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

犯罪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朱一龙 , 曾美慧孜 , 侯天来 , 佟林楷 , 康春雷 , 曾淇 , 黄俊 , 王健宇 , 莫西子诗 , 刘白沙 , 曹阳 , 周庆昀 , 黄米依 , 阎鹤祥 , 周游

导演:魏书钧

播放地址

 剧照

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2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3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4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5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6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3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4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5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6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7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8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19河边的错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12:52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余华同名先锋代表作,看似是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在找寻凶案的真相,但故事没有答案,因为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该片入围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官方单元。

 长篇影评

 1 ) 敢吃螃蟹,就敢拿出过硬的作者风格

作者:小野爱

魏书钧可谓是全中国在戛纳国际电影节“晋升”最快的90后导演。2018年其执导的短片《延边少年》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2020年导演的长片《野马分鬃》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2021年,《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平行单元导演双周的展映。再到今年,其最新长片《河边的错误》闯入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参与展映,角逐“一种关注”大奖。

或许,《河边的错误》将给他带来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份来自戛纳的荣誉。

本片改编自余华的同名中篇小说,由朱一龙领衔出演男主角警探马哲,曾美慧孜饰演他刚怀孕的妻子白洁。

故事讲述了一桩吊诡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 饰)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

余华的原作小说,行文风格冷峻,设定上也更加大胆先锋,人物更多,人物关系也更加复杂;小城里全员“疯子”,每个人都有嫌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危机。

因而,这部《河边的错误》是影视圈公认的改编难度极大的作品,也曾被张艺谋青睐,但改编计划无疾而终。张艺谋最终另选余华的《活着》进行改编拍摄,影片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被许多影评人评价为张艺谋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作品。

敢吃螃蟹,就敢拿出过硬的作者风格。作为一位常在电影中夹带私货的导演,魏书钧将余华的小说改编成了一部致敬荒诞现实主义、反侦探电影套路的心理分析作品。

马哲穿着黑色的皮夹克,总在小城浓郁的夜色中行走办案。而他办公的地点——电影院的舞台,更是背景无光,全靠点灯。沉郁的色调中,饰演马哲的朱一龙,面庞更显得棱角分明、一镜复一镜的瘦削。

朱一龙在映后的采访中透露,为了将马哲孤独、迷茫又焦虑的精神状态外化表现出来,他特意在开拍之前适当“增肥”,而拍摄计划是按照电影事件发展的时间线安排的,于是他在片场再控制体重,在电影中就自然呈现出了他随着案件难度的复杂、工作难度的增加而“日渐消瘦”的面貌。

魏书钧给这座江南的小城丰沛又无穷无尽的雨水。凶杀案在下雨天,追凶在下雨天,寻访证人在下雨天。层层的雨帘遮蔽了小城的真实面貌,让角色们只能穿抵挡雨天的衣物,更让画面中弥漫出一股潮湿而神秘的气息。

为了实现荒诞现实主义电影近乎表现主义的明暗对比度,魏书钧还采用了相较数字摄影更为昂贵的胶片摄影,配合背景中温暖的蓝光,复刻了九十年代电影的迷离质感。

自刁亦男导演的《白日焰火》于2014年摘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之后,中国制作的侦探电影成为了在国际上备受青睐的一种类型片。

但是魏书钧和编剧康春雷,将余华的原作从风格、结构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在各种意义上进行了侦探电影的反套路尝试,真正将“谁是凶手”悬置成了无关紧要的麦高芬,至此,本片也彻底摆脱了《杀人回忆》模仿者的嫌疑,不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侦探电影。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国外媒体的许多好评。

《银幕》场刊评价:“《河边的错误》提醒人们,过去的另类叙事视角和电影的复杂性推动了电影的发展。”

《国际影评人协会》说道:“虽然这部影片有太多的留白和错综复杂的剧情,但仅凭其独特的氛围,《河边的错误》就值得一看。”

 2 ) 朱一龙是凶手!所有人都是疯子!

朱一龙是凶手!所有人都是疯子!

挺简单一个故事,我说几句大家就懂了。但是后劲儿很大,不建议代入,因为电影里所有人都是疯子!

婆婆怎么死的?

婆婆年轻的时候结婚,没两年丈夫就死了,受封建思想影响,一辈子守寡,孤寡一辈子的老人,很渴望有个正常的家,所以母爱泛滥收留了疯子。

疯子有暴力倾向,喜欢拿赶鹅的辫子打婆婆,婆婆喜欢被打,因为能想起刚结婚的时候也被丈夫打,居然有幸福的感觉。也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当然这是原著,电影里朱一龙也就是马哲做梦,疯子杀婆婆的时候那个姿势,是有色气虐待的成分在里面的。

在梦境里,婆婆死之前就说【可惜甜蜜的死亡只有一次】,所以案子很简单,也就是一个边缘的,可怜的,扭曲的孤寡老人,训练疯子把自己杀了。

马哲在和疯子接触以及观察3天后,排除了疯子作案的可能性,况且村民也说疯子温顺,其实是因为疯子把暴力都发泄给婆婆了。

马哲要查凶手,有两个目击证人,一个是王宏和钱玲,另一个是许亮。

王宏是诗歌爱好者,借诗歌和爱情逃避现实。

马哲以威胁曝光王宏和钱玲的不正当恋爱关系为由,逼他们说出实情,王宏说出了“高个子大波浪女人”,但王宏和钱玲的关系还是曝光了。于是王宏在河边被杀死了,给钱玲留了信,说诗歌改变不了人生之类的。

凶手就是疯子,疯子杀完人甚至就在街上溜达。但是马哲依然不敢相信,难道这个案子就这么简单?

这个时候马哲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追寻真相调查案件的过程,曝光了人们不被时代允许和接纳的秘密,导致了人们的不幸。

马哲还要坚持去查王宏所说的大波浪,并且不愿意以疯子结案。

疯子从医院跑了,又一砖头打死了第一个目击证人小男孩。马哲曾经许诺小男孩一定抓住坏人,结果小男孩也死了。

这时候马哲才意识到,疯子才是凶手,但是他在错误的方向已经陷得太深,接受不了现实,所以想辞职,想让徒弟办案,自己退休。

加上三等功、老婆怀孕,孩子基因突变,有可能脑子有问题,所以他更加想逃避现实。

因此,许亮来教马哲做人。

许亮之前就因为流氓罪(或是冤枉)坐过7年牢,对马哲极为不信任。后来马哲越查大波浪,许亮的秘密越是保不住,许亮选择自杀,马哲又把许亮救了。

救了以后,马哲发现许亮藏着大波浪的假发,才发现许亮是LGBT女装大佬,那个年代是不被社会接受的。许亮的秘密所有人都知道了,许亮活过来之后就去给马哲送旌旗,表面上感谢马哲,实际上一转眼就当着马哲的面自杀,以死报复马哲。

这个时候马哲彻底崩溃了。他意识到自己查案子,查到谁,谁就死。而且最可笑的是全是白查,因为凶手一开始就是那个疯子。

马哲疯了,开始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开始做梦。这一段是电影的文眼,幽灵镜头,背影拍摄,去表现马哲的梦境。

婆婆、疯子、诗人、女装、男孩,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死亡,极有感染力的超现实,边缘且疯狂。 最终,马哲彻底疯了,他喝醉了酒之后,朝着空气开了四枪

一枪打死婆婆隐藏的怪癖 一枪打死诗人不可告人的恋情 一枪打死理发师的女装癖 一枪打死男孩无知无畏的生命

第二天马哲和局长说自己杀死了疯子,说开了四枪,结果打开手枪,一发子弹都没少。马哲让局长杀了自己,因为这样才能圆满。局长让他回家休息。

最后马哲在河水里自杀,恰好遇到疯子,疯子穿起马哲的衣服,变成了马哲。这一段先是没下雨,代表幻想。后续开始下雨,代表进入现实,因为前面所有凶杀,以及主要办案过程,都是在雨中进行的。马哲终于在雨中抓住了真凶疯子。

后续马哲拿到了他渴望的三等功,但这一段亦真亦假,正如电影里大量的情节都是虚幻现实交织在一起。

一年后,孩子出生,马哲看似恢复了正常。

但镜头推进,孩子的长相、衣服和水里的玩具,都和疯子一模一样,孩子就是疯子。

也就是马哲变成了疯子,象征性的生下了疯狂的后代,隐喻时代的基因突变。

这个电影最让我汗毛直立,头皮发麻的点—— 所有人都是疯子,而观众就是马哲,最终也疯了。

一开始马哲肯定不会觉得这个案子这么简单——观众也是这样,都在等着马哲去挖掘出更深的秘密。 最后确实挖出了秘密,但是却和案子无关,并且害死了其他人。

这时候马哲是认知失调的,他从一开始纠结三等功,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渴望调查真相,并渴望获得荣誉的好警察,但当他认识到自己想复杂了,弄巧成拙之后,他经受不住打击,分裂了。

导演成功地把观众变成了马哲,我们看完会像马哲一样,刨根问底的想知道究竟谁是凶手,那么多网友依然不信是疯子,依然在网上找解析,陷入对一切目击证人的怀疑之中。

最后,凝视深渊,逼死证人。

顺便说一下我小小的个人感受,电影我只看了一遍,绝不会再看第二遍。

因为我本人就是高敏感人群,极易代入,所以马哲发疯,抑或导演骗观众代入马哲,最终进入梦境潜意识,杀人视角的这里,太过于疯狂和超现实,真的让我很不舒服,汗毛直立。

所以开头我就说了,解读电影很简单,但我不建议代入。

此处有一个悖论,即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去看婆婆边缘人格和疯子的不不正当关系,那么是很简单的;但如果是以马哲的视角,也就是案件初期的观众代入视角,谁能想到这些东西啊?

最终,这作品还是在讲时代和所有人,即所有人都是疯子。

一开始只有马哲不穿制服,只有他是理智的,并且追求真相的

但是他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变成了疯子,穿上了制服,和其他人变得一模一样。

其他人是什么样呢?

爱乒才会赢的局长,满口荣誉和破案

喜欢被虐的孤寡老人,渴求死亡

喜欢女装的理发师,被时代迫害创伤

被忽视的孩子,假扮警察渴望关爱

信仰爱情的诗人,不被世俗包容

喜欢唱歌的徒弟,做警察不严肃

明知孩子基因有问题,依然要生的老婆,是真爱孩子的小学老师,情感不讲理智

追求真相的马哲,最终再也不敢清醒

是他疯了,还是世界本就疯狂?

其实海报写的很清楚了: 没有答案,不如发疯。

我是知名影评人,王俊俊,各个平台都能找到我,尊重原创,请别抄袭谢谢,抄袭全部由律师处理,被诉讼别来找我

 3 ) 给短评做一点补充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类电影的评论时,我都会有一个疑问:大家是真的觉得好,还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格调能看懂文艺片才给出很高的评价。

看过余华老师的几个作品,很喜欢他刻画的那种生活中命运面前人物的无力感,但我确实是第一次知道他之前还写过类型小说。因为非常期待主创团队的对谈,所以在排队领电影票的时候我把小说给看了。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呈现这个故事。他看起来情节很强,但你看到最后会发现,故事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悬疑案本身,他关注的是人的变化。我粗浅的理解是,马哲在破解杀人案的过程中,他找不到关键性证据,种种迹象表明凶手是疯子,但是在既无法给疯子定罪结案更无法让疯子为杀人行为付出代价的现实情况下,马哲把疯子杀了,于是他自己也变成了疯子。表现一个正常人在和疯子接触之后被影响最后成为疯子的心理变化。除此之外我觉得小说也反映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照顾问题及社会负担等等的思考。

在理解了小说的核心以后,我发现这个电影的改变难度确实非常之大。电影是重情节的,那么对于核心是心理变化的题材,就非常依赖于剧本刻画和演员的表演。导演拍的很用心,朱一龙演的也很好,但我认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局限就注定了对于这个故事的改编是无法超越文字描写的,注定不会产生那么强的回味和震撼。余华老师在映后交流中说:小说是烘云托月,电影是拍月亮的。所以这种只给结果的方式就只能观众自己体会内核了,大家看不懂也是正常的了。

在我看来,如果一部电影让人看不懂,那么不管你要表达的东西多么精彩多么深刻,也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只能说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很好的呈现了,如果先看小说或者看两遍以上电影观感会更好一些,反复考究电影的细节以后会觉得电影还是不错的,但是一部对观众要求高的电影我认为不能算好电影。

 4 ) 垃圾电影

真是太迷影了呀,生怕你不懂,要弄个烧着的放映机,要弄个放映机的大图标,要把警局弄到影院里,要把梦弄到银幕上,虚实结合,反复暗示观看者和表演者切换,电影摔在地上表示电影死了!这回肯定懂了吧!导演晚上在家里是不是抱着放映机睡啊?

说着隐晦,就是生怕你看懂了,整体无非就是那点事啊,不行,很怕被看懂!为此,要开始搞些惊吓了,搞些梦了,搞些精神分裂,搞些猎人即猎物了,搞些时代的痕迹了,如果你还说你看懂故事了,他肯定得跳脚,用些背离真相的那些小把戏对你说没那么简单。但不就那点东西啊!

要啥啥没有,啥啥都靠装。就跟开场那小孩儿似的,脑子里那点儿仅剩不多的荣誉一定要把胸膛拍烂了也要让人明白。

表演,摄影,都没什么问题,什么都像模像样的,但导演一发作,那股臭味真是什么都掩盖不住。只用几分钟就能看到一个极为自作聪明,但毫无文化,虚伪得流油的导演。这是什么花招都掩盖不了的匮乏。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魏书均导演的作品,也是我对这个导演之前和未来一切作品的定论,以上。

以及再更新下:

本人对朱一龙没有任何看法,也认为“流量明星”和“流量粉丝”是非常不恰当的称呼,且认为朱一龙在本片中的发挥是不错的,造型和表演上都算是本片不多的亮点之一(唯独再欠缺一些导演的有效指导)。个别朱一龙粉丝请不要再骚扰我。

还有一部分相当愤怒的“懂哥”,可能是看过原著,也可能是认为我连如此简单的故事都没看明白,有人认为我应该去看熊出没,有人认为我应该去看猪猪侠,在此申明国产卡通涵盖的艺术含量可能并不低于你们的品味,请不要把高于你们审美的作品用作反例,你们的骚扰非常暴露你们的水平,请移步它处。

然后,“文艺片”并不是电影的遮羞布,“文艺片”也不是一个清晰的成立的门类,本片与艺术电影或作者电影的关联也没到可被称呼为“文艺片”的程度,我只认为这是一部因自恋导演而失败了的常规电影。谢谢。

 5 ) 【河边的错误】他才是凶手——深度解读

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余华《河边的错误》后记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公众号:影探(ttyingtan)
独家发布

>>>>总评<<<<

先说影片的整体感受。

相比于类型片和商业片,视听略寡淡,但富有张力,叙事也有些问题,但好在环环相扣。

将90年代那种遥远、厚重又模糊历史感,以及那种求而不得、似有还无、困兽犹斗一般的挣扎与迷惘表现得极为精确。

很有《杀人回忆》的感觉。

应该是参考了《杀人回忆》

很多人看完《河边的错误》,都不愿离开电影院。

好像等的足够长,片尾的字幕就会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凶手到底是谁?河边的错误是什么?

原著作者余华早已给出答案:

“河边的错误是什么错误?我也不知道,就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错误”。

图源影片特辑-余华采访

影片的导演魏书钧也很坦白:

“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影片特辑-导演魏书钧
原著作者余华老师

>>>>凶手·手法·动机·证据<<<<

相比于原著,影片确实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

首先。

死了几个人?

很简单,4个人:

幺四婆婆、诗歌老师王宏、理发师许亮、小孩。

其中。

杀害幺四婆婆、王宏、小孩的都是一个——疯子。

理发师许亮,是自杀。

虽然马哲后来心智逐渐失控,无法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但恰恰在他超现实的梦里,影片告诉了观众真相。

请记住这句话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

>>>>疯子是怎么杀害他们的?以及动机是什么?

先说幺四婆婆——她死于和疯子之间畸形的关系。

死于疯子的失手。

这一点需要结合原著。

在影片中,马哲在房间里发现了鞭子以及天花板上的鞭痕。

但挨打的不是疯子,而是幺四婆婆。

在马哲梦中,幺四婆婆自己趴下,自愿受鞭打,还说“可惜只能死一次”。

在原著中,幺四婆婆和疯子畸形的关系表达的更为充分。

她把疯子既成儿子(原著还有让疯子吃奶的段落),又当成丈夫。

同时还暗示了她有一定的受虐倾向(与其说受虐,不如说享受有丈夫的状态):

“‘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那时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

影片中的下跪,则将老人迷恋在当时见不得人的SM,表达地更为明显。

但疯子呢?疯子哪懂什么SM?在他的眼中,鞭打是种互动,每鞭打幺四婆婆一次,她都会发出愉悦的呻吟声。

她可能甚至在之前的“互动”中提到过那种痛苦到濒死的快感,所以疯子才会下手越来越重。

直到最后这一次……

第二个受害者是诗歌老师王宏。

有人说他是自杀,因为他带了遗书。

但他自杀为什么还要约铃?在她面前自杀么?

不,因为他没想自杀。

他本是想和铃做诀别,他带的是“诀别书”,而非“遗书”。

而且诀别书中有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但我食言了”。

说明他没想着要“死亡”。

影片中还有一个靠近他的主观镜头。

这都说明他并非想自杀,现场还有第二个人(明显不是铃,铃在家)。

至于他和铃的关系,影片并没有明说,而是暗示。

他们可能是婚外情(铃是小三),也可能是师生恋,总之是那种,在那个年代,见不得家人见不得同事,见不得光的关系。

错就错在他选择在河边和铃诀别。

疯子没了幺四婆婆,也会找人来代偿之前的“互动”,在疯子的认知里,河边就是“互动”的地方。

疯子在河边寻找幺四婆婆,宏在河边等待情人。

那条河,见证了一场错误的相遇……

见不得人的SM,和见不得人的地下情,都被一个疯子在河边毁灭。

第三个是小孩。

有路人看了疯子的照片进行指认,这场凶杀,板上钉钉。

但疯子的动机呢?

不是因为疯子要灭口(疯子是真疯,没什么复杂的心思),而是因为疯子想跟他玩。

影片开头就提到,孩子们会向疯子扔石头,疯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好像没有砸到他身上一样”。

所以,在疯子的认知里,拿石头砸人,和鞭打幺四婆婆一样,也是一种“互动”。

而这个孩子,很可能之前就砸过疯子。

所以孩子转过身,一脸放松和嬉戏的神情说:“原来是你啊。”

但这次,疯子又在河边犯了错。

事实上,小孩被他自己原本对疯子的恶意所毁灭……

影片在超现实的梦里交代了所有真相。

但这也正是让观众迷惑的原因,明明是梦,却是真相。

观众不愿相信。

就像马哲一样,明明幺四婆婆案凶器、指纹、血溅都很一致,很明确,凶手就是疯子。

就是这么简单。

但马哲不愿相信,“这么寸”。

他是一个严守原则,讲求证据的人。

真相对于他来说,需要有作案时间,作案动机,作案手法,和最终证据,缺少任何一个,真相都不是真相。

“真相”很简单,但如果你只想要上面这些表层的真相的话。

那这部影片将毫无意义。

余华在原著的后记中写到:

“事物总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

马哲想给自己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真实。

他对自己内心想要的真相偏执和疯狂。

这也直接引发了理发师许亮的死。

许亮被判流氓罪入狱8年,但“真相”是有人作伪证,他做到第7年就被放了出来。

他不是流氓,这是“真相”。

但他已经知道,他的“真相”不重要。

就像原著里写的“我从来不相信别人会相信我”。

从他的言行举止,我们就能看出他当年对“真相”的挣扎。

他辩解过,申诉过,哭喊过,但无济于事。

最后审判出的“真相”就是他是流氓。

从那以后,他就变了。看似狡猾,实际是卑微和绝望。

所以他会说“不是我干的,但这不重要嘛”。

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嘻嘻哈哈,但内心却在滴血。

他有异装癖,在那个年代没人会接受这种东西。

所以这次他不要真相,不想自己的事情被揭穿,只想略掉流程,快点被定罪。

但他遇上了为“真相”执拗的马哲。

拗不过,于是他想体面地死去,所以他服安眠药自杀。

但马哲把他给救了。

所以他对马哲是复杂和矛盾的:

一方面他感恩马哲的救命之恩,只有马哲在生死关头,在领导、护士、医生都不敢负责等待家属签字的时候,敢为救命签字担责。

所以他亲自跑去给马哲送锦旗。

本应该送给医生的“救死扶伤”却送给了马哲,何其讽刺。

但另一方面,他恨马哲。

为什么马哲非要为了他自己想要的“真相”,让所有人都知道许亮最想藏的秘密?

在那个年代,一个公开的异装癖,无异于死刑。

所以他“计划好了”,戴上他喜欢的大波浪,一跃而下,正好砸在马哲的车上。

许亮死后,马哲开始动摇。

马哲越发接近自己想要的真相,揭露越多别人不愿公开的秘密,越促成了别人更多的污名和死亡……

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这都是在当时难以被接受的东西。

如果他听局长的话直接定罪结案,就不会有后面的案件。

他们也许就不会死。

>>>>那么,马哲到底得没得过三等功?

马哲如此执迷真相,一是因为他本身是个好警察,二是因为他想为集体争光荣。

他坚信,自己在云南立过三等功。

但①家里找不到勋章,②“这边没记录”,③云南的朋友也说从没有(还说他整天醉醺醺)。

这些客观的线索都足以说明,他没有得过三等功。

为什么他就坚信自己得过三等功呢?

因为那是他想要的“真相”。

现在单位需要评先进集体,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在云南的时候,应该得三等功。

但从他打乒乓敢杀领导的高球来看,他不会拍马屁,不会圆滑。

所以很可能,在云南他确实有资格也有机会得三等功,但领导没有给他。

这成为他一个心结。

所以,困兽犹斗,成为一种常态;

求而不得,成为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最终取代事实,成为一种“真相”。

>>>>那么,马哲是什么时候疯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马哲的“疯”不同于疯子的“疯”,马哲是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他的执念。

从马哲记得自己获得过三等功那时起,他就难以分辨真假了。

可能是他出现幻觉,也可能是他的记忆逐渐被他想要的“真相”所覆盖。

比如刚开始,马哲老婆头发明明是直的,但到后来却成了“大波浪”

因为“大波浪”逐渐成为他查案的重要线索。

所有大波浪,都是嫌疑人。

以至于最后,许多女人在他眼里都是大波浪,包括他老婆。

所以他会看到拼图是完整的,明明自己扔掉了一部分。

以及他在老婆面前抽烟喝酒,刚正不阿的马哲会在怀孕的老婆面前做这种事?

都不是真的 。

在照相馆他发现路人照片里有疯子,以及在饭店看到疯子狂笑。

这些也不是真的。

所以他记得自己开了4枪。

第二天检查却发现枪里还是有7发子弹(3颗被剥落后,没有画面,但有4颗子弹被剥落的声音)。

最后他在河边杀死疯子是真的。

因为这个疯子身上还穿着病号服。

这时,马哲的身份也发生了质变。

他在河中浅下又浮起,就像那疯子一样。

马哲和疯子的灵魂在河中交融。

马哲从大队长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疯子。

“真实”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马哲想要的“真相”。

疯子只是个符号,他是隐藏在那个时代中的凶手,真正的凶手是“时代”,而马哲想要的真相,其实是“命运”。

>>>>那么最后,他的儿子是智障么?

这一点,影片的暗示已经很明显。

虽然医生说只有10%的可能。

但马哲儿子洗澡时,把玩具丢在水中衣服上的动作和疯子一模一样。

影片很残忍的告诉你,孩子,是个智障。

马哲摆脱了疯子,但没想到,他要抚养一个“疯子”。

继幺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许亮的大波浪之后,马哲也有了一个难以被社会接受的东西。

一个智障儿子。

命运,何其讽刺。

命运,就像马哲的车牌号一样,31415,是圆周率,无穷无尽。

它不是一个常数,和命运一样,没有准确的答案。

用余华老师的话说:

“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命运的嘲笑<<<<

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上面的所谓“解析”只是一种猜测。

上面的问答其实都是逻辑陷阱。

比如。

与其问,马哲的儿子是智障么?

你更应该问——

马哲的孩子打掉了么?

疯子真的被马哲打死了么?

最后马哲被授三等功是真的还是假的?

疯子明明没有攻击他,他却突然把疯子打死,马哲难道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反而荣获了三等功?

最后一个段落影片的光线色调都变得明快和温馨。

和之前的画面感觉格格不入,显得失真和梦幻。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些都是马哲的想象?

现实中,马哲沉溺于河中,这些都是他濒死的幻想……

一年后的孩子根本不存在,现实中他的儿子可能早已被打掉。

既然已经知道,云南的朋友说马哲整天醉醺醺。

那么,马哲是不是早在云南,早在认识妻子之前,就已经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马哲是什么时候开始疯的?

他的妻子是真的么?

疯子是真的么?

还是马哲,其实就是那个疯子?

“任何一个命题的对立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原著更为精妙,你甚至无法确定凶手是否只有一个人。

现在,你会发现“真相”忽然又变得遥远。

它就像π不断出现的下一个数字,忽大忽小,无尽且无常。

这才是影片的意义。

客观的真相就是马哲梦中着火的胶片摄影机,已经成为灰烬。

马哲还死死的保住,真相明明就在胶片里,但他不可能看到。

退一步讲,即使他看清了客观的真相,他会相信么?

实际上,不止马哲,我们每个人所坚信的真相,都不是客观的,而是我们自己最想接受的。

河边。

是婆婆的嘲笑,宏的嘲笑,疯子的嘲笑……那都来自命运的嘲笑。

比起影片。

我更喜欢原著最后的荒诞。

原著中,马哲最后杀了疯子。

局长为了帮他脱罪,教他在医生面前答非所问。

耿直正义的马哲岂会靠装疯卖傻钻法律的空子?

但在医生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提问下。

马哲终于撑不住了,他答非所问。

局长和妻子笑了,以为他终于可以骗过医生。

但没想到他的回答越来越离谱,直到医生说:

“让他住院吧”。

马哲是成功骗到了医生,还是真的疯了?

局长和妻子目瞪口呆。

观众和读者觉得荒诞和可笑。

每个观众都怀揣着自己得到的真相和答案,觉得自己懂了,但其实还是那句话:

文/女神的秋裤

2023.10.22凌晨3点/青岛

更多影片解读:

【当邪恶潜伏时】深度解析——上帝已死

【电锯惊魂10】你不知道的10件事

【灵媒】深度解析——两个家族命运的碰撞

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打开时间,生于虚无——你并没有读懂《降临》的悲伤


————补充————

原著是余华老师于1987年创作,影片将故事背景改到了1995年。

一些观众会觉得影片画面模糊,像2K摄影机没对好焦。

那是因为采用了16毫米胶片拍摄,特意营造的90年代的胶片模糊感(但对焦应该还是有问题)。

很早就有人找余华老师改编这部作品,包括张艺谋。

但最后都没有成。

余华老师说,最让他满意的,是影片丰富了那个年代生活的质感。

天线电视机,大皮衣,毛衣毛裤,二八大杠自行车……

余华说,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我很同意。

我还想补充说,不要太在意答案。

商业片和类型片基本有问有答,有仇必报,但不要被这些电影惯坏了。

没答案看不懂就打一星,没必要。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会给你答案。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有答案。

重要的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你解构了除了答案之外的某些东西。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目前新群“京海市分局”还有空位!

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加群记住暗号哦“我们为什么跌倒”——《蝙蝠侠:侠影之谜》

你可以错过爱你的人,但不要错过和你一样爱电影的人。

 6 ) 丢进石头、泛起涟漪。河边的错误解读 (预警!!内含剧透!!!)

《河边的错误》就像那条淌着黑色流水的河,你盯着它,就会一步步被吸进去。从9月底温哥华电影节看完,到现在,讨论了很多也推翻了很多自己的结论,梳理出来一些个人解读。

/* 分割线

跟小伙伴们讨论后,我刚刚突然想明白,疯子他平时就在河边偷窥,他就是个上帝视角啊。河边那些人的秘密他都知道,然后他作为一个执行者,把他们都execute了😱

*/

整个电影看似是一个侦探片,然而黑色荒诞才是它的基调。在这部影片里,恰恰那些线索、证据、甚至凶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死去的人。电影一开始的一起凶杀案,就像丢进河水里的大石头,引起了这个小镇的片片涟漪,随即串起了几个小人物的秘密和不幸。

幺四婆婆,影片以隐晦的方式给出了她和疯子的关系,她这种出格的癖好,让疯子把她杀死在了河边。从此疯子就像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连制造了几起凶案。

洪,像是个诗意的笑话,一个爱好诗歌的人却有着那么不诗意的外表,跟soulmate女友的地下恋情被对方父母强烈反对。可以说马哲的调查掀开了他们恋情的遮盖,也无意中致使了洪的死亡。

许亮,年轻时被诬陷过流氓罪。马哲不断的调查一点点地揭开了许亮的秘密,他的秘密与凶杀案无关,但是这个秘密本身就可以杀死他。最后许亮说,他想明白自己的前途了,因为他不是今天死也是以后死,这个小镇永远不会允许他这样的人活着。

最后的小孩,也可以说是个怪胎,但更多的是映射了马哲本身。他是那个集体之外的、说的话不被大人信任的、不停追逐真相的人。

看到这里,已经看得出,疯子只是一个符号。表面上是疯子杀了这些人,但其实是“疯狂”本身杀了他们。正如整个影片里疯子始终没有太清晰的镜头和形象一样,他只是个疯狂的符号,这种疯狂出现在酒馆里、小河边、路人的相片里,他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人死。错误,所谓河边的错误,就是那些疯狂的错误的人,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

马哲不能再追下去了。他寻找凶手,就是不断地发掘每个人的秘密、不断地发掘更多人的疯狂。他再查下去,还会有更多的人死。于是马哲用4枪去杀疯子,每一枪干掉一个人身上的疯狂。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救那些人。

然而不是,疯和怪胎会随机出现在任何人的身上,也会出现在他的孩子身上。孩子的产检报告,彻底让马哲失去理智,开始加入疯子的队伍。马哲开始像许亮一样说话,“这些都不重要” “你杀了我这个案子就完美了”。 这个案子就像一个逃不开的噩梦一直缠着他。最后理智的警官埋入水中,疯子穿上了他的衣服。在人群中获得三等功,完成了马哲从个人到集体的宿命。

影片一开头的小孩奠定了整个电影的走向:警察在黑案中搜索,却全是扑空,最后自己也坠入深渊。

如果不能停下来,那么就会一起疯狂。

再说下朱一龙的表演,我认为是100%完美呈现。有几段十分出彩的表演。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跟妻子吃饭唱歌这一段,他演出了那种在平静下暗流涌动、在欢笑下满是悲伤和危机的感觉,真的看完难以忘怀。

——————————更新— ——————

其实想了很多后,我突然悟出来河边的错误是个大型心理实验,其实什么是对的解读并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每一个观众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越来越觉得,当你开始想要解读《河边的错误》,你就开始了成为马哲的过程。仔细对比下自己现在的状态,不相信“马哲就是疯了,后面全是幻觉”这个明晃晃摆在面前的结论,而一心想要读出一些隐喻、读出一些逻辑,不就是马哲吗!不管你怎么解读,总是有讲不通的地方,你那种隐隐觉得什么不对的感觉,不就是马哲吗!那种想要调查一些细节,找出一个完整故事的心情,跟执着于包里有什么、大波浪是谁的马哲并无两样。

 短评

#Cannes76 Cineum Iamx# 出乎意料的喜欢,朱一龙很适合这个角色表面板正内心疯批的角色。10%会生出有缺陷的孩子就像10%会变成疯子的警察,概率已经很高了。异装癖得不到的认同,诗人得不到的爱情,警察得不到的三等功勋章,一切都将被燃烧殆尽,沉入河底…

7分钟前
  • 少年悖论
  • 推荐

看完河边的错误后,我一直在不停滴扣细节、找隐喻和解读,突然明白了,这个电影的目的可能就在于每个人对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拍一个直给的悬疑片容易,但怎么拍一个即具有逻辑、又让观众也能带入人物陷入幻境、让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无序的片子就很难。《河边的错误》做到了,它简直就是一场心理实验。看完后你会发现,你有无数的假设想去印证,而不管你和你的朋友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你的理解都可以是对的。你会陷入如罗生门一般,觉得谁是凶手都对的境地。导演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在于感受,不在于答案。因为思考本身就是这个电影的答案。马哲是不是发疯、他从何时开始疯、你有没有发疯、你从何时开始疯,当你进入影院的一刻,你也是这场“游戏”的一环…

12分钟前
  • 水清云淡
  • 力荐

或许幺四婆婆被鞭子挥舞的快感杀死,王宏被文学的美好幻觉和现实的游移躲闪杀死,许亮被错判的七年和埋在箱子里的女装杀死,小孩被天真的恶意和好奇杀死。他们都变成河边需要修正的错误。因为河流不允许改换航道,也不许波澜生起。也或许疯子就是疯子,杀人没有感情,也不讲丝毫道理——让故事有一个合理的答案,人才有身处秩序的稳定感,不然就会发疯。我宁愿发疯,也好过顺从正确的一生。

16分钟前
  • l拐杖糖
  • 推荐

好做作,1星给电影院。真的想吐槽故事在水乡但所有公职人员操一口京片子真的非常出戏,讲话方式也根本不是90年代人的语气和断句。

19分钟前
  • 小小气泡熊
  • 较差

老妇好舞鞭,异装定流氓,诗歌避难所,乒乓双色球。这个世界有病,做个疯子挺好。

20分钟前
  • Colen
  • 推荐

#Cannes2023-11 就是太难看了,悬疑部分不够紧张精彩,改编部分没有保留余华的荒诞幽默(疯子在余华笔下是多么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而这部片子里呈现的是?),演员表演动机不明缺乏质感。所谓的电影本体指涉,看似不明觉厉实则导演意识过盛,和故事不贴。中国青年导演啥时候能走出《杀人回忆》怪圈?

24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所以这个案子到底哪里可以把警察都整疯了呢?

28分钟前
  • Lilian
  • 还行

余华的原著是对这个疯狂世界的障眼法,魏书钧的电影又是对余华原著的障眼法。与其说是完成了(审查制度下)不可能的改编任务,不如说是导演用潮湿水汽和胶片梦境再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荒诞现实。“无论你什么时候来,我都在B面第一首歌等你。”影像细节是真不错~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整体观感还可,以案件作为叙事线索但在最后放弃真相选择人性思索作为落点主旨,意图拔高影片立意但并不高级。创作者的野心和贪欲一目了然。

35分钟前
  • 列张
  • 还行

☆☆☆☆☆一个疯狂的故事被拍得如此正常,所有出口被牢牢堵死,充满设计感的场景选择、镜头摆放与表演模式又无法反映真实,无论时代或个人。作为一部情节剧,低效叙事和视听语言匮乏,分不清哪一点更致命。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犯罪地点的“实”与犯罪动机的“虚”,电影全浪费了,全片都在蓄力,迎来泄气的结尾。

3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拍电影不能让观众试图理解你

40分钟前
  • abcdefghi
  • 还行

一部被认为极难改编的中篇小说,被魏书钧拍出了独属于他的美学趣味。跟原著的情节不完全一致,更像顺着原著的精神脉络长出了新的果实,核心里对于荒诞现实主义的诠释,对于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依然还在。它不是一部类型片,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会喜欢,但片中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魏书钧把他过往作品里的演员再次集结到这部电影里,以巧妙的方式植入了诸多电影元素,影院的倒闭、电影招牌的坠落、燃烧着的摄影机,还有那段超现实梦境、梦境在银幕上/临时的警局办公室里上演,我都很喜欢。魏书钧四次来戛纳,每一次都在打破舒适区。朱一龙已经成为一名非常成熟的好演员,他为这部电影在江南县城里生活了一个半月,能看出他已经把90年代老刑警的很多小动作长在了身上,跟上次的三哥相比宛如脱胎换骨。

44分钟前
  • 一只麦麦
  • 推荐

在我看来,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真相,只有摆在面前的事实,是命运给出的结果。河边的错误真的是指的马哲的错误吗?所有的人都与河流有关,幺四婆婆的性癖,王宏与钱玲的不被认可的爱恋,许亮不被接受的异装癖,他们或许也是犯错者?是时代这条河流边的犯错者,与时代的河流所相违背,他们的一切似乎不应该被称为错误,除非加上一个前提,时代这条河流边的错误

45分钟前
  • 冷漠的
  • 力荐

我想每个人看了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九十年代的故事背景,让这个电影的故事又似乎合理了起来,既然总有一些人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不如顺其自然的活着。37感觉光是《河边的错误》这部电影的胶片质感就值得它入围20多个国际电影节,全片都是由胶片拍摄颗粒感和复古感十足,真的很有穿越到八九十年代的感觉了!真的给我非常独特的观影体验!

50分钟前
  • 搁浅记忆
  • 力荐

谁再拿这一部和杀人回忆比我会发疯……

51分钟前
  • Yoxixi_
  • 较差

前面的犯罪片拍得拙劣,重点都在后面的梦境。回过头来追溯,真正入梦的时刻不是那段发癫式的混乱梦境,而是马哲与疯子在河边的初遇,当马哲脱下自己的外套,开始模仿疯子行为的那一刻,两个角色开始重叠。疯子将石头放在马哲的外套上是“入侵”的开始,疯子穿上马哲的外套为“占有”的结束。中间穿插着各种现实与梦境的错位。但“疯子”的形象并不是个体的心理畸化,实际上它指向的是社会性、甚至政治性的虚影。“疯子”是全体受害者的集合体。被鞭打的傻子、被拆散的情侣、被冤枉的女装癖、被抹掉三等功的马哲。他们是月亮的暗面,是社会永远看不见的阴影,是不符合期望、被“正常化”的流程给堕掉的“畸形”。被矫正的马哲杀掉自己的b面,但他没堕掉的孩子摆弄着玩具,如疯子般凝视。结尾是循环,也是挑衅。我们疯子千千万万,如烧不尽的野草。

55分钟前
  • 红喑
  • 推荐

二刷已结束!感觉电影最大的特点是阴郁冷静的,没有很多多余的解释,却留下很多留白解读空间,各种细节就如河水一样缓缓流淌,好像是一场那个陆离的梦,通过梦境展示每一个角色的秘密。这次观影体验前所未有。

60分钟前
  • 虫虫
  • 力荐

老年人的性欲,中年人的诗歌与私情,青年人的异装癖,小孩子的口不择言。杀死他们的不是人欲,是想按住人欲的那只手。电影院里的办公查案终究是维稳的作秀,被所谓稳定杀死的真相——越查死人越多——逼疯了马哲。马哲最后发现,盐碱地里能宽松自由的只有那身皮,局长可以打球穿红衣,其他人就成了时代的泪滴。

1小时前
  • 囧囧囧先生
  • 推荐

这部片子主演如果是廖凡 应该就能进主竞赛了

1小时前
  • QETEP
  • 还行

虽然但是……看到马哲在怀孕的妻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抽烟我还是很难受。

1小时前
  • Xxi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