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张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寻找手艺 剧照 NO.2寻找手艺 剧照 NO.3寻找手艺 剧照 NO.4寻找手艺 剧照 NO.5寻找手艺 剧照 NO.6寻找手艺 剧照 NO.13寻找手艺 剧照 NO.14寻找手艺 剧照 NO.15寻找手艺 剧照 NO.16寻找手艺 剧照 NO.17寻找手艺 剧照 NO.18寻找手艺 剧照 NO.19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2:55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寻找手艺》:因为热爱 所以信奉一生

看了《寻找手艺》,一部并不算精细甚至可以说是制作的粗糙的纪录片,因“土的掉渣”被电视台拒播,却可以让我从镜头中久久弥漫着感动却又有几分无奈。

三年前,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张景卖掉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而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就是这样一个没资金、没技术、没有专业出身的主创团队,最终历时126天,走遍23个省市,寻找到了199名手艺人,记录下陶器、铜像、英吉沙小刀、印蓝花布、油纸伞等144项传统手艺。

一群为了追逐梦想而自费的拍摄,谈不上盈利和投资,只是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怀。一行三人,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什么资金,有的就是纪录片爱好者的身份,仅此而已,却更让我感动。

“岁月不在,伴随着童年的手艺还在不在?”这大抵就是初心了吧。

配音自带吐槽,司机当上了摄影......看似段子的背后,真的是心酸至极,为了画面的真实,摄影者经常入镜,被称为正片和花絮并存的片子。平镜而真实,“土”的很走心。因为没有调研经验,曲阳一行算是废了,在百度上找到的桑皮纸旧工坊,也早已荒废,人去楼空了,剩下最后一捆桑树皮在角落孤零的控诉,多的是这样的枉费的路程,靠的是他们的乐观在支撑着。固然,阻力大,压力大,他们扛过来了。

做伞老人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两个老奶奶的最后的手工造纸,意味着当地的造纸术也要随之失传了;做陶器的大叔守着自己祖传400年的烧陶房拒不让地给开发商,却担心有一天他不在了,这些陶器也会慢慢消失.......

带我们目睹了纯手工品的一步一步制作,中国的“工匠精神”。制作羊皮筏子的抽离缝合,制作地毯的一针一线,制作乐器的一凿一敲,制作陶器的一张一弛,制作刀具的一打一锤,做伞老人的一定一拉......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制作时专注的眼神,欣慰带笑的眉眼,给人治愈的力量。 有人不禁会说,桑皮纸什么的手艺失传了,那是它被更先进的方法取代了,用先进工业更给我们生活效率。毋庸置疑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传统手工业的消逝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后现代工业的猛烈冲击,相比手工生产,机器工业完美的展示了它的复制化不停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手工业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这门手艺,宁愿自己出门打拼。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艺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而在我看来,寻找手艺并不是说要让传统手艺再度崛起,杀回市场,确实这太难了。而是要拍个纪录片保存下来,不让中华传统的一些优秀技艺成为空谈,彻彻底底湮灭于时代的进程中。 用旅游业支撑的羊皮筏子的生意,确实早已脱离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不知道让它存在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了。陶器的生产也开发成旅游景点,传统手工业靠第三产业支撑勉强度日,确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却无力挽回。

我们无力阻挡一个时代的变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支持传统手艺,让它有尊严的存活。也许关注的人越多,手艺就能消失的慢一些。宫崎骏曾说,“一切用心打造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灵魂。”他们孤傲而璀璨,捍卫着他们最后的尊严,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说接受一句赞美。

 2 ) 《寻找手艺》到底在寻找什么?

《寻找手艺》是由一个纪录片爱好者张景导演,两个纪录片门外汉一同拍摄的,从北京出发穿越全国23个省份寻找到民间一百多种手艺的“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片头以“你的梦想是什么”发问,导演说岁月不在,想看看陪伴自己儿时的记忆还在不在,于是为了这个梦想卖掉房子来做这一件事。

此片拍出后被13家电视台拒播,却在b站意外爆红,所以这是一部非专业的纪录片,没有摆拍却带着真诚和温暖。刚开始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要拍什么,要怎么拍,去哪拍;最佩服的是当摄影师离开以后司机凭借着对摄影的爱好完成了几乎全部的拍摄。

该片豆瓣评分8.8分,有人评价说这部纪录片非常的粗糙质朴接地气;接地气到什么程度呢,团队因为穷无法坐上羊皮筏子感受黄河漂流的乐趣,转眼便在大戈壁中尘土飞扬玩起飙车漂移;因为附近没有餐馆请求在木匠家吃饭,感觉被收留,并开始想家。

二:手艺本身
新疆戈壁放羊的胡大拜尔地老大叔,会多种乐器的牧羊人,导演问他喜不喜欢音乐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他没有回答,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歌声并不亚于专业歌手,晚上唱完歌早上就在沙漠一样的土地上种玉米。

西藏铸造佛像的土旦,用一张铜片经过敲打铸造成一尊佛像,每个步骤都需要参入严格的佛教意义。他们的订单排到了四年后,你以为他们很有钱,但都捐给寺庙了,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导演说在土旦面前感觉惭愧,于是他停下来;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为的是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我踏入尼洋河畔,为的是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导演在字幕中说想女儿了。
最后一个做傣族油纸伞的老爷爷,做伞架时一拉一定,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了8次才完成,刚开始看着那么一把特别又精致的伞很想要去买,后来看着他们那么辛苦的做一把伞,算了吧还是不要了,最后拍摄团队说要买四把伞的时候,我看到老爷爷心满意足的笑了~那样用心制作的伞简直就是伞中的精髓,可惜如果现在想到那把伞已经没有了,因为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不久前去世了。

还有做秤的朱宣堂大叔,他用有趣的方言说道;所以手艺这东西就是弄不得半点假。造纸的老奶奶说;哪怕是名字能到北京也好啊!

湖南中方的斗笠,浙江龙泉的罗盘,小岭村的宣纸,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质朴的手艺人,大都不善言辞,只是安安分分踏踏实实的做好这一生的手艺。
三:结语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最后导演完成寻找陪伴自己儿时记忆的梦想,如果要说梦想,这些执着的人生才是对梦想最佳的诠释,他们不悲观,不抱怨,尽自己的可能让手艺多延续一些时间,什么是工匠精神,更多的手艺人没问过这个问题。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谈论梦想是什么,而是找到自己一生所爱的事情,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大概就离实现梦想不远了吧。//mp.weixin.qq.com/cgi-bin/home?t=home/index&token=1495220347&lang=zh_CN

 3 ) 就这么回事:手艺人的真实现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谈什么情怀!

喜欢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没套路。

通常CCTV系统的纪录片拍摄团队想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都会先联系当地主管宣传的部门或当地电视台。这些部门就会提前安排好手艺人穿好行头,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场地里面,以表演的形式给导演和摄影来上这么一段。然后导演拿出朱军当年的套路对这些手艺人一通暗示、煽情加吹捧,让这些手艺人讲出一些或感慨或悲情或有内涵的道道出来,最后拍成一部气势恢宏、充满了时代精神、充满了精益求精精神的伟大纪录片。

可是在这部纪录片里这些条件并没有,导演他们没这个资源,不知道要拍啥的情况下就去了,基本上是逮着什么拍什么,其实我觉得他们不拍摄一下装修工人真的是挺可惜的,这可是目前中国存量最大、也最有活力的手艺人啊。

其实看过这个纪录片你就多多少少能明白手艺人是咋回事了,工匠精神又是咋回事。所谓手艺人就是一群由农民或准农民构成(没有歧视,我只是说他们的构成)在最恶劣的环境、使用最粗糙的工具、从事着最没前途工作的一群人。从这里面能找到工匠精神么?我觉得他们没有任何精神,因为太奢侈。当然部分因为为宗教服务的匠人是除外的,我觉得那也是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工匠精神。

其实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工匠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就铺天盖地的了。后来想了想好像也就是从老罗开始喊以后才被广为知道的,加上最高指示的加持,工匠精神就成了中国人的某种追求了。

其实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工匠精神是有很多误解的,这里提供一点我的见解,首先声明这个见解可能是很错误的,因为这只代表我现阶段的水平,但我绝不是想当然的胡说,我也是有一点自己的依据的,因此也希望大家的讨论能带有依据:

1、中国文化是有工匠精神传统的,看看我们留下那么多NB的文物就知道了!!

的确我们的文物博大精深,其中不乏让我们现代人看了都叹为观止的东西,这些精美绝伦的器物的确也都是古代匠人们精益求精的产物。但这就能说明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么?我觉得首先要搞明白一点,这些东西是匠人们自己出于对工艺的不懈追求,还是因为需求方的强势压榨。

景德镇的瓷器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如果是匠人们自主对工艺的不懈追求,那么景德镇的瓷器应该一直保持一个很高的制作水准,至少应该是持平的。但事实上,明清两代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都是前期质高,而后期质次。康雍乾的瓷器是出了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审美情趣从雍正开始盛极而衰,工艺水平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清晚期出品的瓷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都被认为是不具有收藏价值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已经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反而越做越差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工匠做什么、以什么样的工艺、做到什么样的水准,从来都不是工匠说了算的。工匠都是老百姓出身,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需求出发点就是能用就得了。所以景德镇的瓷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被官方按照不同的需求要求着,遇到强势审美情趣高的皇帝,他老人家要这样要那样,下面干活的人谁敢不给他做出来么,甚至像雍正皇帝这样审美情趣高,又深度强迫症的老板,还会派个督陶官,整天耳提面命,这个你给我改成什么样,那个你给我做细点。不好好做你大哥年某某的下场你懂的(潜台词)。您看看,老板都事必躬亲到这个程度了,下面干活的敢不好好做么。请问这和工匠精神有啥关系,工匠们心中应该只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吧。

所以有工匠精神的一直以来都是老板,因为只有老板才有资格深度强迫症,匠人们累的七死八活,冒着高风险职业病的危险哪有功夫跟你讲什么精神,吃饱饭保住脑袋才是要紧的。景德镇官窑的残次品率一直很高这个从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出来,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出高品质产品是用钱堆出来的,工艺提升节省成本这种事老板管不了那么细自然也就没什么人在乎了。

2、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们什么都玩得转,所以我们是最有工匠精神的?

现如今我们又有钱了,全世界买买买,搞的前几年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人所到之处无不物价暴涨。全世界大城市的房价就不说了,能源、矿产品、进口高档木材、珠宝、豪车、贵金属、甚至尼泊尔的菩提子也被中国人炒到天上。其实这些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明清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明清家具大发展,我们买光过印度的紫檀,爆炒过缅甸的翡翠,导致亚洲象的大量死亡。但是否原材料的极大丰富就能带来工艺水平的极大提升呢,我觉完全不是这样的。

拿明清家具举个例子,明清家具三大流派,京做、苏做、广做,京做没什么好说的造办处的工艺,基本就是奢华路线,用最好的雕工最好的材料,基本和民间无缘。广做和苏做就看出区别了,广州地处沿海,是高档木材进入内地的关口,而实际上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大明大清,从海外运进来难,从广东运到内地更难,特别是没有大运河的南部地区。因此广州的家具行木材丰富,而工艺人才不丰富,相反苏州人才丰富而稀缺材料。这就导致了制作方向上的不同,广做家具追求用料厚重,雕工繁复,工艺水平特别是家具结构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而苏做则恰恰相反,工艺复杂榫卯结构的创新,工艺水平的进步从未停止,审美情趣也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有人说苏州师傅做一把椅子做完了就很少的一点锯末,而广州师傅做完了一把椅子大块大块的废料、刨花一堆一堆的。由此可见材料的丰富不但无法带来工匠精神,反而可能会扼杀工匠精神。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商业逻辑,材料便宜就多用材料喽,工人便宜就多用工人喽,材料和工人都不缺的土豪就随意任性喽!

3、工匠精神就是对工艺的变态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其实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都没自己做过任何东西,而且还有一点强迫症的先兆。什么叫好,合适就是好。这跟找老婆一个样子,自己是个屌丝就找个女屌丝做老婆,非要非白富美不娶,这不是给自己找别扭么。就算有这个想法媒婆未必答应呢!

大家都有装修的经验,实际上如果你选择全包,和工长或装修公司谈好了,把钱一付你就不管了,等搬去装好的房子时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艳。但如果你选择自己找工人来施工。每个步骤都事必躬亲,你就会发现装修过程你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你会发现这些装修师傅一点都没有工匠精神嘛!干活的时候能糊弄就糊弄,只要能达到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效果他们就满足了!不是拿胶对付一下就是东修西补给你糊弄好。这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民族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嘛!!

其实B站很多弹幕都能看到这种吐槽,比如那个日本万年笔的纪录片,就有“靠,塑料,什么鬼……”,“看到502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是工业用胶,不是应该用天然的么”,“这是化学漆,怎么不用大漆”……

人就是这样,你又不懂人家的工艺,强迫症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作祟,就嫌东嫌西,你怎么不想想塑料的都卖几万了,用象牙、牛角、玳瑁(能不能做都是回事)这种名贵材料做出来的你消费的起么。工艺应该是用合适的成本做出相应档次的产品销售给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不然呢!全都追求顶级奢华的材料,无以伦比的工艺,做出来没人买,这种匠人有生存的空间么,就是再有情怀的社会也不能养一群这样的匠人啊。

总结

其实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其实就是二把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相对真实可信的匠人的世界。你说他们有多高大上么,并没有。工艺水平多高么,并没有。反而是一个个灰头土脸,做着有时候甚至都谈不上适销对路的过时商品,生活在温饱线附近。但这就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

工匠在这个时代,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并没有工匠精神传承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即将也必然被淘汰的行业。也许会有一些进化,有些工匠晋升为大师,成为艺术家,有些工匠晋升为表演者,有些工匠被晋升为商人或者厂长,但绝大多数工匠势必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历史发展的大潮里面。这一点既不必痛心也不必纠结,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相信世界永远不变的东西就是改变。我们从来不追求永恒,永恒是哪些小国寡民物质极度匮乏的民族追求的东西。

我们应该追求所谓“工匠精神”么,当然,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精神,因为他代表的并不只是手工作坊、并不只是纯天然无污染、并不只是无限制的精益求精。他追求的是一种精度、一种适度、一种恰到好处。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矫枉过正。我们是大国,大国有大国的气度,没必要去学小国寡民的小家子气。在追求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没有工匠精神就从现在开始培养和发展适合自己的工匠精神。自信一些,千万警惕别给带沟里就好。

 4 ) 一次成功的“投机”纪录片

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看最近“火”了的《寻找手艺》纪录片,就弹幕一起飘过的同时,“非专业”“打call”“摄影加鸡腿”“被开车耽误的摄影师”不时从右至左飘过,实体感受是搭配餐点来观看,体验还不错。

之所以认识这个纪录片的过程是从播客中知道的,起初在社交媒体上曾经看过推荐,但没有去找来看,因为累积的纪录片心愿单很长一串,这次播客的播送相当于让我体悟到纪录片的背景故事。二年。卖房子。三个人的团队。被十多家电视台拒绝。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元素在于一个月前听过《一席》一场演讲推送,嘉宾来自台湾一家“不正经出版社”的不正经出版内容背后的故事------“台湾的渔业技术”“台湾最后的玻璃制品工厂”“台湾手艺人”等类似看起来【剑走偏锋】的策划,当然少不了资本的加持,但讲演里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从无知的状态去接触一个完全不熟知的领域,正是这样的无知开阔了更多的可能性”,“无知没有让我们团队的人胆怯,反而有的是更大的想象力”。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市场环境的主导是众多年轻人,又正好在流行复古和个性化,文化的传承,在一个好策划和资金加持,加行动力下,作品是有市场的。

回到《寻找手艺》上来看,片子的卖点也是正从日渐消逝的手艺出发。在第二集里导演有这样一句旁白:“我以为卖掉房子拍纪录片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了,直到遇到XXX(纪录片中一位雕刻佛像的大触),我发现我所做的完全是一次投机行为,想要的依旧是回报,只不过是这次的赌玩的有些大而已”。此时弹幕飘过的是对导演旁白文案“实诚”的吐槽,或许也正是这样直接不躲藏的文案给了你心灵的一次撞击,你也会这样做吗?这集涉及到的宗教元素,在多元文化里来看,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文化有很多面,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面,世界上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面。

坦白是在《一席》听了那次演讲后在接受这个纪录片时有了更多的想法出现:“这些好玩儿的想法被实现 不仅仅在台湾地区阿”。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拍摄默默支持的资金加持和他们的家人们,都是值得被感念的群体。担心的也会有对专业纪录片的两极化评价。

《寻找手艺》的火,是今天文化发展的必然,是市场被不断细化挖掘的讯号,是年轻一代在回望的探视。可能有多久,挽回多少,这么谁又能说的清楚呢,一口气成不了大胖子。

 5 )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感动是我看完的第一反应,甚至觉得自己感动得有点奇怪。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寻找手艺》,里面有一段是讲漆器的,为了给自己的漆器作业找一些视频资料就打开来看了。本来是想着一边写英语作业,一边当背景音乐来放的,等讲到漆器那一段再认真看就好了。

大概看了5分钟吧,完全舍不得走神,索性就认真看片子了。

我是个记性不好的人,看了东西也都只能记个大概,有做英吉沙小刀的麦麦提日木被砂石弹到眼睛里以后揉眼睛的样子,有胡达拜尔地在戈壁独自弹唱的样子,还有导演说自己想家的时候。

我好喜欢这个纪录片,喜欢到想写一些什么记下自己的感觉,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表达不出来我为什么感动。我说不出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信仰。

可能,于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一种过去,一段不会回来的时光,就像昨天。扎油纸伞的老人再也不会把伞绑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晒太阳了。妈妈或者外婆也再不会给张蜡云留下更多的枫香染了。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6 ) 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这是一部导演大哥卖掉房子,司机叔叔拍摄的纪录片,光影拍摄太棒了!第1季解说的有些语言用词非常可爱,洞洞,山沟沟hhhhh 许多传统手艺现在仅仅存在于个别老人手里了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弹幕上一位网友说手艺是工业时代的乡愁,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也让我不由感伤。现在让我回忆,我能清晰得记得山东烟台那位做沙大碗的老爷爷,他做好的碗堆满了整个院子和屋子,已经卖了九年还没有卖完,他说要等这些都卖掉再烧制下一窑。我在三季中都看到他的身影,非常难过。这些碗可能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我特意搜了,做扣肉什么的,沙大碗是不二拍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要联系爷爷,我要买的。我还记得那位做油纸伞的苗族爷爷,还有最后的邵阳布袋戏传人,还有吹巴拉曼那位维族爷爷,还有福建那些移动房子的几位爷爷(这个真的非常神奇),还有做英吉沙小刀的几位维族小哥哥,还有小黄村造纸的几位奶奶,还有那位制墨,那位制锡壶,制鸽哨的爷爷……不知不觉我记住这么多人了,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可是除了我,还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了,有些手艺就真的消失了…… 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无比庆幸这些都留下了影像资料,就算他们消失,总有什么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可是,在工业化的这几十年间,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记录些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有多少老手艺悄然消失…… 虽然机器的出现极大程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但是,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PS:我把影片中出现那些手艺简单记录下来了。

 短评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9分钟前
  • 哗嚓
  • 推荐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1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17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18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21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22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23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25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28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32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34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39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42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7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50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55分钟前
  • Xao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59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60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1小时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1小时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