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武汉

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2 12:52

详细剧情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拍摄费用

那时武汉烟火的气息,已经开始恢复了。虽然人不多,因为我见过武汉人很多的时候,但那时已经开始恢复了。”

其实费用的话,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在当地找助手、志愿者,主动报名的助手,他每天帮忙拿器材,开车。

酒店也是很便宜。我们平时的话,没住四星酒店,就是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说谢谢。武汉人希望我们拍武汉。我们住的酒店,我是解封之后,第一个入住的外国人。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 一直蹭吃蹭喝。其实真的费用不多。

1000万个故事,在筛选3个的话

“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虽然官方说武汉没有问题,但这是官方说,外国人还是不信。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报名的人有100多,我已经数不过来了,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舍不得。 所以武汉1000多万人,可能有1000万的故事,所以选择是很难的过程。 最后的选择标准,大家也经过讨论,我的标准是外国也感兴趣的点。比如华南海鲜市场,还有雷神山。虽然外国人不知道“雷神山”这个名字,但花10天建成的医院,他们都知道。 还有前线工作的护士,和外公感染去世的家属

如果10个人筛选3个的话?哈哈哈,这个好难啊。这好难啊。 第一个,还是外公去世的人吧。

虽然100多人报名,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去世,大家都不想说。大家都不想在镜头面前,公开说自己家的故事。 但是她非常地勇敢,她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我们说了。这个勇气非常感动。 第二个,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那个日料老板。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节目里也有,就是他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我做过核酸检测的”。 感觉到武汉人心里的担心。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怕我们怕,他们担心我们会怕。

还有一个,英语老师。

她的想法确实很不错。虽然疫情封城是不好的事情,但可以说武汉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了。 虽然经济打击非常大,但长期来看,大家都关注武汉,所以新的机会应该会出现。 所以英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媒体,做视频也好,传达给世界。 片里跟老师互动的镜头,是她在上网课。

我看见的武汉

“武汉菜真的好吃。每天每天吃了很多。没想到这么好吃。早餐也是,热干面、豆皮...还有夜宵,南京没有夜宵嘛,听说原来有的。烟火气息很浓的武汉文化,我特别喜欢。

其实最后江边那个场景,我不在。 这是第一天,编导和摄影拍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这就是结尾。 因为年纪大的人,他们出不了门,而六月份,他们终于可以出门了。 (问:你再去武汉的时候,是不是跟你以前去感觉不一样?) 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以前去长江就是长江,跟南京一样。 但这次去,感觉每个人都很珍惜。他们游泳渡江,很代表武汉人的感觉。就是游过去,一起克服困难。 (问:关于武汉,人们会形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嗯....这次...我没有特别觉得。英雄这...。感觉跟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说英雄,没有形容词,表达出来就 OK 了。看他们,就够了。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虽然都说长篇没有人看,但是还是剪了长篇。所以真的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多人看!本来想尽量每个留言回复的。但现在11800多,回复不了。我回复了500多,500多而已。” 我从5月中旬企划、准备、拍摄、剪辑、到现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最感动的是昨天。 这个节目是1个小时的视频。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1个小时的节目,没想到这么多人。 现在一直在涨,现在微博点击量1400万,15万转发上了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6月28日19:00公布 YouTube、B站...其他平台也有。真的没想到,很多人写评论,特别是武汉人。 这个也是荣幸吧,我们担心辜负武汉。如果不能完全表现(表达)的话,会辜负他们。所以看到很多武汉人感动,真的很高兴。

现在剪辑雅虎日本的版本,时长更短。雅虎上播出的话,点击量应该比 YouTube 更多。

生病

生病当时我是真的,要死了。 痛得不得了,人生第一次,痛得吐。画面太惨了,没有剪出来。 我一直在等,等了1-2个小时。但是医生不够,那时凌晨1-2点,而且正好当时急症的人比较多。 那个时候感受到,疫情那个时候,有可能医生不够,大家一直去不了医院。大家一直在家,等,这个很难过,很绝望。 其实其他病人也挺辛苦的,因为医疗资源,都是针对疫情的。其他病人都在等。

接下来的计划

现在准备11月份、12月份在武汉办粉丝见面会。我们每年会办,每年在南京办。 但今年我希望粉丝们去武汉,看看武汉。而且稍微贡献武汉的经济。 我觉得武汉的疫情真的过去了,跟南京一样,但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店铺出租、转让很多,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很大。 PS. 粉丝见面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拍摄计划...还没有。稍微有的话,就是后疫情时代。 通过这次疫情开发了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出来了。这种后疫情的时代,我们想拍。应该是完全新的时代。

  • 所以,南京为什么没有夜宵啊?

后记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

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图片 | Feli、徐亮

 2 ) 《好久不见,武汉》| 一位日本纪录片导演的武汉十日纪实

好久不见!

想去武汉的人举手”,5月的一天,亮叔问我们。当时的武汉已经解封一个多月,亮叔想出发的心情与日俱增,差不多该组队拍摄组了。

姑且不顾手头的工作,和可能的风险,大部分人都举了手。最后确定了 Feli 作为此行编导,以及固定搭配阿浩,和因《南京抗疫视频》而加入和之梦的亮仔。意外地,还有一位武汉朋友42的“空降”加入。

虽然出发前,亮叔在微博开始募集拍摄对象,Feli 也做了许多联系,但实际上整个纪录片的过程,是一次完全开放、未知的试探

唯一能决定影片叙事方向的,不是导演,不是拍摄,而是这些受访人,或者说是在武汉遇见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天

好久不见”,是大家到达武汉之后的第一感觉,但这个好久不见,说得很不容易。

虽时空有别,但整个拍摄,和之梦的大家同步了相似的记忆,武汉队每日反馈拍摄进展和幕后,让大家没少操心。这是一个彼此向前的过程

武汉!

预计了2个星期的行程,拍摄组打算就此在武汉“泡”着,随意能拍到什么。

最终拍到了武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现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拍摄的第一位,是一位居酒屋老板赖韵,在疫情爆发之前,他店里的食材大多是从华南海鲜市场进货。拍摄组跟着他的脚步,去了现在的华南海鲜市场,以及他居酒屋所在的商铺区。

拍摄过程中,采访的问题无外乎你为什么申请拍摄,你是做什么的,你经历了怎样的武汉,以及你目前最大的想法和计划。

但,如你所见,很多人哭了。包括在现场的拍摄组,虽然片子里没有呈现。

比如其中有一位受访者庄园,她的外公感染病毒去世了。得知确诊时,将她外公送到医院的,是一辆敞篷皮卡。当时冬天很冷,风很大,外公坐在轮椅里,被送到了医院。

但看到母亲推着外公走回来后,她知道,医院没能力接纳更多患者,一床难求,“那个时候太难了,武汉”。

“有时看到像我外公年龄相仿的人,治愈了,我心里就会想,为什么就不能多一个我外公...”,说到这里,她哽咽着擦着眼泪。

《好久不见,武汉》打动人的地方,也许在于它记录了非常真实的情绪“有人笑死,有人哭死”。

当受访者被问到,当时是否害怕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担心,都表示“不害怕是假的”。

但在害怕之余,他们也在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那位热爱分享武汉文化的初中英语老师脏辫熊、用镜头记录当时自己所见的外卖骑手老计、用歌声和舞蹈鼓励病人的护士龚胜男、24小时不停工的口罩厂...

而这些事情的背后,一直有一股信念心心相惜支撑着他们。

就像做客护士龚胜男家里时,护士自己也没想到会说起这些,突然眼泪就止不住了:“因为毕竟这个事情发生了。肯定有很多人遇到了,只是说这个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过得很开心。其实真的那些病人、那些家属,他们有些失去亲人的那些人,其实还是蛮痛苦,我觉得可以感同身受。”

类似意思的话,雷神山建设者李杰也提到过。

当问起他为什么要冒险奔赴前线,做一位雷神山建设者的时候,他说:“说白的话,主要是工资高一点,多赚一点,维持家里情况。再就是心里有一种热情澎湃。其实在今年疫情之后,其实很多人都想开了,钱无所谓,主要是生命。”

欢笑和泪水,毫不掩饰地在镜头前释放。你、我、他,之间的界限变得不那么分明。

因为,武汉,我明白你在经历什么。

武漢のありのままの姿を、世界に伝えたい。一方で、武漢に行くのが怖い。そんな思いから始まったこの作品。

撮影を終えた今、感想を一言で言うと、「もう一度武漢に行きたい!」。食べ物は安くて美味しいし、何より武漢の人はとても情熱的で、優しい人ばかりだった。今年中に、私は必ずまた武漢に行く。武汉,再见!

我想要把武汉最真实的现状,传达给全世界的人看。但是同时,对于去武汉未知的行程,我又隐隐有些担心。这部作品,是在这样矛盾的心情下开始拍摄的。

但是,拍摄结束后,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感想的话就是“我还想去武汉!”武汉街头好吃不贵的美食令我印象深刻,但最打动我的,还是热情和柔情兼具的武汉人们。今年我一定还会去武汉的。武汉,再见!

——竹内亮

公司声明

本内容为原创 如有盗用将通过法律途径

编辑 | 阿群

图片 | 42、和之梦

 3 ) 武汉,好久不见

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

没想到2021年了,疫情还未散去,今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去年疫情全面爆发,武汉封城之际。

1年过去了,大家对病毒没有了以往的恐惧,但仍然因为病毒,大家的生活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马上又要过年了,政策上鼓励大家不要返乡,减少人口流动,内心真的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回家过年?回家能和家人团聚,但总觉得自己给社会添麻烦了,即使回家了,也不能随便走动,需要居家观察14天,同时还需要做核酸检测。如果不回家,就要第一次独自在外过年,确实也会减少被病毒侵害的可能性,不给社会添麻烦的同时,还保障了自己的安全。这样对比来看,理性的应该选择不回家,可~思乡心切呀,再纠结两天。

身为湖北人,虽然没有武汉人民经历的那么多,但也是深深感受到了被歧视的种种。但所有的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全面封城导致了经济萧条、生活不便,但也因此控制了病毒的扩散,为加快全国抗疫的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武汉人民、中国人民这种民族气节,愿意舍小我、为大家的一种精神,目前我国才能够比较好的控制住疫情,虽然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一些病例,但是不会有大范围的传播。反观国外,大家虽然崇尚自由,对病毒没有敬畏之心,导致病毒肆意泛滥。这两者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无不反映出我国的强大,无论是国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坚不可摧的,经过了2020的疫情,全国人民更加团结一心,我为身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

 4 ) 竹内亮为什么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

竹内亮本人说,在这个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他没想到这条这么长的视频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学日语出身的我看到《好久不见,武汉》的第一个镜头,就有种强烈的感受:“啊,是我熟悉的日本纪录片风格。”该怎么说呢,不单单是因为开场白是导演本人的日语自述,而是,那种冷静叙事的基调,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刚开始接触日本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时的感受。

这条61分14秒的纪录片,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做得很好:

1.选取的拍摄对象很具有代表性。曾在日本留学九年,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居酒屋的老板、医院的护士、久别的情侣、用无人机记录下武汉封城前后、留下珍贵影像记录的初中英语老师、因为新冠而丧失亲人的女孩、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每一个个体,不存在卑微或伟大之说,他们被迫卷入了一场灾难,但从中焕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都让人动容。其中,能把镜头对准像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这样的个体,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事实上,在一座城市几乎停摆时,为接下来的重启蓄力,平日里我们理解的“底层”群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性”也完整地记录下来。看到竹内亮因为尿道结石突然叫救护车进医院的一幕,我十分触动,这个团队的人必定是有着他们坚持的理念,才能在“老板”进急救室时还架着设备专注地拍。这种还原“真实性”的精神,恰恰是一部纪实性的片子必不可少的,因为生活有着戏剧化的一部分,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果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平平叙事,并排受访的人,会逊色很多。导演的突然进医院,戏剧性的事件,把这部片子推向一个高潮。

医院这一场,其实弥补了这部片子原本可能会出现的一个巨大的遗憾。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在想,虽然采访了护士,但没有医院的内景,对于复苏后的武汉,是十分不完整的。因为我们都知道,1月下旬,疫情爆发初期的武汉,那时医院是处于多么大困境中。如果要拍复苏后的武汉,那么医院的内景必不可少,而且,这一场,导演还为我们复原了当时困境中,医院矛盾和冲突的类似情境,十分难得。

3.平静的叙事中点状地插入幽默点。在武汉街头采访光着膀子的大爷:“你为什么不穿衣服?”“武汉人就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穿衣服?”“他是老人嘛,我是年轻人,不同的。”这一段堪称全片的源头活水。我在想,导演正正热爱这样的中国吧,他喜爱着这样坦率的人们,而且能不露声色地把幽默融入到日常对话里。他对这样的中国有感情,所以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竹内亮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他太会聊天了。尽管片中,武汉的司机吐槽:“你的中文太差了。”(这也是一个笑到我的点)。事实上,有一部日语学习者几乎都会知道的NHK纪录片《纪实72小时》,堪称街头采访的典范,这部纪录片主打温情,采访者总是能够用高明的聊天技术,让受访者讲出他们身上的故事,循循善诱,挖掘他们的过往中感人的点,一个路人的出镜可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是他的讲述已经能让观众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描绘出大半了,看这部纪录片你就会觉得“啊,日本人怎么这么会表达呢?”事实上,腾讯视频曾经做过《纪实72小时》的中国版翻拍,那个系列很短,只有不到10集,而且反响不好,看不到原来日版《纪实72小时》的影子。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么会表达,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节目组的采访者不会问问题,准确地说是不会聊天,不知道怎么聊才能还原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很显然,竹内亮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不,中国人很会聊天,不仅会聊天,而且聊起来很有趣。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到雷神山建筑工人家里时,导演一进门,跟他的家人做自我介绍时,他说的是:“我是他的朋友。”我暗暗吃惊,竹内亮的中文按围棋术语来说得有十段了吧。要是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某某某导演,过来拍什么什么”之类的解释性语句,但是他不,“朋友”两个字,就道明了一切,而且让他真正要呈现的内容可以得到呈现。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对一切友好的人都称朋友,汉语的博大精深,便在于此。竹内亮能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在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5 ) 你 拍了拍“武汉,说好久不见”

2020年一月下旬,已经进入小年的全中国到处都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息,但“新冠肺炎”这个新名词却闯入了大家的视线。

大家一边讨论着疫情,一边叮嘱着家人朋友戴好口罩,做好消毒防护工作。白的,蓝的,灰的黑的,每个人脸上都蒙着口罩,眼神凝重,步履匆匆。人们开始担心注重社交距离,害怕咳嗽,警惕着公共场所的一切。

1月23日,除夕前一天,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凌晨通告:全市公交地铁停运,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刹那间,武汉封城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大街小巷到处人心惶惶。武汉,为了疫情的控制,割裂了与其他城市的往来,变成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岛。

“过去的14天内有无经过武汉,有无接触武汉人”这样的对话发生在中国每一个社区,每一户人家前。一时间,人们“谈武汉色变”,而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也成了全世界的众矢之的。

那段时间,看着我们从小熟悉的大公鸡地图由浅红变深红,人们不断刷着有关疫情的信息,中国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中。

正处于脱贫攻坚战最关键一年,处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为了全世界的安危,防止疫情扩散,选择停下前进的脚步。全国13亿人民除重要岗位外,一律停工停学,在家隔离。其背后隐藏的是对于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分摊到世界上每一个人对于工作、学业、经济、家庭和未来的影响与走向。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武汉,这座依傍长江,带有江湖气的城市又恢复生机。

8日0时,百年江汉关钟声敲响。长江沿岸,25公里主题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灯光秀亮起。城市灯火通明,沉寂了76天的武汉重新归来。

截止到6月2日,989万人的全民核酸检测结果出来。0确诊。

6月26日,日本导演竹内亮的武汉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上线,不到24小时,观看次数就破千万。

在这部纪录片中,他从100个值得记录的武汉抗疫故事中选取了10个,拍下了武汉最真实的一面,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去了一趟武汉,体会当地风土人情,近距离看望这个让我们牵挂已久着的城市。

故事壹 |疫情后的餐饮复苏

新冠疫情的爆发地——华南海鲜市场,是竹内亮抵达武汉的第一站。

但如今的它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依赖这个市场的人们现在怎么样了呢?

竹内亮采访的第一个人是一家日料店的老板,赖韵。从武汉封城那天开始,他的店就基本处于关门歇业的状态。如今,武汉治愈,他的店也要重新开张了,自己亲自去市场挑选日料食材;店里唯一的厨师因为减薪辞职;考虑到客人的经济问题,把原价45元的酒只按照进货价25元来卖....

 “我的店已经开了7年了,非常有感情,现让店能够维持下去,让它盈利那是以后再说的事,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当老顾客再光顾,那种开心和喜悦,很难用别的东西取代的”

故事贰|疫情中的创业者们

竹内亮拜访了武汉最大的购物商场,由于经济不景气,许多店面都正在倒闭。一家艺术教育店铺正在拆店,在一旁看着的创始人百感交集,酸楚落泪。

故事叁|用坚强来对抗悲伤

龚胜男,是主动请缨上前线的护士,镜头前的她总是在笑,一副爽朗天真的可爱模样。

但聊到疫情期间的死亡,轻快的聊天气氛突然变了....她的眼睛迅速变红,恳请摄影师不要录这一段。

“看到在殡仪馆前拿死者遗物的家属排起了很长的队”

“这个场景是非常令人难受的”

在她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患者和他们家人悲伤的记忆。

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独特的人生,完整的家庭。但他们最终相叠加,组成了一组组在手机上浏览的冷冰冰的数字。

故事肆 |患病却因没有病房被拒就医的外公

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社会,每天都有无数事在发生,但过不了多久,它们就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记忆中沉默,有些事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勿忘这些瞬息万变的新闻背后隐含的、发人深省的意义。

作为观众的我仿佛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刺骨的寒冬,和那颗比冬天还要凉的心

还有许多故事,为了能多赚一些钱还有为武汉做贡献的一腔热血,四天三夜未合眼的工人。10天就建好的奇迹——雷神山医院,有一千个他们建起

还有疫情期间,近百天未见的小情侣;

初中英语老师,在疫情期间一直用无人机记录武汉的生活,用英语和rap的形式将其展示给世界。

以上是竹内亮镜头下记录的10个普通家庭疫情防控期间的故事,温暖而真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次疫情的亲历者,我也问了几个在武汉的好朋友,疫情期间的经历。

有的朋友为我描述了在那时买菜的艰难;还有的朋友在春节前夕退掉了票,不能在这个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和家人团聚。

但隔离期间也有温暖治愈的瞬间,我在不少朋友描述的日常瞬间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季羡林在《二月兰》中写道“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

现在回想起来,处于疫情隔离期间的我们也有着许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虽然当时只抱着回家过年的想法,带回去的东西不多,学习工作并不方便。但是却给了每个人无比珍贵的在家放松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少成长中的裂痕得以治愈。

就像疫情初期,网络上有这么一段话

新年的钟声响彻九州

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

相信就在不久后

春风又会吹开这里的樱花

一树一树尽连成蔽日的云朵

而如今,在疾病肆虐过的冰凉土地下

就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武汉,如当年的汶川、唐山、玉树一样,被全中国全世界密切关注着。疫情发生后,武汉收到了来自四面八方迅速汇集而成的力量,萤萤之光,汇成灯火,汇成每个人心中的光亮。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太多,伟大的、肮脏的、隔阂的,在疫情这个放大镜下,全都浮现出来。

目前看来,疫情给国家和企业带来的危机和损失是惨重的,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国际形势的走势和我国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但把眼光放在几十年、几百年后,这次疫情给后人带来的会是前车之鉴,也许能给后人带来对于更加来势汹汹的危机的经验和及时止损。

而对于个人来说,是让人们更加重视生命和健康的宝贵。对自然和疾病保持敬畏之心。独善其身、培养辩证性思维,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利用好时间实现自己。

正是每个人心中相信终将战胜疫情这微弱的光,汇聚成火花,涌现出无数你我一样的平凡角色,造就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们相信个体的力量,也坚信行动能带来改变,促成了一个个积极变化,取得了现在的堪称榜样的抗疫结果。

下一步,每个人要面对的是遭受疫情打击后如何站起来。困境之中,饱含机遇。

竹内亮导演的微博下有这么一条留言“导演口罩半挂着的样子就是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对于新冠最真实的写照,不再害怕但是也没忘记。”

“这几个月,是无数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让这座英雄的城市,回归平凡的日常。”

的确,纪录片带我们到了心系牵挂的武汉,见到了雷神山医院、黄鹤楼、户部巷;也见到了最真实的疫情故事,和疫情过后顽强热情的武汉人民。

傅莹在《看世界》中多次强调,一个大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我们需要多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向世界讲清楚国家的抱负和人民的梦想,以获得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不主动讲,谬误就越积越多,赢得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我住在这里的理由》这些作品中,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国家故事。以做到向内,凝结一心,战胜疫情,复苏经济;对外,给世界各国战胜疫情的借鉴,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故事和意义。

 6 ) 一点点印象

一直想着要看这个纪录片,但总有点怕,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会怕看到关于武汉近期的一些视频。 武汉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野蛮”的城市,司机开车很野蛮,中年人骂街很野蛮,整个城市的建筑高度和灰黑颜色都很野蛮,就算地铁的淡粉色扶杆也不能让这座城市温和一点,总令我有点害怕。但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会有点想这座野蛮的城市,看到东湖,看到任何一个去过的地方,现在变成这样,会让我有一点心软。(好像也没怎么变吧,只是变得更干净了,颜色更亮了,灰黑色被消杀以后变得像个年轻的野蛮城市) 纪录片一开始没什么感觉吧,就觉得武汉这样清净的还挺好,平时出去总是到处拥挤,到处嘈杂,甚至有时可以称得上脏乱差,路上人少一点观感好多了。 心态转折出现在导演说“鹿沼台”唯一的厨师因为工资原因也辞职了的时候,老板那时候还不知道后面发生的事,靠在湖边的栏杆上,那时候他身上好像有很多武汉人的影子,看着有点心酸。他身后深绿色的湖也让我很难过,武汉到处是湖,渭南很少,空气干得我总是流鼻血,太难过了,我有点想回武汉。 接着是武商广场,说实话我只去过一次,太远了,我只为了买SA娃娃去过一次,到商场以后迷路了半个多小时才买到,现在娃娃还孤零零躺在宿舍抽屉的透明盒子里,啊!不是孤零零,哈哈两个娃娃是躺在一起的,她们可以聊聊天。 任何一个心里有点理想(这个词让我觉得怪怪的)的人,都看不了艺术教育工作室被拆那一段吧,电钻把地板都打碎,就好像一直以来支撑自己的梦想被现实打碎一样,无力抗争,眼泪根本忍不住,我好像比店主哭的还惨一点… 【是边看边写的观后感】 接着是热干面!我好想吃啊,在家想了很多次。其实刚一到武汉的时候对热干面无感,更早以前去武汉玩的时候吃过几次,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早上,大早上为什么要吃热干面(我打拼音下意识打出噎干面(音)(武汉人都这么叫,被带跑了)又粘又干,天呢,早上怎么能吃这个?但是半学期后我成功真香了,连着早餐吃了一周热干面,太好吃了!尤其有的店是花生酱,甜的,太好吃了,所以基本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早餐就很想吃热干面,没错,是早餐。 哈哈哈护士姐姐真相了,叔叔阿姨嗓门比较大,感觉像在骂人(看来我的感觉一点儿没错)或许武汉有一种奇怪的魔力吧。虽然确实陌生叔叔阿姨嗓门大,有点怕,但如果是熟悉的就会变得比较温柔,食堂阿姨熟悉了以后会叫你“丫头”,笑着问你是不是不要辣,每次这时候我都会很想回家。 中间没有什么感觉吧。 看到最后游泳的大叔,忽然想起,我第一次不带游泳圈的游泳,好像就是在长江大桥下面,和夕阳红游泳团差不多的位置,好像是2012年吧,白色的衣服从水里出来,变成了土色。

 短评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3分钟前
  • L二次方
  • 力荐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4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6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10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15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20分钟前
  • Janecume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23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27分钟前
  • SHAN
  • 推荐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29分钟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34分钟前
  • 推荐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36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37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被删了。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42分钟前
  • blb
  • 推荐

共饮一江水。

45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47分钟前
  • 林木暮
  • 推荐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4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49分钟前
  • 5
  • 力荐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53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57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