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之家

剧情片比利时2012

主演:薇儿拉·贝坦丝,约翰·海尔登贝格,妮尔·凯特莱塞,基尔特·范·朗拜博格,尼尔·德·卡斯德

导演:菲力斯·范·古宁根

 剧照

破碎之家 剧照 NO.1破碎之家 剧照 NO.2破碎之家 剧照 NO.3破碎之家 剧照 NO.4破碎之家 剧照 NO.5破碎之家 剧照 NO.6破碎之家 剧照 NO.13破碎之家 剧照 NO.14破碎之家 剧照 NO.15破碎之家 剧照 NO.16破碎之家 剧照 NO.17破碎之家 剧照 NO.18破碎之家 剧照 NO.19破碎之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00:5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比利时的根特市,浑身遍布着纹身的爱丽丝(薇儿拉·贝坦丝 Veerle Baetens 饰)经营着一家纹身店,爱情曾经带给她的伤害让她学会了将真实的感情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尽管表面上看来开朗奔放,但在独处时,爱丽丝依然时不时的被痛苦的往事所戳伤。

 长篇影评

 1 ) 破碎之家

把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破碎化,让我忍不住的将之与《蓝色情人节》进行一系列对比。故事上,都有相识相知、意外怀孕,只是故事的中心不一样。 我喜欢《破碎之家》的故事,但我喜欢《蓝色情人节》的电影。 《破碎》的剪辑,有点过头了。有的时候一段影像,在影片不同地方分段出现,甚至可以有不同的喜怒哀乐的效果。颇为神奇。 小女孩一直勾着我的心,45min时下葬时,一首“Go to sleep little babe”真是忍不住一滴泪掉下来。小女孩一走,影片失掉了一半的光彩。 女主表演,平凡生活与歇斯底里,温情时的嘴角细纹流露出一丝性感,痛苦时空洞的眼神显示出一丝绝望。“Alabama Monroe”,她真的还爱他,但是他们真的无法继续生活了。就像破碎的镜子,就算重新拼起来,也掩盖不了它的裂痕。 最后吧,绝症这种东西,毁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physical life,更是与之相关所有人的mental emotion。 死去的鸟儿和天上的星星,消失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2 ) 与生活和平相处

与生活和平相处
        ——《破碎之家》影评
    昨晚看完基导的《红白蓝》系列已是11多了,爱奇艺根据文艺片系列自动播放了《破碎之家》,评分不高,6.9分。正准备关掉休息时被影片的开场音乐所吸引,明快清新的乡村音乐,接下来就被剧情、剪辑、色彩、演技深深吸引,1个小时40分钟下来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比利时2013年角逐奥斯卡的关于丧子题材的影片。男主角迪迪埃是一个乡村乐团的主唱,女主爱莉丝是一个纹身师。影片以倒叙和插叙交叉的方式(心理学术语叫“闪回”)再现了他们爱情的开始、发展、再逐步衰落、幻灭的过程。转折点就是7岁女儿梅布尔因白血病医治无效而离世。但故事并不是两条线,而是用酷炫的剪辑把生活的明快和灰暗穿叉进行,以男主和女主的回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和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相信大家看过以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个文青,这部影片转折点之前的生活满足了你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像。质朴的乡村音乐、女主炫目的璀璨笑容、男主的款款深情、女儿的乖巧可爱、亲友的温柔善良。美丽的田园、奔驰的骏马、自给自足、无拘无束的生活还有无处不在的艺术情怀和浪漫气息。无论是第一次欢爱后爱莉丝给迪迪埃的爱车印上牛仔的纹身,穿着美国国旗比基尼跳上车头挑逗迪迪埃,还是迪迪埃穿着短裤、长靴戴着牛仔帽色诱爱莉丝,还是亲自动手装修房子,还是在医院和家里营造的欢乐的氛围、还是梅布尔化疗后戴着头巾回家,为迎接她给她惊喜开趴的乐队大叔们齐刷刷地都带上了头巾……无处不在的小心机都让人感叹导演的独具匠心,内心深处向往男女主角互相欣赏、琴瑟和鸣的灵魂伴侣关系,感叹和艺术家或者文青一起生活该有多么幸福,他将给你开启一扇窗户,带你一起看别样的风景。这样神仙眷侣的生活恐怕连老天都要嫉妒吧。
    
        不同于马丽苏完美结局,不同美国大片超级英雄无所不能,不同于屌丝逆袭成为人生赢家。影片的结局无比沉重,爱莉丝陷入爱女的逝去的巨大悲痛无法自拔,一心向死以求解脱,留下痛失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的男主苟延残世。影片告诉大家,生活不可能完美,不管你是谁,艰难困苦无处不在,几乎让你无处藏身。就像梅布尔雪白的棺石上黑色的淤泥一般突兀和触目惊心。
    
      女儿梅布尔死后,男女主长期积累的矛盾一触即发,压垮了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互相指责、互相攻击、互相谩骂,分岐越来越大,隔阖越来越深。夫妻俩以前都是搂着睡,生活和演唱时各种花式秀恩爱,后面就是背对背、分床睡、分房睡、分居直至天人两隔。艺术家们对生活和工作非常敏感,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的心思和创意让生活充满趣味、活色生香。但同时,他们对于痛苦的感受和体验也是成倍放大。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夫妻俩的歇斯底里、自我逃避、不可理喻、自残自杀都是如此。当“if I need you ”响起时,他们的悲伤似乎透过屏幕流淌出来倾泄一地。男女主演技非常棒,每一个笑容、眼神都很到位。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前面女主的笑容越是炫目,后面的现实越是残酷,沉重得让人说不出话,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它就在你的脚下,让你无所遁形。
   
       心理学上夫妻俩的反应叫应激性创伤,由于重大变故引起的一种心理疾病,关键在于相互理支持。那么深爱的两人最后由爱生恨,看对方的存在成了过往的一根刺深深地插到了心头,不敢触碰,也不忍卒睹,所以只有避而不见,形同陌路甚至违背以名字起誓的结婚誓词而改名。两人的处理态度也反映了男女思维方式的不同,两人同时把原因归结于客观和对方,都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这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女主自我逃避,找各种寄托,从开始看到房顶的乌鸦和后来制作老鹰的贴纸。而男主则在不恰当的时机展现他自私的理性和自以为是,开始女儿关心死去的乌鸦他硬要夺去丢掉,讲各种事实,是在女主的启发下让孩子看到希望,乌鸦会变成星星,还在病房制作璀璨的星空。后来女主制作老鹰贴纸他又以生吞活剥地方式阐述真相,还在演唱会上发表控诉,抨击原教旨主义,让女主终于无法承受而选择自杀。
    
       女主服药前自己纹了新的纹身,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揭开了谜底:“阿拉巴马深爱门罗”,无不扼腕叹息,改名、至死都深爱的两人连死都不怕为何不试着再活一次?连死都不怕就是惧怕恐惧地活。爱莉丝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纹身的巨痛,让纹身爬满全身,但心灵的创伤始终无法抚平愈合。
   
       “一切最终会好的。如果还没有好起来,是因为它还未结束。”其实人生的旅程有的时候就是一个自我原谅、自我接纳的过程。谨以阿玛多的《和平》结束今天的影评----
       生活,你不欠我任何东西,
       生活,我们和平相处。

 3 ) 破碎的只是在俗世的关联

回国的飞机上,看了一个很棒的电影,一个比利时电影,对欧洲的艺术水准致敬先! 其实一开始是很难往下看的,因为一开始镜头就交代了主题,医院、患病的孩子、无助的眼神...对于一个有了孩子的人,看这样的镜头真是犹如痛在心上。 不过导演很善于运用拼接的方法讲故事。在大量的插叙倒叙中,会让观者了解到一个最终走向破碎的家庭,有着怎样一个美好的开始——相遇、恋爱、求婚、结婚、怀孕、新生命的加入...,又怎样因为孩子生病一家三口开始与病魔开始令人煎熬的、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战斗、再到因为孩子离世的悲伤使两个人自责、互相指责,明明还相爱,但是经不住的拷问、希望后的失望、失望后的愤怒...最终让女主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而自杀前刻在身上的表明爱意的纹身,就像一个注解,尘世的关联没有了,精神的关联从来都在。 其实导演也没有滥用孩子受苦的镜头折磨观众。但是那偶尔的两三个,就足够让人颤抖了。欧洲的医疗条件确实好,但是对于病魔依然束手无策,孩子还是在饱受治疗的痛苦后离开了,父母一样是倍受煎熬,只不过欧洲的医院不像国内那么紧张,医护人员也有患者需要的关怀。看了这部电影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科学和伦理在某些方面的冲突。过度考虑伦理导致科学不能进步是最令男主角愤怒的地方,影片两次出现了小布什发表相关演说的镜头。之前我也对这个问题有很保守的看法,但是看了这样的电影,感受到这样一个身处绝境的家庭,真觉得救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走了,他们也回不去了。电影并不想制造幻想来麻醉我们。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的。忘不了就是忘不了、走不出就是走不出。孩子的妈妈是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想救她出来,但是总引发更伤人的争吵,何况自己也是悲伤的。孩子爸爸在演出时看着孩子妈妈的眼神和向孩子妈妈伸出的手真是让人心疼。孩子妈妈不同以往的躲避的姿态对孩子爸爸又是一种伤害。我觉得孩子妈妈就不想走出来,走出来就意味着和孩子的真正的告别,这对于一个母亲很难做到。不得不说男女有别。男主想找回他的爱人,而他的爱人不想再有往日的欢愉了,她愿意让她的心在地下,和她的小小的孩子在一起。我觉得孩子妈妈活得很纯粹啊,很勇敢! 这部电影,不仅有美丽的人,还有好听的歌。多场live真是太过瘾了,虽然我对蓝草(bluegrass)一无所知,但是我觉得超好听!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中文翻译为《破碎家庭》,但其实他们一家三口从精神上并没有分开。 疾病无情,活着的我们,必须珍惜、必须感恩。

 4 ) 来听听蓝草音乐吧

        这个导演绝对是乡村音乐的狂爱者。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失去了孩子之后的家庭的破裂,导演用各种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讲故事,各种剪辑技巧轮番上阵。音乐是电影里最亮眼的部分,可是对于电影来说,音乐是多余,但对于喜欢音乐电影的人来说,这个故事显然和音乐无法联系在一起。无论他用了多少绚丽的剪辑方式,披上了多么文艺的蓝草音乐外衣,也无法掩盖它是个烦琐家庭伦理剧的事实。

 5 ) 之感

这是我无意间在奇艺网上找到的电影,没有想过评价是否很高,只是一种直觉带我点开了它。
开始看到小女孩因为化疗掉头发我就知道了,是关于白血病的影片,不觉让我回忆起6年前的故事。17岁那年我不懂自身免疫系统瘫痪到底什么概念,隔离避免细菌感染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是多重要的事情,我傻乎乎的觉得我可以第一次或者是最后一次去触摸去感受是多么愉快的事情,虽然我被阻止了,甚至后来我还是会遗憾被大家拦下。直到今天看了电影,我才明白,我多年前的想法多么幼稚。
一对文艺青年,极力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毁坏了身体,在怀孕三个月前没有好好保护,或者如女主角所说,是因为癌症也有遗传的因素,又或者是没有得到母乳,孩子免疫力低下造成。即便只是个电影,但这都是以后生活中的警醒。
明快、绵长、忧伤的音乐不停的穿插在情节中,让剧情缓和又深入了。
女主角身上的纹身,不羁又有里程碑的意义。
男主角典型的COWBOY打扮,络腮胡、蓬乱的长发、沧桑的面容、有质感的牛仔、一个牧场、一部老车,这就是西部的生活。

 6 ) 比利时的一抹蓝紫色哀伤

如果可以把比利时的《破碎之家》这部电影比喻成花,我想它是薰衣草。不是一支,而是有十亩地。这些花都开了,蓝紫色的一片,像蓝紫色的烟,有些艳丽,也有点儿忧伤。电影的故事是用生活琐碎堆积的,也像薰衣草的花瓣,轮伞花序,一支上面有5到7朵小花。
电影中男主角迪迪尔的乐队,也恰好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乐队。在比利时,他生活洒脱,唱着美国乡村民谣,向往着美国。这就是他最初的自己。后来,他遇到经营纹身店的爱丽丝,一个不羁的男人,遇到一个被旧情伤过多次的女人。爱丽丝外表看上去新潮奔放,内心却沉郁封闭。像土拨鼠要把食物埋起来一样,她将旧爱的名字也全部纹在身上——很显然,这是一个对生活的过往无法释怀的女人。
在菲力斯•范•古宁根(Felix Van Groeningen)的这部片中,最出色的,我想是他的结构。他采用的是旧事新事编麻花辫的方法,剪辑出特别的张力。相对于多线叙事之类,这当然并不是一种什么新鲜的玩儿法,甚至显得陈旧。可是,当无比晴朗、放肆、温暖的婚前恋爱和压抑、痛苦、无法解脱的婚后孩子的病痛放在一起,穿插着讲时,它会让我们在看轻松的剧情时会略带辛酸,而在看悲伤的剧情时,又唏嘘不已——甚至觉得“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在这种结构中,最怕的是前言不搭后语。庆幸的是,菲力斯•范•古宁根做的非常自然。故事从孩子在病房里讲起,其后就是不停的闪回。现在闪回到过去,或者过去再接回现在,剧情真如“黄连树下弹琵琶”,观者苦中作乐,又乐中有苦。
与导演的上一步作品《废男家族》一样,音乐也是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总是有那么一些无忧无虑的人,在玩着音乐,在和音乐一起生活。《破碎之家》里的迪迪尔和爱丽丝,为爱情和婚姻改造,在他们的乐队歌声中,忧愁像是蓝紫色的烟雾,逐渐盖满了山坡。正像歌词所说,“我本是陌路行者,穿行于伤悲之世。那里并无疾病危难,我此行,前往光明世界。”电影中有很多段唱,可是并不觉得多。每段都恰如其分,很好得表达出当时的情感。
比如剧情还没有进展到一半,他们的孩子已经去世。在大雨中,打着伞,乐队的成员们穿着黑衣,看着墓穴里雪白的小棺材。忽然一个人唱了起来,“睡吧睡吧,小宝贝”,然后大家都唱了起来,“妈妈走了,爸爸留下,不丢下一个人,除了小宝贝”。
全片最华彩最具有冲击力的,是迪迪尔和爱丽丝的最后一次合唱。在乐队演奏完时,迪迪尔发表了对于基督教非常犀利和令人震惊的演说。这估计会成为电影史上最敢于冒犯人感情的片段之一。而迪迪尔,他只是要告诉世界,他不相信!他觉得人会死,信仰无用,看上去一切都是骗局,而“旧约里的神,百分之八十人类曾经膜拜的神,是文献记载中最邪恶的人。看看圣经吧,好好看看,他是操纵者、虐待狂、杀人犯、种族主义者、讨厌女人和同性恋、心胸狭隘和爱慕虚荣、进行宗族清洗、要求儿童祭品、玩虐待游戏考验人们的忠诚,一个独裁者,故意创造天堂、地球和人类,所以我们不得不卑微地祈求他,恭恭敬敬地给他唱赞歌。”这是多么深的绝望!
我从来没有在电影作品中,见到过这样毫不留情、排山倒海的对于基督教的抨击。我想观众一定和剧场中的人一样,鸦雀无声——吓傻了。
“我生来并非如此,我不是神的旨意,我比那要好。我们创造上帝只因为我们害怕。”他继续喊着——其实这也是音乐。这是用言语表达绝望,是心理流泪却没有哭出来的音乐。的确,他结了婚,女儿得了癌症,他之前的生活被无情的打破了。好像有人一个巴掌把他从云端打到地狱,且让他无法翻身。这就像《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他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摆脱自己“杀父妻母”的命运,尽管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电影讲的是“破碎之家”,其实导演是把两个好人先撮合在一起,再破碎给你看,讲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让你看一个美好的瓷器从高处跌落,让你听它破碎的声音,并看到一地瓦砾,无从收拾。
也正是因为之前所说的,导演的那种编织悲伤和轻巧的麻花辫的剪辑方式,以及乐队总适时出现,准确的唱起歌来,才使这部电影的故事保持了它的清洁的尊严,哀而不伤。即使是三口之家最终毁灭了两口,也不至于使观者痛不欲生。导演没有刻意表现孩子的可爱与美好,没有特意煽情,他准确的把握了那个点,电影和光同尘,像普通生活一样。
两位主演薇儿拉•贝坦丝(饰爱丽丝)和约翰•海尔登贝格(饰迪迪尔),表现中规中矩,尤其是女主角,在表现这位母亲作为一个有个性的,和无法释怀旧情的、偏执的人时,虽然没有撒汤漏水,但似嫌力度不够。
在整部电影的结尾,乐队在爱丽丝的病房里,守着死去的她唱起歌来。这使人想起一个《庄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蓝草乐队的乐曲,这次是非常欢快和紧凑的,手指弾在弦上是那么焦急和不知前途,这也是他们唯一没有唱词的一次,成员们只是发出一些看似欢快的气声词。随后,镜头移向爱丽丝带着呼吸机的脸,又移向她的腰间,那里是她临死前为自己纹的身,两颗心被箭穿在一起。漂亮的纹身,旁边写着她的新名字:阿拉巴马﹒门罗。
电影留下了余味,是那种波纹状的起伏的气息,也像蓝紫色的薰衣草一般,有着不可排解却是淡淡蓝紫色的哀伤。

 短评

真难看

5分钟前
  • Konec
  • 较差

比利时今年的申奥片。好悲伤的一个故事,痛失爱女后渐渐破碎的家庭,最终走向不可挽回。很无力的那种悲,加上亲情的杀伤力,做父母的应该会更触动;过去与现在、快乐与悲伤的双线平行叙事很能调动观影情绪。生活就像个婊子,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翻脸;蓝草乡村风的OST太好听了!

8分钟前
  • 正义B胜
  • 推荐

如果你想看绝望,去儿童医院血液科病房。工作关系采访过很多白血病家庭,家长的眼神里总有那么多无辜与悲戚。迪迪尔在舞台上控诉上帝也易于理解,给予人间悲苦本身已足够狠绝。时间线模块化分割,遭遇变故前的明媚和之后的阴郁交织在一起,带来另类体验。音乐消解了观影的艰涩痛感,来体验生活的无常。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沉闷,有点看不下去

16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音乐好。非线性叙事结构增加些许可看性。男主反宗教,女主灵魂出窍,信者有不信者无。

2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在生命与死亡面前,在爱与痛之间,弹唱一首乡村蓝草音乐。

2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看开头就觉得好像与歌同行,女主长得也很像,然后就看到女儿和Maybelle Carter同名的情节,想到一块了吧。男主角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信神,但他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的那个。

27分钟前
  • 猫猫
  • 推荐

其实关于人生和信仰神马问题的探讨得很深啊,关于鸟儿永远搞不懂玻璃永远一头撞死这个比喻,还有帖上假鸟来临时解决问题的这个作法,很为这片子提出的现实与信仰的问题添点生动。音乐很棒。

28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比国电影,合唱和配乐非常好听,有几首都让人潸然,男女主表演都很不错。别样的《蓝色情人节》,虚幻的西部和乌托邦,真实残酷的生活和爱情,牛仔和刺青、飞鸟和玻璃、找也找不回来的曾经。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种残酷又不一冷到底的片完完全全是我的菜

33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一个悲伤的故事。大体分前后两部分,且各自是过去与现在的双线并置。快乐与悲伤的平行让故事更痛苦。音乐同样起到叙事功能,包括不同部分提供不同情绪的音乐。结尾的出窍或者代表两种世界观吧。音乐很加分。现在真是受不了这种亲情伤感的东西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相爱容易,相处难,孩子没了,夫妻感情亦走到尽头。看到最后,越来越无力,越来越悲伤。命运这东西,太欺负人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理无时莫强求啊!比利时的男主竟然怀揣美国梦,女主的加入,完全使这个小合唱团上了一个档次。配乐为整部片子加分。

4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翠贝卡获奖作品,真的好悲啊... 各种闪回确实很像《蓝色情人节》,发生在比利时的故事,却由美国乡村歌曲串起,给了片子很特别的感觉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面临着这样重大的噩耗,夫妻两人的世界崩塌了

51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菲力斯·冯·古宁根 Felix Van Groeningen前作《废男家族》是在疯狂中呈现无望,这次通过温暖的形式呈现的同样是虐心般的现实。即便有着自得其乐的内心、毫无压迫的环境,也逃脱不了生命的脆弱。

56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失去孩子的苦,就像是《清洁》不掉的纹身、《密阳》下的乌云、《蓝》色的忧郁。生活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打的人一蹶不振,身心俱碎,让生命更重以承受生活之沉。2013比利时选送奥斯卡外语片作品。OST非常好听,配合电影就是《与歌同行》剧情既视感、《曾经》音乐既听感,“If I Needed You”听到心碎。

6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俩文青最好不要结婚

1小时前
  • lcsun
  • 还行

连开心的时候也觉得悲伤。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果然,除了音乐就没什么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把叙事中的时空碎片化,重组的结局强化出悲恸。这是痛彻骨髓的绝望和哀伤,看得人难受。不忘星星和飞鸟,不忘争吵及相依。音乐很妙,挚爱安息。

1小时前
  • 枯川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