷爷的被窝里,最初他还将我赶走,多伸几次他就任由我的胡闹,我就借着他的体温暖暖睡去。

真希望人死去以后可以像《寻梦环游记》一样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只要有人挂念就不会从世界上消失。不过如果不是那样的话也没关系,因为他慈祥的笑容永远留存在我的心中。

 5 ) 短评写不下

朴实无华,温暖动人。

一进入电影,仿若《菊次郎的夏天》,无比清新。浓郁就要彻底浓郁,清新就要彻底清新,《过昭关》做到了。

爷爷讲过昭关的故事,已经开始掉泪,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即便那些困难是痛彻心扉的亲身经历,却好像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最后浓缩成讲给别人的几句话。人这一生啊,哪个老爷爷不曾经都是小男孩。爷爷知道一定要去见最后一个还在这世界上的伙伴,那么坚定,那么无畏。最后,终得一见,相顾无言,泪已千行。挥手告别,告别就是一生。

宁宁跟爷爷的公路之行,确实危险,但快乐。临行前爷爷对宁宁万般叮嘱,想起了《天堂电影院》,再不舍也一定要让他出去看看。爷爷跟宁宁谈死亡,那么真实,那么直白,又那么深刻。爷爷一直跟宁宁说遇事去了解它,就不会怕。爷爷一直什么都不怕,即便关于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坦然视之。

全片设计感是有的,可是设计得很好,细腻,令人回味。

 6 ) 《过昭关》: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还有山海关嘉峪关

豆瓣评分系统太粗略了。最近看的国产文艺片里,《春潮》我给七分,四舍五入给了四星;《平原上的夏洛克》我给八点五,四舍五入还是四星;《过昭关》我觉得可以给到九,结果四舍五入还是四星。所以,我决定给这部电影五星。

开始只觉得剧本工整,镜头平整,主题鲜明——这就很不容易。影片的题目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这是一部中国公路片,只不过是祖孙俩的公路冒险,从周口到三门峡,跨越整个河南,从平原到山区,从现代到过去。如果这是一部日本电影,爷爷可以是菊次郎夏天式的可爱流氓;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爷爷可以是阳光小美女式的真流氓;或者在同样是中国电影的《孙子从美国来》中,爷孙的对比可以戏剧而夸张。但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平常琐碎的生活,加上少许会心,少许幽默,在爷爷的口中和孙子的脑海中,几天几夜的公路之旅幻化成了伍子胥的形象,带我们穿越了古代和现代,也穿越了一个人的人生。

我好喜欢过昭关的设定。在此之前,我对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略有耳闻,但对过昭关的故事一无所知。去年回国坐高铁,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可以看见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在数十分钟内一点点变化——怎么说呢?就好像真是身处小灵通漫游未来的那个世界里。过了郑州往西走就是山区,经过三门峡后,已经是秦岭的一部分,电影中有突出表现。爷爷让孙子披上衣服,说山里空气凉,昭示着他年轻时对这一带生活的熟稔,也是电影场景变换的交代。我查了地图,周口到三门峡不过五个小时车程。影片没有说爷爷为什么不坐公共汽车,而非要带着孙子开着小三轮,以时速二十公里的速度走好几天,我觉得是影片的一种暗示,意指他们走的不是普通的旅行,而是回顾一个人的人生。不但要过昭关,还要过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还有爷爷和养蜂人说的,“最后一关”。孙子还那么小,掉颗牙都新鲜半天,怎么能理解过昭关的含义?父亲鸡飞狗跳,是U型人生的低谷阶段,怎么能理解爷爷为什么要带着孙子以近乎离家出走的方式去看望老朋友?只有老朋友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农场的朋友过了几十年也要来看他一眼,为什么看了一眼之后不到十分钟就要离开。对爷爷坎坷的一生来说,这几乎是一种朝圣的行为,朝拜他的青春,他的友情,他镜框里那些用黑笔圈出的伙伴。

我还喜欢路遇养蜂人的那段情节。有了货车司机的铺垫,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再感到怀疑(啊,为什么之前要怀疑呢?),我们看到养蜂人就知道他们会是萍水相逢的朋友。爷爷的人生,在之前碰到郑州小伙以及和孙子讲故事的时候已大致勾勒出来,在养蜂人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呼应。山区的夜凉如水,一盏孤灯点在帐篷边,外面是漆黑如许的夜,两个经历过大半辈子的老人谈着他们的共同语言,三年灾害、反右、文革……端的是过了一关又一关。说到最后一关,两人豁达一笑。虽然他们有那样坎坷的人生,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关又一关呢?老朋友最后托儿子打电话来,“说能见到你最后一面,自己很满意”。满意这个词用得好;人人都有最后一关,走时平静,子女都在床前,像《唐顿庄园》里的老太太说的那样,Lived a privileged and interesting life,纵然不是澳门赌王,但这样的人生,不也是一种满足吗?

我们谁又不是嘴里嚼着泡泡糖,喜欢爷爷带着我们逛乡下的没见过世面的城里小孩呢?

我们谁又不是不是着急忙慌,一边媳妇生娃一边城里工地,忙得顾不上父亲孩子只能埋怨的忙于生计的小市民呢?

只不过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可以做一个云清风淡的乡下老头,毫无疑心地把摩托车借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和路上养蜂人萍水相逢地聊天南地北,聊过了昭关过潼关,过了一关又一关的人生。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我好比龙游在浅沙滩;

我好比鱼儿吞了钩线,

我好比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思来想去我的肝肠断,

今夜晚怎能够盼到明天。

电影前后都有呼应:孙子的牙和爷爷的牙,孙子的不愿来和不愿走,开头父亲放下的洗发水和最后爷爷放下的洗发水,连哑巴爷爷的字都有伏笔。临走是给爷爷的字:“这一路,山高水长”,明说的是爷爷,结果说的却是自己。爷爷的身世,在旅行中一层一层给观众展开,几个配角,如电子喉的养蜂人,哑巴爷爷,都安排得妙且有趣。

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的风水之地,仁义道德, 可以说是最“中国”的地方。而影片里面的人物,也给我一种儒家中国的感觉。父子之间的孝,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义,陌生人之间的仁,每个人都活得那么平和,在琐碎日常的生活中,连一个吵架或冲突的镜头都没有,固然是导演整个镜头语言的风格,但也让我看到一个信任他人、同情弱者的乡土社会,那是我真正怀念的故乡。

我的微信公众号,电影和时事

 短评

整体还是太普通,用轻巧的方式处理死亡的沉重,单纯的人物特性,千言万语都藏在表情中,发出年华老去的感慨。银幕首秀的老爷爷自然又准确,好的地方全来自于他。不满意的是情节驱动力还是靠路上的偶遇推进的,道理也全摆上台面上,失语的老一辈也过于直白了。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运生,现在想我小时候不应该净打你。”中国式的父母似乎是永远不会跟孩子道歉的,但李福长老爷子很含蓄地说出了这一句。老人真正活到了老僧入定的境界,但说出这句,他已过昭关。

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1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钓鱼青年、火车司机、养蜂老人、病房老人。作者电影,带着自己的阅历,在电影中对照自己。关关难过,关关过。那个遇到什么都步调沉稳哈哈一笑的爷爷,把落了的牙齿往地上一掷的爷爷,唱着“我本是哀哀的南飞雁”骑着电动三轮车横穿整个河南省去看战友的爷爷。我难以忘记。如果影片有机会上映,我一定会去二刷的。

15分钟前
  • 电波骑士
  • 力荐

一对爷孙的公路电影,平实、真挚、可爱,既有对当下社会人文的关怀,又包含了对时代的追问和生命的哲思。如果影片停在“霍猛导演作品”之前我会给四星,想不到后面大雪天的结尾一出,一下子被击中,前面所有细微的情绪都有了交代,那一刻老人平静的唱腔诠释了最深刻的复杂,必须五星。片中有一个带魔幻感的段落也非常有趣,映后问了导演才明白其中的隐喻,很有意思。/ 12.07 青年导演 海上影展

18分钟前
  • sTill-Life
  • 力荐

内地老人公路片?和《红花绿叶》一样温柔得可爱。有时候真羡慕老人啊,有岁月生生磨出的睿智和淡然,这份睿智淡然和小朋友的天真拼凑出了诸多笑点,也让最后的泪点猝不及防。而且无论是笑是哭,都自然顺畅。那些写在纸上的关怀,那只风车,那握紧的手和那报丧的电话,一点一点把生命铺展开来。人生就是过完昭关是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一重关又一重关啊。想念我们已经离开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平遥电影节2018.10.19

23分钟前
  • 好好地
  • 推荐

2018海上影展。尽管表面上是老+少的公路片模式,却没有经典公路片通过旅程来表现戏剧冲突、人物矛盾与价值观,更像一种老年人参悟一切的应景说道理,四段戏最终告诉观众:人生就是过了一关又一关,重要的是慢慢走听天命。唯有哑巴老头两段如同默片配题词的镜头颇有些「暗藏杀机」的味道,可惜在某些导演也承认的审查过程中被湮灭。

27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我喜欢这个电影

30分钟前
  • 笛小P
  • 力荐

祖孙情清淡又动人,言传身教了一种行事笃定、遇事淡定的风度。这一路的际遇,磕磕绊绊地,都在粉碎世道无好人的印象,或者说,在用最大的信任去钓最大的善意。杯子里的鱼,瓶子里的蜜,后视镜上的风车,纸上的字,都是些不经意的温情。人生当真是一关一关地过,再难也要不断翻山越岭。中间一代被磨损得厉害,只有涉世未深的小孩以及云淡风轻的老人,才能把日子活得透彻些,真挚些。看到老爷爷78岁了还能凭处女作拿影帝,感觉自己充满了无限可能,哈哈。@平遥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去年南方艺术片那么些所谓魔幻操作,也没有本片一个哑巴的存在有趣,劳改农场历史可以拿龙标,潜移默化推进也很好。

3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真实。开头几分钟的画面就让我想起了童年在爷爷奶奶还有姑姑家的生活。这爷爷是一个心里有数的人,经历过人生无数的关隘,而今的一切波浪都能内心平静的对待。正如导演所转述的那样,他和伍子胥一样,都是英雄。最后和导演探讨了一下结尾的处理,反倒被他的另外一种想法给吸引了。如果是爷爷、哑巴爷和当面劳改同伴一起在雪天坟前共唱《武昭关》,动情处,哑巴爷咿咿呀呀,不知道又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39分钟前
  • 御前侍卫三把刀
  • 力荐

爷爷给宁宁讲《过昭关》的故事时,说伍子胥一夜白头。老人七十七岁,满头白发地讲着一个青年一夜白头的故事。不知怎的,那一刻我觉得,一生跟一夜原也是差不多的。

41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推荐

国外导演的处女作看多了,感觉国内学电影的新导演,都喜欢用类型化的方式处理故事线,这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是一个有点可怕的事情,这种思考方式可能会终结创作者的想象力,《半边天》那几个国家导演的新导演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部非常朴实的电影,又一次打开电视看电影了,在电影节上看多了有创造力的文艺片,偶尔看这么一部被美化的土味公路片有点不太习惯。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很有趣的现象,这部个别画面乍看以为CCTV6专供农村片的低成本电影拿了平遥费穆最佳导演,第一次演电影的78岁老爷子拿了影帝,专业技巧全盘输给了返璞归真(老爷爷本色出演,但台词可是真多,不知道怎么背的)。这是一部很真善美正能量的小片,爷孙俩一路上的施恩与受恩,温暖持续传递下去,虽说可能美化了现实,但看完总是令人舒心的。插入了两段戏说演绎,跟伍子胥过昭关的主题相应。爷孙俩的逗趣对话,半路“夺车”的卡车司机,机器嗓音的孤独养蜂人,匆匆见了最后一面的老友,照片上最后一个没画圈的人...喜欢影片对死亡的坦然豁达的态度表达,感伤和幽默相间,小城之春观影气氛不错。剧透警告=(彩蛋:电话铃响着,观众以为爷爷也像他弟弟那样走了,突然爷爷一个激灵起来去接电话,被告知老友去世。爷爷画了一个圈,淡然地抽烟唱起曲儿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没风景却有沉思的乡村公路片。大卫林奇《史崔特先生故事》的河南版,途中遇上的平淡人事又有些江扬钦哲洛珠《旅行家与魔法师》的升华气质,说不上传递什么哲理,却从本该情绪万千却克制到轻描淡写的爷孙旅程,带出从土改到文革的社会记忆,那是老一辈如伍子胥般经历的一个个人生昭关,而今想起来,不过是三门峡病床前不到两分钟的嘘寒问暖。

5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感动到观众的艺术才是艺术 no art for arts sake

54分钟前
  • Serutopia
  • 力荐

今年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一个好电影打动我们的绝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和价值观,更东方的说法是【德行】。

56分钟前
  • 沉默
  • 力荐

他似乎不想什么,好的(别人的帮助)坏的(车坏了,被警察叫停)全都用一样的淡然底色似乎是乐观的态度应对着。他心里又有个倔强的锚,电动车骑千里去见病入膏肓的老友,到了打个招呼送一罐蜂蜜,不多说一句就要走。克制真挚,我特别感动。

60分钟前
  • Zephyr
  • 力荐

拍了一个理想的好爷爷,而不是真实的爷爷。他不给小辈添麻烦,会为了反右的恩人,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那样,骑上三轮车去三门峡。路上能唱过昭关,讲得一手故事,钓鱼做风车,活得明白还帮助任何人。浪漫化处理的人物背后,确实有胆大的历史直言,譬如2个哑巴老人,引得影评大佬激赞叫好。碍于成本所限,摄影上有所不足。观影过程中,吸引我的是类《冬冬的假期》的大陆二胎+童年暑假,《童年往事》祖母带阿孝走上了回大陆的路。《过昭关》的路通往反右(有结尾方式为证),但小朋友的视角却被舍弃了(虽然他也完全无法理解),而是用人生又一关的死和鬼,话题带过。他被父亲拽走,而充当传话人的,只是病房另外一个病人。不同段落之间,安插了许多精心的细节。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7分可以有。上路动机不充分,包括暴雨夜在合影上画圈儿这种事儿,都是为拍而拍的问题。包括视点经常有问题(卡车司机那里,三门峡警察那里)。结尾又有些蛇足了……不过去碰文革还是蛮令人意外的,完成得也不错。两处闪回的声画匹配关系非常巧妙。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