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气球

剧情片其它1995

主演:Aida Mohammadkhani,Mohsen Kafili,Fereshteh Sadre Orafaiy

导演:贾法·帕纳西

 剧照

白气球 剧照 NO.1白气球 剧照 NO.2白气球 剧照 NO.3白气球 剧照 NO.4白气球 剧照 NO.5白气球 剧照 NO.6白气球 剧照 NO.13白气球 剧照 NO.14白气球 剧照 NO.15白气球 剧照 NO.16白气球 剧照 NO.17白气球 剧照 NO.18白气球 剧照 NO.19白气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0

详细剧情

  伊朗新年之前,小女孩纳西亚(艾达•莫哈默德哈尼 Aida Mohammadkhani 饰)随妈妈到集市购买过年用品,路过驯蛇人的摊位,发现众人围观,挤进去才发现他正在吆喝,要观众掏钱看蛇类表演,并贩卖肥大的金鱼。纳西亚很想买一只金鱼,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妈妈手里只有500图曼的过年钱,而一条鱼要100图曼,所以妈妈只得带着纳西亚回家。她本想用新年礼物跟妈妈讨价还价,但却被严词拒绝。失望的她只得拜托哥哥帮忙,结果哥哥说服了妈妈,把500图曼给了她。纳西亚把钱放进小鱼罐,兴冲冲地跑到养蛇人的摊位,准备满足心愿。然而事情在此突然发生了转机……  本片获得第48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长篇影评

 1 ) “小中有大”的一部电影

看够了好莱坞大片就像吃多了大鱼大肉使人上火。而《白气球》的情节如此简单,镜头如此真实,清淡的如同白开水,但却真的解渴解油腻。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故事(谁会怀疑这样的故事不真实呢?),我很崇尚这样的故事题材——哪怕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不会惹来半点怀疑。相反,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拍的“小制作电影”,虽然也是采用纪实手法,但其所述的内容更像是神话。没有什么比表里不一的感受更恶心了。

很多人都拿钱当挡箭牌,说没钱拍不出好片子,甚至让我也一度这么认为。今天无意中瞄了一眼《白气球》,让我大为吃惊——原来牛人是可以用奶粉钱拍出情节极其简单、内涵又如此深刻的电影。

导演说这部片子是反映“边缘人群对事物的影响力”。体现在情节上上,就是那个不起眼的卖气球的阿富汗少年最终解决了最大的矛盾。没错,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片中的矛盾真的不算什么,我们都会赞同片中那些大人对小女孩所说的话:“等过些日子店主来了再说吧,反正钱是不会没的”。但是对于小女孩来说今天拿回钱就能实现新年里的最好心愿,以及消除回家可能挨批的担忧(大人都知道她妈妈是不会太过责怪她的)。

“边缘人群对事物的影响力”。我相信如果换成好莱坞导演,很可能演绎成“外星人来袭结果一个乞丐无意中拯救了全人类”。不足为怪,在我们成人的主观意识中“外星人来袭”算的上够大的事儿了。可是伊朗这位导演却另辟蹊径但又殊路同归,在孩子的主观意识中“这500块钱丢了”就等同于“外星人来袭”。每个人都有童年,有一种经验是最具普遍性的——当你追忆童年时,一定会找出某件重如泰山的“大事”现在看来却轻如鸿毛。

那些大人们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小女孩,遗憾的是他们绝对有能力帮小女孩拿回那500块钱却没能帮到底。这是由于他们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或还不够那么重视,换句话说这不是“外星人来袭”,所以无法刺激他们的行动力。

大人无法理解小女孩的痛苦乃是因为他们是大人。物伤其类,小女孩的哥哥还有阿富汗少年能理解小女孩的痛苦。如果说小女孩哥哥的鼎力相助是因为一家人,那么阿富汗少年的援助之手绝对是极富人道主义,要知道他可是牺牲了两个气球,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举手之劳”。

每个人都有他巨大的存在性,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再边缘的人,也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产生巨大影响。所为我们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要忽视渺小客观现实背后的那个巨大的主观世界。

《辛德勒名单》里有句经典:救一条人命就等于救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所救之人的主观世界。

同样,你可以轻易的踩死一只蚂蚁,但却毁掉了一个世界——那只蚂蚁的世界;帮助小女孩重获那500块钱于你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却让小女孩的世界充满新年的欢快。

影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大结局,一切显得那么朴实。导演展示的这种朴实恰恰越发给予观者一种细细品味的能力,让我有能力关注到最后近似静止的镜头里那个不起眼的白气球。

 2 ) 竹杆并非只有一端——《白气球》

当影片结尾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定格于屏幕,随之而来的则是无边无际的思考,占据着我的脑海;白气球便如同一粒白色的棋子,一子落定,却控制了整部影片的“棋局”。

应该说,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东方电影,因为它蕴涵了东方人的智慧与哲学。伊朗电影之所以能在近十年来令西方人拍手叫好,原因便有此一种。阿巴斯炉火纯青的编剧加上后起之秀潘纳希独特新颖的视角,呈现出来的是一场精妙绝伦的影像对弈。非职业演员的运用获得了纯真质朴的“实利”;各类人群与各种方言的穿插取得了广有深度的“外势”;众多细节为故事之外提供了无数可以拓展的“劫材”;场面调度及影像节奏的精准把握最终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腾挪”。

这说的有点跑题了,还是回到电影本身。影片是从小女孩想得到一条金鱼展开,到阿富汗男孩带着白气球怅茫离去收场。故事的主线既不是金鱼也不是气球,而是愿望;但这绝非指某人单纯的愿望,而是具有社会性、道德性等广义辩证思维下的愿望。个人以为,竹杆成了真正的主角,它一头连接着小女孩的率真,另一头却是我们绝不可忽略掉的同情。整个情节看似是小女孩为了得到金鱼所经历了喜悦、焦急、沮丧和忐忑,而实际上,片名却扣用了竹杆的另一端,因此才有了能让观众回味许久的《白气球》。

一直以来,儿童题材的电影占有伊朗电影的绝大份额。《白气球》里小演员的神态勿庸置疑堪称一绝,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周围的人有的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却旁若漠然;有的无能为力,有的却无聊搭讪。人生百态在潜移默化间对她的情绪产生了波动和影响,甚至引导着她的成长。这便是客观现实。若不是那个阿富汗男孩,或许她会一直守在那家商店的门口,为那象征着吉祥、平安的金鱼感到怅茫无助。当她实现了心愿,童真般地跑开之后,却把怅茫丢给了阿富汗少年。这便是主观现实,值得令人思考的现实。小孩子的直率天真理当原谅,而成人世界里的冷漠疏离却不可苟同。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能够映示出成人世界的社会评判与道德关注,足以体现出无论是阿巴斯还是潘纳希的导演功力及人生态度。更加高明的是,两人并未明喧的含蓄与机智。

以大局观着眼,边角顾全,弃舍得当,意识争先,如此气势下拍摄的一部影片,难怪可以逐鹿威尼斯;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怎能不得金狮奖。

 3 ) 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理想

我以为电影的名字会叫<金鱼>的,
才发现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最后得到了那条小肥白金鱼,
而是在卷帘门前飘荡的白气球.
那个身影落寞得让我心里堵得慌,没有得到一句"谢谢"或是"新年快乐",只是望着兄妹俩开心得跑远,剩下一个人和一颗白气球在风中飘荡.
我明白,其实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一起嚼口香糖时开心的大笑和最终拿到500图曼的喜悦.
没有什么能比可以帮助到别人更让人满足的事了.

在哥哥劝说妈妈的时候,我以为妈妈会铁石心肠地坚持不给妹妹买鱼.我错了.
在训蛇人拿走那500图曼的时候,我以为纳西亚再也拿不回去她的钱了.我错了.
在金鱼店里,当那个老妇人得知纳西亚丢失钱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冷漠地头也不回地走掉.我错了.
当金鱼店老板说一条鱼要200图曼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个黑心的骗小孩的坏老板.我错了.
当衬衣店老板不停埋怨着他的顾客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大声训斥兄妹俩.我错了.
那个过来搭讪的军人,让我一度认为他是个人贩子.我错了.
当关门的那家店老板说他正在洗澡的时候,我以为他绝不会过来为兄妹俩开门.我错了.
当卖气球的小男孩不见的时候,我以为他也不会回来了.我又错了.

究竟是我太邪恶,还是电影太纯洁?

我想纳西亚是想过要把剩下的400图曼给那个军人的.
金鱼是小纳西亚的理想,虽然有时要换个角度看,金鱼才会变得又肥又大,变得跟自己第一次看到它时一样.但纳西亚觉得自己看中的金鱼就是与众不同的.

我们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理想啊,乞求过,错失过,跑过,哭过,笑过,等待过.
但最后总会遇到那一颗白色气球,因为我们守着我们的理想,不曾离开过.


我一直在等一部电影,可以让我疯狂地想写下一些文字.
我以为会是好莱坞大片,或是奥斯卡获奖电影,我错了.
原来是这部干净得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很纯洁时候的电影.
我仿佛瞬间又经历了一次自己的童年.
飘飘然了...

小女孩的表演真是太好,好到已经不是表演了.

 4 ) 真善美如果没有颜色之分

这是一部讲述真善美的电影,也是一部反映伊朗种族隔阂的电影。每一个种族,每一个群体,每一种信仰,都会提倡真善美,那么,抛开不同,真善美真的会在夹缝中存在吗?

电影的导演是贾法·帕纳西,他是伊朗著名的导演,其作品主要是关注女性以及社会议题,不同于伊朗其他导演的天真通俗的风格,他的社会批判性风格更明确,也更具讽刺意味。本片作为他的处女作,一经上映便获得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处女奖、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青年电影樱花金奖以及首届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奖提名,他的其他作品更是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可。

在过年之际,小女孩为了买一条自己喜欢的金鱼而向妈妈所要零用钱,这对于家境窘迫的妈妈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直接拒绝了。哥哥为了不让妹妹难过提出以礼物作为交换条件帮助她所要零用钱,最终妈妈答应了,小女孩把钱放到金鱼缸飞快地离开了家。故事就此开始了。

小姑娘首先来到耍蛇人的演出场地,她的钱被耍蛇人作为观看费拿走了,但小女孩不懂,她哭着向刷蛇人要回自己的钱。常人之心,我们认为耍蛇人不会退还钱,可是刷蛇人最终还是给回了小女孩,因为善良的耍蛇人不想让的演出中有观众会哭着离开。

小女孩拿回钱后飞快的冲向金鱼店,不料到金鱼店的时候发现钱不见了,她哭着走出店门口,一位善良的妇女看见了就跟她说她愿意帮她买,可是小女孩拒绝了,因为她知道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东西。

在金鱼店买东西的老奶奶提出愿意帮她找回丢失的钱,于是带着她按原路返回,一路帮她分析钱可能丢失的地方,最终找到了钱,可是钱不慎进入了夹缝中,而夹缝所处的店已经关门了。善良的老奶奶在帮她向旁边的裁缝店求助后就离开了,但是老裁缝因为太忙了最终还是没能帮她取出钱。

哥哥这时候出来找她,发现了她,于是帮忙取钱。他礼貌的向路人借棍子,可是路人可能是忙着赶回家过年而拒绝了。最终他问到了店主的地址,于是他跑去找店主,而小女孩停留在原地。

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士兵,这位士兵和小女孩攀谈起来。常人之心,我们以为这位士兵可能想抱走小女孩,或者想捡小女孩的钱,可是最终我们错了,他只是在等同伴的车的时候无聊而跟小女孩聊天而已。

最后,哥哥回来了,正好这时候有一位卖气球的小男孩,而他的气球恰好由一根棍子绑着。小男孩冲过去不闻不问就抢了棍子,但是棍子并不能把钱抢回来,需要口香糖粘上来。卖气球的小男孩最终把气球卖了换来了口香糖,在他的帮助下最终捡回了钱,兄妹俩高高兴兴的买了金鱼、快快乐乐的回了家。

如果故事到了这,也许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但是电影的名字叫做《白气球》,很显然故事到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开始,虽然电影已经90%。最后帮他们的是一位阿富汗小男孩,到这里如果没有了解一下伊朗的民族问题与政治背景,可能很难理解电影结尾的深意。对于伊朗本土的波斯人来说,阿富汗人只是来这里逃难的难民,而他们对于难民是有一定的隔阂与歧视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哥哥在向他人求助的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甚至在看到妹妹和士兵聊天的时候是感到畏惧,但是面对这位阿富汗小男孩,他是直接上去就抢他的棍子。即便前面出现了那么多善良的人们,最后帮助他们捡回钱的却是这位阿富汗小男孩,可是他们没有说一声谢谢,他们拿到钱就跑去买鱼,买完鱼回到达捡钱的地方,他们和本地人互相说新年快乐,却唯独忽略了这位刚刚帮助过的小男孩。这位阿富汗小男孩拿着卖不出去的白气球呆呆的坐在那里,茫然的看向兄妹俩离开的方向。

小男孩卖了气球换来口香糖帮助了他们,他们甚至连一声谢谢都没有。也许是自身的家教问题,也许是根深蒂固的忽视与歧视,不管如何,电影的最后10分钟才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所有的真善美在种族内是如此的和谐与普遍,然而面对一个异族的小男孩,不留一点余地。兄妹俩高兴的回家了,那么这位小男孩是否有家可归呢?

 5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子

看完这部电影,感悟有三:

导演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去讲述发生在一个下午的故事,只是通过小女孩要钱---买金鱼---丢钱---找钱,就把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拉到荧幕里,展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同时还能让我们看到这个民族独特的风俗风情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故事节奏时急时徐,既不会让人瞌睡,也不会让人只是盲目跟着影象走而来不及思考.

接着讲人性.可以说主角小女孩,还有她的哥哥,舞蛇的大叔,那个帮她找钱的大妈,退伍的士兵,卖气球的男孩都很真实,每个人的出现都合情合理,在人与人发生接触的时候都有一个从陌生芥蒂到理解同情的过程,这是现实一种,但都表现了一种相当朴实毫不夸张的美感,很有说服力.

关于影片开始那个小女孩央求妈妈买条胖金鱼好作为过年装饰的情景和委屈的样子,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看到一个眼睛会眨的娃娃,也是如此央求母亲的,但母亲最终没买,因为太贵了.可惜我没有和影片中一样的那个哥哥,所以很羡慕她,即使那是她和哥哥之间的一次交换,我也觉得很开心.小孩子永远是最纯洁最善良的,一方面她想着家人对她平时的叮嘱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他们随便的馈赠,一方面呢又流露出他们可爱的天性,这是无人可以阻挡的.或许小女孩扮演的成功,本就不在演,而在于那份自然.自然是最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她从眼泪汪汪到最后哥哥从母亲那要到买金鱼钱后带着泪花的笑,让人难以忘怀.

希望人人都有童心.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孩子.

 6 ) 对不起,我一次次猜错了~

一件儿童的微小日常拍成的电影,很多违背了我的常规脑回路啊,让我意识到自己有点猥琐、以及对社会、对普通人的不信任,我一次次的猜错了……

1、宠妹哥终究还是帮助妹妹要钱买金鱼了,妈妈居然也同意了,好吧,我错了

2、街头卖艺的老人居然把钱还给了小姑娘,而且小姑娘钱不见了原来不是他们做了手脚,我错了+1

3、裁缝铺老板不是只唯利是图的人,最后还是搭了把手,我错了+2

4、哥哥几番尝试失败后,去找对门老板居然还是回来了,没有尝试失败就丢下妹妹回家,我错了+3

5、当兵的帅气小哥搭讪让我一度以为是人贩子,我又错了,我错了+4

6、卖气球的小男孩居然回来帮助兄妹俩了,我错了+5

7、哥哥没有趁着盲人摊主偷拿走口香糖,我想法卑鄙了,我错了+6

8、对门店主居然真的为一个小孩子特地回了趟店里,我错了+7

9、兄妹俩成功取回纸币后我以为会感谢卖气球的小男孩帮手,结果没有,我错了+8

真的,因为还是孩子,所以不会怀疑一切

也因为是孩子,才不知道那么多理所应当,和被道德教化太多的痕迹;因为是孩子,才不会过多的比较得失去交换东西,换回自己心心念念的宝贝。

 短评

看了几个伊朗儿童题材电影,发现个特点,他们的儿童是直接跟成年人的世界碰撞的。一个是儿童很多失学,十几岁就进入社会谋生,另外一个似乎没什么玩具、儿童之间的娱乐游戏,儿童直接到街上跟成人世界碰撞。而成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几乎也是成人对成人的那种,并没有太把他们当作孩子优待和照顾。他们的学校是男女分校的,男孩子的学校呢,孩子们的交往就是硬碰硬,直愣愣的,可能有些歧视,就是感觉不聪明,笨笨的。有了女孩子参与,可能稍微会灵活一些,但也觉得遇到事情,处理的一点灵光都没有,着急。

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看到了求而不得任性哭讨的渴望焦灼,看到了闯下祸事四处求救的难过折磨,看到了获得帮助如愿以偿匆匆离去的喜悦美好。不喜欢她对母亲的苦苦缠闹,对鱼儿挑三拣四,不喜欢她买鱼时的三心二意,丢钱时笨手拙脚,不喜欢她对哥哥的喋喋不休,对给予帮助的白气球男孩无礼冷漠。童年与成年的自己正相互和解。

8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鞋丢了拍部电影,钱丢了拍部电影,妈妈丢了拍部电影,这就是伊朗

12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贫穷与善良,是伊朗儿童电影的母题。

1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你们家比《小鞋子》有钱,所以小女孩也任性,大人都不错,小孩子好那啥,你最后倒是谢谢人家,两星半。

18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伊朗真的会拍儿童题材的电影,更难得的是这么多会演的小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颜色》《谁能带我回家》《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都非常的细腻优秀。《白气球》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亮点都集在了小女孩的表演上,眼神的幽怨、表情的丰富,一点都不觉得稚嫩。《白气球》其实和气球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讲的是一条小金鱼,白气球的出现算是点睛之笔吧!

19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推荐

本以为耍蛇人不会把钱还给小女孩,以为青年士兵会骗妹妹,以为哥哥会顺手偷走盲人的口香糖,以为阿富汗少年会把枪棍子的哥哥打一顿然后走掉,以为店主不会在过年这天来店门口…结果都和我想的相反。可能电影就是一片纯粹之地,能把人性的美好平铺直叙,我们把丑恶赤裸裸地呈现。

20分钟前
  • 薛定喵的汪
  • 力荐

想到小时候特别想要一件衣服却得不到的心情,有个亲生哥哥真的很好。(但是我觉得当人在很认真的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不经意的不择手段利用他人而忘了感谢。)卖白气球的小男孩最让人心疼啊20160707

23分钟前
  • 十块小饼干
  • 推荐

少了几只气球,多了令人感动的口香糖,kids help kids. 当取钱的难题变成游戏,才是属于孩子的解决方式,但买口香糖的孩子却没法加入这个游戏。最后观众的视线转向那个闯入的阿富汗男孩,白气球的真意也开始显现,路人对他说“回家吧,孩子”,回哪里呢?他坐在关闭的店铺门口迎接新年的到来…伊朗的儿童片里有一以贯之的纯真,也有无法逃脱的生活难题,看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大人的旁观让一切变得异常困难。不想理解的母亲,莫名发火的父亲,男人们围在一起发牢骚看舞蛇,女人和孩子们则不该去那儿…士兵和阿富汗人在阿巴斯后来的樱桃的滋味里也有重现

2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第一部伊朗电影,致敬帕纳西导演和阿巴斯编剧。情节和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星变四星。被卖蛇人“骗”钱却又因眼泪赎回;路上丢钱原以为老妇人只是象征性安慰,没想到真的帮她去找钱;卖鱼人不但没有侵占鱼缸,还最终把白金鱼为她预留了;裁缝没有帮上忙至少没怀坏心;哥哥路上借竿却被拒绝;士兵看上去不是好人可也没坑蒙拐骗她;去弄口香糖,哥哥却仍守住道德底线没有去偷;阿富汗少年去而复返,竟然弄来了口香糖去帮兄妹粘掉落的钱;最美好的是,三人嚼完口香糖的灿烂笑容,最残酷的是,兄妹拿着钱走开却留下阿富汗少年孤独落寞的身影和那只白气球,原以为会给予感谢或买下白气球。人性与现实,没有你想的那样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糟,最美好的是整个世界都对你温柔善待,最糟糕的是阳光不会普照每一片土地与心灵,关键还是你的视角和处境。

29分钟前
  • 青鸾
  • 推荐

8/10。传统的圆环结构:开场一个在相关人物间平滑地转换焦点的运镜,临近结局他们又反复登场闭锁了整个叙事链条;兄妹无法独立弥补过失,就有与周围人交流甚至摩擦、摸索中步步到达目标,创作者都不打断任何一言一行,水到渠成铺张出鲜活、诚恳相处的市井群像,而不再是赋予政治诉求和廉价同情的躯壳。

3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卧槽.比小鞋子、黑板拍得还好.天真可爱而又残忍不知感恩的孩子,回马枪杀得漂亮,观众以为至少有一声谢谢,再次留下无情的背影,只剩失落、孤独的白气球。这一豹尾堪比途中的检查、杀人回忆、第三人。真是天才导演。孩子象征民众,民众并不总是无辜的.

35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力荐

好纯真的一部片,看得人打心眼里暖暖的。以及而且虽然没啥情节但居然很好看!loli战斗力爆表,萌的我都化了~想想小时候的祖国也曾经理所当然的如此喧闹而温暖,并且那时已然觉得这样的社会人心冷漠世态炎凉了,再看看如今各路如都市传说般的惊悚新闻,心情好复杂~

39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伊朗咋那么多儿童片,关键还都拍得这么好;小朋友遇到问题脸都抽筋了,那是缺乏经验的纯白,无辜的小孩看得人不忍,从卖艺人、店老板到兵哥哥和气球小贩都“认怂”了……这是教我这样的观众做人啊!把我看得无地自容;全片没有[小鞋子]那么强的戏剧核心,倒是平平稳稳地把一件事给交代清楚了;“你们这些小鬼既然搞得定,叫我来干嘛……”

40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勉强及格。帕纳西的这部处女作倒像是马克马巴夫的手笔,演员的状态调节都很好,主线只是新年买金鱼那么简单,但如同古希腊的英雄传说,女孩经历了不少波折,也引入了不少人物,基亚罗斯塔米的剧本还是很见创意的,耍蛇人跟卖气球男孩两个角色其实投射的是伊朗的社会现实——耍蛇人看似不要脸的拿走女孩钱进行表演的桥段,隐藏着波斯先民身兼多职传教的过往(用江湖技艺折服别人进而传教和传教士借看病宣扬耶稣并无二致),而普什图男孩帮忙后又遭兄妹俩无视的落寞身影,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政治现实的投射(尤其还给普什图男孩留了一个像是投降的白色气球),其实这一时期的基亚罗斯塔米,已经有了一种跳出伊朗的国际视角反观伊朗的提炼动机,某种程度上和《二嫫》一个思路,而张艺谋胡编乱造的民俗展示就低级多了。当然,基亚罗斯塔米也并非时时有此匠心

4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儿童视角。只闻其声的父亲,无所事事的围作一团的男人们,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无助的孩子,好心出手帮忙的气球少年。剧情很简单,镜头调度很精准,特别是开头繁忙集市上的跟拍和家中四方庭院里的腾挪。阿巴斯编剧,贾法·帕纳西处女作,戛纳金摄像机大奖。

46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伊朗儿童片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它不会为了照顾观众而让儿童也说出很有条理的台词,而是保留了那种没头没尾语无伦次(还有不会断句)的说话方式,这样带来的不是观众所想象中的令自己感动的空中楼阁的故事,而是显出更真实的生活状态。说到本片,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状态,小时候,犯了个什么错,可能稍大一点就会觉得根本不是事儿,但当时就仿佛天塌下来,想哭哭不出来、急得要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其实片中的小孩儿并不总是讨人喜欢的,比如最后他们对卖气球小哥连谢谢都不说一声。但正是这种不知险恶却也不知感恩,是人最初的状态。人之初,并不性本善也并不性本恶,这种纯真的状态,才是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51分钟前
  • junf
  • 推荐

我真的不喜欢那个小女娃……

56分钟前
  • Hao
  • 还行

小女孩吵死了。可怜的阿富汗男孩,过年还得卖气球;借竹竿,花钱买香口胶给另外两个小屁孩却连参与一下粘钱都不让,最后小女孩捡回钱了,丫拿着钱买条金鱼谢谢都不说撒鸭子跑了,留下一脸怅然的阿富汗男孩,擦,坑爹啊?!

60分钟前
  • Haitooong
  • 还行

作为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处女作长片,看似简单的《白气球》,却将观众的情感调动自如,故事以一个小女孩新年愿望有一条金鱼为引,而那一波三折的买鱼过程,充满了真正属于孩子的纯真欢乐,但当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一部充满趣味的电影之时,影片又用一个卖白气球的小男孩,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情感。

1小时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