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的审判

剧情片美国1961

主演:斯宾塞·屈塞  伯特·兰卡斯特  理查德·威德马克  玛琳·黛德丽  马克西米连·谢尔  朱迪·加兰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  维尔纳·克伦佩雷尔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

 剧照

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2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3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4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5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6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3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4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5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6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7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8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19纽伦堡的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19

详细剧情

  讲述二战后在纽伦堡提审德国纳粹计划的法律关系者,三个被告提审的原因是给犹太人施行断种手术。担任主审判长的是美国人赫鲁特,他主张其中两个被告无罪;而德国司法部长亚林克竟对此事保持沉默,但检查官罗森上校却激烈的指责被告,因此三个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审讯继续进行下去。而美国的高级官员们希望能在审判中获提德国所犯罪行的良好证明,因此对审判施以极大的压力,但赫鲁特坚守法律的正义立场,给予了最公正的判决。在宣布判决结果时,只有亚林对赫鲁特审判长的态度表示赞赏。

 长篇影评

 1 ) 案件中少女和犹太人发生性关系一案的原型

出自《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一书

事实上,纳粹时期的法官远比电影中描述的要邪恶得多,德国司法机构对纳粹上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其上台后更是鞍前马后、为虎作伥,所谓的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由主义法学的争论更是伪命题,德国法官们不仅完完全全忠实的遵守了纳粹的法律,他们在对政治犯的迫害上鼓足干劲,积极地运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等理由对政治犯进行量刑,一位购买了一份共产党报纸的工人就被视为要参与颠覆纳粹政权的行动,在种族问题方面,司法实践中将接吻、交谈等行为都通通上升为了《保护德意志血统法》中的性行为,更是主动积极地提出了许多理论以帮助实现纳粹的统治,《恐怖的法官》一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算是把德国法学界底裤都拔掉了,值得各位阅读以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德国法律界公开宣称应当摈弃实证主义思维

 2 ) 最后一幕耐人寻味

Haywood法官对Janning说,你早就知道,当你第一次判处一个无辜的人有罪时。感觉这结尾太突兀,片中的基调一直是同情Janning,我一直猜测Janning会被判无罪,然后为德国的战后重建尽一份力。为什么在片子最后一分钟来了个180°大拐弯?
同时还看了《The Reader》和《The Wave》两部与法西斯有关的片子,法西斯这个玩意一直在我脑海里转悠。最近貌似想通了,其实Haywood法官的判决并不是根据法律,而是正义。
法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按国家制订的法律进行判决,这是违法行为吗?这何止不违法,这根本就是唯一合法的做法。如果面对的是恶法呢?看看当下吧,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没有恶法吗?只是数量和“恶”的程度不同罢了。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没有权力去解释法律的善恶。即便是制订法律的机构,同样没有权力去解释法律的善恶。其实,法律根本就无善无恶。在法律制订时,社会各界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努力对将来的法律施加影响希望将其变得对自己有利,无论是以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科学的、人情的、风俗的、环境的等等等等角度去谈论、去诉求、去施压都是可以的。但是,当法律一但制订出来,无论你赞成与否,必须无条件遵照执行。要避免法律的副作用,得靠制订时的正义与智慧和恰当的法律修改程序,而不能靠架空法律。法律就是法律。
从法律上找不到判Janning有罪的依据(片中大量的证据展示和辩论情节证明了这一点)一直令Haywood法官烦恼。最终,Haywood法官以正义的名义判处Janning终身监禁。从他离开德国前那如释重负的微笑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判决非常满意,尽管这位此前履历完美的老法官在自己的最后一次判决中选择了违法。在令人迷惑的大时代中,Janning做出了自己的选择,Haywood法官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是非功过留给后人去评说好了,这种平和与自信就是Haywood法官违法而乐的原因吗?

 3 ) 一个人死亡是悲剧,一百万人死亡就是统计数据。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亦即审判者。德国对犹太的恶,日本对中国的恶,意大利对本国人的恶,可能会受到审判。那美国对越南的恶呢?苏联对波兰的恶呢?无人可予以审判。更不能审判的,是汉回蒙满纠缠千年的、无数次的、遍及神州的、尸首千万的彼此屠戮。而同样的情况,又发生在东南亚、南北美、欧非中东至全世界,至人类全部的历史。谁又会去为尼安德特人公诉呢?

 4 ) 审判语言

开场推焦纳粹标志逐渐放大,然后爆炸升格。61年这么玩儿很前卫。13min镜头围绕发言的韦德马克一周。17min整对马克西米蓝谢尔直接用了一个邵氏镜头!因为在这个镜头中直接让谢尔从经翻译的德语改用英文致辞。

此片中虽然马克思米兰谢尔用德语口语的英语与法官曲塞对话(此情形同样见于此片中其他跨国别对话,但有意思的是,蒙蒂克利夫和兰卡斯特这两位扮演德国人的演员都并不会说德语)明明双方都能够不经由翻译而明白彼此,但却仍在戏剧动作上还原真实情况:默认二人使用语言不通而要抓起听筒通过同声传译交流。

而在另一段落传唤蒙蒂克利夫扮演的证人上庭时,美国控方韦德马克先像他询问,二人通过传译交流,此时克里夫特的表演格外突出了这种因语言不畅和翻译的略微延迟而导致的沟通卡顿和频繁思索。而在韦德马克完成询问后,谢尔代表的德籍律师接手,他建议克里夫特“拿下传译听筒直接交流”,可事实上我们看到,他们两人仍用英语完成了对话,韦德马克方才也是这么做的。当然,在此片中也有特殊桥段:开庭时屈塞质询兰卡斯特是否认罪服辩,兰卡斯特不为所动,此时谢尔像庭上提出抗议,“原告对于法庭的审判权力表示怀疑”一句谢尔用德语发言,镜头给到传译员,用英语复述庭上。此后所有本应需要传译介入的对话,在视听上均无具体镜头表述,也没有让演员用除英语之外的语言发言。仅仅只有刚才所讲的戴上或摘下传译器的动作表述。我们可以说,在这个美国电影中,英语毫无疑问是占有绝对霸权地位的,导演每一次让其他语言“闯入”,都是别有用心的词语调度,在这里更像是是一种“戏剧语气”的表述,观众在熟悉的词句语调中几乎处于一种“语言的无意识”状态、此时唯一的主导是影像事件的发生,而外语的“不和谐音”的突然介入,打破了这种状态,使观众从影像语言空间中惊醒,又回到了日常的语言空间,这让观众骤然感到陌生,从而警觉地思索到“影像”这种正在发生的存在,进而,观众反应到:谢尔只不过在扮演着一个角色罢了,这是我们面前的一出好戏!但纽伦堡审判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毋庸置疑,这就形成了一种参照关系,一种互文性——影像独立于现实又再生产之。而影片持续进行,事件的推进让观众来不及思索这一表述的内涵遍被迫被其裹挟前进,他们在影像持续不断的推进力的包裹下放弃了对于实在的追求而将自身和判断力完全交给了银幕上的发生。听之任之,直到落幕,才可能从中醒来,但这一种知觉却不会因此消弥,而会不断的侵蚀我们的日常语言经验。好莱坞也正是在这样的互文性之中不断加强影像的神秘主义倾向和对观众的精神控制,用另一种“语言”说教、输出、批判、缅怀…如此片中一些段落,操控了观众的情绪,用这样一种手段,一种极为高明的导演把戏,一种运用电影的自我呈现机制而达到戏剧效果的绝妙手笔。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重要问题——语言在电影(另一种笼罩性的语言)中几乎无关紧要,重要的则是不可说的现实经验的具象化及一种超语言逻辑的行为方法。这也即影像的存在,作为一种知觉的存在。而在今天,它几乎强大到可以和语言分庭抗礼。

 5 ) 强大

这是一部由内到外都非常强大的电影。

1961年,好莱坞正是混乱之际,斯坦利·克莱默拍了这样一部电影。虽然西区故事获得了当年的学院奖,但这不重要。

虽然我一贯对于有序曲的片子持保留态度,但是第一个镜头就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个轰然倒下的纳粹标志。

每一个演员都极为出色,甚至相形比较,黛德丽都不够强大了,因为蒙哥马利克里夫特、波特蓝卡斯特、威德马克、屈赛和辩护律师都太出色了。

于是黛德丽结束了自己在好莱坞的生涯,这是她在好莱坞拍的最后一部戏,那年她60岁。她最后三部好莱坞的戏都在我硬盘里:历劫佳人、控方证人和这部纽伦堡大审。

我要特别赞颂威德马克演的控方检察官和克里夫特演的缺智证人,尤其后者,一场戏,精绝。不禁又让我想起乱世忠魂里他拱着肩膀走进军营报道的场景。

不要忘了还有朱迪加兰德,那个绿野仙踪里的小姑娘,1968年她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过世。在这个肥胖的可怜姑娘身上,你看不到一丝一毫那个曾经可爱活泼的多萝西。

这部戏几乎没有瑕疵,这是它的外在强大。这部戏在细节处给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留出了可能,这是它的内在强大。

我不想讨论太过关于政治的事情,这是自己去想的内容,我只能说,让这部戏强大如此的关键在于人,不是人性,而是人。

后来斯坦利还拍了猜猜谁来吃晚餐,一部同样强大的戏。

 6 ) 谁之罪(笔记)

1948, Nuremberg, Germany
Emil Hahn
Friedrich Hoffstetter
Wanner Lamper
Ernst Janning
Judge Haywood


Herr Rolfe

Col先向Janning的老师Dr. Wieck发问:
Janning的老师论述1933年前后德国法官的地位变化:之前为完全自主,之后则以维护国家为上,上诉的权力受限,种族作为一个概念进入法律。之后论述criminal law的改变:死刑增加。
Fuehrer's Decree 1935: It required judges to wear the insignia of the swastika on judges' robes.
Herr Rolfe接着发问:
1.国内情况:饥饿、不团结、共产主义,而National socialism有利于改进这些状况?
回答:Yes,but at a terrible price.
2.因为Janning的老师在1935-1943年期间不在administration,所以Herr Rolfe质疑他是否真正了解administration在此期间的真实情况。
3.sexual insterilization:并非national socialism制造,而是此前多年为处理the mentally incompetent and the criminal而造。而且在其他国家也有适用。
但Wieck仍然认为这是NS的发明,因为此前这一法律从未被用于消灭政治反对者。
4.质问Wieck是否swear to the Civil Servant Loyalty Oath of 1934

第二次休庭,Haywood遇到回来取东西的原女主人Mrs.Bertholt,并与原仆人谈论在第三帝国的日常生活。

第三次开庭:
关于sexual insterilization:原告方找到了被判绝育的证人。Herr Rolfe质疑证人的精神状况,试图由此证明他被绝育的合理性。

Heywood与Mrs.Bertholt的交流,关于他们对于Hitler的态度,他们与Hitler彼此仇恨,Hitler嫉妒Mrs.Bertholt丈夫的高级军官身份,以及他娶到了贵族。并讲述了Janning为维护自己的妻子而当面阻拦Hitler的事情。

第四次开庭:
劳森上校找到了racial pollution的案子,Nazi诬蔑一个犹太商人与非犹太女孩儿有染,犹太商人被判死刑,女孩儿以伪证罪判两年徒刑。接着播放劳森1945年在集中营拍下来的影像资料。

第四次开庭:
传唤当时的女清洁工,力图证明犹太商人Fildestin与非犹太女孩Hoffman(沃尔纳夫人)曾有过不正常的关系(亲吻、坐在腿上)。劳森问明女清洁工的政治身份为纳粹。Herr Rolfe逼迫再次出庭的沃尔纳夫人,被Janning出声制止。
休庭后,Herr Rolfe与Janning的对话中,Herr Rolfe强烈表达不希望美国人抓住德国人的把柄,像占领长崎广岛一样的在德国常驻下去。

第五次开庭:
Ernst Janning发言承认自己有罪,并且也控诉了同在被告席上的德国法官。他陈述了当时德国渴望复兴的愿望,以及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在此背景下重新解读了犹太商人一案在当时的意义。他的认罪出于他的正义之心,因而对自己无法原谅。没有多少德国人知道发生在犹太人与集中营的惨况,那是因为他们不想知道。
Herr Rolfe接着辩护,他指责了当时支持希特勒发动战争并巩固他的政权与地位的俄国、梵蒂冈、丘吉尔和美国工业家,如果说德国有罪,那么支持他的这个世界,清楚它的意图的这个世界便都难逃罪责。

休庭期间,劳森上校与另一名军官争论,后者希望劳森放弃治罪德国法官,因为美国与欧洲需要德国人的合作,而这需要德国领导者的帮助。劳森质问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六次开庭:
劳森总结发言,this is the dilemma of our times,而这一切要留给Heywood法官来做决定。最后部分被告做最后的自陈,重审为祖国及其法律服务for not to be guilty。

第七次开庭(八个月后):
Simple murders and atrocities do not constitute the gravamen of the charges in this indictment. Rather, the charge is that of conscious participation in a nationwide, government-organized system of cruelty and injustice, in violation of every moral and legal principle known to all civilized nations.

The principle of criminal law in every civilized society has this in common: Any person who sways another to commit murder, any person who furnishes the lethal weapon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rime, any person who is an accessory to the crime is guilty.
Human value是最后的判断基石。
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国家,只有留给历史与后人去判断。
被告全部被判无期徒刑。

Herr Rolfe在Heywood临走前与之见面,并说这些被告在五年之内就会被释放。Heywood称赞Herr Rolfe在庭审期间表现出的优秀逻辑,但说道,what is logical is not always right.

Heywood与Janning在狱中见面,Janning赞同Heywood做出了公正的审判,但他向Heywood强调自己确实不知道会发展到百万人遭受非人待遇的结果。但Heywood回应他说:
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person you sentenced to death that was innocent.

The Nuremberg trials held in the American zone ended July 14, 1949. There were 99 defendants sentenced to prison terms. Not one is still serving his sentence.

 短评

这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法庭戏,胜过十二怒汉很多。作为室内戏,镜头内调度很有水准,尽管我对急拉急推镜头非常无感。剧本给这片打下极为扎实的基础,从表面的台词到叙事结构再到深层次对于法律道德和政治的审视,都是苦心之作。所有的表演都及准确!谢尔出彩是必须的,几大配角亦十分耀眼。

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It came to that the first time you sentenced a man to death you knew to be innocent."

10分钟前
  • cruyff
  • 推荐

不管审判时形势如何变化,不管结果如何,德前司法部长简宁的陈述表明了只有知道自我忏悔的民族才可能真正重新崛起,那种希望靠遗忘过往的苦痛度过余生的个人想法,无法使一个国家长盛

11分钟前
  • Mr.Raindrop
  • 推荐

形式和内涵都很丰富。形式方面,封闭空间内的法庭戏拍得多姿多彩、恰到好处。内涵方面,涉及到战争责任、司法程序、战后和解这样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辩,让人思考很多东西。

15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一部从主题落地到表现、将技巧融汇于内容的完美之作!令我从集中营录像开始哭到休庭。三个小时极富戏剧张力,高潮迭起,庭内庭外交叉进行张弛有度;室内场面调度出色,人物站位和视角暗合情绪和心理,运镜既有旋转长镜头之整饬流转,又有猛推镜头之奇崛惊异;人物形象皆鲜明立体有血有肉,尤其在兰卡斯特身上表现出了先抑后扬变化的层次感;涉及法理、情理、反战、爱国、政治斗争、道德良知、集体无意识的罪恶等等多方面的主题,且完美交融毫无生涩突兀,抛出诸多引人深思的矛盾,直抵复杂人性之曲径通幽处。

17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当利益受损时,人们便拿出道德和正义的刀子自我感动。历史总是被胜利者书写,但事实上,没人是干净的。

22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纽伦堡返回耶拿的大巴上看完。

23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学历史,学哲学的人必须看的电影,谁没有罪呢?在二战结束几年后,美苏很快进入了冷战,美国为了反共,不仅在欧洲审判放水,在亚洲也与日本二战战犯合作,美国的道义又在哪里呢?孩子和女人又有多少是在冷战中死去的呢?本片拍摄的时间是冷战的中期,所以真话难能可贵!

26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A-】和十二怒汉对比之下颇为有趣,一个建立人物关系靠剪辑,一个靠镜头调度。演员演技大爆发,舞台剧味道十足。扣人心弦且引人深思,以及那首出现的恰到好处的Lili Marleen 。

31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8.5/9 此纽伦堡非彼纽伦堡 个人命运在国家机器前永远是渺小的被动服从的 读越多的二战史以及政治史就越是厌恶政治 也越是确信政治史一切的悲剧与罪恶的源泉

35分钟前
  • 東郷柏
  • 力荐

【www.youtube.com/watch?v=GagXIYvnY1s】"But to be logical is not to be right, and nothing on God's earth could ever make it right!"

37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首席法官丹·海伍德:在那样的环境,人人会犯罪也不奇怪。想象一下,人们都不会忘记,人的扭曲仅因为政治,背叛友谊和忠诚、谋杀孩子,都可以轻易的发生。在我们的国家也都有。尽管说着维护国家利益,一切都是如此。在拚死相搏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刀杀人。但国家不是岩石,国家不是个人的,它有它自己的利益,国家在困难时更难维持。面对全世界人民,让我们坚守我们的誓言:正义、真相...还有人权的价值。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内涵太丰富深刻的电影了,对于这些在二战时期执行纳粹指令的法官们的审判简直就是伦理两难的经典案例,是心有良知还是机械盲从,尽管并非亲手握着屠刀,但基于文明的基本准则恶行终究难逃其咎。然而个体的渺小在巨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中显得如此无奈和悲哀,哪怕是再聪颖和正义的人都沦为杀人的武器。

42分钟前
  • lara
  • 力荐

纳粹党在二战中最大的罪行就是对几百万犹太人进行种族绝杀,针对这一罪行,辩方律师的理由是,这些罪行并不是坐在被告席上那四个人犯下的,因为他们只是完成他们的工作,而是整个世界对希特勒的纵容所犯下的罪恶!在很多时候这都是坏人为自己脱罪的最好辩词!一件事情是错的,所以执行者也是有罪的

45分钟前
  • 中场自由人
  • 力荐

律政片中的翘楚。星光熠熠的卡司和精彩至极的辩论使得这部三小时的黑白片毫不沉闷,对历史的还原、对法律、战争和伦理的思考都不乏深度和密度。摄影和调度也是高水准——封闭空间内的长镜头和快速推拉。马克西米连·谢尔凭本片加冕影帝,名至实归。(9.0/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精彩的辩驳!!最后的判决也许在一方面是对“平庸的恶”的反拨吧,客观发生的一切无法被取消,如果因为“良知”与“无思”就能被原谅就不存在所谓“暴行”,而是受害者自己愚蠢与有罪。显然为了保证我们自己不要成为那个倒霉的有罪的受害者,我们只能放弃“恶”的自由,为一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的恶接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处罚。但另外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对过去负责吗?且不说一切宏大艰深的理论在当下琐碎的事情(比如今天吃的饭里有虫)面前都不值一提,难道有人接受惩罚就可以摆脱“永恒轮回”了吗?结尾的英文字幕(如果我没理解错)说这些被审判监禁的人都无一在服刑,那么纽伦堡审判的这位法官又要有何种罪名?我们一旦有了阵营,就有“平庸的恶”的风险(或者说必然),除非绝对正确。伟大,光荣,正确……

50分钟前
  • PECO
  • 力荐

每一个试图说服世界的人,最终无法面对的仍是自己;每一个堂皇的理由背后,都有无数黑暗滋生;每一场战争的缘由,无它,唯利益权势的争夺,无数炮灰只是官方数字。精彩辩白,群戏过瘾,难以定局的审判。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没觉得比十二怒汉好呀 另外注意到有一个白人演员脸被涂黑了演黑人

55分钟前
  • Joe
  • 较差

影片看似审判的是二战余孽,实则叩问的是全人类的心扉,纳粹定的律法规定有种族污染,残忍杀害数百万人,按说该法创制者、执行者、维护者皆难逃其咎,但大多数人仅仅听命,忠诚己国,根本不晓恶果,而盟国同样纵容了屠戮,这罪该从谁的身上谈起?

5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力荐

太精彩了!一个人的行为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现行法律,并且他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工作——合法地应用和执行法律的时候,他是有罪的吗?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它提出了上一个问题,而在于暗示说,美国对德国的援助可以改变审判结果,也就是改变法律的效力。面包与信仰啊,太讽刺了。

57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