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1957

剧情片其它1957

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毕比·安德松,英格丽·图林,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尤兰·辛达尔,福尔谢·松德奎斯特,比约恩·比耶尔文斯塔姆,纳伊玛·维夫斯特兰德,古内尔·布罗斯特勒姆,耶特鲁德·弗里德,西夫·鲁德,古纳尔·舍贝格,马克斯·冯·叙多夫,奥克·弗里德尔,云韦·诺德瓦尔,佩尔·舍斯特兰德,尤·佩特雷,古内尔·林德布洛姆,毛德·汉松,安-玛丽·维曼,埃娃·努雷,莱娜·贝格曼,莫妮卡·埃林,耶兰·隆德奎斯特,约瑟夫·诺尔曼,古纳尔·奥尔松,文德拉·鲁德贝克,佩尔·斯科格斯贝格,乌尔夫·约翰松,赫尔耶·武尔夫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野草莓1957 剧照 NO.1野草莓1957 剧照 NO.2野草莓1957 剧照 NO.3野草莓1957 剧照 NO.4野草莓1957 剧照 NO.5野草莓1957 剧照 NO.6野草莓1957 剧照 NO.13野草莓1957 剧照 NO.14野草莓1957 剧照 NO.15野草莓1957 剧照 NO.16野草莓1957 剧照 NO.17野草莓1957 剧照 NO.18野草莓1957 剧照 NO.19野草莓195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18:12

详细剧情

  伊萨克(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Victor Sjöström饰)从医50年,现年已是将近八十岁的高龄,正准备在儿媳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颁发。路上伊萨克顺道重游旧地,追忆往事。  伊萨克曾经和堂妹萨拉(毕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饰)有过美好的初恋,却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虚而入。如今伊萨克坐在草坪上,忆起往昔,眼前浮现萨拉白衣飘飘的美丽模样。  他与生俱来的冷漠理智的性格,注定了婚姻的失败。伊萨克的妻子无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寻求外遇。这样的家庭气氛,加上遗传下来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萨克的儿子不愿生小孩,和儿媳关系决裂。  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长篇影评

 1 ) 从此,他与死神安然下棋――我眼中的伯格曼和他的电影

    对于伯格曼的去世,可以说感到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任何名人,特别是大师的离去都难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不意外的是,他毕竟年事已高,终究也要遵从自然的规律。不管怎么说,作为89岁高龄的老人,身前留下了那么多足以载入影史的杰出电影,他的离去也显得不那么悲伤。特别对于看过他的影片的人都明白,死亡是其电影里常见的元素,他一生也在思考着如死亡这样的人生命题,或许他安然的离去后,会如他的《第七封印》的主人公一样,与死神下棋,与死神对话,继续探讨人性的点滴。
    《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神之沉默三部曲》,算起来,我已看的伯格曼电影只有六部,但是已经足以让我为之折服。伯格曼的电影属于那种容易引起两级反应的电影,有些人会喜欢或者说不那么感到舒服但是沉入其中,但是更多人恐怕会觉得他的电影晦涩压抑,特别其电影常见的宗教背景,让中国人更多了一丝理解上的门槛。
    看《第七封印》纯属赶“时髦”,网上一篇被四处转载的《男人必看的十部电影》让我也把该片找来看了看。看之前就听说该片晦涩难懂,但是看后却有了自己的体会,同时颇为被这部于动荡惨烈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死亡与人性的电影触动。片子营造的黑死病横行的欧洲颇为阴暗,人们随时可能丧命,而随之而来的是“礼崩乐坏”的社会体系的坍塌。而片子的布洛克甚至在与死神下棋时都敢作弊,为了生,他显然已经可以不顾一切。正是在这样一副惨境下,伯格曼揭示着不同人的选择,我们看到,在黑暗中,约夫一家寄托着伯格曼的美好愿望,他们继续前行,带着人性的火把。
    《神之沉默三部曲》无疑更具批判性,也表现着伯格曼的一种道德焦虑。在《穿过黑暗的玻璃》中,一个女人身边是弟弟、丈夫、父亲三个男人,他们形同一家,又彼此隔离。而作为一个女人,主人公卡琳倍显孤独,她承受着三个男人以不同方式给予她的伤害,面对这些,她只能独自与神对话,神却不语,仍有一个精神失常的女人在世间飘荡。《冬日之光》显得更为宗教,直接就是牧师与各类人的对话,他甚至直接质疑神的存在。而《沉默》中将故事由日常生活引向更宏大的背景。一对姐妹,彼此沉默,又彼此伤害,一次次的失语中,她们错过了沟通的机会,一次次的失语中,他们相互进行更大的伤害,似乎只有从相互的折磨中她们才能寻的快感。而本片中,姐妹俩身处的小镇外,气氛非常紧张,士兵正在集结,而这一切又显得无声。似乎在整个社会中,人们就这样的不语,这样的互相伤害,直到这样的伤害上升到更极端,更残暴的方式――战争,而伯格曼的焦虑也随之达到高潮。
    《处女泉》是一部带有救赎色彩的电影,同时也依然带着批判性,片子一开始,怀孕的英格利显得很凶狠,而卡琳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那么单纯。也正因为卡琳的可爱,所以她惨死牧羊人手下就让人不免心痛,也使得后来其父对三个牧羊人的杀害取得了道义优势。但是,三人中那位孩子究竟做了多少恶事,被残忍的摔死,让死去女孩的母亲也动了恻隐之心,英格利最后的救赎让这个悲剧更加痛心。宗教、救赎、宽恕,这些元素在伯格曼手中永远那么娴熟而震撼观众。
    而在我看过的伯格曼电影中,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野草莓》,这部电影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显得没有冷峻、那么灰暗、没有那么直接的批判与沉思。但是,片中的老人那种历经沧桑后对往事的回顾,特别对错过的爱的一丝悔恨都令人动容。同时,也再一次引出了人的一生该如何权衡得与失的永恒话题。当老人即将得到终身荣誉时,他却在一次次幻觉中体会终身的悔恨,我们该珍视什么?我们该放弃什么?我们该追求什么?我们该回避什么?在衣着光鲜、功成名就之时我们是否可能已经失去太多,落寞的老人与今日几个欢快的年轻人间的对比更显出一种光阴永逝的凉意,让我看后也久久没有回过神儿来,思索着很多的事情。
    伯格曼在生着的日子里,以有些冷酷而阴暗的影像进行着人性层面的思考,但是,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敢于直面黑暗,是因为他心中充溢着阳光。所以,伯格曼深沉的思考着本质性的问题,却在影片中总是留下些光明的尾巴,或是继续前行的家庭,或是救赎与宽恕的泉水,或是在童年睡梦中嘴角挂着微笑的老人。伯格曼离开了我们,在另一个世界,或许他能从另一个角度查探这个世界,身旁,伴着并不狰狞的死神,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096bd9921ef52e10df9bcc.html

 2 ) 伊萨克的困境

在看伯格曼《野草莓》的过程中,脑中突然浮现苏轼的《江城子·记梦》。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作品,却有着微妙的联系。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或许能帮助我们窥探伊萨克教授精神世界的某种可能性。
首先,从《江城子》的词文入手。苏轼是在爱妻王弗去世十年后,初任密州太守的时候写下此文。文中苏轼同伊萨克一样通过梦境回到了从前,和自己的妻子相遇。词文表达了他的无限的悲痛的悼念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苏轼自己在梦境中的形象是“尘满面,鬓如霜”,而早逝的妻子王弗却截然相反的是“小轩窗,正梳妆”的一种安详,幸福的神情。这样的描述如果拍摄成一个个镜头,就应当同《野草莓》中伊萨克的重回记忆的梦境有几分相似。
在《野草莓》中,伊萨克教授是顺道重游旧地,追忆往事。在他的童年的记忆之梦中,所有的兄弟、姐妹、亲人、朋友都是当初在他记忆之中的那个鲜活的、充满青春和美好的形象往事重现。在他回到童年的那段梦境中,他所见到的兄弟、姐妹、亲人和朋友依旧是记忆里那些充满青春和活力的面孔。但伊唯独萨克教授,他在他自己的梦境中是苍颜华发、老态龙钟。他不能回到他的过去的,他不能进入他们的那个世界中。为什么?
在《江城子》中,苏轼所面临的是在自己痛失爱妻的情况下,仍必须在现实生活的官场中,历经仕途坎坷的起起伏伏。是现实,是命运的打击继续折磨着他的容颜,让他继续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而他的妻子,却在初时逝去,她从此再也没有痛苦,因为她将所有的痛苦都转移给了,倾泻到了活着的人身上。就如《挪威的森林》里面渡边说的话一样,渡边对于挚爱的朋友木月在十几岁时的自杀会感慨道:死了的人永远都活在他死去的那个年龄。因为活着的人要继续残生,接受种种现实的折磨。所以才有“尘满面,鬓如霜”和“小轩窗,正梳妆”这样巨大的反差。
在《野草莓》中,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影片的一开头,伊萨克教授就说到:自己是一个老学究,自己的妻子很早就死去了,自己有一个儿子而后又从儿媳玛丽安的口中得知自己是多么令她和他的儿子讨厌。我同意大家所说的这是因为伊萨克小时候的经历所造成的内心的冷漠,又或者他对他人的一种隔阂般的恐惧,使他自己对其他的人都冷漠无情。他被孤立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面,但人却不能永远的忍受这样一种孤立。所以他才全身心地投入了医学的研究中,希望可以借此用种种理智来麻木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一种升华,使自己超越人的局限,使自己超然。不过在他获得学术上的成就的时候,在他年老又需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他通过了自己的梦境重新开始了对于自己人生的思考。他终究是人,终究对孤独感到恐惧。回想电影中,他回到梦境里接受审判的那段场景中,审判官彻底否定了他在医学学术上的种种成绩。在那场梦中,他甚至连最基本的医学常识也不能回答,这也彻底宣判了他在理智方面的所有努力都被否定为徒劳。而审判者给与他的惩罚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孤独”。伊萨克回不去,回不到那个有情有爱的生动的人的世界中,自己却一直被现实被理智的种种继续折磨。虽然他的这种痛苦不是苏轼的生离死别和现实的折磨,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孤独与冷漠的折磨。所以他们都才“尘满面,鬓如霜”。
 这些就是《江城子》中苏轼对理解影片中的伊萨克教授的精神状态的一点启示。正是这他们相似的梦境给予了我们重要的解读线索,让我们去理解伊萨克教授的精神困境。当然,影片中的伊萨克最终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和3位青年人的相遇和旅途中的梦境使他自己越来越体会到爱和真情的力量。最后,老人安详而又平静地入梦。那些痛苦,这一生不会再来纠缠他了吧,在这将死的道路上。

 3 ) 浅析《野草莓》中的四场梦境

《伯格曼论电影》是瑞典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自我剖析、对自己的电影作品加入个人色彩解读的回忆型分篇著作,其中第一篇文章便是伯格曼本人自传性心理行为的作者电影《野草莓》,该片在其技术背景下光与影的完美呈现荣享盛名,让我们在21世纪数码化的时代仍能感受到由黑白胶片中粗粒子细粒子的实时差别,但该片更是一次结合伯格曼本人的心理以其父辈形象为外衣,被主角维克多彻底理解并且融合入本人经验的完美表达,情感与技术层面也均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野草莓》以维克多饰演的Isak•Borg伏案日记为开端,一人一狗,温和的光影伴随着老人有条不紊的独白,似乎是一部安静而又温暖的影片。实则不然,正如老人的名字:Isak•Borg的首字母IB,ice(冰)和borg(堡垒),与独白的内容“这就是我与几乎所有所谓的人际关系绝缘的缘故”,其也一早给此片奠下感伤的基调。 不容忽视的是影片中的四场梦境,对此我进行了一个粗梳的总结:

这些梦境多半真实可信:灵车翻覆,棺木崩开,学校里悲惨的期末考试以及公然和别人通奸的妻子。

一、孤寂人生的宏观外化表现

第一个梦,是四段式的事物接触:无时针的钟表、无五官的人脸、无人驾驶的灵车及躺在棺木中的自己。 其采用粗粒子拍摄胶片(本是适用于新闻、纪实类)却反而产生了一种过度的不真实感,强炙的日光却反而生出了阴森与可怖。光与影的反向行之首先便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这梦境才抽离生活。 无时针的钟表象征着时间的不被好好把控,于大部分光景而言其流逝与不流逝或许并无差别;无五官的人脸便是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遇见,不疾不徐抑或行色匆匆路边行人的模样其实于我们都无甚关联;无人驾驶的灵车便是我们行为中大部分的莽撞,或者解读为不被在乎的工作;而棺木中的自己便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了,你要相信,适时总会被拉入深渊。 这种宏观上的象征寓意概括了我们大多的生命状态,我们本是习以为常,却在突然的外化(记不住脸便不让你看见脸等)中心生悸动。而站在老人的视角,这也是他孤寂人生的一次完全的孤寂接触。

二、青年期的爱情遗憾,以梦为引的自我剖解

第二个梦,是始于Isak青年时期的爱情遗憾。 女友为何突然成了兄弟的妻子,我想即使是老年的Isak仍不明就里耿耿于怀。本片以梦境为外衣为对以我的剖解为引外化了这一切发生的原因,表面上是兄弟的主动挑拨和勾搭,而实质上便是二人有着根本意义上的疏离,先上组图吧:

我相信这在爱情上的确是很致命的两点,男方的清高与矜持很容易把需要被爱需要浪漫的女方推向别人。而本就弱势的女方若还需要无限制的包容与迁就对方,她离开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当时的Isak并不明白,他将此归类于爱情的背叛,这是他生命中的遗憾,甚至是他愈发冷漠的导火索,是他后来婚姻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多多少少被耗费了信任,后来干脆采取一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宽容来对待婚姻。 却也是在这里,他露出了他最为开怀的笑颜。“这是野草莓生长之地”!是即使让他受过伤但仍然是最为积极最为圣洁的那个心灵角落。是他的期待与爱的寄存之处。

三、中年时期内心的最惶惑处

第三个有很明显的梦境特征,是离奇并且没有逻辑的两段式故事:突如其来的考试与妻子公然偷情的撞见。 考试时一切都是不安的:认不出字、用不了显微镜,面临不知所起的审判。妻子偷情是冷漠而又痛苦的:他得原谅她、这是一个扎心的刺。 考试与童年阴影有关,更有甚者这就是中年时期对未可知对不可控力的惶惑。中年时期他所面临的如工作问题有如考试,惶惶而不可安;他所面临的婚姻问题也有如考试,没及格要受惩罚。惩罚是没情面可讲的孤寂。 追根溯源,这部电影的剧本被创作于伯格曼婚姻的不幸时期,当时他与第三任妻子分手,仍觉得锥心痛苦。 “去爱一个绝对无法与之相处的人,真是奇异的经验。”

可是影片却将这不幸彻底地归咎为己方责任,妻子只是他冷漠无情的一个受害者: (这是妻子偷完情后的那一段独白):我现在回家把这事告诉Isak,我知道他要说什么。他会说:“我可怜的女孩,我为你感到难过。”仿佛他是上帝一样。然后我会哭着说:你真的为我感到难过吗?他会说:“是的,非常难过。”接着我会哭得更厉害,请求他的原谅。他会说: “你不必请求原谅,没什么需要原谅的。”但他全没把他说得当回事,因为他冷若冰霜。接着,突然他会温柔起来,我控制不住大声喊他是个疯子,他的伪善伤害了我。接着他说要给我一片镇定剂。他对这一切都很理解。我告诉他我这样做全是他的错。他会看起来很伤心的说:“这是我的错误”。但他根本不在乎任何事,因为他是如此冷漠。” 这已经不再只是忏悔,而是将自己的保护外衣剥离,裸露自己的鲜血淋漓。

四、行将就木时期最终选择了亲情与爱

第四个梦突破了前三个置身事外的藩篱,萨拉携着他的手,往父母所在的天堂小岛走去。 仍追根溯源,当时的伯格曼和双亲痛苦争执,无法再和父亲交谈,同母亲即使能暂时修好,但是宿怨已久,积怨已深。 当时的他能确定母亲其实并不想生他:我从冷冰冰的子宫中诞生,我的出生导致生理与心理的危机。母亲对于她这奄奄一息的可怜儿子,一直有着强烈的爱憎交织情结。 而与梦境相对的现实生活,是一段难用格式框写的心理路程。整个故事除却梦境外分为两条线索,一是老人的驱车去获勋章之旅,其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缺陷、贫乏、空虚和不获宽恕。另一条是搭便车的三个年轻人,其展现出的生机、活力、躁动、握手言和并与之相对。我们纵观老人的一生,即使不将其套作入伯格曼本人的人生经历,也容易粗浅总结出大概:有一个计较而又冷酷的母亲,有着内敛且不善表达的性格,因为性格原因被初恋女友抛弃,因为自己变得愈发冷漠遭遇妻子红杏出墙,这冷漠的恶性循环使得他无法从甚至是亲生儿子那里收获到爱与感恩。他断绝不必要的世俗纠葛,拒绝多余的人际交往。晚年生活变得愈发孤寂……他从小被冷酷地对待是他由此变得冷酷的原罪。

但《野草莓》又从侧面给了人生两个希望,一是儿媳的坚韧与善良,再是老人一路的忏悔与自我救赎。儿媳是坚韧与勇敢,她似乎已经准备好为腹中孩子披荆斩棘的武器和勇气,她善良却并不懦弱,温柔却也果敢,懂爱仍然明白事理,她会用自己的力量来中断这冷漠的因袭。而老人后来努力的改变却其实已无济于事:他尝试同儿子交流,儿子虽因儿媳妥协但并未接受甚至并不愿听他的劝慰;他尝试同女仆拉进距离,也被他多年来举止给人的印象和礼法遭到拒绝。但其实最受益的是他的内心,即使已行将就木,他起码能收获年少那一个好梦。如伯格曼在自传中感慨:“我已改变不了再多,但我希望你好。我希望你能看着我、了解我。可能的话,原谅我吧。”

诚然,看过伯格曼自传的我并不认为他就有如Isak家庭状态那般凄凉。那个行将就木老人的完全忏悔与彻底自责已然加入了主演维克多元素,但这一切并未能摧垮他。 犹记刚上车时儿媳问老人:“女人的缺点是什么?” Isak:“爱哭,生孩子和讲隔壁的坏话。” 但我仍是爱你,不后悔因你而生。

 4 ) 野草莓中的那一首诗

《Var är den vän som överallt jag söker 》
by Johan Olof Wallin

1.
Var är den vän som överallt jag söker?
När dagen gryr, min längtan blott sig öker;
När dagen flyr, jag än ej honom finner,
Fast hjärtat brinner.
2.
Jag ser hans spår, varhelst en kraft sig röjer,
En blomma doftar och ett ax sig böjer.
Uti den suck jag drar, den luft jag andas,
Hans kärlek blandas.
3.
Jag hör hans röst, där sommarvinden susar,
Där lunden sjunger och där floden brusar;
Jag hör den ljuvast i mitt hjärta tala
Och mig hugsvala.
4.
Likväl ett töcken mig från honom stänger:
Min bön men ej min blick till honom tränger.
Ack, såge jag hans anlet och mig slöte
Intill hans sköte!
5.
Ack, när så mycket skönt i varje åder
Av skapelsen och livet sig förråder,
Hur skön då måste själva källan vara,
Den evigt klara!
6.
O ljusets, fridens, salighetens källa,
När skall för mig din rena våg uppvälla?
Vem förer mig till dina friska flöden?
Den stilla döden.
7.
Var tröst, min ande, hoppas, bed, försaka.
Dig vännen vinkar: du skall se och smaka
Hur ljuv han är och sjunka i hans armar,
Som sig förbarmar.
8.
Snart till den strand där böljor sig ej häva
Lik arkens trötta duva skall du sväva,
Till herdens famn lik rädda lammet ila
Och där få vila.

伯格曼取了1&2&3的第一句。

**************************************************
破晓时刻
我寻觅之友
汝在何方
夜幕降临
其踪难觅
吾焦虑之心
觅得其迹
花开之地
吾见其迹
其爱弥漫于空气
其声得闻于夏风

**************************************************
Where there is the friend I seek everywhere?
Dawn is the time of loneliness and care.
When twilight comes I am still yearning
Though my heart is burning, burning.
I see His trace of glory and power,
In an ear of grain and the fragrance of a flowers,
In every sign and breath of air.
His love is there.
His voice whispers in the summer breeze.

 5 ) 梦中之梦

《野草莓》是英格玛 伯格曼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品,它通过梦境流畅的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将现实与梦境的距离拉近,以追求自知的旅行为线,以梦为自我解析的媒介,在美的形式中道出情感的召唤,寻求人类伟大的读音。 伯格曼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关于梦的界说,借助梦来完成自知,是《野草莓》最吸引眼球的地方。《野草莓》里,梦的情节占据了整部影片的1/3,达到了梦与现实的最佳平衡。 开场的五分钟的梦境场景是伯格曼电影中最著名的片段,也是大马士革之旅的开端,梦在鲜明的黑与白中展开。梦里一系列象征死亡的符号让伊萨克产生了对遗失之物的深刻认识。 开始一段的梦魇中出现了一连串灾难的前兆,首先,荒废的街道背景、用木板钉起的窗和教堂两边的死树都表现了伊萨克的精神境遇。没有指针的钟表,暗示了他“不在拥有时间”,象征着生命的完结……一系列的事物在伊萨克的梦中出现,这一时段的梦境主要是对未来的预示,而下一个梦魇,则是对伊萨克过去的清晰展现,伊萨克回到过去,重新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路,自己做过的事。未来的预示和过去的回忆,让伊萨克在梦境中重新过滤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一切,在梦境中找回自知。 太阳学霸同时照到篱笆的两面,而艺术却可以容易的呈现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真实的生活里,人无法让梦与现实同时存在,进入梦便告别了现实,而电影可以实现这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梦是关联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伯格曼的《野草莓》以巧妙的结构方式,把梦与现实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们在《野草莓》的“梦中之梦”里生动的体现了伊萨克重获完整生命的精神之旅。

 6 ) 回桓

看了伯格曼的片子《野草莓》,看得很累。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窥向自己内心,写一点沉的东西。
  
   带给我较大反思的是,在我们的电影语言日趋丰富多彩,技术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越来越成为我们制造梦幻进而麻痹自己的方式。她已经很少去描述我们直面的问题,尝试以光影为手段探讨它们并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了,不知我们面对这种趋势,该是喜是忧。是如鸦片酊一样麻醉我们灵魂的痛楚,还是如皮鞭一样拷问我们灵魂的本真,是电影的悖论。
  
  而在对生命的直面中,归根结底是对死亡的直面。我想在一个人的哲学生命的进程中,比较多去思考死亡等一些本初的哲学问题的时代是儿童期和老年期。一个是未涉世事的惶惑与天真,对生命的直感,一个是对未知的回归的探索与希冀,在惶恐中对自己历经的人生的忏悔,也许是为了找到合理的理由而得到救赎的自圆其说。而正是这样怀着怀着同样的虔诚心态去瞻仰死亡的两个时期在逆向溯行的道路上终会找到一个自我释放的点,这一点联结了生命的轮回,在忐忑匍匐之际让我们看到了生之光明、死之静谧。老年期与儿童期彼此致敬与握手,我们圆满了人生这个大圈。
  
   本片就是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哲学电影。孤独与衰老所控制的生命在自控的惯性中是何等的茫然,生命尽头荣誉的勋章也掩盖不了自我的怀疑,在童年的回忆中找到自我裂缝,那些未曾得到的欢愉与痛楚,在遥远的缅怀中因释然而获得重生。
  
   时代毕竟久远,有很多我这小姑娘不能把握的细节。但很多隐喻我看在心里:那没有指针的表所象征的,那年轻人们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争论,那冷酷的审判,那篮娇艳欲滴的野草莓。不知为何,每到描写梦境的场景,我就揣着淡淡的不安和恐惧希望影片快点回到现实中来,毕竟在现实这根救命稻草中我们仍可以吃饭、开车上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与各种人交流的过程中掩饰我们的无力与绝望,有能力去塑造一个假象的我。梦境永远比现实逼餍,因为面对它时我们必须真诚,任何自我伪装与自我保护都是毫无意义的。这部影片还告诉我们,在最绝望的思考中我们往往是最无助的,你不能找到任何人分享你的梦境,永远,独自一人。孤独就是我们最终的审判。
  
   当我们的躯体已如此疲惫,究竟能不能回归?
  
   还好,影片最后让我们看到生命冷酷的假象包裹着一个温暖的内核,辐射热量,引我们向回家的路。
  

 短评

英格玛·伯格曼代表作,获柏林金熊奖,内容涉及对死亡的恐惧,回忆,冷漠与孤独,爱情,忏悔与宽恕,对上帝的讨论等。摄影冷峻工整,四段各有隐喻和指涉的梦境与现实穿插,第一个梦太震撼了:无指针的表、诡异的人脸和死亡、被路灯卡掉的车轮......尽管冷酷悲凉,却给了温暖的结尾,实在是神作。(9.5/10)

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年迈的教授问相处40多年的女佣:“你总是正确的吗?”她自信回答:“几乎都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我们应该通晓如何做。”人们常常认为随着时间流动,人一定是向着更智慧的方向成长,不惑、知天命、耳顺,生命有其固定公式。这简直是生活里最大的善意谎言了。现实是即便步入老年,年轻时的苦涩失恋、婚姻生活的溃败,依然纠结折磨着他。孤僻、刻薄和悲观主义,甚至会成为家族遗产,代代流传。而行至结尾,也只是捡拾一些童年往事聊以慰藉。生活是苦难的,他也不准备再出发了。

5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伯格曼的自赎之旅。当死亡逼近,往事翻滚,对自身“冷漠”产生的惊惧;对外人友好,对亲人苛刻,邂逅的青年崇拜你是历经风雨的智者,加油站夫妇用你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可是亲人之间却在客气体面中渐行渐远…纯真的往昔就像再也回不去的野草莓地。

6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重看#第五次重温;人生倒计时跌入回忆陷阱,回溯走过的一生,无法直面的往事以梦境形式说服自己,并在天光云影中达成与父母、与自己的和解;梦见自己死去,梦见自己做梦,梦见世界处于同一个梦中;路上偶遇数人是自身镜像,依旧是对婚姻彻骨的寒心,依旧是对自身无穷的怀疑。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死亡像一束光逼着他回溯自己的人生,回溯所有真实的牢笼和自我编织的恐惧,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川端的睡美人,同样的孤独,苍老,回忆,死亡,只是伯格曼放了个光明的尾巴哪怕在梦里,川端却是冷冷地以年轻的死亡结束自己无法问出问题的景况。野草莓最棒的就是摄影吧,无与伦比的室内镜头和人物镜头。

12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也许人老了就是会这种状态,回忆、梦境、幻觉呈现往日生活图景,家庭、婚姻、子女、爱情都从头审视一番,是苦楚、幸福、后悔、甜蜜都只能自己品读。老人的一次荣誉之旅,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回顾了一生,这就是伯格曼风格吧。

16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看了等于没看

18分钟前
  • 齡官
  • 还行

此片虽然是伯格曼夫子自道,但将理性视为最高准则,把表达情绪视为耻辱,甚至因为自己的冷漠和麻木生出优越感,自以为是能自控有教养的表现,这种思潮在中国也泛滥成灾。耶稣说,你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何益处呢?爱无能的人生,再光鲜优雅,也不过是一触即散的空壳罢了。

2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D9生存,死亡,愛情,逝去,和未來,還有人性的冷漠,對社會的失望...結局出人意外,最后让我们看到生命冷酷的假象包裹着一个温暖的内核,辐射热量引我们向回家的路...那麼細膩的伯格曼

2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看到一个心理学账号把伊萨克的问题归结为爱无能,而且是从他的母亲开始代际相传,非常切中关键。这就是为什么伊萨克和他的儿子沃尔德关系那么疏离,而玛丽安也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遭遇同样的命运。伊萨克终生不能释怀的童年记忆,还有表妹萨拉,就是他早年得不到爱的典型表现。

2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因为这部电影,我爱上了电影.

34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车上分三层坐了三波人讲话的桥段,它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青年时期在爱的漩涡中浮沉与抉择,中年时不得不面对自己愚蠢的具现—自己选择的伴侣,以及晚年,爱的失去与不可追寻。

36分钟前
  • 湖光酱
  • 力荐

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倒不是老教授对青春时期的回忆,而是途中一对夫妇的争吵,导演将这对夫妻之间忍无可忍和恨之入骨状况的状况刻划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

39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这片子太自我了,完全无法关联。我为什么要对伯格曼的个人历史和个人关系感兴趣?

4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在仪式期间,我的意识偏离那天的大事,然后我决定写下发生的事,在这混杂的事情中似乎我洞悉了一个特别的逻辑”

46分钟前
  • Kyle
  • 力荐

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4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超现实的梦境让人惊叹。《永恒的一日》某种程度上很像这个啊,也让我认识到,人生各不相同,有些回忆是甜美,有些注定是哀伤。还是第一次看如此苦涩而特别的公路片,伯格曼果然相当沉重和纠结。(烂字幕让人忧伤。。)

4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希望我走到人生尽头时,不必有这么多的忏悔和固执。在我短暂的二十多年生命中还从未感受过这种孤独,其实我比他还要冷酷甚至残忍百倍,我以为这样我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我错了。

54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中说:“死亡就是时间,是一步步变得具体的时间,是慢慢分成片段的时间,或者说是渐渐走向终结的时间。”死之将至,对过往的自省,仿佛是面对有限的岁月的一种仪式。

57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该片精细地描绘出一个一生都冷酷无情的老人在垂死之前幡然醒悟的心理转变过程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