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爱在罗马 剧照 NO.1爱在罗马 剧照 NO.2爱在罗马 剧照 NO.3爱在罗马 剧照 NO.4爱在罗马 剧照 NO.5爱在罗马 剧照 NO.6爱在罗马 剧照 NO.13爱在罗马 剧照 NO.14爱在罗马 剧照 NO.15爱在罗马 剧照 NO.16爱在罗马 剧照 NO.17爱在罗马 剧照 NO.18爱在罗马 剧照 NO.19爱在罗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2:51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红男绿女会罗马,比奇何处弄风骚

当Monica这个角色出现时,或者说在她仅仅出现在Sally描述中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瞬时闪现出《午夜巴塞罗那》里哈维尔巴登的影子,接下来的剧情并无多大新意,而伍迪艾伦突破天际毫无节制的吐槽则让我相信若是国内导演山寨这段内涵拼上几个段子凑出个电影必然像《志明与春娇2》或者《失恋33天》一样叫好又叫座,后者仅凭一句“谁年轻时没爱上几个人渣”血洗QQ签名席卷新浪微博犹如狂风骇浪至今余波未平,而老头这篇精华版的《论社会转型期小三从一哭二闹三上吊传统紧逼压迫型战略向姜太公直钩钓鱼被动型战略转变的意义及其方法论》完全可以作为当前信男善女防火防盗防小三的教学读本,以及狐狸精们或者有志在小三行业里大展拳脚的姑娘们的操作指南。好评哦亲。

让我们回到电影看看Monica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功上位的。

1、首先是她的出场,在Sally告诉Jack她要来罗马玩一段时间时,Jack的回应是“这么说我终于可以认识她了”,显然Jack曾经无数次听过关于她的故事。而接下来描述她“聪明”、“有趣”、“性感”、“不可预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把戏自然不新鲜,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she is a special one.

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作者在描述消费过程中的羊群效应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人们在选择吃饭地点时会倾向于一家有更多人在排队的场所,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更多人选择它是因为它更好,如果我觉得它不够美味更可能是因为我的口味偏差导致尚未发现。

回到Monica,“很受男生的欢迎”同时兼具以上特点,还没出场已经吊足了Jack的胃口。再想想Vicky和Christina听到巴登种种传闻轶事中展现出谜一样魅力时的好奇,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穆里尼奥登陆英伦凭借一句but I think I'm the special one倾倒舰队街,蓝军传奇时代就此拉开帷幕,何其相似。

2、当我们谈话的时候谈些什么?

大抵上我把对话分成两种,一种是释放自己,一种是取悦对方,偶尔和朋友在一起时则是兼而有之。受益于天朝春运,在我多年的硬座生涯中我锻炼出对后者足够的耐性和虚假的热情:开始的时候我听过一个中年民工用含混的口音抱怨工头欠薪超过6个小时,在最后2个小时里对他遭遇渐渐减少的同情甚至让哈欠连天的我开始质疑我的道德水准或者本身天性凉薄;到后来我已经可以用“然后呢”、“那可怎么办”、“哈哈真有趣”让一个家庭妇女完整的讲述她鸡皮碎毛的琐事直到到站依然意犹未尽。再后来我的兴趣变成了试探与猜测陌生人的兴趣并挑起他的讲述欲望,这其中解谜般的乐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个中关键无非是投其所好。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何让对方产生知己甚至悦己的认同感或者制造这样的假象,这就是Monica频繁使出装文学逼大招的意义所在,而她只知道那些诗歌里仅仅一行内容就足以让大招变成零CD。

Monica在晚餐过后看到yeats的诗集,这种处境下一个女屌丝会说什么呢?这年头居然有人读诗?你好文艺啊亲,么么哒。叶芝哪个朝代的啊?叶芝和叶慈什么关系?

杀死对话。冷场帝就是这样炼成的。而Monica脱口而出“被锣声折磨的海洋”....Soulmate!就像一个失意人失声痛哭时你只需要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懂的我懂的他并不会抬起头来问你懂些什么一样,Jack也绝不会去刨根问底的和她探究叶芝作品在神秘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风格变化:这种人不是呆子就是傻子。

此时的Jack像找到知己一般兴奋,而Sally将这架将要腾空的飞机拽了下来:你想谈谈分手的事吗?俗俗俗俗不可耐!在后面我们可以多次看到Monica多么善于挑起Jack隐藏的感性情绪而Sally则刚好相反,Sally在不经意间成功扮演了一个典型的wingman角色,想想家庭伦理剧里男人回家之后正室满口柴米油盐孩子老人而小三青春激扬火力四射,如出一辙。

接着Monica开始解释和男友分手,这段讲述到最后成功的转变成双性房事用户体验报告。如果说拽文学掉书袋略显飘渺虚无,这段被讲述者包装过的美艳体验则是实打实的满足了Jack的幻想: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小H书的惊慌刺激吗?你还记得初窥艾薇时的心跳加速吗?Jack快速起伏的胸膛和目瞪口呆的表情是最妙的注解。


3、鲶鱼效应与该死的酒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这段罗马假日最后可能只是一段夏日绮思,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个时候莱昂纳多鲶鱼般的入局让故事出现了转机。长街吻别最动人,分手一炮泯恩仇,故事的高潮多是在结尾,总得刀架到脖子上时很多人才会横下心来爆出一句丢你老母顶硬上。Jack在罗马的雨夜里蠢蠢欲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wine talking.英语里有个词叫dutch courage,意为酒后胆,这和东方的酒后糊涂是一套把戏:对不起我喝多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都记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苏大胡子说酒是扫愁帚钓诗钩,如今它已经是出轨车头免死金牌躺枪帝了。

到了这一步,世俗枷锁道德束缚已经阻止不了他们红男会绿女天雷勾地火了。虽说戏要做足,但是下面《朱莉小姐》云云太也肉麻当有趣。Monica的欲拒还迎般的“这吻很妙此事不好”,以及“客官不可以不要在这里”卖的一手好风骚,让人不禁感叹这年头当婊子一定要记得立牌坊。于人于己都尚有一丝退路:我都考虑过你的感受没在你屋子滚床单了....而这个语境下“这不是背着Sally的偷情仅仅是小雨午后酒后情迷”,酒再次埋着也中枪。酒永远都是该死的,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去喝一点呢?原谅自己这么简单,放酒一马好吗?


4、梦想是最好的春药

人总是有很多梦想的。比如文青们永远哭着喊着要在路上去西藏,而且让我疑惑的是他们似乎一直在去西藏的路上但是又好像有人拿刀在威胁他们导致他们从未出发。

Monica有很多梦想。当她和Jack在一起的时候,高迪的加泰罗尼亚、雅典神庙、帆船与西西里岛是她的梦想,而回到演艺生涯时,在远东生活一段时间与特罗梅尔导演合作是她的梦想。我以为梦想因其难以实现而充满魅力,同时必须要承认正是因此,所谓的梦想到底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是一个严肃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命题。

而对于Monica来说这甚至不是一个问题,“实用主义”的梦想是组成她致命吸引力的极其重要部分。如果说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那么对于追求“真爱”的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共同梦想更能让他沉溺其中,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十年前那些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们。

too good to be true?
surreal but nice.

Monica总能让你仰望星空,和Sally在一起却需要脚踏实地。前者如流星,因其短暂更显炫目迷人。后者如太阳,东升西落平淡无奇。半夜爬起看流星的不少,你几时见过大太阳底下赏日的?你当两小儿辩日吗?

 2 ) 爱情是什么

接连两天看了三部“城市情歌”,侯麦的《人约巴黎》、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相互映照,颇有意趣。

法国人侯麦讲了三段巴黎的爱情故事,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讲了四个法国的爱情故事,美国人伍迪·艾伦则又投桃报李,讲了四个罗马的故事。三部片子都由创作者自编自导;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平行结构,讲述并无交错的几段爱情;还都选取地点而非时间作为叙事线索,仿佛这些错综复杂的爱情不是重点,它们发生的城市才是。

他们对爱情的阐释各不相同。侯麦的讲述里,爱情始终伴随着偶然与不可捉摸。你以为把它抓在手里实实在在的时候,它其实已悄悄远离,你心灰意冷不抱希望的时候,它又不知正埋伏在哪个转角,等你路过,来一场突然的惊喜。爱情于这位古典大师镜头下总是停留在最本真、最纯粹的心灵感受和言语交流层面,恋人之间,女性与女性朋友之间,男性与女性朋友之间,永远有关于爱情的无穷无尽的话题。他们反反复复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试图发现自己的——更多时候是别人的——内心,但又始终无法或不愿通过努力获得。

安东尼奥尼的关注点则不同,在这里,爱情被抽象为欲望,脱离头脑,放弃讨论,只纠缠于身体。欲望让追求而不得的对象变得美好无比,一旦欲望成真,随即失去魔力。有人因此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以永远保有心中虚渺的想象——那对刚邂逅便分离的恋人,在两年后终于重逢,男子却始终将抚摸抑制于肌肤数寸之上,不愿看到实际的触碰打破一切;有人则不顾一切投入激情,等现实承受不了再四顾茫然——那个游走于妻子与情人之间的男人,在非凡的快乐之后,不得不对两个女人都报以谎言。很难对这两类做法做什么评判,也许无非都是自私,然而爱情本来就无法拿理性衡量,只等愿意上当的人两眼一抹黑扎进去。

伍迪·艾伦当然更有趣些,嬉笑怒骂,顺手拈来,浪漫与甜蜜之外,更多的是戏谑与嘲弄。在他展现的图景里,爱情早已不是爱情本身,不是头脑中的爱恋或肢体上的激情,它变成一种复杂的考虑,掺杂着各色现代社会剥离不掉的因素:金钱、权力、名望、地位;自尊、虚荣、荒谬、无情……伍迪·艾伦爱不释手的一类故事便是最佳例证:性感、夸张、冲动、无脑的艺术女青年——在《赛末点》和《午夜巴塞罗那》里这个角色属于斯嘉丽·约翰逊,显得颇有说服力,《爱在罗马》里身材平板只余叛逆的艾伦·佩吉显然无法支撑这一设定——常常令众人倾倒,当曾经的靠谱男青年终于下定决心肯为她抛弃旧生活时,她已在向下一段生活和罗曼史进军了。爱情于她,是生活的必需品,是刺激新奇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性感美丽的证明,是整个失意生活的精神支撑,然而这不是因某个特定的人而起的,它只是一种泛滥的情绪,其中虚荣、夸张、空虚与想象的成分,远远超过爱情的本质许多。

一路看下来,三位导演的爱情故事似乎自然而然形成一条线索:古典-现代-后现代的爱情。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无数前人反复吟诵的话题至今仍不衰减,在不同的时代里,爱情总有不同的侧面。再退一步说,即便所有侧面都已展开,所有探讨都已穷尽,所有陷阱都有提醒,不亲身经历一场,人们总是不肯甘心的。

城市在这里提供这些爱情故事的背景,也成为诱发动因之一。巴黎、罗马、海边小城,确实成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例证。倘若换了其他城市,很难想象仍有同样故事出现,比如侯麦片中那对不断在巴黎各个公园约会的情人,如果换在阴霾沉沉的北京,早就因无处可去而绝望了。

【for 新民周刊】

 3 ) 《愛上羅馬》

《愛上羅馬》相比於伍迪艾倫近年的作品無疑還更加輕巧,主要是超現實輕喜劇的風格,故事線又分成四條風格主題看似互不相關,甚至連時序速度都對不起來,看時會覺得如果直接剪成四段式的結構會不會更適合呢?但交錯的安排多少還是讓電影有了些整體感,主題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可供人玩味。

四個故事每個都算有驚喜,我滿喜歡Alec Baldwin遇見Jesse Eisenberg的今昔虛實,敘事觀點從Alec Baldwin開始,他介入Jesse Elsenberg的不倫戀情故事後就變成了一個超現實的敘事者,整個故事像是他的回憶,但他又可以和其中的男女主角交談互動。愛情的表相與實相,對藝術與知識的碎念賣弄算是伍迪艾倫的老招式,但看來還是令人愉快。

當然也很高興看見銀幕上久違的伍迪艾倫自己演出的故事,美國和義大利兩對未來親家的相見歡,本來看似是嘲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價值的緊張關係,竟變成一個對藝術名與實的狂想喜劇。Roberto Benigni演出一位平凡的中年男子莫名其妙變成媒體狗仔追逐的焦點,看當代最有名的義大利喜劇演員和伍迪艾倫的合作總是讓人期待。這兩段故事當然說不上多有份量,但做為導演重回狂想喜劇的風格,以及演員身影的記錄自有其價值。

當然背景放在羅馬除了觀光美景之外(本片十足的觀光客觀點),自然也是向費里尼電影致敬,最後一段一對鄉下年輕新婚夫妻來到羅馬夢想著未來的生活,卻各自遇到了外遇的誘惑。丈夫意外遇見妓女Penélope Cruz (西班牙人跨國來演義大利美女),妻子則撞見義大利明星還一起進了飯店房間,這情節根本是翻拍費里尼首部長片《白酋長》,當然時隔六十年慾望更為自由奔放。

要說這四個故事有什麼深刻的感動也說不上,大概就是一點作者的幽默,一點致敬,一點觀光客的自嘲。但相比於這陣子看的一些娛樂片的那種黏膩,伍迪艾倫這種有點脫離時代潮流的復古與輕巧也是滿好的調濟。

 4 ) woody对于感情的理解很到位

严重剧透,慎入。

在42街的amc看的。

这部片子比起午夜巴黎,艺术性肯定不如,却是bloody realistic,把感情的那些小九九写得很透彻。

我觉得Monica那一段很真实,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有些女人,从男人堆里历练出来的,她们当然知道男人要什么,她们也没有什么道德底线,来者不拒,而一旦有发现更好的或者跟自己的利益不符,可以掉头就走。放在电影里面,观众谁都知道男人选哪个是更好的。但是不管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就是这种女人,把很多男人迷得团团转,还可能觉得这是真爱。

不过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我还是愿意做个好人和干净的人。我还是宁愿相信好人会有好报。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般最终回归的结局。

在浴室里唱歌剧那一段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喜剧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box里面,这个box和外界的社会注定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个box里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极致,一旦出了这个box,就会连你最擅长的都做不了。而要是我们带着这个box融入社会,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诞,就如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去看舞台上有个人在浴室里唱歌剧一样。不过他通常觉得他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人。

新婚夫妇的那一段,也是他一贯的对relationship的看法。即便是夫妻,都不知道这个人背后会有什么。丈夫把他的妻子想象得多么圣洁结果妻子在诱惑面前毫无罪恶感;即使丈夫有多么不愿意出轨依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所以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都会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要想过安宁的日子,就必须舍弃这些外人看来多么耀眼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最后选择放弃在罗马的机会;不然的话,在外人看来多么耀眼的荣华富贵下,其实都是一些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在一个无名小青年眼里,显得多么举足轻重,却都在一个妓女的clientlist里面。生活就是这么讽刺。Woody Allen的心里就是有这样一种对人与人之间trust的阴影,看过他的传记和一些采访,他自己说这一部分是源于他的童年生活,因为他妈妈似乎老是打他。

那一段关于名人的,就属于纯粹的调侃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荒诞的,你不知道你怎么就成名了,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一下子默默无闻了。生活就是这样,你无从知道答案,也无法预见未来。不过Woody多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悲观,但是又往往是用喜剧的手法来调侃这样的悲观。

其实这部片子还是很Woody Allen式的,但是我觉得他对于罗马的理解似乎没有对巴黎的理解那么深,除了歌剧是意大利的一个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看到很多东西一定要跟罗马联系起来,主要还是他自己一贯对于爱情和人生的一些调侃。不过古罗马的西班牙广场,喷泉,斗兽场还有古老的街道,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和怀旧气息。毕竟这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5 ) Amor in Roma

Amor in Roma【1】

虽说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地方早已上映,但是直到我这个夏天去罗马的时候,荷兰的院线还没有排上此片。所以暑假的罗马之行,倒也可以说是给看这部片子做点儿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天入夜到了罗马之后,坐机场大巴进城,被一个在罗马念书的东欧女生搭讪了一路,不知道是我太想看Woody Allen这部电影了,还是实在是我想不出什么有意思的话题了,我就问她:你看过To Rome with Love么?姑娘答得倒是干脆:I have seen it. But I did not like it at all, the story can happen anywhere, it is not a film about Rome, it just happened in Rome. 饶是如此,在罗马倒是度过了这半年来最开心的时光,不过,不是在特拉维喷泉许愿池前或是西班牙阶梯下,而是在酒店的床上守着internet等企鹅跳的时候。所以若是我能公允地评价这部电影的话,那我一定在撒谎。【2】

好,开始认真谈电影。说实话,Woody Allen这部片子真的“可谈性”不高。无论从剧作,到影调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还是整体“笑果”和风格,都乏善可陈——当然不是说不好,影片的笑点自然频出,但是却很难有什么打动你的东西,当然这些也都是跟老爷子之前的一系列作品比较而言。若是这片换作是别的导演的话,也许就可以被认为是一部质量上乘的小品之作了。但是我们对老爷子的要求总是会更高一些。

当然,所谓“一系列作品”的最好参照系无疑是他的“欧洲文化名城巡礼”。从颇具黑色电影气质的伦敦三部曲,到《午夜巴塞罗那》,再到《午夜巴黎》,城市逐渐从背景变成了电影的主角。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的。2000年以前,是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穿梭自如、游刃有余,他的电影某种意义上简直成了纽约地标。但是进入欧洲城市的Woody Allen,一开始却尝试只将城市当成一个背景板来展开故事。伦敦三部曲中的城市只是给电影提供了一个场地,独家新闻、网球以及游艇这种东西都非要有城市来提供一个语境才显得合情合理。这三部在他整体系列中略显沉重的作品(甚至死亡来得都有些沉重,虽说也不乏Woody Allen式的戏谑),欲望与犯罪成为了主角,Woody Allen鲜有的暂时摆脱了那个具有自嘲性质的对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可爱”(adorable)展现【参见胤祥:http://www.douban.com/note/197730444/ 第二段末尾】,而将这种展现嘲讽转化成更为严肃(或是假意严肃)的批判和质询;同时被质问的对象,也从中产阶级转变为等级序列上更偏向于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群(以及那些一直努力往上爬向这个阶层的人们)。

从这个意义上说,伦敦三部曲完全不关乎“欧洲文化名城巡礼”,这个系列旨在探讨一些别的问题(欲望与犯罪),只是好事的批评者和影迷将这三部其实也不尽相同的片子(Scoop明显基调更为Woody Allen式,而其余两部则完全不属于typical的Woody Allen)联系在一起罢了。

从《午夜巴塞罗那》开始,Woody Allen貌似开始重新寻找审视一座城市的角度,但是很显然,巴塞罗那在此片中仍然仅仅是一个背景板,影片有相当的段落甚至出离了Barcelona,城市仍旧只是给这段三个人的情事提供了一个美丽而又浪漫的场所罢了。但是到了《午夜巴黎》,巴黎(或者说文化史面向上的巴黎)已经一跃成为了故事的第一主人公,所有人物的出场、故事的推进以及段子,都是为了展示那个“流动的盛宴”。我们当然不能说Woody Allen抓住了巴黎的精魂,事实上,Woody Allen只是讨巧似的借《午夜巴黎》表达了某种文化怀乡症,只不过凑巧这个文化怀乡症的载体——巴黎——实在是太过招摇,以至于招摇得耀眼了。而《午夜巴黎》也好似是Woody Allen一生江湖地位的一种隐喻:一个似乎心在欧洲的美国人,美国人貌似都很难懂他,而爱他的人都在大洋的彼岸。

回到《爱在罗马》。虽说全片中充斥着罗马的大街小巷【请原谅一个刚去过罗马并且在旅行的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爱上这个城市并且现在还比较激动的人,小小地罗列一下:开篇的是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其次警察独白的地方是威尼斯广场,再然后我们可爱的associate producer Maggie问道的地方是天坛圣母院的台阶下,而接下来就是明显的特拉维喷泉许愿池;片中Woody Allen夫妇遥望的以及片末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台阶、西班牙广场和古舫喷泉;以及中段,在我们的脸书老大Eisenberg的介绍和小硬糖Ellen Page展现“文化”时闪现的两次斗兽场亮相以及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前的广场,而Ellen Page,Eisenberg和女友夜晚路过的是纳沃纳广场喷泉】,但是这些罗马的地标性建筑大多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中段出现的一些也经常只作为空镜出现,除了夜游斗兽场一段,罗马真正作为城市进入了影片的叙述,在大多数时候,罗马完全游离于整个故事。若是你看过《给朱丽叶的信》,你觉得《爱在罗马》很多段落是在维罗纳拍的我也毫不会惊讶。总体来说,就跟那个东欧MM说得一样,这四段故事可以发生在anywhere,罗马只不过会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浪漫一些罢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爱在罗马》也展现了Woody Allen的全面回归:1)Woody Allen式的碎碎念,要比Larry David和Owen Wilson叨逼叨有趣多了,特别是饭桌上劝亲家去舞台一试身手以及最后念念叨叨说“亲家,你真是好嗓子,我发誓我不说这个话题了,但是真的,你嗓子真好;老婆你不知道啊,他唱得有多好”;2)浴室唱歌搬上舞台以及贝尼尼的爆得大名也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戏谑;3)Baldwin时不时不知是人在现场还只是“灵在现场”的comments是不是让你想到了Anne Hall里面那个打破了第四堵墙的无时无刻都可以向银幕外的观众发表评论的Woody Allen?4)对于贝尼尼最后重回尘埃的调笑以及未婚夫妇各自出轨的处理方式到处彰显着written by Woody Allen。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我还是有些失望。就是哪怕最Woody Allen的片子,他都会尝试一些不同以往的突破,但是这次我却只看到了一个纯正的Woody Allen,没有任何脱线的或是不脱线的惊喜,而仅仅就是一个Woody Allen在那儿。也许就是这点,特别的不Woody Allen。很多“国际化”的导演在拍摄意大利的影片时候,都会多少有种意大利式的节奏。比如Billy Wilder影片序列中有一部是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两代情》。虽说这是部“节操丧尽”的喜剧,但这部以意大利背景的影片却有某种典型的意大利式的喜剧节奏,不同于《热情似火》和《玉女风流》的连珠炮般的段子,《两代情》的喜剧性来得更为舒缓和南欧浪漫,不知道这是Billy Wilder有意为之,还是拍意大利不这么拍不行。但是在Woody Allen镜头里的意大利,喜剧的节奏仍旧还是Woody Allen式的,而全片也处处洋溢着Woody Allen,哪怕贝尼尼这种难于变成别人的主儿,都显得是那么的Woody Allen。而那些以前时不时冒出来的“反/超Woody Allen”的东西却始终都未出现。《爱在罗马》就在经典意义上的Woody Allen的剧情节奏下,四平八稳地走到了最后。

也许年近古稀的Woody Allen已经不屑于像以前那样玩一把优雅的长镜头(《子弹飞越百老汇》里面的两场场面调度真是教科书级别的),也不再醉心于炫技式地结构出一部编剧精巧曼妙的剧本(《开罗紫玫瑰》、《性爱宝典》构思是多么的匪夷所思)。《爱在罗马》也许真的是老爷子像中国成语里面说的那样,返璞归真。没有花哨的机位走动,没有诡奇的情节故事。老爷子只是用简洁轻盈的手法,轻轻松松拍了四组故事,在罗马,如此而已。

但是我仍然还是很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正如我开头讲的那样。罗马是美好的,无论是对于在那儿度假的奥黛丽赫本,还是对于《甜蜜生活》里的Anita Ekberg。Woody Allen虽说没有突破任何他自己的风格(当然,也许他根本无意于此),但是还是讲述了四段有些许曼妙,些许滑稽、些许无奈,但是却妙趣横生的小品。对于一般的导演来说,也许只是一部三星(也许是四星?)的作品;对于Woody Allen这个级别的超凡匠人来说,恐怕还要减去一星;但是当真想想,老爷子能再活跃再蹦跶的日子也着实不多了,当真觉得是看一部少一部了,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分数。当然,对于他来说,对于他的电影和影迷来说,几颗星根本就不是重点。

【1】Amor是Roma反过来,第一次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这个的时候,感觉这座城市真的好奇妙;
【2】这个表达实在是太曼妙了,前几天从我朋友的影评处学过来了。

 6 ) 伍翁笑骂皆文章

                   

      老年的伍迪艾伦似乎难以自拔的迷恋上了一干欧陆名城,由巴塞罗那到巴黎再到罗马,伍迪艾伦开始了自己的“布鲁克林式”欧陆读城记,其实相对于美国来说,伍迪艾伦身上的文化气质更符合这些风情万种的欧洲城市,老头子把玩起这些城市风光片自然也是游刃有余。所谓读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读懂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可以是以游客的眼光,也可以从纵向上的历史文化入手,无论是《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还是《爱在罗马》,都是从“外来客的入侵”开始的,即美国人与欧洲城市的邂逅(或者说是碰撞),但构建于碰撞之上的,终究还是伍迪艾伦对爱情或者是文化的自我解读。

    《爱在罗马》和前几部作品略有不同的是分列的四个故事中有两个完全是本地人的故事,另外老头子本人也挑起了一个故事的大梁,四个故事都是一贯的黑色幽默,或是尖锐刻薄的讽刺媒体与名人,或是挖苦知识分子,或是以一贯的伍迪艾伦式爱情观来瓦解爱情。这些在伍迪艾伦作品里面常见的主题在《爱在罗马》中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伍迪艾伦风浓郁的罗马城闹剧集,以哄笑开场以哄笑结束,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罗马。《爱在罗马》并没有什么惊喜或者是突破,只是延续了伍迪艾伦的一贯水准,戏谑讽刺挖苦之下还是那些显见的伍迪艾伦式主题,相对于《午夜巴黎》对巴黎城的重度展现,《爱在罗马》比较聚焦于人,四个故事循序并进,看上去散乱,但是神却一点都没有散,一气呵成,四平八稳。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美国人在欧洲总有那么几种固定的形象:第一种是来装逼的,比如《午夜巴黎》中侃侃而谈的保罗,《爱在罗马》中的Ellen Page;第二种是带有成见而来的游客,如《午夜巴黎》中的岳父和《爱在罗马》中的杰瑞等等,他们滑稽而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第三种是来邂逅城市的美国知识分子,如《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午夜巴塞罗那》中的斯嘉丽约翰逊等等,他们是故事的主体,往往能邂逅一段爱情。就是这几种怀着不同目的而来的美国人,构成了伍迪艾伦的一部分精神世界。

    伍迪艾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在罗马》便是一部形散神不散的杂文,一锅炖下本地的、外地的、乐观的、消极的,出来的只有一股伍迪艾伦味,浓郁辛辣,入肚尚可回味,虽没有什么大荤大素,但是却让人乐得其所,即使吃上好几顿这“城市风光汤”,仍然还有胃口吃下一顿,这就是伍迪艾伦的魔力所在了,虽说是伍迪艾伦之味浓郁辛辣,但是回味细品,往往能尝到甘苦之味,伍迪艾伦的喧嚣热闹背后,总有那么一股悲观的宿命感,特别是对于爱情,这个伍迪艾伦讨论了很久的主题,现实中老头子的混乱悲剧爱情史关系决定了他对爱情的看法,估计再也没有哪个导演的电影里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出轨了。除了爱情之外,《爱在罗马》中对知识分子的挖苦也非常讨趣,片中“浴室高歌”的段落实在令人捧腹,杰瑞与妻子菲利普斯有一搭没一搭的精神分析也把弗洛伊德戏谑了一遍,知识分子的酸腐味、话痨老头的嘀嘀咕咕唠唠叨叨让整部片子延伸性和信息量大大增强,就像《午夜巴黎》中轮轴出现的名师大家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看似荒诞不禁的段子其实都抓住了人物的心态和命根子,并以此为乐,大加讽刺。其实这也算是伍迪艾伦的作品为什么能那么受欢迎的地方之一了,他总能独到的抓住各类人物的真实心态并加以发挥。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爱在罗马》没有什么突破,但是他的这系列“城市风光片”仍让人乐此不疲,考虑到他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能保持正常水准也便是万幸了,伍迪艾伦对欧洲名城的亲近其实也体现了他身上的文化归宿感,在美国伍迪艾伦总是显格格不入,但是一跑到文化的多样与自由风气极盛的欧洲,老头子可是如鱼得水,而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讲这些欧洲城市,看似漫不经心的碰撞火花其实精致而迷人,伍迪艾伦的才情与聪慧毕现无疑。而《爱在罗马》因为有了伍迪艾伦的亲自登台也更添魅力,什么荒诞的剧情到了伍迪艾伦这儿都能情有可原,在罗马这个永恒之城,任何再荒诞故事也只是属于这座城市生活的一瞬,这种自由兼容的城市气质便是艺术家们的梦乡,这也便是罗马之爱。

    对于年逾古稀的伍迪艾伦来说,所谓的突破或者是创新都是无关紧要的身外之物了,作为这样一个独特、不可取代的艺术家,他能在世界上的那么一些地方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并以此为灵感坚持自己的创作,对于他的忠实影迷来说便是幸事,愿所有艺术家都能找到他们的爱,他们的梦乡。

    最后还想说一句影片里的话:随着时间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疲惫。我真心希望这句话不是伍迪艾伦对他自己说的,因为如果是,那这将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

 短评

虎头蛇尾。直到2/3处都相当精彩,但收尾潦草且说教十足,很是失望。

7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先锋歌剧,文艺青年,爆红名人,高级妓女...罗马的一切在伍迪眼中都带着讽刺的倒影。但到最后,他把这些荒唐可笑的东西都叫做“爱”。也许他想说,正是因为有缺陷,我们才会眷恋一个人、一座城。也许生活的实质就是泥沙俱下,这才是真的值得去爱,爱不是我们幻想中那些完美洁白透明无瑕的东西。

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在看了26张盗版盘后终于贡献了一次票房

11分钟前
  • 禅疯子
  • 推荐

一会儿笑到肚子痛一会儿思考人生

12分钟前
  • sabretooth
  • 力荐

讽刺得信手拈来 赞美和吐槽两不相误 。 感觉他的人物典型性格 被分到了片中更多的人身上。

14分钟前
  • shu
  • 推荐

杰西·艾森伯格与艾伦·佩吉这一对好有爱啊。 伍迪·艾伦的片子即使再漫不经心,仍会有些非常轻松有趣的段落,包括总会有几处好玩的对白,幽默的细节。老头子在片子里面借角色之口说要活到老工作到老,那么,就请一直拍下去吧。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比《午夜巴黎》要好看点,而且颇有几分伍迪早期作品的风采。不过整体还是趋于无聊,只是把几个小段子松散地拼凑在一起。PS:伍迪艾伦的影片跟王朔小说都犯有同一个毛病,就是作品里的几乎所有人物说话都一个味,甚至举止也都带着作者的影子。明明一群人在对话,听上去却像是一个人在那自言自语。

1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为什么大家评价不高,每个故事都还讲的不错,老头子还出境狂吐槽,我觉得比午夜巴黎的故弄玄虚还要好一点。

22分钟前
  • 那可
  • 力荐

这部像梦境一样的电影,把几乎所有人的白日梦都实现了:一夜成名,异国旅行坠入情网,洗澡间歌唱家,主动找上门的性感妓女,玛丽苏粉被影星带回酒店...在一切归于平静的梦醒时分,带着几分遗憾和回味回到现实,却又不失温馨和欢快...意大利人闲散活泼无厘头的性格已经被融进整部电影中了~

23分钟前
  • Joey To
  • 推荐

老头子是全天下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头子!

27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蛮好啊 巴塞罗纳都是一群热昏了头的艺术家;伦敦是一批消减脑袋往上爬的贵族;巴黎是一批整日白日梦的文艺青年;罗马,每个人都在玩明星或者被明星玩... ...

29分钟前
  • 谋杀电视机
  • 力荐

小老头一年一部的速度,对于身为的粉丝的影迷还有什么值得抱歉的呢,哪能要求部部都经典呢,像这样一部充满了熟悉的欢乐没什么特别的惊喜的作品就很让人知足了。四个故事平行叙事却是四个独立的爱情故事,吸引人的除了每个故事里明星的个人魅力,况且故事本身也还都很黑色很幽默。★★★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因为期待没有太高,反而觉得挺不错的,纯搞笑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而且确实还是很搞笑的,洗澡那个,哈哈哈哈。而且老头自己终于又开始演了,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啊。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感觉巨长巨长,Woody Allen完全是在自娱自乐,编的几个故事都荒诞不堪,把意大利人彻底耍了一遍,喜了个剧。空有了罗马的景致,却没了罗马的风情,就连罗伯托贝尼尼,也不再搞笑。最搞笑的居然变成了老头子本人,和洗澡男。全片最大的亮点,还在于操着意大利语红裙爆乳的西班牙美女Penelope Cruz。

4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

43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推荐

老爺子真是厲害,開場四條線鋪開,一條夫妻線岔開成雙線發展,一條年輕人的愛情線反發展成了老人戲,另外一條建築師主角竟然變成了敘事中的第三者,唯一正常敘事的罗伯托·贝尼尼(也是完全羅馬土著的一條綫)反倒顯得無趣了,說的也是老爺子荒謬喻世老段子,人物包含老中青,結局有悲有喜,正到呢!

4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罗马——资本主义世界的丽江。感觉豆瓣上对这部片子的解析还是浅显了,都没人从意大利喜剧电影的传统和罗马的神圣崇拜(在当代语境就是偶像、明星)的角度讲。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我对老头子那一套彻底审美疲劳了。说点歪楼的,为毛杰西·艾森伯格驼背缩肩走路还有点内八的模样这么销魂啊?真不知道自己还好这一口……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美片#600.伍迪艾伦你是多爱费里尼啊?安东尼奥和米莉的故事直接翻拍[白酋长],米莉那个演员甚至有一双酷似朱丽埃塔·马西娜的眼睛……贝尼尼那个故事里狗仔队完全是[甜蜜的生活]的做派,而且还有宗教游行!不过这片子真说不上好,在老头作品里也就30名开外的水平。

5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随心所欲不逾矩,嬉笑怒骂皆妙文。伍氏小品,笔锋精锐,形散神聚,举重若轻,观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