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莺啼春

剧情片法国1962

主演:哈迪·克鲁格  妮可·库尔塞  帕特丽夏·盖兹  

导演:塞基·鲍格农

播放地址

 剧照

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2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3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4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5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6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3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4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5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6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7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8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19花落莺啼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19

详细剧情

  皮埃尔(哈迪·克鲁格 Hardy Krüger 饰)是一名前法国空军飞行员,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飞机坠落,他也因此失忆,约莫而立之年的他战后回到巴黎,和女友玛德琳(Nicole Courcel 饰)过着单调平淡的生活,却被失忆和战后综合征所困扰。直到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被父亲送往修道院的小女孩西贝尔(Patricia Gozzi 饰),得知了西贝尔被双亲遗弃的身世,皮埃尔开始在每周末都冒充其父亲去修道院接她,他们在塞纳河畔一起玩耍,他们有自己的密语,甚至有自己的仪式,西贝尔的单纯清澈仿佛给皮埃尔的苦闷生活注入了阳光,他的心灵创伤也慢慢地被治愈。然而,这段纯真友谊却引来外人的猜疑、误解和非议,甚至是修道院的投诉和警察的介入。在一个安详的圣诞夜,皮埃尔和西贝尔相互依偎在河畔,然而他们谁也不知道,黑夜背后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本片曾获1963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长篇影评

 1 ) FIFF22丨DAY1圆桌《花落莺啼春》:他们同病相怜,一个是战争的遗孤,一个是世界的遗孤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花落莺啼春》,在深入讨论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蚂裹

2分,好多处景别选择特别有意思,第一视角退后,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一种抽离电影现实的选择,让观众都站在了旁观的视角,加重了审视的意味。转场也很有巧思。

场刊嘉宾 Aurora

3分,就虽然这个颜我确实嗑不下去,但是画面拍的很舒服,很有特点,哪怕是黑白也能看出导演希望拍出的画面是能被记住的。

场刊嘉宾 Leo

四星,两个残败的灵魂互相依偎取暖,情感永远凌驾毫无道理的伦理之上。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谈谈电影的环境塑造。像是湖水、雾气这些部分,在我看来都充当了对于男主角精神世界的投射。加上他有失忆的设定,这些塑造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氤氲朦胧。一个ptsd,一个未经人事,是一种想象空间发生的情感关联吧。脱离了日常环境,空间的重新塑造。

场刊嘉宾 Leo

我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我是觉得这些环境一直想要营造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会觉得这些比较朦胧的取景是在不断模糊男主对于真实跟虚幻的判断。就是让他不断沉溺在这种世俗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的感情关系中。

场刊嘉宾 Aurora

如此刻意的画面想来也该有表意的目的,虽然我觉得不妨简单一点。

场刊嘉宾 Leo

第一直觉就是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确实很美罢了。

场刊嘉宾 Aurora

环境的描写,无非铺垫情节、烘托气氛、映照情绪这些。确实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怎么看待男主和女孩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某种程度上他们同病相怜,一个是战争的遗孤,一个是世界的遗孤。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这种在双方都有缺陷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情感,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彼此不断索取来疗愈自己的过程。真的不是爱情。

场刊嘉宾 Aurora

很容易被拿来类比的是Lolita,但是更让我想起白夜行,雪穗和亮司,互相需要。此外深觉情感无关年龄而关乎经历。整个电影浪漫唯美,但是表现出来的真的不太像是“爱情”。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我感觉最后结尾男主的女朋友都能理解他们。但是男主已经被杀了。大家反而在审判。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让我比较介意的一个点也在这里。这种不是爱情的感受,是不是来源于导演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塑造中设置了太多的道德保险。避开了他们可以往更“禁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包括你说的女朋友都能理解。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是的,好像也没有想往禁区的方向去讨论。我难受的事当事人都不在意 旁观者在旁边煽风点火。

场刊嘉宾 Aurora

不光是道德保险,影像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是那个方向的。这种电影本身的自洽感很讨我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假设如果真的往男女情感的方向去写,会影响你们对电影的看法吗?

场刊嘉宾 Aurora

或许?会觉得有点俗?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他们自始至终没有做什么越界的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我是在假设,如果变成了洛丽塔,你们会不会觉得“变质”了?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太虚无了。这世界没有给一些非常规的感情留存空间 ,都很辛苦。

场刊嘉宾 Aurora

很难做这种假设,因为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和感受受限于电影,以及我们本身。至少对我而言,电影不光是需要补课学习的艺术,更是与不同维度世界交流的方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三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大家对于结局的看法,尤其是女孩那句“我从此无名无姓”。

场刊嘉宾 Aurora

坦白说最后这句我感触没有这么深,没想到会是这个切入点,我思考一下。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就是没人鸟她的nobody cares,爸爸不要她了,大哥、哥哥也不要她了,只能到修道院长大了,没人call me by your nam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男主经历战争之后就已经精神性死亡了,而他和女孩之间被误解的互动让他连肉体都不容于世。这种破灭最后从他的身上传递给了女孩,很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场刊嘉宾 Aurora

谈到宿命式的悲剧回环,我觉得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让我觉得有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2 ) 情如梦影易碎

情如梦影易碎--法国电影《花落莺啼春》

法国电影《花落莺啼春》(Les Dimanches de Ville d'Avray),又译名为《星期日和西贝尔》,描述了被失忆和战后综合征所困扰的前法国空军飞行员皮埃尔和一个被父亲遗弃在修道院中的小女孩西贝尔之间的一段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深情。

这部电影是法国著名导演塞基·鲍格农拍摄的第一部剧情片,没有众多的大牌演员,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duang,duang”特效,没有复杂烧脑的故事情节,不仅拿到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 (1963)最佳外语片奖,还曾获1962年威尼斯影展的特别奖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甚至在第36届奥斯卡奖中仍旧屡屡被提名。

电影中,鲍格农拍了很多长镜头都是关于水中的倒影,其中的一个画面最令人难忘:一个周日,皮埃尔和西贝尔来到小河边,一粒小石子掉入河中,水面泛起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水中之影先是因水波摇动而变得模糊,渐渐恢复了清晰。这时,西贝尔由衷地说:“我们到家了。”此后的场景虽如水波摇曳荡漾,却十分清楚,阳光照射其上,一片光影流离,像极了莫奈的画,美不胜收,让人不知道画面中的人物到底是在缥缈仙境,还是红尘人间。

那些水中倒影是真实世界的投射,又是对立面,命运在此打开一道通往梦境之门,河岸边是梦与醒之间的神秘国度,只容得下两个人的温情时光。皮埃尔和西贝尔在光影世界里愉快地玩耍,而光与影的世界有着闪烁不定的特性,像浮云上的梦,太过精致美好,乃至于不堪轻触。

至美的画面隐隐然令人不安。一生中,谁没有一个瑰丽的梦呢?只是皮埃尔和西贝尔,却误虚为实,视梦境为真相,且沉溺其中,正如罗伯特.德斯诺斯的诗中所言:“我梦你如甚,以至或许再无时可醒。” 他们早已步入人类社会的禁忌之地,却浑然不觉,前途难免危险而哀丽,让人不禁为之担忧。

在另一个片段中,西贝尔从皮埃尔手中拿过一颗蓝色水晶,并透过水晶看到天空,树,还有一个形如小宝塔的建筑物。

西贝尔透过蓝水晶看到的景象,朦胧奇幻,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好。水晶冰清至洁,凡所鉴照,尽皆清明,也暗示着两个安份无所求的人,只想维持一段单纯的感情。

西方有俗语说:太美好的事物甚至会招来神的嫉恨。所以经上说:“止于此,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到此为止。”

可见水晶中的景象是难以持久的,如同小孩子吹出的肥皂泡泡,纵然流光溢彩,带着令人怀念的温柔气息,随时都会破裂,随之消逝的还有皮埃尔和西贝尔的模糊笑语,朦胧心事。

影片结束时,正是圣诞节,皮埃尔被警察误解杀害,昏睡的西贝尔醒来后,发现皮埃尔已经死去。警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绝望地哭道:“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我什么也不是了!”在皑皑雪地之中,小女孩似乎流尽了一生的清泪。

真实世界永远是残酷的,若不向它妥协,就要接受被它伤害

看到这里,我心中好像有一朵花被揉烂般地痛不堪忍,眼睁睁看着一个水晶般剔透的世界,像一个地震的城,顷刻间毁于一旦。真情如梦影般消弭,而在那之外,依然是人欲纵横,色相驰骋的污浊人间。

与我们生活的这个色彩缤纷的现实社会相比,这部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巧妙地利用光影形成的明暗节奏来造成画面的视觉张力,营造出如同梦幻世界般的纯净场景,这正是黑白电影独具的质感。它用诗意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还原人物本身散发出来的哀思,刻画出故事深层次的内核,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花落莺啼春》是一部会让人慢下来,静心去欣赏的感人之作,那一帧帧精美的画面,像是一段段至臻无暇的梦境,让人禁不住想要仔细收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小心呵护,时时回想。

人类既然生于娑婆世界,很多事都不尽人意,我们又何其幸运,每个人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美梦,想必那是佛怜悯我们在俗世里的苦厄,所赐予的慈悲,让我们在多蹇的生之途中,凭借梦想的指引和支撑,无悔地忍受伤痛和寂寞,勇敢前行。诚如包慧怡所言:“我知我是贫瘠,除了相信此世绝非终集。”往者已矣,来日可期,希望,是令人振奋的

 3 ) 病态之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是我个人处于低潮的时期,当然这与本片无关。

在观赏本片的时候我一直对男主人公的性格进行揣摩,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论是废人一个。对这个人的行为方式感到极其不满。

首先他想给一个女孩带来温暖,同时给自己以救赎是没错的。但他应该跟自己的现女友说明情况,可以把小女孩带到自己家里以朋友身份也好,以父亲身份也好。当小女孩说将来要嫁给他的时候他应该拒绝,因为他需要的救赎方式未必就只有这一种,况且一个成年人,不应有这种难以完成的承诺。

或者,他跟女友说清楚,我喜欢一个小女孩了,目的是拯救自己的心灵。和女友分手然后自己该干嘛干嘛。而欺骗则注定要给女友和小女孩之一带来伤害。这男的不是心智不全是什么?他要是最后没死,这故事还有完没完?能有什么美好结局么?

给本片打高分者不外乎两点:
其一,战争带来的创伤,责任不在男主人公,他也是受害者。好嘛,我怎么没看到有反战的标签呢?有病上医院,不要在社会上游荡。这条不能为他的不负责任来掩饰。
其二,他和小女孩在一起的短暂时光很美好。的确,我同意这种美好感觉,但这种感情算什么?爱情?片中的话说的很清楚,“他就像个孩子”。这种美好就像注定要破的气泡。

男主人公在成人的世界里一言不发,格格不入。但确没法挽救他。他的确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可怜在于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且以笨拙的方式做出了最坏的选择。

这种故事我是不欣赏的,管他是不是奥斯卡。不过对小女孩的演技,我则真的没什么好说了。导演的总体把握也不错,不论是湖边的镜头还是在游乐场里的镜头,运用的很好。而且剪辑很见功力。描绘了这病态之爱。

 4 ) 《花落莺啼春》:被扼杀的星期日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993.html

星期日,是她把她叫做“爸爸”的星期日,星期日,是他们在塞纳河的涟漪中“回家”的星期日,星期日,是在深深的爱里不再眩晕的星期日,可是星期日,却也是一个被抛弃,被误读,被扼杀的星期日,是一个取消了最后的命名的星期日,是在圣诞节的喜庆中走向死亡的星期日。
一种死,比幸福来得更突然,30岁的皮埃尔躺在洁白的雪地里,他再也不能揽她入怀,再也不能叫她的真名“西贝尔”,再也不能在刀子的颤动中听到圣灵的声音,而12岁的弗朗科西,在睡梦中醒来,再也无法等到她18岁的时候嫁给皮埃尔,再也无法在“星星的碎片”里保留纯真的梦想,再也无法在河边的仪式中拥有回家的感觉,看到在星期日也是圣诞节死去的皮埃尔,满脸泪水的弗朗科西说:“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即刻起,我无名无姓。什么也不是。”
最后的星期日,最后的圣诞节,最后的西贝尔,她在那些警察、那些旁观者面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只是说给自己听,说给躺在地上的皮埃尔听,对于死,她曾经说过:“如果哪天你不来了,我就去死,闭上眼睛,我会变的冰冷,然后躺进棺材,然后送进坟墓,但是墓碑上没有名字,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她预知了自己的死,预知了自己冰冷的未来,预知了没有名字的墓碑,但是,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抵达了死亡,是皮埃尔先于自己死在星期日,死在圣诞节。但是不论是谁先死,最后的命运都被推向了没有自己名字的结局,无名是一种拒绝,是一种毁灭,也是一种“被毁坏的生活”的见证。
被坏坏的生活,属于皮埃尔,也属于弗朗科西,它如噩梦的方式闯入他们的现实,皮埃尔曾经是一名空军,在战争期间由于误炸一个亚洲的村落,从此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在他离开战场、离开战争的生活里,总是出现飞机下降投弹轰炸的情形,那个世界原本是美丽的,大块大块被分割的田野,隐约传来农人的唱歌声,以及那冲天的大树,安静的村落,但是炸弹在那里爆炸的时候,就是一种将美好毁灭的悲剧。那个呆立在树旁的孩子,睁着惶恐的眼睛,露出恐怖的脸,发出痛苦的叫声,这是皮埃尔最后的记忆,而当他回到现实的时候,这一幕总是闪现在他的头脑中,他总是偏头痛,总是产生眩晕的感觉,在间歇性发作的时候,他总是问自己:“我是谁,从哪儿来,在干什么?”
这是对于自我的质问,他找不到自己,尽管告别了悲惨的战争,尽管获得了玛德琳的爱情,但是他依然活在那闪现的记忆中,活在无法摆脱的梦魇里,他像一个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在寻找自我中又一次一次地迷失。只有在那个黑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看到12岁的弗朗科西出现的时候,他忽然就看到了某种寻找的东西。在车站,弗朗科西被父亲带着遇到了皮埃尔,父亲在打听去修道院的路时,他们的目光第一次接触,躲在父亲身后的弗朗科西露出了一个微笑,可爱,迷人,仿佛是天使一般,这微笑打开了皮埃尔的心中那扇紧闭的门,也从此把他带进了星期日的约定里。
弗朗科西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对她说“爸爸星期日再来看你”,其实是把她关进了一个封闭的世界,甚至自己不再露面,一种生活的转变对于弗朗科西来说,却是被抛弃。从车站相遇,到看到微笑,其实在皮埃尔的内心深处,并不是找到一种自己寻找的东西,而更多是想要保护这个纯洁的小女孩。那个晚上他看到在父亲身边的弗朗科西眼中挂着泪水,他说的一句话是:“她不能哭的。”哭让他的脑海中又出现在大树旁的小女孩,又让他看见了被毁灭的死亡,所以他不允许女孩流下泪水,从口袋里摸出那些“星星的碎片”,暗中跟踪他们,对于他来说,保护的本能让他一直关注这对父女。
而当弗朗科西被送到修道院之后,父亲急匆匆离去,最后像是故意一样落下了那只包,而在暗处看到这一幕的皮埃尔拿起了这只包,并在包里发现了父亲离开女儿的那封信,到星期日到来的时候,他再次来到修道院,没有看见弗朗科西的父亲,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成真,修道院生活对于弗朗科西来说,就是一种哭泣生活的开始。就是在那个星期日,他以弗朗科西父亲的名义接走了第二次见面的弗朗科西,在他看来,他必须变成一个父亲,一个保护孩子的父亲,一个遵守“星期日来接你”承诺的父亲。
而弗朗科西在修女面前叫他“爸爸”,实际上也是填补了自己父亲缺失的遗憾,但是当弗朗科西和皮埃尔走出修道院,第一次进入到星期日时光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了父女的一种交接,实际上被命名的父亲更是萌发了一种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历程。和皮埃尔一样,被父亲留在修道院的弗朗科西也面临着一种“被毁坏的生活”,也进入到被现实抛弃的境遇中,弗朗科西的奶跟着魔术师走了,自己的妈妈也离开了她,最后父亲也在永远不能实现的“星期日来接你”的承诺中消失,“我现在又孤独一人了,我什么亲人也没有了。”所以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这个被命名的星期日,成为遭遇相同命运惺惺相惜的两个人。
当星期日要结束的时候,皮埃尔要送弗朗科西回到修道院,那扇门打开,屋内的灯关闭,但是弗朗科西却没有立即离开,她拉着皮埃尔又返回到屋子里,再次打开灯,她说她不愿意回到修道院,而在那一刻,皮埃尔感同身受地说出了“我们永远都是废物了”。相同被抛弃的命运,相同眩晕的现实,相同被毁坏的生活,于是他又走进了屋子,拉着弗朗科西说:“以后我没一个星期日都来接你。”屋内的灯光从灭掉到再次点亮,其实无非是一个隐喻:他们在被黑暗包围的现实里,唯有点亮心中的灯,唯有进入两个人一起拥有的星期日,才会感到一种活着的渴望,才会有共同抵御的力量。
从以“父亲”的名义保护弗朗科西的星期日,到两个人点亮最后一盏灯的星期日,星期日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他不是“父亲”,他是她的朋友,她的知己,她相同遭遇的同行者,甚至最后变成了再也无法改变的爱人。他们在星期日离开修道院,在星期日来到塞纳河边,那一条河,是他们共同的家,一颗石子丢进河里的时候,泛出一圈一圈的涟漪,弗朗科西说:“我们终于到家了。”站在岸边的他们,看见了河面上的倒影,涟漪的圆圈将他们圈在一起,这是倒影里的共同守护,这是圆圈里的共同依靠,他们在这个家里一起谈起过去,一起谈起未来,一起在星期日编织共同的生活。
在星期日,他们向消失的一切告别,弗朗科西说:“我的爸爸死了,我甚至觉得他已经被埋了,我要去看他的坟墓,看他的尸体。”然后一个人走过横在那里的树干,跪在地上,独自说出的那一句话却是:“谢谢你上帝,给了我一个皮埃尔,一个善良的人。”在星期日,他们共同希冀一种美好生活的到来,弗朗科西说:“你30岁,而我12岁,很相近嘛,当我18岁时,你才36岁,36岁也不是很老嘛。听着,你会在我18岁时候娶我吗,会吗?”在星期天,他们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河水,属于自己的大树,属于自己的涟漪,属于自己的家,甚至在河边有人画那一颗岸边的大树,弗朗科西告诉画家:这是我们的树,你没有这个权利。
一切都属于两个人,他们在现实中被抛弃,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每一个星期日,他们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是重新命名的星期日,星期日原本是天主停止他所行一切创造工作的日子,是天主降福的第七天,是定为圣日的第七天,身为修道院的孩子,弗朗科西本应该在这一天做礼拜,以表达对主的崇敬和感激,但是在星期日,她却离开了修道院,这是一种背离,而在一种否定仪式的构建中,他们其实进入了自己命名的那个世界,这里的树和水,这里的草和大地,这里的仪式,都只属于他们。
像是一个伊甸园,但是在这样一个背离传统仪式的星期日,在这样一个虚幻的伊甸园里,他们虽然享受了找到自己的快乐,虽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觉,甚至已经在跨越年龄中培育了一种爱情,但是在这个自我命名的世界之外,却是被包围的现实,所以这个星期日的世界是脆弱的,甚至是危险的。这种脆弱和危险一方面来自本来受过伤而敏感的两个人,来自精神意义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另一方面,来自世俗道德下那个压抑、鄙弃的现实。
皮埃尔陷入到了和弗朗科西的爱恋中,但是偏头痛和眩晕的感觉,让他变得越来越敏感,而这种敏感让他开始嫉妒,当弗朗科西看见那个骑马者走过,发出了“他真帅,希望他能带我离开,保护我”的感慨,皮埃尔有些黯然地独自离开;当弗朗科西和另外的小孩子玩“盲人的游戏”,那个男孩差点碰到了弗朗科西的脸,皮埃尔甚至用拳头狠狠揍了小男孩;而当那个星期日皮埃尔被女友玛德琳叫去参加朋友贝尔南德的婚宴时,他所有的思绪都在那个没有见面的弗朗科西身上,在桌子上他不说话却放了一颗“星星的碎片”在盘子里,他便听见了弗朗科西的声音;从窗户望出去,他看见了河边骑马的人,在那个很帅的男人旁边却是一个和弗朗科西一模一样的女孩,他开始焦躁不安,甚至在离开婚宴之后还赶过去看清楚是不是弗朗科西真的跟那个男人在一起:在游乐场,他和玛德琳一起玩碰碰车,却在人群中发现了弗朗科西,于是他变得疯狂,继而在游乐场上演了一场混乱的打斗……
皮埃尔是敏感的,而在弗朗科西身上,这种敏感也暴露无遗,她在那个夜晚相遇之后,把皮埃尔当成是“父亲”,但是在星期日的交流中,她慢慢对皮埃尔产生了爱恋,这种爱恋是像父爱一样保护自己的情感,像情人一样隐秘的精神依恋,所以它是复杂的,是多元的,她告诉他六年之后要嫁给他,她希望他能够真正吻她一次,她喜欢在树林里被他揽进怀里的感觉,但是,当她知道皮埃尔有一个女友的时候,她忽然就有了嫉妒心,她询问关于她的信息,她问他们会不会结婚,而因为没有在那个星期日接她出来,弗朗科西甚至一病不起。
其实,在弗朗科西和玛德琳之间,对于皮埃尔来说,是关于什么是爱的质疑,爱情之于爱情,似乎不仅仅在于年龄的不同,更在于一种需求上的区别,当在星期日的乌托邦里,皮埃尔似乎更想把自己放在一种逃避的世界里,所以他不告诉玛德琳自己和弗朗科西的故事,不敢表露自己的矛盾,在婚宴上,在游乐场里,在玛德琳的爱意里,他反而看见了自己的痛苦,逃避根本不能回避矛盾,相反却变成了另一种伤害,最后的暴躁、冷漠、疯狂,都让这一种爱变成了压力,而也是这样的压力,让他似乎又回到了“被毁坏的生活里”。
但是,真正毁坏生活的不是关于爱的无所适从,不是对于爱的那种敏感和脆弱,而是在星期日这个乌托邦之外的现实,这个现实里是道德,是流言,是疑惑,是打击,在河边散步的时候,人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钓鱼者甚至偷听他们的谈话;酒吧里的那些人甚至把皮埃尔叫做“撒特”——一个神话中的好色之徒,这是现实对他们的围攻,这是道德对他们的贬低,“和一个孩子恋爱,这正常吗?”皮埃尔好友卡洛斯的妻子曾经这样问,在他们看来,这是畸形的爱,这是变态的爱,甚至这是一种亵渎,一种耻辱,而贝尔南德在圣诞夜报警,更是推向了悲剧的终点。
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星期日构筑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完全陷在巨大的舆论中,完全被所谓的道德包围,完全在毁坏的力量挤压中,这其实和皮埃尔记忆中的战争梦魇,和弗朗科西的被抛弃生活如出一辙,虽然在两个人的世界之外,还有善良的玛德琳,还有宽容的卡洛斯,他们理解这一种爱,并把它叫做“童年的梦”,甚至原先害怕、恐惧的玛德琳,当躲在大树后面看到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那把刀钉在树上的震动中露出欣喜之色的时候,她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没有嫉妒,没有猜忌,没有报复,对于她来说,那一刻她完全理解了皮埃尔,理解了两个人的爱。这是一种爱的无私,而卡洛斯也认为,让皮埃尔重新回归到童年时代,“千万不要玷污了美好的东西。”但是无私的爱、宽容和理解,只是一种个体的力量,在巨大的舆论洪流中,沉重的道德压力下,也只有纷纷破碎的唯一结局。
星期日的涟漪,星期日的圆圈,星期日的爱,星期日的真名,这是属于他们的孤独世界,而现实就像皮埃尔拿起婚宴上的玻璃杯看到的一样,是扭曲的,是变形的,两个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就像那把从游乐场预言的巫师手里偷来的非洲魔刀一样,在不同的世界里被命名,对于皮埃尔和弗朗科西来说,刀钉在树干的那一刻,他们听到的是一种纯粹的通灵的声音,而在那些警察看来,刀却是一种凶器,在圣诞树下,在沉浸于美好的夜晚而睡熟的弗朗科西面前,这一种邪恶的命名,让最后的星期日变成了一种死亡,让最后的救赎和回归变成了永远的失去:不再眩晕的皮埃尔保持着一个罪犯的样子,不再隐藏自己真名的弗朗科西永远无法再回到星期日,而死亡之外,被毁坏的生活继续毁坏,无名的人继续无名。

 5 ) 学习札记

       镜头尤其讲究的一部电影,在单个镜头和单个场景内,摄影做到了隐和现,即做到了调节节奏,完善叙事,表现主题和内涵。里面的画面带有诗意的童话色彩,两个人的视角镜头处理得美仑美奂。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手法是我不太喜欢的。这种两个心有灵犀的人之间的大的节奏线条并不十分出色。

 6 ) 但愿你爱,惟愿不死

       鲍格农先生,你真是少产。

    不过奥斯卡说了,有时候一部电影就够了。我也想说,即使导演那一栏完全抹掉,都够了,你还是一个信徒,一个诗人,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构图者,一个说不上来的无用的悲悯者。

   如果我们感到孤独,如果四下没有人,如果喜欢看电影,就一定能找到一些冷门片,特别是当那些美到垂泪的佳片让你失眠的时候,你才发现你已被光影治愈了。而你会想,还能有什么,比绝望更令人充满希望呢。所以,为什么难过的时候不看电影呢?

    蜀黍和萝莉的狗血剧情,被一用再用,什么大叔控,什么恋童癖,什么一树梨花,什么一支海棠,但这总总不妨碍,有人就是可以纯粹到只用一个标签就出于淤泥了,那就是‘人性’。
    很可惜的是,你一个标签都不屑用,很可惜的是,在六十年代,你就成功了。但我实在想不到,这片在db这么冷。也许是没发行dvd的缘故。
        
   整整110分钟里,没有一刻冗杂,剧情很简单,关键是不像电影。像左手一台老录音机,右手一摞零碎的黑白照片,然后看着听着,它们就动起来了,交汇在一起跳舞,像小石头扔进湖水中,荡起的水圈。这个镜头在下意识中被反复的沿用,其实真像那么回事。
        
   收尾快而决绝,过于惨烈。本来要流出来的眼泪,冷不丁被收尾掐掉了。。。
        
   这个故事讲述方式很童话,但人物塑造上很现实。西贝尔并不是小天使,她的情欲意识开发的太早,独占欲强,让人窒息;皮特尔也不是上帝,他在治愈自己的记忆,并把这种救赎投射给西贝尔;玛德琳是以玛利亚的形象出现的,她爱皮特尔,像爱着一个神的孩子,她在嫉火中烧时,跟踪他们,她看见他们在树林里奔跑唱歌的样子,玛德琳却露出了微笑。这故事并不是奇怪的博爱,只是他们深入爱人的世界中,不忍心去伸出黑手去嫉恨。包括最后那个死亡的现场,都被设计成一个外来者的误会,脱离了故事一贯的线索。

        
   片子拍的静谧迷蒙仿佛天堂镜像,树林、天空、云朵、琉璃、村庄、路灯、小塔、圣诞树。。。如果耳麦开的不够,不到最后玛德琳的一声大哭,你可能完全忽略掉前一百分钟里浅浅低吟的恋人絮语。小女孩表情做作,有点话剧版。不过一点都不觉得突兀,像什么呢,像一个被伪装成的女人。或者,鲍格农想要在人性的手法上说话,纯真不足以说明,爱的质地,所以,分裂与残忍是一定要的。这可以比喻为,他拍一种叫做高光的东西,而实际上那是一枚黑点。
        

   看完后,倒回到开场前十分钟,我才放心自己去看皮特尔这个男人的脸,整个片子里,我记不清皮特尔的脸长得什么样子,也感觉不到他是怎样一个人,事实上,我还总是喜欢不起来这个人。但西贝尔我记得,因为很漂亮也很夸张,玛德琳也很漂亮,他坐在路灯下的大门前,西贝尔被父亲领着问皮特尔圣马力修道院的路怎么走。他抬起头和西贝尔笑,那是他们第一次遇见,我才感觉出,原来这个男人笑起来像一个婴儿。
        

   而这个男人婴儿般的笑,并不那么好看,因为它贯穿了整个故事,我们不能让一个人为你笑得太多,因为这种笑过于残忍必定会带来悲剧。他为她做了她想要做的所有事,一次次蹲下来,一次次摸她的头,一次次带她奔跑,一次次抱起她,一次次叫她的名字,直到他真的为她去塔顶拿那只公鸡,直到他被一颗子弹戏谑,完成了鲍格农所要的悲剧。
        
    皮特尔,他至始至终,甚至都没有吻过她的唇。

    这样的爱,它就是皮特尔口袋的那些星星;让人不敢直视。

    当他走进你,他需要剥离掉多少欲望和森严戒备的记忆?需要无视多少伦理与既定的法则?需要铲除掉多少成人的后遗症?

    当他走进你,你要有多先知先觉,才能担当起这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爱和救赎?你要有多后知后觉,才能配得上碰触它直面它?
        
    但愿你爱,惟愿不死。

 短评

爲了整理『 君生我未生 』的补充,收到了别人的推荐又找到了这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只是自己孤陋寡闻以前没有注意。电影在战争中受到精神打击无所事事的男青年皮埃尔在街头偶然遇到被父亲准备送到修道院寄宿的西贝尔开始,两个人的第一次四目交汇,可能就是诞生了那种特殊的愛,或者这种畸恋一开始只是建筑在小萝莉为了自己对家庭父爱的需要而找到的一种寄托,当他第一次贸然接她,她自然当着修女喊他爸爸。两个人在池塘边戏水,小女孩痴情的望着涟漪说:我们到家了。而皮埃尔看见有别的男孩子与她亲近嬉戏时又不顾一切打跑了男生,这使得女孩子非常难过她看到了这个大男人的不成熟的一面,她也和这个年龄段怀春的小女孩一样对威猛的男人一样着迷,她只是在人生最痛苦时遇到了这个精神有伤害的男人,试想,如果她后来在风和日丽先遇到那个骑马的男人又会

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1,电影视角太小 展现内容也未见深刻 不烂而已。2,开始觉得女人固执的用自己方式爱男人 但并不理解男人 方式不对;后来看到她还是能理解男人的 只好修正观点为 女人还是接受爱自己的人为妙 否则你的付出并不为对方欣赏和感恩 反招暴力3,男人和女孩就是爱情 洛丽塔 早熟的萝莉魅力太惊人

8分钟前
  • munianhe
  • 还行

当你们看到有些人没有按照你们的传统快乐的时候 那么他就是不正常 而你们就反对他 为什么要这样呢?小女孩演技真是精湛!!!

12分钟前
  • 朱朱朱朱
  • 力荐

纯洁的情感,每个镜头都干净的像小王子里的情节。译名真好,海棠也随着梨花逝去了。

16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战史之悲罪难赎,残梦徒劳已前非;浮光掠影云上梦,无情柳絮漫空飞;花落莺啼春已逝,痛诉久挥之不去;彩云易散琉璃脆,凋零花瓣葬白雪。

1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两星给摄影和音效 这个人设和故事太恶心了 强烈不适

20分钟前
  • Gretellini
  • 较差

5.0 (英字)最乾淨的感情。好美的電影,溫柔細膩,又充滿詩意。30歲與12歲,之間相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令人迷茫或談論。活在乾淨美好的狀態下,永遠要比活在實際中的人更幸福。

21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原来,一个人要是得了精神病,就可以自带洗白光环:他掌掴小男孩是无辜的,拳打女朋友是无辜的,到处偷东西是无辜的,甚至以救赎之名行恋童之实也是纯真无邪超凡脱俗的。精神病真好,赶明儿我也去得一个。

26分钟前
  • 雾港
  • 还行

公园寒塘渡鹤影,世间冷眼葬君魂

27分钟前
  • 丁一
  • 力荐

因为表达的畸形父女爱给一星 。不管歌颂的多么美好 这都是畸形的不清不楚的“爱” 你有女友 又有这个不知道是女儿还是准女友的 都不知道要干嘛 有病治病 治不好也不要磨磨唧唧啊

29分钟前
  • 淡水河边
  • 很差

1962年第35届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本片以其诗意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塞纳河畔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摄影确属一流,不过这故事不太对路,这小萝莉思想也太成熟了吧。

30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静谧诗意 纯洁古典 怪蜀黍和小萝莉的奇怪情絮

32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电影中出现多次湖面反射倒影玻璃窗水晶球鱼缸等视角的世界 透过酒杯底看人 人物的孤寂 看那涟漪中我俩的倒影 我们回家了

37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花落莺啼春 我们结伴去河边 石头荡进涟漪 我们回家了 你爬上那棵树 你搂着我的脖子 悄悄告诉我 你叫西贝尔

39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爱是漫步涟漪中,爱是不要吻在唇上,爱是心灵相契,魂魄相依』落魄大叔和被遗弃的女孩,跨越了爱的界限去成就爱,只因为他们有契合的齿轮可以相互咬合,稚成人和童心者的爱超越了世俗。29分时漫步河边水底仰视倒影的拍摄给人印象很深。

41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这个世界太大了 , 大到容得下各种各样的面目。狰狞、狡黠、猥琐。这个世界也太小了 , 小到不能容忍任何一份未被历史命名(还未来得及)的爱 。 所谓的诗人都在歌颂一群杀死纯真 , 杀死快乐的刽子手,而真正灵魂干净的诗意而浪漫的人,早已不可存。我爱这种极致表达 , 还有爱的本身。

42分钟前
  • 无对象表象悖论
  • 推荐

Une histoire d'amour singulière contée dans un paysage digne d'une galerie de peinture avec un grand soin apporté à la mise en scène.

46分钟前
  • KUMA
  • 推荐

1.所爱之人已不在,我便已无名无姓;2.结局来得太快,胸中的怒气才在氤氲而升,却还来不及发泄便被小女孩夺眶而出的眼泪感动了;3.剧情有点狗血,两个寂寞的心碰在了一起,年龄啥的都不是问题,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电影中,这部是最为完美的,艺术与技术、写实与写意、精神与现实、视听造型与场面调度,影片对电影中的元素做了最为圆满的融合,导演的控制异乎寻常的内敛而诗意,在该表现的时候又表现的非常精准。导演、剧作、摄影、表演、美术、剪辑都异常动人。给出有史以来的最高分:99分

49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力荐

今年看过的第三部可以称得上“完美”的电影:两个主人公都是弱势群体,因心理创伤而走在一起的“梨花”和“海棠”,本是纯洁和清澈,却在正常人眼里被视为禁忌。相信结尾处海棠也将追随梨花一起凋零。不可否认,哈迪.克鲁格有着史蒂夫.麦奎因相同的气质。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