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许鞍华,李樯,章海宁,汤唯,冯绍峰,朱亚文

导演:崔毅,罗峥

 剧照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4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5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6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7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8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19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1 16:54

详细剧情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将以电影《黄金时代》为起点,将历史上真实的萧红以及她的文学创作,乃至当时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的历史状况做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和还原。描述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她的作品、她的爱情以及她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再依靠丰富的电影拍摄花絮、对主创深入的采访、专家的解读,在电影、历史、历史人物与明星演绎之间自由穿梭。历史(真实的萧红)和现实(电影的拍摄)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长篇影评

 1 ) 风暴中的“她”

《黄金时代》上映过去很久,避开或许锋芒的即时评论,在一次上课的偶然,点开早已下载好的电影,却被一下就抓住了。

这很许鞍华,又不同于她以往的路数。

我钦佩这个导演的大胆与细腻。

包括备受争论的虚实手法。

她表达着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贫困交集时常濒临绝境的际遇,但不论年代背景实际发生什么,镜头都美。

就像,编剧李樯说“我只写我心中的鲁迅”。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心中的萧红一众人相,是那个时代除战争之外的另一面。

贯穿创作内外的《她认出了风暴》,这个“她”可代指的不只萧红一人,不能说懂,但电影和纪录片会有令人沉浸的力量。

 2 ) 简记

分了四个章节:我的呼兰河、先生、为了爱的缘故、自由。
第一章节:祖父对她的呵护,父亲对她的严苛,对她人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节:鲁迅对二萧的帮助。
第三章节: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感情纠葛。
第四章节:萧红的选择,她的肉身已无,但她的文学作品让她得以不朽。

现实生活中,男人多少左右萧红的生活,但是文学创作,她从来都是自己的主人。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不惜付出健康的代价。

 3 ) 再读萧红

前几天去图书馆,看到书架上满满陈列了民国时期的战争作家,萧红和端木蕻良静静放在一起,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在远远的位置,没有交集又好像呼应着,整个画面看起来矫情且忧伤….
    几部关于萧红的电影看下来,还是认为这部“文艺纪录片的纪录片”最显真诚,是讨巧的表达了自己心声的电影。以前对于萧红的认识不同与此,这个版本看过,感觉很殷实。记得在看了《黄金时代》的那天晚上,就怎样也无法入睡,虽是失望但还是抑制不住满心的诉说欲。直到反复看完这部片子两遍,才一气儿得以释放。

“很多作家的作品和人生是不能合二为一的,可是萧红,她的人生就是她的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她的绯闻著名于她的作品,难道不是讽刺么?大多人一本她的书都没有读过,却早已听闻她的人生经历。虽然女作家的私生活总是会引得大众的注意,这跟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有关,但不知道为什么,相比林徽因、张爱玲等,萧红总是令人分外好奇与迷恋。多数的经典总是会在痛苦中出现,是她的经历造就了她的文字,成全了她的写作。

萧红好像是这大时代背景中的一缕细丝,缓缓留存着。
想是因为阶段不同,曾经付出一切只为读书;而后相随萧军,最终却任由时代洪流动荡着。
我认为她是一点一点在改变心智的。在这样一个大浪汹涌的战争光景中,又怎能说她并不独立,没有些自己本心的决定,只是随着他人脚步呢。但是其实想想,在她与萧军曾经炙热却日渐斑驳的感情中,选择背离萧军,就已经耗尽了她全部心力了吧。

但是对于文学,她永远充满了自主性。我想也是因为,只有在文字的世界中,才能将她纯粹的心性全然表现出来,忽略的了自己复杂的身世与人生经历。

拥有这样细致敏感的心思的她看透了一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于是便就这样接受了。
她要飞,用稀薄的羽翼去飞,在感觉会掉下来的同时。就这么,战兢与勇敢并存为悲伤。

再说萧军,
一直以来就认为,萧军真的是典型豪爽男人的样子,暂不说大大咧咧四处留情,只是那份逼人的责任感。事实上,他爱上萧红的那一刻,就足够令人敬佩…
“这时候我似乎感觉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
萧军跨越世俗的情感界限,而爱上孕中的这个女人,没有因为任何外在的东西。他拥有对于美的一种极度的成熟的认知。他要拯救她…..

萧红写道,“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爱惯了就好了。”如此轰烈,究竟是怎样的爱情。

不巧的,是萧军对于爱的哲学——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可当他为了要结束那场无结果的恋爱,促使萧红从日本马上回来。就不能说他对萧红是毫无惦念的。尽管“这种结束也并不能说彼此没有痛苦。”

萧红仍是幸运的,有萧军带她进入一个文学世界,跨入文坛后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个团体,那些动荡年代的文艺青年们,他们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精神、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敢拼敢爱敢追求,还持有文人特殊的浪漫。是多么令人羡慕的。
可又是电影中萧红说的那句让人听了忧伤的话,“我常常想,我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的朋友都是萧军的。”

我认为,在萧红人生中最可悲的一段日子,不是在东兴顺旅馆怀孕被囚禁,不是生病在香港寂寥悲凉的情景下写出《呼兰河传》。而是1936年,自己一个人在东京的日子,是她描述为黄金时代的日子,是鲁迅去世的那段日子,是她还不知情自己被好朋友与爱人背叛的日子。
笼子中的黄金时代,因不幸造就的黄金时代。“真正的痛苦,便是说不出地痛苦”。

是啊,萧红这样一个自我情绪旺盛的一个人,对自身内心情感需求极度强烈的人,是注定没有办法去过普通日子的。萧红的文字,有对自身与性别的悲讽,和触目惊心的涩苦。这样一种野生的自生自灭感,如此的细腻心思,又怎是萧军这个粗枝大叶的大男子性格能懂得与欣赏的呢?

说到底又是一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悲剧。
没有人能说得清二萧之间的感情,虽是两只刺猬,但萧红在这段关系之中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妻子?仆人?出气筒?文学上的伙伴?简直就是复杂尴尬,着实难受的吧。爱,爱不清,想离开却离不开。就这样纠缠着。

最后,是不是多亏了端木蕻良的出现,才终于给了萧红一个离开的理由。是端木蕻良由衷的赞许,而非萧军的贬低。
与萧军大相径庭的性格,虽是怯懦,但儒雅温柔,虽是懦弱,却坦然背负“第三者”的骂名。毕竟一个人,是复杂到几句话描述不出的,是几件事映射不懂的。

不管是有些什么样的心境,端木娶了萧红,是爱上她的吧。他为她吸痰,他将她的一缕青丝保存了五十年…这些举动早已说明一切。
但在当时的萧红的心里,仍是免不了成为“另一问题的开始”。经历更多的萧红未对与端木在一起的日子留下只言片语,是成熟到没有什么想要表达?还是傲然认为与之在一起的日子远不如与萧军那样值得走心?
“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

是的,萧军确实是萧红这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她想,如果是萧军知道当时的她的境地一定会来接她的。这就是信任,是真切的无来由的信任,她相信他必定不会弃她不顾。但呜呼哀哉的却是萧军那句“已无只手再援君”….

当初二萧的分离才着实尴尬惋惜,除去那样的战争背景之外,说到底还是男人与女人的相悖,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女人想要安定不再漂泊,男人立志抗战,是性格差异与价值观的殊途。
于是他说,就各走各的路,如果之后还愿意在一起就在一起,如果不愿意就永远的分开… 那样轻松与爽快的语气吐出。
终了却是萧红自己,“平凡而又了当,没有任何废话和纠纷”的说出“三郎,我们永远的分开吧。”此时便不自觉想到“火车站送梨”这段令人难过的情景,二萧一个在火车内,一个在站台上,两人隔窗相望的满眼的不舍……


对于许鞍华,我是羡慕与尊敬的,她像萧红一样,以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去娓娓讲述自己眼下的萧红。毕竟我们都是从自己的锁眼中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我们不可能描述一段话而不带自己的形容词与描写手法的。她说,她不逼人家接受。

李樯说,历史是不能还原的,他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他只是将这样的历史观带给观影的每个人。记得之前是哪个著名人物说过,历史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图钉,由后人随意缠绕出走向罢了。所以,我像读书笔记一样写下自己的感受,是对于这部策划了八年、剧本写了四年的电影所表现出的最深刻的敬佩。

 4 ) 逝去的黄金时代,她认出了风暴,萧红一生的三个谜团,怕是解不开了

《她认出了风暴》,是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主要内容,既描述了萧红作为女作家的黄金时代,也同时描述了那一时期的其他左翼作家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罢。

萧红的照片和她的作品

有些作家,他们的人生与作品是割裂的。如果不说,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写出《三体》的刘慈欣是山西阳泉某发电机厂的计算机工程师,他用业余时间出版了十几本小说集。

有些作家,他们的人生与作品是融合在一起的,硬要分开,只能伤筋动骨,血肉模糊。就像萧红。她的作品,生动、鲜活,不假思索。她写周遭,写自己的童年,写回忆鲁迅先生。她的一生,就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道出了她的一生。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的呼兰县,病逝于香港。从1911年6月1日到1942年1月22日,她只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短短的31年。

我们上小学时学过的《火烧云》片段,出自萧红在香港临终前回忆童年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这部小说里,萧红写到她的祖父,她的童年,她从小生活的呼兰河。

10岁的萧红上了小学,17岁上了初中。初中毕业,祖父去世,父亲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她不肯,与表哥私奔到北平,继续读书。

有人说萧红与表哥是相恋的。但是萧红曾经给弟弟写信,信中提到过“表哥对她意图不轨”。如此这般,萧红应该与表哥不是爱恋的关系。去远方,没有了疼爱她的祖父的羽翼,那个不顾她个人意愿逼迫她嫁人的家,远远没有能够继续读书的吸引力更大。

不过很快,表哥被家人里断绝了经济支持,萧红被迫返回呼兰河。她的逃婚、出逃,在呼兰河镇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全家人,在她到达呼兰河的当晚,连夜搬家到了乡下。萧红在那里被软禁了6个月。

谁也不知道这6个月发生了什么,萧红在以后的作品里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一个谜团。

后来她一个人逃出家里,只身来到哈尔滨,投奔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未婚夫汪恩甲。是的,这个男人是她当初逃婚的男人。两个人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里同居。后来汪恩甲突然消失,留下萧红一个人背着600元巨额债款被困东兴顺旅馆。

汪恩甲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萧红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她曾经不肯嫁的未婚夫,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二个谜团。

被困的萧红给当地的报社写信求助,受报社委托来看她的人,是萧军。

两人在旅馆里一间昏暗的房间里第一次相见。头发乱蓬蓬的萧红,身怀有孕的萧红,写出优美诗句的萧红,在萧军的眼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他透过了萧红落魄的外表,看到的是一个透着灵气和才华的动人女子。

二萧纠结半生的恋爱,就此开始。

萧军是那个为萧红指路的人,他为她展开一片文学的世界,萧红从此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在动荡的年代里,“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关于二萧在文学上的造诣孰高孰低的争论,素来没有定论。但是八十年代的萧军,依然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看萧红的作品。那些小说,明明更像散文。文学创作上的矛盾,是二萧决裂的原因之一。 另外,二萧的性格也相差很远。萧军是个孔武的男子,身上有一种英气。萧红自打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身体就不行了,孱弱的身子骨下埋藏着一颗倔强的心,敏感,渴望安全感,她既坚强又柔弱。

萧军见一个爱一个的爱情观,也是让萧红无法接受的。为此,她东渡日本,与其说为了静心写作,不如说为了躲避萧军,可以“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就连这点小奢望,也被打断了。尽管日本的日子很孤苦,离开了萧军的萧红,第一次学着独立,谁也不知道她是想念萧军多一些,还是愿意保持与萧军这样的距离多一些。

直到萧军出轨,朋友们一致决定要把萧红接回来。不知道此时的萧红作何感想,她有说不的权利吗?此时的她,早已出版了《生死场》,是上海文坛上有名的女作家了,可她还是个女人,没有份量的女人,像支羽毛,美丽又脆弱。

萧红与萧军

端木蕻良的出现,让萧红多了一个选择。端木的文学创作风格跟萧红很像,两个人在文学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萧军,端木更像萧红在创作中的知己。但是与此同时,端木的为人似乎更加懦弱,胆怯,没有萧军的豪放和大气。

二萧的决裂,有创作方面的矛盾,有爱情观的不一致,也应该有端木横插一脚的原因。

怀着萧军孩子的萧红,在武汉跟端木结婚。婚礼上,萧红把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赠给她的四颗相思豆,给了端木作为定情信物,这也是她最真心的表达罢。

这一年萧红过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武汉到重庆,又辗转到了香港,大着肚子的她,指望不上只顾自保的端木。她后来生下了和萧军的孩子,这个孩子后来下落不明。萧红说他病死了,可明明孩子前一天还很健康。也许被她送了人,也许她不愿意再与萧军扯上半分关系。

跟她被迫送走第一个孩子之后,写下她第一篇作品《弃儿》相比,这个孩子,萧红没有留下过只言片语。这是萧红身上的第三个谜团。

在香港的日子,她拖着病体继续创作,《呼兰河传》、《回忆鲁迅先生》就是她这个时期的作品。她更多把创作的核心放到了她对童年,对在上海遇到鲁迅先生的回忆中,却从未写过她自己的感情。

她是内心多痛惜,才不愿描写她身边的这些男人啊。

她是多么希望留下纯粹的作品,描写穷苦大众,描写生生死死,不夹杂更多的私人感情啊。

萧红的作品很耐读,她不煽情,不批判,很多笔法只是白描。通过白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真实地活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需要萧红来评价,因为萧红的白描,早就让我们浸染在这些人的情绪中了。

鲁迅先生评价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我的微信公众号:有吃有玩。

 5 ) 用創作解構命運的實驗

如果你堅定地認為自己是一個考據派,可以看這一版的黃金時代。180分鐘的戲院版惹得考據黨不高興,你並且為坊間近乎低俗的解讀痛心疾首,質疑爲什麽大眾不懂得還要取笑它太文藝神經兮兮。因為戲院版只能是一個故事,有故事就變得感性,在一個時間點上你只能站在一個人的角度讓故事進行下去,很多東西變得看不透,所以大家看完以後討厭端木,在150分鐘的《她認出了風暴》里主創解釋,他們以為的端木原來有另外的樣子。

這個先於戲院版出爐的150分鐘making of才是上帝視角,它讓觀眾出戲,離開30年代,站在今天,聽學者說,聽主創說,看他們是如何完成一個故事,在創作中理解蕭紅。

黃金時代這個電影項目對主創團隊來說也許是一個嘉年華。在這部making of里,可以感覺到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都非常的high,他們真的喜歡這種工作。首先題材是如何讓投資方心生怯意,但還是拍出來,已是了不起。製作成本高昂,劇本斟酌時間又長,在中國電影一派熱火朝天搶票房的時候,黃金時代到處都寫著不可能,反常態。

蕭紅的故事在歷史上只留下星星點點,她沒有張愛玲的故事完整,她的漂泊由好多謎團組成。這才是這個創作令大家興奮的地方,因為有留白,所以我可以帶著我的個人理解去解構她。編劇不諱言他在描寫一個他以為的蕭紅他以為的魯迅,而幾乎所有演員(每一個都文藝腔滿滿)也各有一套自我的邏輯去理解他們的角色。

無論電影本身還是這個making of,都不只是在講民國文藝風月,而是試圖講一個寫作者的心路,在講選擇,在講取捨。《她認出了風暴》按照電影版的順序一步一步結構了蕭紅的每一個選擇,爲了避免一家之言,他們採訪文學評論家、給每一個歷史節點提供盡可能多的素材,再回到創作團隊,讓編劇和導演自白,爲什麽選擇這一條路徑去呈現。比如王恩甲穿睡衣離開,這種創作上的考慮是基於哪些歷史線索。這種方法其實很有趣,如果你本身也是一個創作者,比如你是作家,是編劇,是藝術家,你會覺得這種對素材的解剖和最終的呈現,這一系列的過程讓你覺得很熟悉。

所以黃金時代也好,她認出了風暴也好,它的實驗性、它在創作上的誠實和一種開放交流的姿態,是值得被記住的。

 6 ) 人生如寄—萧红

人生如寄 萧红
一 灵魂
1941年,萧红在香港病逝,逝世前两年,她和爱人端木从武汉来到这座孤岛,居住在九龙的公寓里。这里是萧红人生漂泊路上的终点,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临汾、西安、武汉、东京、香港,短暂的三十一年从未停止过动荡。她对萧军说,你知道我别我所有,只想有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写作。这正是萧红矛盾的地方,少女时的私奔叛逃,注定了这个情感丰沛而炽烈的女作家无法过普通人的生活,是漂泊和悲剧命运催化她的敏感天赋,成就了她的事业。一个没有职业、婚姻和面包的女人,终生在爱情和文学的世界里徘徊, 不食人间烟火。
香港的生活和往常一样寂寞,依旧有爱人陪在身边,笔耕不辍,此时在革命的浪潮中,萧红隐退了,或许她真的倦了,她开始回忆灵魂觉醒的故乡,呼兰河,回忆她的祖父和童年。那是一颗种子萌发的时候,还未曾遇见那些深爱过的男人,还有对未来最美好的期望。
呼兰河暮色的天空活像一间笼子,困住人的情感,人们脸上是青灰色的,天和山也是青灰色的,一个孩子眼里写满了对色彩,节奏和奇遇渴望,如果在现代,一个小县城里的姑娘,若怀有某种炽烈的情感需求,她也一定会买一张火车票,在汹涌人群中涌向北京或者上海,那儿的夜色和天光与自己平日里见的截然不同,新奇和刺激混合荷尔蒙的冲动,真是活色生香。所以,萧红是令人羡慕的,她敏锐细腻,却充满了勇气。
叛离家庭和故乡之后,此时的萧红已经三十岁了,所谓三十而立,她的历史簿上刻着几个男人的名字,两个弃婴,一位逝去的恩师,几部文集,还有在这被诅咒的动荡间隙短暂美好的黄金时代。它们伏在萧红身边,用空气去亲吻她的唇,她在这孑然无助的日子里,不应该去回忆什么,那样太残忍了,回忆第一次遇见萧军?回忆上海的绵雨和深夜里的长谈?回忆东京的樱花?还是被遗弃的孩子。不不,人生真的太苦了,还是回忆呼兰河吧。她曾经拼尽一切要离开的荒蛮之地,身处在呼兰河,满眼都是令人憎恶的,如今,坎坷半世已过,萧红逃到了香港,她害怕了,她想回去,回到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时光里,梦也永远不要醒来。
 镜头中汤唯说,自己去萧红的故居,看着炕上的凉席,期盼萧红的灵魂能够在天上看着他们,保佑顺利完成拍摄。若真的有灵魂存在,萧红的灵魂必定在呼兰河徘徊,她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终极悖论,为了追寻美好的生活和爱情,最后却死无葬身之地。
人生最重要的命题是,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萧红认识了自己,却不愿也不曾认识这个世界,她的眼睛总是透亮的,像一个婴儿伸手去索要自己渴慕的,若没有,她拼了命也要追求,爱、自由、文学、精神的愉悦,像一束强烈的光,愿意倾尽所有在黑暗中闪烁闪烁,直至最后光芒散尽被黑暗侵吞。
没有人希望自己是生活是动荡的,可是每一个在迁徙流浪的人,总是怀抱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才甘愿忍受冒险和不安,萧红当然不例外,她走到每一个地方,皆是因为原地无法满足她强烈的情感,为了爱人,为了文学创作,为了友情,为了单纯的信仰和冲动,颠沛流离,身体困苦,精神备受折磨。在香港的人生暮年,衰败疲倦的萧红面对端木,她挂记萧军,挂记20多岁爱情与文学的黄金时代,她想对呼兰河那个一直望着窗外的小姑娘说,外面什么也没有,只有你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情感。

二、爱情
电影里,我最喜欢萧红在东京的日子,人一生终要有一次独居的经历,萧红从十六岁开始,一直和一个男人拴在一起,即使在东京她心里惦念萧军,可是毕竟身体已经独立,她说,我渴望飞,可是我是女人,女人的天空很低很低。她因为将此生寄托于爱情中,因为纤细敏感的内心,终究受了好多的苦,她有雄心壮志渴望飞,不是腾云驾雾,尽观世间美景,她没那份豪情,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她要飞,是因为此地没有爱情,没有感动,生活里尽是琐碎不堪的鸡毛,那些美好的文字,梦想和爱,才是永恒的追寻。
在东京的日子里,和她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萧红没有心情去看海,去郊游或者认识新朋友,她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思考感慨,在夜里感知时间的流动,那些地方,在萧红的生命里不过几个地名,她始终攥在手里的是一颗敏感的心。黑暗中对着月光投射的墙壁变换手指,写作吸烟,倚在窗边注视垂落的樱花和楼下的街景,对这个世界隔膜生疏,总是在观察着,这是作家特有的敏感,是写作的探照灯,却也会对正常的生活带来困扰,患有抑郁症的女作家不胜枚举,伍尔夫,三毛,一颗敏感的心灵无数倍放大美好,也放大了痛苦。
出现在她生命中的男人就像接力赛一般,在每一个赛程里迎接萧红,当然,最精彩的赛段,是在哈尔滨初遇萧军开始。1932年,19岁的萧红在东来顺旅馆昏暗的阁楼里写诗画画,腹中渐隆,她被人抛弃在旅馆里,怀着孩子,身心憔悴。我不知道任何一个女孩子在当下情景中该如何绝望,萧红这样的经历,以及私奔、出走,让我惊异这个女人明明是怯弱的,飞也飞不高的,却怎么生得这样的蛮力甚至对生命早早超然,她这样坦率随意地对待命运,仿佛真当自己是一卷纸屑被狂风吹起,再四处散飞。她也未曾想过会有一个记者看了她的求助信来看望她,并一见钟情,更不会想到哈尔滨的暴雨会浮起一支支小船,载着她和她的三郎奔向一段新的人生。
萧军说萧红不是一个好妻子,一个男人爱上了她的才华,就要用财力和责任去呵护她,为这个女人创造一个梦,去施展她的才气,一个整日里吟诗作赋的女人,血液都供到大脑里去了,脚下冰冷、虚空,怎么去做一个好妻子,即便如此,萧红还在做饭,洗衣,为萧军抄写,做着一切仆人管家妻子的角色。低微到尘埃去付出,她扎着两个小辫子,努力维持一个少女的爱情,她因为自卑,曾经与人私奔同居,有生下孩子,早已不是少女,她希冀萧军给予她强壮的保护,一个安稳的环境,若再多了说,萧红心里也希望得到一个精神上的伴侣,这便是她苛求了。若萧红只是一个平庸的女子,嫁给一个强壮的丈夫,为他生儿育女,忍受他的大男子主义,可终究是心底接受的,或者珍惜自己的才华,需要一个平等尊重的灵魂伴侣,就敢于在情感中独立,敢于做自己。萧红二者都做不到,只好在这无间地狱里挣扎,她撕掉了身上的枷锁,飞的那样远,却任凭风暴将她衔在一个男人的身上,起伏动荡。
后人骂萧军薄情和粗暴,骂端木懦弱,因为不忍心承认萧红自己的选择错误,她的人生决定,都是如此草率,如果可以,我希望萧红不去做一个身世坎坷的名作家,她能够多些坚强和理性,既然敢离开那个生养自己的家庭,就敢用自己的一双手撑起一片天,用写作获取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萧红懂得算计和取舍,失去了纯粹与坚硬,就不再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终极灵魂。
三、命运
大部分时候,我是相信命运的,萧红出生在一个封闭的边远县城,童年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而她天性又是一个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端正敏感,只是半世挣扎,受尽冷眼欺负。如果能生在一个温暖有爱的知识分子家庭,接受良好教育,又有青梅竹马的灵魂爱人,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自由,她会成长地健康幸福。若无力改变,那么做一个普通麻木的妇女也好,平淡地结婚生子,安度一生,就像这地里的野草,繁衍生息,伴着日光月光终老一生。
如萧红一般出身普通却聪慧敏锐的女孩,已经将命运交给魔鬼,坐上了旋转飞车,每一次偶然闯入生命中的人,都会为将她引领到风暴中心,或者重重抛弃在命运之外。
她认出了风暴,却执意飞向这风暴之外,追求光明和自由。

 短评

从作品的完成度来说,拍成六到八个小时的迷你剧会更具气象。

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8.6/10 把黃金時代的刪剪片段補回來了, 多謝兩位導演.

7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黄金时代幕后纪录片,长两个半小时,料足情深。将史料、正片和花絮揉到一起,借主创、学者之口描摹萧红及文人众生相。爆点是黄金时代含间离式表演,众主演像纸牌屋对镜头独白,国内观众不一定适应吧。纪录片结构比较乱,著作照片诗句转场用心,希望电影更好,写就流离苦痛又浪漫自由的时代氛围。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很想看丁玲传记的影像版了,恐怕还要时日。【2014.11.30】

14分钟前
  • 伊夏🪀
  • 力荐

像把萧红厚厚的传记又翻了一遍,讲述历史更多一些。看到她和萧军分开的那一下忍不住掉泪。别的不说,许鞍华的认真和用心可见一斑。两个细节:剧组在鲁迅博物馆旁边重现鲁迅故居;冯绍峰入戏太深即兴表演。很想看看正片里”间离式的人物独白“是怎么样的。

19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关于电影的纪录片,竟然比电影好看……

23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丁(hao)玲(lei)与萧(tang)红(wei)两位正面全裸过的女人的相遇。。

26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汤唯脸上没有沧桑,也没有阴暗和苦难。

29分钟前
  • Trafaoohienga
  • 还行

无比悲苦又无比浪漫热情的时代和人们,那么短又那么沉的一生,如此薄的身体里曾经如此丰盛的情感。

32分钟前
  • 力荐

感觉比《黄金时代》电影更好

35分钟前
  • 鹭起
  • 推荐

比《黄金时代》更深入、细致和公允,关于萧红跟表哥的关系、未婚夫的失踪、萧红萧军的矛盾、萧红情感的激烈和创作的坚持、丁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苦衷(突然消失其实是去筹集住院费)和骆宾基的复杂,都一一呈现出来了,也才两个半小时。《黄》剪得还是不够好。想了解萧红的不如直接看这个纪录片

40分钟前
  • An
  • 力荐

这纪录片真有诚意的,没多讲创作过程,倒是扫盲了很多关于萧红和他朋友的故事,150分钟也没觉得长。真人小北老萌了。里尔克: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45分钟前
  • 推荐

我是你爱人啊!

49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这个侧拍电影纪录片比电影正片做得要好,也是蛮奇怪的。

53分钟前
  • 肥皂泡泡
  • 推荐

本片通过对主创和专家的采访、全程的旁白再加上电影片段或花絮白开水地讲述了萧红的一生,可视作《黄金时代》的同构异形体,但与电影一比高下立现,以至于平庸。还好当时在高校巡展时没有去看这个纪录片,否则看完后我是很难对电影再生兴趣的。唯一的价值就是收录了很多电影被删的片段。

5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PS许子东老师和许鞍华的对谈也不妨一看,幸亏许子东老师说国语。https://b23.tv/k46cHR

1小时前
  • NEKO
  • 推荐

一个女人逆向式的自我选择。纪录片,看完这个两个半小时,其实才对黄金时代有更近一步的了解。也对编剧李樯没有那么多的苛刻了。“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观看《黄金时代》之后,心情无可抑制地再次深陷萧红运命起伏的悲剧中,绝望低徊。看的时候,每播放一小段,我都要小停一会,以便使身心得到舒缓。无论是读三联的专题报道,还是读她部分的文章篇什,抑或是读解影视镜头下的帧帧画面,在心底,有一根很粗长的绳在暗自地打转纠噬。

1小时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黄金时代》的先导铺垫之作。其中还带了《黄金时代》的脉络。长达2.5小时,跟正片一样什么内容都想塞进去,最终无比臃肿。外行人提不起兴趣。估计就剩萧红饭夹道欢迎。

1小时前
  • ZeonGin Sou
  • 较差

2.5 纪录片不是长就一定好,这个片知识/信息丰富是好.但,看完之后忍不住疑惑:江南女子汤唯真的适合演东北女汉子萧红吗?!更别说油头粉面的年轻男演员群.整个看下来最大的演出亮点只有王志文和郝蕾.许鞍华说黄金时代有她所有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又说不知道“间离式的对镜独白”会有什么效果,这不就矫情了吗?

1小时前
  • viv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