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爱情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铁政,祖峰,米雪,王盛德,韩童生,王鑫,郑铮,章泽天,黄梦莹,林美秀,保罗·菲利普·克拉克,胡家华,伊娜,吴谨言,纪帅,王天泽,伍麟凯,都金翰

导演:李芳芳

播放地址

 剧照

无问西东 剧照 NO.1无问西东 剧照 NO.2无问西东 剧照 NO.3无问西东 剧照 NO.4无问西东 剧照 NO.5无问西东 剧照 NO.6无问西东 剧照 NO.13无问西东 剧照 NO.14无问西东 剧照 NO.15无问西东 剧照 NO.16无问西东 剧照 NO.17无问西东 剧照 NO.18无问西东 剧照 NO.19无问西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00:52

详细剧情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吴岭澜、沈光耀、王敏佳、陈鹏、张果果,几个年轻人满怀诸多渴望,在四个非同凡响的时空中一路前行。   吴岭澜(陈楚生 饰),出发时意气风发,却很快在途中迷失了方向。沈光耀(王力宏 饰),自愿参与了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王敏佳(章子怡 饰)最初的错误,只是为了虚荣撒了一个小谎;最初的烦恼,只是在两个优秀的男人中选择一个。但命运,却把她拖入被众人唾骂的深渊。陈鹏(黄晓明 饰)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但爱情却没有把他摆在前面。他说,“我有人要照顾”,纵然这意味着与所有人作对,意味着要和她一起被放逐千里。张果果(张震 饰),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赢”是他的习惯。为了赢,他总是见招拆招,先发制人。而有一天,他却面临了一个比“赢”更重要的选择。这几个年轻人,在最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并成就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长篇影评

 1 ) 《无问西东》几条叙事线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个故事的陈楚生是第二个故事里王力宏的哲学老师,第三个故事里的黄晓明是王力宏空投食物的孤儿院的孤儿,第四个故事里张震的父母是被第三个故事里的男二号救下来的。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四个故事都有共同的主题。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第一个故事,国文英语满分、物理不及格的陈楚生因为学霸都选了理科,所以也选了理科,最后听从内心,改选文科; 第二个故事,富家独生子王力宏,在孝道与报国从军之间纠结,最后当他看到遭遇轰炸流离失所的民众,听从内心,毅然从军。哪怕当他最后架着飞机撞向敌军军舰时他是微笑的! 第四个故事,张震想要帮助困难的四胞胎家庭又怕被赖上、报复拿自己当垫背的前上司又有所犹豫,他在世俗的得与失之间计较而不快乐,最后他听从内心,得到快乐! 第三个故事最精彩,黄晓明他从来没有在世俗与内心之间犹豫过,当他有所爱的人时,他毫不犹豫拒绝了去9所工作;当他误以为所爱的人爱上别人时,他立马选择去了9所;当他所爱的人遭遇困难时,他不怕牵连,去帮助她;当他因为核辐射掉发时,依然能够微笑面对。而在这个故事中,那个中学老师因为恩情选择了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造成一生悲剧。李想想要帮助王敏佳又怕被牵连,为了支边的荣誉而违背内心,他在王敏佳墓前忏悔,最后他牺牲自己救下张震父母算是对自己的放逐吧。 只有听从内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不计较世俗得失才会获得快乐。

 2 ) 你是否曾在年轻时对世俗置若罔闻?

观影提示:一定要看完片尾!

很久没有在院线国产片里,看到这样一部立意如此高、底蕴如此深厚的影片了。

四代人,四个故事,穿越了一个世纪,交相呼应。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合大学、再到清华大学,高等学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

看了一下豆瓣的低分影评,想先说结论:批评故事拆分叙述和人物时空交错牵强的,我想是因为忽略了这些故事的内在一致性。这部电影,本质上讲的是大学精神的传承。一代一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无问西东。而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把真正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片子开头,张果果独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时间线逐一往前推,从二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似是四个全然无关的故事:

现代时期:张果果(张震饰)是广告公司职员,忙于为奶粉公司做提案,期间认识了四胞胎的父母,给了他们希望,却最终输掉了提案,无法兑现自己说过的话;

文革前夕(1962年,北京):陈鹏(黄晓明饰)、王敏佳(章子怡饰)和李想是初中同学,三个人因想去拜会初中老师而偷看到老师被师母胖揍,于是王敏佳和李想偷偷拓字写信,警告师母;

抗战时期(1938年,昆明):沈光耀(王力宏饰)来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就读。简陋的教室,甚至抵挡不住一场暴雨的袭击,学生们听不清老师的声音,全班只能静坐听雨;

民国时期(1923年,北平):吴岭澜(陈楚生饰)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

第一第二个故事的开头让人感到琐碎,直到沈光耀开始,故事进入了状态。事后也证明,沈光耀的故事是最饱满而有力的。而吴岭澜的故事,虽然简洁,但却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和点睛之笔。

吴岭澜面对梅老师的疑问,给出了自己迷茫的答案:“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念实科。”从这里开始,整个片子的主旨慢慢清晰起来。梅老师的一席话,第一次点出了电影想表达的内涵:他认为,吴岭澜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这段来自民国时期的教诲,告诉吴岭澜,面对时代浪潮,叩问自己的内心,不必选择迎合潮流,要遵从内心,从容而笃定。而说出这段话的梅老师,简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芒。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这是泰戈尔的诗。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段话的份量,堪比最后张果果的独白。


时间在四个故事之间切换,王敏佳被批斗,一起写信的李想为了支边名额而选择明哲保身;沈光耀答应母亲不去当兵;陈鹏误会了李想和王敏佳,决定去第九研究所工作;张果果的前同事Robert告诉了他一旦帮助四胞胎家庭,很可能就要麻烦一生。

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明哲保身、别多管闲事。王敏佳可以对老师的生活境遇置若罔闻,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批斗最终毁容的下场;李想本可以不把全部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也就未必会落得一个葬身雪地的下场;沈光耀可以回到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或许可以出国躲避战乱,也就不会落得与军舰同归于尽的下场;张果果可以从此消失于四胞胎的世界,也就不会花出去那么多钱为这家人安置。

自保是人性,哪怕李想因为想去支边而选择沉默,让王敏佳独自一人面对批斗、谩骂和拳打脚踢,我们也只是会感慨一句:时代使然。在那样的时代里,想哪怕站出来说一句很普通的人话、做一件很普通的人事,都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不会苛求这些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都是英雄。

但吴岭澜的一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以及空军教官的一句“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让沈光耀下定决心,不顾母亲的严辞反对,毅然加入空军;沈光耀执行任务期间,不忘曾死在炮火中的男孩,于是总绕道去给贫穷的孤儿们投喂食物;沈光耀投喂的食物,救了差点饿死的孤儿陈鹏;陈鹏不顾文革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的规矩,毅然救起血泊中的王敏佳;王敏佳为了不连累李想,说信是自己一个人写的;李想心怀愧疚去支边,最终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付出了生命;张果果最终没有出卖David,也安置了四胞胎一家。

所有的故事,被一种浓烈的、高尚的精神串起,这种精神,高于“明哲保身”,高于“最佳选择”,这种精神,或许会让人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这种精神,指引着人们,去面对或盲从、或黑暗、或动荡、或浮躁的时代,给我们伟大的精神世界一计闪耀的光芒。他们逆流而上、反其道而行,不顾时代的潮流,不顾投机的“教诲”,遵从内心的渴望,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又回到了开头张果果的那句自白,“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故事从张果果开始,从张果果结束,虽然有点疏离,但还是能看出这么安排的用意。这个故事从两个方面,诠释了“无问西东”的当代意义。

在一个所有人都用英文名(Robert、Susan、David)的广告策划公司,只有张果果从头到尾用中文名,这已经从侧面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

在秘书Susan的概念里,果果的行为一定暗含着某种阴谋(故意提了一个奶粉公司不满意的案子,让CELL公司中标,然后跳槽来这里担任更高的职位)。面对质疑,他懒得解释,说一句“你猜”;

在Robert的概念里,“野心”和“出卖”相辅相成,面对“你是个有野心的人嘛”,他懒得回答,说一句“你猜”;

而David,更是直接愚弄了张果果,让他充当尔虞我诈的牺牲品。

这三个用着英文名的广告精英,代表的是职场中的猜疑、斗争、世故圆滑、表里不一。他们无一不是顺从着这个行业现成的规则和思维方式。

张果果的独白说到,“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他确实没有改变世俗,在拒绝向Robert提供David的把柄证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和他们不一样”。他没有摇旗呐喊、没有奋起反抗、没有好为人师,但他选择了不参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

质疑世俗、不参与世俗,便是“反世俗”的重要方式。张果果对待世俗的方法,是适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并不太困难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以Robert为代表的“世俗”又在教导着我们“本来以为救了一个孩子,没想到认了一门亲戚”。这种看似“善意”的劝告,让张果果犹豫不绝,两个星期躲着不见四胞胎的家人。直到他父亲在李想叔叔的墓前说希望他“做自己喜欢的、开心的事”后,他终于放下世俗的规劝,直面内心的柔软。当他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窗户装点色彩时,他是快乐的。和这一刻的快乐相比,世俗是什么,真的不重要。

电影里把当下时代的世俗,浓缩为这两个小故事。“世俗”未必是随波逐流的择业、未必是明哲保身的苟且、未必是灭绝人性的批斗,“世俗”存在于每一个时代,如同空气一样包裹着日常生活,甚至让人习惯到无法察觉。当我们以为民国、文革、抗战已是过往云烟时,是否该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又在面临着怎样的“世俗”呢?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试图用当代语言,总结这整部影片的核心内涵,他说道,“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占有多少,才更荣耀”,说的是物质攀比;“拥有什么,才能被爱”,说的是相亲条件。电影只是抛砖引玉。当本该心怀天下、大开大合的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买房、买车,攀比物质、财富,醉心发财、投机时,不正是被这个时代的世俗裹挟地面目全非嘛?

世俗怎样,并不重要;如何投机,亦无需在意。青春短暂,何苦为世俗所累;书生意气,何妨就意气一回。而最重要的,便是吴岭澜那句“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他所投喂过的那片贫瘠土地上,倾盆大雨,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双腿残疾的神父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歌声响起,“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一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考上清华的人们,未来想必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便不配被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被传承下去的大学精神。传道授业,“传道”先于“授业”。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她的目的,在于塑造灵魂,而非仅仅传授技能。

说到底,这部电影所描绘的,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在最极端的时代,“说句真话”可能就需要强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不批判“明哲保身”,但理应更歌颂那些敢于站出来面对千夫所指而不忘初心的人们。这些人,才是社会之光,希望之光。

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这大约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关于人和教育的内涵:

康德说,“人不应该被作为手段,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觉、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选择。”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影片最后,逐一介绍了跑龙套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繁盛,看到了泰戈尔口中“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的伟大的人。他们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理应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这些名字,想必大部分都耳熟能详: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与其说是一部清华的礼赞,不如说是清华精神、甚至大学精神、时代精神的礼赞。

对于浮躁的现代社会,它依旧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有两个细节想说一下:

刘淑芬(演得真好)其实是好人。不是好人的话,她就不会供养男朋友上大学,就不会看到倒在血泊中的王敏佳而崩溃跳井。一个不被丈夫善待的好人,害了另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最终一死一伤。没有人做错,错的是那个把错误无限放大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善恶不分的时代,错的是那个否定真实的时代。这无法不让人唏嘘。

关于沈光耀投喂食物的“真实与否”,我倒觉得并不重要。贫穷的孩子们光脚踩在红土地上,听到飞机的轰鸣声,追着“晃晃”洒下的食物,舔着甜蜜的冰糖。这一段情节,我理解为电影的理想主义,甚至之后,沈光耀的队友们也一起投下糖果和罐头。这一幕,是电影的高光时刻,是电影人和观众在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弥补现实中的无力。那个小小的降落伞,在我看来是如此浪漫。英雄的定义未必是刚正不阿、战死沙场 ,也可以是柔情似水、接济苍生。


PS,关于这部电影里的几段箴言,我另写了个文章,试图更详尽地阐述这个电影带给当代人的启发,感兴趣的可以看:

《无问西东》看完了,让我们好好聊一聊其中的几段人生箴言

 3 ) 你干吧,我随意

在这个谁都能当导演的时代,电影口味空前遭到各种绑架和裹挟。
  比如一代人青春的东西不能批,因为青春时代拉屎放屁回忆起来都是香的。讲述时代禁忌的不能批,甚至“禁片”二字本身就是活字招牌,代表着别人都不敢就你有种拍的勇气。于是靠着这么多天然正确、预设回击的题材,成就了前赴后继恬不知耻的跨界“导演”,每年批量出产着急功近利不知所谓的银幕垃圾。

  看完回来才知道编导是我这一代的青春领路人李芳芳同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果然是高考作文千锤百炼出来的同路人,高分秘诀贯彻得滚瓜烂熟:立意为先,然后洋洋洒洒任你胡逼跑题,但绝不能没有名言警句引喻排比,最后一段则要统领全局起到迷惑批卷老师完全忘记之前都瞎写了什么的作用:强行升华,点题,金句收尾,引人遐思。

  其实立意挺深刻的。星光最弱、篇幅最短的陈楚生段,格局却最大。我是谁,我为了什么。所有家事国事,对比人对生存本身意义的思索上,都只能算渺小而具化。结果故事就真按时间顺序逐级渺小:富家独子从军,正气凛然,米雪闪亮全片的精致厚重也抵不掉“感觉你做什么都出色”的偶像光环异感,王力宏在最无需强调美貌的角色里,被镜头舔屏癖一般拍得空前好看,英雄情怀于是被一言不合就花痴的莫名特写连累得层层掉价。但也还算应题吧。

  然后最不可说的历史段落接上,越不可说越有说的功利价值,纯爱式煽情使人落下同情和批判的泪水,在惊呼尺度大中足以忘记主题的沿袭,就你聪明。直到张震段我实在无能为力了,不惜篇幅过家家般地臆想一场高端商战,不开心就扔最贵的饺子馅,开心就是patronizing地资助四胞胎,这就是你精英脉络传承到大雾霾时代下的纠结和抉择,WTF?

  总觉得用instagram式的色彩构图和假装不是翻唱的世界名曲当配乐伎俩,就可以迅速把外行包装成内行,伪装成一部看起来特别专业深沉有内涵的电影。吸引影院座无虚席的大咖们演技都称职不出戏,但是对挽救故事的苍白无能为力。且不说叙事手法上的生涩和无能,文青审美的强行升华,单说故事本身内在的动机和情感,有没有“真实”,这是你自己定的主题,自欺尚难,欺人就那么容易?

 4 ) 《无问西东》中章子怡、黄晓明等几位主演表现如何?

在电影中,最感人的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清华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在沈光耀(王力宏)的剧场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场景。 简易房外大雨倾盆,屋内漏雨,老师讲题,学生们因为无声太大听不清,老师不断重复学生也很烦躁,这时,老师扭身在黑板写下一列字,屋顶渗漏的雨水落在他肩上湿了一片,他写完字后就端坐在椅子上,黑板上写着:静听雨声。 教室突然安静,沈光耀打开临近的窗户,外头渔翁悠闲地垂钓,有一个老师带领一大帮学生雨中跑操。 这一群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警报响起时拎着恐龙化石和一笼鸽子逃亡;可以在荒郊野岭的时候,拿起黑板教授泰戈尔诗词,拿起纸笔记录知识和智慧。荒唐之事,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在最艰难刻苦的时候,这是一群读书人的优雅和无畏。 如今这盛世,更望君珍切,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5 ) 真浪费章子怡和张震

小时候我心血来潮,学过几天书法。

父亲丢给我一刀毛边纸,让我临帖。

我不乐意。

“凭什么你用宣纸我就用毛边纸?”

父亲笑了,只说了句:“别糟践东西。”

这段童年往事,在我看完《无问西东》时突然涌上心头。

《无问西东》就挺糟践东西的。

我语气重,因为我确实很失望。

和我一样失望的人一定还有不少,但我相信也有很多朋友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无问西东》的确有能打动到观众的“点”。

注意,是“点”,不是“线”,更不是“面”。

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无问西东》是一个“命题作文”。

这是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创作的“献礼片”。

命题作文难写,是因为束手束脚,没有空间。

但“清华大学”这个题,真算不上没有创作空间。

可以讲的好故事太多了。

导演李芳芳知道这点,所以她一鼓作气在这部电影里讲了四个故事。

四条时间线,四个主人公,串起他们的,是百年清华“立言立德,无问西东”的精神。

先不评价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如何。

这四个故事里确实有几个“点”打动到了我。

首先是1923年这条时间线。

迷失自我的青年学子,在看到泰戈尔等大师后得到启发,这是很有力量感的画面。

“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也很能突显清华精神。

再就是西南联大时期的那条线。

王力宏饰演的空军飞行员在战斗中壮烈赴死那一刻,是很传统的煽情模式,但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当然,最能打动到我的点没出现在正片的四个故事里,而是片尾那一系列“彩蛋”。

当清华大学历史上的一位位大师突然出现在大银幕上,我竟热泪盈眶了。

但这种“热泪盈眶”和影片前面的两个多小时并没有多大联系。

每次被煽情,我都会思考我的眼泪是从何而来。

把片尾那一段剪出来单做成短视频,让我看我依然会感动。

这就让我更感到遗憾:

有这么多传奇故事可以讲,干嘛要大费周章地写出四段中学生作文来完成任务呢?

不知道因为“被感动”而觉得《无问西东》是部好电影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这“感动”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呢?

说《无问西东》拍成这样很可惜,还是因为它的“卖相”确实不错。

这体现在摄影和美术上。

胶片拍摄给本片的画面带来了一种浓厚的复古感,这种感觉很老派,视觉上很舒服。

在摄影师曹郁的镜头下,青春的气息也被彰显了出来,这在章子怡和黄晓明主演的那个故事中最为显著。

曹郁,也是《妖猫传》的摄影。

确实是高手。这样的摄影,配上有气势恢宏的配乐,如果《无问西东》不是电影而是MV合集,我会给高分。

摄影师是高手,演员更是高手。

《无问西东》最让我愤慨的,就是浪费了章子怡直击人心的表演。

章子怡主演的那段故事,也是本片四段故事里完成度相对较高的一段。

她饰演的王敏佳这个角色,人生经历了较大的变故,在性格上产生了很大变化。

章子怡用眼神就全演出来了。

青春感、无助感、自卑感等等人物的状态,她拿捏得都极为精准。

我看《无问西东》时难得的几次入戏,都是因为章子怡投入的表演。

和她搭戏黄晓明表现也还算自然。还是那句话,只要他不露出神秘的微笑,他就还是个好演员。

王力宏、陈楚生都算是正常完成任务。张震则最可惜,他那段戏实在没有什么可发挥之处。

明珠暗投,是对这些演员出现在《无问西东》里最贴切的描述。

上好的题材、一流的摄影与美术、顶级的演员表演,却被缺乏掌控力的导演给鼓捣成了一部刻意、空洞的平庸电影。

先说刻意。

跨越时空的多线叙事,用好了是大亮点,玩不好就是大破绽。

四段不同时间线上的故事,需要串联。

在本片中导演是怎么串起来的呢?

1923年的陈楚生,是1938年王力宏的教授。1938年的王力宏,空投食物救了1962年黄晓明的命。1962年的黄晓明,有个高中同学叫李想,这位李想差点害死了黄晓明心爱的章子怡,为了完成救赎,李想在支边科考中用生命救了当代人张震的父母。

真厉害,这都串起来了。

导演串成功的时候心里一定松了口气。

太刻意了。

别说更高层面上的交集(如《云图》),连有趣的细节关联都没有。

导演更像是为了强行表现“百年清华”这个主题,硬是要把百年间的四个故事组到一起。

如此刻意,还不如拍成短片集,还显得没那么矫情。

刻意还体现在几段故事的时间分布占比上。

1923年的那段,戏份最少。

1938年和1962年的两段,戏份最多。

当代都市那段......最格格不入。

这八成没什么创作上的考量。

你不能说陈楚生表现出的“求真”就没黄晓明表现出的“善良”与“正义”重要。

那为什么陈楚生戏份少呢?因为观众更想看章子怡,更想看张震,更想看王力宏。

这种刻意还体现在对单个故事内在的编排上。

比如王敏佳这个人物的遭遇以及他和陈鹏之间的爱情。

陈鹏一度离开王敏佳,是因为他看到王敏佳的手被李想抓着。

这是巧合。

王敏佳给师母写信,被师母认出她的写作方式。

这是巧合。

王敏佳被打了个半死,陈鹏已经挖好了坑准备埋她,她突然就醒了。

这已经不是巧合了,这是奇迹。

通过巧合和奇迹来推动故事发展,是网文作者常用的办法。

因为这样写最不需要逻辑,最不需要动脑子。

这样编排的结果就是,我知道陈鹏和王敏佳之间的爱情很深,一个给另一个“托底”,但我总觉得这么深的感情来的太突然。

我对王敏佳的遭遇感到同情与愤怒,却又不知道我是该对那个时代愤怒还是该对创作者愤怒。

本片拍好之后拖了五年才上映,看了片子的人都知道原因。

但我会思考,那场批斗之后,导演并没有想要表达什么对时代的反思,更没有想要做任何批判,她只是为了引出陈鹏和王敏佳的真爱。

脱离时代背景,这个爱情故事依然写的出来。

这就是强行不过审了。

王力宏那个故事则显得有些冗长,母亲的教导很多余,独自离队给孩子们送食物更让我怀疑他违反了军令。

张震那个故事……

哎,不说了,给男神留点面子。

说到刻意,本片的台词对白也有很大的问题。

很多处台词,比如那句“托底”,我都看到了琼瑶阿姨的影子。

我生怕章子怡会突然说出“我在找我的刺”。

张震片尾那段深情的鸡汤总结就更不必说了。

真是比班长发言还要学习委员。

这样糟糕的呈现,根本无法承载“百年清华”的精神。

当这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想要强行点题的时候,空洞感就出来了。

强行的煽情,很难有信念感,所以我很难满意。

清华大学的精神该是厚重的,是沉毅的,而不是漂浮起来的。

那种带着底蕴的青春感,不是跑跑跳跳,而是眼神中的求知欲与心里的热血情怀。

可惜导演不懂。

写过《十七岁不哭》的八零后导演李芳芳还停留在抒情青春散文的审美层级,编导水准则显得太过稚嫩。

让她拍“百年清华”,太难为人了。

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希望年轻导演们都能真的理解这句老话。

 6 ) 《无问西东》是这个时代的教育片

看了关于此篇的诸多影评,说句冒昧的话,可能不少朋友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先说结论:《无问西东》并不是青春片,而是一部真正的教育片。 他所讲述的,是这个时代缺失的教育。 要理解《无问西东》,首先要提到一个著名的疑问,和一所传奇的大学。 一、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新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而困顿的民国时期却英才辈出? 乱世出人杰,时势造英雄? 不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显然更不是。 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藏在一所学校里。 二、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冯友兰所写的西南联大校歌。 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大学,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短短八年间,培养出了诺贝尔奖得主如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邓稼先,作家、诗人如汪曾祺、穆旦,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在那样贫困饥馑,战乱频仍的年代,西南联大能够做到的,和平年代的清华、北大、南开却再也无法做到? 答案是四个字: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也翻译为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即国内所谓“素质教育”的真身。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对“通识教育”的错误翻译。素质教育,按照正常翻译应该是quality education ,且不说这个词语法是否正确,在国外网站上是搜索不到任何东西的。 这个错误的翻译害人不浅。 “素质教育”,培养怎样的素质?君不见衡水中学校长就曾放言: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因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有考上大学的素质,也就是应试的素质。 虽然人人都知道他说的不对,但在逻辑上却一点毛病都找不出。 因为国外那套优秀的教育体制根本就不叫素质教育。 他叫通识教育。 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说:“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说,教育是“授予人生所必需之知识及情感的陶冶”,形成独立和“精确明晰之思考力”。 通识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所谓“为人之学”。 与之相对的,正是当今中国所实行的、源自前苏联的专业教育。 民国时期办学自由、教育独立,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等为代表的优秀教育家秉持人文主义理念,重视独立精神,关注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培养的是一批真正的人才; 建国以后,大学收归国有,在工业生产思想的引导下,学习苏联专业教育理念,学校变成工厂,教室变成车间,一味强调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于是校长成了厂长,教师就成了工人,学生成了被加工的原料,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职业技工。 而《无问西东》想要说的,正是这一点。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

在了解了西南联大与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这部片子。 为什么说《无问西东》是一部真正的教育片? 一、四条主线间的联系 电影上映之后,时间线性的割裂与叙事的破碎备受批评,然而实际上,这四个主要故事彼此之间的联系正是理解影片的关键。 第一个故事中,校长梅贻琦以“人生的真实”的启迪了吴岭澜; 第二个故事,吴岭澜以自己关于“自我真实”的思考帮助沈光耀最终确定了人生的方向; 第三个故事,被沈光耀救活的陈鹏,以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救赎了王敏佳和李想; 第四个故事,张果果的父母为李想所救,并以“自我的教育”引导张果果回归本心,救助了四胞胎。 真正串联这四个故事的,是“教育”。 是真正的、传递善于爱的、关于自我的教育。 这部表面看起来叙事破碎,时间线混乱的青春片,并不是一部带简单的伤痕电影,或者清华大学的宣传片。实际上,这是一部真正的讲教育的电影。 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启迪,在于人之为人,使人成为人。 四条主线彼此相连,寓意为无论在怎样的时代,真正的教育都能够通过爱与血缘代代相传,并在人心里开出花来。 吴岭澜象征的是和平年代的迷茫青年,在教育家梅贻琦的指导下回归了自己的本真; 沈光耀代表山河破碎的动荡年代。面对家与国,生与死这样两难命题左右为难的有志青年,沈光耀用梅贻琦所教导的理念帮他认清了心中的方向; 陈鹏代表政治动荡,人心扭曲的时代。多年前沈光耀从云端投下的物资救助了饥饿的儿童,也种下了善念与本真的种子,以至哪怕是日后身处疯狂罪恶的人群中,陈鹏也能不违本心,不泯善念; 张果果代表的是政治狂潮退去,资本浪潮袭来的现代社会。李想牺牲自己拯救的生命在父母的教导之下,最终在无休止的贪念面前抽身而退,回归了真正的自我价值。 哪怕历经岁月变迁,人事更替,最初梅贻琦亲手种下的教育火种却代代相传,在无论怎样糟糕或失败的时代中都能开出花来。 二、影片中的配角 影片中的主要配角其实均是“教育”的化身。 他们的人设惊人的一致:以师长的身份教导主角追寻自我价值 梅贻琦告诉吴岭澜,要追求生命的真实,而并非别人认为对的事; 蒋南翔对同事说,不要责怪陈鹏,他只是说了真话; 陈纳德对沈光耀说,这个时代欠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里给出来的爱与真实。 沈光耀的母亲告诉他,不要去追逐功名,而是应当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去享受你的人生; 张果果的父亲对他说,父母并不希望你取得怎样的成就,只希望你一生健康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们所做的,即是西南联大所推崇的真正的教育;他们所信仰的,即是导演一遍遍强调的人生的真正意义。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传递,面对战乱,西南联大的学生可以义勇从军,将生死置之度外;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存在,在一个政治疯狂,教育扭曲的年代,陈鹏依然可以拯救好友的生命与灵魂,并将善与真实的力量传递下去; 因为有这样的真正教育的启迪,在政治狂潮退去,资本浪潮袭来的现代社会,张果果可以遵从本心,选择爱与善良。 影片的最后,导演借张果果之口说出,“生命意义不在于物质的丰富或成就的高低,而在于你自己的真实;最珍贵的不是物质或者集体,而是你自己。”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真正的教育,首先应当做到的,不是教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引导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个人在爱集体、爱国家之前,首先应当爱自己。 有人说,西方教育中的成年在于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教育中的成年在于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这话不假。 影片中陈纳德主要的台词只有两段,一段时间关于“从心里拿出来的真实自我”,另一段则是告诉全体学员,飞行员比飞机更珍贵,如果有需要,随时弃机保人。 西方观点认为,集体利益是由个人利益组成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在做加法,个人利益越多,集体利益也就越多。获得集体利益的唯一方式,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个人利益。 而我国的理念一直以来则是,把集体放在个人之上,鼓励大家为集体牺牲。 这种观念认为,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在做减法,个人利益越多,集体利益越少。即获得集体利益的方式是牺牲个人利益。 于是,在这种以高尚为旗号的“集体教育”之下,个人的价值被一次次的忽略了。政治运动中可以清除坏分子,生产建设可以取缔私有财产,战争年代可以牺牲军人,现代社会可以驱逐低端人口。 没有人会认为这有问题,因为这是“为了集体”。 可是集体在哪呢? 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脱离个体的集体,如果有人总是以各种名义要求你为了集体做出牺牲,那么他一定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明白自我的价值,看清自己的内心,是一个人成年的首要标志。 关于自我的教育,关于珍视自我的价值,是这个时代欠我们的教育。 感谢《无问西东》,这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电影。 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以上。

 短评

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充斥的是一点也不快乐的张果果(可很多人既没他的颜值也没他的才华),我们已然没有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为代表的年轻人那种真诚、正义、勇气、信仰、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是我们堕落了还是被阉割了?真羡慕他们的“芳华”,我们没有过,有的只是犬儒、自私、冷漠以及廉价的激愤…

9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我很喜欢。大胆,年轻,蓬勃朝气,过程中叹息几声,看哭一次。叙事上有缺点,但每个单元都很动人。年轻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容易的,但年轻人从来不会认输。

14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孤坟葬着未亡者,枯井跳下活死人。你会一点命理,却摸不透时代脉搏;我懂一些句读,仍划不掉此生灾祸。沙海苍茫,惦念着远方的你治愈情痛;山河破碎,曾记得少年意气胸怀家国。这里有百子争鸣,可静坐听雨,能丈量核变,共天地俊秀。这水木清华见证了百年兴衰,世事变迁。还有无数情深,正在漠漠跋涉。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章子怡那一段见人性。但打动我的是王力宏那一段。世间父母大多像米雪演的妇人一样,并不奢望儿女有丰功伟绩耀目成就,只希望儿女能嫁娶生子世俗过完一生。这也是大多数同龄人最终所走的路。但人生的活法,从来都不该只有一种。他违叛了母愿。可至少,他活在自己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他所存活过的时代。

2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做为命题作文,在当下的电影语境,能拍到这个“深度”(尤其是62年戏份),真心佩服导演。

24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呵呵脸,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到死。

28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每当遇到好电影 我就会庆幸 这个世界有人有能力把美好的东西传播 真好

31分钟前
  • 睡着的竹子
  • 力荐

这才是更值得尊重的、更多人的“芳华”啊!学生的勇毅被乱世葬送,而泰戈尔的诗流传至今。追问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活,并为意义而死,爱与欲都像钻石般纯粹,文人书生电影。张震可以说是人间瑰宝了,章子怡蒙面后进入神演技时刻,黄晓明完全控油,裸体极性感。p.s.永远分不清王力宏和李治廷。

35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1.黄晓明真是人生赢家,在《中国合伙人》考上燕京大学,在《无问西东》考上清华大学,下次是上哈佛还是剑桥?2.张震可能是在理发店工作,毕竟同事全是英文名。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补看。历时五年后才公映,不知经历了什么?演员都很年轻,颜值高,观众高兴。命题作文,意念过强、过多,结果却并不理想。

4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当黄晓明喊出“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那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我大概也就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片子了。整体的感觉还是太矫情,有点过度抒情。然而,抒情的方式却又只有不停的用音乐煽。所谓的四个时空线索,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交叉起来,还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最终,也仅是个喊口号的宣传片。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好看的,很浪漫的一部电影。泰戈尔是浪漫的,西南联大是浪漫的,雨中静坐听雨是浪漫的,晃晃叔叔是浪漫的,陈鹏的妥帖是浪漫的,被银杏叶包裹的雪花膏是浪漫的。

48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

有些东西进到心里,就是一辈子,虽然浑然不觉,但早已深入骨髓。四个时代,都有其幸与不幸,即便是当下这个平安祥和的时代,有时感觉自己身上也会有看不见的弹痕,风骨、胸襟、情怀这些词或许已经模糊,或许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活法,惟愿“你那可爱的前途光明”。

49分钟前
  • Breeze_狸奴
  • 力荐

此生此世,向心向善。命运何惧,真心以待。

51分钟前
  • 力荐

观影体验特别复杂,一方面导演的情怀野心,时代的反思以及某些闪光的细节都能体会到,一方面又被各种尴尬的剧情、无处不在的配乐,支离破碎的情节,一一击破。这种多线叙事其实特别考验导演的功力,弄不好就成这个样子,特别跳跃,情绪不连贯。两个亮点,米雪饰演母亲那段教子告白,片尾的清华人物致敬

5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这样说吧,这部电影就像你收到一张纸条,上面书写了康德,字写得颇为难看,但在一个三观发育不太健康的时代,为了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或者内心仍然追求的某种崇高的道德法则。你还是愿意把这张纸条传递给另一个人,这就是我看《无问西东》的感受

54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哈哈哈,过去的人也不会这么说话吧?清华献礼版《芳华》。

5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彩蛋比正片还吸引人。晓明哥演得也很好啊,章子怡毁容后晓明哥拥抱她,她略带抗拒,此时晓明哥拖住章的手借势让她抱紧他自己,细节好评。王力宏死的时候整个电影院都吸鼻子了。

58分钟前
  • 胖胖胖肉羊
  • 力荐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59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谢谢你,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

1小时前
  • Morning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