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导演:陈为军

 剧照

生门 剧照 NO.1生门 剧照 NO.2生门 剧照 NO.3生门 剧照 NO.4生门 剧照 NO.5生门 剧照 NO.6生门 剧照 NO.13生门 剧照 NO.14生门 剧照 NO.15生门 剧照 NO.16生门 剧照 NO.17生门 剧照 NO.18生门 剧照 NO.19生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8 12:56

详细剧情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

 长篇影评

 1 ) 对生命的几个反思

周末用了2天时间刷了生门,记录几个感触。

1、 敬畏女性本身

镜头前,夏锦菊在不断的哀求,我才35岁,李主任你能不能想办法保住我的子宫。镜头前,有两个人非常理智的男人做了不同的选择。

李主任深深的望向夏锦菊,他迟疑了,而夏锦菊的爸爸毫不迟疑的点头,说切吧。

我相信,夏锦菊的父亲是非常爱女儿的,他想的最重要的是保命。但深层次上来说,对于一个女人切除子宫,除了生育之外的意义,他其实是没有概念的,包括屏幕外的所有人都默认,女性最大的意义来源于生育,生育最重要的工具是子宫,这只是切除了身体的一个部件。

内心深处,所有人都抱着对女性是生育工具的认同和歧视。

只有李主任,对一个要求有子宫的女人的诉求是有概念的,他知道夏锦菊求的不仅仅一个生育功能的完整,而是一个女性对自身完整性的渴求,她在要求身为一个女性的自尊。

这并不可耻,作为女性活着,子宫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伟大产物,有子宫不是我们的错。世人给予我们歧视,我们却不能因为这种歧视而歧视我们自己的身体本身。

李主任对女性为生育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感同身受,充满敬畏。

所以他没有当机立断的迟疑显得弥足珍贵,望向夏锦菊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来自灵魂最深处的对女人的怜悯,犹如神邸向承受苦难、做出巨大贡献的女人们投来最为慈悲的目光。这种迟疑背后是对女性致以的最崇高的敬意,为了女性的在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尊严,他愿意堵上自己的一切铤而走险,这一刻的迟疑,光辉万丈。

我希望在人生最没有尊严的手术台上,有人能记得我的尊严。

2、 敬畏生命

在我正在为李双双婆婆的种子论的丑恶嘴脸而感到极度不适时,李主任少有的在镜头前疾言厉色,站在了非医学,而是生命的角度上,表达了对李双双一家人对生命漠视的愤怒。

其实,纪录片的视角是非常成功的,强烈的早产儿的不同态度对比,背后在向人类提出一个终极的命题:如果命运要给予你馈赠,但是需要你付出极大的代价,你敢接受这个挑战吗?

我看到了命运对人类的嘲弄,生或者不生,救或者不救,这一次次选择,所有的机会都充满诱惑,所有的机会都充满危险,只是有人在危险面前选择全力以赴,有人在危险面前选择犹豫不前。

毫无疑问,李双双一家人的每一次犹豫,都减少了孩子生存的几率,拉远了孩子与自己的距离。从进医院开始到最后一刻,每一次,我都看到了命运的格外怜悯,但是他们忽略了这种怜悯,他们认为这是命运的不公。

命运何其不公,命运何其公平。

李主任说,你们对一个珍贵的生命持不欢迎的态度,这是不对的。这种不欢迎的态度,最知道是谁呢?是那个夭折的孩子。他从在肚子里,到生出来的短短几天时间,他虽然混沌,但是他是一直有意识的,他意识到了自己是不被欢迎的,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世界也没有好留恋的,他以死亡,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以及对本该是一家人的惩戒。

无论生命多大,它本身都值得被敬畏。

3、 请勿割席

在看到一个个婆婆,冷漠的看向一个个为自己家传宗接代的儿媳时,我充满困惑。每一个女性,都被世界嘲弄成生育的工具,工具对另一个工具本身,为什么总是充满漠视,这毫无怜悯心的与我无关的钢铁心肠,到底是如何造就的呢?

我觉得非常可悲,对女性最冷漠的人,来自于女性本身。

我只能说男权下对物化女性的教育真的是太成功了,这种刻在所有人的骨子里的歧视,贯穿所有女人的骨髓:女性最重要的功能是能生出儿子。

所以讽刺的是,女权的进步并没有让我们真的对女性感同身受,能够去宽容、理解被歧视下的女性所经受的困苦,更多的人在弹幕上疯狂又愤怒的嘲讽只为生个儿子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女性。女权的进步,不是来源于嘲讽那些无可奈何的女性,也不是来源于与那些无可奈何的女性划清界限,而且牵起所有经受苦难的女人的手,向这不公的世界,予以反抗。

4、 相由心生

钱的重要性,每一个看完这部纪录片的人,都感同身受。可是钱有时候也不是那么重要,有钱的人不一定会选择救自己孩子的命,没钱的人有时候倾家荡产也愿意去救自己孩子的命。

其实,纪录片里展示的,大部分都是一般的家庭,大部分对直接拿出几万块钱,都是有些困难。但是在贫穷之内,却是也展示了极大的不同。

那些有一些好结局的人里面,家里的气氛总是极为温暖,充满欢声笑语,父母三观正确,对儿女都极为疼爱,兄弟姐妹甚至亲戚都齐装上阵,每个人在钱面前都表达了无奈,但是他们眉头总是舒展,五官看起来一片祥和,没有在花钱多少、谁来花这种事情上有任何迟疑,没有人对欠债还钱这件事情有任何迟疑,甚至在筹钱、借钱的速度上都极为迅速。

而反观那些结局不算是好的家庭里面,家里的气氛总是充满诡异,互相之间充满客气,甚至冷言冷语,互相抱怨,父母脸上充斥着重男轻女的冷漠嘴脸,父母对女儿的冷漠,女儿对父母的冷漠,在镜头面前毫不掩饰。他们总是眉头紧蹙,愁云密布,仿佛世界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自己家庭身上,兄弟姐妹每次出来都在扮演一个帮凶的角色,在钱面前,每个人都充满算计,能不能让别人多出一点,能不能有免费的钱,能不能不还钱,在借钱速度上的迟缓以及无进展,大家都有目共睹。

我看的时候,总是自我怀疑,面相可真的是个玄学,有些人一看就觉得整个人充满阳光,有些人一看就阴云密布,有些人一看就觉得生活幸福,有些人一看就觉得生活惨淡,有些人一看就觉得未来可期,有些人一看就觉得生活无望,我想相由心生,不是一句空话。

这其实也启发了我,生活在每个人面前都给了各种难题,重要的是你怎么面对他,放下焦虑,乐观的笑一笑,继续努力、认真的生活,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可能这是上天想让我们在无法选择出身之外的一种对待生命态度的选择。

贫穷是一生,富裕是一生,但是选择快乐,老天给了每个人主动权。

 2 ) 三个小细节

1.女儿已经出院的阿婆,专程回医院给困难的双胞胎父母送钱,双胞胎爸爸说“上次你已经给了那么多了……”。 2.李家福医生一边讲述病情一边给在icu的病人家属系好隔离服的带子。 3.瘦瘦的女医生没有太多迟疑便让老实的夫妇欠账离开了医院……男家属后来履行约定来缴费……那么不善言语,体面活在心里。 这是看完后,会反复回忆的三个细节,总结发现,这三点都是没有血亲关系之间的关爱。这些施爱者,是好人,是老人们嘴里所讲的“菩萨心肠”吧。

 3 ) 有时候不幸的事,也会发生在善良的人身上

从一进武大医学部的大门起,就听说了《生门》的存在。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时,还没有太多医学生认同。真正了解这部纪录片是上学期学习外科学“麻醉”章节时,ppt上有一张李家福医生为夏锦菊做CPR的图片。

很惭愧,作为一名医学生,之前对怀孕的了解只来自于《机医》这类的医疗剧,以及课本上一些一笔带过的子痫这类疾病……只知道怀孕痛苦,而对它的危险性了解甚少。

感谢《生门》为普通大众及入门医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视角来审视生育。我也从中收获很多知识。

怀孕会加重母体的负担,可能导致孕妇患上妊娠高血压、子痫、妊娠糖尿病……胎儿过大还可能导致贲门撕裂——孕妇吐血。这不仅仅是伤害母体就可以轻松带过的,虽然发生率低但绝不可以忽视!与这些相比,妊娠反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不得不承认,“生育”中的“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酷刑。

只是生育一胎的话,孕妇尚有顺产和剖腹产两种选择,现在顺产还可以选择无痛分娩。然而假如孕妇有两胎的计划,第一胎则尽可能地选择顺产。否则第二胎在担心前置胎盘的基础上要面临疤痕子宫带来的风险:会不会在第一胎切口部位妊娠,胎盘植入与胎盘粘连风险升高,子宫破裂……概率虽小,风险很高!

“生”与“死”本身相距很远,然而在生育这件事上,两者是重合的。“子女向生,母亲向死”。现在社会上的“生育”还离不开为了“养老”,只希望为这个目的的“生育”所占的比重可以越来越小。

与生育相比,现在网上争吵的“冠姓权”、“丧偶式婚姻”以及“重男轻女”显得是多么可笑。以功利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假使母亲有意愿的话,孩子的姓氏用母姓更合理。以人性角度出发,为着母亲为生育付出的代价,父亲应当在家庭方面承担超过一半的责任(包括育儿)。更不用提到两者是出于感情结为一个家庭,生儿育女。

关于纪录片中“重男轻女”“子宫大于天”的观点,作为现代人,当然可以对这些愚昧思想予以抨击。但我始终觉得,不要将对这些思想的仇恨转嫁到这些孕妇身上。没有人不会为自己着想,她们只是被周围环境压迫,看不到自己的处境,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我们真正做的应该是普及知识,引导她们与她们的家庭觉醒。路会很长,但终究已经开始!

用一位豆友的评论“我从不后悔学医,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以后的爱人”

我想做一位治病救人,像李家福主任一样的好医生!

 4 ) 没有什么比你痛到想死,旁人却笑着让你坚强更可怕了

每一集都特别真实和直白,时刻都紧牵着你的情绪往前走,让人一边流泪一边无奈,一边又觉得胸口堵得慌,只好不停地点开下一集,试图寻找一些释放、期待和解答。

有孩子死在肚子里,却只能自己来剖腹,没有一个人来照顾的;有年纪轻轻就被迫切掉子宫的;有产后重病,丈夫在坐牢,亲生老父亲不管,浑身是病的老公公一个人帮着忙前忙后的……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生育观宣传片了,何止是推荐给大家看,这应该直接拿到中学性教育课上循环播放的!

今天就分享一个小小的感受好了。

第10集,记录的是妇产科医生,博士后毛艳红生孩子的过程。

平日里她是科室的中坚力量,挺着大肚子都还在帮病人做手术,应该说学术能力和坚韧的品质是毋庸置疑的。

临产时住进医院,她痛到动弹不得,直呼自己要死了

一个劲跟丈夫、同事要求赶紧做手术把孩子剖出来

她的同事、领导用了各种方法安慰她、鼓励她,让她站一站,跟她沟通产程,或者直接开玩笑说她“不坚强”,但是可以从毛艳红的反应看出来,她已经痛到听不进任何人说话。

同事们劝说她:给你上个镇痛泵,然后试产,生为医生要做个坚持顺产的表率。氛围是很轻松的,好几个人都直接笑出了声,觉得这根本没什么。

毛艳红利用阵痛的间隙很耐心地解释自己感受到的痛跟一般的产妇不一样,她已经承受不住了,急需手术。

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

你是博士后,学得太多了,所以想的也多,其实没那么多事。

你平时坐太多走太少才会这样,没事没事。

毛艳红没法再解释自己的需求了。

她老公在旁边徒劳地安慰,好像吃东西能缓解痛苦似的。

同事劝毛艳红吃东西的时候,她还能尽量冷静地拒绝,老公这么一说,她直接不耐烦地甩开她的手,当时她内心应该已经烦躁到不行了: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听我真实的需求?

护士让她站起来缓和一下,她终于情绪崩溃了,对着老公又是哀求又是发脾气地吼了一句:

终于熬到破水,同事们给她做了检查:羊水二度粪染。她之前反复吼叫的“我真的不能自己生”,总算有证据了。

终于,毛艳红得偿所愿被推进手术室,儿子平安出生。

让我最心疼的一幕来了,毛艳红被推出手术后,整个人在麻醉的作用下还半昏迷着,却第一时间跟老公解释自己为什么坚持要剖腹: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和去年那个痛到下跪求剖腹,得不到答复结果直接跳楼的产妇马茸茸比起来,

毛艳红其实挺幸福的。

她事业有成,丈夫看起来也是随和贴心的人,她有最专业的知识,最好的条件,同事们对她也很好。

可她却还要在哀嚎数十个小时之后才能剖腹,而顺产成了政治正确,痛苦成了天经地义,选择剖腹好像是件丢人又遗憾的事,痛不欲生之后还要向最亲近的人解释自己的无可奈何。

顺产、剖腹、无痛分娩这些医学上的问题不谈了,没生过孩子,我也不懂。我就是觉得:没有什么比你痛到想死,旁人却笑着让你坚强更可怕了。

谁都有痛苦的时候,但陷入绝境却不被理解,反而被某种力量裹挟着,一边拼命说服自己接受这种遭遇,一边还要应对外界提出的更高要求,这种感觉比痛苦本身更令人心寒。

好像更痛一点才真实,再痛一点才能进步,人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你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无视真实情绪的表达,只顾反复强调“正确”的情况很多。

比如小孩子表达能力弱、承受能力差,遇事多半会哭,但是永远都是“不许哭!把事情说清楚”。

还见过很多家长指着正在因为拼命压抑自己想哭的冲动导致猛烈抽泣的孩子的鼻尖喊“一二三”,时刻准备着当孩子没忍住哭出来的时候给他一巴掌。

问题是人真正开始大哭的时候,除了悲伤的情绪,还有一连串的生理反应是根本不受控制的。

好比喷嚏到了鼻尖,不许你打出来,打出来就给你一巴掌,这你能忍?

痛不痛,有多痛,永远只有正在承受痛苦的人才知道,不需要你感同身受,只是在我痛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同理心,不要否定我的情绪,让我的痛苦有个出口,不要再笑着让我坚强,我哭完骂完再坚强可还行?

 5 ) 选择

大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个亲戚得了一个女儿,后来检查出这个孩子大脑发育得不好,长大之后肯定会出问题。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亲戚们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丢弃了,具体是怎么丢弃的我也不清楚,貌似是在夜里把孩子丢在一个平日比较繁华的路段,丢了之后又在附近转了两圈,回去之后孩子就已经被人抱走了。小孩的妈妈那之后得了抑郁症,不敢出门,楼下有许多玩耍的小孩子,她不敢看不敢听。对于这些,妈妈没有选择,她的家庭不算富裕,这样一个孩子对她的家庭来说会是一个超乎常人的压力,即使是我认为将人看作压力看作负担这样的说法是毫无人道的,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

纪录片里大有比这崎岖的故事,但是他毕竟是“生门”,我无疑是赞同李主任对于那些没有把握健康健全的孩子的处理办法,那就是“生”。根据法律,满了28周的孩子就算是早产儿,孩子有能力活下来的,在医院这一方是不会选择放弃的。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孩子早产后送到儿科的高昂费用,以及早产儿后期脑部发育不良风险,如果选择放弃孩子,自身有疾病的孕妇二次怀孕可能还会甚至更早发生疾病等等问题,医院所给出的策略总是走向“生”的。就像我上一段说到的故事,一个智力残障的孩子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无疑是伤害,我们怀着期许投入漫长的时间精力等来一个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当下社会的抚养成本都令人震惊,更何况……我并不赞同对弱势者的遗弃,但是设身处地,我也无法承受那样的生活。

一切都在短短转瞬之间,我们却要做出影响一生的决定。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无比痛恨那些害怕花钱的家庭,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把小孩的性命当做儿戏。慢慢的我似乎也能理解,当然不能用“是普通人”这个理由解释太多有悖人伦的事情,我还是觉得他们的考虑是有他们的理由的,我只能说尊重他人命运。那个故事的结尾,丈夫掺着失去孩子的妻子,两个背影在医院深夜的走廊里格外萧条。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天发生的事情,也只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医院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中关键时刻,对于他们来说确是家常便饭。也许在那个危急情况下听取医院的建议是可取的,早产儿确实存在智力问题,但是我们至少要试一试,如果她能够坚强的活下来,我们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更何况她也不一定就是有先天缺陷的。

对于还没有完全经济独立的我来说,考虑这一切很遥远,当我一个人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已经晕头转向的像一个工具一样麻木的挣钱,整日疲于奔命时,我又会是什么样感想,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6 ) 生门完结啦,生活依然要继续

《生门》最后三集重点讲了脑瘫产妇张颖一家的故事,第11集张颖出场的时候,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30周+的大肚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哪个男的这么缺德,把这样的女人肚子搞大?

然而看到后面,她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把她当做耻辱或者需要区别对待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当时难得的二胎指标,尽最大心力养育这个孩子。到处寻医问药看诊,让她最早开始接触电脑,开网店,上夜大。同时对孩子的未来,平常心看待,有了合适的对象,也要一直和男方确认,如果你不接受我女儿这样,现在就放弃也可以的,你真的愿意照顾她一辈子吗?

她丈夫刘洋也是,每次都很耐心的回答她。

“洋洋,你想不想我?”“想~”

布置好家里,料理店里的生意,见面给她一个吻,喂饭,有时抱着她走路。

婆婆是个金牌月嫂,一直跟她说生女儿好,我照顾你们,在产房外动情地哭了:张颖生孩子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说实话,比起生活中的很多女人和夫妻,脑瘫的张颖要幸福得多。

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要潜意识的给残障人士贴标签,为什么要惯性思维地想这样的人们就应该放弃人生,而不是积极的生活,努力的拥抱人生? #生门#

 短评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的特别贴切,直接复制过来:“不要企图以母爱来掩盖医疗体系、社保制度的缺陷,更不要以母爱来为愚昧的普世价值观打掩护,这是亵渎。”

3分钟前
  • 破五
  • 力荐

很真实,好喜欢李主任这样性格的人,太快乐了

4分钟前
  • 欧豆桑
  • 力荐

我只想说三句话1.我爱我妈2.我爱我未来的媳妇3.我从不后悔学医。

7分钟前
  • 王首文
  • 力荐

请女性把什么乱七八糟的母性光辉的帽子摘下来扔在地上,好好当人别当戏精。

10分钟前
  • 月饶昆仑🔒
  • 还行

生育权自然是你们的,但是穷+繁殖癌真的别生了!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首先要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自身的阶层,对女性而言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再次看完整13集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那群医生大夫护士们深表敬意,尤其李家福主任!9.4

1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完后,希望网络上少些秀自己当妈当得轻松、少些冷眼嘲讽别人没钱就别生、少些自己有条件反抗世俗就瞧不起顺从偏见的女人。希望多些人明白,大多数女人,从出生那刻起就注定了是没有反抗命运的可能性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要靠有网络发言权的人努力改变现状,而不是这些深陷泥潭的女人陪上一辈子去改变

15分钟前
  • 英恩
  • 力荐

夏锦萍她婆婆真是重男轻女再正常不过的嘴脸,媳妇在手术台上熬生死关,她却只盯着婴儿带不带把,听到是个儿子如释重负......产房病院,可真是见人间百态处

16分钟前
  • Jifferney
  • 还行

对于近期催生二胎的热点 我只想说 一个女人嫁给一个男人,不欠这家庭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生活在一个社会,不欠这社会两个孩子。

21分钟前
  • 云L-SQ647
  • 力荐

看过电影后意犹未尽,果断找到电视剧,像这样具有现实社会意义的好剧可以多一点,再多一点,没有明星加持,不搞任何噱头,仅仅只是展示朴素的妇产科众生相,就足够让人生出无尽感慨:我们可以不知道自己会如何离去,但一定要知道是如何来到这世间。另:再次表白李主任,天使在人间的化身也不过如此了。

2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这就是我为什么痛批“建议把婚龄提前到十八岁”提案,小孩子不知道生娃娃意味着什么,政府只看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不顾其他也蛮恐怖的,性教育、医保问题,哪里都是避不开的。本来就恐婚恐育,这下更怕了

31分钟前
  • 豆友143200878
  • 力荐

建议作为初/高/大学生性教育宣传片在还不能对生命负责任的时候了解一下生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34分钟前
  • kdh7¥4’jd
  • 力荐

希望所有女性都不要被世俗、被老公、被本能要挟,不要仅仅因为自己比男性多出一个身体器官就觉得必须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忠于自己的内心,做好安全措施。

36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儿子,看这部片子真是百感交集。相信导演已经把最不堪的部分给剪掉了,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足够残酷了。

37分钟前
  • qmigh
  • 力荐

看到孕6产2产妇进ICU 只有爸爸在产妇旁边陪着,老婆要生了老公还在广州 赶回来了也是只看孩子,结婚真的要找对人啊,以及没钱真的就不要生孩子了。

41分钟前
  • Creep。
  • 推荐

21岁 还离当妈妈有一段距离 刚看完第二集 双胞胎的父母因为穷 实在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 众人好心提议把孩子们送人 孩子的父亲流泪 从头到尾没人问妈妈愿不愿意 产妇眼神空的让人心碎 这个片子不仅仅提升我对母亲这个角色的敬畏感 还让我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恐惧

42分钟前
  • 西西里橙
  • 力荐

我常和老公说,他是独生子,我也是独生女,我们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凭什么婚后他能啥都不干继续享福,我就要每天一刻不停带娃累死,不公平!他仍旧和爸妈住一起有人伺候有人撑腰,我难道不想和我爸妈住一起?天天寄人篱下似的他能体会吗?让他去我家住一礼拜试试?和妈住的他是个宝,和妈分开的我是根草

4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过年回家你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不结婚不生孩子你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而且这些话绝大多数出自你姑姑姨妈姐姐之类的女性之口~女性永远是女性意识觉醒道路上最大的阻碍~

50分钟前
  • 樱木十贰
  • 推荐

不婚不育保平安

54分钟前
  • 新总本人
  • 推荐

本年度最佳恐怖片,看到停不下来,整个灵魂都在发抖,钱很重要很重要,医保很重要很重要,身体好很重要很重要!!!

58分钟前
  • 猪身人面像
  • 力荐

“李主任说,我们国家的医患矛盾可能会越来越尖锐,每个人来医院都是抱着理想主义,只能接受好的结果,不能接受坏的结果。病人病情自然发展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病人都会归咎于医生,要么是没有即使发现及时治疗,要么是医生治疗错误。”医患之间需要互相理解。

1小时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