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毕的故事

剧情片台湾1983

主演:崔福生  钮承泽  颜正国  禹黎朔  郑传文  卢迪  庹宗华  张纯芳  

导演:陈坤厚

 剧照

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3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4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5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6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3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4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5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6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7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8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19小毕的故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5

详细剧情

  朱小凡见证了邻居男孩毕楚佳(伊绳祖、郑传文、钮承泽、庹宗华)的成长过程。  为了让小毕更好的成长,受骗怀孕又遭遗弃的毕妈妈(张纯芳)在他六岁时嫁给了从大陆到台的年近五十岁的公务员毕大顺(崔福生)。毕大顺对小毕视同己出,教他写字读书,准备把他培养成大学生。然而因为 被人看成“拖油瓶”,小毕与他的关系十分疏离,更不惜为了气他,做出偷漫画书、早恋、偷便当、和别人争强斗狠等举动。一件与钱有关的事,令毕大顺和小毕的关系降到最低点,毕妈妈在左右为难之际选择用极端方式激励小毕,让他看清更为丰硕的生命意义。

 长篇影评

 1 ) 。

庹宗华,这个老大叔原来年轻时这么帅。忍不住让人想感慨时光。 《小毕的故事》,觉得这部电影很写实,我能从中捕捉到我童年时候的某些片段,虽然身处的年代不同。小时候看男生玩的弹珠,请喜欢的女孩子来家里做客时的无所适从,哥哥约会时尾随其后的弟弟,升旗时的一系列表演。还有最后的同学聚会时的场面,也让我忍不住去想象我以后的小学同学聚会会是怎样。电影开头是从邻家女孩的视角来讲述的,我不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欢他,但他们确实有那么一份共同的回忆在,她见证了他的成长,但更多的是在作品中充当一个符号吧。有影评说,小毕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的集体缩影。小学时期的父母关系,校园的童年伙伴,这些缝在青春记忆中,一针一线密密麻麻,构成了一代人清晰而难忘的童年回忆。 另外一个感慨便是导演和编剧真的都很了不起,感觉自己水平太low了,连个观后感都写不好,真心推荐这部电影。

 2 ) 苦涩与真实:1983年的台湾电影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avenderHJ(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29577593/

“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中的不愉快的琐琐碎碎,不管是忧愁的,痛苦的,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都是珍惜的,而且越远越近,越久了越真。”

《小毕的故事》不仅是台湾新电影的代表作,也是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关于乡土电影,恐怕要追溯到李行导演在1963年摄制的《街头巷尾》,他把台语片的乡土特色和本土特质带入国语片的创作之中,而乡土电影多改编自台湾乡土作家的小说,本片改编自朱天文的同名小说,在讲述台湾琐碎的生活片段中夹杂着对于大陆的回忆。影片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夹着淡淡的乡愁,影片表面上虽然出现一种安逸的氛围,但是台湾当局对意识形态还是实施着严格的管控。导演陈坤厚和编剧侯孝贤、朱天文等人用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了八十年代的台湾社会。

同样是1983年,《小毕的故事》的创作及美学观念对台湾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深化了乡土电影在题材上的“本土化倾向”,在影像风格上也具有民族化的追求。影片获得当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陈坤厚)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影片更像是一部青春片,是由小毕成长的无数个片段组成的,通过朱小凡的叙述将无数生活片段串联起,通过一个邻居的视角来讲述小毕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以及小毕的生活状态,但影片不仅局限与第三人称的叙述,仍用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呈现小毕的成长过程。影片风格与《童年往事》相近,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影片大量使用硬切,大量出现的剪辑技巧只有相似性剪辑而已,简单,不炫技,正如影片将小毕的故事娓娓道来一般不动声色。

影片取景于台湾淡水,透过影片,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时代掠影。大陆人来到台湾成家立业,台语与国语的交织融合以及台湾社会变化的剪影。小毕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原本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嘉,从桀骜不驯逐渐懂得体谅父亲,影片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内在流动,在不经意间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这种琐碎的片段,才是生活的本真。

结尾母亲的烧煤自杀成为影片的最高潮,观众可以从钮承泽稚嫩的脸上看到自责与悲愤,母亲一生都在为小毕操心,始终不相信小毕是一个坏孩子,母亲曾经的职业也好,过往也罢,在母亲抱起小毕飞奔出熊熊大火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听母亲一生,可正是因为小毕幼年的经历塑造出他隐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兄弟饭桶的两次“惹祸”侧面体现出小毕的性格,第一次是饭桶年少时偷书店的漫画拿去卖,是小毕帮忙扛的锅,面对母亲的棍棒他都不愿意说出实情,最后还是朱小凡道出实情;第二次是饭桶因为小毕的过失被小混混刺伤,小毕偷走了家里的一万元钱给饭桶买血输血,这一事件造成了父子间第一次强烈的冲突。作为继父,毕先生始终是尊重小毕,但就因为这一次的爆发,引发了母亲最后的自杀,也是让毕先生一生都自责不已的事情。

母亲和毕先生的关系始终像亲人,母亲对于毕先生更多是感恩,感谢他接纳曾为歌女的自己,接纳了自己的未婚生儿子小毕,毫无怨言的抚养小毕和两个孩子长大。小毕与父亲始终是沉默的,这段父子关系到影片结尾都没有出现大的转折,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可是处处能见真情,也正是那些生活片段,相处细节,透出淡淡的人情冷暖。但《小毕的故事》始终是抚慰人心,那个年代的台湾社会,远没有影片中这样平静,看完《小毕的故事》你并不会感叹它是一部安静的文艺片,而是在细节中体味到时代潮流的涌动和人生命的内在流动。

另外推荐《儿子的大玩偶》和《风柜来的人》

 3 ) 用十年勾勒出的梦破碎了

     五一小假期后的第一堂课,台湾文学与电影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部影片。其实之前听早就看过朱天文的小说,由于阅读匆忙,觉得她的文字晦涩,有的甚至有点太不入流。我一直不懂得小说,到底怎么才算一篇好的小说,是要给我们震撼?给我们留下思考?亦或是体会在阅读中的欢乐? 有点离题了。看过小说《小毕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深的是小毕的妈妈春英,那时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她的命运,今天看完影片,那种感觉越来越深刻。
   对于一个女人,未婚先孕是件影响自己名声和前途的事。所以当春英找到了一个能照顾自己并承诺能负担六岁的儿子上到大学的男人时,她只别无他求了。她感到这样就是幸福了。可以说,连自己嫁给谁她都不会介意的,我想,作为一个母亲,她那时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儿子能快乐平安的成长,她愿意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在将近十年的生活中,她一心一意的扑在家庭里,她几乎不出去串门,“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 影片中的她给我的印象始终是美丽的温婉的。虽然平平淡淡,但我们却从她任劳任怨,孤言寡语中体会到,她是用她的心,用她的手来经营一个美好的梦——让儿子读上大学。这也是她之所以与这位男的结婚的重要原因。我想,她的生活中是没有爱的,当好朋友问她:“你幸福吗”,她只能迟疑的回答:幸福。是的,相对于其他未婚先孕并带了个拖油瓶的妈妈来说,她有了晓得落脚点,她是幸福的。然而,相对于那些恩恩爱爱偶尔有小吵小闹的夫妻,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没有拥有真爱,这是可悲的。影片中很少描写她和丈夫的恩爱温馨的场面,她一直以来把他当成恩人而不是爱人。她是幸运的,所嫁之人, 可以说是个脾气好有素养的大陆富商,对儿子从不发火从不大声呵斥。所以春英把自己无私的奉献于这个家,十年如一日。没有爱只有报恩,又给丈夫生了两个小胖娃。
   影片一开始描绘的是些年少的活泼有趣的画面,我们时而被小毕带进了童年的回忆里。可是美好之后总会有遗憾,美好之后总会有缺陷,这是导演苦心经营的情节。这个家庭看是很美满却总有漏洞。小毕的继父虽然很好,但小毕似乎不是很认同他,跟他只是有一种生疏感。后来他用各种方式来气他,写字条,偷便当等等,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叛逆少年成长张过程中必然会遇上的,是指反映了孩子在这个看是美好的家庭中缺失的爱缺失的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妈妈一直在苦心经营着孩子的大学梦,沉默寡言,更别说教育;爸爸视他如己出,然而生疏感还是有的,该打的时候该教育的时候还是不能做到。随着小毕的偷钱,高潮也就来了。
   “你又不是我的爸爸。”就这么一句话,伤了全家人并搭上一条命。妈妈苦心经营的十年的梦似乎被儿子打碎,一心想报恩一心想让孩子读大学,或许因为这句话一切都没了。爸爸十年来的关爱被小毕一句否决,这是多么伤人的话,整个家又会发生什么事?
    春英自杀了,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她是用她的死来换取儿子对继父的重视,换取丈夫对自己的承诺。她就这样安然的去世,抛弃了三个儿子一个丈夫。或许她走的时候毅然决然。因为她对自己活着的意义早已不明确,如果死能引起家里人的重视她就觉得已经值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抛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孩子和丈夫,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母亲至此,谁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结局还是挺温馨的,带着一种缺憾性的美。“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小毕终于成材了,他的父亲也过得挺好。我只是觉得恍恍惚惚缺少了谁,没有了她来享受这一切,这一切少了它本应该有的光芒。想必她会安然微笑地看着。
   

 4 ) 一个确有的世界

       翻出很早前的東西,想起當時在很喜歡的台灣老師上課時,固定坐在前排最中間的位置。
    在教室不那麼精良的儀器里,看到自始至終我都認為的確有的世界。

      小畢對繼父老畢從那句“我不叫畢楚佳,我叫林楚嘉”開始,就潛藏著一個孩子在懵懂幼年時期對感情的些微認知。對於當時的小畢而言,“親生”這個詞更多的還是陌生,他只是覺得這個突然出現在他和媽媽之間的老男人很“彆扭”,就像習慣了只有自己和媽媽的樸素生活,而這個男人帶來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破壞了原狀。對於一個孩子而言,就像自己的遊戲王國裡,出現一個慈善的大怪獸,無論怎樣,小畢都是不能接受的。
    而當他慢慢長大,漸漸明白些人情世故,對於老畢的感情只是在尷尬彆扭中多了一絲習慣,而心中就是有那麼一道坎,無論如何都無法逾越。小畢其實是個敏感的孩子。然而,老畢和媽媽,尤其是老畢對他的那種近乎沉溺的愛,制止了小畢內心敏感的擴大化,也發揮了一個男孩子固有的頑皮心理和叛逆行為。小畢不是不懂這些父母的愛,只是他並不願以怎樣的方式去感激抑或感謝,畢竟這個老男人並不是他自主願意去接受的,甚至是他所抗拒的。於是,當溺愛成為習慣,成為小畢的庇佑傘時,作為觀眾的我們,都不會去擔心小畢犯錯誤的後果了。

    小畢桀驁行為的愈演愈烈是在我們預料之內的,然而,當我們看到小畢和老畢用偏方在正午十二點攔下行人讀字來治療小弟弟夜半啼哭的症狀時,觀眾是笑著的。我們喜愛溫馨、喜愛美善,我們都樂於去體味這樣一對父子的狀態,這算是整部電影裡他們最和諧最可愛的情節了。
    彈弓、玻璃球和皮筋,童唱、塗鴉和白鵝,還有偷按門鈴後的奔跑……這些時候的小畢是個純粹的孩子,那些遊戲是那個時代每個孩子所熟識的,它乾淨的像一張彩紙,隨著時間越來越深沉、越來越珍貴,不嬌豔、不刻意,那時的小畢也是招人喜歡的。

    痛苦的生,安然的活,平靜的過。我曾以為小畢和老畢會成為超越血緣的父子,然而我卻忽略了小畢有專屬他自己的小宇宙。
    記得老師曾在小畢的成績冊上寫著“桀驁不馴”,老畢表現出更多的是贊許,媽媽也被老畢的想法所感染,確實,作為一個男孩子,桀驁是好事,不馴就會引發大麻煩。惡作劇、打架、追女孩、半夜打著手電筒偷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不停的被記過處分、幾乎被開除,老畢一次又一次的去為小畢說情,我並不能想見小畢為什麼不能理解老畢的良苦用心,或許所謂青春的叛逆期就是這樣的一種心智無法依託理智,對於早已經歷青春期的我,也實在記不起當時的自己有怎樣的想法。總之,那時的小畢,成了老畢和媽媽總要去費心的孩子。學校留下小畢,像我們小時候老師慣常用的方法,破例讓他當朝會升旗時的司儀,通過他自己來管理自己。當我們看到老畢每天天不亮就把小畢叫醒去練習喊口號,以及小畢的兩個弟弟翰態可鞠的在他的口號下做著各種動作,然後老畢在圍牆的那一頭不時指導這一系列畫面時,我們又笑了。涉及家庭時,我們都願意看到愛的細節和永存。

    老畢是很讓我喜歡的爸爸,他是一個既善良又負責任的爸爸,他曾經承諾過,不讓小畢受委屈,他就努力去做到這一切。即使他深深的明白,並明白了十幾年,這個孩子並沒能接受他,但他仍舊努力著。有時候我會想,小畢不接受老畢的理由,會不會正是因為老畢對他和對弟弟們不一樣,他對自己太好,好到缺少了一個爸爸威嚴,這會讓小畢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這一點誰也不能否認。那麼,老畢的付出最終得到了什麼?他努力之後是一個似大海一樣的家,妻子看不出情緒,兒子看不出情感,每個人都在維持表面的平和,然後等待大海開啟的不適應的玩笑……
    與女孩子約會被打、同去的小弟差點淹死、好朋友幫忙尋仇卻被刺中……急需手術費用的小畢偷了家裡的錢,並最終和老畢頂撞起來,“你不是我爸爸,你憑什麼打我。”老畢傷心了,是真的傷心了,大海的平靜被徹底掀翻,一個爸爸最後的氣焰就是一句:“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沒那麼好命。”

    然後,死亡,發生在媽媽身上;深刻,發生在小畢身上……

    這不是一齣悲劇,至少我們看到了故事的最後,每個人都過起了自己願意的生活,且是努力並認真的活著。即使是自殺死去的母親,事實上,當一個柔弱的女人經歷某些苦難時,她本身的信念就已經坍塌,需要救贖,她會跟隨命運安排,而唯一、唯一一個她在意的就是她的小畢,她會努力活下來並堅持活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小畢,所以十幾年來,她無數次的給自己希望也給他們父子倆希望,過正常而幸福的生活,而小畢一次又一次的行為都抽打著這個遍體鱗傷的母親,而老畢必然不是那個可以安撫年輕母親的男人。所以,死亡,也許是對小畢媽媽最好的結果,作為觀眾我都不會去苛求小畢媽媽能有怎樣享樂的晚年,當畫外音中出現“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塵不染,不像快樂,卻也不像不快樂”時,我只是希望這個女人能少一點苦難。
    所以,無論我們看到的成年後一表人才的小畢是否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美好,至少他可以微笑著面對過去,勇於和過去說一聲“你好”再道一聲“再見”,這些都足夠了。

    電影最後的畫面是很美好的,就像《小畢的故事》中講故事的那個聲音——朱小帆說:“在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不管是愉快的、憂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後,想起來卻都是珍貴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5 ) 小毕,你好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故事是从眷村小女孩朱晓帆的眼睛里看过去,看邻居家小男孩小毕怎样长大。

先说电影边上的八卦。《小毕的故事》拍在1983年,导演陈坤厚,编剧朱天文,丁亚民,侯孝贤。台湾新电影的早期扛顶之作,开创“成长电影”先河。钮承泽,张世比《风柜来的人》里看起来更小一点,还不到18岁的样子,再加上孙鹏,就是“国光帮帮忙”三个主持人里唯一没有“出事”的那一个,在大陆的不少古装剧里还常有露脸,最近我妈追看的《第一茶庄》就有他。彼时真是清秀少年一名,男生里少见的水汪汪桃花眼,可惜戏分很少,演小毕钮承泽的小兄弟。钮承泽因为小毕一角,一举成名,也因此年少轻狂地迷失过好一阵子。成年小毕是庹宗华客串,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好看,但在台湾还满红的,吴倩莲前男友。在电影结尾穿军装倒是十分英姿勃发,果然年轻时比较有型。

陈坤厚算是侯孝贤的师傅,新电影运动最早的干将。后来给《风柜来的人》掌过镜。
丁亚民和朱天心是高中同学,与朱家姐妹、唐诺一起筹办“三三集刊“的,编过不少剧集,像《侯鸟》《人间四月天》
朱天文的原著小说老早就看过,《小毕的故事》是她的编剧处女作。她的早期作品不似后来的华丽,倒还是清新可爱的文艺腔。最后一段描写长大后的小毕,还是这样写:多少多少年来,他的瘦,如今是俊挺;黑,是健朗。那压压的眉毛与睫毛底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了下去。他就是小毕,空军中尉军官毕楚嘉。
侯孝贤的加入,我以为是稀释了小说里的文艺腔和少女作家的闺秀气,在电影里融进了家常世俗味道,厚实了许多,难免也多了一点通俗剧的路数。

电影里的两首歌都是有客串小毕妈妈的姐妹淘的禹黎朔所唱,她是当时的红歌星。
“小毕的故事”是唐诺作词,黄韵玲作曲,另一首“少年的小毕”作词小野,当年和吴念真一起玩编剧的,现在是华视总经理。作曲李宗盛。哇,简直是华丽丽的阵容啊。

看完电影就在想,可不可以回到20年前,在那青青绿绿的岛上小镇,做个乱按人家门铃的恶作剧小孩,不时被妈妈在耳边唠叨,不要跟人趴趴走(乱跑),偷偷从围墙翻出去,和一堆小鬼跑去海滩疯玩,然后在码头边买烘山芋,开心地捧着边走边吃。小时候的快乐无边其实是用成长的代价换来的,大家都一样,只是小毕的代价比我们太重了一点。

据说当年拍电影的台北县淡水镇如今开了一家怀旧餐厅,就叫”小毕的故事”。

两首歌的歌词贴一下,很有80年代特色呢:

《小毕的故事》
有一個故事 在那年的星空裡
清醒時我們忘記 卻在夢中叮叮響起
響起 曾經年少的日子
你愛攀坐高牆 笑我淺淺的憂鬱

這一個故事 在今夜的星空裡
偶然地我們抬頭 依然是明亮熟悉
熟悉 已經滄桑的歲月
你愛一聲口哨 換我輕輕的嘆息

說這個故事 我要你短暫地珍惜
悄悄的光輝星空裡 因為我們總會忘記
忘記...


《少年的小毕》

如果背英文像吃便當那樣自然
而寫功課又像釣魚那樣簡單
我會把罰站當成鍛鍊身體
把挨罵當成雷公叫喊

如果寫考卷像划船那樣流暢
而喊口令的時候大家都不朝著我看
少年的我將是多麼瀟灑
少年的我將是多麼勇敢

打彈珠 過五關
贏得香腸一串串
漫畫書 偷回家
三天三夜看不完
撕簿子 摺子彈
彈得女生叫怕怕
回到家 被罰站
又是幾天沒得玩

 6 ) 就这般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小毕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
 导演:陈坤厚
 编剧:朱天文,候孝贤
 演员:钮承泽、张纯芳、崔福生
 年份:1983
 1983年获第二十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同年获西班牙希洪影展最佳影片奖。

观影笔记:
过去,一直觉得,在台湾电影中,同样是讲述时间与成长,杨德昌太冷峻激烈,蔡明亮又太低沉晦涩。只有候孝贤的电影,能让人感觉类似这样岁月流逝中淡淡的惆怅。比如《童年往事》,比如《恋恋风尘》。
直到我看到了陈坤厚导演的这部《小毕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这种悠然中看时光不再的慨然,也许不是属于某个导演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
一九八三,那一年,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成长。二十年后,我把自己放在柔软的沙发里,看电影里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虽然其间也有鲜血和死亡的灰色,但仍感觉很干净、明澈。有一种让人忍不住落泪的真切。
 
小毕的母亲年轻时,被一个男人所骗,生下了小毕。母子二人辛苦度日。经人撮合,她嫁给了大自己几十岁的公务员老毕。
结婚照上,是少见的三个人合影。母亲,小毕和老毕。即使她再打扮沧桑,也可以看出夫妻两人相隔的几十年韶华。
 
一个低眉顺目,看上去木讷平和。一个温良贤淑,浅笑里掩不住脆弱。这样的婚姻,于他,是一个完整的家,于她,则是一个归宿。
终究是为了孩子——也许谈不上爱情,只有恩情。但只要他能照顾她们母子一辈子,她就会心甘情愿的做好妻子。
天大地大,对她而言,自己已经没有了未来,未来留给孩子。
 
于是小毕从最初的林楚嘉变成了毕楚佳。
于是慢慢的他又多了两个弟弟。
老毕从来没有给过小毕一句重话,总是这样宽容慈爱的看着小毕。他曾经说过,绝对不能委屈这母子,他耐心的教小毕写毛笔字,一期不差的给小毕买喜欢的书,他要供小毕到大学毕业。可是,老毕和小毕总像是隔了些什么,有些生疏和客气。
 
“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今夜的星空里。偶然的我们抬头,已是这样的明亮熟悉。”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个时期台湾的影片,总有种熟悉的潮湿而温暖的味道。灰蓝的色调,悠扬的音乐,以及镜头里太多不陌生的画面。
玩弹弓,弹玻璃球,跳皮筋,教室里童声的歌唱,图画课上蜡笔的涂鸦,放学路上追赶一群群的白鹅,偷按人家的门铃然后跑掉。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感觉就像秋日里的蓝天,这般的清澈高远,只能遥遥望着,却再无法触摸。
 
除了导演这样的叙述外,影片的另一个视角来自小毕对面邻居家的女孩——小帆。一个有明亮的眼睛,却早早戴上了眼镜的小姑娘。故事在她的旁白讲述中展开。

她悄悄的看着,那海滩上嬉闹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那个怯怯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沙滩上的孩子小毕。成了她的同班同学。
她看着小毕的妈妈,每天把自己收拾的的一尘不染,不像快乐,却也不像不快乐。只是每天安静的做着家事,安静的照顾小毕和老毕。
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平淡无奇。

只是,就像影片中所说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
 
好喜欢看小毕一家用偏方治小弟弟扰人的啼哭那一段。
老毕和小毕因为夜里被小家伙吵的无法入睡,白天同时打瞌睡。老毕听了隔壁朱太太的偏方,写了很多红帖子,中午十二点整的时候贴在外面,让路过的每个人念。

十二点的钟声响起的时候,父子二人同时行动。拦住路人。最可爱的是,小毕拦下了一队的小学生,不管识不识字,每个要念一遍。看他的那种严肃认真,我禁不住的,脸上会泛起微笑。
 
生活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延续下去,波澜不惊。小毕成了老师眼中桀骜不驯的调皮鬼。而老毕依然和蔼亲切地对待小毕。小毕犯了错误,他也是说情多于责骂。只因最初的承诺,不让他受委屈。
 
小毕一天天长大,成了国中的学生。不仅像小时候一样桀骜不驯让人头疼,更多了青春期的叛逆。

其实,像那些恶作剧,打架,追女孩,半夜打着手电筒偷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现在看来,又有什么错误呢?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走过的。那样的青春懵懂,情窦初开,总是成长中的必然。看着看着,忽然想起了曾经第一个喜欢过的男孩子、第一次收到小纸条、第一次牵手。
而今想来,真美。
 
只不过,在当时的大人们眼里,这些,都是不对。
小毕割破人家的裤子,偷吃别人的便当,不停的被记过处分,几乎被开除。老毕无奈的一次又一次去为他说情,学校最终留下了他,并破例让他当朝会升旗时的司仪。
 
小毕的妈妈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坏的。他每天天不亮就把小毕叫醒去练习喊口号。小毕的两个弟弟翰态可鞠的在他的口号下做着各种动作。老毕在围墙的那一头不时指导。

清晨的微蓝光线让我几乎感觉到了那种带着海水潮湿的空气,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心里总有一种种的暖意。会记得父亲严肃的外表下流露出的温情和母亲唠叨里隐藏的慈爱。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

可是,生活有时候不会这样平静下去,偶尔会开一两个不适当的玩笑。
小毕和低年级女孩子约会时,被结过仇的几个年轻人殴打,他感到大没面子。而同去的小弟又不甚掉进海里几乎丧命。
这一串不和谐的声音打破了原有被维持着的宁静。母亲似乎一下苍老许多。对小毕也开始失望起来。她哭了,为了自己寄予无限希望的儿子。
 
其实,小毕也是爱母亲的。他一定不想让母亲失望。
可这样的年纪,谁能说的清楚,该怎样去面对呢。
生活的残酷终于在这样不适当的时机拉开了面纱。小毕领几个好朋友帮自己寻仇,一个好朋友被刀刺中,急需输血。小毕无奈偷了家里的钱。并最终和老毕顶撞起来,对老毕喊:“你不是我爸爸,你凭什么打我。”老毕气急终于说出,我不是你爸爸,找你爸爸去跪,我没那么好命。

那一刻,母亲仿佛成了石像,脸上没有表情的苍白着。真的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些什么。
第二天,她只是和往常一样,安静的,为小毕准备好便当。
没有人会想到,她会用死亡来面对一切。
 
真的,真的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年轻的少年倒在墙角,鲜血淋漓。故事里有仓皇的孩子们在医院手足无措。故事里有父亲的悲哀叹息母亲的绝望伤心。故事里有少年亲眼看到母亲冰冷的身体被人从充满煤气的厨房抱出。

屋子里的风扇猛烈的吹着,母亲只留下简单的一份遗书,充满了遗憾与无奈。老毕悲痛的大哭,小毕在一边无语,但我猜想,他心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痛的说不出了。
 
真的,世界上的哪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我们是修补不过来的,无法求全,只能低低的顺从。
 
小毕国中毕业,不顾老毕让他念大学的苦心,一定去上军校。我想,也许真的是他心里背负的情感太重了,也许走的远了,就可以和过去做一个了断了。不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开始。告别少年。
成长中,真的要不得已割舍一些东西么?
 
只是,当小学同学会上,一身戎装,英俊年轻的小毕遇到当年邻家的女孩子小凡时,应该是会勾起曾经的记忆吧。可,两个人挥手告别时,旧事也许就悄然走远了。
就像那个年代已经走远。如此干净、清晰,不露痕迹。
 
影片一点点也不花哨,几乎谈不上什么技巧。仅仅是平静舒缓的叙述着,像一开头的那片灰白的海和缓缓划过的渔船,简简单单,无波无澜。
 
就这样,不动声色的娓娓道来,就像翻一部清新的文字,不经意间,就已是日出日落。
我想,朱天文功不可没。

 短评

毕妈妈的一生是只有毕伯伯的。其实,这世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故而宁可至碎。故事很短,生命很长。只有一直走下去才会明了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3分钟前
  • 荒人
  • 力荐

10.08@沪宁高铁 “愈远愈近,愈久愈真。” 贵在朴素清淡的调子里、藏在每一个细节里的人情味与童真心。朱天文的眷村故事另一则,由钮承泽到庹宗华的童年与青春。妈妈张纯芳好美好美。(最近看了不少饱受过誉的鸡肋片,找老片子调剂一下胃口。

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我想我很多年后都不会忘记,有一个深夜为了一个男孩的成长,哭到吵醒了室友。我们都长大了啊,始终是长大了啊,没有神力,千疮百孔的长大。我也曾是纽承泽,不晓得有没有一天能长成庹宗华。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在当时,我不懂得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在很久很久以后想起来,却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

1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段平凡的史诗。多年前就读了朱天文的原著短篇,相比之下电影要丰富很多,台湾老电影那份质朴恬淡也渐行渐远了。

1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有些艺术作品就宛若一座阻拦后人的大山,他们的能量太过强大,以致使人望而生畏,渐生怯意,卡尔维诺的小说、黑泽明的电影、朱天文的剧本皆是如此。ps:有关我们一代童年的电影,大陆的场景架设都是虚空的,是富豪的,而那些真正的童年情怀在底层,在贫穷与理想之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大陆文化断了根

15分钟前
  • 乔大路
  • 力荐

已下 真像主讲paolo说的那样,这更多是一部家庭片,反映时代反映关系反映极端又普世的一种状态~很有意思的故事,很多巧妙的细节。后来听了大家的讨论,明白原来跟原著小说相差很远,从意境到人物甚至叙事方式都完全成了另一个东西,但对我这样没看过原著的人并不妨碍。自杀后电风扇那段很震哦!

2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当陈坤厚+侯孝贤的组合引入一位女作家朱天文后,立刻呈现出与之前的作品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大陆老兵和台湾少妻的故事在当年的台湾社会多有真人原型,不过此片还是将重点放在孩童的成长上。李宗盛的配乐非常好听。纽承泽长大以后居然变成庹宗华,哈哈一定是基因突变了吧~长大后的朱小凡好美!

22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力荐

故事比较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一个“爸爸”后的生活,表面上融洽的情景似乎预示了妈妈自杀的悲剧。

25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有些时候幸福太轻易的破碎,令人猝不及防,心口闷闷的疼。一个不多求、勤勤勉勉、一心为家的母亲,她的温顺与体贴便足以令人感动。人会有自己曾经的桀骜不驯,在人生的某一刻,会出现那么一个令自己彻底转变的契机。过去,就让它过去,会有那么一个崭新的未来,带着对逝去的思念,也带着对未来的期望。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7/10。台湾电影摆脱不了本土与外省的纠结,小毕、母亲和老毕在婚后的生活关系客套始终无法靠近,母亲的谨小慎微代表了国民党统治下本省人小心翼翼的写照,官方身份的老毕对母子的宽容与博爱无法解除压抑关系,小毕则是国语教育下桀骜不驯的新生代,当最后老毕气得叫小毕找他的亲爹跪,彻底撞击了母亲土生土长却沦为寄居者的自卑心态,选择了自杀。朱天文的散文式剧本像是捡拾成长记忆的碎片,片段堆叠漫无目的又和主题有某种微妙的联系,这也促成了风平浪静的镜头不时随着人物做缓慢移动,主体是小毕经历的台湾时代变迁,却是以观察者小帆这种被边缘化的女性视角叙述,小毕和小帆的情感种子没有发芽,但没有停止后者对他的默默关注,可惜相比文字间接的描写,电影的直观叙述难以获得时间静静流淌的无穷韵味。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青葱岁月长大成人

35分钟前
  • 黄无苏
  • 推荐

三半。美术和摄影很稳。说是小毕的故事,但是不少篇幅在妈妈身上,而画外音视点又是邻居小凡。“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桀骜不驯的小刺儿头长成钮承泽我是有点难过的,再长成了庹宗华我是不信的。童年生活处我想这个家庭不要发生什么不幸就好了——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妈妈的旧友真好,感觉每家都会有这么一个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的阿姨,但是这样的女性不会是苦情戏的主角。工厂女工的不伦恋暗合四小龙工业发展背景,时代灰姑娘。台词真是句句到点,老毕哭“冤枉”(好演员),待她如女儿,可知相敬如宾下的寄人篱下。“其实这世界上的哪一桩情感不是千疮百孔,她是太要求全了,故而宁可玉碎”。

36分钟前
  • 山下猫
  • 推荐

尤其是前半部分的少年小毕,做的很多事都似曾相识,如乘时光机器回到童年,这种感觉真的很奇特。又是一部回忆与乡愁的电影。开启5月的侯孝贤时代吧。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淡淡的叙述,没有波澜壮阔,连自杀都拍的轻巧,但在此之下的积淀却是相当厚重;成长便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中伴着若干一蹴而就的瞬间。就是不太喜欢旁白。

4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八星八箭。太真实太生活了,很多场景和我的童年场景有所重合,比如在学校倒垃圾,统一蒸饭,比如租书(长大以后开租书店的理想就这么破灭了)。另外,钮承泽长大以后能长成庹宗华?这是在韩国当的飞行员?另另,导演居然是陈坤厚,我一直以为是侯孝贤呢,无知了。

45分钟前
  • 溯夜
  • 力荐

为何调皮的弹弓会变成冰冷的刀刃?为何平淡如水最终会选择深海长眠?生活不应该是低头顺从,也不应该是摇头违逆,可谁又知道生活应该怎么过?生活这条河谁又不是摸着石头在过。愈远了愈近,愈久了愈真,生活的面貌本不是短时期能看清的,就像我们谁也不会料到毕楚佳会从钮承泽长成了庹宗华的模样。

47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钮承泽也太老成罢了,16岁就长成这样。

52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vVP8IYtpGk&feature=related

53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读起《小毕的故事》总会令人产生出一种陌生的疏离感,这是因为作者把人的生命体验搁置在了第三视角里来观察。朱天文估计想要观众看到台湾新一代年轻人于一夜之间翻天覆地的变化,故而在纤弱的旁白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就是物理时间的流逝。但这种轻描淡写的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史来说终究是太过潦草些。

55分钟前
  • Mut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