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心

剧情片大陆2001

主演:王学圻,陶虹,黄晓明,程煜,雷明

导演:颢然

 剧照

明亮的心 剧照 NO.1明亮的心 剧照 NO.2明亮的心 剧照 NO.3明亮的心 剧照 NO.4明亮的心 剧照 NO.5明亮的心 剧照 NO.6明亮的心 剧照 NO.13明亮的心 剧照 NO.14明亮的心 剧照 NO.15明亮的心 剧照 NO.16明亮的心 剧照 NO.17明亮的心 剧照 NO.18明亮的心 剧照 NO.19明亮的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2

详细剧情

  萧亮是个因公致盲的退役军官,守着军人的尊严,坚强的活着。马陆,一个刚毕业的电脑硕士,刚进警界,梦想成为英雄。为了寻找一个失踪少女,两个人的生命轨迹开始相交。两代人迥然不同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频频相撞,摩擦不断。几经接触后,两人开始慢慢理解对方。但此时所有人却被卷入了一宗特大的贩毒案中……

 长篇影评

 1 ) 关于爱情,美丽或尴尬的一切

简坎皮恩的新片《Bright star》是一部非常锐利的电影。视角锐利,这不是一般的传记片,而有它独特的角度,感知锐利,这是一部需要用所有的感官去感觉,也充分带动和满足视听触嗅味觉得电影。影片每一个细节提供的丰富感觉相互牵扯和碰撞,像一杯印度chai茶在甜蜜绵柔里里透出的细密恼人的辛辣,无论是影像,音响,还是故事本身,无时无刻不表现出这种对照。

                                关于爱情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奠定了这种基调。特写开启全片,一片柔和温馨的白光中,一块看起来柔软温暖的织物突然被一根针刺破穿过——Fanny在缝纫。粗而硬的暗色针慢慢穿过织物,预示着电影的悲剧结局:看起来圆满而温馨的,终被一些不和谐的僵硬的东西破坏。温馨和生硬,在这个镜头里诡异的共存,毫不融洽,又充满各自存在的理由,使人必须接受。这就是我在这部电影里读到的主题,美好的,悲剧的,浪漫的,无奈的,伟大的,自私的,疯癫可憎的,优柔可怜的,集种种矛盾于一体,并不见得那么那么值得推崇和完美,却又是超越一切的和美丽的爱情。就像尘埃里开出的花朵,美丽,也扎根于尘土,并被轻易飞扬的尘土包围,柔嫩光洁的花瓣上沾满了灰尘,饶是灰尘,也还透出熠熠的光。

电影主要讲述济慈和法妮的爱情,一条隐线包含了济慈的朋友与法妮女佣的一段最后木已成舟的艳遇。这里没有一对体面的完满的爱情,没有一个可值得热爱的人。无论是济慈或者是法妮,很多时候都是可憎的。济慈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贫病交加,软弱唐突。法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控制狂,她全家人都被她的喜怒所折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大声喊“妈妈”,冷酷的指挥弟弟妹妹为她做一切事情,只有在济慈让她心情好的时候,或者需要别人扶助安慰的时候,才会对弟妹表现出温柔。她一直向自己的家人索取,从来不为他们付出。当女佣抱着新生的孩子到她家里做客,只有她丝毫不看那孩子一眼,因为她心里只有在罗马的济慈。丝毫全世界都在为这两个疯子付出,全世界都在宠爱他们,看着他们在爱情里面折磨痛苦,因为他们的爱情也并不见得完满,仅仅是狂热。

可是他们的爱情又那么的美丽。电影里有太多太多从日常生活中所能抽取的最美丽的细节,比如鲜花盛开的春天;敞开的窗口吹进春风,照进温柔的阳光,撩动窗帘和裙子;比如两个人的情诗;屋子里的蝴蝶;透过墙缝塞给对方的纸条……济慈疯了一样在大雨中徘徊在法妮的屋外,来找她时病发倒在她家的花丛下几乎死去,法妮在得知济慈死讯的一场哭戏尤为精彩,那些癫狂是他们爱情美丽的极致。

就是这种矛盾一直纠缠着整部电影,这是这部电影的好处。当然有很多电影讲述爱情里的障碍,但那些影片无论是爱情部分还是障碍部分,都做得十分平滑完满,而且将爱情与障碍绝对化——相爱的两个人是值得爱的人,困难是无可奈何的绝对的困难,这样增加了戏剧效果,观众的感情倾向也容易的多。可是这部电影则不同,爱情是一块粗糙扎手的羊毛毯,障碍是戳破羊毛毯的地上的荆棘。美丽温暖,而尴尬却无处不在。也许很多的时候,生活里面的爱情的确是这样的,一点儿也不纯粹。法妮的女佣没有过多着墨,看起来是个单纯的姑娘,但她也不是完美的,她看起来更像一个傻瓜。可是她爱的很真诚,一个笨拙的傻瓜爱的真诚而愚蠢,是不是好的爱呢?

                            关于音响和影像

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它的音响运用。和大多数讲述名人爱情故事时候那种协调的,平滑的,刻意将环境音打磨干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里存留了许多粗糙的环境声音,虽然并不见得是美好的或者美化的,但却使得一切有存在感和立体感,在声音里面听见空间和情绪。

利用环境音响来制造效果的,著名如《罗塞塔》,给人感觉就太过,刻意的强调粗糙和真实,将所有空间塞的太满,反而可供感知的余地就很小。但是这部影片里的环境音效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影片的质感,坎皮恩的女性细腻敏感在这里充分体现。之前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部调动所有感官的电影,许多镜头从私密角度出发,放大而不是放大后美化细节,加上听起来甚至干涩的环境音效,并不见得让人“身临其境”,但是能充分感知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而许多的细节,我猜是女性独有的。

我很欣赏济慈和法妮庆祝订婚的这场戏。法妮一家人和济慈在法妮家屋外的山野里庆祝他们订婚,人们起舞,但是现场没有音乐,也没有画外铺设的音乐,只有人们拍手和口里打拍子,舞蹈却跳的热烈,山林美丽,济慈的耳边还插了一小束红花。这里的声音显得单调干涩,并不十分的欢庆,拍手的声音甚至突兀,再和人们的笑脸、欢乐的舞蹈与美丽的环境对比,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尴尬、苍凉、无奈。于是,音效贫瘠、主人公贫病中的欢乐显得尤为艳异和灿烂,同时也尤为悲凉,有一种爱情和生存的挣扎在摩擦与消耗生命的无奈与绝望。当然,这部电影也有音乐,让人过耳不忘的古典民谣风格的美丽音乐,就像山岗上吹过的那些失落的传说。

以一种完美超越的姿态美丽燃烧着,以一种尴尬绝望的干涩迅速枯萎着,是这部电影不同走向的极端,却时时刻刻并存交织,带给观众的是内心不能舒坦平静的折磨。

 2 )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

     《明亮的星》奥斯卡提名最佳服装设计。讲述世人济慈短暂而又炽热的爱情。
    英国乡村美丽的景色让人陶醉,田野里金黄色的水仙花,牧场上大片的风信子,冬日森林里的皑皑白雪,飘落地面的秋日落叶,房间里幻化的蝴蝶。。。。。。
    还有充斥其中的、浓浓的——爱情。
    没有如今电影里常见的露骨和直接的情节,济慈和芬妮点到即止的拥吻,紧握的双手,依依不舍的眼神,一墙之隔的思念。。。。。。所有甜蜜的恋情的原始都应如此,不是么?
    男人们会围坐在火炉旁照着曲谱唱和音,还带着微笑。真是一个美好时代。

    午后,有风吹着白纱帘,少女喜欢的心,真好。

    两人偶尔也会畅想:想象我们会住在乡间,离妈妈很近。卧室外是个小小果园,之外是雾霭中的远山。花园里种满了各种野花,日上三竿,仍能上床小憩。暮色临近,百叶窗口月光倾泻。我拥你在怀,亲吻你的胸口,你的双臂,你的腰肢。。。。。。


    此时此刻,我仿佛消融殆尽。




            

 3 ) 遗失在时光里的爱情

      记得09年澳大利亚导演简坎皮恩带着《明亮的星》来到戛纳时,她说到:“我不是来拿奖的,我只是把芬尼守望济慈的爱情故事,写成了一首诗,朗诵给全世界听。”在2010年初,我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它的静溢在纷闹的09年银幕如同电影中那一抹蓝紫的蓝玲,美好的让人心醉。

    我认识了一位姑娘,她容貌美丽、举止优雅,就是有一点执拗的傻气,我想我坠入爱河了。——济慈1818年写给美国友人乔治的信

    熟悉诗歌,以及济慈的人都知道,他英年早逝,25岁离世的他生前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他与生前唯一的爱人芬尼那短暂的爱情,也早已在这琐碎庸常的时光中被世人遗忘。然而就像人艺术史中所有的伟大的艺术家一样,灵感的闪光就在爱情降临的一瞬间。《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以及那首即兴写在莎士比亚著作衬页上的《明亮的星》都是在济慈生前短暂而美好的爱情中孕育出了这些传世的诗歌。所以才有了今天这部《明亮的星》,在200年后用女性导演特有的女性情怀,缅怀一段遗忘在时光里的爱情。

    虽然《明亮的星》的男主角是济慈,但它绝对不是一部普通的传记片。在拍摄过《钢琴课》女性导演简坎皮恩执导下,《明亮的星》更像是芬尼的爱情小品文,爱情故事使得大诗人也退居二线。从电影开篇芬尼的细致的针脚,到这个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主动与大胆,以后最后得到噩耗后那将要窒息的哭泣,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执拗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一切勇气与执著,依然没有脱离简坎皮恩一以贯之的女性意识。

    而这个爱情故事在200年后,在镜头的流转中依然鲜活和生动。观影的时候,恍惚中总有被英伦那萧瑟的清风拂过面颊的瞬间,清冷中透着哀婉。济慈与芬尼用敲打墙壁感受对方;初春他们在花园里闻便花香,寻找最美的芬芳;济慈用昨夜的小梦向芬尼求吻;沐浴在爱河中的芬尼采集来满房间的蝴蝶;还有在济慈病中芬尼塞入门缝仅有“goodnight”字样的纸条……所有的小细节,让这对19世纪的恋人照亮了正在观影的人,那是我们一直忽略的真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印象最深的镜头是济慈与芬尼订婚那天,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芬尼与济慈、家人在花园起舞。芬尼拥着依然病中的济慈,家人闲适的躺在花园的草地上。尽管初春的英格兰依旧清冷,但或许芬尼爱情中最可回味的瞬间就融化在这春日的拥抱里。只是美好的东西都稍纵即逝,就如同英格兰短暂的春天,送走济慈南下治病的芬尼,最终只迎来了诗人客死罗马的噩耗,以及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首诗《至芬尼》……

    芬尼为济慈素服十二年才另嫁他人,她从未脱下济慈送的戒指,终其一生守护这份爱情,并且从未向第三个人透露,直到临终才将济慈的情书托付给后人,苦守了五十年的秘密方为世人所知,于是也有了今天的《明亮的星》。电影的最后,穿着黑色寡妇服的芬尼行走在荒野,口中默诵着《明亮的星》:“明亮的星,我祈求像你一样坚定”……然后,黑屏,沉郁的大提琴声第一次在影片中响起,伴着女高音的吟唱,诗人济慈朗诵起了《夜莺颂》,电影就在这样的诗歌中渐渐结束,轻柔的如同抚摸爱人的脸庞,昨晚睡去的时候,我耳边萦绕的一直是济慈的诗歌,“是幻觉?还是梦魇?那歌声去了,我是睡还是醒?”

 4 ) 每一刹那的诚恳和温柔

这部片子第一次看是在当年的电影节上,几乎完全没看进去。为什么进不去记不得了,大概是觉得不像济慈不像简坎皮恩不像时代剧不像浪漫剧,总之各种不符合观众常规的想象和期待。可能还有部分原因,是这部片子对观众的英文程度有所要求,而当年在大银幕上看的是生肉,很多细节就睁眼瞎了。

最近重看,竟然被里面的气氛完全地彻底地迷住了,一个多月来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这是部非常结实的影片,清晰、准确、细腻、简洁而克制地呈现了爱情发生的过程,同时满怀温柔。这是一部特别静,同时也特别烈的影片,影片里的每个瞬间都是活的,流动的,充满魔力的。我每次看,都有种被真理照亮的感觉,也有种被温柔治愈的感觉。

该片的视点很特别,基本上跟以往的爱情影视剧里根深蒂固的男性视点倒了个个儿,主体性在女主人公这一边。芬尼对济慈的关注,一种强烈的、专注的、细密而持久的注意力统摄了整部影片。演员艾比不知怎么做到的,她的每一个微表情,她整个人的每一刻的存在状态都像是活在这种注意力中。这种注意力动人,是因其纯粹,以及基于纯粹的清醒。芬尼眼中的济慈,就是百分百的济慈,没有掺杂一点其它的投射。纯粹性很难,以至于爱情神话中常常需要宣称爱的纯粹性,“我爱的是你本人”“其它的我毫不在乎”。但这种宣称很快被缝合进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意淫中,想象自己才是那个被宣称的对象;一旦被动变为主动,目光立刻复杂起来,就像《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看达西,一开始看见的是一个傲慢的符号,后来看见的是达西的庄园——高富帅的符号。

看这部片子还有一个感觉,好像导演恨不得把全世界的温柔和善意都给济慈,这个出生在马厩中,父母早亡,身边不断有亲人死亡,才华一生得不到承认,25岁死于贫病交加的诗人。影片中的芬尼是个性格很烈的女生,但是面对济慈会柔和到小心翼翼的地步,屏住呼吸一样地凑上前去,粘到跟前去。芬尼的弟弟和小妹妹都是默默的神助攻。芬尼的妈妈虽然忧心,但终归是一个体谅的母亲。还有佣人,亲戚,朋友,凡是出现在银幕中的人物,都对这个苦逼的诗人怀着爱与呵护(尽管我们知道济慈生前受尽了评论界的恶毒攻击)。
坎皮恩曾说,在她眼里,济慈就是一个天使,一个divine being。影片好玩的一点是坎皮恩对本卫肖这名演员的使用方法。说起本卫肖,很多导演都很爱用这名神一样的演员,分给他神一般虐的角色,而且总是忍不住重口味地对待他那极度瘦削的身体(有个做gender study的47岁的女教授专门写了一篇视觉分析的长文,图片高能慎点http://professorfangirl.tumblr.com/post/42957325953/on-ben-whishaws-body-a-visual-essay)。一向重口味的坎皮恩(小时候看《钢琴课》的心理阴影到现在还在)在处理济慈这一角色时一反往常,她让他轻盈地躺在花枝上,或被芬尼一家人轻轻地托起来……本卫肖演了那么多角色,济慈好像是唯一一个身体上受到善待的,像对待天使一般的善待。

我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点好玩的,不论是济慈,还是本卫肖,还是坎皮恩都对浪漫这个概念嗤之以鼻。这个后来被封为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的济慈其实特别看不上卿卿我我的所谓爱情,他没想到自己后来彻底沦陷在爱之中,并给后世留下36封给芬尼的信。是这些信触动了坎皮恩,并引起了她对济慈的兴趣。坎皮恩被济慈的哲学Negative Capability深为所动,并让它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该片的拍摄方法。简单说,Negative Capability是允许自己滞留在神秘之中,而不诉诸理性。掉进去,不急着上岸,不论水下藏着什么。这需要百分百的勇气和诚恳,济慈就是这样一个百分百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天使是什么。
《明亮的星》拍摄的三个月,坎皮恩用各种方法让她的演员停留在这种Negative Capability中。她说,我要做的只是保证这个演员就是他的角色,live in the moment,至于他具体怎么处理台词和肢体,不干我事。她总是对本卫肖说,别太用力。(Ben: "I think it's Jane's design that when you are not trying to achieve sth, that's when the most exciting things happen and arrive on you. This idea is being receptive rather than forcing sth to happen.")本几年后追忆,拍摄的过程对他本人也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坎皮恩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导演,从此他学会了放松。

简说她只想拍一种“gentle, tender, delicate”的感觉,要做到像布列松一样的简洁。《明亮的星》这部影片刷新了我对她的看法。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过誉了,各种符号和隐喻太适合理论家大做文章,而且过于黑暗了。《明亮的星》把这些剔除得干干净净,然后让人感受到这个五十多岁的女导演的温柔和干练。坎皮恩的这部影片不是用来分析的,是打开各种感官来感受的。里面有各种热闹的自然声,反倒让你感到心里特别安静,在安静中感到生活的流动和感情的强度,感到两个敏感而诚恳的人的互相吸引和靠近,感到那种饱胀的将要溢出的情绪。

P.S. 最喜欢圣诞节这场戏。壁炉里的火苗啪啪作响,济慈怀抱一只猫盘坐在地毯上(仔细听能听到猫的呼噜声),芬尼端着盘子进来。两人对视,都有点愣,忘言。芬尼擦着杯子,说“我早上在想你睡的是不是我的床?”济慈还在愣。芬尼“I believe you are.” ("are"的声音切的是一只杯子轻放的特写镜头。剪接太棒了!)两个人说着莫名其妙的话,然后小妹妹这个熊孩子端着面包默默地闯进来了。嗯,特别静,特别烈。

 5 ) 但愿我能如你一般坚定

不知道这个时候来写BRIGHT STAR的评论是否合适,因为总会让我想到太多东西。曾经听过一种说法,三种人不能碰,文青、浪子、已婚男人,说这话的人大概多少是一种带自嘲的感觉吧。要是能到济慈这样的份上,那已经不是普通文艺青年的等级了。可是这个大男孩身上,却有着现代那些自命怀才不遇的文青所没有的真诚和强大,能够坚定地喜欢上芬妮这样自立的女性,而且是一种基于真正尊重态度的爱,真的让我感动了。
片中的济慈有着非常清澈明亮的眼睛,和孩子般羞涩的笑容,几乎都是让人熟悉的。芬妮无疑不是人们印象中诗人该爱上的女性,貌不出众,勤劳坚强,有出色的裁缝手艺,靠自己的劳动实现经济独立,也没有什么多愁善感、吟风颂月的习气,要放在一般文青眼中,也许就要给评判成庸俗了。所以片中济慈会对芬妮产生感情,也许要叫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既没有什么宿命般的一见钟情,也没有浪漫的风花雪月,只有孩童般的天真,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爱,觉得是非常美好的奇迹。他爱上的是芬妮善良真诚的心,而不是她的外表或者才华。所以才觉得济慈的可贵。
在这部据说带有浓厚女权色彩的片子中,芬妮明显要比济慈主动强势,几乎就像是姐弟恋的感觉了。特地还去查了WIKI上的资料,其实历史上济慈要比芬妮大五岁。片中完全看不出来,不过两个人在一起倒是出乎意料地般配。芬妮对济慈的爱,也许是更单纯的。最初也许只是好奇,也许是因为身边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文学青年,产生懵懂的好感,这个时候,也许还是好奇成分更大有些,想要知道这些不置生产,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诗人们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然后她让弟妹们去买了他的诗集,只听读了两句,意外地有所触动,也许是早已存在的隐约好感,使她竟一下理解了这个男孩细腻敏感的内心。可能对于文字的理解来说,情感是比任何文学修养更直接的途径。芬妮也许并不一定识得济慈的才华,她所被吸引的,其实是那个人感情丰富的心。文字只是契机。爱是在一步步的了解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她看到济慈对卧病在床的弟弟无微不至的关照,看到他充满童心陪孩子们嬉闹,看到他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的认真,越来越深被他吸引。也许她并不懂,可是她想要去了解,因为喜欢他,所以想了解他的世界,她那么努力,以致济慈的友人都带着几分醋意问她,小姐,你是在演戏还是什么?她回答,这是真实的我。济慈接受的,就是这样真实的她。
济慈一生都觉得自己很失败。在他生前他的诗作始终没有得到大众的承认。他一再离开芬妮,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娶她,给她幸福。其实芬妮是个能够自立的女性,她并不需要向他索要什么经济地位、财富,也是因为她能够自立,所以她对他的爱情并不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是切实的生活。济慈如果能和她在一起,真的是人间一段佳话。一定比什么宿世前缘要好多了。
整部电影非常安静,画面如田园诗般美丽。
那个男孩死去之时,仅有25岁。他说:
“我可以承受死亡,但我无法承受失去她…我皮箱里的一切都令我回想起她令人颤抖的抚摸。她放进我旅行帽中的衬里滚烫着我的头颅…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能让我离开她片刻”

 6 ) 平静含蓄之下有着波涛汹涌的感情

Bright Star 在很多地方让我想起导演 Jane Campion 的前作 The Piano。除了有着同样动人的画面之外,这部电影说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有3个主角的爱情故事。与 The Piano 相比,这部新片更加细致温和,但是在平静含蓄之下却同样有着波涛汹涌的感情。

拍艺术家的传记很难,拍诗人的故事更不容易,如何才能展现诗人的“创作过程”?电影中的 Charles Brown 对茫然的邻居 Brawne 家解释:“你们可能会看到我们俩坐在桌前什么也没干,这不等于说我们不在工作。”片中虽然用济慈的诗歌和书信作为台词,但很少有他“写诗”的镜头,也没有去“图解”诗歌内容,而是试图讲述一个令人信服的爱情故事,展示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济慈的欣喜、好奇、激动、焦虑,所以当他说又开始写诗的时候,观众当然知道是为什么。

电影的成功,需要观众认同男女主角的爱情。其中Abbie Cornish 的 Fanny 最为重要,在情节上,导演兼编剧的 Jane Campion安排了许多细节表现 Fanny 这个既聪明又自信、既时髦又执著、情绪会大起大落的女孩。她既以自己穿着当地“唯一一件有三层褶的磨菇领”而自豪,而且还打发弟弟妹妹买来济慈的新书 Endymion “去看看他是不是个蠢货”。另一方面,Ben Whishaw 的济慈,一个穷困潦倒、为生活担忧、但对自己才华充满自信的诗人,也很有说服力,让我相信是他那种既接受现实,却又没有放弃对美好情感的感知,落魄和灵气同在的性格,吸引了Fanny。相比之下,在这个三角关系中稍弱的是 Paul Schneider 演的 Charles Brown。有趣的是,这三名演员分别来自三个国家: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

除了成年演员,电影中的儿童角色都十分出色,弟弟Samuel 的角色戏份不多、但是妹妹 Toots 的地位却很重要,两人都如何观众的化身,瞪着眼睛,好奇而担忧地看着男女主角。Jane Campion 导演小演员是有一手的,当年 Anna Paquin 凭着 The Piano 12岁就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中那只猫,不仅可爱而有灵气,而且几乎是个配角,难怪被列入演员表中。

Bright Star (2009)

http://taohuawu.net/2009/11/08/bright-star-2009/

Bright Star (2009)
地区:英国/澳大利亚/法国 (预告片)
导演:Jane Campion
主演:Ben Whishaw、Abbie Cornish、Kerry Fox、Paul Schneider、Edie Martin、Thomas Sangster

 短评

和你一起的3日,胜过50载的平凡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和你在一起的三个夏日,胜过五十个寂寥的春秋”“我们会不会醒来,发现只是一场梦?”Ben Whishaw 这种孱弱的文艺气息非常适合济慈。很美很美的文艺片,以致不愿醒来。(Thomas 也从小正太出落成大帅哥了啊~)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年度最静谧电影

14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电影有种古典的美,简康平女士拍起简·奥斯丁时代来真是得心应手。本喵和才高貌美、贫困潦倒的济慈就像同一人,那种纤细空灵让人想把他捧在手心。济慈、雪莱和拜伦,英伦诗坛上三颗最明亮的星...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济次太帅气女主角太时髦

23分钟前
  • 鱼小默
  • 推荐

等得太久,期待值太高,不过还是喜欢的。画面很美很美,欢喜窗帘被吹起的那段。

28分钟前
  • noodlemama
  • 推荐

中间就够意思了,被结尾的大哭彻底恶心到。年纪越大越看不了这种为一点小情小爱痛不欲生神神叨叨让周边人都得给她当心理陪护的样。文青的片儿

33分钟前
  • 左儿
  • 很差

前些年在短评中说音乐和男主好的都是大神。这电影的music composer和男主结婚了,且music composer其实还出现在了电影一处打酱油,就坐在男主身边哦,也算是才子们喜结连理。

34分钟前
  • 流风揽湖
  • 推荐

虽说拍的是诗人之爱,可电影本身缺乏诗意。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电影从始至终都保持平淡平和,几乎没有任何高潮。但并不影响济慈那些伤感的诗词通过Ben平静的声音抚摸耳膜。★★★★

43分钟前
  • Q。
  • 推荐

除了那些镜头那些旋律那些伤感的诗句,实在很难into it。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济慈自己就是一首诗,却注定是一首过于晦涩的诗

49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诗意有余 剧情不足

52分钟前
  • 阿梦
  • 还行

女主角体格太丰硕,气质太现代,难以融入十九世纪英国的古典情境。诗人济慈则沦为一个扁平符号,一段所谓凄美爱情故事的道具。画面唯美、气氛静谧恍惚、音乐含蓄简约。可惜女导演的片子普遍只重抒情和氛围营造,而不顾叙事。台词锤炼与节奏把握都成问题。倒是正太Thomas出落成青葱少年,英俊依旧

54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从这部电影中我无法感受到济慈的才情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像《莫扎特》那样,爱情故事的讲述已经有了百转千回的优雅,但是还不够分量,色调和画面诗意盎然。而不流于浮华,济慈的扮演者能传达出济慈的敏感、低调,但却没有济慈的沉重和深刻。女主角的脸型有乡村少女的感觉,没有好莱坞女星的商业气

55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画面很诗意,女主角穿的很美,小本演的很迷人,看完直接有读济慈的冲动

59分钟前
  • Akaashi
  • 推荐

故事很美好 济慈很帅 不过我一向不太明白古代外国人的恋爱进程 好像比古代中国人都难以理解

1小时前
  • 塞腮
  • 还行

1小时前
  • 沉歌
  • 还行

女主角身形魁梧,好多衣服穿在她身上都像大妈,她只属于某角度美女,并且美得经不起推敲,很遗憾她和男主角在一起没有组成美丽的画面,配不起整部片的静谧。显然我也不知道弟弟妹妹的角色在剧中有何作用。诗四星。

1小时前
  • A-sun*
  • 还行

诗随情感而生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