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曼波

剧情片台湾2001

主演:舒淇,高捷,段钧豪,竹內淳,竹內康,钮承泽,陈顗亘,徐慧霓,彭康育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千禧曼波 剧照 NO.1千禧曼波 剧照 NO.2千禧曼波 剧照 NO.3千禧曼波 剧照 NO.4千禧曼波 剧照 NO.5千禧曼波 剧照 NO.6千禧曼波 剧照 NO.13千禧曼波 剧照 NO.14千禧曼波 剧照 NO.15千禧曼波 剧照 NO.16千禧曼波 剧照 NO.17千禧曼波 剧照 NO.18千禧曼波 剧照 NO.19千禧曼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7 01:00

详细剧情

  年轻生命的消耗像是一首风驰电掣的摇滚乐,以热情洋溢的节奏,疯狂起始,然後又在某个浑然忘我的时刻,曳然而止。电音感官的放纵、暗夜生涯的浪荡、过渡爱情的沈沦、江湖义气的不归路,都是多少热血灵魂曾经走过的无悔无憾。  一个年轻女孩活在她自己的异世界里,写着虚幻颠簸的年轻故事。迷幻的时序,跳跃的空间,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无的混沌里进行。  女孩名叫Vicky(舒淇 饰),带着五十万存款,跟小她两岁的双鱼座男小豪(段钧豪 饰)拍拖。小豪是无业游民,以极度自私的方式爱着Vicky。他精准计算着她下班回家的时间,检查她的各种帐单与手机通话记录,并且嗅窥她身上的气味,然後在发现不寻常的蛛丝马迹之後,歇斯底里地发怒,让猜疑迷惑了年轻冲动的心智。  两人这样互相折磨着,不平衡的恋情难以长久。Vicky为了养小豪而在酒店当公关,她有一群玩伴,带她在PUB里认识了捷哥。捷哥年长而成熟,他们在一起像是大哥骄纵着小妹。Vicky开始觉得她需要到另一个世界,於是在一个苍白的日子里,她想要离开,离开小豪,离开这个岛屿的不安,她想要逃得远远的...

 长篇影评

 1 ) 交社团作业

在侯孝贤的作品序列里,《千禧曼波》应该是比较特别的一部。相比《悲情城市》《海上花》的贴近乡土叙事,这一部显得时尚又更飘忽。Vicky和小豪都是千禧世代迷茫不安而恐惧自卑的人,他们不属于过去,也看不见未来,过着日复一日的蜉蝣生活。他们的生活是热烈的吗?不是的,在侯孝贤泛着幽蓝的色彩和林强颇有清冷气质的Trip Hop和Techno里,我们冷静地观看他们生活如何在对未来的卑怯与对过去的割舍里绽放出暗焰。侯孝贤并没有完整直白地把叙事线摆在明面上,影片在叙事节奏上也有点令人疲劳,他一贯简洁干净的长镜头在影片里也不具有以往的表达力,但当Vicky欢脱在夕张的大雪里之时,我想他已经尽他所能呈现了这一代人兼具浅薄与灵动的生活本身。

 2 ) 千禧曼波:全球化语境下的时间寓言

     正如电影标题《千禧曼波》所指出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千禧年。影片开头,主人公Vicky正在夜景中沿着一条长长的通道/走廊行走。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她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她正在回忆十年以前,千禧年(2001)的时候。尽管这是一部2001年的电影,它却用如下方式采用了一种回忆的姿态:通过叙述“现在”而进入了未来。这种安排将另一个时间点带入了电影——“现在”,而这个“现在”恰好是真实时间序列中的“将来”。这正是侯孝贤/朱天文对时间的敏锐感受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Vicky行走于其中的通道就像是一个“时间隧道”,而这一昏暗通道的视觉形象引发的是如下问题: 这个隧道指向何方呢,是过去还是未来?

      当Vicky和小豪一起生活时,他希望完全占有她。他是不工作的,他们有一阵靠Vicky在制服店上班的收入为生。尽管如此,他检查她的商店收据、电话卡余额,甚至她身上的味道。有一个场景是小豪把Vicky拖到床上闻她的身体,以此来确定她没有和其他男人发生关系。小豪的这一行为是一种“寻找”,但是是非常物化的一种。与此同时,Vicky也在寻找着什么。当她第一次从那两个台日混血兄弟哪儿听到北海道的小镇夕张——他们的故乡——她被她自己的想象所打动。她按照杰哥给她留的纸条去了日本,可是她并没有在那儿见到他。于是经过漫长的等待后,她最终去了夕张,而它仍然只是别人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Vicky在寻找一种稳定的状态,或者说,她自己生活的根——一个她可以真正认同的精神故乡。尽管全球化正在减少可见的边界和差异,人们仍然需要一些东西来定义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身份。Vicky曾经设定了一个时间期限,一旦她把存款全部花完,她就要离开小豪。这个关于时间的期限只不过说明她根小豪在一起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因此她需要改变它,期限的存在是她对这种不稳定状态的妥协。

      Vicky的画外音常常出现在电影中,告诉观众她对2001年发生的事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每当Vicky谈论她自己,她都用“她”而不是“我”。从始至终,她在旁白中保持着同样的语调,不激烈也不悲伤——观众甚至难以得到任何关于她的情绪的印象。这种第三人称叙述不仅拉开了“过去”和“现在”的距离,也将年轻的Vicky从2011年的Vicky身边拉开——她在观看她。看上去侯孝贤用这种方式又提了一个问题:两个Vicky是同一个人吗?从生物角度看她们当然是一个人,但是她们的社会/文化身份是同样的吗?电影暗示我们Vicky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她自己的身份/故乡(或者说,精神乌托邦)。这十年在电影中是被完全省略掉的,观众只知道在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之间有十年的距离。关于这一点,又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应该被提出:2011年的Vicky在哪里?但我们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们也不知道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她是走向何方。如果年轻Vicky对不稳定性的妥协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我怀疑她能够从十年的找寻中获得什么。

      最后,Vicky的精神故乡是日本,这是否和台湾的被殖民历史有关呢?本片似乎是有一个副标题的,“蔷薇的名字”,名字是对身份的最直接的体认。本土的侯孝贤和“外省人”的朱天文在世纪初年合作了这样一部关于时间、关于身份、关于时间中的身份的作品,意味深长。

李沁云,2005年11月写于圣路易

 3 ) 爱是双刃剑,伤害自己最深

舒淇喜欢的导演里面,包括了侯孝贤。
侯导的几个片子,都是她在主演。
可以说,也算是侯导捧了她吧。

老妈说:你看人家舒淇,总是给人乖乖的感觉。
确实,尽管她的角色总是有着叛逆,有着强大自我,甚至有些偏离正常的轨迹,但是很难说她就是一个“坏女人”,挺多就是一个“任性小女孩”。

舒淇在这个电影里,认识两个对她重要的男人。
小豪和捷哥。
上面有哥哥的小囡,本来就是无惧无所,因此可以用青春作赌博。
年轻漂亮,因此敢爱敢恨。
认识小豪,两个人在一起。很难说这算不算不爱情,但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你怎么懂得什么是“爱情”。
在一起,很舒服,分不开,一方面因为习惯一方面因为不知道离开了能走到哪里。

于是,他们在一起。
有“洁癖”的小豪,对于她有些过激的行为,可以解释为他对于她偏执的爱,不成熟的爱,尽管他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对她造成致命伤害。
爱,时间,有时候给人刻骨铭心的痛,有时候给人片刻的欢愉,
很难说,是一分钟的高潮给人的快乐多些
还是漫长岁月享受平淡给人的宽慰多些

受不了小豪的“闻气味”“检查钱包电话卡”这份偏执,
受不住他身为男子却不敢担当的懦弱,
她被捷哥吸引。

捷哥不必小豪,或许对她更多的是哥哥的照顾,给她带来父爱的感觉
片子中隐约暗示,她有哥哥,有妈妈,但是未提及父亲。
母亲哥哥的溺爱,让她能够这般的随心所欲,
但是或许这一方面也说明了父亲这个人物的缺乏。

制服店她认识捷哥,忍受不了小豪的“极端”,她顺理成章跟捷哥在一起。
平淡,但是却走向正规。
没有起伏的爱,
但是从捷哥的顺从,关心的眼神,和带着她跟小弟一般的混迹,
看出他对她的爱恋,更多是对女儿,对妹妹的感觉。

豆子出事儿了,捷哥出面解决,
只告诉她一人他去了日本,她追随过去,却一直没有收到捷哥的任何音讯。

于是,她去了夕张。
感受竹内兄弟和他们家人那种“温馨”,最后的一幕
夕张那边的门栏,时而又黑色的鸟,
不知道是不是鸦,飞过。
大雪,老片子的过时海报,鸟,
无人,无云,无声……

剧本中捷哥后来给她打了电话,给人中恋人走到终点的感觉。
但是电影给人留了更多的悬念,
侯导或许就是想要含蓄一些,他们好了吗?
你要是把这个片子简单的看成2男一女的爱情纠葛,你就小看了侯导了。
千禧曼波,千禧年来临,
新年与旧物,强烈的对比,
在这一刻,你觉得在不在一起还重要吗?
新年过后,一切未知或许有答案,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是人心的变化,却最重要。
关键是:

她明白些什么,
她自身升华了些,
她感受到这种变化,
她不在是一秒前,新年前那个她。

整个故事是在讲述,是在独白,
讲述过去的故事。
那就证明这些,都是回忆。
她现在已经长大,回顾曾经,有没有实质的结果对于她来说,
也就不重要。
而这份感觉,这种经历,
才是她最看重的吧。


这片子跟以前的片子有些不一样,更加的有些“商业”的感觉了
虽然老侯还是喜欢架上机器,任演员自己表演,
镜头的转接没有那么重要,
就仿佛你生活的时候,你的眼睛眨了
但是画面不会因为眨眼
发生天大的变化。
生活不是相片,不是一张一个模样,
总要有岁月的沉淀。
胶片就应该记录这些,
好比人的思维,断断续续,
然而“蒙太奇”让他们有了含义,变成一种定式,
没有想象空间,也就不好看了。
喜欢看侯导的片子,就是喜欢他记录的方式
喜欢他处处的悬念,
喜欢他埋设的伏笔,
其实一点点小小的细节都可能会是跨几场的一个重要线索
这样的片子,你漏掉一个画面可以,但是漏掉一个镜头就不成……

 4 ) 这部电影,对他们很重要

看开头时身边有打扰,觉得过于琐碎,没能看下去,半小时后就关了视频,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看。但几天后我还是又打开了视频,关上房门独自静静看了下去,这次终于看出了意义和精彩。

电影最出彩的是配乐,这毋庸置疑,我也是因为配乐而看这部电影;其次是摄影,许多人说像王家卫,我本以为是杜可风,结果一看是李屏宾,也不意外了。摄影最牛逼之处在于常常用细如流水的运镜和影像语言并置不同空间从而表达人物情绪和展现人物关系。可以说电影里封闭空间的镜头表现简直达到了某种极致。也因为这足够丰厚的影像语言,台词几乎缩减为无,人物基本只有反反复复两句没有意义的对白:“你干嘛?你神经病啊!” 再靠着演员无可挑剔的天生气质和情绪表达,电影其实成功地表现出了人与人那种理性之外的难以言传的情感的纠葛。单调的、无聊的、重复的、对情节毫无推进的人物对白看似是电影的败笔和鸡肋——因为这样的电影表现方式令观众失去观影趣味和耐心,但是当这样的对白融入在上述的影像语言场景中,便显得无比合理而真实——任何有过纠葛情感经历或身边有过纠葛情感关系的人,一定经历过類似的场景:两个人就是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对话,只是来来回回几句“你干嘛!”“怎样?”,但是情绪互动已经藏在两个人面对面那种举手投足表情眼神里、两个人之间暗暗的气场涌动里甚至两个人并置甚至不并置的空间里。他在那个房间,我在这个房间,甚至他在台北,我在基隆,但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连接和张力在深深影响着我们俩。这些看不见的、没有被语言和肢体明显表现的情绪,如何在影像上表现出来呢? 侯孝贤在做这样的尝试。你一定听过或者经历过,身边某某,明知道处于一场虐恋,明知道对方在伤害自己,却一次又一次地在痛哭后回到对方身边。你问ta为什么,ta说我也不知道。 人的大量行为是无法被理性计算和推测的,尤其是面对情感。

《我们这一天》里那个黑人,一生都痛恨丢弃自己的父亲,在他36岁那一天终于找到生父后,他攒着一辈子的怨气按照计划去痛骂了父亲,却又在计划之外进入了父亲的房间,并且又带他回了自己家,还让他住下来。面对妻子的质问,他的回答只是,“I don’t know!” 他的确不知道。那些一遍又一遍回到伤害自己的人身边的人也不知道。因为驱动自己这些行为的东西,在理性思考能力之外,那是潜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某些欲求,我们甚至很难控制它。 当我们离开那个人时,大多不是理性计算的结果(否则一开始就会离开),而是伤痛和厌倦的情感终于足够大到盖过了那层恶魔一样控制自己的深层欲望,我们又被另一种情绪驱使作出这个决定。

当Vicky终于安全地不纠结地坐在捷哥家,我从她身上都还看到了小豪的影子。 影像语言的精妙之处也在此,在捷哥家,镜头语言和在和小豪的出租屋里几乎一样,人物的走动也很类似,似乎是呈现一种对比,你看,在同样的并置空间,这两个在空间里的人多么和谐,而那两个人多么纠结。 看到Vicky在捷哥家,许多观众一定惊呼,快在一起吧!因为捷哥家的场景符合了大多数人对生活的想象。但是,Vicky在这里找到归宿了吗? 但是温柔地给她盖上毛毯的捷哥拿出来一把枪。她依然面临着一场新的漂浮和流浪。 豪豪的影子在她身上。

这部电影的评分不高,这恐怕是侯孝贤电影里评分最低的电影。评论区高分评论也是呼吁侯孝贤不要玩都市情感题材,还是好好拍自己风柜来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家不适应一个本来有自己强烈固定风格的创作者去创作另外的风格。 我认为这样带着强烈预设的观影并不能客观地看待一部作品。 就像《真相》,许多人不喜欢以及批评这部电影只是因为它是是枝裕和拍的,而这不是是枝裕和的风格,他怎么能拍这样的西方片子呢,把握不好,拍不好。 而我在完全不知道导演是谁的情况下看完了这部片子,就非常喜欢,看完再去搜,才知道是是枝裕和的片子。我认为观影体验和预设是有强相关甚至因果关系的。对于《千禧曼波》,我虽然提前知道是侯孝贤拍的,但是看到中途我选择忘记这件事,纯粹从一部我没看过的电影来看,这样就收获了以上对影像语言表达包括演员的惊喜。我大概十来年没看侯孝贤,几乎有点忘记他的电影了,这个因素估计也帮助了我放下预设去看电影。

但是看完之后,我可以尝试从他的视角再来理解这部影片。这个时候,我就要回到创作者身上,去解读他的意图了。因为作为侯孝贤,一定不只是想拍一部讲故事的电影,这其中一定有他想表达的意义。 千禧年是无数艺术家想要捕捉和表现的时代符号,为什么他和朱天文要选择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来表现千禧年呢? 我想,这或许就是他们对世纪转折点人们情绪的一种觉察和捕捉吧。 他们认为,面对千禧年,或许一部分人是热切拥抱的,但肯定也有许多人是迷茫无措的,千禧年并没有带来一幅更美好的图景,只是时间往前走了,而漂泊、脆弱、纠结依然如影随形,像蔷薇一样。

虽然侯孝贤影迷不满,但是我从评论区看到不少人也说: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很重要。 你听到过多少人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对我很重要”? 这意味着电影已经超出了艺术表现的范畴,进入了这些人的个体生命,对他们的生命产生了影响。而我猜这些观影者,多半是有过Vicky类似情感纠葛的。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呈现在荧幕上,那一刻一定令人惊呼。虽然这时候,一部分电影叙事表达被放弃。但更重要的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被看见,被捕捉了。这个意义上,侯孝贤成功了。

 5 ) 那年夕张,大雪

即使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
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
那年,那年夕张,大雪……

再一次想起《千禧曼波》是在一两个月前,翻看苗圃的新浪blog时见到了电影《陶器人形》,还有提及的夕张电影节。于是很自然的联系及这部不太中意的侯孝贤作品,小标题是《蔷薇的名字》。今天又翻出来看了一遍(几天来回顾了《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依然没有改变多少最初的看法。

对于老侯2001年的这部《千禧曼波》一直感觉不是很好,印象欠佳的来源可能是认为《南国再见,南国》之后的情绪失控,也可能是对老侯从乡土到都市题材转变的不适,还有就是发现侯孝贤失去了他阶段性划分的特征——最后一个朋友坚持认为是我一向不怎么喜欢舒淇的缘故。

5年过去了,侯孝贤还记得他最初盘算的宏大城市梦?
现在开始到5年后,他真能继续完成他的十年台北都市描绘吗?
我们不知道,就像最初打算的几个导演几段时光最后成了老侯一人《最好的时光》,很多事情实难期料。
也许《千禧曼波》开了这样一个头就划上句号也说不定。



可以理解没看过其他作品而第一眼盯住《千禧曼波》开头说好的人,看着跟随舒淇的运动长镜头那会就纳闷了:这是侯孝贤吗?镜头几乎要贴脸上的架势可以去给舒淇拍写真MV了。更不说后面直截表露的情欲画面,交替出现的固定场景,委实陌生得可以。

对于从早期《风柜来的人》一路看来,喜欢老侯地道的乡土情怀、不露纸面的苍凉,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毕竟二十年过去,总是要求老侯忠于内心、陷在乡土回忆并不是办法。可糟糕的是发觉他的最近作品自己不喜欢了,又不想掩饰这种失望。

事实上这是侯孝贤第二次把镜头对准台北这个现代都市,上一次已经是1987年的《尼罗河的女儿》,不曾得见的这部作品据说是侯孝贤长镜风格的登峰造极,当然结果是败得一塌糊涂导致很多人直接忽略了它的存在,那之后的十几年侯孝贤始终没敢正面表现城市题材。

老侯对于城市印象、流行文化的把握远不如杨德昌般敏锐或者准确,完全拘泥于男女情感也不如爱钻牛角尖的蔡明亮般偏执,于是好比看到杨德昌、蔡明亮招呼着侯孝贤说:来,进城坐坐。然后看到侯孝贤举手投足间的小心翼翼,ok,这只是戏说,大家知道老侯在台北过活得很开心。


侯孝贤电影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开场并且贯穿全片的情景并不少见,D厅里时不时爆发的口角冲突拳脚之争,看到了高捷、钮承泽,这些都算是细腻舒服的熟悉之处,我们在《千禧曼波》里又一次领会了老侯的铁轨情结。

《千禧曼波》刻意营造的色调对比使得D厅和居所之间清冷与亮色反差强烈。镜头还是不怎么动,大段大段的一镜到底,但这次镜头靠得近了——以致《千禧曼波》里的人物情绪压得相当低沉,Vicky的快乐无忧总是旋被破坏。影片的确“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一个女人周旋在两个男人之间,但事实是它很难挖掘得深入。Vicky的脆弱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暧昧不清:她的难舍难弃,说不听点就是病态的欲言又止,一镜到底的无病呻吟,好比那无处不在的音乐,隐约似有所指但毫无头绪。

开场D厅里的男男女女,在世纪更迭后的音乐狂舞中失去了空间感,沉浸在双耳轰鸣中。我仿佛看到侯孝贤也身处其中,不知道自己该表达什么,随着一干年轻人肆意扭动。也许jeuce说得对,可能侯孝贤在后期对朱天文的依赖太大了,这些生活并不是他所接触的。


侯孝贤不少作品围绕着台北,但最后都没有停留。Vicky家在基隆,到了台北,唯一觉得靠谱的是这里,私以为Vicky(舒淇)的气息正符合角色定位。小豪处境糟糕又沉湎于毒品,他们做爱时她觉得他像雪人般会在天亮后融化,他有的只是对Vicky自私冷酷的爱。疑神疑鬼的小豪重复着他令人嫌恶的举动,我再一次产生了不耐烦的冲动——上一次是《海上花》里面对无力的男人。

Vicky后来去了日本追随捷哥,夕张纷纷扬扬的大雪无法掩盖这情感的空洞无奇,影片表达传递的“温情”让人很难有所谓的情境交融。与之Vicky和捷哥之间暧昧的承诺或恋情,《千禧曼波》所能体现的内涵比《南国再见,南国》以及其他作品狭隘得太多,不绝于耳的音乐也没有点题功效,更少去了《南国再见,南国》里隐藏的背景。

镜头对准的狭小居室不能说陌生,但琐碎对白实在是无聊透顶,也许《海上花》还有人可以考究方言、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在《千禧曼波》更多却只有男女之间闹不零清的对峙,封闭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空间,夕张的雪再大再厚,怎不让人烦闷。

这是世纪初都市年轻人的情感迷失?影片一笔带过。又或者它已经不需要时代背景了,需要穿透的只是几十年的光阴?《千禧曼波》低浅的旁白又不像如何沧桑,回忆也只是跨越十年而已,还不如夕张街道上的大幅电影海报来得年代悠久。

这流于形式的愁滋味、年轻人的牢骚。


 6 ) 蔷薇色

“世纪末”这个词常常出现在周围,即使现在已是21世纪的第六个年头。
我们怀念的是不知何去何从的放肆,在阳光下融化,在黑夜里生长。时间越是迫近,就越接近单纯的理想。
列侬说,让世界大同吧。这绝不是一句奥运口号。
Vicky也许就是那样想的:什么时候才能和小豪的世界合而为一?
她是一个很早就“出来玩”的女孩,在PUB里爱上小豪,如同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内向,害羞,却不愿把目光挪开。从此她就逃不开了,无休无止的嫉妒、猜疑、伤害也不能使她彻底离开他。他们在五彩缤纷的小屋里做爱,但Vicky用力抱住的那个身体拒绝停止沉湎于毒品。他们争吵,厮打在一起。对彼此的依恋和各自严重的不安全感一点点摧毁着他们,让他们恐惧一旦停住便会粉身碎骨。
然后,Vicky遇到了捷哥,一个给她缓冲保护的男人。他为她做的只是“正常”,煮面给她吃,提醒她少喝酒,她睡着时他替她盖上毯子。所以,Vicky随着他的想念来到了日本,在大雪纷飞的东京街头等待他温暖的出现。
我爱这部影片荧光般的质地。寒冷是幻象,通透才是真实。朱天文在新世纪初用雪落无声的情怀写下这个少女的故事,是期待侯孝贤用一贯怀旧的影像去表达什么样的惆怅呢?
小津式的镜头又一次出现了。冬天的北海道小城,80岁的老婆婆和热气腾腾的食物。还有影片最后,夕张街道两旁的老电影海报。Vicky伤感的声音淡成了一碗清汤,配合着干净缓慢的镜头,像青春被洗尽铅华。
曾经蔷薇色的华丽,细看之下却是伤口。但记忆中只有穿过狭长甬道时的快乐,不知道踌躇,不知道后悔,十年后换作会心一笑。

 短评

即使运动、凌乱的镜头反复出现,侯孝贤仍然是侯孝贤,不会化做王家卫的分身。该片的凌乱不等同于必须附带保质期的爱情,两者不发生在同一时空。日本的雪和香港的夜也不能相容。

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这样的爱情让人窒息,舒淇演的不错

12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还行

那时舒淇好年轻,穿黑色的蕾丝内衣,风尘中透着童真的无邪,诱人如蔷薇盛放,不知那是否也是她的最好的时光。

17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GET到了舒淇的美

19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这就是我极其不喜欢的那类电影,世纪末年轻人相互折磨的爱欲,伴随着毒品和滥交,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放纵。侯导年轻时混过,与竹联帮也有来往,但我真心不愿认可这样的城市,他还是拍乡土题材的电影好。另,舒淇的独白也让我很讨厌,矫揉造作。高捷真帅。

24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该片从回忆开始,到回忆结束,构成回忆的一个过程,影像风格透露出迷蒙的瑰丽色彩,勾勒出的人物也弥漫着朦胧飘逸的味道。

27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这么压抑的侯孝贤还真是有点不习惯,不知道这片子没了舒淇会怎样⋯⋯颜色和音乐都很迷幻。不过很神奇的是,也没令人犯困

2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Vicky开始觉得她需要到另一个世界,於是在一个苍白的日子里,她想要离开,离开小豪,离开这个岛屿的不安,她想要逃得远远的

3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抽烟似乎成为了一种生命的标示,在异质的光线里,会吸烟的证明还有呼吸。在2001谈论2001,世纪之交刚到来却已成历史;而这历史的一刻“反反复复像咒語,像催眠”“跑不掉,又回來了”,已叙述的事情慢几拍由影像呈现,但又有些偏离,画面成了声音扭曲的影子,追在口述的不断重复的记忆后面,到底是在讲过去、讲现在还是在讲未来?人物陷入和时间一样的游离态,在走不出的夜色和室内里(几乎没有白天室外镜头,即便目光投向外部,也是狭窄的、窥视的、反射的;室内也从来没有通向外界的门,杰哥家的门从来都是监控录像里才看到的,与室内空间完全脱节),千禧人都是迷宫里的雪人,和面目在积雪上留下的痕迹一般模糊轻薄。电影街是一条可怕的街,现实与图像弥合了,现实就是图像,雪夜寂静,人都不见了。

37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除了第一幕舒淇走长长的走廊一段还算可以,其他简直无一可取,让侯孝贤拍都市片,让朱天文写迷失在现代性中的年轻人的本子,这不只是差强人意了吧!?

39分钟前
  • 乔大路
  • 较差

尤其是开头几场,镜头和用光都极压抑,或者是想表达千禧的焦躁和不安吧。在随后的故事里,这种压抑的情绪反而更加纠结和让人不舒服,额,还是第一部不那么喜欢的侯孝贤。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mambo,一種曼波樂曲,緣於古巴的黑人音樂。電影節奏不緊不慢。似乎嗑藥,酗酒,做愛,猜疑,嫉妒,自私在侯孝賢眼中都自然的很。當愛情進入生活,就會被生活的沈重壓的支離破碎。當做愛也會感到難過的時候,能做的就是離開和狠狠的遺忘。再凌厲持久的愛,也不過如此。

42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1.侯孝贤作品序列明显以[海上花]作为中后期的分界点,本片则进一步标志着他在主题与风格上的彻底转型,前中期的乡土回忆与家国历史至此裂变为现代化大都市中人际情感的暧昧疏离,你甚至可以说侯导有一点“王家卫化”了。2.形式上仍以长镜头为主,节奏也时而依旧静缓,但远景换成中近景,固定长镜变为游移的运动长镜,深焦镜头演进为浅景深镜头,工整的封闭式构图被看似随意的开放式构图取代。3.小景别中仅有人物清晰可辨,前后景往往虚焦模糊,配合霓虹灯式色彩美学,营造出一种既贴近人物身体、又疏离缥缈的朦胧气息。4.大量的门框/窗框分隔画面,拟窥视视点。5.汽车出隧道前的迷离光影令我兀自忆及[堕落天使]。6.杜笃之的录音极佳(获戛纳技术大奖),窗外的火车疾驰声熟悉而迷醉。7.门前的摄像头画面。8.夕张的大雪与电影海报。(8.5/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当侯孝贤需要用大量的废话来表达,朱天文沾上她不擅长的题材,这到底是谁替您们拍的我说

4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较差

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54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较差

有时候爱情徒有虚名,但我其实多么喜欢这种顽固的独占欲、歇斯底里神经质的怀疑、别扭的争吵啊,感觉青春里使不完的力气都用来谈这场忍无可忍的恋爱了。街头的旧海报、清汤拉面这种安稳的爱情,总觉得已经不是爱情而是一种需要了呢。不像电影,反而像是少年信手涂鸦写下的牢骚字句,倒也情真意切。

55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竹内康说夕张的冬天很冷,零下三十几度,她想那是雪人的故乡吧,雪人最后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融化不见了。有一次她跟豪豪做爱,她觉得他就会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消失不见。非常悲伤的做爱过程,其实在多年以后她还记得。这都是她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是2001年。那年夕张大雪。

58分钟前
  • 心玦
  • 推荐

她走在桥上的开场,足够我回味好久。来到基隆特意想走过那座桥,才知道在13年的时候已经坍塌,回眸、抽烟、长发飘荡的瞬间已经成绝响,是不可复制的动人。你说豪豪就像雪人,太阳一出来就不见了,可你殊不知在我心中你也是这样的女孩。

1小时前
  • 后自愈
  • 推荐

当她走出被爱的焦虑 终于可以诚实而坦然地接受他人的暖意 但最想爱的人最能爱的年纪 还是过去了 爱里 没有两全

1小时前
  • 哪吒男
  • 力荐

3.5,非常不侯孝贤的侯孝贤作品,少了之前的那种传统特色,多了现代性,当然故事也是个现代的悲伤又沉沦的爱情故事,vicky和豪豪之间的纠结拧巴以及和捷哥的那种朦胧暧昧,她爱与爱她的人都离她而去,蛮惨的。ps:还有那总结一般出现的故意造成时空错觉的画外音。以及,舒淇是真的美啊。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