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剧情片美国2001

主演:罗素·克劳,艾德·哈里斯,詹妮弗·康纳利,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导演:朗·霍华德

 剧照

美丽心灵 剧照 NO.1美丽心灵 剧照 NO.2美丽心灵 剧照 NO.3美丽心灵 剧照 NO.4美丽心灵 剧照 NO.5美丽心灵 剧照 NO.6美丽心灵 剧照 NO.13美丽心灵 剧照 NO.14美丽心灵 剧照 NO.15美丽心灵 剧照 NO.16美丽心灵 剧照 NO.17美丽心灵 剧照 NO.18美丽心灵 剧照 NO.19美丽心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12:52

详细剧情

本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拉塞尔•克劳)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珍妮弗•康纳利)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豆瓣

 长篇影评

 1 ) 【翻译】《纽约时报》的美丽心灵影评

----copyright infomation-------------------------
原文作者:A.O.Scott
发表于:2001年9月21日《纽约时报》
中文翻译:www.monsternunu.com
英文版版权归A.O.Scott以及newyork times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文版版权归www.monsternunu.com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onsternunu.com/archives/14/
-------------------------------------------------

Sylvia Nasar在数学家纳什的传记《美丽心灵》中引用了纳什同事的一句话:“所有的数学家都同时生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中。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冰清纯净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得生活在短暂、混沌,且需不断顺应变化的现实生活中。”Nash先生的生活正是这种困境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同时也是个特例,因为他不光生活在上述两个世界中,现在还有了第三个世界:平庸无为的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梦幻宫殿,在这里,各种暧昧不明的因素溶入了他们自信的陈词滥调以及新鲜骗取的眼泪中。

眼泪和耀目的光芒伴随着他们,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来的心安理得。而荒谬的是,这部由Ron Howard导演,由Akiva Goldsman编剧的影片,其中生发出的看似纯真的情感却几乎全是虚造的。

首先,将要嫁给纳什的麻省理工的学生Alicia Larde (Jennifer Connelly饰)愉悦的跑进nash的办公室,挥舞着手中的稿纸,她刚刚证明出了一个极端变态的假设。她的导师同时也是未来的丈夫把目光从刚喝过的纸咖啡杯挪开,瞥了一眼Alicia的证明,“很精妙,但是错了。”他说,给出的评判挺符合一个“美丽的心灵”。

让我们退后了看,从错误到精妙。纳什先生今年73岁,这个尴尬而天赋异禀的人拥有他们这代人中最出众的数学才能。他三十出头的时候一场精神疾病极大的打击了他的创造能力,而他曾经在博弈论、量子力学、数论等诸多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经过三十多年的与精神分裂症的抗争,他好象是得到了上帝奇迹般的宽恕,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纪念奖,以表彰他在40年代末于普林斯顿大学所作出的经济学成就。

总体上看,纳什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刚好符合电影所渴望叙事结构:光彩照人的生活惨遭不幸最终又依靠顽强的精神获得了胜利。但是,就像Nasar小姐在之前为《纽约时报》做的经济学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细看他的生活,其中夹杂着诸多迷人或者糟糕的故事。在数学这个具有古怪名声的行业中,纳什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质数。他反社会的暴躁脾气以及他那些残忍而危险的侮辱和恶作剧在他的同事中可算得上是臭名远扬了。

他同alicia结婚之前,他们有了一个叫John的孩子。同时,他还是另外一个也叫John的孩子的父亲,这是他同一个叫 Eleanor Stiers的女子生下的,纳什后来离弃了他们。他与许多男性有着强烈而明显的性关系,他甚至因为在加州圣莫妮卡(Santa Monica)的男卫生间中要求与人发生性关系而被捕,并且因此丢掉了他在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的职务。当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的时候,alicia与他离婚了(他们于去年6月复婚)。

上述这些我们在电影中都看不到。更糟的却是那些被粉饰的学术和政治经历把他的天才和疯狂一起塑造成了一座丰碑。电影《美丽心灵》开始于一个虚构的 Helinger 教授(Judd Hirsch饰)的演讲,演讲上说美国的数学家在抵御纳粹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要把注意力转向抵抗苏联共产主义。

这一场景以及接下来的故事将冷战时期疑神疑鬼的学术界过分的简单化了。当时,许多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同情支持社会主义,这也包括纳什离开普林斯顿之后去任教的麻省理工(而不是象电影中所说他之后在领导一项有关防御的机密研究),当然更多的人对社会主义表示怀疑(这包括后面提到的 Robert Oppenheimer)。而nash不在其中,他被Howard导演和Goldsman先生描绘成了一个无畏的冷血战士。即使在国防部的智囊团——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他也更乐于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非实际应用,1960年他甚至尝试着放弃自己的美国国籍并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显然,所有的这些对于观众来说都太难以承受了,任何会减少观众同情心的真实事件均被涂抹掉,留下了一个害羞而可爱的天才形象。当然,任何一个源自传记的电影都会将原著修改、粉饰、强调或者压缩,但是《美丽心灵》走得更远,变成了同《肯尼迪》(J.F.K.)或者《阿甘正传》一样的历史修正主义影片,并另人沮丧的表现出了对观众智慧的低估。

电影所声称的真实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于这个问题,写电影的人比拍电影的人更感兴趣。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没有难倒Howard先生。但是,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令人窒息的异议,或者不相信这些事情,甚至无知的反驳说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就值得用它自己的语言作评判。也许,借用一下数学符号上的规矩,这部电影可以叫做《纳什质数》或者干脆叫Nashi(i代表虚数)。这个纳什的故事没有丧失它的美丽。

一方面,Connelly小姐在剧中是一个敏锐而活泼的角色,她最初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之后又成为了这个不安而难处的男人的妻子。而其他的演员,包括Ed Harris演的联邦特工、Christopher Plummer 饰演的精神病医生、Paul Bettany演的英国纨绔子弟、 Josh Lucas演的喜欢数学的校运动员等,都在努力不让自己在戏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Roger Deakins用其优雅的电影手法,将战后的普林斯顿大学变成了一个甜蜜的世外桃源。

但是,罗素克劳能够坚持,他拒绝了每一个能把角色演的过火的机会。太多用来卖弄的机会反而不能很好的表现一个天才或者一个疯子,即使像达斯汀-霍夫曼 (''雨人'') 和杰弗里-拉什(''Shine'')这样有天赋的演员也很难办到。

罗素克劳用他过人的专注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中的人,他对人物心灵的戏剧化展现处理的旁若无人:一个模糊的微笑挂在纳什的嘴边,演讲时声音轻微而吞吞吐吐,带有南方音韵的口吻(纳什正在西弗吉尼亚长大)。随着罗素克劳的表演,你不会认为这是演员有意为之,反而会认为这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吸收后自然生发出来的。

对于怎么把观众带入纳什的内心世界,Howard导演带来了一个就像它本身一样简单而聪明的想法。当问到纳什为什么会相信那些导致他疾病的幻想时,纳什说,“那些想法出现在我头脑中的方式和数学的一样”。比起评论Howard导演编造的巧妙惊喜,我更愿意认为他是找到了一个操作性强的电影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他还找到了一些娱乐的方式来表达约翰纳什的数学方面的见解:让纳什赢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就在学生酒吧挑选女友的策略中表现了出来。)

纳什的幻觉一天天变得真实,精神分裂症不会像它所带来的痛苦那样宣告自己的到来。Howard先生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慢慢带领我们进入纳什地狱般的生活中,这个角色的表现似乎至少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中纳什先生的描述。纳什在他1994年发表的自传中写到,“我开始理性的避免一些幻觉的影响,其中有些幻觉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

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电影中的纳什对于琐碎的事情没有耐心,更乐于研究“统治力量”。《美丽心灵》中的统治力量是一种熟悉而不令人很反感的伤感的类型。这部电影实在并且也应该被理性的拒绝掉,但是你并不会完全从你的心里排斥它。

《美丽心灵》是PG-13级(家长指导下观看)。包含一些令人难受的场景和少量的性内容。

 2 ) "美丽心灵"还是"完美大脑"?

To Nantas: now I understand "stop existing and start living"

忘了以前是谁曾经和我讨论过“A Beautiful Mind”的翻译问题,当时好像大家都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会翻译成“美丽心灵”。

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ral gap造成的。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也许也是冲着这个词我才会再看完雷普利,莫扎特,撒德之后翻出了这部电影。再而三的重新如痴如醉之后,心里只剩下这一句话:“去他妈的完美大脑。”

仿佛从古到今就是有那么一种聪明绝顶的家伙,他们的特点就是不会生活。他们有的人只会煮手表,有的人放荡酒嗣终死于江心,有的人生活过于不检点导致英年早逝,有的人喜欢把好好的美女虐待的生不若死。。。另一方面这个社会对待这种天才的态度也是各种各样。我们看到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主要表达对其才智的仰慕之情,比如“阿玛迪斯”中对莫扎特的盛赞以及“鹅毛笔”中对撒德伯爵的标榜。但“美丽心灵”并不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甚至可以看成导演对那些只有“大脑”没有“心灵”的天才的摒弃。

不妨对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经和后来。曾经的Nash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在学术上他总以为自己是天才,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后来的Nash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不再胡思乱想,乖乖的在图书馆看书,老老实实的为同学们讲课。。。这个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有勤奋塌实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吗?差远了,这个不是孔子讲的故事,恰恰相反,其实John Nash的学术颠峰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轻狂的时候——让他拿到诺贝尔奖的不是其后来踏踏实实的工作,而是他20岁左右处于极端自负的时候在博弈论上的成果。因此,最后Nash获得学术各界认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们思索。从电影的表现手法来看,导演也巧妙的借用大众对Nash头脑的肯定来肯定Nash的心灵,来赞美他学会了生活。

因此“美丽心灵”不是“阿玛迪斯”那样充斥着对天才称颂的赞歌,仅仅是讲述一个和有关生活的故事——一个真正的天才在他天分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缓慢的成长。

也许大部分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说她可怜,说她为Nash付出了太多,从而认为“美丽心灵”这四个字其实说得是Nash夫人,这个虽然说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却也是对此电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较为浅层次的结论。大多数人没有看出来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拒绝承认曾经最最亲密的朋友,他放弃了自己的狂傲,他放弃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但这些都不是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东西,其实作为一个科学家,Nash放弃的东西当中最最宝贵的是自己的研究兴趣:细心的人们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个个白色的几何图案已经变成了一个个代数方程。。。那到底Nash后来在Princeton的图书馆中做什么呢?就我个人理解,他是用一些垃圾塞满自己贪婪的大脑,从而让那些幻觉无隙可乘。(这一点从那个叫Toby的学生最最起初的口吻当中可以看出来)。

也许当Nash第一次在大厅里看到那位桌子上放满水笔的科学家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达到了他的水平,不过虽然Nash的头脑达到了,他的心灵却不值得受到如此的赞誉。因此虽然很难讲John如果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作风他会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因为已经发疯了),但是我相信导演也非常承认用完美的大脑换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值得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美丽心灵”和“心灵捕手”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中的Damon放弃了虚荣去寻找自己的最爱而前者放弃了自己的最爱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先做人,后做学术。”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是总有人曲解它的意思,例如“品行不端就做不好学术”等等,这种解释岂不是完全否定了马奎斯撒德和莫扎特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吗?因此它不是对孔子学说中迂腐部分的继承就是对天才的妒忌。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你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天才,所以不要让你的艺术和哲学遮掩住你的人性。

因此,如果你也是个天才,你也在20岁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科学的颠峰,但是没有人去欣赏你的理论反而都认为你在发疯,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去倒杯热茶,写篇影评,浇浇花,灌灌水,然后一边继续从事研究一边默默得等待几十年后你的天分得到学术界得认可。

这就是生活。。。


 3 ) 两种爱的境界

一、 我相信你
JOHN说我没有病。
当JOHN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时,我相信是因为他不愿意再为国家安全局破译密码,所以被出卖了,美国安全局不会让他透露任何信息。电影中所有间谍的下场不是被变成疯子就是被杀掉。
JOHN把手腕咬破,找不到芯片,我相信是精神病院的人拿走了它。我相信他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我看着爱丽莎调查JOHN曾经的工作。我说这个蠢女人,美国安全局怎么会留下任何线索。
爱丽莎看着JOHN电疗流泪,我说,这个蠢女人,他是你的丈夫,为什么你不相信他,为什么要让他受苦。连我都相信他。
我一遍又一遍的对屏幕上的JOHN说,不要吃那些乱七八糟的药,那样会让你的思维迟钝,你是个天才,你怎么能被那个愚蠢的女人毁掉。
如果是我,我不会让他们把你带走,我会找到证据证明你的清白,让世人知道你的伟大,让国家颁给你勋章,不论付出任何代价。

二、 我会跟你在一起
JOHN说我真的病了。
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侄女,告诉他,有些东西不是真实的。
他清醒了,我崩溃了。我那么相信他。原来,原来如此。
JOHN由一个伟人成了一个病人,他思维迟钝,他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甚至在夜里无法满足自己的妻子,他差点淹死自己的孩子,他甚至不能保证不会伤害他人。
爱丽莎一直在他的身边,看着他痛苦默默流泪,她说,她会有时候突然觉得他又变成了以前那个他,然后她就觉得她还爱着他,她鼓励他跟外界接触,鼓励他工作,她不让他去疯人院,让他留在身边,尽管他可能会伤害她。
而我在这个过程中还一直不能接受JOHN有精神病这个事实,我还在想,我爱的这个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付出那么多只为了证明他是个疯子吗?最后我也不知道我还爱不爱他,或者我爱的根本就不是他。我爱的只是我想像中的JOHN。

原来得幻想症的那个人是我。我把我的爱人幻想成一个完美的人,事实上他不是,然后我会失望,甚至我的整个世界都会崩溃,我还以为自己是那个最受伤的人。我不能正视现实,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在深深的悲哀中溺死。

爱丽莎才是真正能陪伴JOHN的人,她理性,她爱他的优点,也能接受他的缺点,还能陪伴他渡过难关,并鼓励他取得新成就。
而我爱JOHN的时候,他是完美的,他什么都好,他没有缺点,或者说,我爱的不是JOHN。
所以我只能孑然一身,让那个英俊,温柔,浪漫,睿智的葡萄牙籍室友长住心中。


 4 ) 个人认为影片中最感人的片段

两次下棋,前后对比欲哭无泪。 纳什第一次和马丁汉森下围棋时两人正值风华正茂,是劲敌,马丁讥讽纳什,然而不管是推论的证明还是武器通过国防部的审批,这些成就纳什都丝毫不放在眼里,他要成为“”至关重要“。” 时光荏苒,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对话,两人再次在棋盘上相逢,曾经的天才头脑都已长满华发。忆往昔,少年心气今安在? 发现博弈论后再无杰作。30年光阴何处去了,斑驳旧忆。 所有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太空,太虚,记忆的海洋,以及还我爱情?

阳光正好,暖和了一段友谊,两个老朋友。

 5 ) 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那里飞鸟绝迹,走兽无踪,只有月亮的清辉普照……”
    如此一段独白,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留给我初阅时的颤动与叹息:这样美丽的手迹,果真出自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女子——弗吉尼亚·伍尔芙?
    精神疾病,一直予人神秘与恐慌的印象,它掷人入深渊,或者,赠人以“伟大”。出于少年的好奇,我归纳过名人与精神崩溃的名单。弑妻自杀的顾城、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白痴》陀斯妥耶夫斯基、钢琴诗人舒曼……多么骇人的名单,似乎越是纠缠于智力迷宫的人,越易陷入思维的纷乱与苦痛;痛,也越发刺激他们穷尽智能,步入智慧最高的殿堂。
    我过去总抱着形而上的观念,几以仰视的角度,膜拜这些走火入魔的前辈英雄。我坚信,所谓“疯狂”的定义,不过出于正常人的角度,正常人的规范,连同情、鄙夷,也是正常人的一厢情愿。也许,在这些被普世疏离的少数人心中,也有着他自己的规范,“一片无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即便如今,我仍觉得,约翰·纳什(John Nash)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幸福的,炫目的。一个人,能抓住凡世的某样事物,并把它引为自己人生的要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引人嫉妒的幸运,即使为之痛苦、疯狂也值得。
    早就听说,《美丽心灵》描述 的是,一位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患有精神病,又经过种种奋斗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得传奇,云云。然而,在影片的前四十分钟,我却看不出约翰·纳什这个数学天才有何病症。
   才看了一个片头,罗素·克洛健硕大阳刚得身影尚在屏幕一角晃动,身边女生就转过头来羞涩含笑,低语:“好帅啊!” 罗素饰演的这位天才,不过是有点书呆气、孤僻幽闭,带点神经质,完全是沉溺在自己领域的一狂人。何况,并非无药可救得,他不正与室友查尔斯(Charles)相谈正欢、相处融洽?我们为他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们应该体谅他年少的彷徨与无措。玛丽安·威廉姆曾经说,我们最大的担心不是我们的不足,而是使我们难以循规蹈矩的能力。当你自命天才,心无旁骛,决心为之贡献所有时,面前却冒出了一位足以威胁你的天才少年汉森,除了慌张、焦虑,还有何合理举措?
    因此我们原谅他的古怪,当成功如期而至,他做得多好:争取到惠勒研究所得保送名额顺利成为出色的解码专家,连FBI也聘他担任密探工作……
    一切风平浪静,简直切合生活理想,连恋人也自动登场。然而生活真有至善?一切又在平波暗涌。
    妻子觉察到他的诡异:无端的失踪、慌乱的举止、无故的疏离……妻子拨通了心理医生的电话。但是在精神病房的纳什告戒我们,是苏联密探,是他们的阴谋。
    种种蛛丝马迹暴露:从未拆封的密报、废置多时的“情报室”……甚至大学时期独居这个事实!没有FBI密探,没有查尔斯!居然我们一开始,便是沿用纳什的视角走马观花,游历一个“疯子”的世界。
    你当然惊讶,纳什也拒绝承认他的独立迥异,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世界虚幻。原来那个陪你酩酊大醉的人,为你欢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赖的人竟是头脑的虚无,一时一刻都未存在过。原来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与妄想中。这虚幻越是逼真,这承认的挣扎越是艰难。谁愿意承受温存的失落?
    他的疯病再一次泛滥,从汉森的办公室出来,看到这个昔日的竞争者,坐在他过去的工作台前。他一进门,便说:“你赢了。”无限辛酸无比颓唐。汉森凛然:“其实我们没有输。”
    汉森不知道,当他这样风度地解围,当他当初绅士般的认输时,纳什心中的魔障已涌起。汉森不会知道,他这样衣着光鲜、彬彬又礼、八面玲珑甚至友爱关心,给予这位只懂在数学上攻坚的同窗,多么沉重的负荷。
    是的,他内向、狭隘、孤僻、自卑,而汗森是他头顶不能仰视的艳阳;他只是一个受人“唾弃”的疯子,而汉森还是一位活得悠游的“正常人”。他输了,一开场便输了。
   他对妻子说:“那时查尔斯就出现了,我真想和他们谈一下。”其实,幻象的诞生,本为他这样伤痛的时刻预备着,即使为它们包装的真实被撕开了,但要抛开,又谈何容易?这是一个男人的梦:强壮、支持、成就,还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刺激与诱惑。如果是女子呢,又可能幻化成别的形式:也许是一面镜子,催眠自己:“你是最美丽的女人”;也许是一个幻影,哄骗自己:“我最爱的还是你”……全都不外乎他人的认可与关注。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向往光明的缺口,如果纰漏,便只能用幻象来填补。但是,衍变成精神疾病,便可怕了,我第一次感到心寒;如果每时每刻,都得苦苦追问:“何为真实,何为虚诞?是信奉自己还是归依人间?”怎么受得了?
    我敬佩纳什的勇气。他时时遭受幻觉的骚扰,但他已习惯忽略他们,尽最大的心力来重新投入现实这个旷野中。诺贝尔奖,只能算是一项锦上添花的殊荣,真正的桂冠,属于纳什心灵那片虚虚实实的原野,为了不离不弃的妻子,为了凡尘一个爱着心痛着可被触摸得人,他甘愿淹没无闻。这其中,承受着多大得牺牲的苦痛?
    若世界是可被感知的,若意识真实反映客观的存在,若我们眼中的红花绿叶对我们尚未欺瞒,此刻我愿意全心信仰唯物论。
    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胃部正翻江倒海,即便如此,我也觉得是幸运的,因为我能清晰地指出疼痛的性质、强度和部位;我对头脑所要表达的东西这样深信不疑;面对我微笑嗔怒的人是拥有触感地实在;即使悲苦孤寂,也有着清醒的尖锐。
    虚诞是一种经历。每颗人心都拥有一片茂密苍茫地原始雪原,每只眼睛都能成为一面满足欲求的阿拉瑟镜子。只是镜后,白胡子霍华兹校长对沉溺幻象的哈利·波特说:“不要忘记生活。”
    不要忘记生活,不要忘记为你心痛的人。
 

 6 ) 永远也别想敷衍生活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一个矛盾的人格无疑是姣好的素材,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类似形象来满足观众对高智商人群的窥视欲。   
   但是毫无疑问,天才也是人,他们人类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类型片也大多会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归人性,并最终在其救赎之路上实现影片的普世意义。   
   《美丽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名利的探讨,开场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国说》式的激昂文字,让在场的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觉得如果自己在死前还没有开放过就是可耻的。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只要这个社会肯定他。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从此可以一马平川,青云直上。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所以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服药时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双眼“失明”,这滋味就像打断一个运动健将的双腿一样,会让人痛不欲生,更何况这还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础。
    当你活着的时候,走在路上,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学术精英,不是天才,你过着和别人一样普通的生活,要学会尊重生活。   
    天才的真敌人是天才,蠢货的对手也是蠢货,你永远也别想打败的人其实是你自己。你永远也别想敷衍的其实是生活。

 短评

是的,你必须学会分清哪些是幻觉,哪些是梦,哪些是真实的人生,才可以活下去。

6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你让我相信还真有感情这回事。

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李笑来老师推荐的一部电影。纳什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看的时候不够专注,这是部需要安静认真去看的影片,另现实中精神病始终是一个没有最终被解密的领域,治疗的药物对人的大脑损伤很严重,加速度痴呆和记忆衰退,包括影响性欲。他的爱人其实才是最伟大的

11分钟前
  • 别歌
  • 力荐

他是情商最低的人,但他也是最真实的人。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与自己战斗,坚持,勇敢,相信自己。面对一切困境,克服它,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这是人性的光辉之处,这是人超越一切生物的闪光点。

15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每个孤独的孩子其实都有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好朋友

16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吗? -宇宙是无限大的。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吗? -没有,但我就是相信。 -爱情也是这样的。

21分钟前
  • 苦杏仁
  • 力荐

高光是Nash内心博弈,用逻辑找到幻想中的漏洞然后出去拦Alicia的那一段。这可能就是天才。还有就是结尾那个幻想三人组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25分钟前
  • kouzi_
  • 力荐

有你终生美丽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和近日的《万物理论》相映成趣,皆是饱受精神或生理折磨的伟大天才,以及爱上天才的坚强女人。两部传记片皆淡化传主的道德瑕疵,同时对各自妻子也倾于美化。现实生活中,两位妻子都曾因不堪忍受心生恨意,两对皆离婚。可纳什比霍金幸运,艾西莉亚即便离异也从未放弃爱他,两人2001年复婚。简却另嫁他人

31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这才是真真的传奇,再好的编剧也想不出来吧。

32分钟前
  • funny_vee
  • 力荐

幻想又有什么不好,至少多了三个爱你的人。

37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我觉得你很有魅力, 你对我的主动性说明你对我有同感。尽管如此,传统的信任仍然需要我们在做爱之前进行数多次柏拉图式恋爱。我正在往这方面发展,但事实说来,我真正想做的只是尽快和你XXXX。

40分钟前
  • 小白的山
  • 力荐

用精神治好了自己的精神病

42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我的幻觉中有三个人,我虚构出好友在低谷时陪我屋顶畅饮,我虚构出上司证明我所效力的是最伟大的事业,我虚构出小女孩来给予她最单纯的关爱。然而真实的是,我的对手成为我的帮手,精神科医生击破我的幻象,我的爱人一生坚定的相信我照顾我。如果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有通用的公式和逻辑,那么感谢爱人教会我真与理,我的心灵一半是你的手帕一半是我的钢笔。

46分钟前
  • 我即方位
  • 力荐

所以说不要学数学,你就是不信邪

49分钟前
  • ♣lùlu♣
  • 推荐

与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很震撼人的传记电影,从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做伟人也真不容易啊~~

5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我的追求带我穿越了物理、形而上学、幻觉,又带了回来”,顶尖科学家的世界已经足够神奇,何况他还有着伟大的爱情。这部电影不仅是纳什的精彩传记,更是对爱情的崇高礼赞——爱是无限,爱是信仰,爱是一切逻辑和原由。

5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八年前标注了想看,今天在去北京的高铁上看了。我以为的还真不是我以为的,众人给教授钢笔时真的很激动。

59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幸运的是爱他的女人存在于真实里。

1小时前
  • 阿猴HOSE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