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

剧情片大陆2007

主演:李连杰,金城武,刘德华,徐静蕾,郭晓东,顾宝明,石兆琪,王奎荣,汪汐潮,周波,魏宗万,余皑磊,李崇霄,张优,吴优,向佐,叶福生

导演:陈可辛

播放地址

 剧照

投名状 剧照 NO.1投名状 剧照 NO.2投名状 剧照 NO.3投名状 剧照 NO.4投名状 剧照 NO.5投名状 剧照 NO.6投名状 剧照 NO.13投名状 剧照 NO.14投名状 剧照 NO.15投名状 剧照 NO.16投名状 剧照 NO.17投名状 剧照 NO.18投名状 剧照 NO.19投名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52

详细剧情

清末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大哥(李连杰 饰)被同僚出卖,所带军队无一生还。因为装死而活下来的大哥遇见了离家出走的莲生(徐静蕾 饰),二人一夜取暖后,莲生不告而别。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 饰)发现并带回村,发现竟是二虎(刘德华 饰)的妻子。被贫穷饥饿所折磨的农民在憨厚的二虎与忠诚的三弟的带领下,劫抢官银,导致官府半夜报复。大哥乘机鼓动大家参加军队赚来军饷粮食,三人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浩浩荡荡地带着一百零八人出发从军。这支兄弟军不要命的拼劲,拿下不少胜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与三弟再也无法管束,分歧渐生;而大哥与莲生的感情被三弟发现,三弟误以为莲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杀大嫂来解救二虎。面对朝廷的欺诈、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胀,曾经纳过投名状的三兄弟最终自相残杀……

 长篇影评

 1 ) 《投名状》:还是剧作有问题

    看完《投名状》,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片子每一场戏都拍得很好,可是连起来情感说服力却不强?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还是剧作有问题。

    简单地概括,《投名状》是一个关于兄弟之间情谊和背叛的故事,它着眼于男性之间超越性的爱以及现实诱惑导致的最终背叛。这类故事已经有一些现成且杰出的例子可作参照,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美国往事》。与那些成功的例子相比,可以看出《投名状》在剧作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铺垫不够厚实。从导演意图来讲,这部影片最能打动观众且让观众心碎的,显然是男性之间超越性的爱。可是,在前半部分这种兄弟情谊的产生和积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所以最后当背叛发生的时候,情感的爆发并没有如预期地形成。让我们看看别的影片,《美国往事》里面,Noodles和Max一起浪迹街头、一起玩妓女、一起被打得遍体鳞伤、一起混成黑帮老大,他们的情谊是这样形成的。《英雄本色》里面,小马哥和子豪在困境中互相帮助、互相依赖,他们的情谊是这样形成的。《喋血双雄》里面,一个杀手和一个警察因为互相欣赏超越了身份的障碍而互相合作,他们的情谊是这样产生的。在《投名状》里面,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战争场面,三兄弟虽然出生入死共赴战场,但是始终缺乏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他们的关系无法超越一般同僚、战友之间的关系。老三午阳为了维护兄弟情谊做出爆发性的行动时,似乎只是为了那一个空洞的象征符号“投名状”。这是缺乏说服力的。

    其次,逻辑的问题。苏州城内,太平军的首领是一个赤着脚在图书馆里面走来走去且充满性别中性气质的人。这样一个文艺青年气质的人能够当农民军的将领,是很可疑的。这个人为了保全城中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以自杀为代价把城让给了二虎。我看不出来他有自杀的必要。如果在他心中战争胜利为更高的价值,那么他就不应该让城。如果他认为保护生命为更高的价值,那么他就不应该以投降为耻,并且不太可能等到二虎去刺杀他时才让城。此处逻辑上的问题,影片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另一个问题是,庞清云手下的军队攻城之前还喊着“抢钱、抢粮、抢地盘”(据说原版是“抢钱、抢粮、抢娘儿们”),攻城之后突然就要把奸淫民女的士兵斩首,这种土匪作风到军纪严明的转变没有任何铺垫,让人觉得很突然,并且感到庞清云这个人物喜怒无常。

    第三,视点的问题。《投名状》从头到尾贯穿着午阳的画外音。按说午阳是故事的讲述者,整个故事应该大致以午阳的第一人称视点展开。可是故事中大量的场景是午阳不在场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点的杂陈,不足以让观众认同午阳这个人物,使得画外音成为多余。比较起来,《美国往事》就比较严格地保持了Noodles的第一人称视点,并且把Noodles的主观视点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遮蔽了兄弟情谊中的不和谐因素,使得最终的背叛更具爆发力(参见戴锦华:《<美国往事>:美国梦的正反面》)。假如《投名状》还能修改的话,我建议参考《美国往事》使用第一人称视点,这样叙事难度增加,更有挑战性,但也许效果更好。

    第四,认同的问题。前面说了,画外音不足以让观众认同午阳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戏份最多的庞清云这个角色也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同。问题在于他的表现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一会儿坚持处决奸淫民女的士兵、号称不愿意让穷人受欺负,一会儿又强调“兵不厌诈”、以战争胜利为最高价值。他的思想缺乏统一性,也就无法让观众看清他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说一个人物能让观众获得认同,并不一定需要是个好人,但需要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变化。如果他是个坏人,那么观众应该能看到他是怎样被迫作恶,心灵有怎样的挣扎,观众才能产生移情作用。从头坏到尾、没有变化,或者看不清变化的人物是不适合做主要人物的。

    最后,对白的问题。虽然《投名状》不像《英雄》、《夜宴》充满让观众笑场的对白,但还是有一些地方能看出使用了过度书面的语言或者过度现代化的语言。特别是要为守城“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很像政治宣传的语言,还是应该避免的。

    拆开来看每一场戏,雄浑的战争场面非常成功,纪实感的影像也别有一种效果,该壮观的壮观、该煽情的煽情,都很好。京剧舞台和战场的平行蒙太奇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如果再精心修改一下剧本,陈导可能拍出中国古装版的《美国往事》,可惜出了种种问题。不过,相比近年其他某些古装大片而言,这部影片还是显示出了可喜的进步的。

 2 ) 《投名状》,离G点只差0.01公分

    《投名状》好看,甚至可以说相当好看,剧情完整,场面宏大,几个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带劲,尤其是李连杰,这个娃娃脸兼之一脸喜相的中年男人终于展示了自己该有的味道。只是,只是不知哪里缺了那么一点点佐料,快感远远的来了,愈来愈近,却始终没有达到高潮的酣畅——真可惜,陈可辛那双肉感的小手离我的G点只差那么0.01公分。

    说起《投名状》的主题,或许讲的是生存,或许讲的是政治,但就不是讲的兄弟情。孟静说的好:和李安一样,凡是不够阳刚的导演不会对称兄道弟热血沸腾,他们对兄弟情的冷淡与质疑使他们能看到更深层的人性,人头落地,喷出的不是一腔子热血,是冷血。

    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三人本来就是为了生存、或者说利益走到一起的。所谓“投名状”,不是义气使然,而是为了保证自己利益不受侵犯的一种协议。干下投名状,你就是自己人,是朋友。在乱世中,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里的“朋友”是有共同利益的人,而绝非意气相投的人。

    正因为他们是利益兄弟,而非情感兄弟,所以赵二虎对厐青云为何处死强奸民女的士兵感到不解、对厐青云射杀投降的太平军感到愤怒,所以姜午阳直到最后竟一直天真地认为厐青云杀赵二虎是因为一个女人,他把这个女人杀了,就以为厐青云没有诛灭赵二虎的理由了。这不是兄弟阋墙,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互相了解过对方。从来也不是什么“兄弟”。

    厐青云派人暗杀赵二虎的当夜,在暗室中自斟自饮,他说每年的今天我都会给你倒酒,告诉你我这一年做了些什么……他看起来很难过,但是这种难过与其说是因为诛杀兄弟而难过,莫若说是良心道德上的谴责。片刻之后,姜午阳杀掉莲生,在外面拍门喊道:嫂子已经死了,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之后厐青云伏案痛哭——这一段戏我认为陈可辛处理得有欠妥当,你若是厐青云,你若听到这句话,你是该哭还是该笑?

    关于莲生这个角色,有人认为徐静蕾的演出可有可无。其实真实的“刺马”案里是没有女人的,姑且不提马新怡封疆大吏的身份,在古代中国,你又听说过几起因为女人而杀掉兄弟的事件?——即便并不是真情真性的兄弟。所以在《投名状》里,女人至多是个点缀,导演本身也没给莲生多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也就无需责备徐静蕾的表演苍白。

    当然在《投名状》里,莲生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这个角色的设置,我的朋友卢十四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从某种程度上说,二嫂就是投名状,二嫂就是道义的象征:在姜午阳眼里,它(她)很重要,很关键,是一切矛盾的核心。但在庞青云眼里,它(她)虽然也有点分量,但终究无关紧要,而且早就操过很多遍了。

    同样描写“刺马”案,陈可辛强于张彻的地方在于,他透过似乎是主旋律的兄弟情,看到了问题的核心在于政治和利益。在政治上,没有人是赢家,貌似玩得比赵二虎和姜午阳高明的厐青云,在真正的高手眼力亦是个菜鸟——当他在朝廷上朗声请奏免税三年、当他的背后隐秘地绽开几朵枪花,他能怪谁?怪只怪朝廷没有他的投名状——不是兄弟,就是敌人。

    比起赵二虎临死还在呼唤“大哥”的不开窍,姜午阳在目睹了厐青云背后的枪伤后,终于若隐若现地看到了局部的真相。“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么?”大雨瓢泼中,厐青云虚弱地说起了“投名状”,到了人之将死的地步,利益终于让位于情感——整部片子,只有在这一秒钟,他们兄弟之间才是心意相通的。比起背后的黑枪,厐青云宁愿死在曾经义结金兰的兄弟手上。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政坛里,一个人能有多大的能量?姜午阳最后那一声大雨中的呼嚎,亦是苍白无力的。

    行文至此,我仿佛看到了那0.01公分的距离在那里。套用孟静的说法,比起李安和陈可辛,我是个太容易热血沸腾的人,所以陈可辛不喝酒也不在酒后称兄道弟、所以他看《英雄本色》不感动、所以他不相信友情也不相信兄弟情,但是我做不到。只这一点点的距离,足以使我认为《投名状》是一部足以传世的杰作,但我却无法为了它而高潮——即便它离让我高潮的G点只有那么0.01公分。

 3 ) 《投名状》的血酬世界

陈可辛是位什么样的导演,大家都很熟悉。《投名状》本质上还是一部文艺片,一部有大场面的文艺片。

故事讲得很成功,但并不复杂。小而言之可以看到兄弟情义,大而言之可以看到政治寓言,每种解读方式都一马平川,不需要“解谜”。如果我能从中看出点什么新东西,那首先是吴思先生的那本书:《血酬定律》。

血酬,既流血拼命所得的酬报。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这兄弟三人所处的生态环境,放眼望去是一片红海。在这样一个血酬的世界里,如何用自己的血换取更多的酬报?如果用别人的血来为自己换取酬报?如何用一次大规模的出血来最终摆脱血酬世界?……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兄弟三人各自给出不同的解答,却最终都被划上血淋淋的红叉;他们的血,最终都成为别人换取酬报的资本和筹码。



如何用自己的血换取更多的酬报

直到攻打舒城,兄弟三人都共同面临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他们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因此在影片的这一部分,兄弟三人最能生死与共,肝胆相照。

做匪?做兵?兄弟三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推演几乎完美再现了《血酬定律》的第一章:《匪变》。时局动乱,百姓赤贫,仅有的资本就是自己的血。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看看《匪变》一章的几个小标题就能窥见大概:

现象之一:土匪种地
现象之二:土匪保民
……
第一推想:匪变官
第二推想:官变匪
第三推想:匪变民
第四推想:民变匪
……

既然是用《血酬定律》解读《投名状》,而不是用《投名状》解读《血酬定律》,那么此处就不再多转述《血酬定律》中的理论了。总而言之,厉害分析的结果清晰明了:赵二虎之流当初活不下去,就只能由民变匪;如今做匪也活不下去,就只能由匪变兵。

——我没想到自己会写出如此冷冰冰的文字。面对这样一部血肉饱满的电影,面对兄弟三人纳投名状后轰轰烈烈的结拜,面对舒城血战中孤注一掷的搏命……我本想写得更加感性一点,煽情一点。但或许事实就是如此冰冷,当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热血冷却,剩下的不过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而已。

所以影片借姜午阳之口描述庞青云的心思:“他说他不相信投名状,但他相信我和二哥”。庞青云信另外两位兄弟什么?信他们的人品?才干?忠诚?义气?或许都对,但都不是根本。——最根本的是:庞青云很清楚,赵二虎和姜午阳在此时此刻和自己的利益诉求完全一致,他们要生存,他们要用自己仅有的血来换自己的命,他们背水一战因而意志坚定,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绝无可能背叛。庞青云最信的,是这个。

非但这兄弟三人如此,他们带出来的一群土匪也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冲在最前面的两百人会势如疯魔甘当肉盾;为什么一个小土匪会用肉身挡下轰向庞青云的一炮。一起打舒城的另一个将领瞠目结舌:“疯子!”——如果他能了解庞青云们的生存状态,他就会知道:庞青云们一点不疯。为了活下去,这群亡命之徒做出了最精明的选择。

把帐算得更细一点:当赵二虎当匪时,偶尔分一次大米就能让村里人欢天喜地,而且还难说被官兵剿杀。而一旦当兵,只需一次胜仗,村里人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分钱了。死者的亲属哭哭啼啼接过白花花的银锭,——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不难看出,那些银锭足够几位老人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如果继续当匪而不当兵,如果当了兵而不搏命打胜仗,银子从哪里来?那个拿肉身挡炮的土匪,他不是为了救庞青云,他只是为了救自己全家。血酬的极致就是命酬,他早已精确的算出了自己这条命的价格。(在召集两百肉盾时,赵二虎一句“有安家费!”,顿时应者云集。大家都愿意用这个价格卖掉小命一条)——而“命价”,正是《血酬定律》第二章的主题:《命价考略》。



如何用别人的血为自己换取酬报

兄弟三人的第一次分歧,是在攻占舒城后不久。

“抢钱!抢粮!抢地盘!”,——据说这句台词原本是“抢钱!抢粮!抢女人!”,在大陆公映时才改成了现在的版本。无数史实证明,对城破后肆意掠劫的允诺,是率兵攻城最有效的激励手段。肆意掠劫,意味着对命价不设上限;不设上限的命价,最值得人们为之卖命。

然而两名士兵在破城后例行公事的强奸妇女,却被庞青云拉出来砍头。不但这两个兵苦苦喊冤,赵二虎和姜午阳也一头雾水:“为什么啊?”

赵二虎和姜午阳哪里知道,用自己的血换取酬报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庞青云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别人的血为自己换取酬报。可以抢钱,抢粮,但不能抢女人,这意味着对命价开始有所限制。从不设上限到有所限制,这其中的差价到哪儿去了呢?不言而喻。——至于苏州杀降军,更是赤裸裸的以降军之血,换取攻占南京的酬报。

可惜这只是庞青云的选择,而不是赵二虎和姜午阳的选择。兄弟三人当初是因为别无选择而站到一起。一旦时过境迁有了选择的余地,三人分歧立现,投名状所代表的利益共同体也就不那么坚不可摧了。

其实庞青云的判断是最理智的。赵二虎自以为有了选择余地,实则未必:你真的可以做到“回家过好日子”而不必用别人的血换取酬报么?杀苏州降军之后,赵二虎坚持要带兵回家,是这一阶段矛盾的大爆发。从表面上看,他最终的回心转意是因为庞青云的信誓旦旦和最后一跪。可这一切并不比一句话来得更有力:你现在走,就是率众叛变,我会杀你的哟。

赵二虎有选择么?

他只能继续向前走,否则一切又会倒退到卖血求命,甚至卖血求不到命的境地。

只是正如庞青云所言:“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么?”——庞青云当然有野心,但他又何尝不是身不由己。既然没有退路,那就不要再瞻前顾后,决绝的一路走到底吧!

杀降军,是这种决绝的一种表现。能屈能伸,主动和魁字营做交易,是这种决绝的又一种表现。做完交易再攻南京,将魁字营一脚踹开,庞青云决绝得有够彻底。



如何用一次大规模的出血来最终摆脱血酬世界

还是那句话:“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你说我能走到对岸么?”

血酬世界无比凶险,在一片红海中,庞青云貌似如鱼得水,实则如履薄冰。他太渴望上岸了。

现在,庞青云心目中的“对岸”隐约可见:出任江苏巡抚!向太后提出免税三年,是他对“上岸”后生活的憧憬。毫不犹豫的允诺“山字营带头裁军”,更意味着和血酬世界彻底决裂的决心:军队是血酬的资本,我庞青云现在连本儿都不要了,我是真的不在这个局里玩了!

而赵二虎对局势的判断总是出错:当初不能回头的时候,他要回头;现在能上岸了,他又不愿上岸。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当然很好,只是早了几十年。——这一刻,投名状所代表的利益共同体彻底土崩瓦解。

影片的最后,庞青云和姜午阳在泥水中殴斗。一度不忍下手的庞青云瞥到巡抚宝座,顿时痛下狠手。巡抚宝座意味着什么?名利?野心?不,那是庞青云孜孜以求的对岸。——老子要上岸,你却拖我后腿,你他妈的算什么兄弟!

庞青云杀赵二虎,错了么?可难道赵二虎拖住庞青云不让他上岸就对了?不让庞青云上岸,和杀他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和兄弟一起上岸,庞青云何乐而不为?就算兄弟不愿上岸,我自己上岸还不行么?

不行!我们纳过投名状,不求同生,但求同死嘛!

那就毁了投名状吧。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可以“但求同死”。现在目标南辕北辙,但求同死就成了你死我活。为了最终摆脱血酬世界,庞青云需要一次大规模出血,包括裁军(那些血没有流出来,但不再属于自己了),包括杀赵二虎。江苏巡抚,是庞青云的最后一笔血酬。



二嫂就是投名状,投名状就是二嫂

很多人认为二嫂(徐静蕾)这条线索在《投名状》中太过苍白无力,我却觉得这部分情节设置恰到好处。

先从别处讲起。

以血酬的观点来看,或者说,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庞青云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如果庞青云能对赵二虎和姜午阳阐述厉害关系,那么就算这两位兄弟迟钝一点,也不至于不能理解。

问题就在于,庞青云不能赤裸裸的挑明真相。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了达成最终的利益目标,我们需要太多道貌岸然的道义外衣。而为了不同的利益目标而苦心营造的不同道义外衣,又往往自相矛盾。利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道德准则总要一以贯之吧?于是乎,道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把双刃剑:当它和眼前利益一致时,它能够成为逐利行为的华丽外衣,为逐利行为提供内在动力;而当它和眼前利益背道而驰时,又往往成为内心的羁绊。

赵二虎和姜午阳就是这样被道义捆绑,不得脱身。

庞青云何尝不想为他们松绑。在这一点上,姜午阳显得“开窍”一点。有人认为姜午阳比赵二虎“圆滑”,我看未必。如果要说“圆滑”,那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而姜午阳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曾在现实面前低头,——比如跟庞青云一起去和魁字营做交易,比如听完庞青云的厉害分析之后忍痛杀降,——但他不仅没有放弃道义,而且始终需要在道义上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以前那套道义准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在新的情况下需要新的道义准则,为什么前后两种道义准则能并存而不矛盾。

兄弟三人最早的道义准则很简单,就是三个字:投名状!这一道义准则在捉住强奸妇女的士兵要杀头时,做了第一次重大修正:“我们以前受人欺负,现在我们不能欺负别人”。多么冠冕堂皇,多么理直气壮,而且和投名状所代表的道义准则毫不相悖。姜午阳最早接受了这一解释,并主动担任刽子手:

“你们的命是谁的?”

“大哥的……”

无论这一解释在事实上多么牵强,但在姜午阳那里是合理的。这一重大修正成功的为“用别人的血为自己换取酬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甚至后来的苏州杀降,姜午阳一方面固然是迫于时势,一方面也是接受了庞青云那套道义上的说辞:“他们是兵,是兵就会死。”——姜午阳觉得这套说辞通顺合理,然后才能说服自己,放箭杀降。

庞青云解释得很辛苦。面对两个“喻于义”的兄弟,他几乎无法“喻于利”。他只能从道义角度不断提供注解,而且要自圆其说,不能和“投名状”这一道义核心自相矛盾。他苦苦维持了很久,最终还是不免破产。——在上岸这件事上,他理屈词穷;奸情暴露,更让他无法解释。

庞青云在道义上的破产,让姜午阳对他的全部信任都化为乌有。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姜午阳而言,道义是目标;而对庞青云而言,道义只是工具。姜午阳一直以为庞青云是在和他们一起玩一场关于道义的游戏,其实他连庞青云到底在玩什么都不知道。——这种无知在杀二嫂一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嫂子已经死了!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

多么可悲,又多么可笑。到了这个关头,姜午阳居然连矛盾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还一厢情愿的以为是为了女人。

从某种程度上说,二嫂就是投名状,二嫂就是道义的象征:在姜午阳眼里,它(她)很重要,很关键,是一切矛盾的核心。但在庞青云眼里,它(她)虽然也有点分量,但终究无关紧要,而且早就操过很多遍了。

如果你是庞青云,当你坐在屋里,听到姜午阳在门外喊那句“嫂子已经死了,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你是该笑呢,还是该哭?

本来就无足轻重的二嫂,在影片中被放到那样一个轻描淡写的位置上,又有什么不合理呢。



谁会玩,谁最会玩

正如前文所说:姜午阳很可悲,他连庞青云到底在玩什么都不知道。赵二虎也和姜午阳一样。

那么庞青云就很会玩吗?他知道“陈公”们在玩什么吗?

在血酬的世界里,庞青云纵然如履薄冰,但还算得上游刃有余。可浪里白条上了岸,就好比李逵下了水。当他在朝廷上朗声请奏免税三年,不知衮衮诸公们是何等心情,——会不会和庞青云听到那句“你没有杀二哥的理由了”时一样哭笑不得?

巡抚宝座,庞青云以为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对岸,却不知那只是海市蜃楼。他只看到眼前兄弟的刀,却没看到背后朝廷的枪。他只知道杀人会流血,却不知道什么是杀人不见血。

谁会玩?谁最会玩?

其实这兄弟三人都有“上岸”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只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判断,不同的选择。他们需要用各自的实践来证明谁对谁错,这其中的你死我活并不是背叛。可惜苦海无边,无人能渡。《投名状》竟隐隐有了点《无间道》的意思。

 4 ) 三个老头子和庞青云的政治派系:再谈《投名状》

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应该像《Matrix》第二集那样,从电影院出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Matrix, the one, 和Zion 之间的哲学和逻辑关系,谁也说不清为什么Neo居然在"真实世界"中也能阻挡电子八爪鱼,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电影是个好片。

这就叫雅俗共赏,实在看不懂情节看看打斗追车场面也过瘾。然后为了彻底看懂,认真的观众只好再买票再买DVD多看几遍,再赚你一遍钱。然后真以为自己看懂了再去论坛讨论,免费做口碑广告。

投名状就是这样的好电影。

通过反复研究《投名状》的情节和对白,我认为庞青云是清廷高层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关于庞青云为什么会被杀,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台词,"朝廷怎么会信任一个外人"。我第一次看这个电影,也是这个看法。但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朝廷想要除去一个官员手段很多,暗杀自己的官员实在有点上不了台面。庞青云这样的官员,有理想有能力,对国家忠心,甚至主动裁军,连自己的左膀右臂赵二虎都杀了,朝廷难道还怕他造反不成?如果他真的"在朝廷不属任何派系"(陈大人语),慈禧再糊涂也应该喜欢这样的官员,难道当头的不是最恨自己手下拉帮结派的么?

庞青云是有派系的。而电影里几乎总是同时出现的三个老头子之间,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

三个老头子:
顾宝明扮演的"狄大人"
魏宗万扮演的"陈大人"
王奎荣扮演的"姜大人"

这三个老头子每次同时出场,其座位顺序必然是狄大人在中间,从观众角度看,右边是陈大人,左边是姜大人。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座次是天大的事。我们看新闻照片,每次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永远都是胡总居中,右边吴总,左边温总,以此类推。座次告诉我们,狄大人在三人中地位最高,而陈大人的"军机处排名",要高于姜大人。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魁字营嚣张,势大力强。我们这点儿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倒是军机处的陈公,正缺人手。他的绿营兵常被魁字营欺负,一直想壮大势力,如果我们投他,那正是雪中送炭。】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我们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陈大人的实力有多惨呢?他的嫡系陆大山跟庞青云说,【我不赌。这一千五百兵,是陈公的家底。打没了,陈公在朝廷说话就没底气。】才1500人的家底。把这点人给庞青云用,又出不起军饷。庞青云苏州围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宁可去找何魁借粮也想不起来陈大人。可见陈公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确是够惨啊。难怪姜大人不服这样的人排名在自己之上,要打击他。

这样以来我们就完全理解陈大人对庞青云的全力支持。先是1500人倾囊而出,等庞青云舒城取胜,索性把自己的心腹陆大山直接给庞指挥。言下之意以后你庞青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取代了陆大山。陈太需要庞这样的人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庞青云自己认为自己不属任何派系,其他所有人也会一致认为庞是陈的人。政治斗争一旦到了高层,一般都不直接翻脸,而是打击对手的羽翼。所以打陈就要打庞。

在陈姜斗争中,地位更高的狄大人本来是取中立态度。电影中舒城取胜之后,陈大喜,狄大人立即给庞青云增加五个营。这时候姜大人突然让何魁负责接防,陈大人先是惊讶,然后有点不满,又有点无可奈何,表情很有意思。这时候姜说【狄大人,陈大人,不会有意见吧?】,先狄后陈,为我们进一步点出三个人之间的地位关系。按理说何魁接防这种安排应该在幕后博弈,但电影的特点必须把所有剧情冲突放在一个时间地点表现。

庞青云要速战速决,就连原本应该代表清廷利益(看庞能打,给他五个营)的狄大人都不太满意。战争结束了老头子们怎么在太后那里邀功请赏?这就好比参加职业足球联赛,每个队都希望自己拿冠军,但是如果跑的太快联赛过早进入垃圾时间,又损害联盟的整体利益。但三个老头子的态度也不一样。陈大人原本在这场战争中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现在有个庞青云,他还能得点分。姜大人显然坚决反对庞速战。而狄大人要考虑"联盟"整体利益,也反对速战,觉得庞太不上路,但不至于特别恨庞。三个人的心态在陈姜下围棋的那一场戏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庞青云来说,为了国家百姓利益,也为了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他必须速战。

等到庞青云真把南京打下来了,姜大怒,跟何魁说【打南京你给他粮,进了南京,你成要饭的了】。何魁这时候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方案:【只要我们把赵二虎给拉过来。江苏巡抚他肯定做不长】。这件事告诉我们赵二虎对庞青云是多么重要。如果庞青云是一个土匪,或者是一个旧式军阀,他绝对不应该杀赵二虎。可惜这个片里的庞青云就好像一个受过最好的教育的现代人一样,他没有山头主义,不但认为国家利益至上,甚至还玩儿点爱情。

陪同庞青云上朝见慈禧的正是他的"保护人"陈大人,可见庞是陈的人,连慈禧都知道。对庞这样的青年才俊,同样很年轻,需要在大臣中培养"自己人"的慈禧是要拉拢的,所以李莲英才说【太后说,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然而这时候完全不懂政治的庞青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居然要求【免除苏州辖区三年税赋,修生养民】。苏州辖区历来都是纳税大户,现在好不容易夺回来百废待兴,朝廷正需要这笔钱呢,你说免就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错误。庞的最大错误是作为下级,不应该代表百姓给上级提要求。试想如果慈禧准奏,那么苏州老百姓必然说这是庞青云的功劳。如果慈禧不准,百姓也会说庞是好官,慈禧是坏人。慈禧不管怎么做都当不了好人。钱让领导出,好人你做,有这么做下级的么?这个道理本来是官场常识,满朝文武听见之后都愕然,只有庞不懂。慈禧权衡利弊,片刻之后准了奏。
 
但此时慈禧心中,庞已经成了"外人"。
 
狄大人和陈大人代表组织和庞青云谈话这一幕,非常有意思。狄先夸【苏州杀人,南京活人,庞大人是君子豹变,果然是辅国良臣啊】。陈马上说,【那是因为庞大人和朝廷不属任何派系才得太后的垂青】。这句话有点一语双关的意思。首先陈向上级狄说官话,说庞不是我的派系,当然官话中朝廷上不应该有派系。其次陈也是说给庞听,有点抱怨庞遇事从来不跟自己商量,确实不像个自己人。这时候狄大人的话【南京是给了你,可姜大人气得是卧病南方。何魁又蠢蠢欲动。你镇得住吗?】有点让庞表态的意思。现在姜大人不在这里,你愿不愿意做我们俩的人?但这是一个只有不到一秒的机会,因为狄早就料到庞不会入伙。同时这句话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姜已经去南方准备对庞下手了。
 
庞不接这个话茬,狄马上说:【庞大人,我翻了翻黄历,四月初八午时上任,利民利国利己,大吉】。这时候大家注意陈的脸上一动!说明陈意识到狄已经决心默认姜对庞在那个时候下手了。于是陈给了庞最后的暗示!【要想有所作为,庞大人,你得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我看陈大人这个人还是很有良知的,这句话说的有点书生意气了,当着狄,太过。

庞仍然不懂形势的险恶:【我有公务在身,告辞了】,竟离席而去。这时候狄痛下杀手!【你山字营姓赵啊?!】在赵二虎拒绝背叛庞青云的情况下,除庞先去赵,符合姜、何的策略。
 
在这一幕中庞青云的形象非常高大,君子不党,完全不屑于这些龌龊斗争。试想换一个俗人,可能狄一说姜大人何魁蠢蠢欲动,早就跪倒在地请求帮忙了。
 
作为一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人,庞青云面对斗争选择的策略是一味的妥协退让。狄要求杀赵,庞就杀赵。只要你们让我实现理想,我什么都听你们的还不行么?结果赵死庞亡。
 
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姜大人亲自出手组织了对庞的刺杀行动。狄默认,陈没办法。姜打击陈,但陈只能吃哑巴亏,何况庞对他也不怎么亲近。
 
姜杀庞的一个证据是姜在南方"卧病",实际却没有病。另一个证据是最后一幕三个人在一起喝茶,狄说【一个篱笆得三个桩,姜大人不在,真是不热闹啊】。这里的"一个篱笆得三个桩",有人认为是说庞青云没有了两个兄弟的帮忙,其实考察语境是说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热闹,少了一个姜大人就不热闹了。
 
但这里有一个疑点,就是庞被杀的时候姜到底是在跟另外两人喝茶,还是独自在南方组织刺杀?"姜大人不在"这句台词,在DVD英文字幕里面也没有使用过去时态。我的猜测是当时姜应该在南方。因为姜自己的特写镜头里面,他面前有一盘点心;而三人一桌喝茶的镜头,狄大人陈大人之外的"第三人"面前只有茶没有点心。一个可能是喝茶的蒙太奇戏实际上发生在刺庞之后,另一个可能是"第三人"不是姜,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本来太后和狄大人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但庞青云的不智行为使得这两人改变了中立立场,默认了姜大人组织对庞青云的刺杀。
 
如果没有高层的政治斗争,庞根本不必死。如果庞在政治斗争中正确应对哪怕一次,他也不必死。单纯从自身利益考虑,他不应该为民请命要求免税,不应该面对拉拢不为所动,更不应该杀赵二虎自断臂膀。
 
国家,朝廷,兄弟。庞青云像所有我们期待的好官那样把国家放在了首位,朝廷次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好兄弟。而贪官污吏是永远都把兄弟放在首位,国家放在最后的。可是旁青云获得了什么下场呢?
 
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大人物,一个好办法是打击他的手下。姜对陈如此,对庞也是如此。庞想"不党",但谁相信?清朝官场藏污纳垢,根本不配出现庞青云这样的人物。
 
本文全部台词从这篇文章(http://www.mtime.com/my/953729/blog/897659/)复制粘贴,在此致谢。

 5 )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我们总抱怨人心险恶,竟然那么多变而残忍,庞青云杀害了二虎,二虎死前净还念念不忘庞的安危。是庞青云变了?其实只是二虎,午阳等人一直不懂而已。庞青云从死人堆里爬出,口中念念兄弟们都死光了,似乎悲怆到了极点。但试想,什么样的人会再战场上看到兄弟们一个个的死去,自己却选择了装死而活了下来。那一千六百个弟兄,其实也只是庞青云实现心中野心的工具而已。他是一个为了野心而活着的人,弟兄们死了,他的野心无法实现了,他也好似死掉一般。后来劫军粮时连连救下午阳和二虎,他只是在赌,他一直在上面观战,只是当看到午阳二虎眼见都要遇险时,他想通了,此二人是他的一个机会,没有他们,他都没有饭吃,他们是可以作为像那一千六百个弟兄一样的“兄弟”,是他未来的工具。他喜欢莲生,却发现她是二虎的女人,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忍住了,当自己野心已经不需要二虎的时候,他终于爆发了。舒城一战,庞奋勇杀敌,也是在赌,赌一个机会,他只是一个好似死掉的人,一个有野心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野心是莫大的痛苦和悲哀。他拿了自己的命去赌,赌赢了,便离他想要的世界多近了一步,赌输了,只当是自己又死了一回。之后的无数次战役,他无不是在赌,不惜赌本的下注,他只当自己是个死人而已。甚至到了面圣的一步,他也在赌,不是每个人都有胆量提出自己的请求,免税三年,殿里的朝廷大员都在发抖,他自己何尝不是胆颤心惊。不过因为兄弟们的血,敌人的血,老百姓的血和他自己的搏命,他都赌赢了,突然发现他的野心并不是那么的黑暗,在他在任命仪式上走向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的时候,我想他终于觉得自己的野心实现了,在付出了这许多他认为值得付出的代价之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做自己一直想要达成的事情了。我觉得他是真的一心为一方穷人的安宁想做到一些事情,只是其他人并不懂他而已,而他也没有弄懂别人。他以为的朝廷是他今后的“兄弟”,只是,他不懂朝廷,更不懂那些官们了。

二虎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条汉子,他只看中一个义字。不为利,不为己,他只为一个义。庞青云救了他的命,结拜了兄弟,就永远是他的大哥;魁字营小头目打了他两鞭子,杀了村子里的老人,时过多年,他硬是打了回来。对何魁离间的企图时发出的怪异的笑声,在自己中箭身亡之时对自己无法“救下大哥”的愧疚,无不表现了赵二虎的忠肝义胆。只可惜,他只知道兄弟情分,其他的一盖不知。他舍命救出了童年的青梅竹马,却不知这个女人已经不是莲生了,她学了琴棋书画,心变了,她要做大户人家的小妾了,却被抢回来做回了穷人,还是土匪的女人,二虎以为是救了她,其实他已经不懂了。为义生,为义死,被义蒙住了眼睛。二虎之悲,恰恰让人凄凉,天大地大,没有兄弟情大,只是他不懂,这猜不透的人心,他真的不懂而已。

姜午阳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什么文化,却是个信理的人。看电影的时候,身边的美女说,午阳重情,他是讲感情的。我看不然,他是车头彻底信理的人,这道理有他自己悟的,也有别人讲给他听的,只要是这道理在他那里说的通,觉得对,那便是理,他信这个。擒贼先擒王这个理,他学的最快,记的最清,用的最好、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哥是对的,他下令放箭屠城,他阻止二虎回家,因为他相信大哥是对的,他自己想过了,也认为是对的,他认了这个理。她发现,大哥和二嫂的事情,他也认了一个理,这是不对的,只是还没想通,就发现二虎眼看就要被处死了。于是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有理的出口,反乱兄弟者,必杀之。整片的最后,刺杀庞清云,反害兄弟者,必杀之。姜午阳认理,他的心里只有对的错的,其他的没有。他也简单,也复杂:简单的是,他认为是对的,他做起来毫不含糊,认为庞青云的战术是对的,他第一个站起来冲锋陷阵;复杂的是,其实太多的时候,他真的弄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十几分钟里他的痛苦,完全来自于是非的纠缠,原来认为是对的,结果却是错误的,这对一个认理的人,太残酷了。

莲生,剧中唯一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却成为了风口浪尖。她觉得二虎是个好人,但是庞青云却更懂他的心思。她觉得自己是个大家闺秀了,只是终究发现自己永远逃离不了“匪窝”。她被认为是兄弟二人反目的原因,但是她自己却真的只想好好的活下去,过好日子。但是什么是好日子,她还没有弄懂,绿帐子,红帐子,其实并不是她的好日子。如果说其他三人的悲哀仅仅是不懂别人,莲生之悲哀是她不但不懂别人,甚至也没弄懂自己。

这片子其实蛮压抑,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却都纠缠了太多的不懂。他们都曾经认为这世界是那么的简单,庞以为只要有了朝廷的认可和地位便可以造福一方,为了这一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二虎以为只要有了兄弟的情谊,就不再有天不再有地;午阳以为只要是对的事情,做了就是对的,就是理。不过,庞没有弄懂这个世界,二虎没有明白这个世界,午阳也无法判断这个世界。庞最依仗的朝廷害死了他,二虎最信仰的结义兄弟害了他,午阳还在做着他认为对的事情,只是永远也理不顺这千丝万缕。

猜不透的人心,只是你不懂而已。

 6 ) 好一个“今年挂红,明年挂绿”!

认为徐静蕾一角可有可无的花瓶的人都是没看懂电影,或者根本不了解导演想说什么的人,也是不尊重自己的人。

拍情感戏出身的陈可辛,这回真正拍了一部大片,抽了张艺谋一干人一人一大嘴巴子,过瘾。好多男人流泪的戏,但一点都不矫情。和李安的那个没法比,不是一个类型。但感觉这个更过瘾。每个人物演的都不错,包括那几个老演员。

戏里戏外刘德华都是最勤奋和真诚的一个,有牺牲精神,近乎英雄。

看了李连杰这次胖嘟嘟的有些麻坑的阴沉的脸,才知道他以前的片子真的谈不上演技。同样的脸在《霍元甲》时是丑和呆,《英雄》时是不着调,到陈可辛就成了演技派。有人说他这是第一次演华语片的大反派,但不觉得这是反面人物,没有正反,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悲剧。庞青云不是坏人,更不是恶人。如果二虎,午阳简单的兄弟情在他看来比较天真的话,那他在官场和权术面前一样显得幼稚。

和《色戒》看完以后的感觉一样,悲剧都是来自政治上的幼稚。政治真是个黑洞,越走近,就被扭曲的越厉害。追求政治文明现在看来也是扯淡,蚍蜉,可笑。

金城武到底帅在那儿,还是不确定,不过帅是确定的。怎么都藏不住的一股灵气,还有内心深处飘逸出的一点哀伤。记忆最深的是他看到二虎被射杀的一段戏,跪地前铺,又疾退几步,悲恸无以言表。最冤的是,不知被谁设计的台词,说了五遍大哥是对的,形象一下打到了和王力宏一个级别上,可惜了,感觉像被人陷害。最好体现他演技的电影是《不夜城》,也是最适合他气质的一部电影。

本片最让人感动的角色不是上边三个,而是那个苏州守城的将军,刚开始还以为是个变态,要妖魔化太平军,但看到最后,发现这个歌舞升平,光脚散发的灵异人心中不仅有骨气,还有柔情,不仅聪明,还很大气,是一个真正侠骨柔肠的男人,不难理解赵二虎因为他和兄弟反目,彻底冷了心。

最后还有徐静蕾,她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她的加入刻画了战争的残酷,蜡黄的脸庞,空冻的眼神,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争中的无能为力,不用像舞台剧那样刻意演,这年头,可贵的是真诚,不画蛇添足就是真诚。

至于对两个男人的感情,正如她最后说的,红的绿的她都喜欢,对二虎是一种情义,对大哥是一种情感的认同。很欣赏导演没有让二虎知道她的婚外情,落入心里挣扎拼命的俗套。这样处理很有美感。再说了,爱有很多种,绿帽子是时代进步的象征。这点,可以说本片讲感情是比较前卫的。

今年挂红,明年挂绿,让我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看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这也正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朴素的对物质和精神的美好向往,没有对与错,只有人性和自然。对自由的追求。看不懂的,我不想说什么,只能寄托再大点你会懂吧。

听说国内的又被剪了,而且把那句经典的“抢钱,抢粮,抢娘们”改成了另一句经典的“抢钱,抢粮,抢地盘”,看完电影有人纳闷,一帮土匪干嘛要抢地盘呢,他们难不成也想做房地产。呵呵,真是谁的地盘谁作主。

已经用不着再骂广电了,问题不在他们,在体制:向上还是向下负责?片子拍给谁看的,审查给谁看的。其实中国电影不用分级,我们一直都在家长陪同下看电影,不该看的镜头他们会帮我们悟眼,或者堵耳朵。或者干脆不带我们看,像《鬼子来了》那种电影就怕我们看不懂,或者是怕我们看得懂,其实也没啥啊,我们装不懂就是了,像其它事情一样。SB。我们是小孩子嘛,而且是聪明的小孩,聪明小孩都不会讲皇帝没穿衣服的,因为那样不是被笑弱智,而是会挨揍,也得为大人们的脸面着想。我们是可爱的,懂事的好孩子。我们敬爱我们的父母大人,但我们决定当我们变成父母的时候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养育我们的小孩子。

 短评

“怎会依仗一个外人”。。。 现实艰难,价值模糊,选择两难,都是困境

6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赵二虎死于忠义 庞青云死于不被懂得 姜午阳死于知道得太多又知道得太少(PS:金城武终于会演戏了)

8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政治是永远的dilemma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评分是豆瓣水准?我心中的十大华语佳片之一啊!

14分钟前
  • phatter
  • 力荐

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18分钟前
  • Tangent
  • 推荐

李连杰表演亮眼,其他的太一般了

2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不知道好在哪儿。

23分钟前
  • keso
  • 较差

作为一个商业片 已经很不错了 忽略那些删减

24分钟前
  • 小肚子✨
  • 推荐

最令人尊敬的是导演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庞青云入南京之时,路边正用石灰浆抹去太平天国之标语,同时路边百姓纷纷剃发,即此一细节,大陆电影界无人可及。

28分钟前
  • abing
  • 力荐

午阳刺杀庞青云的时候脚上穿着的 正是庞青云当年送给他的鞋子。这个细节值三颗星了。

32分钟前
  • 来乐
  • 推荐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杀了女人,大哥二哥还能回到过去,其实不过都是天朝的棋子。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改编自1973年张彻版本的刺马,而其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马新贻被刺一案也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3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赵二虎和姜午阳脑子都有问题

4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雄性的贞洁牌坊

43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有了这句老话垫底,所以老二认为只要杀了坏事儿的女人,大哥还他大哥,日子还能踏实过下去。然而大哥却不想做他大哥了,故事是不是很讽刺!

45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帝国主义分子戈登哪里去了?

48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怀疑了友情等很多东西,通过庞青云这个角色对中国历史做了点令人刺痛的反思。李连杰跟陈可辛说,他觉得庞不会找三公,他一开始就会直接去找何魁。“李连杰其实更懂得在这种四面楚歌的环境中,如何求生。”陈可辛说,到那时他才明白,人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真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李连杰比自己懂庞青云。

5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样的电影真的只有6.8分吗?可怕…

52分钟前
  • Hunk
  • 力荐

很好看的片,喜欢这脏兮兮的颜色和赤裸裸的人性。真的要看港版的。

5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不理解为什么这片只有6.9分,完全是8分的电影啊。

58分钟前
  • 呆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