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

剧情片波兰1989

主演:克里斯提娜·杨达,亚当·费仁希,扬努斯·加约斯,阿格涅丝卡·霍兰,安娜·罗曼拖拉斯卡

导演:赖斯扎德·布加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审问 剧照 NO.1审问 剧照 NO.2审问 剧照 NO.3审问 剧照 NO.4审问 剧照 NO.5审问 剧照 NO.6审问 剧照 NO.13审问 剧照 NO.14审问 剧照 NO.15审问 剧照 NO.16审问 剧照 NO.17审问 剧照 NO.18审问 剧照 NO.19审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5 22:47

详细剧情

托尼娅(克里斯提娜·杨达 Krystyna Janda 饰)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能比丈夫康斯坦丁(奥尔基尔德·鲁卡斯瑟维克茨 Olgierd Lukaszewicz 饰)的四处沾花惹草更糟糕的了,但很快托尼娅便明白,事实并不是如此。原来,在一次买醉消愁时,托尼娅酩酊大醉,醒来后的她发现自己被关进了监狱,而当局囚禁她的罪名不是别的,竟然是叛国。

 长篇影评

 1 ) 溢美之词

  疯癫的女主角,难道非要透过这种无知的反叛来证明自己对信念的坚持?都说影片震撼坚持,俺不以为然,折磨审讯的方式多了,水牢就是小惩罚了下,用摧毁身体是最简洁有效的一招,起码不能让这个自以为个性的张狂女主角继续肆无忌惮的吃早餐。抗争也不必用喋喋不休的话语来体现吧。
 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在不该逞能的地方有勇气,这不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吧。坚持也不是意气之争啊。只能说,对于这个年纪的女人来说真是有点天真。
 咱们也有这样的,就是造成这么多溢美之词的原因?!有个这样的事,就一顿抨击自己的历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否定有些事是有必然性和正面作用的。
 后半段尤其...这种人,能走出去,还有很多不能描写的因素吧。


PS,有真人真事?对电影不对人,人生肯定是另外一番天地的

 2 ) 有点闷

是哪里不对劲?为什么这片里的水牢和泼水的镜子头让人有种恐惧感?而中国的革命片里的英雄坐的水牢和被水泼的镜头让人觉得好笑?

 3 ) 《审问》鱼骨之一:欧洲的底线,拷问良知的勇气



这一种状态贯穿了20世纪,它发生在那句关于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名言之后,
它是被狂热的理想主义掩盖的私我的龌龊和人性丑陋,清洗往往来自于精神信仰的黑洞以及对于人类理想的矫枉过正。
――――卡夫卡·陆 KavkaLu

[img]http://paowang.com/blog/dvd/upload/1007.jpg[/img]

但是,即便如此,欧洲有着它的底线,这个女人饱受苦难而没有人间蒸发,这是个体的侥幸,还是波兰和古拉格的不同。
这是阉人时代的展示,在狂欢和醉酒之后灵魂被铁幕必然的刺痛
个人的感受在没有地方辩解的大时代里,这些人的命运如此相同,是理想错了,还是因为这些辜负了主义的党务工作者自己的问题。
人类的不信任和对于神道的盲目迷信贯串着文明的历史,酷刑只是为了让反对者和异见者不再说话,不要指责他们,他们更加软弱。
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他们对于别人的内在恐惧让他们在存在的残酷里异化成“暴徒”
那个苦命的女人总是让我想到我们的世界,这样的问题,西方同样存在,对于贝当政府的清洗、麦卡西主义和肃清内奸(二战后西方的选择)这些是主义的纯正还是狭私报复,我们真的无法判断。
亡灵不说话。
相似的细节才是最大的恐怖,西方(两面的西方都已经忏悔),而我们的忏悔迷失在老人死去后更多假意的花圈里。
我们处在悬崖边上,因为我们没有宗教,我们永远不会用手枪结束自己的卑微和龌龊,我们微笑,我们在杀人和被杀时同样微笑。
我害怕!
波兰导演理察·布加斯基(Rsyzard Bugajski)的1982年的作品《审问(Przesluchanie)》让我在中国新年的爆竹的欢闹里如坐针毡,全无睡意,我们同样在80年代反思过主义狂热的弊端,然而,最终,我们沉默,我们哈哈哈。
惨烈我们见过,我们就是在仇恨反动派的电影里长大的,我们儿时清晰人民内部矛盾的定义,然而,他们是我们的敌人吗?
人人自危,相互狗咬狗,何其相似的一幕,是人治的问题?还是敬畏的失去?
扩大化,为什么扩大化?
土改里因为失去土地而砍杀官员的农妇,有被株连的普通人,
倘若电影警察以自杀来对于整个时代的悲剧谢罪,我们在苏州的墓地可有那些专政者的忏悔,波兰电影人让她在狱中生下了孩子,她代表了新波兰的希望,她代表着生生不息的期待,而在苏州的山上,我们可有诚意告慰这位令人尊敬的女性,我们已经开始忏悔!!
每年莺飞草长,可是,没有听到他们的歉意,只是随着老人的离去看到《随想录》上正在结诟、霉变。
我们和海的对面那个没有忏悔的近邻是一样的德性,我们同样不会忏悔。
克蕾丝蒂娜·扬达(Krystyna Janda)是波兰伟大的演员,《靡菲斯特》、《铁人》里都有她杰出的演出,而此片里的恐惧感和歇斯底里入戏很深,很让人佩服。
在纪念哈哈革命34年的条幅下市井歌舞让我们更加接近人民的真实,而这样的真实让我诧异,我有种重叠的感觉,朋友说波兰是东欧巨变的第一站,我却在同龄成长里读出所有易帜背后的相同,他们都是宗教国家。
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很难真正意义上忏悔,他们如同斗鸡一样成王败寇。
影片里最让我犹如隔世的镜头是假枪毙的一场戏,但是,这场戏里我读到的却是欧洲的底线,即使在铁幕里还是要让你认罪画押,至少他们没有“莫须有”,这是宗教的原因还是国民性的原因?!
托妮娅从一个争风吃醋的弱女子到监狱里的不屈抗争的转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她沉着地选择咬断静脉自杀的镜头让我们审视自己为了理想的纯净而对于无辜人士所做的一切,这种对于理想的“狂热”(我们姑且信之)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是谁的责任?为什么这些国家有着相同令人窒息的极端终点。我们还有颂歌吗?!人民还能相信我们吗,我们是喝着人民的乳汁长大的,他们和我们怎么了,什么使得我们恐惧,什么使得我们用反对派对我们的手段去对付人民,当这样的事件浮现于历史的伤口,我们难道不应该忏悔?
一个不知忏悔和敬畏的民族是可怕的,达摩斯克之剑高悬。
在杜鲁门马戏团的场景里却有着历史的自嘲,哈哈的天空到底在铁幕的哪边?!
少尉的转变是波兰在铁幕之后对于人道主义的回归,忏悔是生命希望所在。
此刻,迎接财神的爆竹此起彼伏,绚丽的烟花点缀着 “太平盛世”漫长的夜色,当这些充满功利主义的行为结束以后,漆黑的夜色里充满了硫磺的焦糊味!
据中国政府网转引新华社消息称:大年初一,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已停产整顿的梨林花炮有限公司库房发生爆炸,导致附近的老君庙倒塌,共造成36人死亡,8人重伤。
每一位放炮仗的人可曾想过,你们震耳欲聋祈福的欢乐是建立在这些做鞭炮的农工生命代价上,这种陋习被哈哈重新恢复是极其恶劣的,倘若烟花经济的拉动是要以平民的血泪滋润,我们的良心和良知何在?!
不客气的讲,在这些充满死亡威胁的鞭炮厂没有进行安全改进的时候,所有放鞭炮的人就是潜在的刽子手!
夜更深了!

2006年2月2日 星期四 00时16分22秒

卡夫卡·陆 KavkaLu 写于农历正月初五的爆竹声里。

 4 ) 审问

但凡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人都知道有道德焦虑电影这么个东西,该电影形式大致时间为上世纪的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其特点为这一时期在波兰出现了很多反映人民民主社会下的矛盾及种种道德困境,进以引发对政治形式等的反思。代表作有扎怒西的《黑幕风云》瓦伊达的《大理石人》和《铁人》。一直到1981年12月波兰政府对团结工会的镇压,道德焦虑电影悉数被禁。 布加斯基的《审问》Przesluchanie拍摄于1982年,正是于上面那场活动的结束期,准确的说《审问》并不能算是道德焦虑电影,因为他已经不仅仅是焦虑和反思了,更多的像是一种控诉和抗议,其犀利的风格于我也有些触目惊心了。但这个电影明显是受到了道德焦虑电影的启示,只是更愤怒而已,何况监制上还赫然留着瓦伊达的名字,虽然我一直怀疑这只是发行方的噱头。我喜欢把这种电影定为愤青电影,他不会像前辈基耶斯洛夫斯基那样满面愁容的思索,也不会像塔可夫斯基般的悲天悯人,他需要的一个拳头,一个话筒,要大声骂,要用力砸。之前看罗马尼亚老头平特勒的电影也总有这种感觉,所以我将其统称为愤青电影。也正由于其过于愤怒的控诉和反对意见,使得该片难逃被禁噩运,而且基本是一出生就枪毙。82年拍的片子,90年才少量面世,并活得戛那的提名,女主角简达更还拿了那年戛那的最佳女主角。90年,这是个很有趣的年份,又增加了一丝政治色彩。 一直感觉这是一个政治隐喻很强的电影,指桑骂槐是隐喻,借古讽今也是隐喻,而本片就多少有些借古讽今的意思,还是要说一下电影里和电影外的历史背景。先说电影外:道德焦虑电影在80年代初的没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更主要的还是波兰政府对团结工会的镇压,团结工会本是个工会组织,但由于其对于民众权利的争取活得群众的支持,波共甚至出现上百万人退党加入团结工会的现象,为遏制这种势头,波兰政府于1981年12月宣布进步战备状态,采取强制手段镇压团结工会。而这里一直有个幕后黑手,就是远在莫斯科的苏联政府,因为此次行动基本是苏联政府操纵的。而电影本身呢,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1952年,当时的历史背景为:1947年,苏联人扶植亲苏的贝鲁特当选波兰总统,而在政策上,全盘学习苏联模式,经济上重工轻农,政治上也采取了斯大林式高度封闭和控制政策。表面上波兰人民正逐步从二战阴影中走出,一片生机盎然,内里却是时时的政治肃清政策,大意就是消除一切破坏分子。电影的主人公也是被迫害者之一。于是,共同点出现了,两者都有个共同的幕后主使者就是苏联政府,而本片也只是借50年代初波兰封冻期的事件来控诉83年的那场压迫而已。只是猜测,未必准确,只是两相比较,非常有趣。 指向性已经明确了,剩下就是导演如何表现的问题了,和别人谈起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也会反复提到犀利这词的,这个电影用犀利来形容真是难得的舒服。故事大致说的是简达饰演的女歌手被莫名其妙的抓进监狱,之后遭受种种非人的迫害,只是想让其招认原本没有的罪行,其间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种种折磨便构成了这个电影。简达知道自己是无罪的,所以她拒绝承认任何为之虚构的罪行,即使受再大的折磨,不过个体与集体对抗向来是十分无力的事情,作为国家机器维护工具的监狱,在那里个人的声音是渺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肖申克的救赎》只是好莱坞的童话而已,简达的坚强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她确实挺过来了,艰难的生活环境,肉体上的折磨和侮辱,甚至出现强迫喝尿的镜头及水牢。一切非人的残暴的刑罚都是在反复控诉着那个怪异的时代。而少尉对简达的同情及之后发生的爱情也同样是一个暗喻,少尉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人,就是他进过纳粹的集中营,而他对简达的同情正是源于他发现自己当年在纳粹集中营的种种遭遇和如今他们使用在简达身上的手段却也惊人相似,虽然影片并未直接提及这些,但多处的暗示却是反复提及这个指向,当他从自己生活的政府中找到和那个恶魔般的纳粹政府之间的种种相似之处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可怕,所以他对简达的同情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同病相怜式的感情。 简达对女人公的出色塑照绝对是整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之前唱歌时候的媚态十足,刚被抓到时的歇思和迷茫,偶尔流露出的乐观天性,面对审讯时的坚强和不屈,反复折磨后的绝望和失落。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饱满的人物形象,咬断自己手腕动脉的镜头更是CULT味十足,看得人心惊胆战的,足以成为我印象最深的镜头之一。强光下的她越发的坚强,而审讯者始终躲在黑暗处也越发的猥琐,其间演出的那场杀鸡儆猴的戏更是有了黑色幽默的味道,简达肆无忌惮的笑声与少校严肃且尴尬的脸,更是在嘲笑整个事件的荒唐,,。 其他的及格配角也都是很有特点的,及格女囚犯里,有一个农妇,由于反对土地国有被抓,她在窗边种下了麦子,麦子长成了小苗,象征着希望,但自己却最先消失了。戴眼镜的波共女人也同样是个很有特WwW.cnapplemov.cOm点的人物,从她自己讲诉的故事来说,分明是个被冤枉的人,但她却很认同这种判决,表示接受“间接间谍罪”这一罪名,而且她还要求其他人也接受自己的想法“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肃清自己,我们可以过些苦日子,这样下一代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可见思想上的毒害是比肉体上的压迫更可怕的,而事实上他们的下一代已经被送进了孤儿院,当简达腕子上的血喷到了波共女人眼睛里的时候,波共女人才觉悟以致疯狂。而简达的狱中好友,由于忍受不住而出卖了简达,更是在说迫害导致的人性泯灭。 正面角色的旗帜鲜明,而反面角色却始终是很模糊的,少校的中途狼狈逃离,少尉本身就已经站在简达那边了。使得反面角色并没有具体的形象,而更像一种幕后的势力,好像黑暗中的眼睛,时刻盯着每个人,使得少尉小心谨慎,简达继续受苦,。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呢,电影有个细节很明显,就是设置了被囚女犯得知斯大林逝世的消息,有人欢呼雀跃,有人悲伤流泪,回到上面说的主题,幕后黑手应该在那边,波兰当时的很多残暴政策正是苏联的翻版而已,而波兰政府也有些傀儡了。 反复的折磨没有使简达屈服,她坚决不在虚假的供词上签字,宁可咬腕自杀也要保持清白,最终她终于被释放了。有人说这是上面由于多年逼供不成,最终将其无奈释放,。不过我却在想另外一种可能,还是历史背景的问题,简达是52年被抓的,其间怀孕生女,到被释放时,女儿大约三四岁,推测时间大概应该是1957年左右。而在1956年波兰发生了很多大事,首先是苏联方面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全面批评,其次是,56年8月,原波共领导人哥穆尔卡被释放,并于同年十月当选为党第一书记,人称56年为波兰解冻期的开始,作为之前的受迫害者,哥穆尔卡对之前的很多政策都进行了批评,并推行了新的波兰特色的政策,。所以简达极有可能是借这股春风而获得释放的,这样的解释会更合理,且政治的讽刺意味则更强些,个人在政治社会中永远是玩物而已,浮沉皆不由己。而对于少尉的自杀有人解释为内心的忏悔,我也不大赞同,因为少尉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个时间自杀,即简达即将释放之前,所以还应该是上面的事件所致,党派势力之争使得一些被关起来的人被放了出来,而另外一些人也很有被关起来的可能。 影片还是有些欠考虑的地方,就是简达饰演的女主人公的坚强,她为了保持自己的洁净,拒绝招认所有东西,哪怕受尽折磨,但支撑她与这种折磨斗争的力量在哪呢,影片介绍的很少,开头只是类似拼贴的介绍了一些情况,我们只能感受到一个开朗,乐观且有些妩媚的演员形象,顶多能说这是一个正直的女人,为什么形容某人坚强的时候一定要说坚定信念呢,信念很多时候跟信仰有关,好比伊斯兰恐怖组织能不顾生命去玩人体炸弹,这是由于有一种信仰支撑他,解放前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英雄也是有着共产主义信念做支撑的。而这里的主人公似乎只是拒绝向强权低头而已,但动力呢,,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坚强都是有着坚强的信念支撑的,但影片并没有深入介绍,于是这个故事多少有些不可信,简达的坚强更多的是要使故事进展下去而已,所以这里总是值得商讨的。

 5 ) 折磨

(2007-10-14 11:44:59)

    看了一部波兰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不叫折磨,叫《审问》,但是它却确实是一部与折磨有关的电影。有意味的是,这部由瓦依达监制,由理察.布加斯基(Ryszard Bugajski )导演的电影,也经受了被禁8年的折磨。早在1982年就制作完成的电影,直到1990年才得以公映,得了波兰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嘎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Krystyna Janda )大奖,这都是意料中的事,这片子,18岁以下人是禁止观看,不在有色情和恐怖的内容,也不在有表面的残忍,而在于确实有让人震撼的残忍,当然由瓦依达来做监制,电影一定与政治有关,与政治所带来的残忍、恐怖和折磨有关。

    电影的情节极其简单,讲一个女人被他人灌醉了以后,稀了糊涂的就进了监狱,然后就让她证明与她有关的一个人犯了间谍罪,而那个犯间谍罪的人并没有犯罪,所以她不愿证明,经过无数次的审问,经过百般的折磨,她也没有去编制证明别人有罪的谎言。

    哪怕你让我遍体鳞伤;

    哪怕你整天不让我睡觉;

    哪怕你把我关进水牢;

    哪怕我失去爱人和家庭;

    哪怕你强奸我;

    哪怕你在我面前枪毙某个人;

    哪怕你用枪口顶着我的头……

    总之,我不能把有说成无,更不能把无说成有。

    她从一个年轻美丽善良单纯的女演员变成了一个苍老和粗糙的女人,多年以后她出狱了,出狱的时候在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人欣慰的气质,人类应具有的那些优秀品质都呈现在她的身上,成熟、真诚、正义还有对生命的热爱……还有她得到一个孩子,她在狱中和那个军官的爱情结晶,那是正义之花、之果.

    做一个假设和想象,如果在她的牢房里,整天播放铁通公司促消内容的声音,会怎么样呢……

 

    十一7天休息,是个难得的假,平日里的工作、杂事、奔波、忙忙碌碌、闹闹哄哄的,想到假期就要来了就觉得美,随意翻翻书,看看碟,庸懒,睡会儿,无计划,随便……总之,那个平静的状态挺让我向往的。

    可是自从休息那天开始,我家楼下传来一个声音,搅的我的心情是一团糟,让我再也无心干任何事情,开始闹心,后来烦恼,直到无法控制,那声音有点像文革时期的气氛,与那时不同的是现在确实某个人先将要宣传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就可以反复播放了。

   “铁通公司,节日期间,现场办公,安装电话宽带,有优惠,赠送礼品。”

    开始我以为它“优惠”一两天也就算了,可人家“优惠”你的决心是很大的,那能就此罢手。10月1日至7日,就这声,每天早8晚5反复播放。我是不知道他人的感受是什么,反正我要发疯了,内容、语气、声调都是同样的,反复的、执着的往你耳朵里灌,你除了会有要发疯的这一种感觉之外,还会有其他的感受吗?好在我的意志还算坚强,这难熬的7天总算让我挺过来了,而且还没出什么意外,就是说虽然被这声音弄的是精疲力竭,但是思维和神经都还没出什么大毛病,不但活着且还算正常的活着,这也是长假之后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吧。

    长假过后那个声音总算消失了,耳根子觉得清净不少,难得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唉,想想也是啊,人家铁通公司为了增加营业额,节日期间搞优惠,也是利民的好事,虽吵吵嚷嚷却也热热闹闹,从某种角度讲还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呢!我心烦或许并不代表大家的心情,况且我知道我这个人就有爱挑剔的毛病,罢了,那声音不再出现,事情也已经过去了,咱还在这没完没了干嘛?!曾子曰每日三省,咱做的也不好,首先住人家铁通公司边上就错了,这是一省……算了,不说。

    咱不说吧人家说,铁通公司这两天又来劲儿了,时间还是准时的早八晚五,人家是有道德的,晚上五点肯定是要收工的;声音还是原来十一期间的那个人录制的,一个老娘们;只是内容略有改动:“铁通公司,免费安装电话宽带,赠来电,送礼品。”这次反复播送的信息简洁、明了,与上次的内容相比,显然节日期间同志们是享受不到他们现场办公的美意了,优惠幅度显然也小了,只是“赠来电”了而已,“赠来电”的意思是:不是说你家没电了,安装了电话或宽带就马上来点了,而是赠给你一个来电话的显示,但前提是安装电话或宽带者必须自己准备电话线。

这绝对是可以申请折磨人专利的一项发明。

    与此相关的发明还有:发廊每天播放的同样的几首歌曲;各种小店开业的街头庆典“二人转音乐会”……

    任何有定力的人面对一种反复播出的声音,相信都是无法平静的,烦躁和慌乱是必然的,再坚强的意志都会被摧毁。

    忽然想起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电影,这部电影其中一个情节让我记忆深刻,电影的名字却记不得。电影的内容是控诉法西斯的残暴,有一段讲的是西特勒的党卫军把一个犹太人抓来,党卫军把犹太人打个遍体鳞伤,也没有得到想要的口供,他们就想出一个损招:把这个犹太人关在一个小囚笼子里,这个笼子是让人既无法站立,又无法蹲下来的一个空间,更别说躺下了,上方有两件用来折磨他的东西,一、刺眼的明灯一个。二、一个小喇叭。这个小喇叭和俺家楼下铁通公司的做法差不多,反复播放同一个内容的东西。

    那个犹太人,最后,招了……

 6 ) [每日一碟No.4]布加斯基《审问》

DVD信息: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Second Run DVD
花絮:导演布加斯基访谈7min(完整版应该是33min)
字幕:英、简、繁

正牌“地下电影”

每次谈到中国第六代电影的时候,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就是自《妈妈》起到《世界》为止的“看不见的电影”,这个脉络梳理起来非常复杂,一个非常简略的版本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中国作为最后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成为了西方自由世界的意识形态对立面,在电影方面,中国的“禁片”被称为“地下电影”,这是一种标准的“张冠李戴”,因为“地下电影”这个词根本就是指称诸如《审问》这样有明确的持不同政见的电影,有明确的政治意图的电影。那么在贾樟柯之前第六代多少占了这个命名的便宜。这本不是我这篇小短文该探讨的问题,所以还是回来说这部片子。

一个可供比较的文本是胡杰导演的著名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这部纪录片或可称为“地下电影”。《审问》正是由于其激进的政治批判成为经典,也是“地下电影”的代表作品。影片的背景资料请参看P&P的文章《官方版本 - 影片背景介绍 - 部分选段翻译》(http://www.douban.com/review/1625490/)。著名影评人卡夫卡·陆曾为这部片子写过三篇评论,在他的影评中是相当少见的。

波兰人的“勇”和“二”

袁腾飞老师讲过一个段子,说二战39年的时候,对抗德国坦克的是……波兰骑兵……,这是“勇”还是“二”?恐怕两者兼有。2007年波兰大师瓦伊达的《卡廷惨案》倒是给出了一幅图解,枯衣的文章《二战时为什么波兰会第一个被苏德瓜分》写得很有见地(http://www.douban.com/review/1337034/),将波兰的这种夹缝状态作为一个切入点倒是一个理解某些波兰影片的方法。我看过的波兰片子不多,大概十几部。瓦伊达1983年的《丹东传》很说明问题——某种被裹挟的面对集权的知识分子的选择,典型的借古讽今;去年看的《铁幕性史》(Seksmisja,导演Juliusz Machulski,1984年)同样有趣,是一个冷战的科幻式图解。当然还有基斯洛夫斯基——他却是另一种策略,因而成就了经典和世界声誉。

比较一下基斯洛夫斯基和其他的80年代的波兰电影,可以明显看出基斯洛夫斯基的“狡猾”之处,他的策略是处理超越性的命题,比如震惊世界的《十诫》,由于他的“欧洲视野”(见戴锦华对《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的评析),他拍出后来的《红白蓝》毫不奇怪。而基斯洛夫斯基创作中期的几部故事片:《生命的烙印》、《电影迷》、《盲打误撞》和《永无止尽》较少被人谈起,却具备充分的政治性,尤其是《盲打误撞》,然而基斯洛夫斯基总是能找到一个更具有超越性的表达,比如《盲打误撞》之偶然性(《罗拉快跑》直接来源于这部片子),《电影迷》之摄影机的权力等等。相比之下,布加斯基就要更加勇猛,或者说他不如基斯洛夫斯基有那么高的艺术追求,他所想的和所做的,就是批判批判和批判啊。

《审问》的剧情很简单,一个女歌手因为与某个在波兰大清洗中怀疑有叛国行为的高官有染,被捕入狱,秘密警察试图通过审讯和折磨迫使她“认罪”以诬陷她的情人。女歌手拒不认罪,反而是审讯他的秘密警察之一因为同情她的遭遇,并且“自伤身世”——想起他在纳粹集中营里的日子,因而设法减轻她的痛苦,并在设法让女歌手出狱之后自杀身亡。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展示秘密警察的血腥审讯——这也是本片在波兰本国和西方赢得盛赞的重要原因:1990年本片终于公映之时,拿下戛纳电影节影后,以及波兰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影帝影后等4项大奖。

布加斯基的“勇”是显而易见的,面对82年团结工会引发的万人退党风波,拍摄这样一部明显是自杀行为的电影,不能不说勇气可嘉。而“二”也是很明显的,基斯洛夫斯基自不必说,瓦伊达至少也平和一些(虽然据某个文献称,是瓦伊达的电影最终颠覆了波兰的共产党政权……),这样一部根本就是指控社会主义集权与纳粹没有任何区别的电影面临的根本不是查禁的问题。想起来的是左拉的《我控诉》,于是某种前社会主义阵营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形象就凸显了出来。

我们的“坐立不安”

很少见到DVD上中肯的评价,这张DVD上的一句话倒是格外的中肯:“被禁映8年的一部令人坐立不安的东欧电影的杰作!”据说当年波兰人民在晚上都是关起门来一遍遍看这部电影,而我相信中国观众都会联想到我们的某些不能言说的历史。于是我们同样“坐立不安”,《审问》这种事在文革里真不能算少了,但《林昭》只能秘密地流传,我们只能看着《审问》继续坐立不安。于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东西还包括了艺术家的自我选择,究竟是这种既勇且二的方式更好,还是某种更加温和的社会批判——比如“道德焦虑”之类的方式更好?一个或者可能的答案是,这种事还是交给别人去做吧,关于“挺身抗暴”这种事,总有人会出头的……

想想中国的片子,从《天云山传奇》开始,《芙蓉镇》、《小街》、《蓝风筝》、《活着》、《霸王别姬》,或许还能加上《颐和园》,这些片子却很难达到“令人坐立不安”的境界。不过还是那句话,对与不可言说之事,还是慎重慎重和慎重为好。

总评
可看性:8
(剧作结构略有失衡,后半段显然太仓促了。除了女主角,其他人物的塑造也略嫌不够)
艺术性:7
(考虑胶片系统的问题,这部用伊斯曼柯达胶片拍出的电影竟然也拥有苏联-东欧电影工业系统的影调,真是有趣。光做过于舞台化,不过显然这么要求一部地下电影是不厚道的。但说到底,这部影片的戏剧化倾向还是太明显了)
字幕:6
花絮:2

延伸阅读:
1、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72538/?i=15
2、冷战时期苏联与东欧的关系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8303/?i=0

 短评

好久没看过这么残酷的电影了,在各方面摧毁一个人是可以如此的直接而不需理由。我们时常思考体制的险恶,却不知人心的阴暗更为可怕。每一个无辜的女囚都经历了从无知到癫狂,再到绝望,终究是失去一切之后的麻木。

6分钟前
  • Nakadai
  • 推荐

又是一部揭露當時政治黑暗歷史的電影。這是個真實故事,題材的張力很大,但是劇本改編的不好,結構很散亂,即使真實故事里本身就很荒謬,但若要以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應稍加修飾和改動,電影和影片是有區別的。此劇前面的鋪墊特別長,本以為到了後面會有較足的爆發力將情緒推到高點,滿懷著期待結果落了空,這感覺很不舒服。劇情到了後段很跳脫,又一夜情又生娃的,沒能帶動觀眾觀影情緒一同變化。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女主性格捏造的很好,其他人的性格塑造的很浮,導致後段很唐突。本片最大的亮點就是女主的演技,演的特別放的開,毫無顧忌,眼神特別有戲,片里好幾段眼神特寫順帶推動了女主的內心變化,這裡真是加了不少分。但是就影片的整體質量而言,就是差點什麼。題材OK,演員OK,就是導演和劇本改編讓電影達不到想要的高度。

7分钟前
  • 蘇子葉
  • 还行

的確,理智和順從不是一直會得到獎賞的,可不順從呢,怕是幾率更小吧。反抗者是天生的。

12分钟前
  • 667DJP
  • 推荐

咬破自己血管的一幕真是触目惊心,该是多么绝望的人才会选择如此自尽。女主演技了得!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灰暗的色调、忧郁的情感、缓慢的节奏,那个时代的铁窗下又有多少屈死的冤魂?东欧系列为何得到关注,也许就是在观影时不禁使我们自己产生些许回忆。

15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借古讽今这种东西从来不会过时,因为黑暗从来没有散去,审问的究竟是什么,当追溯到源头是才发现原来早就没有了源头,那双窥视的眼睛从没有散去,最打动我的不是前面的反抗而是那句我认不出我的孩子,阶级意识觉醒这几个字其实是讽刺的,因为当你发现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除了体力和毅力哪里还有依靠,你灵魂中隐藏着什么。

20分钟前
  • 嘉措
  • 力荐

如果在此之前对东欧文学还将信将疑的话 那么现在我相信了 电影填补了想象力的空白 原来这就是磨屁股 原来这就是交代材料 “在社会主义社会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 不能给敌人一丝一毫分裂我们的机会” 影后的戏拨除了一切矫饰 让人怀疑电影根本不是摹仿真实 它或许更切中要点地展现了真实

21分钟前
  • Autodidact
  • 力荐

我们常说什么是有效的画幅,是那些让你的眼睛享受到更多的视觉快餐的东西吗,又是那些摄影机设法连你的心灵也要夺走的调度吗?这个电影则是另一个思路,中近景和特写,常常看到的只有演员的脸,一切才这么的触目惊心。克里斯提娜在这部电影里有着简单而隆重的表演,这是一个比舞台还要小的地方,囚室和摄影机钱,她给出了从青春活泼到失去一切的变化,就好像她就是一幕电影本身,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而她沉默,她拾起了尊严和意志,又不断的下坠,不是时间对她起了作用,是她遭遇的暴行使时间没有了意义。

23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题材尚可但完成得很差,把牢狱渲染地无比恐怖,结果刑罚只有一种浪费水资源的低效手段;前半段把女主的情绪拍得很到位,后面却突然魔幻起来了,仿佛一下子变身革命英雄,让观众好不容易产生的代入感无处安放;细节上也比较随意,比方说女主刚进监狱听到撕心裂肺的惨叫声,结果狱友推门进来开始新剧情后声音立刻就没了,仿佛叫的那位演完下班了一样。其实完全可以处理地轻巧一点,女主因为酒后爬上坦克炸毁军队厕所被捕(我知道不是这个原因…),入狱后油盐不进,熬走了一个审判官少校和自己的老公,又和少尉坠入爱河生孩子,最后少尉自杀女主出狱,本该是一个荒诞喜剧的剧本吧。本片让我学会了波兰语里“他妈的”怎么说。

27分钟前
  • 我还很小
  • 较差

女主:“你们跟盖世太保没什么两样”。这片大致是想通过女主的遭遇,讲述纳粹和苏联、波兰xx党的区别吧,前者是不需要问你有什么罪,直接枪毙,后者则是,你必须承认你没干过的事,并签字画押,否则你想死都让你死不成。

29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用死亡来威胁简直是最低劣的手段,发现那个被爆头的男囚居然是假扮,既是可笑的笑,也是胜利的笑。Krystyna Janda 演技真是太棒了。

31分钟前
  • vivi
  • 力荐

看了一半才发现托尼亚和少校是演了十诫的

36分钟前
  • 朱朱朱朱
  • 力荐

Krystyna Janda!!!

37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铁幕下的客观环境与主观质问,镜头和表演在形式正统和晃动实验中有着较好的平衡,可以看见本片有如Kieslowski《十戒》中保留真实感的戏剧密度。人类制造出不同阶级思想与本性间的差异,本片于82年完成,由于被怀疑有反共产主义直到89苏联解体才上映

42分钟前
  • chaokunwang
  • 推荐

题材不错,但是剧本完全可以再打磨一下,不管台词还是镜头都缺乏提炼。后面情节拍的太着急,剪的很差。亮点是姑娘开始唱的那歌,很俏皮,好像是叫做“我的爱人快来看看我的灵魂里有什么?”

44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让银幕前的观众都很难承受的囚禁和逼供下,只有她始终没动摇人之为人的信仰,所以依旧会询问时间,所以仍存希望,也只有人的本能才足以抗衡伪装成正义的恐吓和谎言。在这种极易流于平庸或脸谱化的监狱女人戏里,杨达坚实的表演毫无瑕疵。

45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1984之后,这些个电影就显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料。

48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克里斯提娜·杨达的表演引领着观众感受恐怖时期的绝望与良知的坚守。这种感受,中国人再清楚不过。PS.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也有出演。

5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真正恐怖的从来不是恐怖片,出狱已是老妪。

57分钟前
  • bird
  • 力荐

也没有吹的那么蝎虎吧

60分钟前
  • 何生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