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

剧情片大陆2002

主演:姜文,宁静,伍宇娟,刘小宁,魏小平,石凉

导演:陆川

 剧照

寻枪 剧照 NO.1寻枪 剧照 NO.2寻枪 剧照 NO.3寻枪 剧照 NO.4寻枪 剧照 NO.5寻枪 剧照 NO.6寻枪 剧照 NO.13寻枪 剧照 NO.14寻枪 剧照 NO.15寻枪 剧照 NO.16寻枪 剧照 NO.17寻枪 剧照 NO.18寻枪 剧照 NO.19寻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2 12:52

详细剧情

  马山(姜文)是西南地区某边陲小镇的一名普通警察,某晚参加妹妹婚宴时因喝得酩酊大醉被人送回家中,次日早晨醒来时,他发现从不离身的配枪不翼而飞。意识到偷枪人可用枪里的三颗子弹杀人时,马山不禁毛骨悚然,当晚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都成了他的怀疑对象。  在对重点嫌疑人,卖“羊肉粉”的刘结巴、送他回家的周小刚、突然出现在周小刚家的旧恋人李小萌(宁静)一番追踪后,马山依旧没能理出任何头绪,而对李小萌的怀疑里,又混杂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此又导致其妻怀疑他移情别恋。正在这时,李小萌在周小刚家被人用枪打死,马山作为嫌疑人被拘禁。经过一番冷静思考,他终于将乱麻捋顺,开始了寻枪之路。

 长篇影评

 1 ) 马山杀人的幻觉和真相

首先要感谢@WillRious同学的推测(如果没有看的童鞋推荐先看):
//movie.douban.com/review/5798135/
觉得非常有道理,又倒回去看了些细节,补充几点。下面是按时间顺序写,我主观的想法也标出了,其它应该都是导演要表达的:


[杀人当天白天]

1. 陈军描述婚礼上的马山:“从来没见你喝过那么多酒,真正有凶气。”

2. (主观)老树精出现前,有一段战争戏:马山以前参过军打过仗。参考美国影片,杀人犯十有六七是越战回来的老兵。另,周小刚的兄弟,也是马山的战友,战死沙场。

3. (主观)周小刚住的地方叫“白宫”,老树精特意提起,应该不是随便起的名字(马山在表彰会上回忆各个人讲的话,也重复了两遍“白宫”)。每个人自有理解,不过度解释。

4. (主观)周小刚让马山在自己的车里找丢了的东西,没找到。这前后的对话里,解释了一些马山的杀人动机:“我(周小刚,和李小萌一起)这不是乘人之危”,“你身上还有什么东西,你的bp机都是局里给的”,“要帮忙找我”。

5. 周小刚开车走之后,马山独自站在原地,有一段幻想:
有人突然带个姑娘骑摩托车经过,这个情节分三个镜头,拍到摩托车的第一个镜头,姑娘是红衣服,后来再拍到他们,变成了蓝衣服,然后马妻从墙角出来,和马山打招呼。
这组镜头因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地,拍摄会一起拍,服装组不会出那么大的纰漏,不是穿帮,是刻意而为,意思应该是马山前后换了女人。再加上后来马妻出现得莫名其妙,配了迷幻音乐。说明从周小刚走后,整段都是幻想。

6. 马山在一条很窄的小巷里走,遇见结巴给县领导送羊肉粉:这一整段也是幻觉。
对话的时候,小巷通出去是个大院,实际等马山走出去,遇到所长,场景是另一条路。而仔细看他们对话时作背景的大院,和马山刚走进这条巷子时,背景一样(都是一个两层的废屋,窗户上带两个窟窿,右边是扇黄门),意思是,马山一直在狭窄的想象空间里来回走。
这一场的几点补充:
    a. (主观)走进小巷前,不是直接走进去,而是先错过了,马山又回过头来,走进小巷。增加悬疑感,强调了这条巷子是特别的。
    b. 结巴说,我遇见你就不结巴了。(如果是一个结巴为家人报仇杀人,剧情也完全成立,何必加此一段)
    c. 在小巷里走的时候,用的是迷幻配乐,剪辑有多处跳接,时间上不是连贯的。
    d. 走进和走出小巷时,背景墙上唯一不同是一张红色的纸,排除了“马山自己掉头走回来”的可能,小巷是想象空间。




[杀人当晚]

1. (主观)老树精说李小萌:“你不喜欢她的时候,她非要你喜欢她。你喜欢她了,她又跟别人跑了。” 可以理解成杀人动机。

2. 离开老树精家,半夜马山开摩托车找枪,和自行车追小偷,拿到假枪。这整段也是幻觉:
    a. 马山半夜上路,看见亲友站在路边,妻子儿子向他挥手道别(联想到之前莫名其妙的升孔明灯一场,可能是马山在祈福),此时背景红黄灯光交替(不是路灯),又用迷幻音乐。
    b. 前方有人拿着枪,在雾里走进光明。

    然后就是自行车追小偷的一段。看怎么切入这段的:有个主观的晕眩镜头,倾斜着对向路面。

    c. 在山路上,“小偷”在前面骑车,马山身边飘过来一辆自行车。(此时有个夸张的飞机音效,个人觉得是表示晕眩) 。
    d. 骑车追人这段,几个场景平行剪辑:平地大路上两个人并行骑车;环山公路上一个人骑车(主观镜头,路牌上限行速度不断提高);矮树小公路上两个人骑车。
    e. 在自行车上质问小偷的最后,用了个镜头,叫Dolly zoom,又叫vertigo镜头(因希区柯克的vertigo迷魂记而得名),是摄像机倒退时,用变焦镜头增加焦距,保持被摄主体大小不变,但背景效果晕眩:典型的幻觉镜头。
    f. 马山问有没有偷枪,小偷果然就有枪,不是很奇怪吗?
    g. 这段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这个小偷。这段结束后直接切入在家和老婆在一起的夜景。
    h. 后来唯一出现假枪的场景,是最后一场,马山和哑巴搏斗,也在幻觉里面。唯一提到假枪的,是马山在床上向老婆坦白枪不见了,老婆说,不是在吗?马山说,那是假的。

(主观)我的猜测是:这是杀人前最后的心理斗争,小偷是有良知的自己,杀人念头和内心良知齐头并进,双方周旋了好一阵,良知试图打消杀人念头,最终没成功。
这么一想,再注意了一下两人的服装:马山偏黑,小偷偏白。个人观点。




[马山被哑巴杀]

1. 马山既然出计,要引诱凶手出来,为什么不穿防弹衣?还给老婆和儿子送东西?

2. 刘哑巴开枪射中马山。同时警察到马山家破门而入,发现周小刚,问“马山呢?”。这时警察已经破了案,发现是马山杀的人,所以最后赶到火车站。(周小刚被马山封住了嘴,那是瓶子个什么道具没看清楚,如果设计捉凶手,何必折磨周小刚)

3. (主观)注意马山和哑巴两人的服装,又是一黑一白(此前哑巴之前一直是淡色条纹衣服,马山或周小刚都没有穿过这件白衣),所以猜测又是黑白小人在马山脑里的抗争,小黑人本想打死周小刚,最后没杀成。个人观点。

4. 马山最后的笑,如果只是抓住哑巴,自己连命都搭上了,有什么好笑的。




[开场]
另外从写剧本的角度,开场是最重要的:

开场马山起床,马妻要他教训儿子。小孩能犯的错多得去了,但编剧偏偏选了“男孩第一次看到女孩下体”,“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个男女情爱纠纷戏,不是假酒故事。
并且马山从楼上下来,老婆睡楼下双人床(床上有很多女人内衣):夫妻分床睡。

如果硬要说意义,应该是“人民警察也可能开枪杀人”的假设,不管他表面多优秀,是不是受过表彰。
另外还有一点,战争扭曲人心吧。



顺便找出了原著小说,
//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34425/
虽然改编了很多地方,但哑巴的角色(在小说里是“何树强”),都和马山本人有很多关联,印证了马山和哑巴是同一个人。

 2 ) 结巴就是马三

其实很明显,最后马上绑了周小川在自己家,但是镜头里周小川去车站买票的时候,给的特写其实就是周小川的脸,我想这是导演在暗示这一切都并不真实,只是马山自己的臆想

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个暗示性镜头
1:马山第一次和结巴说话,结巴还没张口说自己结巴,马山马上肯定的说“你就是一个结巴”而结巴马上就说“是是是,我就是一个结巴”这样的台词不想是一个人自己给自己臆想出来的人自我催眠吗?:
2:马山老婆的话也印证了马山那天晚上不在家,她趴在马山身上说的话也耐人寻味“对不起,我不该吃你和周小萌的醋”显然她老婆知道是马三枪杀了周小萌
3:马山一再强调枪没丢,只是不见了,因为枪确实没丢,它一直在马山身边,马山只是看不见它了,看的见它的是结巴
4:电影最后,躺在地上的并没有哑巴,只有自杀的马山

 3 ) 刘结巴贯穿全场

其实 刘结巴从一开始就出现了 在老婆和马山抱怨二字的作文的时候 背景音里就出现了两次“羊肉粉”

还有在马山从李小梦那里出来的时候 路上有一个穿着雨衣挑扁担的人路过 而那个人也与之后出来的周晓刚擦肩而过 那件雨衣就是李小梦被杀那晚的雨衣吧 而那人就是刘结巴

后来当马山逼问完周晓刚和小梦的关系后 在街巷中游荡时 刘结巴又被莫名其妙的安排出场了

最后有一处 周晓刚缠着马上要把防弹衣给他那段里 周晓刚消失后马山转身寻找 又听到了刘结巴 “羊肉粉” 的吆喝声

寻枪 出来好多年了 原来听别人说这是烂片 所以一直没看,今天无意间看到此片就不禁观赏了一下。很多人说它乱七八糟的没有线索,不知道上边找到刘结巴的痕迹可不可以算作。当然没线索的电影不能说不好,线索贯穿其中也不一定就让影片变为佳片

所以影片是好是坏还需要各位自己判断,祝大家愉快

 4 ) 眼睛在旅行——《寻枪》里的主观镜头

    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当做电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观看(摄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动的情景,即为主观镜头。主观镜头是代表剧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摄像角度就是观众的视点,如果有意从剧中人物的视线角度拍摄,意味着让观众从剧中人物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和客观角度相比,主观角度着重表现主体人物的视觉心理,往往出现不寻常的视觉印象。
    在这里主观镜头就成了一双可以随处“旅行”的眼睛,用以代替剧中人物的主观视野和感受,在此主要看看这双“眼睛”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眼镜会说话)和制造悬念氛围(眼镜会骗人)的!


    主观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剧中人的活动场景,感同身受的获取电影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从而设身处地的为其着想,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

    主观镜头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刻画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
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主观镜头对剧情悬念氛围的营造

    马山的意识世界发生变化,再通过导演运用主观镜头的有力呈现,让观众在观看任何一组新镜头、分析任何一个新剧情时,都会戴上一种猜疑的视角去审度:眼前发生的事情是真是假?因为剧中人的主观视角分为“代表人物视线的真实世界镜头”和“明显表示出主角主观情感与情绪的意识世界镜头(具有制假功能)”,导演们往往把两种镜头混淆运用,模糊真实世界和意识世界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对剧情难辨真假。如此一来,观众变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带着迷惑观看下去,这不仅使剧情更像悬念侦探片,“一切皆有可能!”也一再吊足观众胃口,不至于失去观影兴趣!可以说,主观镜头运用越多,观众越是渗入到剧中人的感官世界,越有被蒙蔽的感觉,也就越有挣脱蔽障、挖掘谜底的欲望。
    我想导演正是把握了主观镜头能够制造悬念色彩这一重要因素,贯穿于“寻枪”整个过程,吸引观众去推理、猜测最后的真相,才使得《寻枪》故事变得如此扣人心弦、紧张有趣。


    随着“枪”的线索一步步明了,马山的情绪也一步步稳定,镜头的运用也渐趋平和:远山、静松、乡间小路、小桥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给人予明朗开阔、水落石出的感觉。马山主观视野中“迷幻紊乱”的镜头也少了,甚至连主观镜头也运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观陈述。悬念减少,观众可以不再被马山的意识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发现最后的事实,变被动为主动。
    而此时马山和镇上人的关系也渐趋平和,和妻与子的隔阂更是换来了前所未有的融洽:马山把真相坦诚相告后,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儿子马冬也招来《福尔摩斯探案录》助父一臂之力。冰释前嫌,马山精神压力减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他最后一次离开家,站在家门向屋内张望时,主观镜头再次出现,它以马山的视角环扫空荡荡的屋子,然而画外音却出现了妻子“马山,你到哪里去?”的关怀以及儿子“出来以后再也不准打我,永远不准!”的和谈的声音。主观镜头语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末尾,马山被枪击中后,“他”回到儿子念书的学校,朗朗读书声中,镜头以穿过墙洞的窥视视角,看到妻子教书和儿子读书的身影,在他脑海中依旧念念不忘……继而镜头从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人间回望,而这一次,是以“上帝的视角”!

 5 ) 不辞而别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吧

一包玻璃球,两个棒棒糖,以及一把临时从路边捡来的花花草草,可能是我送给你们最后的礼物......
不辞而别不是一种不负责任,有时,他可能是你唯一的选择。

 6 ) 我们寻什么?——《寻枪》观感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大概8年前了,好像刚上大学,当时正处于对于电影这东西的进一步了解的开始时期,朦朦胧胧的觉得拍的真有意思,总之让人聚精又会神。然后转眼就去看007系列去了。当年的无知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回想起来,却感到奇奇怪怪的缘分缠绕着,我也说不清一个看泰坦尼克号和成龙的男孩怎么会对这有感觉,我之后推荐给其他人的时候基本上都没坚持到看完,这样似乎才合理啊。今天看了第二次,发现对于这种快节奏的电影也能比较自如的看和想了,兴奋之际,也很欣喜,毕竟这些年的经验没有白积累。
    记得才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说起艺术来,说到几乎所有主流艺术形式都与细腻和感性这两个词脱不开干系,即便创造者是100%的男性。感动,内心的温暖和震撼,似乎都有浓郁的feminine味道。当时不知怎么突然就想到了《寻枪》,于是我告诉她,有一个例外。
    陆川呢,如今被人们熟悉了,却是因为《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这个事情性质上虽然讽刺,却非常符合这个世界的傻逼逻辑。那两部片子我是不会去看的,但这也不妨碍我用几乎膜拜的眼光来看《寻枪》。从我目前所知的中国大陆甚至是华语地区的电影,似乎这种阳刚到底的作品还没见过,这也是我这第二次看他的最直接感受。如果陆川沿着这个路线走下去,也许他会创造一个历史。好了不说陆川,说电影本身吧。刚开始看,片子估计给观众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技巧型,使用的技巧较多也频繁,后期制作也比重较大,配乐呢,也是现代式的。影片节奏很快,蒙太奇也充分利用,动感式的镜头也用得非常多。总体上,都显示出了——这是一部急迫的电影,讲述了一个急迫的故事。
    这部作品的阳刚之气,却并不体现在这里。
    姜文饰演的主人公马山,是一个典型的,或者说作者心目中典型的中国男人形象,有着普普通通的背景和生活环境,少言寡语。作为一个警察,工作出色,却在一次婚礼上把枪丢失的事件,引发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姜文是我最欣赏的电影人士之一,而本剧更是体现出了他把握整部作品和人物整体角色的能力。有几段他的solo:偶遇旧情人,在出色的配乐配合下,复杂心情的盯着李小蒙的情节;洗碗的时候老婆怀疑他,他急匆匆出门,然后回来表明心意的情节;调查周小刚假酒厂未果,孤单的骑车返回的情节;最后时刻之前,去学校给妻子和儿子送东西的情节;以及精彩无比的结尾。这些重点情节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小的短的镜头。其他角色,包括马山妻子、儿子、周小刚、李小蒙、马山的两个战友也都被演员们发挥出了精彩的水平,甚至派出所长和刘结巴的饰演者,并不出色的演技也被导演高超的剪接技巧而表现得很完美。导演对于镜头的缓急搭配,拍摄手法和剪接,对白设计和蒙太奇使用,让整个情节变得既紧张又连贯,并且结构上也逻辑完美。从我的口味上来说,影片从技术上没有找到缺点,“无可损益”,此其谓也。
    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可不是技术,否则真的要去看007了。片名寻枪,看似简单直白,却有很深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把枪,至少在某一阶段都会有,有的人一辈子没丢过,而另外很多人却都曾丢过。丢了之后,也都像马山一样,认为自己失去了一切,并不断地不舍地挽回着、寻找着自己的枪。有些人,有些时候找到了,而另一些却没有,不论如何,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最后顿悟出“枪”的意义,于是这世上就都是些没丢过,丢了之后找回来庆幸不已,找不回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整部影片男性的思想贯穿其中,对白、音乐、情绪,无不是直接、硬朗和刚烈的。从第一分钟起,我就被幽默的情节对白逗得不停的笑,一直到马山提着两袋盒饭,站在门外被局长一顿大骂之后,低沉侧脸的镜头让我有了预感。之后,马山从学校窗户外把玻璃球和棒棒糖塞进去,又转身从草地里拔了一大束野花塞进去,憨憨的表情是全剧最动人的一刻。而当自己倒在地上,自己的心随着游动的云彩飘回学校,飘进简陋的砖墙中爱人和儿子身边的时候,我大哭了一场,尽管我是个无亲情主义者。最后马山的精神在一群闻讯赶来却震惊绝望的同事们包围中站起来,在长镜头中从容却又凝重的摸着手中的枪向前走,最终放声仰天大笑,而那定格的笑容中却有莫大的悲伤。悔而悲,悟而喜。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对世人的一种慈悲的宽恕和希望,虽然我并不喜欢作者把主题还是归为“家庭”,但其实引申为更广义的涵义也没有错。现在的电影界,其实极少有作品能够做到在取材优秀、技巧高超并立意出色的,让人体会之后能够恍然一误或温暖不已的就更少,名气大不大,豆瓣打分高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感激之余,对陆川和姜文致上最真诚的敬意!

 短评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6分钟前
  • djj
  • 推荐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7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10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14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19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2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27分钟前
  • 卷耳电影笔记
  • 力荐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

32分钟前
  • fefe
  • 较差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

35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力荐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40分钟前
  • aluuuuuuuuuuuu
  • 推荐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45分钟前
  • 之晨
  • 力荐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48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53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55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5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1小时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1小时前
  • 思路乐
  • 力荐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1小时前
  • 赱馬觀♣
  • 还行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1小时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1小时前
  • sonic monk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