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天堂

剧情片俄罗斯2016

主演: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彼得·库尔特,维克托·苏霍卢科夫,菲利普·杜克斯纳,让·丹尼斯·罗默,乔治·兰茨,托马斯·达青杰,伊琳娜·杰米德金娜,克里斯蒂安·克劳斯,雅各布·迪尔,拉莫娜·库泽-莉比诺,薇拉·沃隆科娃

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战争天堂 剧照 NO.1战争天堂 剧照 NO.2战争天堂 剧照 NO.3战争天堂 剧照 NO.4战争天堂 剧照 NO.5战争天堂 剧照 NO.6战争天堂 剧照 NO.13战争天堂 剧照 NO.14战争天堂 剧照 NO.15战争天堂 剧照 NO.16战争天堂 剧照 NO.17战争天堂 剧照 NO.18战争天堂 剧照 NO.19战争天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7:22

详细剧情

  1942年战时的欧洲,奥尔加,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盖世太保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她的案子被分配到盖世太保掌控下的法国警察局长朱尔斯手里,奥尔加想用身体交易换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好色又胆小的法国人还在犹豫不决,就被抵抗组织一枪送去见了上帝。  朱尔斯被枪杀后奥尔加被关进犹太集中营,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德国军官赫尔穆特,在战争开始前,两人曾在托斯卡纳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期,在那里,赫尔穆特曾对奥尔加一见钟情。如今,貌美迷人的俄国贵族成了为一点点生存可能抢死人靴子、为了两根香烟给集中营里的女监工提供服务的阶下囚,而热爱音乐和契科夫的德国青年,放弃家产和一切,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相信和追随的纳粹事业中来。在每天都要死一万多人的地狱般的集中营里,两人踏上一段扭曲的关系。在战争后期纳粹全面失利的时候,赫尔穆特做好了假护照决定带奥尔加一起逃往南美德国殖民地,这让对生存有巨大渴望的奥尔加激动得无以复加。然而奥尔加在集中营里偶遇自己曾在巴黎公寓里藏匿过的两个犹太男孩儿,让她一念之差,在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

 长篇影评

 1 ) 战争没有天堂

2022.08.08

二战中纳粹的鼎盛时期,确实给效忠他们的追随者带来极大权利,至高无上的荣誉感和幸福的满足感。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中纳粹的衰败,最终给他们带来的是失望和毁灭。至于世界上被裹挟进战争的普通大众从始至终都是痛苦和灾难。因此战争从来就没有什么天堂,战争只有地狱般的苦难和死亡。

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进行了严厉的制裁,伴随着经济危机、衰退,普遍的失业,特别是犹太人和共产党的日益壮大让赫尔穆特这样的贵族也开始绝望,这个时候纳粹给这些沮丧的德国贵族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希特勒的演讲触动了他的灵魂,让他像伟人一样崇拜希特勒,决心跟着希特勒,不仅可以复兴德国,还要建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于是他便卖了家产,义无反顾的加入了纳粹。他从下级突击队长做起,在东部战线作战负过伤,获嘉奖橡树叶的国王十字勋章,很快升官了。

赫尔穆特这样有古老的贵族家庭背景的人加入纳粹党让海因里希·希姆莱也很高兴,他的组织里就不仅仅只有药剂师、屠夫、面包师,这是往脸上贴金的好事。希姆莱的一番封官许愿的“忽悠”让赫尔穆特就此上了贼船。希姆莱赋予他特权,调查集中营里面的贪腐问题。

奥尔加·卡门斯基是个移民到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同时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被法国警察发现她在自己公寓藏匿两名犹太儿童而被捕,奥尔加本想性贿赂警察局长,不想局长临赴约前却被抵抗组织给打死了,一番周折奥尔加被送进了犹太人集中营。

集中营的指挥官汉斯·克劳泽对前来检查的赫尔穆特上校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咋样能每天处理掉更多的犯人,焚烧炉的超负荷运转问题。那些堆满一丝不挂死尸的照片看的赫尔穆特毛骨悚然。而克劳泽就像谈论杀猪宰羊一样轻松随意。可是赫尔穆特查处达豪集中营指挥官孔茨敛财,下令枪毙了他的事传遍了各个集中营,人人自危。

在集中营里,奥尔加一开始打扫营房卫生,后来走运的派去仓库分拣东西。来仓库视察的赫尔穆特从一个女人的后脖颈一眼就认出了是奥尔加,一次邂逅而迷恋很久的梦中情人,一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俄国贵族女人。

很快奥尔加成了赫尔穆特的仆人。人在为争夺食物而互相厮杀的时候,感觉就像动物。奥尔加在赫尔穆特家里虽然干的是仆人的活,还要陪侍,但可以衣食无忧,感觉从动物变回了人类,一个女人。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战争天堂吧,可是这个天堂稍纵即逝,和地狱只有一念之差。

播放观看当年两人在意大利一处豪宅里相识和朋友们彻夜狂欢的录影带,让赫尔穆特开怀大笑,志得意满,而奥尔加心里却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痛楚滋味。已经生无可恋而暂且苟活的奥尔加看到赫尔穆特给她办好了护照和证明,半天才反应过来,重燃对生的渴望让她语无伦次,喜极而泣。她激动的抱住赫尔穆特“这是真的吗?太美妙了,现在你想让我做什么?我爱你”。甚至说出“你们是好人,优等民族”这样荒谬的话。战争把人变成了鬼,奥尔加的话像针一样让预感到德国即将颓败的赫尔穆特扎心,歇斯底里。

是什么在生死关头让奥尔加的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芒,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有女儿牵挂的狱友萝扎,自己无牵无挂的奔赴毒气室。赫尔穆特就是个顽固的法西斯分子,极度仇视犹太人和共产党,为纳粹的暴行辩解,至死冥顽不化,看似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实则也徇私枉法,假公济私。他妄言德国战败的原因是他们的设想太完美了,人类还没准备好接受完美”,荒谬至极。

 2 ) 《战争天堂》:见地狱见天堂

(芷宁写于2017年5月1日)
 
        画面精致、耐人寻味的黑白片《战争天堂(Рай)》所述的剧情也和二战、集中营有关,在此类题材被频繁讲述拍摄的情形下,人们或许会想,如何还能拍出新的东西、新的感觉,已八旬的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导演给出了这个答案。
        如何评价一个人在战争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似乎不是凡人所能胜任的,康查洛夫斯基让片中的三个人在天堂之门前接受问询,显得有些意味,一个人如何被盖棺定论,这大约是一位八旬老人思虑过的吧。
        也有人质疑这种呈现手法,认为这样的拷问不时地穿插于片中,影响了叙事节奏和观影的流畅性,三个人分别坐于桌前,面对镜头的自说自话,像是在逐一回答一位采访者的问题,而起初这个从未出境的采访者的身份未明,最终揭晓时,会给人一种刻意设计感,从而增加了片中人和观众的距离感。这种观点多少有些多虑了,在影片的行进中,观众已能猜出询问者的身份,如从女主人公奥尔加发型的巨大变化便可看出端倪,而这样的穿插拷问,仿佛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甚至有让观众参与其中“成为”询问者的可能,就这一点而言,并没有加大片中人与观众的距离,甚至有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
        可以说,《战争天堂》的影像风格非常突出,很多画面给人精妙艺术品的感觉,接近方正的4:3的黑白画面仿佛禁锢了战时的暗淡岁月,影片构图布局十分考究,打光运镜精心细致,明暗的对比又提点着环境状况与人物心境的变化以及递进的压迫感。35毫米和16毫米之间的变换,似老导演的行活,用得得心应手,但也有人认为其过于花哨,并由此上升到质疑导演诚意的程度,这似乎大可不必。
        片中于天堂之门前接受质询的三位,分别是法国警察朱尔斯、俄国女囚奥尔加、德国军官赫尔穆特,他们有着三种国籍,三种身份,被命运捉弄,为时代所推搡,原本看似不相干的他们纠葛于一场泯灭人性的灾难。都说战争是死亡的盛宴,二战中的集中营大约尤甚,影片所表现的警察局、集中营充满了真实的丑陋和残酷,仿佛生物链最底层的生存竞争,各种交易轮番上阵,“囚犯”与主审之间、“囚犯”与看守之间,牢头与“囚犯”之间,“囚犯”与“囚犯”之间,为了或性命攸关或蝇头小利而做着各种各样的交易,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而大打出手,更是家常便饭。
        片中俄国女囚奥尔加与纳粹军官赫尔穆特的贵族身份,显得颇有意思,在战争之前他们曾于托斯卡纳有过一面之缘,她的高贵冷艳,引得了他的暗自倾慕。在战时回忆彼时的景象,仿佛一场仲夏夜的迷梦,似是而非又难以割舍。那份感觉于战时显得尤为珍贵,当作为上级特派巡视员的赫尔穆特在集中营中看到奥尔加时,其内心的惊讶与波动,可想而知,这为后来的人物行为埋下了伏笔。
        就像穆丽尔·斯帕克所说的:“没有常存死亡之感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当战争到来时,向来过着优渥闲散、漫无目的生活的他们各自做了无意识或有意识的选择,早已失去祖国过着流亡贵族生活的奥尔加为了保护两个犹太儿童于法国被捕,而赫尔穆特则毅然放弃庄园财产投入到纳粹阵营。他们最初和最终所做的选择,令人想起一句话,贵族是带着自我毁灭倾向的一种存在,这种倾向导致的结果往往好坏参半,于奥尔加而言,她所导致的结果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奥尔加的非犹身份,在集中营里构成了另一种人物关系,当她再次见到曾保护过的两个犹太小男孩时,立刻将他们护于羽下,而霸道蛮横的女牢头却以奥尔加的非犹身份,自己接纳了孩子。比之在外界无人牵挂、没有归处的奥尔加,牢头还有个牵肠挂肚的女儿,这一点已足以令曾经的贵妇奥尔加艳羡。胡安·梅伦德斯·巴尔德斯说:“女人的行动与其说是被理智支配的,勿宁说是由幻想和感情支配的。”在奥尔加看来,她身处集中营内外,区别并不大,当她接受最后一句问询时,她哭了,而后,观众们看到了一道光。
        片中饰演奥尔加的朱莉娅·维斯托斯卡亚,气质很好,她诠释出了这位身份特殊角色的绝望和痛苦,而那一瞬间的感觉被她拿捏得非常好,相信于毒气室入口刻字的画面,会令很多影迷记忆很久。饰演赫尔穆特的克里斯蒂安·克劳斯,诠释出了这个人物的内心煎熬和挣扎,其心中的善恶之争在再次遇到奥尔加之后,变得尤为激烈。
        影片的台译名为《寻找天堂的三个人》,港译为《见地狱见天堂》,都贴合影片的剧情,只看片名就剧透了!
(杂志约稿)

 3 ) 这是他们的地狱,但这是她的天堂!这部电影让观众当了次上帝

奥尔加,这个移民法国的俄国贵族女人,正一步步走向所有人的地狱,那个黑暗逼仄的毒气室是她生命的终点。


集中营的人麻木颓丧的步入地下,可这个叫奥尔加的女人却停留在门口,她拿着石块在地狱入口的墙壁上刻下了两个字,然后抬头望向天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天空骤然明朗,把那两个字照得份外光亮,她用尽力气,刻下的是“天堂”!

对,这是所有人的地狱,但却是她的天堂。

对,这是众人地狱的死门,当却是她通往天堂的生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普通的女人,在战争的压迫威胁下,信仰摇摆过无数次,可最终她选择了信奉善,回归自己的真实的内心。

这是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去年的电影《战争天堂》的最后一幕。这个经典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善意的流淌。这才是电影之所以为艺术的最高级存在。


电影可以提供娱乐,但教化功能也是电影的应有之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始终是“高尚”最后的避难之地。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无疑用《战争天堂》保护和诠释了人类最伟大的高尚,即在人性沦丧的战争中,以献身精神守卫、超越人性本身。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凭借《战争天堂》提名金狮奖最佳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战争天堂》无论从画面还是故事上都堪称艺术佳作。


故事中出现了三位人物,一位受德国人控制的法国警察;一位喜欢俄国文学和音乐,最终成为集中营监察官的德国贵族;还有女主角,因庇护犹太小孩而被关押进集中营的俄国伯爵夫人。

影片在对于三人的单独质问和回忆中交织推进。


三人在仿佛审问室中,独自言说着对于其他人,对于战争,对于自己的看法。

影片没有着墨集中营的残酷和炼狱场景,而是集中力量表现人性的忽明忽暗,信仰的左右摇摆。

没有什么能够比死亡,能够比地狱式的集中营更能压迫人性了。


整部影片,我们看到了小人死亡后仍旧是小人,贵族死亡后变成了疯子,而只有这个软弱的女人死亡后却成为了天使。

奥尔加贵为伯爵夫人,战争前过着锦衣玉食的上流生活。战争发生后,她因为庇护犹太人小孩而被抓捕入狱。

在被警察朱尔斯审问时,她放下身段,希望用身体换取自由。


朱尔斯犹豫了片刻,“我还从来没有睡过伯爵夫人”,然后约定了时间,准备享受特权提供的声色犬马。

可第二天早上,他却死在了陌生人枪口之下。


他后悔的是死时被自己的儿子看到,可他更加遗憾的是,没有睡到那位俄国伯爵夫人。

这个父亲,这个平常生活中的小人,死后依然保持着小人的贪婪,但同时他也是位怀有善意,心慈手软的普通父亲。

朱尔斯的死亡让奥尔加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她被关进了集中营。

对于她的人性压力测试开始了。


《战争天堂》对于集中营的描述极为克制,但刀刀见血,力道生猛。

其中一幕尤为令人背脊发凉,汗如雨下。

在饥寒交迫中,一群集中营的女人,坐在雪地中吃着残渣剩饭,突然一位年纪较长的女性倒地身亡。

这一刻,文明坍塌,兽性压制了人性,所有人没有想着救援,有的人大吼,“她死了”,声音中没有同情,只有喜悦。

一旁的人疯狂的拉拽这位失去妇人的衣服,寻找她身上可以利用的东西。


而伯爵夫人,女主角奥尔加在第一时间抢走了死者的鞋子。她忍受着别人的咒骂,穿好鞋子,满脸冷酷的继续吃饭。

而一旁,一群人,仿佛野兽掏空猎物的尸体一般继续搜刮着可用之物。

她们没有其他诉求,死亡之前,人性和文明不值一提,她们只想活得更久而已。

除了细节,影片还集中构建了奥尔加好德国年轻军官赫尔穆特的主角——对手关系。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战争前,赫尔穆特对奥尔加一见钟情,他在她的身上仿佛一个小孩,奥尔加女王般的让他“压”住她,而他那时是她听话的裙下之臣。


但现在,赫尔穆特已经是集中营的权力执牛耳者。他意外的发现了奥尔加的存在。

他希望保护她,他让她担任他的佣人。他第一天就命令她洗澡,然后躺倒床上去。

他内心挣扎,他欣喜若狂,同时瑟瑟发抖。他走到窗前,看见疲惫不堪的奥尔加已经睡着。

这时爱意回归,人性闪耀。他放下了欲望,只是悄悄的给奥尔加盖好了被子。


战争中,永远没有绝对的正义和邪恶,人人不过是命运巨轮下的蚂蚁。奥尔加和赫尔穆特总是被丢在人性的铁板上炙烤着。

他们挣扎,苦恼,希望超脱,可只能画地为牢。

赫尔穆特越是给予,奥尔加越是退让。赫尔穆特越是求助,奥尔加越是卑微。爱情从两人再次重逢的一刻就已经死亡了。

地狱,怎么能生长出健康的爱情之花呢!


赫尔穆特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信仰,在战争中已经完全被纳粹的“超人”意志洗脑,他全心全意为帝国付出,他为奥尔加办理了逃离的护照,可当他发现获得护照的奥尔加居然开始认同灭种屠杀,认同德国人就是高等民族后,他美好的一面彻底枯竭,他最终选择了同帝国共覆灭。


这时,本来可以逃离的奥尔加听到了同床,折磨过她,但这时向她发出最后祈愿的同伴。

这个女人,知道她能离开,她希望她出去后给她的女儿报信,告诉她的母爱永存。

神奇的一刻发生了,奥尔加突然觉得自己生无可恋,她把求生的机会让给了这位女人和两个她一直照顾的犹太人小孩。

接下来,就是片头的一幕发生了。

她去到了大多数的人地狱,但在她心中,那是她最后的天堂!


《战争天堂》精准的捕捉到了战争中人性的闪烁,信仰的摇摆,虽然表现的是地狱般的集中营,但最终善意取得胜利的结果是导演对于人性的一首壮美赞歌,也是电影教化能力的艺术性体现。


除了故事和人物,《战争天堂》在表现形式上也是颇具魅力的,导演用形式给影片披上了神性的外衣。

影片中,警察、军官、女人,三者大量出现了在了一个审问室里,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知道三人已经死亡,但三者却依然行使着诉说。


谜题在最后得到解答。

三人最后一次告解,警察继续小人着,军官已经发疯,只有女人希望得到宽恕。这时镜头后的人说话了,“来吧,这就是天堂”!


女人顿时被一束光亮照耀。

她卑微的身体里,一颗怀揣着善意的心温暖了整个画面。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利用这样的结构方式,让观众不再是冷眼旁观看客,而是同角色一样经受了良心的拷问,甚至成为了人性的裁判,上帝的门徒。

为了表现禁锢和压迫的主题,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采用了黑白色调,同时选择了4:3的方形取景框。


加上大量的室内场景选取,从门后的偷窥,辅以中景,甚至特写镜头,始终给观众营造了一种狭窄局促的视觉效果。

他用画面制造着角色压力,故事的冲突,同时给观众带来一种逼迫感,一种极度不安全感。


如何在战争中守卫内心的天堂。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要你作为上帝去评判和体味。

 4 ) 俄国女人,信息丰富的一个名字

感谢北京国际电影节,让我得以一睹期待已久的《战争天堂(2016)》。

在导演Andrey Konchalovskiy(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掌控下,这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一个夹缝中求生存的好色法国警官朱尔斯、一个迷茫而无畏的俄国王妃奥尔加,和一个自我纠结的纳粹高级将领赫尔穆特,三人的自我剖白与回忆中的现实相互交缠。

在这个发生于1940年代的二战故事里,它的一帧帧画面,尤其是这对错位鸳鸯在意大利度假的那些往昔回忆,让我想起了生于圣彼得堡、在1920、1930年代的欧美大放异彩的时尚摄影大师George Hoyningen-Huené(乔治·霍伊宁根-许纳)的作品。可见本片的摄影师Alexander Simonov(亚历山大·西蒙诺夫)对那个时代上层生活的拿捏之精准。对了,Hoyningen-Huené恰巧是一名俄国流亡男爵,也曾在法国生活。

但很明显,导演Konchalovskiy似乎有意削弱奥尔加身上的俄国色彩,除了“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王子”、“职业是《Vogue》杂志编辑”以及“会和纳粹情人谈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之外,没有提供更进一步的线索。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的信息非常丰富。

在我的知识架构里,唯二有深刻印象的大规模俄国或前苏联流亡式迁徙,一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大批贵族远逃欧洲;二则与前苏联“大恐怖(the Great Terror)”时期和著名的河滨公寓(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有关,被遣送至世界另一端的社会精英人数巨大(总体而言,他们仍属于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人)。基于这个背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俄国贵族女人会出现在这个故事情境里。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最不缺的就是俄国流亡公主/王妃”。她们没有了城堡和庄园,在维持奢靡生活的路上也到了强弩之末的阶段。为了生存,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法语的贵族女子愿意为各种时装屋或杂志负担模特的工作;更有甚者,还当起了设计师。因此,奥尔加选择了这个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惊讶之处——当时的时尚界已然需要名流效应,而落难贵族也需要新的经济来源。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女性,在社会现实面前,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拿奥尔加来举例,为了脱罪,向盖世太保的同伙性贿赂?可以。想要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与纳粹将领保持关系?也可以。听起来貌似有些堕落而自我,但Konchalovskiy还是爱这些“飘零燕”般的女子的,因为他给奥尔加的献身加上了手足共情与家国大义的前提。

台湾地区给这部电影的译名,是“寻找天堂的三个人”。判定这三个人是否抵达了理想彼岸的权力,Konchalovskiy交给了“第四堵墙”这边的人们。那么,奥尔加找到了吗?

和其余两个主角一样,在自白片段里,奥尔加往往流露出懊悔的表情。这令我想起曾在一个展览上,看到的“大恐怖”期间被滥杀的“罪犯”们在临刑前被照片定格的那一刻,他们大多神色麻木。但幸运的特权阶层还有空间回顾一生,流泪、崩溃,恼怒自己棋差一着;而那些不幸的人,万般不安也只能化为无力反抗的接受,生死不由人。

人造的天堂,不论是纳粹的雅利安狂想,还是亚细亚的理想主义,在真实的死亡面前,都现了原形。而奥尔加,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天堂”。或许,她有自己的新天堂也未可知。

 5 ) 在上帝的面试间 你能拿到去天堂的offer吗?

没白跑这么远去看它。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用不同语言向上帝陈述自己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赎罪。用黑白录影带的方式记录这客观、真实、简单的时刻,使人辨别不清是在现实还是在神明的世界。三个人从不同角度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在不断闪回的回忆中、他们的命运相交在战争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鲜明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立场。有人想通过战争建立所有人的天堂、有人在战争中守护自己的天堂。最后陈述完毕,录影带结束,上帝呼唤女主角“你什么也不用怕,进来吧”—开门的声音、一道白光。人世间只有她拯救的几个身影在钢琴声中沿着道路行走。很震撼的电影,震撼在叙述的平静、回忆的真实、现实的复杂,在所有个体的行为和幻觉交织之间,还是能看到人类共同的、超脱个体感受的“善”。最打动我的角色不是为了救人放弃逃生机会的俄国女贵族,而是梦想建立“天堂”的德国军官,他说如果生在苏联或许会成为布尔什维克,带着光荣伟大的理想最纯粹天真的笃信,却依然在心底里向往着带着心爱的女人“到南美洲、到乌拉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肩并肩坐着”,崇高的理想在集中营里沦为残忍嘈杂的现实,记忆回到那个炎热的意大利假期,那时她长发披肩、闪烁着光芒,你我都不知疲倦、何为所谓为之赴死的伟大理想?只有苏联文学、只有契诃夫。

 6 ) 在god的面试间 能拿到去天堂的offer吗

没白跑这么远去看它。喜欢电影的拍摄手法,三个不同民族的人用不同语言向上帝陈述自己的故事、既是回忆、又是赎罪。用黑白录影带的方式记录这客观、真实、简单的时刻,使人辨别不清是在现实还是在神明的世界。三个人从不同角度叙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在不断闪回的回忆中、他们的命运相交在战争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鲜明的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立场。有人想通过战争建立所有人的天堂、有人在战争中守护自己的天堂。最后陈述完毕,录影带结束,上帝呼唤女主角“你什么也不用怕,进来吧”—开门的声音、一道白光。人世间只有她拯救的几个身影在钢琴声中沿着道路行走。很震撼的电影,震撼在叙述的平静、回忆的真实、现实的复杂,在所有个体的行为和幻觉交织之间,还是能看到人类共同的、超脱个体感受的“善”。最打动我的角色不是为了救人放弃逃生机会的俄国女贵族,而是梦想建立“天堂”的德国军官,他说如果生在苏联或许会成为布尔什维克,带着光荣伟大的理想最纯粹天真的笃信,却依然在心底里向往着带着心爱的女人“到南美洲、到乌拉圭,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肩并肩坐着”,崇高的理想在集中营里沦为残忍嘈杂的现实,记忆回到那个炎热的意大利假期,那时她长发披肩、闪烁着光芒,你我都不知疲倦、何为所谓为之赴死的伟大理想?只有苏联文学、只有契诃夫。

 短评

畫框內的畫框與被切割的人身肖像,下一站天國的偽記錄採訪,16mm的影像刻意造舊感。核心人物動機的描繪稍嫌無力

8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超级爱。天堂的审判是这样的真没想到,最后升入天堂的圣光让人让人泪流满面。康查洛夫斯基塑造人物的能力已经相当强了,人、种族、爱情三者相互交织,人类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又是以天堂(上帝)视角俯瞰众生,很有力量。女人说男人是高等民族的时候是我见到的最杰出的电影瞬间。

1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金狮奖,我第一个说。

12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力荐

见地狱见天堂,一念之差。不期而遇契诃夫

1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打破第四堵墙的直面叙述,回应主题的身在“天堂”,固定机位与黑白摄影赋予的古典韵味,但都缺乏某种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除了并无新意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角色动机的不足造成的,过于平面与说教,三人的联结也显得比较设计感。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日常之恶遭遇蚁穴私刑,尼采的超人遭遇雾中幽灵;死人的鞋子,契诃夫的未婚妻;动物到人类到法的门前,天堂8mm审问。不错

2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对二战题材通常都会高看一眼。“伪二战口述史”,还有个动人的故事及震撼的结尾。ps:觉得军官帅的请举手。金狮相?

2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片头字幕说明资方是:俄国文化部、德国文化部、欧洲犹太人基金,于是内容果然就是三方的宣传材料。但在不相关的人中找到联系,这个还挺好。就是二战片请不要再拍了,看疲了。

30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6/19@世纪友谊 年初SPB俄字弃。克制、公允的康查洛夫斯基,观者审视罪与罚直述:小人物与物质 / 精神没落贵族。集中营里德国天堂讨论。大义(the great cause)去正义性,布尔什维克与纳粹之共性。黑白悲悯底调,嘲讽片头至终:不可能的恋情与不可能的大同世界。黎明前音墙,契诃夫《泥潭》。#SIFF20

3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在战争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天堂:热爱契诃夫的文学青年,最终在自己信奉的纳粹精神里找到了天堂,当然他自杀了;帮助犹太人儿童的苏联贵族,在帮助还有爱的人在等待的人中找到了天堂,当然她进毒气室了;为纳粹工作的法国警察,他的天堂是满足了自己的凡人之欲,当然他死之前和老婆ML了。

39分钟前
  • Chandler
  • 还行

一个小人,一个“超人”,一个女人。恶可以随心所欲一泻千里,善往往需要一点儿冲动,特别是大善,一念之间还来不及决定,神便助攻了。

41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中间犯困了,还好结尾有力,有种“何以为人”的重击。影片用一种尘世之外、远离战争的冷静口吻去讲述看不见的二战和屠杀灭绝,纹丝不动的固定镜头和方正古典的黑白构图,算是老导演的行活。加入16mm胶片之类的手法,则像是故意掺加的玩味调剂。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年度十佳之选,老导演很厉害,一个德国军官爱上一个死亡集中营里的女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完全是想象之外的讲述方式,最后让人看到了人性神圣的光,审判戏份上编剧的台词写的非常漂亮,仿佛看到康查洛夫斯基里戛纳的最佳导演奖也不远了。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战争毁灭人的世界,又重塑世界的人。这篇影像散文像战争剥去人的衣裳、自尊一样,用4:3画幅“上帝审问”,从身体里剥出心灵,从形容词里剥出善与事实。法国人挂念孩子,德国贵族在尼采遭遇茨威格式的巨大矛盾中追索“昨日的世界”,俄国人选择同归于尽。苦难雕刻欢与痛,不为明天,便无意义。

46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心软的警察父亲、救过犹太孩子的俄国女人、热爱俄国和契诃夫的德国军官,三个善良的亡魂。边展现集中营生活,边穿插三人对镜头自述,最后上帝声音响起:不用怕,进来吧,然后一道光,结尾震了下。战争对nobleman的泯灭:“我从牲口变回人、女人,甚至开始想口红和皮肤,一切只因重新有了食物和睡眠而已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补标@zumzeig 题材被拍烂了,无论什么手法都很难再从熟悉的故事中带出多少惊天动地的情绪,只剩下过度设计之感。于是工整讲究的镜头,极具美感的黑白摄影,交替在堕落的战争地狱与极简的自白画面之间的叙事,都全无直击心底的力量,反而充满了虚伪的抒情。

54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完成度很高,只是对我来说太通俗了。不太喜欢这种死人讲述的模式,不过会很对中国观众的口味吧。「没有地狱就没有天堂。这个地狱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至于人们不能接受我们的天堂,只是因为它太完美。」男主纯净甜美笑容背后的法西斯幸福感让人毛骨悚然。

55分钟前
  • .
  • 推荐

战争与天堂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情境。康查洛夫斯基将其并列成《战争天堂》无非是想让观者通过虚构的 “审判” 视角观察主人公从生前到死后心理焦点的转变,然而导演却将摄影机架错了位置。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终我们在精致考究的摄影里分别看见了灵与肉、轻与重以及一种事后诸葛的姿态,却找不到黑与白之间过渡流转的灰阶。因为那里才是人间炼狱最残酷的地方。

57分钟前
  • Muto
  • 还行

摄影想起[修女艾达],集中营想起[索尔之子][女旅客]等等,某些地方想起各种法国电影;打破第四堵墙的叙事蛮有趣,俄法德三个阵营则简直是索科洛夫[德军占领卢浮宫]的有趣重述——不过更没劲,尤其是最后落到无论如何都政治正确的犹太人儿童身上(特么的简直是南京南京呵呵),sigh,不够新也不够狠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回到莫斯科又一次坐在35mm的座椅上,门外是大波等待看斯科塞斯的新一代俄罗斯影迷,厅内的康查洛夫斯基用正方黑白画幅仍缓慢讲述着二战故事。正如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我想我应该没有资格评论这部电影。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一句话,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1小时前
  • 鸡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