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村庄

战争片意大利2009

主演:Greta,Zuccheri,Montanari,克劳迪奥·卡萨迪奥,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玛雅·珊萨,Vito

导演:乔治奥·迪里蒂

播放地址

 剧照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1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2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3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4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5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9-05 22:35

详细剧情

194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八岁小女孩玛蒂娜(葛蕾塔·祖切瑞·蒙塔娜莉 Greta Zuccheri Montanari 饰)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小弟弟的出生。玛蒂娜在上个弟弟死在自己怀里后就拒绝开口说话了,为此她没少遭村里的小孩嘲弄。但家里大人都很爱她,包括从城里回家的小姨贝宁米娜(阿尔芭·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 饰)。玛蒂娜的爸爸阿尔曼多(克劳迪奥·卡沙地欧Claudio Casadio 饰)拼命工作养活一大家子,尽管他支持当地的抵抗军,却也不得不出售农产品给零散的德国纳粹。随着抵抗军与纳粹之间冲突的升级,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玛蒂娜沉默地观察着村子里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最终到来的,她所不能理解的杀戮与死亡。

 长篇影评

 1 ) 铁蹄下的村庄:无法说出的真相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中文译为《铁蹄下的村庄》,是根据二战期间发生在意大利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通过一个拒绝说话的小女孩之眼,揭开了意大利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页。1944年秋天,德国纳粹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附近的玛扎博多,为了报复当地游击队的袭击,大开杀戒,屠杀了该村800多名村民,还杀害了附近村子里的1000村民,其中很多是妇女儿童。

不过这种骇人听闻的血腥尘封已久,恐怕多数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看了此片后才得知这段历史的。不过只发发生过的事件,谁都无法掩盖,总有见证者的目光,追踪着这些罪恶,就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她见到了也听到了一切,只是她闭上了嘴。导演安排的这个角色,表明了导演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任何的历史事实都无法掩盖,任何的罪恶都有见证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击者保持着沉默。

这么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之所以湮没于历史之中,当然与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式有关,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让许多人都想尽快地遗忘掉这段历史,毕竟近两千条惨死的人命,会给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有如卡廷惨案,只有当时机成熟时,这样被强国当权者极力掩盖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如卡廷惨案一样,导演也是在惨案发生了半个多世纪后,拍摄了这样一部影片。其实旨在说明,历史就如那个哑巴小女孩一样,她不会永远沉默,她总会开口说话。

其实,从电影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导演认为这种惨案之所以被掩盖,并非只有政治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导演在许多地方,以各种的细节给予了足够的暗示。他认为的其他因素,应该就是指的游击队。

游击战一词来源于西班牙,现代意义上的游击战战术,最早也起源于西班牙。二战时佛朗哥在回答希特勒进入西班牙的要求时,曾提醒希魔别忘了游击队一词就来源于西班牙,如果德军进入,必将陷于西班牙人的游击战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历史中,游击队作为战争中弱势一方有效的手段,在各种战争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颇为正面的形象,并在许多国家蔓延开来。所谓游击队就是化兵为民,化民为兵,以平民百姓为屏障,对敌人的正规军进行骚扰、袭击,起到牵制敌军、扰乱敌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游击队的战争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以平民百姓为盾牌,将本与战争无关的一方也绑架在战车之上,以平民的生命为要胁,迫对方就范。

在《铁蹄下的村庄》里,随着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倒台,德军入侵了意大利,进入到这个离博洛尼亚不远的小村庄。外族军队的入侵,肯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反感,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导演也在影片中表现着村民的仇视与生活的不易,相对而言,还算相安无事,村民最少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一些德军士兵还经常私自到村里来,与村民们交流甚至玩乐,一起吃喝。德军士兵还做三明治给孩子们吃。其实,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种所谓的敌国概念是很容易模糊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照常进行。

成立游击队也是必然,村里总有难以忍受国家被侵占的人,但游击队的建立也让这个村庄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首先德军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警戒,更多的军人更经常地来到这个村子里搜查,村民们男人躲进树林中,而老人女人与孩子到教堂之中,德军也不与他们过多地为难。然而,游击队总是要显示他们的存在,大规模的袭击不可能也不现实,于是就专逮来村里的散兵游勇。那个哑巴女孩就亲眼目睹了一个年龄上也只是个大孩子的德国士兵,被游击队抓住,让他自掘坟墓之后,将他枪决。这让小女孩震惊不已,其实这个士兵与村民的关系很好,对村民最为友善。这个小女孩肯定无法明白这一切。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德军野兽般的报复。德军的逻辑很简单,游击队就来自于这个村,与这个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个村的村民给游击队提供了物质的帮助与庇护。如果不对这个村进行清理,肯定会给德军造成很大的被动。来报复的就不是原来还残存一丝良知的德国陆军了,而是凶残无比的党卫军。他们大开杀戒,连老人小孩及妇女都不放过。这群野兽肆虐之后,村里一片死寂,只有那个小女孩还活着,也目睹了一切暴行。有意思的是,当纳粹到处搜捕游击队并行凶之时,影片也给了游击队镜头,他们躲在山里,远观着这场屠杀,而未采取任何行动,来挽救这些因他们而丧命的无辜村民。他们存在的价值就在那个瞬间消解了,作为游击队不能保护平民的生命,他们究竟还有什么作用?难道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平民成为烈士?让更多平民的死去来证明侵略者的残暴?

战争,应该让平民走开,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不要让平民参与其间,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应该遵守的准则。平民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是悲苦而无助的,生活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生命如同落叶一般脆弱随风而逝。他们无法去抗拒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你兴我亡,历史兴替,与他们无关,他们也无从知晓,而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统治之下,他们总得缴粮纳税,而在战争中,交战的双方也总是将他们作为取得给养的对象,你来我往。平民百姓往往双方都不得罪,以期苟全性命于乱世。近世的游击战,将这些百姓亦作为了战争中的一方,搞起全民战争,甚至打起所谓的巷战,其实质就是视民众的生命如草芥,绑架平民的生命作讹诈,将平民的身体作为人肉盾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铁蹄下的村庄》既展示了纳粹的残暴与野蛮,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于游击战的反思,这样才让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当然,不可否认,二战之间,各国采取的游击战对于战胜法西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在战后,关于游击战更是成为一个神话,成为正义的象征,同时在更多的小国中不断地采用,因此对此的反思,很可能导致政治的不正确,因此这才是无法说出的真相。我们只能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虽然能够发声,却对目睹到的一切,保持了沉默。

 2 ) 《铁蹄下的村庄》

影片不差,一应俱全,而且也没有反感的煽情。

只是我在想,怎么全世界如今拍关于战争的片子都快变一个模式了?连那些模糊政治界限、历史翻案型的题材都差不多,更别说这样一类正邪明确的题材。

可能是满足进入影院观众的需求,但出了影院,那些感触能有多大影响?该干嘛还是干嘛。

 3 ) 游击战难道不违反战争法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纳粹国家对一个非纳粹国家平民的屠杀,Marzabotto massacre马尔扎博托大屠杀是一个纳粹国家对于另一个纳粹国家平民的屠杀。1944年9月29日,占领意大利的纳粹德国16SS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博洛尼亚省的一个镇Marzabotto的一次暴行。历史演变,冷战之后两国同时成为北约成员,关系紧密,又一同成为欧盟的推动者,意大利在经济上对德国仰仗,政府便对这段历史闭口不谈。
战争也罢,和平时期也罢,没有手握武器的平民始终居于最弱势,任人宰割;游击队以平民为屏障和掩护,从而把平民绑架在战争第一线,这难道不违反战争法?
最后的最后,一个八岁的瘦弱的孩子,带着柳条框里一个小小的稚嫩的婴儿,孤单地坐在空无一人的农舍前。在黎明前,圆睁着眼睛,轻轻哼起歌谣,每一个音节都像在冷冷地质问和控诉,从一个纯净的童声中。战争是什么?是一小部分人生病了发疯了,全人类陪着一起疼一起治疗。

 4 ) 马察博托大屠杀的背后

电影剧情大致发生在1943年冬天-1944年9月之间,这期间战火恰好在意大利本土燃烧。1943年7月9日,盟军从西西里岛登录,西西岛战役打响。期间意大利政坛发生了一件被希特勒称为不可思议的事件: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被软禁。意大利成立了由陆军元帅裴特罗.巴多利奥领导的新政府,并且迅速倒向了盟军一方。从一刻开始,德意两国之间开始出现微妙变化。意大利军开始大量投降盟军,因此希特勒下令让驻守意大利的德军立即解除意大利部队的武装,并且秘密营救了墨索里尼,成立了一个傀儡政府。同时,德军在元帅凯塞琳的指挥下,决定放弃意大利南部地区,在罗马以南设置了古斯塔沃防线,由此固守。盟军费了差不多整整半年才得以突破,并且解放罗马。期间著名的卡西诺战役,更是让盟军消耗了相当的代价。

罗马解放的时间是1944年6月4日,这这之前,发生在电影中的期间,应该还属于德军和村民相对融洽的时期,虽然陆续有德军被游击队偷袭,但德军并没有消灭整个村庄的意图。转折点应该就是罗马解放,这个电影中没有提到的事件。罗马一旦解放,对盟军来说,解放整个意大利其实就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对意大利游击队来说,也更加激起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对德军来说,他们困兽犹斗,但已穷途末路,所以在这种时刻,各种矛盾,仇恨逐渐加剧。影片中的马察博托村,属于意大利北部的著名城市博洛尼亚。罗马沦陷,北部的大门也敞开了。

参与“马察博托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查阅资料应该属于德国党卫军第16“SS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以下简称16ss)。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或者观察比较仔细,应该不难发现,影片中屠杀村民的德军,从服装着装上已经与之前与村民喝酒、交火的德军有明显区别了。没错,身着豌豆迷彩制服以及春季橡叶迷彩雨衣的德军士兵,完全属于标准的党卫军士兵装束。而查阅16ss战史,也可以发现,他们正是从1944年6月重新从匈牙利回到到意大利,并且在8月左右移师博洛尼亚南部。

16ss的名头为“全国领袖”,一如他们的头子“全国领袖”希姆莱一样,这是一支臭名昭著的“王牌“之师。该师依靠纳粹帝国二号人物希姆莱的名头,拥有着精良的武器,但查阅整个战史,却有着草包一般的战绩。不过在屠戮平民方面,该师却颇有心得,多次上演经典的大屠杀案例。“马察博托大屠杀”,就是该师留下的一个无法掩盖的罪恶行径。该师素质低下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经常在清剿游击队不力时,屠杀附近的村民,以此泄愤。

影片中那个被伤腿女人刺杀的中尉,出场时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剧组考证不足,好歹也是一个中尉了,m36制服上就一个步兵突击章,连个战伤勋章都没有,更别提ek2缎带之类的荣誉了。后来发现完全是自己想当然了,这个师有不少人是靠希姆莱开后门进去的。据说除了历任的旅长和师长外,没有一人获得骑士勋章。实在是无语。

“马察博托大屠杀”,在整个二战无数反人类事件中,差点被湮没在时间的灰烬中。对待历史的伤疤,我很赞同的一种观点是:忘却仇恨,还原真相。仇恨,很大程度是由于误解。而掩盖事实,则又会加深误解。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没有资格隐藏真相。这点,不得不佩服欧洲人。

ps: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掷弹兵师“SS全国领袖”
16.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Reichsführer SS"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掷弹兵师“SS全国领袖”

历任师长
1943.3.10. ~ 1944.10.24. 马克斯·西蒙 ( Max Simon )
1944.10.24. ~ 1945.5.8. 奥托·鲍姆 ( Otto Baum )

命称变化
党卫队护卫营
党卫军突击旅
第十六党卫军“SS全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

该师编制
师部
党卫军第三十五装甲掷弹团
党卫军第三十六装甲掷弹团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侦察营
党卫军第十六装甲营
党卫军第十六突击炮营〔党卫军第十六坦克驱逐营〕
党卫军第十六高射炮营
党卫军第十六炮兵营
党卫军第十六工兵营

 5 ) 将要来的人



中国观众非常熟悉“鬼子进村了”的故事,这是一个鬼子进村了故事。鬼子把老百姓押到村口,要他们说出游击队的下落,不然就开枪。这部电影里鬼子没多问,机枪扫射,把老弱妇孺屠杀净尽。

前半部分非常清淡,风情画一般,不说话的女孩童年回忆的笔调,对于战争题材来说,可以说是唯美的,点到为止地打下一些伏笔,很难判断剧情走向。主流电影不会这么拍,这样显得张力不足,抓不住观众。而这正是影片特色,所有的风格铺垫都是为了那一枪:村里的游击队员让那个年轻的曾经分面包给孩子们吃的德国士兵自己挖好了坑,然后对着他的后脑勺开了一枪,德国士兵直挺挺地倒下去,女孩目睹了这一幕,她跑进牛棚抱着腿难过起来,——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枪显得如此突兀和残酷。接下来面对德国人的报复性屠杀,母亲和奶奶的死,所有人的死,女孩显得冷静和漠然,甚至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无动于衷。后半部分屠杀场面的处理并未过分渲染,风格把握得很好,这和主题是一致的。

教堂是影片一个重要场景,是村民们的避难所,德国人一来,年轻男人躲进山洞,老人和妇女孩童就躲进教堂去祷告,但后来教堂也未能护佑他们,连神父也被枪杀在神像前。面对刽子手,姨妈选择舍身复仇,幸存的村民不再相信“上帝”的公义,把神像挖坑埋掉(——这是一座充斥偶像崇拜的村庄,村里到处是圣母像,小耶稣像,孩子们把圣婴当玩具),懦弱的父亲终于鼓足勇气与德国人以死相拼,只有女孩明白自己的使命,她要让弟弟活下来,她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到邻村的神父家去求助,德国人又来了,女孩知道神父也靠不住,带着弟弟又逃回空荡荡的村里。在整部影片中未开口说话的女孩,只在最后轻轻哼唱起一首歌。

对于这样一部信仰主题的影片,观众往往要对每个死去的人做判断(我们总是忘记我们无权审判)。这部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这个不做“区分”的不说话女孩视角,不提供更多的审判依据。前半部分女孩写了一篇“作文”,表示对眼前发生的不解,老师让妈妈把那篇可能惹祸的作文烧掉。女孩的发问并不朝向任何人,在这位不说话的女孩心里,一直有一个伙伴,一个谈话对象,她有话总是对他说。女孩的眼睛恰好看见了所有的事:天上的降落伞,远处山里的火光,妈妈的祈祷,姐姐的偷情,下流的商贩,游击队那一枪,甚至父母的房事。

影片第一组镜头是主观视野,空无一人的房间,凌乱的床,到了影片结尾,重复镜头交代了这是女孩逃回家中所看到的,视线在墙角女孩自己的床上略作停顿,又移向父母的床。——这么多人死了,对着圣母像虔心祈祷的母亲也死了,这到底是为什么。

女孩并未怀疑那位“将要来的人”,面对这一切,她没有仇恨,只有忧伤的吟唱和盼望。

 6 ) 活下来的理由

贫穷不会让人失语,但是死亡或者战争等痛苦却能够让人失去声音。影片的感人之处在于家庭之爱,当父亲得知家人都死去了之时,他不愿意一个人苟活,当女儿看到刚出生的弟弟在自己的怀里活下来的时候,她又获得了自己的声音。与这份爱对等的是,对法西斯的恨。

 短评

希望战争永远不要来!里面的和我一样名字的女孩,是个折翼的天使。

6分钟前
  • martina的花园
  • 推荐

勇敢的马蒂达的美丽的眼睛传达着自己的信念~~她活下来了最后她抱着弟弟在荒芜的村子里终于为弟弟唱了一支歌~~

8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看不懂,尤其是字幕....

13分钟前
  • 困难户
  • 还行

为毛小语种片子老是没有好的字幕><

18分钟前
  • 232323
  • 还行

孩子眼中的战争不理解加天真

19分钟前
  • 人间老北鼻
  • 还行

的确会让人想起鬼子来了,说了 纳粹在意大利的一次大屠杀,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出发,还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22分钟前
  • mark
  • 还行

这是一种追问的态度。在战争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不断进步的文化中,人性总会出现这样倒退的状态?幸存的玛蒂娜需要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谁又该对这样的惨剧负责?我们该如何防止历史的重演?过去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未来。影片差了点火候就在于历史并不能自动作答,还需要导演赋予更多的东西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从不说话的8岁女孩目睹村民一个一个被杀光后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唱起了摇篮曲。

30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安静执着坚强的小女孩,上一個弟弟的死去譲她不再開口説話。在目睹一場惨絶人寰的屠戮之後幸存,抱着自己救下的尚在襁褓的弟弟,坐在树杈上終于唱起歌。最後一幕彻底心碎。

33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各种拍南京屠杀的中国导演该看看,真正的力量是不需要声音的。

35分钟前
  • 布袋头
  • 力荐

唯一的视角在大语境下是多么重要。叙事上毫无条理,你们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啊。

38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稀饭

41分钟前
  • ltwdl
  • 力荐

鬼子进村。不应该看到的她看到太多。20100112,14:00

43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力荐

这片竟然也是意大利片

46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看了一小段

48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还行

heart broken

4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最后一个镜头是经典,字幕的最后结尾居然有天籁童声,很少有这种连字幕都看到最后的电影.

54分钟前
  • mei3ye
  • 推荐

反戰

57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眼前这些忙碌的生命,那一天全都会死去。

59分钟前
  • Falleth
  • 推荐

被平静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悲剧剧情震撼了一下下

1小时前
  • 青貓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