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请指教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关锦鹏,曾赠,德格娜,钱宁黄,王一淳,梁龙,吴镇宇,吴中天,包贝尔,相国强,宁元元,韩雪,王文也,王暘,蔡康永,毕志飞,郝蕾,王晶,方励,陈祉希,郭子凡,黄明昊,胡杏儿,惠英红,李诚儒,孟子义,牛骏峰,潘斌龙,齐溪,荣梓杉,涂们,温峥嵘,薛凯琪,喻恩泰,杨千嬅,曾黎,张晚意,张雪迎,郑艺彬,朱志鑫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2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3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4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5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6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3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4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5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6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7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8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19导演请指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6:52

详细剧情

  《导演请指教》是腾讯视频推出的影视导演竞技真人秀节目,共10期,由王晶、方励、陈祉希、郝蕾组成制片人团队,柯蓝担任经理人。  该节目由四位行业制片人,集结16位蓄势待发的导演,号召数十位演技精湛的实力演员,共同创作影视作品,直面真实行业生态,最终16位导演争取最优拍片机会,角逐年度最具价值导演荣誉。

 长篇影评

 1 )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关锦鹏:能!

不想聊节目本身或节目中的一些言论,有赞同也有嗤之以鼻,怕我聊着聊着就气炸了,只想基于本周已经放映的几部短片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哪吒闹海》 ★☆

一个并无新意的故事,主线依旧是讲过又讲的内容,细节处亦没有意外没有惊喜,被导演自以为是的技术所充斥,这是相国强的自恋。

技巧的展示是脱离故事和角色的,以致于一个短片都有不少废镜头,大量展示技巧只显得导演缺乏安全感,这是相国强的自卑。

拿自恋掩藏自卑,巧舌如簧,各种解释,尽显傲慢,这是相国强的自负。

《哪吒》 ★★☆

相对于《哪吒闹海》,对于原本故事的解构更加有意思,只可惜即便双线叙事一样没有惊喜,双线设置的意图和双线人物的关系,都是昭然若揭的。

在故事结尾已经《鸟人》化之后,字幕之后又紧急掉头,从对世界抗争到与世界和解,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应该那么突然,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还不如勇敢一点,把两个结局反过来剪,猛撒一把子绝望,毕竟会把观众救出火海的人太多了,而会敢于把观众推下深渊的人太少了。

说到底,还是包贝尔的电影审美问题。

《疯狂的外星人》 ★★★☆

哪有什么外星人,只有一个个被人群抛弃的孤独者罢了,而当孤独者们聚在一起时,则是一个在黑白中产生色彩的温暖故事。

梁龙作为一个导演新人,他是勇敢的,摇滚式的勇敢,他的短片里并没有多少炫技的操作,导演技巧其实是稳稳的,却又是不安全的,充满了个人风格。

一个新人导演能够建立标志性的个人风格,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我唯一不太满意的是他插曲使用太多了。

《新小城之春》 ★★☆

首先说,看作品前的毕志飞导戏片段,让我觉得他完全不适合导演这个工作,没有信念感,亦没有责任感。

而最终呈现的作品,相较于《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和《魔亲》,毕志飞是进步了的,而且几乎是大跃进式的进步,从几近于0到了及格水准,能让人在看的过程中不会如坐针毡,甚至有不少技巧的使用是言之有物的,是充满了导演思维的设计。

只可惜,这部作品的确像太多作品了,却唯独让人看不到毕志飞自己在这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思考。

《读心》 ☆

从剧作上就已经是失败的,根本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电影结构,无因亦无果,故事讲得非常无趣,更无所谓角色性格或者角色魅力了。

而王暘作为导演,从作品中更是看不到她多少调度能力,镜头语言非常乏味,别说是作为电影短片,哪怕是作为电视剧中的一个片段,都拍得相当差。

截止目前位置,王暘是表演最差的一个,甚至连把好演员放在能够展现她魅力的位置都做不到,硬件软件皆无。

《爱情》 ★★★★

截止第二期为止,最成功的的改编,对《大话西游》的解构抓到了灵魂,然后在此基础上新写的故事又有自己的思考,更难得的是曾赠化技巧于无形,会用镜头讲故事,在没有台词的地方,在留白之处可以让观众慢慢品味,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

而且,短片之前的片段中呈现出拍摄时遇到的那些诸如暴雨、群演问题,短片中几乎看不出来,在短片之外的现场调度、现场管理也是相当成功的。

要说遗憾,镜头设计、画面调色还有可以精进的空间,不过我相信,以曾赠目前展示出的能力,只要给她更多时间,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能说,坏猴子签约导演的眼光还是牛逼。

《记》 ★☆

用搭景而不是实景拍《想见你》可能是整部短片最聪明的一个决定,但是选择了舞台感形式感那么强烈的方式,却没有从故事、表演、摄影去调整配合,就是无效的聪明。

从短片成片中,从导戏花絮中,都能够看出吴镇宇是具有导演意识的,但是他的导演意识非常有限,而且还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工作伙伴,效率低下。

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导演了,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失败了,吴镇宇不可否认是一个好演员,但是从作品出发,他绝不是一个好导演,逢年过节也别放给亲朋好友看了,都那么熟了就放过他们吧。

《回到伯勒根河》 ★★★

已经逝去的黑骏马,听闻干涸的母亲河,对蒙语名排斥的新一代,无一不在诉说从哪儿来,暗中又欲说还休到哪儿去,温柔、质朴的表象下还藏着倔强,德格娜至少在表达和技巧上是统一的。

而且,的确,在独立电影当中,类似的命题实在是太多了,只能算是达到了平均水准而已。

最遗憾的是,在一个由一家三代女性支撑起的故事里,没能让我看到更丰富的女性主义表达,三代人各自的形象都有一些标签化,哪怕不做形象创新,而对她们身上所背负的东西有更多表叙也好啊。

《五行书院》 ★☆

改编的不是《西游记》,而是豫章书院事件,但是豫章书院事件被以这样的方式改编,只让人感觉宁元元没理解没思考,就像电影里吃排骨不吐骨头一样,只是粗糙地借了个壳囫囵吞下,看得人差点噎死。

整个故事呈现出的视角之混乱,让人根本触摸不到角色,中间甚至还跑偏去讲校园霸凌,更有多处前言不对后语,用悬浮的方式堆砌社会事件,没有反思与态度,只有满满的投机主义。

这不是拍得最差的一部,是最让我感到恶心的一部。

《我的外星女儿》 ★★☆

与其说改编了《快乐星球》,不如说只取了原IP名中的“快乐”和“星球”作为关键词。

故事有一些《美丽人生》的影子,用童趣包装悲伤,但是远没有那么高级,越往后面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就越直给,最终就越来越像现在烂大街的“哭片”了,显得太过讨好观众了。

总体来说,编剧好于导演,剧本上有一些亮点,王文也的导演技术表现上可以挑出瑕疵了,不过这样不成熟的导演技巧,又似乎与故事本身的纯真感有些契合。

《售》 ★★☆

有惊喜吗?有,第三幕的反转揭示“钓鱼”本质所带来的的惊喜感,尤其在听到原本的剧本后更加惊喜,吴中天是一个懂得做减法的导演,不仅是故事层面的精简,更是视听表达上的克制,这种克制所带来的力量感的背后是充满思考的。

有遗憾吗?有,只有第二幕的吴昊宸接住了涂们老师的对手戏,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显得有些太过演了,而且影像的调色也显得太电视了。

这个故事,感觉很适合扩充成舞台剧,但是如果扩充成舞台剧有感觉会失去故事的简约之美,我好纠结。

经豆友提醒,我去看了涉嫌被抄袭的《希区柯克剧场》第3季第23集《最佳房屋》,相似度的确非常之高,是在故事核心和角色动机没变的基础上转换了叙事视角,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导演手法和风格上是存在差异的,吴中天更克制和刻意,而唐·泰勒(本集并非希区柯克执导及编剧)则更絮叨又自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抄袭的对象应该是亨利·斯莱萨的原著小说。

不过话说回来,短片中我最喜欢的第二幕,恰好是并未抄袭的部分。

基于以上原因,扣除故事的加分,现在的评分仅针对吴中天从短片中表现出的导演思维和导演技巧。

《人间烟火》 ★★★★☆

关锦鹏已经太久没有作为导演有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了,这一部改编自《胭脂扣》的《人间烟火》,一下子便将节目中的其他导演秒杀得彻底了。

《人间烟火》四分痴缠三分诡谲三分自在,既继承了《胭脂扣》却又并不相同,最不同的便是那三分自在,这其中也是已经64岁的关锦鹏导演在时隔34年后再捡起这个故事时多了洒脱与释然。即便不去深究导演的各种精巧设计,只简单地看这一个故事,也一样看得人如痴如醉,在自我表达和观众感受之间形成了平衡。

看短片时并没有哭,但是在看完再回想短片中的那些画面时,不自觉地泛了鼻酸。

《奥斯卡最佳短片》 ★★☆

好遗憾,最终不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拍摄,不然讽刺意味会比现在呈现得强的多,无论是号称有电影梦想却又想赚钱还为私事耽误拍摄的导演,还是号称要扶持新导演却想着法儿蹭热度搞事情的节目,又或是号称有更高表演追求实则演技烂还对拍摄横加干预的演员,而不会被个别评价为“全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钱宁黄的改编思路和其他导演还挺不一样的,其他一部分导演是对原IP或多或少的解构,另外一部分导演则是只借用IP之名而拍另外的故事,《小时代》在这个短片中的作用就是“观众能对剧情台词倒背如流的公认烂片”的象征物,也可以是《天机·富春山居图》《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爱情公寓》,只是碰巧导演最熟悉《小时代》而已。

不过,我还是觉得,钱宁黄其实选孟子义会比选黄明昊更合适,黄明昊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烂片无数的演员,当然,更合适的或许还是节目中同以导演身份出现的包贝尔。

《罗密欧还活着》 ★★

我既不熟悉《水浒》,更不熟悉京剧的相关戏,反倒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反而被提及更多。

我很喜欢蔡康永,喜欢到甚至对《“吃吃”的爱》都抱有滤镜,然而这一部我不喜欢,我看完后始终觉得这个故事可能更适合放在和当下有些距离的时代,然而视频直播、抽帧摄影、大量旁白等又太过现代了,这便给了我一种满是错位的不适感。

吴中天对原剧本的改动给作品加分了,那么康永哥的改动则是扣分的,这大概是59岁的他的恻隐和不甘,如果是29的他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阿基米德的晚餐》 ★★

改编自《三十而已》,我觉得改编思路上最有趣的一点是提取了阶级矛盾作为短片主题,这一点来说是聪明的。

王一淳做的最好的一点,表象上的收,实际上在给,情绪上不断堆叠、不断递进给得很足,并没有让人会在某一刻情绪断掉,情绪足到会让人忽略剧情上的bug,即便事后是经不起细想的。

然而,王一淳给的情绪太多了,富人的恶来自愚昧、穷人的恶来自富人,这样的设定连《寄生虫》都会因此被诟病太过类型化,现在的短片更像是为了配合某个热搜而生。

《超时未送达》 ★

只用了一张《天堂电影院》的海报,便宣称改编自《天堂电影院》,讲爷孙情的电影那么多,凭什么让人相信这是该改编自这一部呢?

从第一个室内镜头拍到屋里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悬浮,这是一个外卖员的房间?而到了室外,几个上海空镜,男主角的旁白,有《小时代》的味道了,那一刻我突然释然了,因为我对这个短片已经没有期待了,韩雪口中的“现实主义”实在是讽刺。

坦白说,韩雪是一个完全不适合导演这个工作的人,既没有导演思维又没有导演技巧,片尾那一长串的人名,只能感慨,资源都被浪费了。

《巴德玛》 ★★★

相较于《回到伯勒根河》,在老无所依这一主题上,德格娜走得更远了,尤其让我感到舒服的一点,是她终于在短片中加入了不少女性主义的元素,虽然不多,却是给电影添彩的。

不过,这一回她的镜头不够干净利落,或许是因为第一部短片遭遇到的质疑让她产生动摇了吧,如果有更多时间让她打磨,也许会更好吧。

《明月的花园》 ★★★★

曾赠依然带给我惊喜,她的镜头依然会讲故事,这一回她讲关于青春的故事,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却都不是她说的重点,而是在说悸动与不羁、迷惘与坚定、获得与失去、abandon与ability。

从《爱情》到《明月的花园》,曾赠一直都是浪漫、轻盈的,很多人更喜欢《爱情》,而我更喜欢《明月的花园》,前者是大众化的,而后者是更加私人化的,曾赠也许因为是自己青春回忆而不够理性,但是她适度的感性却让我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些自我投射。

《半镜》 ★★

比《超时未送达》有进步,但是进步很有限,韩雪还是不会用影像说故事,虽然用了不少电影化的手段,却带着强烈的电视感。

《半镜》依然延续了韩雪在《超时未送达》的悬浮,一部意在表达对乳腺癌女性关怀的故事,乳腺癌只是作为一个名词存在,这便脱离了故事最核心的部分,更是对“真实改编”的严重跑题。

这部短片女性主义吗?首先我承认有擦到了女性主义的边,试图以男性想象的方式来跳脱男性凝视,但是短片并未真正诉说女性的所思所想、女性的诉求表达,从我对女性主义的理解来说,这不是女性主义。

《匹配》 ★☆

从《我的外星女儿》到《匹配》,王文也的想象力更进了一步,社交软件具象化的设置是有趣的,然而视听反而是大退步的,镜头语言显得有些乏味甚至粗糙,叙事节奏更是相当拖沓冗长。

《匹配》中的所谓爱情是基于谎言开始,而不是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相爱,而最大的失败点,则是核心悬念根本构不成悬念,整个故事的惊喜感毫无。

作为一个爱情短片,却完全无法让人心动,我都不心动,我怎么相信故事中的他们会重新心动、重新在一起呢?

《观察者》 ★★★★

《观察者》作为一部科幻悬疑片,无论是科幻部分还是悬疑部分,钱宁黄交出的答卷都让人满意,科幻部分不用特效加成就建立起了令人信服的世界观,悬疑部分更是让人一路猜一路惊喜。

相较于前一部作品《奥斯卡最佳短片》,钱宁黄这一次更加节制也更加干净利落,在为表达和反转铺垫的同时,再注入情感元素,刚与柔交织,节奏感也更加明确。上一回让人在入戏和出戏之间反复横跳,而这一次我几乎一直专注在故事中,并且还不断去试图探寻故事的真相,就此,我会对钱宁黄未来的作品有所期待。

《观察者》完全有扩展成为长片的可能,如果真的拍成长片上映了,我愿意买票观看。

《甜点店之恋》 ☆

喜剧可以不只让观众笑,但是得先让观众笑,而《甜点店之恋》是一部完全不好笑的喜剧,不仅不好笑,还分外悬浮,四个角色之间彼此完全不熟,家人不像家人,恋人不像恋人,该有的情感链条都没有。

蔡康永作为作家,写这么一个无趣的故事已经很不应该,而作为导演,且不说选角失败,让电影的表演体系混乱,甚至连前后戏之间的衔接都处理的非常有问题,每一场戏明明都有作用,却让人感觉充满了废戏,哪怕只有13分钟的片长都让人觉得十分漫长。

即便不将《甜点店之恋》当做喜剧片,当成爱情片也许没那么差,但也是相当差了。

《音乐之声》 ★★★★

在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我以为《音乐之声》是一个近未来、软科幻故事,直到故事最后的底翻出来,故事中的角色都是蟑螂,而反转却又都是经得起推敲的,让我感到诧异的同时又倍感惊喜。

王一淳以往的导演作品,其实都带有非常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音乐之声》则明显看到了她的突破和进步,把女性主义的关怀融入故事于无形,缓缓流畅着一股温柔。

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成熟的个人视觉风格、具有空间化的电影感,是王一淳在我眼中最大的优点,而且还能感到她还在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补足自己的缺点,也是一个会让人期待新作的导演。

《烙花散》 ★★

《疯狂的外星人》的时候,我表达了我强烈的喜欢,《烙花散》则着实让我喜欢不起来。

从前一部作品到这一部作品,梁龙的个人风格一以贯之,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疯狂的外星人》的荒诞感和节奏化给了形式感平衡,然而《烙花散》的布景、摄影、表演都太过舞台感了,于是便向着一个方向无边无际的偏离,最终让人感到失控。

两部短片看下来,唯一让我一致的感受,是孤独。

《不准笑》 ★★

不像《甜品店之恋》那么难笑,但也并不怎么好笑,喜剧不好笑就已经注定不及格了。

更可怕的是,像大多数自以为很好笑的喜剧片一样,只有情节没有故事,没有故事角色更是无法建立起来,只有扁平的标签。

包贝尔作为导演的调度,甚至还不如上一部,好多个节奏点上都感觉差了半寸。

《不差钱的事》 ★

我都可以抛开不好笑这件事来评价这部短片了。为什么要有这个镜头?为什么他要这么干?为什么故事会是这个走向?为什么故事的剪辑顺序要这样?整部短片给了我无数个为什么,却由始至终都没有给我一个解答,荒诞和荒谬根本不是一回事啊喂!

《哪吒》让我对相国强的印象,是他是一个一切为炫技服务的导演,然而到了《不差钱的事》,不仅炫技没了,从摄影、剪辑、调色、故事逻辑、行为逻辑,都让人一脸莫名其妙。

与其说相国强拍了一部喜剧短片,不如说这部短片本身的存在才是喜剧吧。

PS.对于节目的评分会基于各短片的平均分而浮动,之后节目更新应该也会继续更新我个人对各部短片的评价,不过,万一哪天我懒得再写了,那也就坑了。

 2 ) 主创别撕逼

看了半集,学生作业放映会即视感,感觉玩的太小了,没劲。

我来策划一个电影拍摄选秀节目:

《主创别撕逼》

第一关,结合创投机构选出20个编剧、20个导演参赛。编剧组同题目命题创作短篇故事,导演组同拍摄脚本拍摄短片。

然后不公布署名展示,编剧组给短片投票,导演组给故事投票。排名前十的编剧、导演存活。

第二关,公布前十的短片、故事作者,导演编剧相互盲选,相互都选中者牵手成功直接搭档,没选中的继续下一轮盲选,直至剩下四个眼光不好或者没自知之明的主创被淘汰。

第三关,8组编导团队进行电影创作,分创意阐述、故事模版、样片试片三个环节,由四个资深制片人投票选择。

4个制片人各自选出心仪编导,再有一个飞行制片空降,从被淘汰的4组编导里选出一组,共组成5个主创团队。

第四关,5个主创团队实操开始拉投资、磕演员、筹备建组。也不需要观众投票了,直接放开众筹入股电影拍摄的渠道,让粉丝们真金白银的支持喜爱的主创团队。最先筹齐拍摄资金的三个主创团队胜出进入到拍摄环节,被淘汰的两组在限期内找到钱也可以复活追赶拍摄。

第五关,拍摄。各组主创团队开始拍摄,综艺主办方不需要再干涉,只要在旁边拍摄记录即可,各组内的矛盾撕逼不比在演播厅里哔哔精彩一万倍么。

第六关,最后的PK,公映。

影片制作完成后,各主创自行选择上映时间,等所有参赛主创团队影片下影后,结合累计总票房、收益比例、大众口碑、影评人口碑等因素,选出年度最强主创者[旺柴]

 3 ) 没想到我竟然通过这个节目才get到二手玫瑰

最近都在说《导演请指教》这个综艺很有争议,上个周末,北京连下了两天雪,冻得完全不想下床的我也打开电视看了看。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所触动的一个是包贝尔导演的《哪吒》,另一个就是二手玫瑰主唱梁龙导演的《疯狂的外星人》。

一开始不懂这个节目争议的点在哪,也不太能get到二手玫瑰和梁龙(虽然我是一个东北人)。但是看完《疯狂的外星人》,我懂了。

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梁龙的这个短片一开始的画面我就喜欢上了,因为他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喜欢的一位叫马良的摄影师和国内的一个叫简迷离的乐团,他们的作品风格也都是另类中带点小诡异,懂的人自然能读懂他们作品里的情绪和温度。我觉得梁龙的片子也有点内意思,可能他们骨子里也是一类人吧。

首先,我觉得拿梁龙拍的这版和原版贺岁档爆笑喜剧大片比其实是一件有点可笑的事情,二者风格完全不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其次,我想说:没有所谓的剧情并不等于没有表达,有时候情绪的渲染比直给故事更深刻有力。

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ta只有一个人,没有同类。ta也尝试过融入他人、融入社会,但想要做到完全融入似乎并不容易。不过,不一样又怎样,ta还是会遇到和自己在某一时刻、某一维度有共鸣的人。

瞬间觉得,梁龙和喜欢梁龙这部作品的人其实就是片子中的“外星人”,看似与这个社会和大众想法格格不入,但是他们足够友好和真诚,都带着好奇心想要与这个世界接触,哪怕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哪怕他们看上去不那么讨喜,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和其他不同群体在这个世界上共存,ta们才是被大众“孤立”的存在……

傍晚的时候,一整期节目看完,感觉梁龙的这部短片后劲儿实在太大,再加上我实在是对没看完这部我最喜欢的短片抱有“怨念”,就在网上搜了未播出的画面,还找到了完整版一口气刷了两遍。我想说,停播绝对是观众的损失,因为到后面,当黑白画面一下子变成色彩浓郁的画面时(看到第二遍才注意这段的歌词是“谁说耍猴的不是艺术家”),那一瞬间的感受还蛮震撼的,之前觉得憋屈的情绪一下子找到了出口。不过这样依旧没办法弥补第一次没有完整看完的遗憾,因为片子从中间断掉了,情绪就卡在那里捡不起来了,始终不连贯,我相信很多人跟我的感觉是一样的。

另外,其他关于跳舞阿姨、碰碰车女孩、男孩和演讲诗人,网上有很多人解读,都很详细,我就不复述了,反正我看过是越来越觉得值得深挖的东西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找。片子在节目中没有放完让我觉得可惜,也有一些引战的观点让我觉得悲哀,但最感动和温暖的地方,就是在戏中出演“外星人”的演员潘斌龙。之前他在选择导演的阶段就一直表示自己要等梁龙导演的作品,哪怕最终等来的是不露脸、全程没有台词的角色。现场经历作品被停播,他也在各种方面表达了对梁龙导演的支持。如果这是人情的温暖,大潘精准的表演就是用专业在展现对“异类”这个概念的包容与共情了。

大潘一出现,蒸汽朋克的造型就很带劲儿,但表情被遮住了大半。外星人抿着嘴,乖巧可爱,没有任何攻击性,这是他的常态表情。随后他检视自己的凳子,想和大家摆放的一样,小心翼翼的对比与观察透露出想要融入的态度。

三五成群的大妈骑着摩托车驶过时,膝盖微曲的形态透露出一种好奇但和环境隔着一层的生涩感。

当孩子观看时,外星人特别摆了动作被用来画像,体态上扭捏却也自信。但发现孩子画的就是真实的他,而非故作姿态的自己时,一瞬间泄气的样貌非常呆萌。

在碰碰车一场里,大潘展现了笑容,全露齿,机械、超现实。在碰碰车的氛围里,外星人也体会到欢乐的情绪。

然而遇到保洁诗人,通过长时间的对视,他们确认彼此,外星人好像小孩子那种模仿的玩笑,1:1还原了诗人的笑容。在这里给观众一个标记:同类。

当所有不一样的人聚齐时,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依然是去参加了一场广场舞。但整齐的动作中,外星人还是那么突兀,努力的模仿,却因那双大手格格不入,只好卖力地跳自己的动作。当镜头推至独舞时,色彩出现了,所有黯淡消去。外星人比划着看不懂的手势,一个人跳舞,全片结束。

这样一个作品,叙事非常的碎片与零散,和观众交流的主线就是一以贯之的外星人,他是一个懵懂可爱的孩童般纯真的异类。他本能地行走在人群中,他忧伤开心跟随,他既是故事、符号也是情绪。这样的表演看似简单,却是真实与幻想、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链接,必须和整个短片的气质浑然一体,多一分太具体,少一分没效果。那些所谓的“最美表演”不就是给演员一个这样的情境,去做这种表意又表情的演出吗。所以在这部片子之前,我会说大潘是一个好演员,之后,应该说他是一位表演艺术家了。

采访时,潘斌龙说自己在现场很为梁龙导演难受,自己也很难受,他说“比方说很多年轻人,在往前走的路上会被很多人不接受,尤其你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的时候……”由此可以看出大潘是懂梁龙导演的,也正因为能够读懂才会欣赏和认同,才能够很好地在影片中诠释出梁龙导演想要表达的感觉吧。

我是没想到自己以这种方式get到二手玫瑰,我得赶紧去找几首他们的歌儿听听了~

 4 ) 2.2分烂片之导,洗白了?

郑重声明,本文绝对不涉及人身攻击,如有意外,纯属意外。

有那么一档综艺,开播消息一官宣,立马就引发了网友的群嘲和兴趣,一年一度的大型撕逼爆款综艺又来了!

没有错,它就是鹅厂出品,《演员请就位》的姐妹篇《导演请指教》

这是一档导演竞技真人秀,由四个制片人作为导师,带着16位导演同台竞技,角逐年度最具价值导演荣誉。

节目组有钱任性,要资金给资金,要演员有演员,包括惠英红、胡杏儿、齐溪、喻恩泰、李诚儒等等,导演只要专心拍片就行了。

为啥它一官宣就引发了群嘲?

原因就在导演的阵容上。

这16位导演,有资深的,比如拍出了《胭脂扣》《阮玲玉》等华语经典的导演关锦鹏。

有刚刚崭露头角,表现不俗的新人,比如《黑处有什么》的导演王一淳。

同时,还有一些让人一听不免有些皱眉疑惑的。

比如,创造评分奇迹的影评小能手毕志飞,擅长土味翻拍的汉化达人包贝尔,可能是最近不太想接客的梁龙,华谊公主王文也……

也就是说,无论水平啥样,做没做过导演,只要你有导演梦,有话题性,或者有背景,我们就都能让你上。

这不明摆着要搞事情么?

肉眼可见,撕逼互怼一触即发,话题热搜妥妥预定,“三如”场面正在路上。

流量这一块算是被鹅厂玩明白了。

这两天,《导演请指教》第一期的上下集播出了,我也在第一时间去看了下,果不其然,是你,是我熟悉的味道。

简单来说,第一个阶段,《导演请指教》的规则是这样的。

16位导演从16个经典IP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创作,然后在演员池与演员们双向选择,之后拍摄成片,分成8组两两PK。

在PK现场,王晶、方励、陈祉希、郝蕾四位制片人,将对导演的作品进行点评,决定是否考虑与这个导演合作。

而除了制片人以外,现场观众里还分为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影组,他们在观看中决定是否按下离席键,这会影响影片的总票数和是否停播。

影片播放完毕后,他们将和制片人、现场其他演员一样,都有机会对影片进行点评和质疑。

这味道,是不是啧一下就上来了?

在第一期上里进行PK的是相国强和包贝尔,两人所选的IP都是《哪吒》。

相国强大家可能不熟,他是个大学老师,在学校里教的就是电影,理论扎实,经验也不少,《少年巴比伦》就是他拍的。

他带来的《哪吒闹海》主角一个名叫李拿的男孩,他的爸爸年轻时是这一片的老大,人称托塔爷。

现在时过境迁,托塔爷只能坐轮椅,当地已经换了搞强拆的龙哥当老大。

本来李拿就对龙哥不爽,听说女孩小芳被龙哥骗了后,他来劲了要替人家出头,于是戴着哪吒面具跑去给了龙哥一巴掌。

这一巴掌之后所有人都来埋怨他,怕老李家招致龙哥的报复。

他的爸爸也是如此,坐着轮椅都不能阻挡他对李拿连打带骂教训一翻。

本来李拿并不觉得怎么样,没想到,小芳翻脸不认人,所有人和他强调事态的严重性。

于是,他自己也开始害怕,最终在爸爸因为这事被找上门的人气到住医后,决定给龙哥道歉。

结果这时,警察来了,龙哥因为涉嫌黑社会被抓了。

在故事最后,李拿把一只塔交给了爸爸,父子俩达成了和解。

直观看来,故事非常老套。

王晶直指这个题材香港至少拍过五六十部,李诚儒评价它“毫无新意”。

然而,相国强对这些批评却完全不能接受。

在争辩的时候,他给出了很多解释,其中有一句,我看的时候当场就笑喷了:

“我没想过把它做得太过正常,用了很多技巧,还有很多形而上的东西。”

的确,就像郝蕾所说,这片子玩了不少花活。

分了章节,做了各种碎剪、跳剪,手持摄影、移动镜头通通搞起来,符号隐喻(比如塔)更是不能少。

可是,这些花活真的玩得好吗?并没有。

就比如有一场戏,李拿和一个哥们喝酒,对方在强调得罪龙哥的可怕,镜头一直就在那摇来摇去,摇得人脑瓜子生疼。

这是在暗示人物内心的波动?还是在制造紧张焦虑的氛围?或者为了形成一种临场感?

反正我是通通没get到,只感觉炫技和做作。

至于他所说的形而上,大概是指父权困境、群体之恶、生存焦虑之类的。

且不说这些话题被讨论过了多少次,已不能算多新鲜,单就呈现的效果而言,他也没有讲清楚啊!

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顾着玩深刻了,连人物的动机都没给予足够的铺垫,难怪方励大呼“一头雾水”。

面对质疑,相国强明确表态自己要走的不是一条商业影片的路,还搬出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给自己抬轿。

虽然态度还算诚恳,但骨子里的高傲自负却完全遮掩不住。

既然人家都这么说了,我们还能说什么,祝福吧。

相比相国强,包贝尔带来的《哪吒》就简单多了。

故事分两条线展开,一条是男主看到一女孩被校霸欺负,于是打了校霸。

后来,家长找到学校,不分青红皂白指责男主,只见男主情绪上来了,直接跑上天台要用命赔偿。

一条是一个女人怀胎十个月,胎儿却只有三月大。

她被逼打胎,被逼离婚,最终怀孕三年后独自生下了孩子。

是的,男主就是这个孩子,女人给他取名为李哪吒。

李哪吒本想纵身一跃,却在迈出最后一步时想起了妈妈,于是放弃了跳楼。

这个故事比相国强的观感要好一些,但仍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交叉剪辑的两条时间线并非同步,女人那一条是从怀孕到生娃的过去,而男主这一条则似乎就这几天的事。

这个交叉剪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形成彼此呼应的节奏,并恰好卡在最后做一个反转。

在片中,女人说出给孩子起的名字之时,也正是男主决定不再跳楼之刻。

而在这之前,影片则做了一个假的结尾:男主跳楼腾空,旁白里唱着“我命有我不由人”,瞬间长出三头六臂化身哪吒。

但也因此,碍于片长所限,每条线都不完整,很多地方没有说的特别清楚。

只不过,片中的瑕疵,都被包贝尔通过情绪和演员的表演给盖过去了。

这里面的情绪,一个是男主妈妈作为女人所受到碾压与苦难,一个是假结尾男主化身哪吒的高燃时刻。

这几年,观众爱看的不就是这?

在现场,专业鉴影组的北影副教授孟中就对上面的问题发出了质疑。

对此,包贝尔是怎么做的呢?

他拐来拐去,最终居然打起了感情牌。

不是我冷血,只是这一招,大家怎么还没腻歪?

而除了这点不算批评的批评以外,现场基本就成了夸夸群。

无论制片人、演员,还是大众组、专业组,基本上都在对包贝尔鼓励和赞赏。

不是说不能夸,但捧成这样,有没必要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包贝尔拍出了一部旷世神作呢。

结果显而易见,在这场PK中,包贝尔胜出,获得了所有制片人的青睐。

在周六播出的第一期下中,PK双方是梁龙和毕志飞。

梁龙带来的作品是《疯狂的外星人》。

黑白片,比较有实验性,也比较自我,表现的是一种情绪,刚播几分钟就因为按下离席键的观众太多而停播了。

这个片子,直接导致大众观影组和专业鉴影组撕了起来。

专业鉴影组说看到了异类、孤独、悲伤,大众观影组直接回怼:你们就是故作高深!

这其实,就是专业人士在解读影视作品时与大众间的一种隔膜。

品味的差异来自于审美训练,专业人士有着一整套自洽的美学体系、逻辑体系和语言系统,这并没有什么。

但与此同时,如果专业人士总是抱着一种俯视、启蒙大众的姿态,那么大众会接受吗?什么,你在教我做事?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梁龙的片子,我会和梁龙的说法一样,没看完整原片,不予置评。

相比之下,毕志飞也比较“胆肥”,他直接搞了一部《新小城之春》。

要知道《小城之春》可是百年百大华语电影之首。

不开玩笑说,为了这片毕志飞还真挺受委屈,哪怕他的《逐梦演艺圈》烂出天际,我都与他共情了。

选演员时没人跟他,要走位演员有意见,到了PK现场,连一个参与的演员都没来。

整体来说,《新小城之春》对于他来说已经很有进步。

片子呈现出的状态很稳,但手法和故事内核则完全没啥新意。最要命的是,片子把《小城之春》改成了一个现代版的托妻故事,这价值观的保守程度,你敢信?

刚开始时,还是有一些人对毕志飞进行鼓励的,但紧接着,专业鉴影组和李诚儒开始对他轮番轰炸,越解释越错,越错越被狠批。

到了最后,制片人里,郝蕾和陈祉希为梁龙亮了牌,而他则无人问津,你说惨不惨?

上下期看下来,《导演请指教》还是有着非常高“可看”性的。

一方面,它制造了一个互怼闭环的场域。

制片人、导演、大众观影组、专业鉴影组,以及以李诚儒为代表的演员,他们之间,随意抽取两个都可以就一个作品,一个观点开撕。

比如,对包贝尔的作品,制片人的点评都集中在情感上,这让专业鉴影组的孟中不解,为什么评价标准不统一,有时只谈感情方面,有时又谈论技术。

接着,他为相国强鸣不平,表示我敢保证电影学院毕业的,技术方面不会成问题。

没想到,郝蕾直接来了句:

不是说哪个学校的他就一定技术好,从专业学校毕业了,拍得很烂的,改了行的多得是。

就这火药味,你说看着爽不爽?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中窥见中国影视产业上下游各种有趣现象。

这里面首先是有一些学院派的尴尬,他们的理论和技术都不成问题,但往往过于自命不凡,既不愿做商业片,也尚未拍出优秀的艺术片。

于是,他们总是在小圈子内进行自我体认,执迷于文本的解读空间,拍一部片子,没等观众看出来啥,他们内心里就已经写了好几篇深刻的影评了。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抱团效应。

仔细对比大家的点评,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根据作品本身进行客观评价,导演的咖位、交情、资源等等,都影响着他们下出什么样的菜碟。

对有些人,就明批实夸,以批带夸,对另外一些人,就可以批得体无完肤,甩开膀子。

这里面真的没有一点私心?

在我看来,《导演请指教》整个就一中国影视行业图鉴。

这样的一个综艺,它的质量很高么?不见得,但它的热度却一定很爆。

看了它别的不敢讲,但有一点可以保证,你绝对能知道为啥我们有那么多的烂片。

篇幅所限,更多内容我就不多说了,如果你也认同我的观点,那就点个赞,让更多的人看到吧。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

 5 ) 吵吵闹闹的节目,生出了一座恬静的花园

《导演请指教》播出四周了。

虽然是个拍电影的竞技综艺,但它本身好像要比里面拍摄的众多短片都富戏剧性。

剧情可谓是跌宕起伏。

第一周播出,节目里导演、制片人、专业影评人、普通观众吵成了一团,节目外自媒体们犀利嘲讽:

第二周,张雪迎重现紫霞仙子wink的预告片一出来,网友戏言“是反诈中心APP看了都要直接报警的程度”,然而短片完整播出后,风评又变了:

哈哈哈哈,笑不活了,家人们。

第三周,影视圈二代PK,影人点评如欣赏国王新衣。而后满级大佬光临新手村,一支《人间烟火》降维打击,又又又引爆了话题度。

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纷纷扰扰之中,本周的节目给了我们一整期安静品味的时刻。身为同班同学的德格娜和曾赠,在主题赛阶段都交出了一份动人的答卷。前者作品厚重,后者作品细腻,虽然德格娜导演获得了更多的票数,但我还是想聊聊让我共情更多的《明月的花园》。

少女无疾而终的暗恋与悄无声息的成长

非典肆虐的2003年,少女明月停课在家。

她经常偷偷去看一个男生打球,这个男生和她的偶像穿同款球衣。她学着别的女孩子的样子,脱下常穿的运动服,换上红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见他,却没有引起他的分毫注意。

伤透心的明月进到了邻家老人的花园,老人跟她打招呼,给她吃造型别致的糕点,同她交流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很妙的一点是,虽然两个人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但留学的背景和患病的状况,让久经世故的老人和不谙人事的少女之间展开平等对话的桥段,变得合理且动人。

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其实是很大的命题,也是很难处理的问题。任何关于人生的观点,都很有可能被当代网友当成是鸡汤文学处理。任何企图教导他人如何对待人生的人、书籍、电影都可能会被我们打上“爹味”的标签。

片子里的老人虽然说出了“健康和学习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这样的话,但他不是在向明月灌输他的价值观,这更像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语。一个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潜意识里会觉得健康是最重要的,能帮助他对抗疾病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

至于明月,老人的话让她意识到原来她所遇到的事情是有另外的思考方向的。把对偶像的喜欢投射到别人身上,为什么不能投射到自己身上呢?于是她结束了暗恋,选择去学习,去充盈自己,去喜欢自己。

《明月的花园》在我看来不是一个讲暗恋的片子,暗恋只是一个引子。也不是一个教导观众在爱与梦想,健康与学习这两种价值观之间二选一或者给它们排序的片子。它的核心,是一个三分自卑,三分迷茫,三分浮躁的少女,如何找到内在的力量,从而在心里筑建了自己的花园的故事。

非常赞同影评人杨超对于明月自我介绍的解读,从“我叫杜明月”到“my name is mingyue du”,从最初的满不在乎到最后的郑重其事,这是多么亮闪闪的成长弧光啊。

基于女性视角的情感表达

院线里每年都会上映几部青春片,纯真的爱情,深厚的友谊,热烈的梦想,百折不挠的勇气,俨然成为了当下青春片的主旋律,也成功地取代了“分手、打胎、车祸”的狗血套路,成为了青春片新的流量密码。

可是,也有不一样的青春侧面吧。

那种孤独的自卑的,好像整个世界都找不到和自己相同频率的人。

那种平淡的乏味的,除了上课,吃饭,写作业,生活里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那种迷茫的浮躁的,不知道背单词、学习是为了什么,应付考试,还是应付家长?

这些被忽视的情绪在《明月的花园》里有很好的表达。

片子以少女明月作为叙事主体,大量的镜头视角都是从她的眼睛看出去的。甚至作为一个美好男性形象出现的陈宥维都没有获得一个帅气的特写镜头。因为明月总是远远地看他,害羞地看他。

这样的拍摄手法,让人很容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明月躺在房顶瓦片上听歌时,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悠远的蔚蓝的天空。

少年哼着歌从明月身边经过,钢琴曲响起的那一刻,望着他消失在巷尾的背影,我也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酸涩。

明月穿上红裙子,走到屋外。阳光洒下来,在少女的脸上划下明暗的界限,青春的美好喷薄而出。她从手指缝里看太阳,绚烂的阳光也刺伤了我的眼。

谁说私人记忆观众无法共情?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明月终于意识到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一边抹泪一边大口吃着老人给她的糕点。没有台词,但能感受到画面里全是传递出来的情绪。有懊恼,有遗憾,有坚定,有释然。

看完了曾赠导演的几部短片(节目里的两部+她的毕业作品《明月的暑期生活》),最大的感受是,她是一个多么细腻的人啊。也不刻意煽情,但那些细微的情绪会在观众心里慢慢滋生出来,蔓延到四肢百骸,最终让人热泪盈眶。

取悦观众是结果,不是目的

节目里还有一些评价在说《明月的花园》故事性不强,节奏平淡温吞,让人没有观看的欲望。

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在看的《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书中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为了单场脱口秀的炸,去讨好观众,疯狂互动,那这场秀即便是炸了也是无意义的成功。

套用到这里来说,就是,如果为了获得更多的观众投票,去给剧情增加一些喜闻乐见的冲突、矛盾,那么即便是赢了,也是一场无意义的成功。

《导演请指教》赛制的目的,对于导演来说,应该是通过拍短片赢得观众的喜欢从而磨砺自己,而不是赢得观众的喜欢。练好了自己,拍出来的作品自然能取悦观众。取悦观众是结果,不能是出发点。

最后,想说,应该少有导演来这个节目是为了赢得比赛,大多是为了成为越来越好,越来越厉害的导演。

所以曾赠淘汰了也没什么遗憾,以后导演这条路还长着呢。毕竟,大概率还是会被捞回来的。哈哈。

 6 ) 导演请指教笔记

1. 曾赠:爱情

没有现场评价的那么好。最触动我的是对真假的探讨。穿上紫霞仙子的衣服就是她了吗?穿上孙悟空的衣服就是他了吗?来《大话西游》拍摄场地又借衣服的,多少有点入戏太深。所以做这门生意的小哥才会说孙悟空的衣服特别可笑。可他真的这么觉得吗?真这么想他还会穿上孙悟空的衣服去表白吗?他穿着孙悟空的衣服、拿着金箍棒去表白的时候,真的应了那句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很动人。以现实的眼光看,男主女主都挺矫情的。可电影都像生活一样现实,还有什么意思呢。

2. 曾赠:明月的花园

健康和学习不能替代爱和梦想。健康和学习是生存层面,目的也过于明确;爱和梦想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大致相当于人的底线和上线。对于人而言,这两种价值观都是必要的。生存层面的价值不能放弃不等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就可以放弃。

我不明白杨超说的少女完成了主体的认同。为什么用别人的语言叫主体认同,这不正是忘记了自己么。

刘佩琦排练的时候看不出来,但成片里的表演真好啊。

3. 曾赠:到我了

再一次,在场的专业人士都没看过电影么。《神探》没看过,《你好,疯子!》没看过吗?前几年已经在院线上映了。国产的没看过,《搏击俱乐部》《美丽心灵》都没看过?纷纷说看不懂,对观众有门槛。你门槛是一道过门石吗。观众全都看懂了好吗。观众都没网,只看院线电影那样的电影吗?世界上那么多电影,大家随便看,品位早就提上来了,需要你引导?就算你说你要引导观众,也不能怼到观众脸上说吧。专业水平不行,情商还低。其实专业人士就是电影知识比观众多点的人而已,让你当个评审以为自己成仙了。电影圈要做的不是引导,而是拓宽审美的阈值。很多人看抖音也能活,但这里面又有很多人看了更好的东西也是接受的。电影人只不过给观众多一些选择,大部分见识到好的东西之后就不喜欢差的东西了,或者差的好的都接受了。而且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以现在观众的观影量完全可以和专业人士平等交流。

再一次,在场只有杨超一个明白人。他点破了这个题材并没有打破艺术规律,只是用已有的手段很好地完成了而已。有评委还说这个能去戛纳,你是没看过一部金棕榈才心里这么没数的吗?这个短片是有多难看懂,从一开始就明白得不能再明白。其实可以在真实环境里拍的。都在虚拟空间拍了,评审还看不懂。回家洗洗睡算了。这个短片内容很浅的,形式也很清晰。评审都惊了我也是不懂为什么。

4. 曾赠:辣椒炒肉

剧本极其工整。现代口味和传统口味的冲撞,本乡人和外乡人的冲撞。听到片名我就能想到有多好看。写到乡愁,很难失手。家乡的味道太容易引起共鸣了,映后观众纷纷报菜名。不是家乡的味道有多好吃,而是小时候的味道已经刻在骨子里。家乡的味道是一种玄学,没有家乡的食材不行,外乡人做也不行。家乡的味道是一种乡愁,必须回家才能缓解。

乡愁已经足够感人,再拍到妈妈的味道就是故意让观众哭。曾赠确如王晶所说是懂得取悦(包括弄哭)观众的导演。但因为她技术足够好,让这种取悦不引人反感。妈妈去世冲击力已经足够强,张珏的眼泪稍微收敛一些更好。妈妈的声音贯穿始终,妈妈的味道早就在情节的铺垫中。直到语音播完,“宋洋”和观众才知道,妈妈的味道,已经没有了。

本片的结构也是两位男主的双人舞。都出现了工作危机,都在餐厅工作(两家餐厅甚至是对门),都按菜谱烹调,都对自己做的菜没有感情。“张珏”妈妈走了,他终于吃到了妈妈的味道;“宋洋”妈妈来了,他终于要吃到妈妈的味道。

5. 王一淳:阿基米德的晚餐

挺好的呀,不知道专业观影团在挑剔什么。我唯一遗憾的地方是,弹钢琴的段落太长了,也没拍清楚温峥嵘假弹,都不知道拍那么久干什么。而且又不是《钢琴师》,真弹也行啊。也不符合生活逻辑,人是很敏感的,哪能主人回来那么久感觉不到。而且侧身谢幕余光也能看到。不同意方励说的太夸张了,保姆那么嚣张早被开了。那是她偷着穿偷着弹的啊,男主人女主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主人在场还这样那真是不想活了。

还有观影团所说的人性恶太直给了,为了恶而恶了。首先一个短片没有空间做那么复杂。我觉得在这个时长内,人物已经做到很饱满了。胡杏儿的角色是有些单薄,但她没开除保姆是有宽容在的。保姆的恶也只在一念之间,也没真作恶。尺度把握得还是挺好的。

影片只能给出一些线索让观众想象两个主角的剧前史。交代清楚剧前史很多长片都做不到,你让一个短片做到太苛刻了。可以想象女主人是平庸之辈,也许是因为嫁了个有钱的老公,一举进入上流社会,而且狂妄得不知道自己是谁,大肆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姆很优秀,因为某种原因沦落到给有钱人当用人。可能因为遇人不淑,也可能因为家庭变故。这种电视剧才能讲清楚的背景不能要求短片都给你讲清楚。知道给线索已经很好了。(北欧有个女同性恋的影片叫《吻我》,里面就是慢慢给线索来铺两个女主的背景——恋爱史和工作背景,这是这个影片少有人注意但非常好的地方。)

唯一有点别扭的是,故事的构想起始于吃不吃香菜。这是个选择,很难放在鄙视链里。这个细节对情节的推动作用不大。还没小男孩推动情节的作用大。他妈问他爱吃和牛还是爱吃剩饭,他说:“妈,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吃。”这句真是绝了。他用他的善良和单纯跳出了鄙视链和阶级差异。最后用他的善良唤起了保姆心中的善意。

另外,类似故事的《寄生虫》已经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观影团还敢这么批真是。你批评它太像《寄生虫》了还差不多。

还有,王一淳没上过电影学院,就拍过一部长片,能在剧本和分镜上这么老练,真是天才。

6. 王一淳:音乐之声

没说得那么好。导演手法纯熟,摄影好。地下城的置景太棒了。主题可能因为涉及蟑螂让人不是那么舒服。而且主题比较单一,就等最后揭示那一下。音乐和主题的关系可以花更多的笔墨去写,写得关系更紧密。

另外,小孩没练过就会调音,真是天才。他爸不支持太可惜了。

7. 王一淳:日出之前

主要是观众期待管理没做好。就那个气氛塑造,感觉一定有凶案发生了。但没发生,什么也没发生,观众当然失落。不过陈妍希本人就是剧透。占着人家档期,不可能露一下脸就死了。既然最后的逻辑是这一切都是行李员的幻想,那得把他塑造得更奇怪,这样才能说通。很多细节也怪怪的,为什么王导好去悬崖去了那么多次,为什么小熊身上有血,为什么手机要放行李箱里,谁放的,什么时候放的。

如果按这个氛围走下去,确实有凶案发生。那结尾就可以采用陈铭说的双胞胎妻子的讲法。虽然听起来很变态,但和影片的诡异氛围很搭,也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片中杜淳批判自己的时候是和现实中的王一淳互文的,也是自嘲的意思,挺有趣。

王一淳说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恶趣味。她的恶趣味不是低俗,而是暗黑、坏的意思吧。那更要把诡异氛围进行到底。

8. 王一淳:最佳女主角

辣目洋子暴露了一点表演上的不扎实。

每次导演介绍作品的时候都跑偏。说了两遍整个剧组自己演自己,实际上全片的重点完全不在于此。但她导演能力真的强。

9. 德格娜:回到伯勒根河

感觉祖孙三代吃了个饭,姥姥想老家了,女儿说那咱们回老家吧。没了。

《黑骏马》确实占了太多时长;也许不是真的占比很长,但在一个十多分钟的片子里,感觉很长。最后贴《黑骏马》的镜头,我心里在祈祷,千万别是原作镜头,千万别是。结果还真是。

10. 德格娜:巴德玛

是电影节电影的风格。但隐喻过于明显,明显到我不想说出来的地步。就像一些摄影作品,构图明摆着就是现代和过去的对比,作者自己觉得意味深长,其实很直白。太直白就没有厚度。这个比喻对于这部还不错的短片过于苛刻了,但我想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

11. 德格娜:两匹骏马

比前两部要好。真的把“意”写出来了,隐喻也没有那么直白了。两匹骏马的设定很巧妙,传统社会日常骑马,两匹骏马就是两个兄弟,他们很长时间以来和马是一体的。但弟弟要上学了,要努力融入现代社会,他没有也不能再骑马了。于是哥哥骑着自己的马,又牵着弟弟的马,象征弟弟只是一只脚踏进了城市生活,他的精神还在神山上。他和哥哥的牵绊还在。如果没有两匹骏马的设定,很难把这个主旨如此具象地展现出来。整部片都在写城市人和山里人的关系。哥哥说:“他们总想征服神山,神山什么没见过。”可现代生活早就进入了神山,弟弟一直在驾轻就熟地用手机拍视频。传统和现代是互相冲撞的,导演用石头砸烂手机很直白地表达了这一点。

还有一句台词我特别喜欢:“(用石头打瓶子)最重要的是瞄准这个动作,而不是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目标实现不了的恐惧。”其实也有神山和城市价值观不同的意思,城里人太功利了。哪怕没有这个意思,台词本身也很有魅力。这种恐惧是我经常不能达成目标的原因,只是我不常意识到。

德格娜还是挺有天赋的,在这么多导演里自成一派。

12. 德格娜:借光

剧本思路是一报还一报。你的楼挡了我的光,我就讨了说法。你的楼不仅挡了光,还让你儿子和我孙子在同一个学校上学。你儿子占了靠窗的位子,我孙子就要打他一拳。你孙子打我儿子一拳,我就打你一拳。

这个一报还一报的链条比较长,所以开始大爷总是顾左右而言他,后来才明白他其实是讲理的。一定要让律师打大爷一拳也是一种技术需要,戏剧冲突一定要在一报还一报的总体思路里。但如果打的动机更饱满、离打的动作更近就更好了。正是因为剧本扎实,本片才敢大部分时长在一个小房间里拍。剧本还是这个剧组的摄影写的,真是绝了。最绝的是这个故事的最后一笔跳出了一报还一报的逻辑。有钱人的楼挡了胡同的光,可现在胡同这点光还是反射自这栋楼。你挡了光,我借了光。我该怎么报呢?但最大的遗憾是对律师形象的塑造太刻板印象了,谁说当了律师就没人味儿了。

现场都在夸导演和表演,我觉得是不理性的。这个剧本优势如此明显的片子不夸编剧夸导演简直不能理解。导演的视听语言好就夸视听语言怎么好。拎椅子不打人而是晒太阳这么关键的情节点不可能是演员一个人设计的。皮裤那三句台词倒很像李诚儒自己写的。

另外我是非常赞同大爷这个老炮儿论理的思路的,别就说你儿子挨打了,为什么打你呢。社会上太多你凶别人你不对的谬论了。

13. 梁龙:疯狂的外星人

梁龙的导演手法还不够娴熟,明显能看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而不是有机的蒙太奇。也有场景设置的原因。正如杨超所说,如果没有场景的设计,你的置景就是景片。

14. 梁龙:烙花散

齐溪还是挺棒的。傅首尔也不出戏。两个时空的置景都挺好的。两个时空互为梦境大家也看出来了。就是齐溪假死,然后让恋人真死,这个情节没看出来。不仅没看出来,我也不明白齐溪这么做的动机,是恋人伤害到你了吗?你这么对他。

15. 钱宁黄:奥斯卡最佳短片

可能因为是从伪纪录片临时改过来的剧情片,还有很多伪纪录片的痕迹。比如片中的导演采访,有可能就是钱宁黄导演的观点,但导演有自嘲的意思在。整体比较混乱。

16. 钱宁黄:观察者

就是正常叙事,很流畅。加一些概念,成就了一部合格的科幻片。

17. 钱宁黄:人人都爱查尔斯

这个科幻逻辑是这样的:查尔斯是现实中的人,他真实地去体验各种奢华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然后他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所有的感觉都会传导给使用虚拟现实的人。现场的人哔哔半天哔哔不清楚烦死了。有人认为查尔斯是虚拟的人,或者虚拟地生活,有人认为阿江只是在看,不是的。方励是一个经常词不达意又爱激动的人。他想问的是,女朋友进入查尔斯的世界,阿江能感受到女朋友的形象和她触向查尔斯的手吗?当然能。查尔斯能看见什么,阿江就能看见什么;查尔斯摸到什么,阿江就能摸到什么。这里需要一个基础知识,也是陈铭给大家普及的一个(陈铭的发言大多时候都是正确又思路清晰的,但因为他说得太多太连贯,信息并不能全部被有效传达。再加上他有时候会再表述一遍别人的观点,虽然他说得更清楚,但他重复观点的时候我已经不想听了。)——我们并不是只通过感官去感受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大脑发生的。这也是《黑客帝国》脑机接口的理论基础,还是“缸中之脑”的理论基础。

杨超的建议是对的,如果查尔斯的所有感觉都需要传导给用户,查尔斯头上也需要接很多线。导演估计是想拍查尔斯的脸,出了个硬伤。另外一个也许是硬伤的问题:对查尔斯的世界,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是交叉使用的。其实用户看到的是查尔斯的主观视角,他们是看不到查尔斯的脸的。能看到查尔斯脸的镜头都是查尔斯那个空间的客观镜头。再一次,仅仅是为了拍李治廷的脸。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这篇科幻小说很快就变得不科幻了。而讽刺地是,在场年纪大一点的人连这种已经实现一部分的科技都理解不了。李诚儒问,有了这项科技,那我们还能感受到痛苦吗?当然能,我们又不真的是缸中之脑。摘下头盔,现实中的痛苦都在啊。再一次,陈铭由于太有知识,没能回应李诚儒的问题,而是说了另一种痛苦,就是所有欲望被满足的痛苦。这是王尔德所说的,生活中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欲望未满足,一种是满足了。但他说的查尔斯的痛苦我不同意。他一方面确实是所有欲望被满足而感到痛苦,甚至还有满足过载的痛苦,另一方面是作为感受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而痛苦。

陈铭在那说,只表现了食欲,还有其他欲望呢?虽然是有很多欲望,但饮食男女,除了食欲人第一想到的欲望是什么呢。真是为他捏一把汗。其实这个片子拍吃肉的镜头已经很有肉欲感了。《魔幻厨房》甚至可以更夸张。还有杨超,特别坦然地问,怎么不拍恋爱啊。你说呢?直男为什么一谈到恋爱就变得一点脑子都没有了。陈祉希只能把话说破,一是避免肉欲感,二是避免引起女观众的不适。

这个短片还是原小说提供的内容更多一些,感受不到现场所说的导演优秀的部分。只能说完成了这个小说表达的内容吧。

18. 钱宁黄:错误选项

立意和构思太容易猜到了。立意还可以——人生无所谓错误选项。但因为一开始就被猜到,揭秘时也没什么意思。架空部分的设计也很缺乏想象力,什么黄花岗起义第三枪,还拍那么长。我也不喜欢他的趣味,汗水和嘴的特写看得我很难受。唯一喜欢的一句台词:“选吧,选了就有活下去的机会。”危机中也能看到希望和乐观的一面,真好。

19. 王文也:我的外星女儿

就是《美丽人生》么。小孩也可以设定为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回事,只是配合爸爸,不想让爸爸担心。

爸爸从自己设定的梦里回到现实的时候可以有一个节奏。现在这个处理太随意了,一下子弄得之前的设定都没人信了。

最后是可以再来一番,外星人是的确存在的。让观众不从这个梦里醒来,让主人公有一个更圆满的结局。

20. 王文也:匹配

问题在于不是让观众猜到了结局,而是猜不到结局。而且猜不到的这个结局观众根本不想接受。结局出现前,充满了对前男友的怨气,一点没有对他的留恋。前面讲了一堆和陌生人恋爱的美好,观众都期待和这个灵魂伴侣在一起,结果还是个旧人。

观众的心理期待是要管理的。观众恨的不是悲剧,而是不打招呼的悲剧。是悲剧就要在整个故事的进程中留很多悲凉的迹象。

本片铺垫了,但还不够。

旧人也可以,结局再浪漫一点,从美好幻想转入现实世界才比较平滑、不突兀。可以简单点拍,女主一到咖啡馆门口,男主就笑盈盈地站着,说:我能重新追求你吗。我不知道是否可行,个人观点。

关于网恋。我网恋过,过后会觉得家长说得对,网恋确实不靠谱。可是这种不真实的恋爱也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而且如果没有网络,碰到喜欢的人会更难。现在通过网恋走向结婚的也很多,这种就属于把网上的关系移到现实里依然成功的例子。所以无论是方励所说网恋不应该移到现实,或李诚儒所说不该网恋,我都不同意。

21. 王文也:初恋

演员很好,年代质感也好。就是结尾太仓促,女主怎么不出国也没讲明白。赞同李诚儒加一场戏的观点。打嗝的戏很像《泰坦尼克号》里吐口水的戏,虽然不雅观,但是有不介意世俗规矩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恰好是罗丝在上流社会无法得到的,也是罗丝爱上杰克的最大动因。)这个片子里还有男生不仅不在意女生的失态,还帮她解围的意思。

不过这个短片表达的东西太有限了,现场的夸奖名不副实。发言环节过长,还有表白环节,真让人怀疑享受特殊待遇。

插曲真的挺好听,歌声像低配版蔡琴。事后只搜到了陈祉希的版本,我心里还说这制片人是要搞什么。结果一听她就是原版,而且她真的很会唱,妥妥专业水平。

22. 包贝尔:哪吒

我还挺喜欢的,后半部分一直在流泪。母亲那条线我流的泪更多。女演员演得太好了。母亲为了保护这个怪物一般的孩子,不惜与全世界为敌。那种母爱和倔强太感染人了。我不同意把两条线的关系拍得太直白、太紧密,就是要这种前面看似没联系,后面两条线汇聚在一起的感觉。而且哪个观众会看不懂这两条线的联系啊。专家脑子又瓦特了。

哪吒这条线最可贵的就是少年气。少年气就是单纯、意气用事。眼神太复杂了反而不好。少年气就是不计后果的见义勇为,就是你权势滔天我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你曲解了我,我就要以死来正名。这哪点不哪吒了?每个点都踩上了好吗。又要用IP又要改编。改少了你们说描红,改多了你们说偏离原作。到底要怎样。

少年气是电影最可贵的东西。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丢掉的东西,至少电影里还存在。例如陈凯歌。不管在现实中是否丢掉,他在导戏的时候永远保持着少年气。因为稀有,因为我们和少年气失散了,它才那么动人。

23. 包贝尔:不准笑

这个题材是能往深了挖掘的。我甚至怀疑原小说作者就是有深意的,只是没有直接写出来。“不准”是一种规训。父亲经受过这种“规训”,然后自我规训,继而规训儿子。你想想《别了,皮奥莱维奇》是不是和这个片子一个意思。这个短片做成长片的话,可以往深刻的方向走,也可以往阖家欢的方向走。往深刻的方向走就是追求艺术,往阖家欢的方向就是追求幸福。现在就是一个平易的版本。我可以显得很怪,但我就是要追求快乐和幸福。

唯一的硬伤是最后女友和妈妈也能瞬移,和前面的设定不一样。

(蒋小涵都老成那样了啊。难受。)

孟中又开始用“高级”这个词了。这个词和“洋气”一样,明明在鄙视它的对立面“土气”,可它本身就很土气。就像“高级”这个词怎么听怎么不高级,连带着用这个词的人都显得低级了。高级和低级是一个明显的鄙视链。鄙视链什么时候高级过。“身在鄙视链,难有生活家。”

包贝尔的回应是非常得体的,先是恰到好处地回怼了孟中:“是不是高级你(远叔叔)怎么不问问孟中老师?”他对这个问题回答也全面而得体:米其林好吃,路边摊也好吃。我都喜欢吃。你要是非说我拍的东西都是路边摊,那我就努力,争取拍出米其林。(但我不会放弃拍路边摊,也不会放弃吃路边摊。)

24. 包贝尔:漫长的别离

是去导演化了,但也没什么感觉。最后一个镜头又很导演化。肯·洛奇不是那么好模仿吧。我说不出技术上的原因,可《风吹麦浪》就是又淡又好看。生活化的片子是不好处理。一个网友对《我是布莱克》的评价就是,生活化的片子,(最后一击)击还是不击是个问题。击了显得突兀,不击显得平淡。

25. 包贝尔:大嘴巴子

审美好差。不理解现场一水儿的褒奖。对艺术而言,形式的美感很重要,不是选题对就可以。

26. 宁元元:五行书院

还是挺好的。李诚儒的意见不可行。孙悟空的整个情节和人物关系到这部短片中已经很微弱了,只是一点精神上的联系——叛逆、精神上对抗成年人的世界。和孙悟空擦肩就够了,跟着孙悟空走那不有毛病么,何况扛着金箍棒的又不是真的孙悟空。另外,本片中的母子关系是建立在现代生活上的,母亲的角色已经不能精准对应如来佛或唐僧。怎么能让母亲出家呢,她又不是真的唐僧。她还把儿子关进书院了呢,那她是如来佛吗。

表演确实有点单一,吵架那场戏明显可以多一些层次。现在在一个频率上吵架,让人疲劳,也影响美感。至于是导演还是表演的问题,剧组以外的人是不知道的。导演很明确的工作是镜头调度和走位调度,其他方面导演起多大作用,只有剧组里的人知道。导演功力强了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能给你具体有效的建议,像陈凯歌这种。也有导演不爱管这么细,给演员充分的发挥空间。当然也有导演不是不想管,是没有能力管。这两种情况下你看到的表演基本就是演员自己的能力,所以塞人说好表演都是因为好导演,好演员当然不爱听。郝蕾当场就急了。再说要是导演对表演有那么大魔力,他们还非得请好演员做什么。导演和摄影的关系也类似,韩雪都找来赵小丁了,摄影在镜头调度上给她很多建议也是很可能的。

现场又关于有社会关怀但不赚钱的电影要不要拍的问题争执起来,还是红姐一锤定音:“拍电影不光要赚钱,还要尽社会责任。”

27. 宁元元:星星不说话

第二段逻辑有点混乱。要换身份就彻底换,夹杂李梦被打和被抓的镜头,容易产生困惑。第三段看见饮料想起小姑娘,让人觉得她俩根本没有过交集。不然你看见她俩不就想起来了,还用看见饮料。第一幕现实,第二幕梦境,梦境中交换身份,第三幕醒来,在现实中什么也没发生的情况下,谢可寅的思想转变了。这样逻辑最简单明了。

王旭东又开始瞎激动了。拍个聋哑人题材的短片就有骨气了,顶多叫有社会关怀吧。不让拍的题材就要拍才叫有骨气吧。

郑美宁说的为什么路人眼睁睁地看着恶人抢女孩,她感到不适。我觉得是没有分清电影和现实的区别。首先,事实她都搞错了,她看这种场面不舒服不等于这种场面不存在。在场好几个人说了这种场面其实是大概率存在的。其次,就算这种现象少见,也可以这么处理。如果电影只能拍大概率出现的事,电影能拍的题材会大幅度减少。再次,不能要求电影不表现恶。如果不能表现恶,很多矛盾冲突都将不存在。只要电影把 “恶”写成“恶”,就不算三观不正。

28. 吴镇宇:记

主要也搞不清楚是谁的日记,还得想半天。也没看清那是黄油,导致关键情节理解不了。唯一能理解的是薛凯琪穿越回来,而且是带着每一世的记忆回来。

29. 吴镇宇:阅

杨超的意见是很有帮助的。既然假了就假得彻底一点,舞台剧的风格。

而此前王旭东的发言刚好提供了理论支持,假加假得真。不过王旭东经常被理论困住,例如他说的楼梯下行是行凶,上行是升华。我认为并不是一定要这样设计,下行不一定是要行凶啊。有些导演这样用了,你可以这么解释。不等于你的解释能框死所有电影里的行动线。他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环轨能表现人物关系的变化,不等于环轨一定要表现。很多电影电视剧都不是为了人物关系才用环轨的啊,纯纯为了视觉上好看、活泼,不行吗。

剧情压缩是会看起来有点狗血。

30. 吴镇宇:阿英

两个演员是真好。但如果是两个人的记忆才能拼出完整记忆的话,可以采取双视角的拍法。现在基本上是阿英的视角。瓶子镜头那么长,吴镇宇说是因为家到海滩距离长。我真的。是电影的时间魔法不存在,还是蒙太奇不存在。电影里还经常切换国家呢,怎么不拍飞机内部拍十几个小时。

31. 蔡康永:罗密欧还活着

还挺差的。如果本片像蔡康永说的那句话一样,逻辑会清晰很多:“演员有三种死法,一种是角色在台上死了,一种是演员本人死了,一种是演员被人遗忘。”他拍到演员本人死了这里就开始跑偏,本人是假死。你让片中的老演员情何以堪,你让哭了半天的曾黎情何以堪。片中曾黎还知情,那我不是被你们共同耍了吗。第二种死法本来是最震撼的,因为角色死谁也不当真,被遗忘是一个过程,结果最有冲击力的死法你放弃了。这三种死法是层层递进的,第二种不拍,第三种的效果也出不来。老演员挑得年龄太大了,既无法想象和曾黎有浪漫关系,也无法想象他如何操纵网络舆论。

32. 蔡康永:甜点店之恋

蔡康永那个片子,叙事重点不清晰,大半部分过去了,主角是谁还没弄明白。确实如孟中所说到底讲谁跟谁的纠葛没想清楚。要想讲罗生门式的故事,可以拍得更清楚,谁开始讲故事,之后就切入谁的故事内容,最后解密真实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蔡康永笑点特别低。这样是拍不出好喜剧的。

33. 相国强:哪吒闹海

还可以。但对于网络舆论影响的探讨很表面,就是架着手机直播、举着手机直播,没了。还有那个一以贯之的神奇调色,导演以前居然还干过调色师。

34. 相国强:不差钱的事

从第一个镜头车震就想离席,到避孕套的特写出现,大量观众彻底受不了了,终止了影片放映。不是涉及性的都是低俗的,但也不是涉及性的电影都能脱离低级趣味。我看的时候脑子过了一下看过的情色电影,确认这个短片确实充分展示了性话题上的低级趣味。在场的人说得已经够委婉了,电影是导演内心的投射。实际上就是在说,你就是个低俗的人。

幽默做得也不好,王勉莫名其妙背着吉他出来我都惊呆了。这种搞笑方式要和整个片子的节奏相协调的,武林外传突然伸出俩话筒我都不觉得尴尬,反而笑得肚子疼。

范明之外的演员选角和演技都不行。女主角表演自己在表演的段落意思倒没错,但完成得有差距,导致只看到表演,没看到演技。

特效也很差。这也是那个时点被终止的原因。

剧本就像李诚儒说的,故事都不成立。真枪怎么可能不没收,假枪没必要留任务。

大妈获取证据的链条剪得也不清楚。

还有导演的态度,要了亲命了。如果他把那些话留在心里,哪怕留在后采,都不会那么招人烦。观众的意见一句都听不进去。我看着郝蕾的表情就知道,来了来了,郝老师要骂人了。

35. 韩雪:超时未送达

韩雪那两部片子真是迷惑行为大赏。

摄影都请来赵小丁了,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却令人不是很满意。

既然剧作重点在时间上,而且也拍了主人公工作时如何与时间赛跑,之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先知道爷爷病危,然后在奔丧的路上抱着给爷爷买的冬裤如何与时间赛跑,最后终究是超时未送达。也可以加上他为了见爷爷放弃了最后一单,在他发现自己败给时间的时候,手机发出提示音:超时未送达、超时未送达。

现在的表现是男主人公被车撞了,尴尬地揉了很长时间眼睛,而我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有一段男主人公工作和爷爷从病危到病逝的快速交叉剪辑,交叉剪辑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才更有吸引力。通常要辅以最后一分钟营救,好莱坞的经典俗套,但屡试不爽。这个片子里男生在送外卖的时候并不知道爷爷病危,他愧疚的感觉会减弱;交叉剪辑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爷爷不在了,生死时速的感觉也会减弱。

36. 韩雪:半镜

真就是王晶说的,画外音有什么错、字幕有什么错,问题只在于用得好不好。

韩雪用得真不好。

开头用了那么多色彩和篇幅去描摹男主的内心活动,和后续剧情联系很微弱。唯一的联系是他们约会时的谈资。而且纯纯是男主的脑洞,和现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和主旨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时候用不用画外音都不重要了。

乳腺癌出现得猝不及防,后续的字幕解释了全部主旨。把主旨全部放在字幕上是不合适的。字幕叙事当然可以,但都穿插着用,大概意思是:此处省略一万字,我们不想拍了,拍了也很无聊,看看字幕得了。这就是冯小刚电影插个字幕也有人笑的原因。字幕调节着叙事节奏。杨超的建议就可以参考,要用主人公的行动来叙事,减轻一下字幕的压力。

悬疑也不是不可以,但悬疑解密的时候要有“啊~”的感觉,而不是“啊?”

摄影比上次好很多。

导演还是请个优秀的编剧吧,能避免很多问题的。

37. 韩雪:撑伞人

为什么会看不懂程潇是幻想中的另一个人格啊。开始拿不准是导演想做一点悬念,不是影片有问题。等女主分裂成两个人还看不懂吗,行不行啊。而且但凡看过精神分裂的电影几分钟就能猜到双重人格吧。停电那场戏,程潇突然出来还猜不到吗?都那么诡异了还当现实么。真和女性朋友合租,就女生五百只鸭子那股劲早喊出来了吧,然后直接找女主,两人挤在一起壮胆儿。还让什么虚拟人格的画面加幻光、用黑白、用一个演员,匪夷所思、南辕北辙。这么拍不就不悬疑了么。专业评委也要尊重导演的类型,人家走点悬疑路线,你非不让人走。类型没有对错。合着在座专业人士就杨超一个明白人。

我不同意的点在于揭秘之后程潇就不要再出现了,再点几下女主是一个人面对邪恶就得了。

还有一个点,男主有点诡异,有一场突然在女主家里,让人恍惚,难道男生也是幻觉?

立意上有非常让人赞赏的点。女孩一直是自己为自己撑伞,让恋人给自己撑伞也是因为打开心结接受了他人,而不是放弃了自己的主体性。

38. 韩雪:旱鸭子

还是内耗出现另一个自己,最后自我和解的故事。这是她四部短片里视觉审美最好的一个。进入状态很慢,刚进入一点状态就再也进不去了。家庭内部的戏剧性不够强,不想生孩子也得有足够的明示暗示才行,造成妈妈和老婆基本上是多余的。最后一场戏如果按韩雪所说就太乱了,主角父亲、主角、小时候的主角,从现在的片段里是完全理不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影片主题:主角拯救小时候的自己,同时也拯救自己的故事。落水戏是这个主题直观的表现。最后男主没出水可以理解成开放式的结局,说死亡意向也可以,说最后小孩子自救出水的画面是回忆也可以。

39. 关锦鹏:人间烟火

大导的导演手法和能调动的技术资源真是碾压小导演。质感、编剧、导演、剪辑都很完美。设定在中元节、突然凭空换衣服都暗示了女人是男生的幻想,或者说,是鬼,呼应了《胭脂扣》的设定。当然很多细节都呼应了原作,而且分寸拿捏得刚刚好,不会让人觉得是在炒冷饭,也不会觉得和原作毫无关系。最后揭示就是一场梦,也把开始两人关系的突兀圆了回来。

40. 吴中天:售

摄影方面还是简陋一些,而且确实如观众所说,前后风格有变化。我觉得是有些割裂的。

41. 王暘:读心

我不知道导演最开始的设定是什么,但和原版相比,男主改成女主的最大问题是戏剧性大大减弱。男人的读心能力差,有了读心术之后才会出现一系列戏剧性事件;女人不需要读心术也很敏感,能感觉到男人很多小心思,有了读心术之后生活没有太大改变。剧本碰到的唯一可以走向深刻的内容是到底该不该用读心术干涉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当你有了超能力,是否要扮演道德卫士。男读心人的答案是不要,就算哪个人藏点小心机也不至于拆穿。这是一个能引人思考的话题,正义的边界在哪里。

男读心人的出现确实分散了观众在主角身上的注意力。

杨千嬅和孟子义档期对不上的问题,我没想出来用换视角怎么解决。我也不觉得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想好了怎么解决,她只是想提这个观点而已。她俩档期对上的话倒是可以用双视角重新拍一遍。

42. 毕志飞:新小城之春

为什么用个“新”就要疯狂攻击人家“新在哪里”,创新的又说人家偏离原作了,这些专家到底行不行。虽然他的主要问题确实在于描红式拍摄,不过这种方式能极大隐藏他导演能力的不足。他创新的部分在于置换年代,但那些现代的名词又非常有损这个故事的美感。

他的能力真的很成问题。其他导演都是拍出来才觉得不行,他是在拍摄现场就觉得不行。人物关系演员都明白了他没明白,服了。

43. 跟着综艺学做人

蔡康永的第二条片子放完,先是傅首尔说了一些平衡的话,片子亮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结果有影评人站起来慷慨激昂:你们只说好话会害了他,要说客观的评价。

蔡康永回应:“既然这个节目叫导演请指教,那么听到比听不到更重要。我也不认为观点是客观的。”

得体、深刻且有力量。真好。

既然康永哥这么会用语言表达,何必非用不太擅长的视听语言表达呢。可能名也出够了、钱也挣够了吧。

明天会有新的烦恼的,不用纠结于今天的烦恼。——宁元元

不过也好像是她引用的。

生活中谁也别想控制谁。生活中如果控制别人,出来的东西一定是畸形的。

能还手的不叫委屈。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出自《朱子家训》)

——李诚儒

李诚儒老师的情商啊。陈祉希上来就说《漫长的别离》这个短片中哥俩的年龄差和口音问题我们努力克服了。(我觉得口音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曹炳琨北京口音太重了。)等于自己先承认了也解释了影片的硬伤,意思不就是各位老师轻点拍。紧接着李诚儒就开始了,没见你们克服啊。陈祉希只好再解释,我的意思是我们努力克服了,但没克服了(liao)。

刚开始看这档综艺时陈祉希是我在四个制片人当中最不喜欢的一个。因为她知名度最低,长相也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看到现在,她是四个制片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得体、真诚,懂的地方就讲道理,不懂的地方就谈感受。拍片的时候温柔而有力量,给导演的都是帮助、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控制。

我忘了孟中是评价哪个短片了,开始说人家没拍清楚,紧接着又说电影是表现主义。这不相互矛盾么。他经常给我一种脑子不够用的感觉,还爱用院校出身说一些攻击性的话,什么“电影学院出来的技术都没问题”。这种话首先不正确;其次是人身攻击,显得没素质;再其次,一出口就把电影学院之外的人全得罪了。什么叫情商低,这就叫情商低。郝蕾当场就不愿意了:“谁说电影学院出来的技术都没问题”。后来他又哔哔电影学院怎么怎么,王晶终于忍不住了:“我入行的时候你还没进北电呢。”;最后,这种出身论很容易反击。我们也没当着你的脸说:“你个北京人只考了个海跑,你智力是不是有问题。”

包贝尔也挺得体的。他说看观众反应也是一种学习。是啊,理论应该为感受服务,怎么能让感受为理论服务呢。感受才是大脑最精密的计算,理论只是我们努力从中总结的部分内容罢了。

 短评

这大概就是中国电影的末日了吧。

5分钟前
  • 是海妖呀
  • 很差

资本请指教,后台请指教

9分钟前
  • 青蛙人
  • 较差

还没演员带劲,唯一有意思的点就是北电和上戏的battle,要是都像这水准,电影哪还有未来?

12分钟前
  • 独孤行二
  • 较差

年度笑话综艺,郭敬明在500平的房间里用8k设备投屏看估计都要笑出鸭子叫。

15分钟前
  • 判官
  • 很差

第一期看完,可以说被伤得最深的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院派危。专业影评人一个个高高在上,面对风评不好的导演会先入为主,平等交流秒变艺考现场。面对观众的质疑,立刻用所谓的专业审美去教观众学会欣赏。连助演演员也会看人下菜碟,人间真实了。这台上台下百态可比短片本身有趣多了

20分钟前
  • 𝓜𝓪𝓭𝓲𝓼𝓸𝓷
  • 较差

看了之后居然觉得郭敬明以前导的都比这些二流坯子导演的还好哈哈哈

22分钟前
  • F了个K💨
  • 还行

首先,是冲着郝蕾来的。相国强的片子有点普通,但不至于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差;包贝尔的片子也没那么好,至少不像纸片人嘴里的那么好。两个人背后的资源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单看影片职员表就能看出来,包贝尔的名单里连后期公司都有首席执行官;相国强的名单连帧率都不高……呈现的节目效果就是有钱谁都可以拍电影,不管情节多荒诞,一样会有人捧。节目精彩的部分就是不同意见的人互撕,纸片人带有色眼镜评影片,像极了他们被观众透过有色眼镜去评判。

23分钟前
  • 浆糊面子
  • 较差

只有香港导演点评在线,也有那个资历,比如王晶 ,尔冬升,其他都是什么牛马导演,特别是李成儒,演了一辈子影视剧都没有 上个节目吐槽个嘉宾更有看点,也是个可悲的人生

25分钟前
  • ilihrtejsh
  • 较差

各位导演们真就是:出走半生干行活,归来仍是学生作业。

29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较差

暴露了各学院影展多年来自嗨式的审美问题哈哈哈哈

31分钟前
  • 小叶无光
  • 较差

嗯,我觉得国内的电影学院应该全都关门。

34分钟前
  • Yeun
  • 很差

这综艺好啊!看完第一期料想到铁定骂声一片,但这不就更证明了咱这行妥妥的一泡污粪嘛……大家都来瞧瞧我们这华丽的袍子下面都是什么登西啊~

38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第一集的想法:影评人真的挺可怜的,脑不够好,一辈子依赖自己的嘴,又没有动手的勇气和机会,其实蛮值得同情的……导演至少都有个长处在那,相国强脸皮厚,一直用同款笑容来化解,然后继续输出那些名词,久了就会有人信他;包贝尔脑子挺好,用「我买了你的课」,一下子就扭转了场面,扮猪吃老虎。制片人们倒是都蛮好,至少都是好的观众,会被好的东西打动,也可以一眼认出不ok的,唯一劣势在于不太会说话,不会扯名词,不过他们也不需要。这个节目挺好的,比脱口秀大会还drama,年度喜剧综艺。

41分钟前
  • 林西拿
  • 还行

关锦鹏要拍《胭脂扣》的改编,郝蕾的疑惑就是我的疑惑,可以但没必要。但王晶说的戳到我了,“当年因为条件或者什么其他的关系,你有的话没说完,再拍也未必不是个好事”。王晶太懂了,或者说有阅历的导演太懂有阅历的导演了,对电影的执念让他们成为他们。

45分钟前
  • 炯之
  • 还行

韩雪说:请来韩红做音乐,请张艺谋的团队做摄影。这b又让她装到了,可惜演员都没演明白,就跑去导演了,她真的让人讨厌

48分钟前
  • 偷心贼
  • 很差

拍电影和教电影的别把大家笑死好吗。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说上一个短片因为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拍的,既然是学院的技术是不会差的。上戏表演系的评委说,技术跟学校没关系,改行的多了是,然后镜头切到底下两位来参赛的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怎么会有这么搞笑的场面,鹅是真懂。

52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那个相国强拍的东西这么稀烂怎么好意思在那里说那一大堆啊还说别人是讨巧大众我就直说了现在这么多的烂片烂电影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有些莫名优越感的业内,总觉得自己比大众要高贵,总觉得大众审美没有自己高级你要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我就不说什么了问题是你只是烂而已你以为你是王家卫,其实你只是毕志飞

56分钟前
  • 👾
  • 还行

不乏好的小片子,第一轮的吴中天、曾赠;第二轮吴中天、关锦鹏相继退赛,曾赠想拍一把个人情怀,观看欲望本就所剩无几,再给韩雪恶心了一把,彻底要弃了…

59分钟前
  • 抑尘
  • 较差

大家都在假装拍电影,假装讨论电影,甚至算不上一场好看的秀,挺可悲的。

1小时前
  • 至尊寶
  • 较差

这一季节目唯一的亮点就是每一集中孟中老师的点评,尤其是在面对韩雪的时候,其他全员好感败光,只有孟老师刚正不阿,粉了!

1小时前
  • 韧勉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